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洪承疇被俘
麵對近似瘋狂的進攻,火槍的缺陷盡現,裝藥太慢,如此壓力下士兵的心裏素質不足,大部分都是第一次上戰場,往往看到對麵的敵軍,手發抖火藥裝不進,平時熟練的動作這時候早變形,越急越裝不上。
眼看明軍越來越多往上湧,零星的火槍已經壓不住明軍的進攻,吳大朗抽出戰刀準備肉搏。緊急關頭,遠處的地平線上出現了黑黑的身影,轟隆隆的馬蹄聲震的大地顫抖,李如梅的六萬騎兵趕到,山頂的中國士兵士氣大振,裝藥的動作都快了許多,明軍聽到馬蹄聲心早涼了,紛紛四散逃跑。
洪承疇帶著500侍衛急忙去救自己的家眷,迎麵碰上一夥騎兵向他殺來,洪承疇也不是吃醋的,揮刀就砍,這夥騎兵個個拿著彎刀,身材魁梧,毫不畏懼,洪承疇打著打著覺的不對頭,邊關作戰多年,怎麽像是蒙古人?不禁大怒,李王竟然用外族人打江山殺我大明人。
洪承疇500百侍衛轉眼被殺光,知道他是大官也不殺他,慢慢耗他的體力,幾個蒙古騎兵圍著他,並不真跟他廝殺照著他的兵器砍,一個蒙古兵趁他不備一刀砍斷了馬腿,洪承疇一頭栽到地上被幾個人捆了起來。
李斌得知洪承疇逃跑,立即組織兵力攻城,城內明軍都是老弱病殘馬上放棄了抵抗,李斌率大軍進入武昌城。派王虎、紅娘子率軍維持治安,讓李定國、高夫人率兵在城外駐紮休整。
“報王爺、李如梅將軍活捉了洪承疇,俘虜了3萬明軍和各官員以及家眷,正在回武昌的路上。”
“先把洪承疇關幾天再說,他的家眷安置好,其餘俘虜和將領、官員的家眷放掉。”
李如梅、吳大朗壓著洪承疇回來了,李斌聽了戰場的敘述,直誇吳大朗用兵靈活,不拘一格,及時調整能對付洪承疇這個老家夥實在不簡單。吳大朗倒實在,說是靈感來自同王爺打仗時,李斌哈哈大笑,那也要看誰,舉一反三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李如梅問:“九弟、洪承疇殺了我們那麽多人,把他當眾斬首算了。”
“不可、戰場之上以勝利為目標,互相拚殺不是他的過錯,況且洪承疇是個人才,我朝需要這樣的人來治理國家,殺戮不是目的,我們打仗就是為了以後的和平,為了國家的富強。”
幾日後,手下來報告:“王爺、洪承疇不吃不喝想尋死,如何是好?“
“這個老家夥給我來這套,好、我去看看他。”
洪承疇在曆史上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平生喜歡書法、詩文,政績卓著,著名軍事將領,崇禎年間剿義軍立下汗馬功勞,官至兵部尚書,後調遼東任薊遼總督,與努爾哈赤在鬆山之戰中被俘,當時也是不吃不喝,皇太極知道他有偏愛男優伶的嗜好,送入侍候,並讓自己莊妃看望洪承疇喂人參湯,在女色和男童雙重誘惑下,終於投降清軍。
所以關於他是否是漢奸的說法眾口不一,有人還提出因他的入清,使滿漢文化的融合,起了決定性作用。
李斌進入武昌監獄,看見洪承疇被帶著手銬、腳鐐,忙說:“來人、快給洪大人鬆開,好吃好喝伺候,不許怠慢。”
洪承疇一言不發,怒目而視,李斌像沒看見一樣,兩人都認識以前沒打過交道。“洪大人、多年不見還是臭脾氣,怎麽變啞巴了。”
“你才啞巴呢。”
“洪大人為何不吃東西?莫非想學道家辟穀之術,養生長壽成不死之人?”
“放屁、老夫不吃叛賊之食。”
“何來叛賊一說,當今皇上還是朱家後人,我是代為治理而已。”
“少來誑我,天下誰不知當今皇上隻不過一傀儡,把持朝政唯你一人。”
“你要這麽說,南隸皇上還不是被馬士英、閹黨等人左右,禍亂朝綱,陷害忠良,為非作歹你又能如何?本王總比閹黨好吧,起碼是為國為民、振興我中華。”
北方治理情況,洪承疇略有所聞,對李斌倒有幾分佩服,便說:“少扯沒用的,老夫問你,為何聯合蒙古人殺我大明子民?蒙古乃異族,多年來騷擾我邊關,殺我百姓,掠我財富,是我大明死敵,你卻同他們同流合汙,為我所不恥。”
“大人為這事糾結,雖有愛國之心,卻顯太小氣。”
“你是何意?”
“我中華民族是個大家庭,有眾多的民族,為何不能容納蒙古族呢?如今蒙古一族已經歸屬我中國一員,這三萬蒙古兵是他們自願給我調遣,既然是一家人,他們出力也是應該的,將來我們要派漢人深入蒙古與他們融合在一起,難道你不想我中華疆土的廣闊嗎?”
洪承疇嘴巴大張、眼睛一眨不眨看著李斌愣了半天,然後低下頭再不說話,默默地沉思。
李斌回到府邸,交代碩鼠司成員:找一個偏僻便於控製的宅子,讓洪承疇住進去,在他妻妾裏找他喜歡的送過去伺候。
“王爺、有個被俘明軍士兵說他能說服洪承疇歸降。”
“哦、帶他進來。”
一個身材瘦小,俊俏的年輕後生扭著屁股走進來。帶著娘娘腔說:“拜見王爺、小人叫蔣三,曾是都督的侍衛與他有緣,願替王爺分憂,勸解洪大人歸順於王爺。”
李斌感覺渾身起雞皮疙瘩,早聽說洪承疇有這嗜好,果真如此,問道:“你以前是幹什麽的?為何有把握能勸解洪承疇?”
“王爺、奴家曾是唱戲的,後被都督選做侍衛,平時與都督接觸頗深,倒是一知己,再說誰不怕死,誰又想死,洪大人是有情有義之人,自然逃不過這情字。”
李斌聽他一說知道是怎麽回事。“好、如果能勸解洪大人歸降,算你立一功,獎賞你黃金100兩。”
“謝王爺。”
洪承疇心裏很矛盾,從小讀聖賢書,學儒家之道,都是忠君思想,事不二君,可是又看到南明朝廷不思進取,奸臣、閹黨當道,改朝換代已成必然,自己死了不要緊,丟下妻兒老小割舍不下,今天突然被送進一座宅院,看見最喜歡的愛妾。
小妾撲上來抱住他說;“都督、嚇死臣妾了,還以為攝政王要殺你。”
洪承疇歎了口氣說:“他才舍不得殺我,讓你來就是鉤我的魂啊,李王太陰險,他媽的老子也不管了,快拿些飯菜來,吃飽了讓我好好痛惜你一番。”
麵對近似瘋狂的進攻,火槍的缺陷盡現,裝藥太慢,如此壓力下士兵的心裏素質不足,大部分都是第一次上戰場,往往看到對麵的敵軍,手發抖火藥裝不進,平時熟練的動作這時候早變形,越急越裝不上。
眼看明軍越來越多往上湧,零星的火槍已經壓不住明軍的進攻,吳大朗抽出戰刀準備肉搏。緊急關頭,遠處的地平線上出現了黑黑的身影,轟隆隆的馬蹄聲震的大地顫抖,李如梅的六萬騎兵趕到,山頂的中國士兵士氣大振,裝藥的動作都快了許多,明軍聽到馬蹄聲心早涼了,紛紛四散逃跑。
洪承疇帶著500侍衛急忙去救自己的家眷,迎麵碰上一夥騎兵向他殺來,洪承疇也不是吃醋的,揮刀就砍,這夥騎兵個個拿著彎刀,身材魁梧,毫不畏懼,洪承疇打著打著覺的不對頭,邊關作戰多年,怎麽像是蒙古人?不禁大怒,李王竟然用外族人打江山殺我大明人。
洪承疇500百侍衛轉眼被殺光,知道他是大官也不殺他,慢慢耗他的體力,幾個蒙古騎兵圍著他,並不真跟他廝殺照著他的兵器砍,一個蒙古兵趁他不備一刀砍斷了馬腿,洪承疇一頭栽到地上被幾個人捆了起來。
李斌得知洪承疇逃跑,立即組織兵力攻城,城內明軍都是老弱病殘馬上放棄了抵抗,李斌率大軍進入武昌城。派王虎、紅娘子率軍維持治安,讓李定國、高夫人率兵在城外駐紮休整。
“報王爺、李如梅將軍活捉了洪承疇,俘虜了3萬明軍和各官員以及家眷,正在回武昌的路上。”
“先把洪承疇關幾天再說,他的家眷安置好,其餘俘虜和將領、官員的家眷放掉。”
李如梅、吳大朗壓著洪承疇回來了,李斌聽了戰場的敘述,直誇吳大朗用兵靈活,不拘一格,及時調整能對付洪承疇這個老家夥實在不簡單。吳大朗倒實在,說是靈感來自同王爺打仗時,李斌哈哈大笑,那也要看誰,舉一反三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李如梅問:“九弟、洪承疇殺了我們那麽多人,把他當眾斬首算了。”
“不可、戰場之上以勝利為目標,互相拚殺不是他的過錯,況且洪承疇是個人才,我朝需要這樣的人來治理國家,殺戮不是目的,我們打仗就是為了以後的和平,為了國家的富強。”
幾日後,手下來報告:“王爺、洪承疇不吃不喝想尋死,如何是好?“
“這個老家夥給我來這套,好、我去看看他。”
洪承疇在曆史上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平生喜歡書法、詩文,政績卓著,著名軍事將領,崇禎年間剿義軍立下汗馬功勞,官至兵部尚書,後調遼東任薊遼總督,與努爾哈赤在鬆山之戰中被俘,當時也是不吃不喝,皇太極知道他有偏愛男優伶的嗜好,送入侍候,並讓自己莊妃看望洪承疇喂人參湯,在女色和男童雙重誘惑下,終於投降清軍。
所以關於他是否是漢奸的說法眾口不一,有人還提出因他的入清,使滿漢文化的融合,起了決定性作用。
李斌進入武昌監獄,看見洪承疇被帶著手銬、腳鐐,忙說:“來人、快給洪大人鬆開,好吃好喝伺候,不許怠慢。”
洪承疇一言不發,怒目而視,李斌像沒看見一樣,兩人都認識以前沒打過交道。“洪大人、多年不見還是臭脾氣,怎麽變啞巴了。”
“你才啞巴呢。”
“洪大人為何不吃東西?莫非想學道家辟穀之術,養生長壽成不死之人?”
“放屁、老夫不吃叛賊之食。”
“何來叛賊一說,當今皇上還是朱家後人,我是代為治理而已。”
“少來誑我,天下誰不知當今皇上隻不過一傀儡,把持朝政唯你一人。”
“你要這麽說,南隸皇上還不是被馬士英、閹黨等人左右,禍亂朝綱,陷害忠良,為非作歹你又能如何?本王總比閹黨好吧,起碼是為國為民、振興我中華。”
北方治理情況,洪承疇略有所聞,對李斌倒有幾分佩服,便說:“少扯沒用的,老夫問你,為何聯合蒙古人殺我大明子民?蒙古乃異族,多年來騷擾我邊關,殺我百姓,掠我財富,是我大明死敵,你卻同他們同流合汙,為我所不恥。”
“大人為這事糾結,雖有愛國之心,卻顯太小氣。”
“你是何意?”
“我中華民族是個大家庭,有眾多的民族,為何不能容納蒙古族呢?如今蒙古一族已經歸屬我中國一員,這三萬蒙古兵是他們自願給我調遣,既然是一家人,他們出力也是應該的,將來我們要派漢人深入蒙古與他們融合在一起,難道你不想我中華疆土的廣闊嗎?”
洪承疇嘴巴大張、眼睛一眨不眨看著李斌愣了半天,然後低下頭再不說話,默默地沉思。
李斌回到府邸,交代碩鼠司成員:找一個偏僻便於控製的宅子,讓洪承疇住進去,在他妻妾裏找他喜歡的送過去伺候。
“王爺、有個被俘明軍士兵說他能說服洪承疇歸降。”
“哦、帶他進來。”
一個身材瘦小,俊俏的年輕後生扭著屁股走進來。帶著娘娘腔說:“拜見王爺、小人叫蔣三,曾是都督的侍衛與他有緣,願替王爺分憂,勸解洪大人歸順於王爺。”
李斌感覺渾身起雞皮疙瘩,早聽說洪承疇有這嗜好,果真如此,問道:“你以前是幹什麽的?為何有把握能勸解洪承疇?”
“王爺、奴家曾是唱戲的,後被都督選做侍衛,平時與都督接觸頗深,倒是一知己,再說誰不怕死,誰又想死,洪大人是有情有義之人,自然逃不過這情字。”
李斌聽他一說知道是怎麽回事。“好、如果能勸解洪大人歸降,算你立一功,獎賞你黃金100兩。”
“謝王爺。”
洪承疇心裏很矛盾,從小讀聖賢書,學儒家之道,都是忠君思想,事不二君,可是又看到南明朝廷不思進取,奸臣、閹黨當道,改朝換代已成必然,自己死了不要緊,丟下妻兒老小割舍不下,今天突然被送進一座宅院,看見最喜歡的愛妾。
小妾撲上來抱住他說;“都督、嚇死臣妾了,還以為攝政王要殺你。”
洪承疇歎了口氣說:“他才舍不得殺我,讓你來就是鉤我的魂啊,李王太陰險,他媽的老子也不管了,快拿些飯菜來,吃飽了讓我好好痛惜你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