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供拿到的很順利,順利到胤禵都懷疑弘皙是不是跟這幫人是一夥兒的。
他無論如何也不相信,把衣衫撕爛不到一炷香的時間這兩倆就認熊了,難不成這凶徒也講究“士可殺不可辱”?要是弘皙把這倆變成太監或許還更有說服力,但明眼的狼瞫卻留意到那些衣衫卻是一層層的敷到臉上!
弘皙懶得跟胤禵解釋窒息瀕死有多恐懼可怕,他已經完全沉浸在口供內容中。
這兩人隸屬一個叫光明會的組織,很直白的名稱說明這個組織的宗旨就是反清複明。其勢力據說已經發展到直隸、河南、山東和江浙、兩湖地區,
尊前明末代皇帝崇禎帝為主,首領叫朱明,稱明爺,燒八炷香,以省府道縣類推到四炷香。每炷香裏邊除去燒香首領又分為三部分,負責武力的香頭、負責情報的香煙、負責錢糧的香根。
倆人一個是宛平的二首領燒三炷香,另一個則是他手下的親信。至於叫什麽?弘皙要的隻是口供,問的那麽清楚給他樹碑麽?
明爺前天晚上悄然來到三炷香的家交代給炸河堤與行宮的任務。明爺說了,京城裏的太子世子弘皙不光挨個收拾皇子們還跟讀書人翻了臉,被收拾慘了的這幫人計劃要借著皇上回京趕上暴雨的機會告禦狀說是老天示警呢,炸開河堤就是給他們火上澆油,那小子不死也得脫層皮!世子要完蛋太子也做不安穩,皇子們內訌狗咬狗咱們正好趁機起事!
明爺給他留下的藤條箱裏裝的是用來炸河堤和行宮圍牆的火藥。趁著三阿哥占據行宮和老百姓搬遷的混亂把二十根帶著尾巴的黑鐵管埋好,臨點火這位留了心眼,這東西是“戴公子”弄出來的,他知道明爺有一把能連續十八響的火銃也是戴公子弄出來的。他不信這東西真像明爺說的像放鞭炮一樣點著就行!
這點小心救了他的命,驚天動地的一響過後負責炸堤的手下再也找不著了,而行宮外的爆炸三個手下倆被飛起來的磚石開了瓢,一個被水衝走!
“地龍翻身”的說法是預先計劃好的,教訓那個張主簿也是他最先下的手,那老東西吃拿卡要的事不知道做了多少,至少有十幾個兄弟是被他迫害的家破人亡,不趁著機會狠狠的擂他都對不起死去的兄弟。
借刀殺人的事沒成本想隨著尋親訪友的百姓離開,卻聽快馬傳訊說皇帝要來,又是那老東西說皇上是堯舜禹湯,大家夥哭的越可憐皇上給的錢糧越多,誰要敢走就不算宛平百姓,他也絕不會發放賑災物資!
為了不引人懷疑他倆選擇了留下,要早知道——
大慧寺的爆炸對這位來講絕對屬於“打死也不說”的,但據他推測可能是另一撥叫複國社的人幹的,領頭的好像是個女人,叫什麽不知道但明爺給他布置任務的時候似乎是說漏了嘴“活幹利索點,決不能像那死老婆子的手下一樣”,他們應該或許幹過爆炸的活兒!
又悔又恨又疼的三炷香可憐巴巴的看著弘皙,這位小爺第一回主動請纓的時候他就在地上躺著呢,自然之道身份,“太孫爺爺,我想戴罪立功成不?”
“戴罪立功?”弘皙冷笑,“大水過處,萬千百姓流離失所,就算皇上饒你宛平的百姓能饒你?你又覺得有什麽功勞能抵得上你的罪過?”
“小的揭發,明爺,不,朱明那逆賊就在小的家中!”這三炷香也發狠了,“助皇上,不,助太孫爺爺剿滅逆賊的功勞能換小人一條狗命吧?”
“嗯?”弘皙的眼睛一眯,淩厲的殺氣就是旁邊的狼瞫都覺得心驚,尼瑪,難道不知道爺爺現在最討厭的就是功勞麽?
“太孫莫急,”狼瞫跨前一步恰恰擋在弘皙跟這三炷香之間,他是真擔心弘皙一腳過去不小心踩死這可憐又可恨的家夥,盡管他也有這種想法,軍中之人最恨的就是內奸尤其是禍害袍澤的內奸,“講清楚,若有一字隱瞞,哼哼!”
橫刀出鞘,誰敢說不是威脅!
可憐的三炷香不知道自己怎麽就又犯了太孫爺爺的逆鱗,磕磕巴巴的答案險些讓他笑抽了,三炷香有個四炷香的小妾是朱明的相好!
三炷香也算書香門第,苦讀詩書做的錦繡文章卻連個秀才的功名也沒撈到,老爹宴請縣裏的太尊才曉得緣由:類匪不似良民,焉能入我士林!講明白了老頭子也生生氣死了,葬了老爹之後他幹脆棄文從武,心有不滿、家有餘財與光明會逐漸有了交集。
入會之後,曾經的飽讀詩書讓他在一幹泥腿子裏邊脫穎而出很快成了三炷香。他曾以為這是書生的用武之地,直到有一天他撞上從八大胡同買回來的百媚的小妾跟朱明滾床單!頭頂綠帽自然要怒,可打?打不過!說——跟誰去說?一窩的反賊!考慮到身家性命他忍了,甚至自我安慰說古人贈**妾還是美談呢!
光明會入會的誓詞就有“不共父勝同胞,緩急相濟,患難相扶,若有背反,三刀六洞”的說法,朱明派自己來卻不講明炸藥的威力想必就包藏禍心,更莫說自己做了叛徒,引狼入室在前,朱明早就覬覦自己那結發的妻子呢,讓他相濟相扶,死都不能瞑目!
“若不答應,我決計不會說出我家在哪,等你們查到了,恐怕那朱明早就遠遁千裏,”三炷香咬牙,“我手裏還有一本與興平倉交易的賬冊,不答應我絕對不會交出來!”
去你娘的吧!上趕著送功勞不說你還帶倒貼的?要不是狼瞫見勢不妙死死抱住,弘皙絕對一腳把這三炷香踩熄了!
“太孫,茲事體大,稟報皇上要緊!”
“要去你去,口供也問出來了,爺現在就回府!”麵對對手敵人他不可怕,可麵對莫名其妙就送好處的老天爺,他真的被嚇到了,一走,受驚而逃!
拿到口供的康熙沉默良久方把遞給了張廷玉,他甚至沒關心皇太孫匹馬遁走會不會有危險,真的,來宛平就是刷人望的,臆想之中問的口供一番口誅筆伐就是“除民賊,慰民心”了,兩個凶犯被洶湧的人潮吞沒,大把的灑出銀子在派“個子高”的官員安置災民調糧賑濟,大出血似得減免宛平十年賦稅,一片“吾皇萬歲”的高呼中變壞事為好事,挺好!
潛意識中驕傲、自信、好名、勝權的康熙是在跟自己的孫兒叫板,跟自己叫板,一句話說白:我就不信不如你!兩句話到底:唯有瑪法才能創造一個海晏河清四海升平的天下,你是接班的!
可如今,首先那倆人就死不得,不光死不得甚至不能公布身份,一來是保密,以光明會或複國社的陰私狡詐說不定還有探子隱藏在民眾之中,走了賊首哪能除惡務盡?二來還是保密,官員跟反賊勾結在一起,朝廷豈不成了笑柄?
百姓的怨氣不得發,縱有錢糧自己這個皇帝難道要收買人心?刷聲望成了夾生飯,憋屈!
別人以為的天意被弘皙親口否了,可他卻用事實再次證明祥瑞,一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卻是一貫的查漏補缺的祥瑞,他會嘲笑自己這個皇瑪法自以為穿著皇帝的新裝事實上卻是光著屁股亂逛轉著圈的丟人麽?
越想越覺得有禮,惱火!
所謂驕傲的人能自己把自己羞死說的就是康熙的現在,尤其是弘皙問出口供之後甚至不來交旨就遁走,他直覺的以為孫兒這是不打算搭理自己了,漠視,比嘲笑更讓人難以接受,康熙的臉上一陣陣陰晴不定!
“臣張廷玉,恭賀吾皇偵破此滔巨案!”看完口供的張廷玉恭恭敬敬的跪倒,就在泥濘中三叩九拜,“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旁人不懂為什麽,但跪叩這種事是最容易跟風的,隨著諸臣工下跪高呼,漣漪樣蕩漾至民眾,陣陣高呼中,麵色鐵青的康熙死死的盯著張廷玉,恨聲低語,“張衡臣,你莫不是也以為你的祥瑞小主子就該是天下之主?高呼萬歲是打算黃袍加身?”
“皇上此言謬矣,”張廷玉昂首道:“皇上為天下之主,既是張廷玉之主也是皇太孫之主,予與予奪是為雷霆雨露解釋天恩,而祥瑞更是天家祥瑞,換做別處便是謀反,臣以為皇太孫斷無謀反之心!”
謀反?
兩個字在康熙嘴裏反複咀嚼,弘皙會謀反麽?他憑什麽謀反,教訓叔叔可謂不尊長,士紳一體納糧得罪了全天下的讀書人,他就是謀反一人赤手空拳能打天下?
“皇上,昔日漢高祖曾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
張廷玉淡淡一笑,“太孫天性伶俐,既出未歸,臣以為他是嚇到了!”
“原來是朕——”天子無疚,康熙不會認錯但報以一陣暢快大笑,“傳旨——”
他無論如何也不相信,把衣衫撕爛不到一炷香的時間這兩倆就認熊了,難不成這凶徒也講究“士可殺不可辱”?要是弘皙把這倆變成太監或許還更有說服力,但明眼的狼瞫卻留意到那些衣衫卻是一層層的敷到臉上!
弘皙懶得跟胤禵解釋窒息瀕死有多恐懼可怕,他已經完全沉浸在口供內容中。
這兩人隸屬一個叫光明會的組織,很直白的名稱說明這個組織的宗旨就是反清複明。其勢力據說已經發展到直隸、河南、山東和江浙、兩湖地區,
尊前明末代皇帝崇禎帝為主,首領叫朱明,稱明爺,燒八炷香,以省府道縣類推到四炷香。每炷香裏邊除去燒香首領又分為三部分,負責武力的香頭、負責情報的香煙、負責錢糧的香根。
倆人一個是宛平的二首領燒三炷香,另一個則是他手下的親信。至於叫什麽?弘皙要的隻是口供,問的那麽清楚給他樹碑麽?
明爺前天晚上悄然來到三炷香的家交代給炸河堤與行宮的任務。明爺說了,京城裏的太子世子弘皙不光挨個收拾皇子們還跟讀書人翻了臉,被收拾慘了的這幫人計劃要借著皇上回京趕上暴雨的機會告禦狀說是老天示警呢,炸開河堤就是給他們火上澆油,那小子不死也得脫層皮!世子要完蛋太子也做不安穩,皇子們內訌狗咬狗咱們正好趁機起事!
明爺給他留下的藤條箱裏裝的是用來炸河堤和行宮圍牆的火藥。趁著三阿哥占據行宮和老百姓搬遷的混亂把二十根帶著尾巴的黑鐵管埋好,臨點火這位留了心眼,這東西是“戴公子”弄出來的,他知道明爺有一把能連續十八響的火銃也是戴公子弄出來的。他不信這東西真像明爺說的像放鞭炮一樣點著就行!
這點小心救了他的命,驚天動地的一響過後負責炸堤的手下再也找不著了,而行宮外的爆炸三個手下倆被飛起來的磚石開了瓢,一個被水衝走!
“地龍翻身”的說法是預先計劃好的,教訓那個張主簿也是他最先下的手,那老東西吃拿卡要的事不知道做了多少,至少有十幾個兄弟是被他迫害的家破人亡,不趁著機會狠狠的擂他都對不起死去的兄弟。
借刀殺人的事沒成本想隨著尋親訪友的百姓離開,卻聽快馬傳訊說皇帝要來,又是那老東西說皇上是堯舜禹湯,大家夥哭的越可憐皇上給的錢糧越多,誰要敢走就不算宛平百姓,他也絕不會發放賑災物資!
為了不引人懷疑他倆選擇了留下,要早知道——
大慧寺的爆炸對這位來講絕對屬於“打死也不說”的,但據他推測可能是另一撥叫複國社的人幹的,領頭的好像是個女人,叫什麽不知道但明爺給他布置任務的時候似乎是說漏了嘴“活幹利索點,決不能像那死老婆子的手下一樣”,他們應該或許幹過爆炸的活兒!
又悔又恨又疼的三炷香可憐巴巴的看著弘皙,這位小爺第一回主動請纓的時候他就在地上躺著呢,自然之道身份,“太孫爺爺,我想戴罪立功成不?”
“戴罪立功?”弘皙冷笑,“大水過處,萬千百姓流離失所,就算皇上饒你宛平的百姓能饒你?你又覺得有什麽功勞能抵得上你的罪過?”
“小的揭發,明爺,不,朱明那逆賊就在小的家中!”這三炷香也發狠了,“助皇上,不,助太孫爺爺剿滅逆賊的功勞能換小人一條狗命吧?”
“嗯?”弘皙的眼睛一眯,淩厲的殺氣就是旁邊的狼瞫都覺得心驚,尼瑪,難道不知道爺爺現在最討厭的就是功勞麽?
“太孫莫急,”狼瞫跨前一步恰恰擋在弘皙跟這三炷香之間,他是真擔心弘皙一腳過去不小心踩死這可憐又可恨的家夥,盡管他也有這種想法,軍中之人最恨的就是內奸尤其是禍害袍澤的內奸,“講清楚,若有一字隱瞞,哼哼!”
橫刀出鞘,誰敢說不是威脅!
可憐的三炷香不知道自己怎麽就又犯了太孫爺爺的逆鱗,磕磕巴巴的答案險些讓他笑抽了,三炷香有個四炷香的小妾是朱明的相好!
三炷香也算書香門第,苦讀詩書做的錦繡文章卻連個秀才的功名也沒撈到,老爹宴請縣裏的太尊才曉得緣由:類匪不似良民,焉能入我士林!講明白了老頭子也生生氣死了,葬了老爹之後他幹脆棄文從武,心有不滿、家有餘財與光明會逐漸有了交集。
入會之後,曾經的飽讀詩書讓他在一幹泥腿子裏邊脫穎而出很快成了三炷香。他曾以為這是書生的用武之地,直到有一天他撞上從八大胡同買回來的百媚的小妾跟朱明滾床單!頭頂綠帽自然要怒,可打?打不過!說——跟誰去說?一窩的反賊!考慮到身家性命他忍了,甚至自我安慰說古人贈**妾還是美談呢!
光明會入會的誓詞就有“不共父勝同胞,緩急相濟,患難相扶,若有背反,三刀六洞”的說法,朱明派自己來卻不講明炸藥的威力想必就包藏禍心,更莫說自己做了叛徒,引狼入室在前,朱明早就覬覦自己那結發的妻子呢,讓他相濟相扶,死都不能瞑目!
“若不答應,我決計不會說出我家在哪,等你們查到了,恐怕那朱明早就遠遁千裏,”三炷香咬牙,“我手裏還有一本與興平倉交易的賬冊,不答應我絕對不會交出來!”
去你娘的吧!上趕著送功勞不說你還帶倒貼的?要不是狼瞫見勢不妙死死抱住,弘皙絕對一腳把這三炷香踩熄了!
“太孫,茲事體大,稟報皇上要緊!”
“要去你去,口供也問出來了,爺現在就回府!”麵對對手敵人他不可怕,可麵對莫名其妙就送好處的老天爺,他真的被嚇到了,一走,受驚而逃!
拿到口供的康熙沉默良久方把遞給了張廷玉,他甚至沒關心皇太孫匹馬遁走會不會有危險,真的,來宛平就是刷人望的,臆想之中問的口供一番口誅筆伐就是“除民賊,慰民心”了,兩個凶犯被洶湧的人潮吞沒,大把的灑出銀子在派“個子高”的官員安置災民調糧賑濟,大出血似得減免宛平十年賦稅,一片“吾皇萬歲”的高呼中變壞事為好事,挺好!
潛意識中驕傲、自信、好名、勝權的康熙是在跟自己的孫兒叫板,跟自己叫板,一句話說白:我就不信不如你!兩句話到底:唯有瑪法才能創造一個海晏河清四海升平的天下,你是接班的!
可如今,首先那倆人就死不得,不光死不得甚至不能公布身份,一來是保密,以光明會或複國社的陰私狡詐說不定還有探子隱藏在民眾之中,走了賊首哪能除惡務盡?二來還是保密,官員跟反賊勾結在一起,朝廷豈不成了笑柄?
百姓的怨氣不得發,縱有錢糧自己這個皇帝難道要收買人心?刷聲望成了夾生飯,憋屈!
別人以為的天意被弘皙親口否了,可他卻用事實再次證明祥瑞,一貫的語不驚人死不休卻是一貫的查漏補缺的祥瑞,他會嘲笑自己這個皇瑪法自以為穿著皇帝的新裝事實上卻是光著屁股亂逛轉著圈的丟人麽?
越想越覺得有禮,惱火!
所謂驕傲的人能自己把自己羞死說的就是康熙的現在,尤其是弘皙問出口供之後甚至不來交旨就遁走,他直覺的以為孫兒這是不打算搭理自己了,漠視,比嘲笑更讓人難以接受,康熙的臉上一陣陣陰晴不定!
“臣張廷玉,恭賀吾皇偵破此滔巨案!”看完口供的張廷玉恭恭敬敬的跪倒,就在泥濘中三叩九拜,“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旁人不懂為什麽,但跪叩這種事是最容易跟風的,隨著諸臣工下跪高呼,漣漪樣蕩漾至民眾,陣陣高呼中,麵色鐵青的康熙死死的盯著張廷玉,恨聲低語,“張衡臣,你莫不是也以為你的祥瑞小主子就該是天下之主?高呼萬歲是打算黃袍加身?”
“皇上此言謬矣,”張廷玉昂首道:“皇上為天下之主,既是張廷玉之主也是皇太孫之主,予與予奪是為雷霆雨露解釋天恩,而祥瑞更是天家祥瑞,換做別處便是謀反,臣以為皇太孫斷無謀反之心!”
謀反?
兩個字在康熙嘴裏反複咀嚼,弘皙會謀反麽?他憑什麽謀反,教訓叔叔可謂不尊長,士紳一體納糧得罪了全天下的讀書人,他就是謀反一人赤手空拳能打天下?
“皇上,昔日漢高祖曾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
張廷玉淡淡一笑,“太孫天性伶俐,既出未歸,臣以為他是嚇到了!”
“原來是朕——”天子無疚,康熙不會認錯但報以一陣暢快大笑,“傳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