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逸玄跟著父母進了襄陽城,襄陽城雖然人口隻有十幾萬,但地理位置卻是十分重要,漢水自西向東穿城而過然後匯入長江,是江北客商由馬換船的重要口岸。前幾年此地也曾鬧過匪患,一時讓此地的百姓遠遷了不少,好在後來朝廷派兵馬前來剿匪,才讓此地又恢複了平靜。
襄陽一帶多高山密林,古時常有文人雅客隱士遊俠居住在此地,三國時期的臥龍先生、水鏡先生皆隱居此地的青山秀水之中。
然而柳安國此次還鄉卻不是因為思念故鄉的山水,他是被朝廷裏的政敵排擠,又因兒子闖了大禍一時無奈才決定回家避難的,好在襄陽城是自己的老家,許多親友皆在此地,今日衣錦還鄉,一時倒也是團圓喜慶的場麵。
柳家的老宅坐落在城西的柳家村,是個不算多大的莊院,前後兩進的院子,也有十幾間屋子,雖比不上京城相國府的富麗堂皇,但也是收拾的幹淨整潔,不失素雅風範。範夫人叫來胡管家夫婦和幾個雇來的家丁,把後院的幾間房子收拾妥帖,自己與柳安國住在正堂,又在西廂挑了一間幹淨的客房給了靈兒,並把自己的丫頭秋月分到靈兒房中,讓她隨身伺候著。因為柳逸玄和靈兒並未正式完婚,還不是正式的夫妻,現在靈兒以客人的身份住在柳家,如此安排也是合情合理。按照範夫人的打算,至少得等到二人把婚事辦完之後,才能讓靈兒搬到東廂與柳逸玄同住。
柳家在襄陽雖不是名門望族,但自從柳安國進京為官之後。那些原本都失去聯係的親戚朋友也都紛紛有了來往。柳安國是苦讀詩書的秀才出身,自己的幾門親戚也都是窮親戚,但聽到柳安國回了老家,也都紛紛前來問候,一時門前車馬不斷。往來絡繹不絕。柳逸玄對這些親友們一個也不認識,隻是跟著他母親身後看個熱鬧罷了,那些遠房來的七大姑八大姨紛紛過來問長問短,有些還攜家帶口的過來參觀,範夫人見親友們遠道而來,又不能虧了禮數。便讓胡管家去城裏的酒肆裏買來酒菜,在自家院中備好宴席將親友們招待一番。
那襄陽的守備和知府知道柳安國辭官歸鄉,也先後帶了禮品前來拜訪。襄陽守備李蛟本是陝西延安府人,武舉出身,生得是人高馬大器宇不凡。與趙州守備韓世忠是同鄉舊友,去年李蛟進京述職時曾到相國府拜會過柳安國,當時李蛟上奏兵部,說襄陽一帶地僻山荒,又多有匪患,想讓兵部多撥發一些軍餉用來招兵買馬,時任殿帥府太尉的王簡以為襄陽本是中原腹地,用不著招兵買馬。(.好看的小說)隻將軍餉撥給了邊關諸鎮。柳安國得知襄陽一帶的匪患之後,便連夜勸說了王簡,讓他從邊關的軍餉裏擠出一小部分撥給襄陽。這才讓李蛟不虛此行。李蛟回來之後迅速召集義勇,將那些聚嘯山林的土匪們紛紛剿滅驅散。
柳安國在前院的客廳內接見了李蛟,李蛟問道:“前日聽聞金兵犯境,已連奪我中原數座城池,如此江山危急之際,老相國為何辭官回鄉呢?”
柳安國聽了這話。連連歎息道:“唉,此事不提也罷。老夫一心為聖上分憂。無奈朝中小人作祟,蠱惑視聽。一味的屈辱求和,才讓金國人得寸進尺,落得如此田地,如今朝野上下,都是那太師朱範一手把持,老夫之言聖上也聽不進去了!”又歎道:“老夫見留在京城已無用處,這才聽了犬子和夫人的勸說,回家耕讀為生!”
“哦,原來是這個緣故!”李蛟暗自點了點頭,又問道:“那不知邊關戰事如何?金人此次南下是否危及京城?”
柳安國知道李蛟是個武將出身,早年間在陝西一帶當過將軍,曾跟隨老將軍種師道與西夏人打過仗,對邊關戰事一直特別關心,近日聽聞金兵南下,他作為一個宋國武將,自然會忿忿不平摩拳擦掌。可是宋軍在前線打得戰役,實在沒什麽可說的,除了大敗還是大敗。
“唉,前方戰事也是不盡如人意,此次金兵分東西兩路南下,西線統帥是金國大將完顏宗望,他已經攻破洛陽,還生擒了肅王,此時正陳兵滎陽一帶,隨時都會向京師進發。”
“那東線的戰況又是如何?”李蛟急切地問道。
“那東線也是連連失利,濟王千歲被金國遼王圍在濟州,聖上本欲讓康王帶兵前去救援,誰知路上被金兵阻攔,遲遲未曾趕到濟州,那濟王最終也是沒能頂住壓力,落得個棄城而逃的下場!”
李蛟聽了這話,隻將拳頭緊握,朝著自己的大腿狠狠地錘了一下,無奈地搖頭歎道:“咳!沒想到我堂堂大宋,竟被金人欺侮到這種地步!也不知那些邊關將領是怎麽打的仗,竟讓金人攻城拔寨如履平地一般!真是些酒囊飯袋!”
柳安國聽到李蛟如此慨歎,便知他必定也是一位落寞不得誌之人,或許他真的有統領千軍萬馬的才能,隻是沒有被朝廷發現而已,現如今自己早已是一個平頭百姓,即便有心想舉薦一下他,也沒有了上奏折的權力了。
“李將軍不要太過苦惱,我相信大宋江山自有高祖的英靈庇佑,上一次金兵南下,不照樣被我們給趕回去了嗎?我相信這一次也依然會化險為夷的。”
李蛟聽了這話,也隻是黯然苦笑了一聲,二人又將國家政事探討了一番,無非是些惋惜惆悵之語,略去不表。
一連又過了四五天,柳家的大院才漸漸開始安靜了下來,靈兒沒在鄉下住過,初來乍到看什麽都覺得新鮮,整日跟著幾個丫頭們到莊外的田間地頭摘花除草四處亂竄,還嚷著要學習買菜做飯,做一個合格的農婦。柳逸玄怕她玩得太瘋,隻得在後麵緊緊跟著保護她,一時也忙得不可開交。
這一日,柳逸玄帶著靈兒又到城中的街道上轉悠,想看看襄陽一帶的風土人情。順便找找有什麽好吃好玩的地方,這襄陽雖是偏遠,但也是南北交通的要道,自古荊襄又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街市倒也熱鬧繁華,再加上北方戰亂不斷。河北、山西一帶的居民也有些遷居到此地的。
柳逸玄在街上閑逛了一圈,隻找了一家尋常的飯館吃了一頓,柳逸玄點了幾樣小菜,還要了兩碗本地特色的牛油麵,由於此地飲食與巴蜀風味相近。食物多數偏辣,這讓柳逸玄一時難以適應,隻辣的他直伸舌頭難以下咽。柳逸玄轉身來看靈兒,她倒是吃得正歡,雖然也是辣的咧嘴瞪眼,但筷子卻是不停,一邊吃還一邊吹氣。
柳逸玄笑道:“看來你還真是個吃貨啊,這麽辣都能吃得下去?”
靈兒停下筷子。舔了舔嘴唇說道:“雖然這裏的飯菜挺辣的,但是很好吃,我從來就沒有吃過這麽好吃的牛肉麵!”說著又繼續解決碗裏的食物。
柳逸玄坐在桌前看著靈兒吃飯。又回頭往對麵的一家名為“珍奇齋”的古董店裏看了看,由於自己的專業習慣,柳逸玄總是對這類古董店、書畫攤充滿著強烈的興趣,雖然不指望著能淘到什麽寶貝發橫財,但多少也算是職業本能的體現。柳逸玄現在賦閑在家,既不能為國出力。也不能掙錢養家,這樣長久下去也不是個辦法。自己的父母已是年老,雖然家裏有百十畝水田。但一味的坐吃山空早晚會捉襟見肘。柳逸玄不得不為自己將來的日子打算,因為他不光要養活自己的父母親人,還要給靈兒一個幸福的未來。現在靈兒雖然吃著一碗牛油麵就覺得很滿足,但這畢竟是因為她吃慣了山珍海味乍一換口味的緣故,如果她將來不願意再吃這些粗茶淡飯,自己又該如何處置?
柳逸玄見靈兒吃喝完畢,便對靈兒說道:“靈兒,對麵有一家古董店,咱們進去逛逛吧,看看有什麽好的寶貝沒有?”
靈兒抹了抹嘴,揚著小臉笑道:“好啊,玄哥哥去哪我就跟著去哪!”
“那好,那咱們就去逛逛!”說罷起身,去了那家“珍奇齋”。二人進了店門,隻有四五個小夥計趴在櫃台上吃飯,因為這會子店裏生意冷清,夥計們就趁機先把午飯吃了。柳逸玄問道:“你們掌櫃的呢?怎麽店裏就你們幾個夥計啊?”
一個瘦小的夥計見有客人上門,就把碗裏的米飯放下,過來招呼道:“回這位公子,我們掌櫃的正在裏間睡午覺呢,您進來隨便坐坐。”又指了指櫃台上的瓷器、青銅和牆上掛的字畫說道:“小店的東西全都在這兒,您要是看上了那件,隻管跟小的說,小的給您包好了送到府上!”
柳逸玄見這小夥計倒是口齒伶俐,便回身往店裏的貨架上張望了一番,這家店裏的古玩瓷器倒也不少,三間屋子的店麵擺了四排架子,大小的瓷器玉器琳琅滿目,可見這家店的主人也是略有些資本。
“你們繼續吃飯吧,我自己隨便看看!”柳逸玄見幾個夥計一直盯著自己,都忘記了吃飯,便提醒了他們一句,然後帶著靈兒在貨架前轉悠起來。
柳逸玄看了看店裏的瓷器和玉器,多是些同時代的仿製品,幾間瓷器也是各地民窯出產,並沒有看到太精美的作品。柳逸玄轉到青銅器的櫃前,見有幾件周鼎的仿製品倒是製作精美。自漢代鐵礦冶煉技術改進之後,中國人用青銅器燒水煮食的習慣就被徹底淘汰,從此鐵器逐漸取代青銅器成為鑄造工藝的寵兒,特別是在宋朝,銅礦的冶煉技術幾乎失傳,連貨幣都是用鐵來鑄造的,正是由於鐵錢的使用給老百姓的活動造成很大的不方便,這就逼迫宋朝人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但是盡管銅器的鑄造在宋朝已變得複雜而艱難,但也擋不住某些文物收藏者對商周時期銅器的熱愛,這就讓許多文物造假的商販花大力氣來仿製商周銅器,用來蒙騙那些有錢的文物收藏愛好者。前文書曾講過,前任太師蔡京就曾花重金覓得一件周朝巨鼎,被他視為稀世珍寶,常常觀賞到深夜,那日六十壽宴之時曾把此鼎抬出來展示給赴宴的賓朋,卻被丞相趙挺之之子趙明誠一眼認出真假,並當場指出造假之處,讓蔡京丟盡了顏麵,這才引得趙蔡兩家結下恩怨。
柳逸玄知道這些宋代仿製的周鼎若是能流傳到自己生活的那個時代,也都是值錢的寶貝,但要是放在眼前的北宋,那也隻是值這幾斤銅的錢,並沒多少收藏價值。柳逸玄看了一圈,還是把目光放到了牆上的那些書畫上麵,因為北宋是中國書畫發展的頂峰,有許多的書畫精品產出,即便是那些活著的或者剛死不久的書畫家的作品,那也是值錢的,就拿“蘇、黃、米、蔡”這四大家的作品來說吧,蘇東坡題寫的扇麵或者條幅,隻要是真跡,賣個四五百兩銀子總是有的,更別說前人的書畫真跡了!
柳逸玄想這襄陽一帶多產文人居士,說不定會有些書畫精品流傳在市麵上,也是很有可能的。柳逸玄抬頭望著牆上的一幅幅畫作,時不時地看一下畫上的落款和圖章,對畫作的風格和筆法指指點點。看了一會兒,柳逸玄發現有些書畫雖是當代出品,但多是些無名小輩,且畫風多有模仿前人的跡象。
正當柳逸玄略感失望的時候,卻發現牆上的角落裏掛著一幅四尺三開的山水畫卷,那畫麵上遠山含黛,近水流清,幾棵粗大的柳樹婀娜多姿,畫麵上山間有個茅草涼亭,亭下有五六個打柴的樵夫正在飲水吃幹糧,畫首提名《樵夫飲宴圖》。柳逸玄越看越覺得這幅畫的風格竟是如此眼熟,再來看那落款,赫然寫著“張擇端”三字,柳逸玄徹底驚呆了!
(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襄陽一帶多高山密林,古時常有文人雅客隱士遊俠居住在此地,三國時期的臥龍先生、水鏡先生皆隱居此地的青山秀水之中。
然而柳安國此次還鄉卻不是因為思念故鄉的山水,他是被朝廷裏的政敵排擠,又因兒子闖了大禍一時無奈才決定回家避難的,好在襄陽城是自己的老家,許多親友皆在此地,今日衣錦還鄉,一時倒也是團圓喜慶的場麵。
柳家的老宅坐落在城西的柳家村,是個不算多大的莊院,前後兩進的院子,也有十幾間屋子,雖比不上京城相國府的富麗堂皇,但也是收拾的幹淨整潔,不失素雅風範。範夫人叫來胡管家夫婦和幾個雇來的家丁,把後院的幾間房子收拾妥帖,自己與柳安國住在正堂,又在西廂挑了一間幹淨的客房給了靈兒,並把自己的丫頭秋月分到靈兒房中,讓她隨身伺候著。因為柳逸玄和靈兒並未正式完婚,還不是正式的夫妻,現在靈兒以客人的身份住在柳家,如此安排也是合情合理。按照範夫人的打算,至少得等到二人把婚事辦完之後,才能讓靈兒搬到東廂與柳逸玄同住。
柳家在襄陽雖不是名門望族,但自從柳安國進京為官之後。那些原本都失去聯係的親戚朋友也都紛紛有了來往。柳安國是苦讀詩書的秀才出身,自己的幾門親戚也都是窮親戚,但聽到柳安國回了老家,也都紛紛前來問候,一時門前車馬不斷。往來絡繹不絕。柳逸玄對這些親友們一個也不認識,隻是跟著他母親身後看個熱鬧罷了,那些遠房來的七大姑八大姨紛紛過來問長問短,有些還攜家帶口的過來參觀,範夫人見親友們遠道而來,又不能虧了禮數。便讓胡管家去城裏的酒肆裏買來酒菜,在自家院中備好宴席將親友們招待一番。
那襄陽的守備和知府知道柳安國辭官歸鄉,也先後帶了禮品前來拜訪。襄陽守備李蛟本是陝西延安府人,武舉出身,生得是人高馬大器宇不凡。與趙州守備韓世忠是同鄉舊友,去年李蛟進京述職時曾到相國府拜會過柳安國,當時李蛟上奏兵部,說襄陽一帶地僻山荒,又多有匪患,想讓兵部多撥發一些軍餉用來招兵買馬,時任殿帥府太尉的王簡以為襄陽本是中原腹地,用不著招兵買馬。(.好看的小說)隻將軍餉撥給了邊關諸鎮。柳安國得知襄陽一帶的匪患之後,便連夜勸說了王簡,讓他從邊關的軍餉裏擠出一小部分撥給襄陽。這才讓李蛟不虛此行。李蛟回來之後迅速召集義勇,將那些聚嘯山林的土匪們紛紛剿滅驅散。
柳安國在前院的客廳內接見了李蛟,李蛟問道:“前日聽聞金兵犯境,已連奪我中原數座城池,如此江山危急之際,老相國為何辭官回鄉呢?”
柳安國聽了這話。連連歎息道:“唉,此事不提也罷。老夫一心為聖上分憂。無奈朝中小人作祟,蠱惑視聽。一味的屈辱求和,才讓金國人得寸進尺,落得如此田地,如今朝野上下,都是那太師朱範一手把持,老夫之言聖上也聽不進去了!”又歎道:“老夫見留在京城已無用處,這才聽了犬子和夫人的勸說,回家耕讀為生!”
“哦,原來是這個緣故!”李蛟暗自點了點頭,又問道:“那不知邊關戰事如何?金人此次南下是否危及京城?”
柳安國知道李蛟是個武將出身,早年間在陝西一帶當過將軍,曾跟隨老將軍種師道與西夏人打過仗,對邊關戰事一直特別關心,近日聽聞金兵南下,他作為一個宋國武將,自然會忿忿不平摩拳擦掌。可是宋軍在前線打得戰役,實在沒什麽可說的,除了大敗還是大敗。
“唉,前方戰事也是不盡如人意,此次金兵分東西兩路南下,西線統帥是金國大將完顏宗望,他已經攻破洛陽,還生擒了肅王,此時正陳兵滎陽一帶,隨時都會向京師進發。”
“那東線的戰況又是如何?”李蛟急切地問道。
“那東線也是連連失利,濟王千歲被金國遼王圍在濟州,聖上本欲讓康王帶兵前去救援,誰知路上被金兵阻攔,遲遲未曾趕到濟州,那濟王最終也是沒能頂住壓力,落得個棄城而逃的下場!”
李蛟聽了這話,隻將拳頭緊握,朝著自己的大腿狠狠地錘了一下,無奈地搖頭歎道:“咳!沒想到我堂堂大宋,竟被金人欺侮到這種地步!也不知那些邊關將領是怎麽打的仗,竟讓金人攻城拔寨如履平地一般!真是些酒囊飯袋!”
柳安國聽到李蛟如此慨歎,便知他必定也是一位落寞不得誌之人,或許他真的有統領千軍萬馬的才能,隻是沒有被朝廷發現而已,現如今自己早已是一個平頭百姓,即便有心想舉薦一下他,也沒有了上奏折的權力了。
“李將軍不要太過苦惱,我相信大宋江山自有高祖的英靈庇佑,上一次金兵南下,不照樣被我們給趕回去了嗎?我相信這一次也依然會化險為夷的。”
李蛟聽了這話,也隻是黯然苦笑了一聲,二人又將國家政事探討了一番,無非是些惋惜惆悵之語,略去不表。
一連又過了四五天,柳家的大院才漸漸開始安靜了下來,靈兒沒在鄉下住過,初來乍到看什麽都覺得新鮮,整日跟著幾個丫頭們到莊外的田間地頭摘花除草四處亂竄,還嚷著要學習買菜做飯,做一個合格的農婦。柳逸玄怕她玩得太瘋,隻得在後麵緊緊跟著保護她,一時也忙得不可開交。
這一日,柳逸玄帶著靈兒又到城中的街道上轉悠,想看看襄陽一帶的風土人情。順便找找有什麽好吃好玩的地方,這襄陽雖是偏遠,但也是南北交通的要道,自古荊襄又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街市倒也熱鬧繁華,再加上北方戰亂不斷。河北、山西一帶的居民也有些遷居到此地的。
柳逸玄在街上閑逛了一圈,隻找了一家尋常的飯館吃了一頓,柳逸玄點了幾樣小菜,還要了兩碗本地特色的牛油麵,由於此地飲食與巴蜀風味相近。食物多數偏辣,這讓柳逸玄一時難以適應,隻辣的他直伸舌頭難以下咽。柳逸玄轉身來看靈兒,她倒是吃得正歡,雖然也是辣的咧嘴瞪眼,但筷子卻是不停,一邊吃還一邊吹氣。
柳逸玄笑道:“看來你還真是個吃貨啊,這麽辣都能吃得下去?”
靈兒停下筷子。舔了舔嘴唇說道:“雖然這裏的飯菜挺辣的,但是很好吃,我從來就沒有吃過這麽好吃的牛肉麵!”說著又繼續解決碗裏的食物。
柳逸玄坐在桌前看著靈兒吃飯。又回頭往對麵的一家名為“珍奇齋”的古董店裏看了看,由於自己的專業習慣,柳逸玄總是對這類古董店、書畫攤充滿著強烈的興趣,雖然不指望著能淘到什麽寶貝發橫財,但多少也算是職業本能的體現。柳逸玄現在賦閑在家,既不能為國出力。也不能掙錢養家,這樣長久下去也不是個辦法。自己的父母已是年老,雖然家裏有百十畝水田。但一味的坐吃山空早晚會捉襟見肘。柳逸玄不得不為自己將來的日子打算,因為他不光要養活自己的父母親人,還要給靈兒一個幸福的未來。現在靈兒雖然吃著一碗牛油麵就覺得很滿足,但這畢竟是因為她吃慣了山珍海味乍一換口味的緣故,如果她將來不願意再吃這些粗茶淡飯,自己又該如何處置?
柳逸玄見靈兒吃喝完畢,便對靈兒說道:“靈兒,對麵有一家古董店,咱們進去逛逛吧,看看有什麽好的寶貝沒有?”
靈兒抹了抹嘴,揚著小臉笑道:“好啊,玄哥哥去哪我就跟著去哪!”
“那好,那咱們就去逛逛!”說罷起身,去了那家“珍奇齋”。二人進了店門,隻有四五個小夥計趴在櫃台上吃飯,因為這會子店裏生意冷清,夥計們就趁機先把午飯吃了。柳逸玄問道:“你們掌櫃的呢?怎麽店裏就你們幾個夥計啊?”
一個瘦小的夥計見有客人上門,就把碗裏的米飯放下,過來招呼道:“回這位公子,我們掌櫃的正在裏間睡午覺呢,您進來隨便坐坐。”又指了指櫃台上的瓷器、青銅和牆上掛的字畫說道:“小店的東西全都在這兒,您要是看上了那件,隻管跟小的說,小的給您包好了送到府上!”
柳逸玄見這小夥計倒是口齒伶俐,便回身往店裏的貨架上張望了一番,這家店裏的古玩瓷器倒也不少,三間屋子的店麵擺了四排架子,大小的瓷器玉器琳琅滿目,可見這家店的主人也是略有些資本。
“你們繼續吃飯吧,我自己隨便看看!”柳逸玄見幾個夥計一直盯著自己,都忘記了吃飯,便提醒了他們一句,然後帶著靈兒在貨架前轉悠起來。
柳逸玄看了看店裏的瓷器和玉器,多是些同時代的仿製品,幾間瓷器也是各地民窯出產,並沒有看到太精美的作品。柳逸玄轉到青銅器的櫃前,見有幾件周鼎的仿製品倒是製作精美。自漢代鐵礦冶煉技術改進之後,中國人用青銅器燒水煮食的習慣就被徹底淘汰,從此鐵器逐漸取代青銅器成為鑄造工藝的寵兒,特別是在宋朝,銅礦的冶煉技術幾乎失傳,連貨幣都是用鐵來鑄造的,正是由於鐵錢的使用給老百姓的活動造成很大的不方便,這就逼迫宋朝人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但是盡管銅器的鑄造在宋朝已變得複雜而艱難,但也擋不住某些文物收藏者對商周時期銅器的熱愛,這就讓許多文物造假的商販花大力氣來仿製商周銅器,用來蒙騙那些有錢的文物收藏愛好者。前文書曾講過,前任太師蔡京就曾花重金覓得一件周朝巨鼎,被他視為稀世珍寶,常常觀賞到深夜,那日六十壽宴之時曾把此鼎抬出來展示給赴宴的賓朋,卻被丞相趙挺之之子趙明誠一眼認出真假,並當場指出造假之處,讓蔡京丟盡了顏麵,這才引得趙蔡兩家結下恩怨。
柳逸玄知道這些宋代仿製的周鼎若是能流傳到自己生活的那個時代,也都是值錢的寶貝,但要是放在眼前的北宋,那也隻是值這幾斤銅的錢,並沒多少收藏價值。柳逸玄看了一圈,還是把目光放到了牆上的那些書畫上麵,因為北宋是中國書畫發展的頂峰,有許多的書畫精品產出,即便是那些活著的或者剛死不久的書畫家的作品,那也是值錢的,就拿“蘇、黃、米、蔡”這四大家的作品來說吧,蘇東坡題寫的扇麵或者條幅,隻要是真跡,賣個四五百兩銀子總是有的,更別說前人的書畫真跡了!
柳逸玄想這襄陽一帶多產文人居士,說不定會有些書畫精品流傳在市麵上,也是很有可能的。柳逸玄抬頭望著牆上的一幅幅畫作,時不時地看一下畫上的落款和圖章,對畫作的風格和筆法指指點點。看了一會兒,柳逸玄發現有些書畫雖是當代出品,但多是些無名小輩,且畫風多有模仿前人的跡象。
正當柳逸玄略感失望的時候,卻發現牆上的角落裏掛著一幅四尺三開的山水畫卷,那畫麵上遠山含黛,近水流清,幾棵粗大的柳樹婀娜多姿,畫麵上山間有個茅草涼亭,亭下有五六個打柴的樵夫正在飲水吃幹糧,畫首提名《樵夫飲宴圖》。柳逸玄越看越覺得這幅畫的風格竟是如此眼熟,再來看那落款,赫然寫著“張擇端”三字,柳逸玄徹底驚呆了!
(未完,待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