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這――”
擬旨的張廷玉站在書案之後卻不知如何落筆。
“就按太子的意思辦!”雍正淡淡一語,對張廷玉的為難不以為然,看皇上漫不經心的樣兒,張廷玉心中也明白了,皇上連索額圖都能放棄,難道還會庇護這奴才手下的奴才?這是薄涼至此,皇上就不怕――轉念再一想,皇上的薄涼還不是被太子逼得?真要算起來太子豈不是要加上一個“更”字?
於是,念頭稍起就被張廷玉掐死了,心無旁騖落筆如風,刷刷點點之後,雙手捧給雍正。
一方紅印,寥寥幾語,隨著侍衛們趨步上前,將麵如土色的索額圖架出乾清宮的廣場,一代權相索額圖以此畫上句號,顯赫的赫舍裏家族也自此徹底退出了大清的朝堂。
悉想索額圖家族,自其祖歸附太祖努爾哈赤,其父索尼以擁立之功類進為世襲一等伯,內大臣,議政大臣。世宗病危之際,又成為托孤的輔政大臣,授予世襲一等公。聖祖初臨朝,權臣鼇拜專權跋扈,索額圖尊其父索尼訓導,辭去吏部侍郎職務,任一等侍衛,積極謀劃“鋤奸”事,一舉而成,聖祖康熙始得真正主持朝政。
康熙八年,索額圖升國史院大學士,九年,聖祖恢複內閣製,又改為保和殿大學士,至康熙十九年離職的十年裏,隨著女兒冊為皇後,外孫立為太子,索額圖不僅是朝中最有權勢的大臣,更因多謀略、善調度,為朝廷收服台灣,平定三藩叛亂立下勳功。
康熙十八年,索額圖因貪惡壞事,康熙二十五年又複起為領侍衛內大臣,先是代表大清與鄂羅斯簽訂《尼布楚條約》,後隨聖祖征討噶爾丹,三次征討三次領兵,既顯才幹也見聖眷。至天下承平,索額圖重為上書房首輔,參議國政的同時也力保太子位不失。
聖祖駕崩,太子靈前即位為雍正,本該更上一層樓的索額圖,卻在雍正朝第一次的大朝會上變成眾矢之的,代皇上受過丟官罷職算,求仁得仁,金口玉言說的“流放”看似問罪卻是保護,可因為得罪了太子:“一人哭”改作“一家”哭。可憐雍正帝麵對臣與子選擇了“棄”字,正所謂:幾多榮耀,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萬般愁苦,個中滋味正欲何人說!
“朕冊封太子的旨意早已說過,太子可監理軍機處、上書房、領辦六部、督查府院――”
重新再提這些場麵話,雍正早是意興闌珊。想想也不奇怪,謀劃了一個晚上,興衝衝的開大朝會,本想著自此大權獨攬,可最後的結果卻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不,比蝕米更嚴重,準確的而說是連丟米的手都被斬了。本來就不是什麽堅忍的性子,完敗到體無完膚、眾叛親離,他隻想著盡早結束這場大朝會。
散朝,回宮。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從某種程度來講,就像鴕鳥把頭埋進沙子,或者在鶯鶯燕燕的世界裏,他才能找回惟我獨尊的威嚴。
眼神瞥向魏珠兒,就在他作勢準備“退朝”的刹那,腦海中突然靈光閃現――捧殺的謀劃完全可以反用麽,以太子製衡這幫奴才朝臣,不是比索額圖的作用更大?
念頭一起,就不可遏製的琢磨這麽做的好處來!
頭一樁,爽!
就剛才,太子可是跟其他人一樣站在反對派的角度,還是叫囂的最厲害的那個。現在呢?朕不陪你們玩兒了!不光如此,有事弟子服其勞,把弘皙栽進寫著眾矢之的的那個坑裏,再反對,那就是反對你自己,這也算報了這小子逼迫君父的一箭之仇!
一言翻手為雲覆手雨,這份虛榮,對頹廢到極點的雍正來講無疑是一針強心劑。
第二樁,還是爽!
從昨日密謀到今天的上朝,不管是削權也好奪權也罷,雍正從來沒有廢黜太子的心思,這既是最真實的想法,也是客觀現實的逼迫――迄今為止,弘皙仍是雍正唯一的兒子!
換句話說,雍正以為自己做什麽都是為了這個兒子,可既然不不領情,那好,朕不幹了!自盤古開天至今,不管是三皇五帝還是教派聖人,從來沒有人規定,做阿瑪的一定要為兒子費心勞力,當兒子的倒打一耙卻是天經地義吧?
把自己放在“過客”的角度再看,眼前一下就豁然開朗:張廷玉作為曾經的太孫太傅,必定會退避三舍,捎帶著也會影響士林。旗主水漲船高,鑲黃旗下的奴才也當心滿意足的偃旗息鼓,剩下的也就是那哥幾個了――有前番作為為證,放開手腳的弘皙殺傷力還是很驚人滴,雍正期待著太子大殺四方!
稍遠,天牢中還關著裕親王父子和三個一起鬧“八王議政”的鐵帽子後裔呢?就算索額圖在,終究不過是正黃旗的小小佐領,除了諫言的權力,真正要麵對的還是自己,但換成弘皙,以儲君的身份加上“監國”的權力足矣!
至於將來,太子本來就是欽定的皇位繼承者,有萬分之一的可能,弘皙也不會把天經地義的事兒搞出諸多的波折。就像自己,如果不是皇阿瑪苦苦相逼,何必煎熬於“弑君”呢?
如此一來,放權就成了信任,隻要弘皙做的好,自己樂得清閑,當個逍遙皇帝。哪天高興或者不高興了,自己更不介意向皇阿瑪學習――從雍正的閱曆總結來看,他一直以為所謂的“磨礪”是皇阿瑪與兄弟們是合起夥來欺負他呢?包括回到毓慶宮還有太子妃的桎梏,他是推翻三座大山才走上皇位的!
往最壞處想,時間總能改變皇嗣“有獨無偶”的現狀吧?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心裏默念布袋和尚的《插秧》佛偈,雍正幾乎要佩服自己了,輕咳一聲壓下心中的喜悅:“此後爾等也當如今日一般,視太子如朕!”
“皇阿瑪,兒臣可做不了這多事兒!”
雍正想著以弘皙一將當萬夫做標靶,弘皙卻不肯輕易就範,這與是否看穿雍正的心思無關,滿懷熱情的投身大清,他必須謹記那句“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在沒有足夠的準備之前,他絕不想像被圍攻的皇阿瑪一樣,現身說法演繹“沒有人能隨心所欲”的戲碼,躬身一禮,推拒道:“就算兒臣有心為皇阿瑪分憂,但終究少了些見識,行事也難周密嚴謹,貿貿然攬權,就成了幼兒持千金於鬧市,魔術被人覬覦,就算壓也要壓倒了!一個不好就真被熊靜修說中了,不光是兒臣丟臉,皇阿瑪也是麵上無光不是?”
“再說了,就算兒臣勉力,也隻能倚重如衡臣公這樣的持重之臣,與皇阿瑪禦極天下沒一點分別不說,落在那些別有用心人眼中,還以為兒臣是搶班奪權呢!白白背罵名的事兒,兒臣斷然不會做的,請皇阿瑪收回成命!”
一番話前一半是解釋,後半句可以看做帶著威脅意味的“提醒”,換做常人必定也就借坡下驢了,畢竟誰也不願被架空不是?何況還是皇帝,隻可惜,奇葩到把即位為君都當做“過客”的雍正,其思維也不能用常理推斷,弘皙越是推拒,他越覺得自己必須給他加權!
這就像,某些奇葩的教師總會用鬧騰的最厲害的孩子做班長,以為可以用權力激發他的自覺,最終卻把全班搞亂一樣不可理喻!
雍正仿照著弘皙的樣子勾勾嘴角,很是自得的一笑:“朕意已決,太子打算抗旨嗎?”
得!君有賜,不得辭,拒絕就是抗旨,眼見皇阿瑪把話都說絕,弘皙也隻能硬著頭皮接下來:“兒臣領旨!”
一句話說出來,那張小臉就跟啃了二斤黃連似得,拉的長長的,就差咬舌頭了!
“你啊!千古以下,怕是唯一一個因為權大而憂愁的太子了!”此情此景讓雍正更是快意,嗬嗬笑著指點自己的兒子:“你剛才不是說了麽,可以倚重如衡臣公、佟中堂這樣的持重之臣麽?再說了,還有朕這個皇帝做後盾呢……”
突出自己的後盾作用,不是為將來的收權打下伏筆,而是委婉的表達“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隻不過,這點奇葩的意思隻有雍正自己一個人明白罷了!
大朝會在雍正的微笑中落下了帷幕……
擬旨的張廷玉站在書案之後卻不知如何落筆。
“就按太子的意思辦!”雍正淡淡一語,對張廷玉的為難不以為然,看皇上漫不經心的樣兒,張廷玉心中也明白了,皇上連索額圖都能放棄,難道還會庇護這奴才手下的奴才?這是薄涼至此,皇上就不怕――轉念再一想,皇上的薄涼還不是被太子逼得?真要算起來太子豈不是要加上一個“更”字?
於是,念頭稍起就被張廷玉掐死了,心無旁騖落筆如風,刷刷點點之後,雙手捧給雍正。
一方紅印,寥寥幾語,隨著侍衛們趨步上前,將麵如土色的索額圖架出乾清宮的廣場,一代權相索額圖以此畫上句號,顯赫的赫舍裏家族也自此徹底退出了大清的朝堂。
悉想索額圖家族,自其祖歸附太祖努爾哈赤,其父索尼以擁立之功類進為世襲一等伯,內大臣,議政大臣。世宗病危之際,又成為托孤的輔政大臣,授予世襲一等公。聖祖初臨朝,權臣鼇拜專權跋扈,索額圖尊其父索尼訓導,辭去吏部侍郎職務,任一等侍衛,積極謀劃“鋤奸”事,一舉而成,聖祖康熙始得真正主持朝政。
康熙八年,索額圖升國史院大學士,九年,聖祖恢複內閣製,又改為保和殿大學士,至康熙十九年離職的十年裏,隨著女兒冊為皇後,外孫立為太子,索額圖不僅是朝中最有權勢的大臣,更因多謀略、善調度,為朝廷收服台灣,平定三藩叛亂立下勳功。
康熙十八年,索額圖因貪惡壞事,康熙二十五年又複起為領侍衛內大臣,先是代表大清與鄂羅斯簽訂《尼布楚條約》,後隨聖祖征討噶爾丹,三次征討三次領兵,既顯才幹也見聖眷。至天下承平,索額圖重為上書房首輔,參議國政的同時也力保太子位不失。
聖祖駕崩,太子靈前即位為雍正,本該更上一層樓的索額圖,卻在雍正朝第一次的大朝會上變成眾矢之的,代皇上受過丟官罷職算,求仁得仁,金口玉言說的“流放”看似問罪卻是保護,可因為得罪了太子:“一人哭”改作“一家”哭。可憐雍正帝麵對臣與子選擇了“棄”字,正所謂:幾多榮耀,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萬般愁苦,個中滋味正欲何人說!
“朕冊封太子的旨意早已說過,太子可監理軍機處、上書房、領辦六部、督查府院――”
重新再提這些場麵話,雍正早是意興闌珊。想想也不奇怪,謀劃了一個晚上,興衝衝的開大朝會,本想著自此大權獨攬,可最後的結果卻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不,比蝕米更嚴重,準確的而說是連丟米的手都被斬了。本來就不是什麽堅忍的性子,完敗到體無完膚、眾叛親離,他隻想著盡早結束這場大朝會。
散朝,回宮。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從某種程度來講,就像鴕鳥把頭埋進沙子,或者在鶯鶯燕燕的世界裏,他才能找回惟我獨尊的威嚴。
眼神瞥向魏珠兒,就在他作勢準備“退朝”的刹那,腦海中突然靈光閃現――捧殺的謀劃完全可以反用麽,以太子製衡這幫奴才朝臣,不是比索額圖的作用更大?
念頭一起,就不可遏製的琢磨這麽做的好處來!
頭一樁,爽!
就剛才,太子可是跟其他人一樣站在反對派的角度,還是叫囂的最厲害的那個。現在呢?朕不陪你們玩兒了!不光如此,有事弟子服其勞,把弘皙栽進寫著眾矢之的的那個坑裏,再反對,那就是反對你自己,這也算報了這小子逼迫君父的一箭之仇!
一言翻手為雲覆手雨,這份虛榮,對頹廢到極點的雍正來講無疑是一針強心劑。
第二樁,還是爽!
從昨日密謀到今天的上朝,不管是削權也好奪權也罷,雍正從來沒有廢黜太子的心思,這既是最真實的想法,也是客觀現實的逼迫――迄今為止,弘皙仍是雍正唯一的兒子!
換句話說,雍正以為自己做什麽都是為了這個兒子,可既然不不領情,那好,朕不幹了!自盤古開天至今,不管是三皇五帝還是教派聖人,從來沒有人規定,做阿瑪的一定要為兒子費心勞力,當兒子的倒打一耙卻是天經地義吧?
把自己放在“過客”的角度再看,眼前一下就豁然開朗:張廷玉作為曾經的太孫太傅,必定會退避三舍,捎帶著也會影響士林。旗主水漲船高,鑲黃旗下的奴才也當心滿意足的偃旗息鼓,剩下的也就是那哥幾個了――有前番作為為證,放開手腳的弘皙殺傷力還是很驚人滴,雍正期待著太子大殺四方!
稍遠,天牢中還關著裕親王父子和三個一起鬧“八王議政”的鐵帽子後裔呢?就算索額圖在,終究不過是正黃旗的小小佐領,除了諫言的權力,真正要麵對的還是自己,但換成弘皙,以儲君的身份加上“監國”的權力足矣!
至於將來,太子本來就是欽定的皇位繼承者,有萬分之一的可能,弘皙也不會把天經地義的事兒搞出諸多的波折。就像自己,如果不是皇阿瑪苦苦相逼,何必煎熬於“弑君”呢?
如此一來,放權就成了信任,隻要弘皙做的好,自己樂得清閑,當個逍遙皇帝。哪天高興或者不高興了,自己更不介意向皇阿瑪學習――從雍正的閱曆總結來看,他一直以為所謂的“磨礪”是皇阿瑪與兄弟們是合起夥來欺負他呢?包括回到毓慶宮還有太子妃的桎梏,他是推翻三座大山才走上皇位的!
往最壞處想,時間總能改變皇嗣“有獨無偶”的現狀吧?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心裏默念布袋和尚的《插秧》佛偈,雍正幾乎要佩服自己了,輕咳一聲壓下心中的喜悅:“此後爾等也當如今日一般,視太子如朕!”
“皇阿瑪,兒臣可做不了這多事兒!”
雍正想著以弘皙一將當萬夫做標靶,弘皙卻不肯輕易就範,這與是否看穿雍正的心思無關,滿懷熱情的投身大清,他必須謹記那句“權力越大,責任越大!”在沒有足夠的準備之前,他絕不想像被圍攻的皇阿瑪一樣,現身說法演繹“沒有人能隨心所欲”的戲碼,躬身一禮,推拒道:“就算兒臣有心為皇阿瑪分憂,但終究少了些見識,行事也難周密嚴謹,貿貿然攬權,就成了幼兒持千金於鬧市,魔術被人覬覦,就算壓也要壓倒了!一個不好就真被熊靜修說中了,不光是兒臣丟臉,皇阿瑪也是麵上無光不是?”
“再說了,就算兒臣勉力,也隻能倚重如衡臣公這樣的持重之臣,與皇阿瑪禦極天下沒一點分別不說,落在那些別有用心人眼中,還以為兒臣是搶班奪權呢!白白背罵名的事兒,兒臣斷然不會做的,請皇阿瑪收回成命!”
一番話前一半是解釋,後半句可以看做帶著威脅意味的“提醒”,換做常人必定也就借坡下驢了,畢竟誰也不願被架空不是?何況還是皇帝,隻可惜,奇葩到把即位為君都當做“過客”的雍正,其思維也不能用常理推斷,弘皙越是推拒,他越覺得自己必須給他加權!
這就像,某些奇葩的教師總會用鬧騰的最厲害的孩子做班長,以為可以用權力激發他的自覺,最終卻把全班搞亂一樣不可理喻!
雍正仿照著弘皙的樣子勾勾嘴角,很是自得的一笑:“朕意已決,太子打算抗旨嗎?”
得!君有賜,不得辭,拒絕就是抗旨,眼見皇阿瑪把話都說絕,弘皙也隻能硬著頭皮接下來:“兒臣領旨!”
一句話說出來,那張小臉就跟啃了二斤黃連似得,拉的長長的,就差咬舌頭了!
“你啊!千古以下,怕是唯一一個因為權大而憂愁的太子了!”此情此景讓雍正更是快意,嗬嗬笑著指點自己的兒子:“你剛才不是說了麽,可以倚重如衡臣公、佟中堂這樣的持重之臣麽?再說了,還有朕這個皇帝做後盾呢……”
突出自己的後盾作用,不是為將來的收權打下伏筆,而是委婉的表達“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隻不過,這點奇葩的意思隻有雍正自己一個人明白罷了!
大朝會在雍正的微笑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