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已入夜,王掞還是第一個趕到了太孫府。人入殿內撩衣欲跪,卻被一把攙住,“師傅,皇阿瑪早有旨意可以見君不跪,您偏是來跪我,這不是要折煞孤家麽?”
“太子啊,老臣這一拜,拜的是情義無雙的大清儲君,若不拜,良心不安啊!”王掞掙開太子,“請殿下升座!”
王掞的良心不安根在熱河,當日,聽聞弘皙的“胡作非為”,他給太子進諫說“舍得”,還在皇上麵前為太子“請功”,還為此得了康熙前無古人的“放屁”評語,直到最後,武丹一句“護不住兒子算不得好阿瑪”,他直接暈過去,於當時,也沒有比暈過去更好的選擇了。
再後來,隨著弘皙的“祥瑞”一步步坐實,回京路上,“小心眼”的康熙專門派李德全給他補了一課。當一樁樁、一件件擺在王掞麵前,再想當日要撞桌角的“壯烈”,他是紅著臉寫下了乞骸骨的折子,而皇上卻留中不發。
因為康熙的封口,他隻知道回京前夜太子染疾,不得不送回熱河繼續養病,隻知道因為皇太孫的受傷,太子不顧己身千裏縱馬,隻知道太子在太子妃靈前哭到暈厥,遙想康熙的訓斥,才有情義無雙的讚許。身為太傅,領路險些偏差,自然是良心不安!
“您都說了孤情義無雙,孤再任由您跪拜豈不是打臉!”胤礽硬是把王掞摁在椅子上,更是接過宮女手裏的茶盞親自奉給王琰,“孤到現在還記得幼時在南書房讀書,是您手把手的教孤寫字,縱有小懲,戒尺也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
胤礽的一席話讓王掞縱橫幾行老淚,好容易抑住激動,道:“不知太子深夜召老臣前來,究竟有何要事!”
“師傅總是這副國事為重的樣子,”胤礽微讚一句,正色道:“太孫一直昏迷,孤想為太孫衝喜!”
“衝喜?”
衝喜的習俗王掞自然知道,民間百姓中,每當家裏有人病危,做長輩的往往就會通過辦喜事來驅除病害,以求轉危為安。本意自然是好的,可結果往往與初衷大相徑庭,衝喜反倒成了命喪黃泉的前奏,剛過門的女子也會守活寡。
念及此處,王掞忍不住眉心一跳,“殿下,恕臣問句不恭的話,太孫的傷勢究竟如何?”
“孤要說不知道,師傅會不會怪我?”想想躺在床上的兒子,胤礽苦笑搖頭,“呼吸雖是平穩,可終究沒有轉醒的跡象,太醫們說不出所以然,隻能每日以參湯吊命,孤隻能相信皇阿瑪身邊那幾位老公公的話,靜等太孫自愈!”
“原來如此,”王掞微微點頭,“衝喜之事倒是可行,隻是太孫身份貴重,太子以為當為太孫聘誰家女子?”
這話倒也不假,衝喜的目的自然早日蘇醒痊愈。皇太孫作為二代儲君,本就是三代之主,就像民間娶親有門當會對,有政企聯盟,有商業合並一樣,而帝王的妃後都是有講究的,不是什麽女子都可以隨意進宮,更不是被皇上寵幸一回就能做妃嬪甚至皇後。
於康熙朝確立的後妃製度中,皇後一人坐鎮中宮,主持後宮事務,皇後下設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分居東西六宮。而這十三人中,滿洲八旗作為國本,八旗女子各有其一,以示雨露均沾,天下共享。蒙古作為滿洲的鐵杆盟友,地位同等重要,須有一或二人。而皇後,就在這九或十人中產生,家世累勳者優先。
其餘如準噶爾回部、西藏等藩屬若有貢女必占其一。以下則是貴人、常在、答應等,做不得一宮主位,稱作小主。這些人中又有以上十二位的“替補”,一旦前邊某位香消玉殞,同旗同源者順位替補。當初鄭春華一句“本宮”惹人發笑原因就在此,不僅僅是當下的身份不夠,或者這輩子都無法上位。
因為這些牽牽絆絆的“潛規則”,為弘皙衝喜就成了一件繁瑣撓頭事,一來地位不能太低。能為太孫衝喜,於後妃而言,絕不亞於前朝的“擎天保駕”之功,有此功勳,他日太孫麵南背北,至少當封貴妃之位。地位低賤者焉敢?
二來地位還不能太高,因為衝喜有風險,萬一皇太孫有失,那位就得守活寡。當初送女兒進宮的,巴巴盼著盼瞎雙眼,就算皇家也不能如此坑人。
“孤以為太子妃所在瓜爾佳氏為上!”胤礽輕飄飄吐出了自己的算計,“一者,太子妃薨亡,再選瓜爾佳氏女入宮也是聖眷。二者,瓜爾佳氏為鑲黃旗下而弘皙為旗主,主奴名分既定,為主分憂是奴才的本分。三者,命婦入侍後妃也是祖製,瓜爾佳石氏女玉釧為裕親王世子福晉,可由其入宮。師傅以為如何?”
“太子此言大善!”王掞拍手叫妙,以小見到,見微知著,再看太子,眼神中除了滿意還是滿意,有徒若此,夫複何求。
“師傅過獎了,”胤礽笑的很矜持,甚至有些不好意思。心說若王師傅知道自己這番言論是專為石玉婷所說,不知他老人家是不是還要說這個“善”字,轉念再想,真若師傅知道石玉婷假死的事,怕是他會頭一個找皇上問個明白!
王掞,他算得是自己的頭號死忠,換成別人,像是“舍得”那種主意,無論如何不會說出口的!
“師傅,是不是等上書房熊大人與張大人來了,再一起議議?”
“老臣以為,請兩位大人深夜過府,若隻議此一事麽——”王掞自袖口取出一份奏折,“殿下請看!”
“噢?”胤礽接過,卻是一份以太子名義的“自請總理虧空火耗事、厘漕運並國儲耗費疏”,凝神細看間,就聽得王掞解釋道:“殿下為皇太孫衝喜固然是父子情深,但老臣以為,不管是太子妃薨亡還是皇太孫遇刺,小兒女之私情於太子隻是小義!”
“朝廷當下,多事之秋,永定河為歹人破堤,幾十萬災民在河堤上嗷嗷待哺,又因賑濟事曝出盜賣國儲一案。皇太孫提出官紳一體納糧,又提出厘清火耗以解吏治千年之弊!又有戶部追繳虧空事……這些,老臣以為才是太子的大事!”
“古之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公而廢私方稱得賢字!”
“老臣以為,太子當以儲君之名總理。恕臣說不大不韙的話,便是沒有太子妃,沒有皇太孫,您還是太子,殿下以為否?”
醍醐灌頂,王掞一番話對胤礽來講最適合表現的就是醍醐灌頂。人從座位上起來,恭恭敬敬對王掞施了一個弟子禮,“王師傅,學生受教了!”
“老臣不敢,不敢,”撚須的王掞笑的眼睛都眯起來,不大的眼睛再也看不清胤礽的真實麵目!
太子當有些權力,若有不得已才有反抗的餘地,這是索額圖的原話。權力,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威信、錢糧。有威信,一呼而百應,氣勢若能洶洶就可仗勢欺人。有錢糧,錢能收心,糧能買命,更可養兵甲。
“總理之名,孤要定了!”胤礽在奏折上的一句話下掐出指痕,“焉因婦孺而誤國!”
“太子啊,老臣這一拜,拜的是情義無雙的大清儲君,若不拜,良心不安啊!”王掞掙開太子,“請殿下升座!”
王掞的良心不安根在熱河,當日,聽聞弘皙的“胡作非為”,他給太子進諫說“舍得”,還在皇上麵前為太子“請功”,還為此得了康熙前無古人的“放屁”評語,直到最後,武丹一句“護不住兒子算不得好阿瑪”,他直接暈過去,於當時,也沒有比暈過去更好的選擇了。
再後來,隨著弘皙的“祥瑞”一步步坐實,回京路上,“小心眼”的康熙專門派李德全給他補了一課。當一樁樁、一件件擺在王掞麵前,再想當日要撞桌角的“壯烈”,他是紅著臉寫下了乞骸骨的折子,而皇上卻留中不發。
因為康熙的封口,他隻知道回京前夜太子染疾,不得不送回熱河繼續養病,隻知道因為皇太孫的受傷,太子不顧己身千裏縱馬,隻知道太子在太子妃靈前哭到暈厥,遙想康熙的訓斥,才有情義無雙的讚許。身為太傅,領路險些偏差,自然是良心不安!
“您都說了孤情義無雙,孤再任由您跪拜豈不是打臉!”胤礽硬是把王掞摁在椅子上,更是接過宮女手裏的茶盞親自奉給王琰,“孤到現在還記得幼時在南書房讀書,是您手把手的教孤寫字,縱有小懲,戒尺也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
胤礽的一席話讓王掞縱橫幾行老淚,好容易抑住激動,道:“不知太子深夜召老臣前來,究竟有何要事!”
“師傅總是這副國事為重的樣子,”胤礽微讚一句,正色道:“太孫一直昏迷,孤想為太孫衝喜!”
“衝喜?”
衝喜的習俗王掞自然知道,民間百姓中,每當家裏有人病危,做長輩的往往就會通過辦喜事來驅除病害,以求轉危為安。本意自然是好的,可結果往往與初衷大相徑庭,衝喜反倒成了命喪黃泉的前奏,剛過門的女子也會守活寡。
念及此處,王掞忍不住眉心一跳,“殿下,恕臣問句不恭的話,太孫的傷勢究竟如何?”
“孤要說不知道,師傅會不會怪我?”想想躺在床上的兒子,胤礽苦笑搖頭,“呼吸雖是平穩,可終究沒有轉醒的跡象,太醫們說不出所以然,隻能每日以參湯吊命,孤隻能相信皇阿瑪身邊那幾位老公公的話,靜等太孫自愈!”
“原來如此,”王掞微微點頭,“衝喜之事倒是可行,隻是太孫身份貴重,太子以為當為太孫聘誰家女子?”
這話倒也不假,衝喜的目的自然早日蘇醒痊愈。皇太孫作為二代儲君,本就是三代之主,就像民間娶親有門當會對,有政企聯盟,有商業合並一樣,而帝王的妃後都是有講究的,不是什麽女子都可以隨意進宮,更不是被皇上寵幸一回就能做妃嬪甚至皇後。
於康熙朝確立的後妃製度中,皇後一人坐鎮中宮,主持後宮事務,皇後下設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分居東西六宮。而這十三人中,滿洲八旗作為國本,八旗女子各有其一,以示雨露均沾,天下共享。蒙古作為滿洲的鐵杆盟友,地位同等重要,須有一或二人。而皇後,就在這九或十人中產生,家世累勳者優先。
其餘如準噶爾回部、西藏等藩屬若有貢女必占其一。以下則是貴人、常在、答應等,做不得一宮主位,稱作小主。這些人中又有以上十二位的“替補”,一旦前邊某位香消玉殞,同旗同源者順位替補。當初鄭春華一句“本宮”惹人發笑原因就在此,不僅僅是當下的身份不夠,或者這輩子都無法上位。
因為這些牽牽絆絆的“潛規則”,為弘皙衝喜就成了一件繁瑣撓頭事,一來地位不能太低。能為太孫衝喜,於後妃而言,絕不亞於前朝的“擎天保駕”之功,有此功勳,他日太孫麵南背北,至少當封貴妃之位。地位低賤者焉敢?
二來地位還不能太高,因為衝喜有風險,萬一皇太孫有失,那位就得守活寡。當初送女兒進宮的,巴巴盼著盼瞎雙眼,就算皇家也不能如此坑人。
“孤以為太子妃所在瓜爾佳氏為上!”胤礽輕飄飄吐出了自己的算計,“一者,太子妃薨亡,再選瓜爾佳氏女入宮也是聖眷。二者,瓜爾佳氏為鑲黃旗下而弘皙為旗主,主奴名分既定,為主分憂是奴才的本分。三者,命婦入侍後妃也是祖製,瓜爾佳石氏女玉釧為裕親王世子福晉,可由其入宮。師傅以為如何?”
“太子此言大善!”王掞拍手叫妙,以小見到,見微知著,再看太子,眼神中除了滿意還是滿意,有徒若此,夫複何求。
“師傅過獎了,”胤礽笑的很矜持,甚至有些不好意思。心說若王師傅知道自己這番言論是專為石玉婷所說,不知他老人家是不是還要說這個“善”字,轉念再想,真若師傅知道石玉婷假死的事,怕是他會頭一個找皇上問個明白!
王掞,他算得是自己的頭號死忠,換成別人,像是“舍得”那種主意,無論如何不會說出口的!
“師傅,是不是等上書房熊大人與張大人來了,再一起議議?”
“老臣以為,請兩位大人深夜過府,若隻議此一事麽——”王掞自袖口取出一份奏折,“殿下請看!”
“噢?”胤礽接過,卻是一份以太子名義的“自請總理虧空火耗事、厘漕運並國儲耗費疏”,凝神細看間,就聽得王掞解釋道:“殿下為皇太孫衝喜固然是父子情深,但老臣以為,不管是太子妃薨亡還是皇太孫遇刺,小兒女之私情於太子隻是小義!”
“朝廷當下,多事之秋,永定河為歹人破堤,幾十萬災民在河堤上嗷嗷待哺,又因賑濟事曝出盜賣國儲一案。皇太孫提出官紳一體納糧,又提出厘清火耗以解吏治千年之弊!又有戶部追繳虧空事……這些,老臣以為才是太子的大事!”
“古之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公而廢私方稱得賢字!”
“老臣以為,太子當以儲君之名總理。恕臣說不大不韙的話,便是沒有太子妃,沒有皇太孫,您還是太子,殿下以為否?”
醍醐灌頂,王掞一番話對胤礽來講最適合表現的就是醍醐灌頂。人從座位上起來,恭恭敬敬對王掞施了一個弟子禮,“王師傅,學生受教了!”
“老臣不敢,不敢,”撚須的王掞笑的眼睛都眯起來,不大的眼睛再也看不清胤礽的真實麵目!
太子當有些權力,若有不得已才有反抗的餘地,這是索額圖的原話。權力,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威信、錢糧。有威信,一呼而百應,氣勢若能洶洶就可仗勢欺人。有錢糧,錢能收心,糧能買命,更可養兵甲。
“總理之名,孤要定了!”胤礽在奏折上的一句話下掐出指痕,“焉因婦孺而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