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你優秀,卻沒想到你優秀成這樣,這當是索額圖此時的心理,他甚至懷疑何焯是天生的宰相之才,畢竟——沒聽說何焯拜如哪位座師的門下,而他剛才的走馬計,以蹊徑入手卻行堂皇,更兼照顧到太子的麵子——這也不是隨隨便便的哪位能隨隨便便教出來的!
但他顯然忘了,除了饑時吃飯困時眠,哪還有什麽是天生的?即便熟知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腹中藏經史,胸中隱甲兵,但那是《三國》,演義的!
後繼有人的欣喜中遮掩了些許直覺的不安,笑嗬嗬的看著雅爾江阿與何焯挽臂而去……
暢春園周遭有天街。就像今天所有的療養院外邊都是商業區一樣,紅厚的宮牆之外,林立著茶樓酒肆與各色的店鋪,但若留心就會發現,門麵最大卻總立在樹蔭之後的皆是當鋪。想想也不奇怪,有手腳不幹淨的,從園子裏順出東西來總要找地方銷贓,門麵大證明資金雄厚,不顯眼,進門才沒人留意不是?
換過一身士子裝扮的何焯在一處柳蔭下馬,翠綠枝條掩映著一麵金光閃閃的“當”字幌旗,下綴百寶二字格外清晰。入門為高櫃,櫃後的供奉先生五十許,麵目清臒,頜下三縷白髯,若索額圖得見,必定是一聲高呼:琉璃蛋!
滿朝文武得此稱呼的隻有一位,那就是內閣大學士李光地!
李光地乃康熙九年的進士,與太子師王掞、雖胤祉支持編修《古今圖書集成》的大儒陳夢雷等同科。能被索額圖冠以此“號”,足以證明李光地行事立言,色彩斑斕,滑不留手!
以色彩斑斕來形容人絕不是什麽好詞,但索額圖號稱三眼索相,滿朝五品以上的官員履曆都在腦子裏裝著呢,這麽說肯定不是空穴來風!
李光地康熙九年中進士,十二年授翰林編修,青春得誌,富貴還鄉福建,卻恰逢三藩亂起。其時,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舉起反旗,“征”福建名士衝掖“偽”朝廷,李光地、陳夢雷等皆在名單!
李陳二人身在曹營心在漢,借著“打入敵人內部”之便,記錄了逆軍詳情,兩人約定,“果能保全者,本朝恢複之日,君之事予任之”。後來,是李光地借口父病脫身,將情報上疏朝廷,可不知是忘了還是擔心陳夢雷泄了他“方巾大袖以投”的底子,反正對陳夢雷隻字未提。
平三藩秋後算賬,李光地為侍讀學士,陳夢雷卻流放黑龍江,不忿的陳某寫下《告都城隍文》,揭露李光地貪功賣友、背信棄義的真麵目,更有徐乾學將陳夢雷揭露李光地麵目的《斷交書》送到康熙案上,賣友求榮讓天下大嘩!
康熙十九年,李光地丁憂回京,康熙命其奏進居家時所作,李光地除了將讀書筆記與論學文章為卷,更添了一篇序言,對康熙進行了肉麻的吹捧,說他“學之係天下大矣。”說“天挺其姿,神授其識,生知乃複好古,將聖而又多能”,說其“朝講夕誦,非堯舜之道不陳於前,非天人性命之書不遊於意,”最無恥也最打動康熙的便是“孟子謂堯舜以來,五百年必有王者興,自朱子以來至我皇又五百年!”
沒有人知道,康熙“千古一帝”的夢想,是不是從這時候已經深種,但李光地卻“不必候缺,即補禮部侍郎”,若以方苞的紅定子論,他這得算“箋紅”,自然也朝臣不屑!
如此色彩斑斕,卻拿捏不住、扳而不倒也就成了琉璃蛋,但誰也不能忽視的是李光地聖眷尤厚!
李光地循著腳步聲抬頭,見何焯進門,自櫃後繞出,笑道:“屺瞻來了?快隨老師進來,主子怕是等急了!”
能給李光地做主子的,想必讀者已經猜出是誰了,沒錯,就是天下一人,康熙皇帝。既然出現在這兒,所謂昏迷自然是假的。之所以嚴令太醫不得泄露,是因為驕傲的康熙還想著以“完人”的麵目重現。
所謂完人,一是容貌,急怒攻心引發的腦中風,雖未真駕崩,可康熙還是留下了口眼歪斜的後遺症,說話不清,口水不停,吃飯喝水漏半邊,驕傲的他如何能以這副縱容端坐龍椅?更重是國政!
人雖在病榻,消息卻一日不曾斷絕,蘇麻喇被杖斃,皇子們被軟禁,康熙恨不能當下著人擒拿太子;郭琇告狀、法海做炮,再有武丹帶回來的口信,對比專售福壽膏的忘情樓開業大吉,以太子為鑒,康熙覺得自己治下的康熙盛世與自己的尊榮無二,都是——漏半邊!
憤恨不得發,因為一言而決的天子左右為難!可為了大清的天下,他又不得不竭力撥冗,想想太子那句“國事不可嬉玩”,他——憋屈的口水就止不住!
李光地出現在這裏也不意外,既是多年屹立不倒就差腦門刻上天子親信四個字,而除了聖眷,舉朝上下他還真就無依無靠,所以他知道自己該幹什麽——理國事而反太子!
如此做選也是不得已,真要太子登基,以索額圖對太子的影響,自己這個琉璃蛋怕是要一路滾回福建老家!
何焯當年會試,李光地恰是同考官,雖不屑李光地的為人,但師生的名分推不掉!到後來接觸的多了,才為李光地的“魅力”吸引——收台灣的施琅可是這位密奏推薦的,人雲亦雲中,隻知其汙,誰識其明?
李光地**的心性加上康熙親自指點時政,如此就能找到何焯“生而知之”的答案了!之所以來此,是為避人耳目,而李光地恰恰有百寶當鋪的份子!
“臣叩見皇上!”
跪地的何焯緩緩陳奏今日廷議,話說完,早被福壽膏的甜膩香氣熏得皺眉,偷瞥一眼籠罩氤氳中的康熙,倏爾低垂的雙目神色卻複雜!
受人滴水恩,必當湧泉報,這叫大丈夫恩怨分明,諸葛《出師表》有言,為先帝“發於畎畝”,自此鞠躬盡瘁,但諸葛之前不過“布衣躬耕”,自己卻險些為罪囚,出身更低。蒙太子不棄而入軍機,偏是這時候老師找人傳話邀見。
見,卻是麵君。字裏行間不離江南事,有詢有教,何焯就成了耳目外帶傳話筒,雖不脫心中“天下為公”的大義,可這等“小人行徑”怎堪大丈夫?這就是前文所說:現實與理想衝突!
曾幾何時,何焯真想冒著“請就鼎鑊”的危險問一句,“皇上既然醒了,您為何不複政?”但幾次話到嘴邊,他又不得不咽下去——因為福壽膏!
何焯比別人更懂福壽膏,他的祖上也是江南有名的富戶,其祖更曾是廣州船運十三行的行首,揚帆異域也帶回不少新鮮玩意,其中之一就是福壽膏,剛開始是吞雲吐霧的愜意,再之後,身體日漸消瘦,腦子裏卻總是忽發奇想,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七尺的漢子瘦成一把骨頭,藥石難醫,撒手塵寰。
乃父、叔伯亦然,臨最後,偌大的家業,被其父飽食福壽膏之後付之一炬!
萬惡之源!這是何焯對福壽膏唯一的定義,有了這想法打底,縱使忘情樓日進鬥金,即便太子、十爺都以為是搖錢樹一樣的買賣,他隻會嗤之以鼻!
皇上吸食福壽膏,如醉如癡,偏還要指點江山,他真擔心這天下某天也如自家一樣烽煙四起!
扭曲了思想自然扭曲了言辭,皇上與太子就如兩座高峰,間隙中的何焯很是糾結的熬著!熬著,卻也不是落葉般隨波逐流,他總是一個有理想的男人不是?
“太子果真如朕所預料般言聽計從吧?”吸足了鴉片,康熙臉上帶著不正常的嫣紅,邊說邊笑,口水灑到前襟卻不自知,“索額圖還要把孫女嫁給你?這老狗不是號稱三隻眼嗎?難不成都是瞎的?”
“皇上運籌帷幄之中,又豈是一幹奴才們所能揣測的?”李光地在一旁賠笑,“以他等陰暗心性,怕更要當屺瞻為心腹了!”
“若非朕不得不借其手整飭天下,哼——”康熙睥睨天下的一挺胸,“如此蠢笨小兒也想麵南背北?待到天下亂透——”
這是皇上的心裏話還是福壽膏吃多了?何焯不敢問……
但他顯然忘了,除了饑時吃飯困時眠,哪還有什麽是天生的?即便熟知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腹中藏經史,胸中隱甲兵,但那是《三國》,演義的!
後繼有人的欣喜中遮掩了些許直覺的不安,笑嗬嗬的看著雅爾江阿與何焯挽臂而去……
暢春園周遭有天街。就像今天所有的療養院外邊都是商業區一樣,紅厚的宮牆之外,林立著茶樓酒肆與各色的店鋪,但若留心就會發現,門麵最大卻總立在樹蔭之後的皆是當鋪。想想也不奇怪,有手腳不幹淨的,從園子裏順出東西來總要找地方銷贓,門麵大證明資金雄厚,不顯眼,進門才沒人留意不是?
換過一身士子裝扮的何焯在一處柳蔭下馬,翠綠枝條掩映著一麵金光閃閃的“當”字幌旗,下綴百寶二字格外清晰。入門為高櫃,櫃後的供奉先生五十許,麵目清臒,頜下三縷白髯,若索額圖得見,必定是一聲高呼:琉璃蛋!
滿朝文武得此稱呼的隻有一位,那就是內閣大學士李光地!
李光地乃康熙九年的進士,與太子師王掞、雖胤祉支持編修《古今圖書集成》的大儒陳夢雷等同科。能被索額圖冠以此“號”,足以證明李光地行事立言,色彩斑斕,滑不留手!
以色彩斑斕來形容人絕不是什麽好詞,但索額圖號稱三眼索相,滿朝五品以上的官員履曆都在腦子裏裝著呢,這麽說肯定不是空穴來風!
李光地康熙九年中進士,十二年授翰林編修,青春得誌,富貴還鄉福建,卻恰逢三藩亂起。其時,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舉起反旗,“征”福建名士衝掖“偽”朝廷,李光地、陳夢雷等皆在名單!
李陳二人身在曹營心在漢,借著“打入敵人內部”之便,記錄了逆軍詳情,兩人約定,“果能保全者,本朝恢複之日,君之事予任之”。後來,是李光地借口父病脫身,將情報上疏朝廷,可不知是忘了還是擔心陳夢雷泄了他“方巾大袖以投”的底子,反正對陳夢雷隻字未提。
平三藩秋後算賬,李光地為侍讀學士,陳夢雷卻流放黑龍江,不忿的陳某寫下《告都城隍文》,揭露李光地貪功賣友、背信棄義的真麵目,更有徐乾學將陳夢雷揭露李光地麵目的《斷交書》送到康熙案上,賣友求榮讓天下大嘩!
康熙十九年,李光地丁憂回京,康熙命其奏進居家時所作,李光地除了將讀書筆記與論學文章為卷,更添了一篇序言,對康熙進行了肉麻的吹捧,說他“學之係天下大矣。”說“天挺其姿,神授其識,生知乃複好古,將聖而又多能”,說其“朝講夕誦,非堯舜之道不陳於前,非天人性命之書不遊於意,”最無恥也最打動康熙的便是“孟子謂堯舜以來,五百年必有王者興,自朱子以來至我皇又五百年!”
沒有人知道,康熙“千古一帝”的夢想,是不是從這時候已經深種,但李光地卻“不必候缺,即補禮部侍郎”,若以方苞的紅定子論,他這得算“箋紅”,自然也朝臣不屑!
如此色彩斑斕,卻拿捏不住、扳而不倒也就成了琉璃蛋,但誰也不能忽視的是李光地聖眷尤厚!
李光地循著腳步聲抬頭,見何焯進門,自櫃後繞出,笑道:“屺瞻來了?快隨老師進來,主子怕是等急了!”
能給李光地做主子的,想必讀者已經猜出是誰了,沒錯,就是天下一人,康熙皇帝。既然出現在這兒,所謂昏迷自然是假的。之所以嚴令太醫不得泄露,是因為驕傲的康熙還想著以“完人”的麵目重現。
所謂完人,一是容貌,急怒攻心引發的腦中風,雖未真駕崩,可康熙還是留下了口眼歪斜的後遺症,說話不清,口水不停,吃飯喝水漏半邊,驕傲的他如何能以這副縱容端坐龍椅?更重是國政!
人雖在病榻,消息卻一日不曾斷絕,蘇麻喇被杖斃,皇子們被軟禁,康熙恨不能當下著人擒拿太子;郭琇告狀、法海做炮,再有武丹帶回來的口信,對比專售福壽膏的忘情樓開業大吉,以太子為鑒,康熙覺得自己治下的康熙盛世與自己的尊榮無二,都是——漏半邊!
憤恨不得發,因為一言而決的天子左右為難!可為了大清的天下,他又不得不竭力撥冗,想想太子那句“國事不可嬉玩”,他——憋屈的口水就止不住!
李光地出現在這裏也不意外,既是多年屹立不倒就差腦門刻上天子親信四個字,而除了聖眷,舉朝上下他還真就無依無靠,所以他知道自己該幹什麽——理國事而反太子!
如此做選也是不得已,真要太子登基,以索額圖對太子的影響,自己這個琉璃蛋怕是要一路滾回福建老家!
何焯當年會試,李光地恰是同考官,雖不屑李光地的為人,但師生的名分推不掉!到後來接觸的多了,才為李光地的“魅力”吸引——收台灣的施琅可是這位密奏推薦的,人雲亦雲中,隻知其汙,誰識其明?
李光地**的心性加上康熙親自指點時政,如此就能找到何焯“生而知之”的答案了!之所以來此,是為避人耳目,而李光地恰恰有百寶當鋪的份子!
“臣叩見皇上!”
跪地的何焯緩緩陳奏今日廷議,話說完,早被福壽膏的甜膩香氣熏得皺眉,偷瞥一眼籠罩氤氳中的康熙,倏爾低垂的雙目神色卻複雜!
受人滴水恩,必當湧泉報,這叫大丈夫恩怨分明,諸葛《出師表》有言,為先帝“發於畎畝”,自此鞠躬盡瘁,但諸葛之前不過“布衣躬耕”,自己卻險些為罪囚,出身更低。蒙太子不棄而入軍機,偏是這時候老師找人傳話邀見。
見,卻是麵君。字裏行間不離江南事,有詢有教,何焯就成了耳目外帶傳話筒,雖不脫心中“天下為公”的大義,可這等“小人行徑”怎堪大丈夫?這就是前文所說:現實與理想衝突!
曾幾何時,何焯真想冒著“請就鼎鑊”的危險問一句,“皇上既然醒了,您為何不複政?”但幾次話到嘴邊,他又不得不咽下去——因為福壽膏!
何焯比別人更懂福壽膏,他的祖上也是江南有名的富戶,其祖更曾是廣州船運十三行的行首,揚帆異域也帶回不少新鮮玩意,其中之一就是福壽膏,剛開始是吞雲吐霧的愜意,再之後,身體日漸消瘦,腦子裏卻總是忽發奇想,手不能提肩不能挑,七尺的漢子瘦成一把骨頭,藥石難醫,撒手塵寰。
乃父、叔伯亦然,臨最後,偌大的家業,被其父飽食福壽膏之後付之一炬!
萬惡之源!這是何焯對福壽膏唯一的定義,有了這想法打底,縱使忘情樓日進鬥金,即便太子、十爺都以為是搖錢樹一樣的買賣,他隻會嗤之以鼻!
皇上吸食福壽膏,如醉如癡,偏還要指點江山,他真擔心這天下某天也如自家一樣烽煙四起!
扭曲了思想自然扭曲了言辭,皇上與太子就如兩座高峰,間隙中的何焯很是糾結的熬著!熬著,卻也不是落葉般隨波逐流,他總是一個有理想的男人不是?
“太子果真如朕所預料般言聽計從吧?”吸足了鴉片,康熙臉上帶著不正常的嫣紅,邊說邊笑,口水灑到前襟卻不自知,“索額圖還要把孫女嫁給你?這老狗不是號稱三隻眼嗎?難不成都是瞎的?”
“皇上運籌帷幄之中,又豈是一幹奴才們所能揣測的?”李光地在一旁賠笑,“以他等陰暗心性,怕更要當屺瞻為心腹了!”
“若非朕不得不借其手整飭天下,哼——”康熙睥睨天下的一挺胸,“如此蠢笨小兒也想麵南背北?待到天下亂透——”
這是皇上的心裏話還是福壽膏吃多了?何焯不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