“陛下、長安城也可以舉行登基大典,為何要到北京舉行?”
牛金星接道:“不可,一北京為正統,隻有在北京登基才能得到天下人的認可。二崇禎不死何來登基,天下不能有兩個皇帝。三不攻占北京城,怎叫改朝換代呢?
宋獻策暗暗叫苦,牛閣老說的全是虛榮,天下一大半還未打下,就以為穩操勝券了,李自成剛剛稱帝,他不敢直諫潑涼水,惹皇帝不高興,可還是要提醒皇帝,盡軍師之責。
“陛下、部隊人數太少,明軍倒沒什麽?隻是東北遼東如果出兵,我軍危亦。”
“遼兵?他有這個膽子嗎?遼東屁大點地方(當時隻有遼寧稱遼東)能有多少兵馬?這麽多年連山海關都不敢下,聽到我大軍到來,跑都跑不及還敢雞蛋碰石頭?”
宋獻策對遼兵也不了解,隻聽說遼王善用兵,不知用什麽手段竟然把蒙古、女真給滅了,認同李自成遼兵兵馬不足的說法。
高夫人留守長安城,李自成以帝王的派頭率二十萬大軍出長安,越過黃河進入山西,命令劉方亮率3萬大西兵攻打大同,一路馬不停蹄走陽和,分兵田間秀帶兵2萬攻打陽和,大軍直奔宣化。北麵寧武關是明朝九邊之一,有1萬多明軍,由總兵周遇吉把守,擔心腹背受敵防於後患,派吳汝義分兵5萬攻打寧武關。
李自成、牛金星、宋獻策、李過、劉中敏率十萬大軍攻宣化城,攻了一天宣化守軍投降,又傳劉方亮攻下大同,總兵許定國戰死,留下五千人馬守城率大軍趕來。李自成決定在宣化休息幾日,正好等等劉將軍。
寧武關上周遇吉是位名將,無奈士兵多日無餉、無糧誰願意餓著肚子打仗,大部投降,周遇吉率少數明軍抵抗,最後戰死殺場,寧武關破留下1萬兵馬守關,其餘人馬朝宣化會合。田間秀圍困陽和時,陽和守軍副總兵陳尚智投降,知府張一然獻城,至此山西太原以南已無明軍。
李自成根據這個情況派劉方亮率兵8萬,攻太原城牽製河南的明軍,讓崇禎不敢從南麵逃跑。
在宣化宋獻策想起還有一個熟人同為舉人,前來拜訪。“和光兄高風亮節,令人欽佩。現下大順龍興,我主思賢如渴,深望令兄即刻出山,共襄大業。”
劉和光說:“獻策先生為新朝開國軍師,功名一赫,仍不忘布衣,實甚感激,但相邀之事不敢受命;一是老母病重。二是我乃散淡之人,優閑於山水之間,平生足矣,但有一位人才,學問,閱曆勝我百倍,何不請他為大順作事?”
“哦,先生說的是什麽人?”
“此人是個和尚,法名不空,去年由五台山來到此地,聽說還要回五台山。”
宋獻策來到一處偏僻的小院,在一件道房前輕輕叩了幾下。門開了隻見一個和尚,雙手合十,神態安詳地道:“是來找貧憎的嗎?”
“正是,我姓宋乃”不等他介紹。
“貧憎知道是大順軍師駕到,有失遠迎請謝罪,不知軍師下訪有何見教?”
宋獻策琢磨和尚的話,決定暫不說明來意,先問問他對大局的看法再說,於是說道:“以法師看來,大順軍此去北京,是否能馬到成功。”
不空和尚道:“貧憎乃方外之人,湧經念佛外,不知其他,軍事大事何必向我垂問?”
宋獻策笑道:“法師不必瞞我,師傅就是當年洪承疇的幕僚劉子政乎?”
“你怎知道?”
“我乃大順軍師,這點伎倆不知,何配當軍師一職,知道先生胸負韜略,方才指教。”
不空和尚閉目沉思,思考片刻說道:“崇禎皇帝並非亡國之君,隻是從萬曆、天啟以來病入膏肓,加上官員腐敗,朝中無人,才落到今天這種地步。大順軍前去北京,看來一路暢通,不會有多大阻礙。隻是到北京城下,能否破城,未敢預料,縱然攻下北京能否就算大功告成,更難說。以李自成所率兵馬恐怕凶多吉少。
“北京兵力空虛,三大營名存實亡,各地勤王之師遠水解不了近渴。眼前我大順軍50萬大軍,難道還不能一舉成功嗎?”
不空和尚笑而不語。
宋獻策忍不住問:“先生何來笑而不言。”
“尚若果然大順軍兵力雄厚,帶五十萬之眾東征,自然無須為勝敗掛心。但恐兵力太少,萬一有變,倉促之間難以應付。闖王周圍之人,都以為勝利在望,其實正是堪憂之時,因不斷勝利,如醉如狂,軍師是遠見之人,難道同眾人一樣麽?”
宋獻策暗暗吃驚,與自己的擔心不謀而合:“法師不必顧慮,但說無妨。”
和尚點點頭,接著說道:“大順軍聲稱五十萬大軍是虛,實際並非這樣,所以我笑而不答,以貧憎看來大順最多三十萬,又分兵兩路,一路從晉南如河南,一路走宣化,加上守城部隊,入北京城少於十萬人。闖王連年征戰,占地雖廣,卻沒有站穩腳跟,如同吃東西一樣,狼吞虎咽,全無消化,此是最大擔憂之事。”
又說:“你們孤軍深入,進攻北京,一旦事出意外,不得不爭勝於戰場,退而無可守之地,如果失敗占領之地,將群雄四起紛紛與大順為敵,一發不可收拾。今大順文臣武將,隻想盡快破北京城,以為登了基就萬事大吉,江南可傳邀而定,從而高枕無憂。恐怕天下事未必如此容易,軍師可想過嗎?”
宋獻策猛然一驚:“對我大順軍有威脅的隻有遼東,難道法師認為他們會出兵嗎?”
和尚說:“難道新朝君臣都沒想過此事。”
宋獻策歎了口氣說:“不是沒想到,就是不夠重視罷了。”
“遼王虎視眈眈,大有明主之風,你們朝中諸大臣,為什麽不會重視?”
宋獻策聽出和尚有譏諷之意,說成“豬”大臣,但心中佩服,毫無生氣,態度謙虛微微一笑說:“不瞞法師,大家都想著如何順利成功,誰會想到受意外挫折。我與牛丞相和各位大臣私下閑聊時,都談到遼東之事,但都不及法師深謀遠慮。”
“此話怎講?”
“皇上、牛丞相各大臣都認為遼兵兵力不足,多年龜縮在遼東根本不敢南犯,更不要說是跟大順軍作對。”
“啊”和尚坐在椅子上差點摔倒,說道:“此言差亦。”
宋獻策見和尚如此驚訝,問道:“難道法師認為遼兵很強大嗎?”
不空說道:“不是很強大,而是大大的強大。”
“法師這是何意?”
“唉!說你們是井底之蛙都不為過,蒙古兵、女真兵你們見過嗎?”
“沒有?”
“‘薩爾滸’一戰明軍十二萬正規軍被女真六萬打的一敗塗地,後來發展到近二十萬反被遼兵所滅,努爾哈赤一世英雄難道是碰巧嗎?第二次朝鮮戰爭,憑遼王一人之力,俘獲14萬倭寇,難道是偶然嗎?我不知道遼王為何不下山海關,其實力不容小視,貧憎也是想不通,近來忽然有所感悟,有大順軍在何必勞神。”
“這是何解?”
“遼王好算計;一來不背罵名。二可以得到明朝官員的支持。三有了進兵的理由,名利雙收。”
“那我們大順軍且不是給他人作嫁衣?”
“正是,遼王高啊。”
宋獻策越想越驚:“法師可有破解之策。”
牛金星接道:“不可,一北京為正統,隻有在北京登基才能得到天下人的認可。二崇禎不死何來登基,天下不能有兩個皇帝。三不攻占北京城,怎叫改朝換代呢?
宋獻策暗暗叫苦,牛閣老說的全是虛榮,天下一大半還未打下,就以為穩操勝券了,李自成剛剛稱帝,他不敢直諫潑涼水,惹皇帝不高興,可還是要提醒皇帝,盡軍師之責。
“陛下、部隊人數太少,明軍倒沒什麽?隻是東北遼東如果出兵,我軍危亦。”
“遼兵?他有這個膽子嗎?遼東屁大點地方(當時隻有遼寧稱遼東)能有多少兵馬?這麽多年連山海關都不敢下,聽到我大軍到來,跑都跑不及還敢雞蛋碰石頭?”
宋獻策對遼兵也不了解,隻聽說遼王善用兵,不知用什麽手段竟然把蒙古、女真給滅了,認同李自成遼兵兵馬不足的說法。
高夫人留守長安城,李自成以帝王的派頭率二十萬大軍出長安,越過黃河進入山西,命令劉方亮率3萬大西兵攻打大同,一路馬不停蹄走陽和,分兵田間秀帶兵2萬攻打陽和,大軍直奔宣化。北麵寧武關是明朝九邊之一,有1萬多明軍,由總兵周遇吉把守,擔心腹背受敵防於後患,派吳汝義分兵5萬攻打寧武關。
李自成、牛金星、宋獻策、李過、劉中敏率十萬大軍攻宣化城,攻了一天宣化守軍投降,又傳劉方亮攻下大同,總兵許定國戰死,留下五千人馬守城率大軍趕來。李自成決定在宣化休息幾日,正好等等劉將軍。
寧武關上周遇吉是位名將,無奈士兵多日無餉、無糧誰願意餓著肚子打仗,大部投降,周遇吉率少數明軍抵抗,最後戰死殺場,寧武關破留下1萬兵馬守關,其餘人馬朝宣化會合。田間秀圍困陽和時,陽和守軍副總兵陳尚智投降,知府張一然獻城,至此山西太原以南已無明軍。
李自成根據這個情況派劉方亮率兵8萬,攻太原城牽製河南的明軍,讓崇禎不敢從南麵逃跑。
在宣化宋獻策想起還有一個熟人同為舉人,前來拜訪。“和光兄高風亮節,令人欽佩。現下大順龍興,我主思賢如渴,深望令兄即刻出山,共襄大業。”
劉和光說:“獻策先生為新朝開國軍師,功名一赫,仍不忘布衣,實甚感激,但相邀之事不敢受命;一是老母病重。二是我乃散淡之人,優閑於山水之間,平生足矣,但有一位人才,學問,閱曆勝我百倍,何不請他為大順作事?”
“哦,先生說的是什麽人?”
“此人是個和尚,法名不空,去年由五台山來到此地,聽說還要回五台山。”
宋獻策來到一處偏僻的小院,在一件道房前輕輕叩了幾下。門開了隻見一個和尚,雙手合十,神態安詳地道:“是來找貧憎的嗎?”
“正是,我姓宋乃”不等他介紹。
“貧憎知道是大順軍師駕到,有失遠迎請謝罪,不知軍師下訪有何見教?”
宋獻策琢磨和尚的話,決定暫不說明來意,先問問他對大局的看法再說,於是說道:“以法師看來,大順軍此去北京,是否能馬到成功。”
不空和尚道:“貧憎乃方外之人,湧經念佛外,不知其他,軍事大事何必向我垂問?”
宋獻策笑道:“法師不必瞞我,師傅就是當年洪承疇的幕僚劉子政乎?”
“你怎知道?”
“我乃大順軍師,這點伎倆不知,何配當軍師一職,知道先生胸負韜略,方才指教。”
不空和尚閉目沉思,思考片刻說道:“崇禎皇帝並非亡國之君,隻是從萬曆、天啟以來病入膏肓,加上官員腐敗,朝中無人,才落到今天這種地步。大順軍前去北京,看來一路暢通,不會有多大阻礙。隻是到北京城下,能否破城,未敢預料,縱然攻下北京能否就算大功告成,更難說。以李自成所率兵馬恐怕凶多吉少。
“北京兵力空虛,三大營名存實亡,各地勤王之師遠水解不了近渴。眼前我大順軍50萬大軍,難道還不能一舉成功嗎?”
不空和尚笑而不語。
宋獻策忍不住問:“先生何來笑而不言。”
“尚若果然大順軍兵力雄厚,帶五十萬之眾東征,自然無須為勝敗掛心。但恐兵力太少,萬一有變,倉促之間難以應付。闖王周圍之人,都以為勝利在望,其實正是堪憂之時,因不斷勝利,如醉如狂,軍師是遠見之人,難道同眾人一樣麽?”
宋獻策暗暗吃驚,與自己的擔心不謀而合:“法師不必顧慮,但說無妨。”
和尚點點頭,接著說道:“大順軍聲稱五十萬大軍是虛,實際並非這樣,所以我笑而不答,以貧憎看來大順最多三十萬,又分兵兩路,一路從晉南如河南,一路走宣化,加上守城部隊,入北京城少於十萬人。闖王連年征戰,占地雖廣,卻沒有站穩腳跟,如同吃東西一樣,狼吞虎咽,全無消化,此是最大擔憂之事。”
又說:“你們孤軍深入,進攻北京,一旦事出意外,不得不爭勝於戰場,退而無可守之地,如果失敗占領之地,將群雄四起紛紛與大順為敵,一發不可收拾。今大順文臣武將,隻想盡快破北京城,以為登了基就萬事大吉,江南可傳邀而定,從而高枕無憂。恐怕天下事未必如此容易,軍師可想過嗎?”
宋獻策猛然一驚:“對我大順軍有威脅的隻有遼東,難道法師認為他們會出兵嗎?”
和尚說:“難道新朝君臣都沒想過此事。”
宋獻策歎了口氣說:“不是沒想到,就是不夠重視罷了。”
“遼王虎視眈眈,大有明主之風,你們朝中諸大臣,為什麽不會重視?”
宋獻策聽出和尚有譏諷之意,說成“豬”大臣,但心中佩服,毫無生氣,態度謙虛微微一笑說:“不瞞法師,大家都想著如何順利成功,誰會想到受意外挫折。我與牛丞相和各位大臣私下閑聊時,都談到遼東之事,但都不及法師深謀遠慮。”
“此話怎講?”
“皇上、牛丞相各大臣都認為遼兵兵力不足,多年龜縮在遼東根本不敢南犯,更不要說是跟大順軍作對。”
“啊”和尚坐在椅子上差點摔倒,說道:“此言差亦。”
宋獻策見和尚如此驚訝,問道:“難道法師認為遼兵很強大嗎?”
不空說道:“不是很強大,而是大大的強大。”
“法師這是何意?”
“唉!說你們是井底之蛙都不為過,蒙古兵、女真兵你們見過嗎?”
“沒有?”
“‘薩爾滸’一戰明軍十二萬正規軍被女真六萬打的一敗塗地,後來發展到近二十萬反被遼兵所滅,努爾哈赤一世英雄難道是碰巧嗎?第二次朝鮮戰爭,憑遼王一人之力,俘獲14萬倭寇,難道是偶然嗎?我不知道遼王為何不下山海關,其實力不容小視,貧憎也是想不通,近來忽然有所感悟,有大順軍在何必勞神。”
“這是何解?”
“遼王好算計;一來不背罵名。二可以得到明朝官員的支持。三有了進兵的理由,名利雙收。”
“那我們大順軍且不是給他人作嫁衣?”
“正是,遼王高啊。”
宋獻策越想越驚:“法師可有破解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