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弘光朝雖然在產糧區,南方富裕的省份,同樣也麵臨明朝土地過分集中、稅收流失的現象,年稅收500萬兩,軍費開支達到420萬兩,結果一年下來花出700萬兩,財政赤字達200萬兩。南明政府受不了,提出土地稅每畝增收3分,山塘地每畝增加3厘,增收邊境稅、茶煙稅、食鹽專賣等政策。
兩項政策直接影響了中下階層的利益,代表南明士大夫的又一個黨派-複社開始反擊,聲討馬士英、阮大铖一夥。原來兩人為了給皇上選秀,在有從15歲到20的女子家帖上封條,防止逃跑全家人都不能出門,吃飯怎麽辦?就出現了新詞“封門費”隻要出錢才可出來。
這些錢自然都落入馬士英、阮大铖等人的腰包。一時間造成南方各省嫁女成風,年輕後生成了搶手貨,隻要不聾、不瞎、不瘸的都是乘龍快婿,中國第一次出現男人不愁娶的現象。複社的反擊到了弘光哪裏仍是大明離不開馬首輔。
東林黨不幹了,抗議解決不了就辭官,相繼有東林黨人薑曰廣、高鴻圖、劉宗周等人辭職,消弱了南明朝廷的力量,卻喜壞了馬士英、阮大铖等人,正好留下空缺賣官掙錢。並明碼標價:武英殿中書:銀九百兩;文華殿中書:銀二千五百兩;內閣中書:銀二千兩;待昭:銀三千兩;撥貢:銀一千兩。
東林黨、複社兩黨在中國土地上第一次寫出反腐詩:“中書隨地有,都督滿街走,監紀多如羊,職方賤如狗。蔭起千年塵,撥貢一呈首。掃盡江南錢,填塞馬家口。”
弘光皇帝對待軍隊也是厚此薄彼:高傑原是李自成的部下,因勾引李自成的小妾刑夫人,怕被殺才投靠明軍。所以四鎮總兵唯有他被分到守在泗州的窮鎮,一點油水都沒有,還經常吃不飽。泗州臨近揚州,高傑提出到揚州駐紮。遭到揚州巡撫黃家瑞的拒絕,因為高傑所部經常打家劫舍的行為早有所聞。
高傑又提出讓各軍官家眷在揚州居住,揚州居民紛紛抗議,說高部借家眷之名打探虛實,分明不懷好意,拒絕高部所有人進城。氣的高傑率部攻打揚州,一連攻打四天因為不敢真打結果沒攻下來,這時黃得功得到消息,兩人素有不和借高傑造反派兵圍剿,眼看雙方劍拔弩張,大有火拚之勢,史可法及時趕到。
史可法手下進言:“總督大人、高傑乃一叛賊不得不防,應帶大軍入營。
“不可、此舉反遭疑慮,大敵當前我等當同仇敵愾對付北方,內部盡量化解之。”
史可法帶300侍衛進入高傑軍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服高傑,勸他國家危難之際要以大局為重,大義為先,並自己掏錢給士兵買肉,史可法高風亮節打動了刑夫人,高傑懼內經刑夫人勸解願意退出揚州回泗州駐紮。
高傑回到泗州軍營卻有一個人等他,正是李斌碩鼠司在南隸的成員。“高將軍、南朝如此待你確實不公,天大地大何處不是將軍留身之地?”
“你是何人?”
“不滿將軍、我乃北方王爺手下,如今令姐高夫人也在王爺手下效力,特遣我來勸說將軍棄暗投明,王爺定待將軍不薄。”
“唉、此一時彼一時,如果你早來兩日也許我倒有此想法,如今史大人苦口婆心,夫人又對他佩服有佳,我怎能愧對史大人及夫人,況且我軍並不比貴軍少勝負難料,你的好意高某領了,如有轉機在看吧。”當晚碩鼠司成員悄悄離去。
南明朝一撥未平一撥又起,突然冒出一個前朝太子,引起朝廷轟動。少卿高夢萁的家仆穆虎從北方逃難,發現一個內衣穿著秀著龍紋的少年,大吃一驚急忙問其身份,少年也不隱瞞,直接告知—吾乃太子。
穆虎大喜過望一路照顧“太子”到南隸,告訴自己的老爺高夢萁。身為南明政府官員一時也難辨真偽,感到事情重大第一時間給弘光帝上了密奏,報告了“太子”的情況。
作為得以親番繼承大統的弘光帝,現在最怕的就是比自己更有資格繼位的崇禎三個兒子,無論哪個兒子出現他這個皇帝算是到頭了。所以早之前,他就昭告天下,宣布自己的三個侄子都已死了,並分別給了諡號。
高夢萁的匯報讓他目瞪口呆,驚慌失措,畢竟當了幾天皇帝漸漸冷靜下來,馬士英給他出個主意,在朝會上說:“現在有一個小孩,自稱先帝立的太子,請前朝遺老、愛卿甄別,如果真是太子也是好事。朕無子,可以把中國孩子當做自己親生孩子來撫養,上可告慰先帝在天之靈,下可安撫百姓殷切之願。”
此話有理有節,有情有義,似乎是站到道德和法律的至高點上,又給自己留了後路,得到南明大臣們的稱頌。隨後由候、伯、九卿、翰林、科、道等部門組成的甄別組成立了。
身為前朝太子太保的王擇教過太子三年,自然對太子相當熟悉,馬上看出不是太子,但誰這麽大膽竟敢假冒?一時不敢說話,當也教過太子的兩位先生和一名太監指出時,他才說出是假的。
結論讓弘光帝一塊石頭落了地,命令徹底清查,嚴刑中少年交代是貪圖富貴才借此行騙。好像事情就這麽結束了,誰知東林黨、複社卻從中聞到政治的味道,利用的價值。
兩黨之間又出現兩種聲音:一種是兩黨的低下成員,添油加醋,說太子並非假的,連王擇都猶豫不決被皇帝所逼,才不得不編造。太子在錦衣衛大獄什麽口供要不出來,以此說明弘光帝忘先帝之恩,意在搞臭弘光帝,抒發自己心中的怨氣。
第二種以兩黨的領袖高宗義、王夫之等為推手著書立說:書中提到無論是真太子還是假太子,在他們眼裏都是假的,因為他們自己就是假的,是馬士英為達到個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不知從何方拉來的“小混混”。不但弘光帝是假的,連後來接來的那個嫡母-周太後,也是假的。
書中還說:即使北麵來的是真的,他也不願承認,因為一旦承認,就等於要讓座於太子,失掉其合法稱帝的法律依據。太子的真假關乎國本,不你聽之任之。
輿論的作用在明朝是有傳統的,萬曆年間曾發生過,一時間南隸城街頭巷尾議論紛紛,碩鼠司趁機扇陰風點鬼火。大家出於對馬阮賣官鬻爵的憎恨;對弘光帝胡作非為的厭惡,都願意相信這個太子是真的,民間輿論一致要求傳統澄清事實,還原於天下。
輿論傳到四鎮總兵為首的黃得功耳朵裏,上疏說:“太子未必是假冒的,陛下要慎重對待。審理此案時,千萬不能對太子動刑,以免那些審官們為了順皇帝的意思,做出冤屈的判決。”
弘光帝百口難辨,命令錦衣衛對“太子”嚴加看管,不可動刑,更不可弄死。
表麵看兩黨取得了勝利,回頭一看什麽都沒撈著,卻加速了南明朝的滅亡,便宜了李斌。
李斌卻不管什麽這黨那黨、弘光帝,卻十分關心秦淮八大家的柳如是。
兩項政策直接影響了中下階層的利益,代表南明士大夫的又一個黨派-複社開始反擊,聲討馬士英、阮大铖一夥。原來兩人為了給皇上選秀,在有從15歲到20的女子家帖上封條,防止逃跑全家人都不能出門,吃飯怎麽辦?就出現了新詞“封門費”隻要出錢才可出來。
這些錢自然都落入馬士英、阮大铖等人的腰包。一時間造成南方各省嫁女成風,年輕後生成了搶手貨,隻要不聾、不瞎、不瘸的都是乘龍快婿,中國第一次出現男人不愁娶的現象。複社的反擊到了弘光哪裏仍是大明離不開馬首輔。
東林黨不幹了,抗議解決不了就辭官,相繼有東林黨人薑曰廣、高鴻圖、劉宗周等人辭職,消弱了南明朝廷的力量,卻喜壞了馬士英、阮大铖等人,正好留下空缺賣官掙錢。並明碼標價:武英殿中書:銀九百兩;文華殿中書:銀二千五百兩;內閣中書:銀二千兩;待昭:銀三千兩;撥貢:銀一千兩。
東林黨、複社兩黨在中國土地上第一次寫出反腐詩:“中書隨地有,都督滿街走,監紀多如羊,職方賤如狗。蔭起千年塵,撥貢一呈首。掃盡江南錢,填塞馬家口。”
弘光皇帝對待軍隊也是厚此薄彼:高傑原是李自成的部下,因勾引李自成的小妾刑夫人,怕被殺才投靠明軍。所以四鎮總兵唯有他被分到守在泗州的窮鎮,一點油水都沒有,還經常吃不飽。泗州臨近揚州,高傑提出到揚州駐紮。遭到揚州巡撫黃家瑞的拒絕,因為高傑所部經常打家劫舍的行為早有所聞。
高傑又提出讓各軍官家眷在揚州居住,揚州居民紛紛抗議,說高部借家眷之名打探虛實,分明不懷好意,拒絕高部所有人進城。氣的高傑率部攻打揚州,一連攻打四天因為不敢真打結果沒攻下來,這時黃得功得到消息,兩人素有不和借高傑造反派兵圍剿,眼看雙方劍拔弩張,大有火拚之勢,史可法及時趕到。
史可法手下進言:“總督大人、高傑乃一叛賊不得不防,應帶大軍入營。
“不可、此舉反遭疑慮,大敵當前我等當同仇敵愾對付北方,內部盡量化解之。”
史可法帶300侍衛進入高傑軍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服高傑,勸他國家危難之際要以大局為重,大義為先,並自己掏錢給士兵買肉,史可法高風亮節打動了刑夫人,高傑懼內經刑夫人勸解願意退出揚州回泗州駐紮。
高傑回到泗州軍營卻有一個人等他,正是李斌碩鼠司在南隸的成員。“高將軍、南朝如此待你確實不公,天大地大何處不是將軍留身之地?”
“你是何人?”
“不滿將軍、我乃北方王爺手下,如今令姐高夫人也在王爺手下效力,特遣我來勸說將軍棄暗投明,王爺定待將軍不薄。”
“唉、此一時彼一時,如果你早來兩日也許我倒有此想法,如今史大人苦口婆心,夫人又對他佩服有佳,我怎能愧對史大人及夫人,況且我軍並不比貴軍少勝負難料,你的好意高某領了,如有轉機在看吧。”當晚碩鼠司成員悄悄離去。
南明朝一撥未平一撥又起,突然冒出一個前朝太子,引起朝廷轟動。少卿高夢萁的家仆穆虎從北方逃難,發現一個內衣穿著秀著龍紋的少年,大吃一驚急忙問其身份,少年也不隱瞞,直接告知—吾乃太子。
穆虎大喜過望一路照顧“太子”到南隸,告訴自己的老爺高夢萁。身為南明政府官員一時也難辨真偽,感到事情重大第一時間給弘光帝上了密奏,報告了“太子”的情況。
作為得以親番繼承大統的弘光帝,現在最怕的就是比自己更有資格繼位的崇禎三個兒子,無論哪個兒子出現他這個皇帝算是到頭了。所以早之前,他就昭告天下,宣布自己的三個侄子都已死了,並分別給了諡號。
高夢萁的匯報讓他目瞪口呆,驚慌失措,畢竟當了幾天皇帝漸漸冷靜下來,馬士英給他出個主意,在朝會上說:“現在有一個小孩,自稱先帝立的太子,請前朝遺老、愛卿甄別,如果真是太子也是好事。朕無子,可以把中國孩子當做自己親生孩子來撫養,上可告慰先帝在天之靈,下可安撫百姓殷切之願。”
此話有理有節,有情有義,似乎是站到道德和法律的至高點上,又給自己留了後路,得到南明大臣們的稱頌。隨後由候、伯、九卿、翰林、科、道等部門組成的甄別組成立了。
身為前朝太子太保的王擇教過太子三年,自然對太子相當熟悉,馬上看出不是太子,但誰這麽大膽竟敢假冒?一時不敢說話,當也教過太子的兩位先生和一名太監指出時,他才說出是假的。
結論讓弘光帝一塊石頭落了地,命令徹底清查,嚴刑中少年交代是貪圖富貴才借此行騙。好像事情就這麽結束了,誰知東林黨、複社卻從中聞到政治的味道,利用的價值。
兩黨之間又出現兩種聲音:一種是兩黨的低下成員,添油加醋,說太子並非假的,連王擇都猶豫不決被皇帝所逼,才不得不編造。太子在錦衣衛大獄什麽口供要不出來,以此說明弘光帝忘先帝之恩,意在搞臭弘光帝,抒發自己心中的怨氣。
第二種以兩黨的領袖高宗義、王夫之等為推手著書立說:書中提到無論是真太子還是假太子,在他們眼裏都是假的,因為他們自己就是假的,是馬士英為達到個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不知從何方拉來的“小混混”。不但弘光帝是假的,連後來接來的那個嫡母-周太後,也是假的。
書中還說:即使北麵來的是真的,他也不願承認,因為一旦承認,就等於要讓座於太子,失掉其合法稱帝的法律依據。太子的真假關乎國本,不你聽之任之。
輿論的作用在明朝是有傳統的,萬曆年間曾發生過,一時間南隸城街頭巷尾議論紛紛,碩鼠司趁機扇陰風點鬼火。大家出於對馬阮賣官鬻爵的憎恨;對弘光帝胡作非為的厭惡,都願意相信這個太子是真的,民間輿論一致要求傳統澄清事實,還原於天下。
輿論傳到四鎮總兵為首的黃得功耳朵裏,上疏說:“太子未必是假冒的,陛下要慎重對待。審理此案時,千萬不能對太子動刑,以免那些審官們為了順皇帝的意思,做出冤屈的判決。”
弘光帝百口難辨,命令錦衣衛對“太子”嚴加看管,不可動刑,更不可弄死。
表麵看兩黨取得了勝利,回頭一看什麽都沒撈著,卻加速了南明朝的滅亡,便宜了李斌。
李斌卻不管什麽這黨那黨、弘光帝,卻十分關心秦淮八大家的柳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