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鄉丁說,我知道,咱們的話題,應該是針對成人層次的讀書,但我還是忍不住要說幾句題外話,隻要是受了激發,人的思維經常有不由自主的時候。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動物,單從這一點兒上看,或許跟其他的動物沒有多少差別,但因為其必然地要受到情緒的感染,所以才會複雜。
由於提及了讀書,我這時候居然記起了政治家曾提及的譬如師生、戰友、同學之類的圈子理論,不覺深有同感。
不過,我在這裏關注這些圈子的焦點自又與政治家不同,而是這些圈子之所以能夠容易地結成一體,除了根本利益一致之外,對於純真年代誠摯交往的懷念和留戀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或許我的看法有些偏執與自私,但隻是因為有那麽一段交往,遠遠地看見,無論年代的久遠,也不管當初是否存有芥蒂,都隱隱地會有一股感動湧上來卻是個不爭的事實。
在那個年代,同學之間除了因為學習上的差別偶爾會存有嫉妒之外,沒有根本利益上的衝突,看待對方的目光應該是清澈的,完全憑著由於性格上差異而產生的個人喜好,即使因為嫉妒或者喜好而產生的芥蒂,隻要趕緊地走上前雙手一執,常常就坦然而笑,反有一股甜甜酸酸的感覺。
但美好的記憶隻能留待回憶,回憶往往能夠把這種美好無限地擴張。
倘若重又湊到一起共事,感覺便不一樣了:由於利益的加入,嫉妒會更熾烈,進而便是互相傾軋。
所以同學之間恰如政治家所說最不能共事,譬如我和我那位做副書記的同學。
我們在思鄉鎮鎮的邂逅應該是一件十分值得慶賀的事兒,畢竟有十多年的時間未見了,我們打小就是一對吵吵鬧鬧不停的冤家:
總是因為一件不值一提的諸如你多用了我二分鍾橡皮我多用了你一張驗算紙之類的小事兒而吵鬧有時候甚至會拳腳相交大打出手,之後便是長期地因為覺得對方醜陋而彼此互不搭理,見了麵,輕者故意地把頭一歪裝作看不見,重者甚至要重重地吐一口痰以示厭惡。
起事的總是我,因為我是強者,勝利者總是我。所以,他總在躲避,盡管他同樣不缺少玩伴,或許因為成績的原因,他比我更有感召力,鬧過之後,不少玩伴便會跑到他身邊去。
孤獨是對人的一種折磨,絕非孩子所能承受。我想盡了辦法,甚至不惜把自己珍愛的所有小人書拿給人看,雖偶爾也會有人跑回到我的身邊,卻隻是短暫的,待他們厭倦了小人書,又會毫不遲疑地跑回到他的身邊去。
他顯然在跟我搞對抗,他是個聰明的且心靈手巧的人,玩具總是花樣翻新,今天折一隻小船,明天又會疊一個元寶,盡是一些我無能為力的花樣。我不服,便動用武力。
噢,對了,在這裏順便提一下,我是個早長的人,小時候是班裏最高大的男生,或許由於過早占盡了風流,現在反而其貌不揚了。
武力未免不是孩子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隻找茬兒整治了一個班裏的倒數第一,便有不少人回到了我的身邊。
千萬不要以為孩子的心幼稚不懂得輕重,初試牛刀的目標的選擇,我是經過認真權衡的,因為要孤立他,我必須一招製勝。
倒數第一,雖說是個絲毫不遜於我的大個,但對孩子來說,打架不能隻看個頭,隻要成績不好再加上家長不強梁,難免便要落個受欺侮的境地,而且受了欺侮還不敢告訴老師,因為他的成績差老師原就不待見,稍有問題就容易把錯誤引到自己身上,倘若成績差不多,則要另費思量了。
這正是最關鍵的一點兒,無論如何不能讓老師知道。倘若老師知道了,體罰還是輕的,最怕的是老師告訴家長,那將真變成了風箱裏兩頭受氣的老鼠了。所以,最能在同學中立威的,還是既要打得贏又能不讓老師知道的措施。
然而,武力隻能鎮住一時而不能鎮住一世。由於那位學習成績雖不怎麽樣但爹老子卻是生產隊長的小個子搗亂,我的自豪感還沒來得及充分享受,已經開始人心浮動。如果要想完全控製住局麵,必須要鎮得住小個子。
我實不知他用了啥招術竟讓小個子如此俯首貼耳,為什麽我就沒有這樣的朋友?我搞不懂,無法也不想搞懂,嫉妒卻似火。
但孩子們之間沒有仇恨,喜歡逞強且不計後果隻不過是孩子的天性,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裏,逞強是贏得尊重的唯一手段,而且逞強必須要有能夠站得住腳的理由,經過了一番精心策劃,某一天放學,我故意倒退卻賴他踩到了我的腳便大打出手打破了他的鼻,在我看來,他就是一個不值一提的小個子,任我怎麽引誘都不願回到我身邊的小個子。
喜歡逞強的人外表往往都是強大的而內心卻是虛弱的,及至見了血,我和小個子都呆了,隨著圍觀孩子的叫嚷聲,他“哇”地一聲跑去找老師了,而我則跑回了家,悶悶不樂地吃著飯,心裏卻千遍萬遍地想著自以為極為充分的理由,卻仍難免要惴惴不安。
要不是班主任住院,我立馬就要挨尅。立馬挨尅總要強過惴惴不安,之後的幾天,我都在垂頭喪氣,畢竟做了錯事兒,總擔心隨時就會有麻煩上身。那日子絕不能算過,絕對地熬。
熬過了幾天,原以為事情已經過去了,我爹卻找上了我,他顯然已知道了真相。
我爹對我甚是嚴厲,所以我隻要見了他就會心裏發怵,幸好這次他沒有打我,但嚴厲地訓斥了我,要我注意團結。
後來,我才知道,我爹那時正因為隊長的不廉潔而跟他鬥爭。
小個子是個鬼頭,我爹雖沒有打我,但他卻召集了一幫小子聽我家的牆腳。
我爹訓斥我的事兒自然全被他們聽去了,小孩子崇拜強者原沒有過錯,這不僅是個讓我顏麵喪失殆盡的事兒,而且我的朋友全都跑光了,因為在我爹訓斥我的時候,我示弱了,示弱是最讓孩子瞧之不起的事兒。
我自然要暗暗發恨,但孩子的恨因為沒有衝突是不會持久的。或許便如我娘所說,屁大的時辰,隻有在遠處孤單地看著他們玩的我,忽然覺得他是那樣的可愛,或許隻因為他穿的那條褲子,那天他穿的那條新褲子無論怎樣看都讓人覺得順眼眼饞。
之後,我便謀劃著跟他和好。他是個靈活的從不與人吵架的孩子,我先是常膽怯地加入到他們玩耍的行列,他顯然沒有反對。
玩耍中必有碰麵的機會,我的心思不在玩耍上,碰有機會就與他搭訕,他先是愛搭不理,後來便漸漸地應了。
孩子們之間的吵架與和好就這樣不需要理由,即便他是個記恨人的孩子,也經不住溫語和免費用鋼筆的誘惑。他用了我一個下午的鋼筆,我們又成了好朋友。
這隻是我們分分合合中的一例,即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是我們之間真實的寫照。
準確地說,我是肉體上的勝利者,而他卻是精神上的勝利者,因為盡管起事的是我,首先服輸的也是我,或許我們之間原就沒有勝負,即使在學習上也互有上下。
但我們並沒有因為值得慶賀而慶賀,甚至連一絲重逢時該有的感動也沒有,因為此時已不再是即使在學習上也互有上下的朋友與對手,而是一位副書記黨委的三把手和一個糟糕透頂的倒黴蛋之間的重逢。
他依舊是勝利者,臉上帶著誌得意滿的笑,這笑裏暗藏著逼人的傲氣;而我則依舊是失敗者,卻並不因此而沮喪,臉上同樣帶著笑,隻不過這笑裏洋溢著頑固與倔強。
如此兩個人之間的交往,必然地要一波三折,前麵的講述中已有提及,在這裏,話且從我們剛一見麵說起,顯然地,彼此已清醒地認出了對方,他卻故作不識似地仰臉而去,這無疑讓我突然湧上來的那股感動消失殆盡,原準備相認的話剛到嘴邊就被硬生生地咽了回去。
小子因何發狂?我忿忿地想。——那時,我是一個自戀的極善用對比來克服沮喪的人。——小子原不過是一個畏縮的沒有任何主見的見了誰都“好好,是是”的主兒,恰恰便是我最瞧之不起的那種人,這樣的男人也能算得上男人?待我做到部門負責人時,他因為複讀了三年仍是某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豈不象一位成人在麵對著穿開襠褲的孩子。想著,不覺就要以老資格自居。
這個時候,人最不願直麵現實,因為一旦回到現實,難免會讓人心虛。心虛,也要麵對,因為這畢竟是現實。我便惡毒地去猜測,這小子必也是靠了裙帶關係才會竄得如此快,因為我老婆的關係我最瞧不起裙帶關係,認為那必定是不會幸福的,似乎隻有這樣心裏才能釋然。
關於我老婆,前麵已有詳盡的講述,在這裏不再贅述。隻說存有類似心理的人,盡管能夠自我安慰,卻常常是不健康的人。
我曾認為,這或許是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分別之一,不從大處去著眼隻關注瑣碎的細節,正是小人物的致命之處,盡管沒有誰肯如此承認,卻是個不爭的事實。
我的猜測果然沒錯,我很容易就了解到,他老婆的幹媽是縣裏的一位女強人,盡管他老婆認女強人做幹媽時女強人還不是女強人,因為他並不諱言這一點兒,反常提及這一點兒並以此能夠博得尊重而引以為榮。
沒有出息的東西,我便盡力地想象著他喊幹媽時的惡心相和因為沾了老婆的光而一生受老婆管製的慘相。
想象並不等於現實,現實中他不僅比我竄得快,而且思想也比我轉得快。這也是人的長處,應該讓人敬佩,因為無論想象如何惡毒,並不影響現實中別人的快樂,倒真的讓人敬佩了。當然,任何事物的變化即使具有驚人的速度也比不過人的意念。
雖如此,仍難免要罵,難道組織部門的幹部都瞎了眼非要用這樣的幹部?罵歸罵,受煎熬的依舊是自己。難道組織部門的幹部都作得了主?罵了人家,心裏歉然,便要去為自己的罵找理由,居然想到了如此的理由,心終於肯稍安了些。
在這裏,如是說並不等於說所有提拔了的人靠的都是裙帶關係,也並不等於說所有提拔了的人都是勢利眼,隻為了說明我和副書記之間的交往。
其實,勢利眼也沒有什麽不好,人畢竟還是要活到現實中,現實中的勢利眼常常要混得好,盡管人們常常要從道義上予以譴責,其中難免有吃不著葡萄便說葡萄酸之嫌。
或許恰如副書記同學所說,人有滋有味地活著才是永恒的真理,活與活是有本質不同的,同樣是活,有的叫享受,而有的則隻配叫做“熬”或者“混”。
我們且不管他的用意何為,我都極為欣賞他的這句話,盡管他的這句話過多地注重表麵上的物質上的東西而忽略了人內心世界的運動。
在他看來,現實終究是現實的,沒有任何可以替代的東西,而我的觀點則恰如其反。人活著必須要追求內在與外在的統一,隻有統一才會平衡,平衡了,人才會快樂。這是我的觀點,我的觀點則或許太過強調精神的作用。
事實上,我也不夠成熟,不夠成熟的表現往往就是偏執與固執。由於前麵講述所提及的一係列的我們之間的恩恩怨怨,我原是決定與之老死不相往來的,直到我做了管區主任才有了這場遲到的交流。
是他最先找的我,要知道,管區主任管著十幾個村,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力量,用他自己的話說,人是必須要審時度勢的。這或許便是他總比我有感召力的原因。
他並不是壞人,但他太實用。或許人必須要實用一些,才會獲得恰如他所說的實惠。這當然是我所無法接受的,由於它打掉了我所有美好的回憶,我不可能再與他成為朋友。
在這裏,我不妨再盡力地記憶一些我們之間交往的過程,當然隻是為了說明咱們的觀點,並非在醜化他。
他終於肯承認我是他的同學,卻從不肯去回憶過去,而且他的承認也是故作偶爾記起的,在一個偶爾的場合,說一些似乎好象之類的話。
仔細地品一下,這裏麵可是大有講究的:實用的人大多往往自認高明,其實,隻要稍有常識就不難洞穿他們的假象——因為他們重自己的形象、聲譽和實惠如生命,時刻都在以自我為中心維護著自己。
待我意外地做了鎮長,他才終於肯回憶一些過去的事兒,但仍是局限在極小的範圍,因為我這個尷尬鎮長的形勢並不明朗。
前麵已經提及,直到我調走他替了我之後,他才幫我實現了一點心願。
2
盡管不少人曾說,他幫我實現的那點心願完全是為形勢所迫,但我卻寧肯相信他是為了那段同學情,雖然我後來了解到,他為我的走沒少說了壞話,而且做的也盡是些表麵上的文章,但他終於肯承認我是他的同學,並且認真地回顧了過去。
我相信,過去終究是真的,不會有假的。
鳩占鵲巢也是不對的,這鎮長原就是他的,念及讀書的那段,我竟慢慢地理解了他,他原也沒有多大過錯呀——無論怎樣的追求,人不都是在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奮鬥嗎?不過,形式不同而已。難道換一種方式就不需要追求嗎?我們終究不是那些一動怒便雷霆萬鈞的大人物,說到底,都是為了生存。為了生存,也不該失了標準,也不該墮落呀。想著,又犯起糊塗來。
題外話?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單純的題外話,除了共同讀書這個牽強附會的理由之外,這些題外話的本身就是讀書效果的對比,更重要的,我想以此為誘因說明這樣一個道理:讀書的效果不在於考試成績的好壞,關鍵的要看運用,而運用的訣竅則在領悟。
人是必須要讀書的,不少觀點的形成都是因為讀書,因為人不可能讀盡天下所有的書,但讀書過程中形成的觀點與讀書基礎上實踐的結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深刻,後者或許會更深刻更實用。
如此說來,你或許會認為我反對實用主義,卻又是地地道道的實用主義,豈不矛盾?實用主義又有什麽不好?倘若讀了一輩子書,於生活卻毫無用處,跟讀死書又有什麽兩樣?假若因為讀書而常讓自己陷入兩難境地,那麽讀書又能起什麽作用呢?
我可以自信地說,我這絕非危言聳聽,不要以為便不存在這樣的情況,而是類似情況甚為普遍。
因為書裏的觀點是靜止不動的,而客觀的現實則永恒運動,倘若以不變的觀點去衡量變化的現實,尷尬便會成為必然的事實。
也就是說,必須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即與時俱進,而與時俱進的關鍵便是我們所說的“悟”。
我們都曾經會注意到這樣的事實:除了科學研究之外,各行各業的佼佼者往往都不是班裏數一數二的尖子生,也不是那些愚笨的倒數者,更多的則是中間生,即成績不好也不賴的那種。
社會往往就這樣,待到你領悟到這一點的時候,往往已隻有空嗟歎的份兒了。這也是人與人之間差別的原因之一吧。
現實的差距總要比書本大得多,也更有說服力。但這麽說,絕非等於說這部分人便不讀書,而是這些人讀書的方法和形式不同而已。
這確是一種值得推敲和深入研究的方式,現實是他們確創造了不凡的業績。或許是因為他們彰顯了自己的個性?這些應當是留待教育學家研究的問題,我們且不過多地討論,隻是談一些象我們這種普通人才有的感受。
讀書是需要分時段的,我所說的讀書當然是指成年人的那種脫離課堂的讀書。
這種擺脫了成績約束的讀書是我一慣追求的夢想,我曾無數次想象過這種隨心所欲地讀書的快感與愉悅:不論什麽題材,沒有任何障礙,想讀什麽就讀什麽,將是如何賞心悅目的一件事情啊。
因此,我敢斷言,不少人都會有象經營家那樣束之高閣的經曆,象我這種曾經被認為是優秀的人則往往做得更絕,我幹脆將課堂裏的那些書付之一炬以示自己的決裂。
我也曾動過創造一番聲跡的念頭,卻終沒有勇氣說出口。說出來,大家或許不信,象我,一個自詡要當作家的人,居然沒有完整地讀過一本名著,盡管也常將名著置於案頭,卻多是做做樣子,總企圖引起什麽人的注意,以博得人們幾句關於好學之類的可憐的讚揚。
說起來,還是浮躁,並非自己不想讀,而是實在無法讀下去,尤其討厭那些太長的人名地名,外國人真******壞,常幹侵略的事,連起個名字也這樣長,剛一讀過,常常便忘了,總讀不過兩三頁就厭倦了。
居然也叫名著?莫不是自封的?這便是我的理由,但我還能意識到,不學無術終究是心虛的,如果不能盡快地讓自己有所作為,雖然已沒有了成績作為檢驗,長期地誇誇其談總有穿幫的一天。
怎樣才算有所作為呢?似乎應該發表點兒什麽,但我實在沒有作文的能力,對外投稿的那些自都是些無病呻吟的徒子浪費郵資的塗鴉之作,但我還是禁不住要這樣做,總期望能有意外發生。
意外當然是沒有的,我隻能強迫自己,強迫自己也沒用,便又為自己找理由,說因為考試而耽誤了自己。
其實,這些理由是虛弱的無法站得住腳的,獨有“自己絕非具有文學才能的人”這樣一個現實卻偏偏不肯承認,盡管有時候我甚至對自己感到了絕望。
我發現但我實不願說出口,我是爭強好勝的,爭強好勝必虛偽。上學的時候這樣,畢業之後就更強烈了。
不過,畢業之後與上學的時候又有不同,上學的時候尚有頂令人討厭的成績來證明自己的努力,畢業之後則完全要靠人的兩片嘴皮去說了。
關於畢業之後的事兒前麵的講述已多有提及,但咱們的讀書既然定位在畢業之後,有些事還是必須要提的。
按說畢業之後自己盼望的日子終於來到了,原該認真地讀一些書,可我又實在讀不下去。
這一段應該是我讀書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我是迷茫的,我不停地問自己,難道我選錯了職業?我原是該做教師的,因為我自以為有不錯的口才,但臨到人前卻往往又結巴起來。
做教師或許會不一樣,因為教師是居高臨下麵對學生的職業。我喜歡這樣的感覺,盡管我仍保持著必要的矜持,但我知道自己現在所從事的職業如果發展好了,同樣會有居高臨下的機會。
關鍵的卻是不能居高臨下之前,我是不會處的,我不願參加他們沒日沒夜地玩撲克或者隨心所欲地喝閑酒,盡管似乎這樣能夠博得較高的威信,盡管我已無法讀書,但我還是認為那是浪費生命。因此,到至關重要的民主評議的時候,我的得票是極低的。
原以為是自己不參加他們的結果,到後來才知道,一個無足輕重的人物如果平凡得象一張白紙是不容易樹立威信的,而倘若非要出風頭則又佼佼者易折,但如果自己能夠居高臨下便又不同了。
於是,我便以自己隻宜做一把手來安慰自己,而且居然從某位大人物的傳記中證實了這種人必大有作為的證據。
這種想法無疑是狂妄的,可不敢說出口,否則必又會成為笑料而讓人笑掉大牙。
幸虧我沒有說出來,但有些事盡管不說出口,行事卻常常要表現出來,白惹來一陣嘲笑,一些不雅的諢號不期而至。
其實,關鍵還是不能居高臨下的原因,從未見有人敢當麵叫一把手的諢號,盡管有人私底下給他取的諢號更風趣更幽默,但還要大言不慚地說什麽“為尊者諱”。
我不知道該怎樣與他們相處,因為我手裏別無一點兒長權,便又埋怨自己選錯了職業,可強烈的適應感又在明確地告訴我,不幹這又能幹什麽呢?怪隻能怪自己太過狂妄。
那一段,雖有著強烈的願望,書卻是無法讀了。既無法讀書,必要迷戀電視。當然,其他節目都被認為是假的,自是不會去看,唯一的迷戀便是《動物世界》,早早地就要等待,唯恐錯過了,這等待竟也是一種寄托。
——那肯定是最真實的,或許整個世界就是一個食物鏈,每一個鏈結既是強者又是弱者,而且毫不諱言,強者便要毫不容情地捕獵,而弱者則隻能無助地被捕獵,殘酷而又公道,否則任誰都別想活。
想著,卻又會突然地意識到這《動物世界》居然也是人拍攝的,這說明人終究是要淩駕於萬物之上的。念及此,竟是惶惶然。
如果非要把讀書分段,不,準確地說,從我個人的經曆看,到目前為止,關於讀書是可以客觀分段的,因為處於一帆風順的環境人是不容易改變的,必要有挫折,才能夠有突破,即所謂的“吃一塹,長一智”。
讀書也這樣。因為現在終究不是上學的時候有學習成績在作怪,而是隨心所欲完全憑個人的修養了。
按照這樣的原則,加上剛才所說的第一段,這個過程大致可分為三段,至於以後是否還可以繼續再分則隻能是以後的事兒了。
依著順序,第二段便是我考公務員的那一段。關於這一段,前麵的講述已有提及,便不再贅述。在這裏,著重將第三段,即現在這一段。
這一段,正是我嚐試著經商失敗自覺百無一用的頹廢期。——官場就是這樣折磨人,把其當作一生的事業來追求,終日裏小心翼翼總算有了結果卻被人當成異己,稍不留心就墜入穀底,待要從穀底爬上來,費勁了氣力且不說,早已過了人生的黃金期,還想再做什麽事?
但隻要還沒有徹底絕望,人就要掙紮,即使掙紮無效。——那位欣賞我的鄰縣領導,或許便是我的貴人,但由於他的失敗,也讓我再度墜入了深淵。
這實在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賭注便是人的一生,當我終於肯冷靜下來找原因時,卻隻湧上了這麽一句感歎,因為除了任誰都會的組織協調之外,我別無所長,再加上經商的打擊,我的思想無疑正處於激蕩期。
難道我從此完了嗎?我經常問自己。我不甘心失敗,也從不相信自己會失敗,然而,我失敗了,徹底失敗了,連一個正經的發揮作用的空間也沒有了!
人多不敢正視自己的錯誤,要說錯誤,可能便是自己太過直率,表態過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碎話過多”。由此,我似乎懂了大家何以會總是緘口不語和“這樣的話也敢說?”的深意。
但我還是想不明白,難道人便不該有自己鮮明的性格嗎?有個聲音卻在說,不明白也要明白,這便是一個隻有服從而沒有性格的職業,否則便隻有失敗。
——不就是做事兒嗎?事當然要做,誰做不是做呢?仿佛明白了,又越發糊塗,我便處於這樣一個似是而非似明非明似暗非暗的狀態。
一切都那麽平常而隨意,絲毫妨礙不了別人什麽;一切都那麽明白無誤,或者簡單的如同一條線,但隻要一個連自己也無法意識到的偶然就足以扼殺你,這便是我所認識的官場,除了穩定的工資收入,必須扼殺性格的地方。
切不可以忽視“人最明白的時候常常是最糊塗的時候”這樣一個道理,如果沒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切不可以涉足,除非你肯把自幼就確定的事業觀念變成“勞動是謀生的手段”,但隻要涉足其中,人就難以做到,除非你甘受煎熬。
如此想著,連自己也糊塗了,百無聊賴便是最真實的證明。
適逢所謂的官場文學在我們那個地方火了起來,所謂的火,實際上便是時髦的力量。
時髦的,必是流行的,但隻要是流行的,必不可能流傳。
這是我對時髦的基本看法,難道這些年我們這個地方流行過的東西還少嗎?平頭、喇叭褲、超短裙、染指甲、高筒靴……不一而足,可轉了一圈終又轉了回來,男人似乎還是短發好,而女人還是長發更有女人味,要不然,說“頭發長見識短”的那位老祖宗泉下有知豈不要大發雷霆。
所以,我總在本能地反對時髦,為此甚至混上了“古董”的雅號,要不是實在閑著無事,我是肯定不會嚐試著找一本來讀的,如此時髦的東西!
卻不料,竟是頗多感慨,甚至可以說共鳴。
我知道,這多是因為心境的問題,其中的不少情節似曾相識卻又是我們絕對所不曾想到的,盡管這些情節多是更高一級官場所發生的,象鄉鎮這一級或許因為太過瑣碎還沒有人認為值得去寫或者他們壓根便不了解即使偶有提及也總是極端猥瑣或者不屑花太多的筆墨,但如此便可以了解管自己的官的官的生活,豈不更能滿足人的窺測欲?而且無論層級相差如何大,其追求的過程或者說命運卻應該是相似的,便容易讓人實現由此及彼的推論。
3
這種推論如果放到有過類似經曆的人身上,很容易就能讓其把故事與自己的經曆聯係起來,而一旦實現了這種聯係,就會覺得故事竟是如此的真實和令人羨慕,連其中的做法竟也要跟著模仿。
這便是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魅力所在吧,我甚至在後悔,自己剛畢業時為什麽沒有類似的書讀,倘若有的話,自己必不是現在的樣子,盡管我知道書本畢竟不是現實,但我還是不能自抑。
我是一個執著的人,執著的人便容易犯癡迷的錯誤,或許這也算不得錯誤,因為與書本共鳴的感覺已是久違了的事情,畢業之後便再也沒有發生過。
我原以為自己的感情或許已經如大學同學給我的留言“歲月必將把你磨得鵝卵石一樣光潤可鑒”,卻不料仍是容易動情,而且反而更脆弱了——書中的不少情節常讓我不得不停下來扼腕歎息,再想想自己的經曆,對比一番,更感歎作者觀察的之深之細,不覺直想要哭。這便是我讀第一本官場小說的感覺。
在此後的兩三年時間裏,我不斷地找一些類似的書來讀,而且總是要一口氣讀完,便再盼望著有新書的出現,常有寫書的總要比讀書的要慢這樣的感歎。
尤其是這些書的作者把握形勢的能力不能不讓人感歎,有不少新的政策尚未來得及傳達到我這一級,而他已經成書了,便要想到自己,倘若自己要寫一本這樣的書必定會是落伍的。
書也有落伍的嗎?倘若這樣,必定便隻能時髦而不能流傳的了。
書讀得越多,這樣的感覺就越強烈,因為很快就感覺沒有好書可讀了——時髦的東西總是這樣,剛開始還有些創意,之後難免便要一個鼻孔對人。這樣的東西憑什麽流行?難免便要探究一番。
曾有一位良師益友多次提醒過我,說研究問題要善用逆向思維,這讓我不得不注意這樣一個事實——難道官人不都在用逆向思維嗎?或許這位良師益友在知道了我已進入了中國最低級的官場才說的這話。
即使最低級的居然也是這樣的思路,象我在讀這些書的時候居然也用的是逆向思維。如果逆向思維用得不恰當,往往會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正是因為用了逆向思維,我越來越覺得,書讀得越多,自己的官場經驗仿佛越豐富,常能夠誇誇其談,但我尚無付諸實踐的能力和勇氣,倘若當真具備了這樣的環境和條件,我難保不會嚐試一番,因為總會有一股躍躍欲試的感覺在折磨著我,因為我苦於沒有這樣的機會,或者說我尚存了最起碼的理智。
這樣的理智無疑是脆弱的,我生平第一次提著東西去看那位老領導難道便不是這樣的理智嗎?雖然我沒有得到或許是我心目中最想要的東西,但我再次感受到了那股真情。
凡真情必首先是正義的,失卻了正義,絕不會存在真情。真情除了讓人激蕩之外,更能讓人清醒。
清醒之後的現實,便是意識到自從癡迷這些書籍之後,除了時間過得飛快外,生活並沒有真正充實起來,悲觀和頹廢的情緒反而愈重。
我隱隱感到了後怕,怕蛇咬似地扔掉了手中的書,事實上,即使不扔掉,對於千篇一律的東西,我也沒了讀下去的熱情。
那一段,我明顯感到了亂,總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湧上來,我甚至會想到了曆朝曆代何以會不遺餘力地禁書?原來書這東西的誘惑實在太大了,倘不能因勢利導,常常能惹起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煩。
書是無法禁的,要是能夠禁得了,為什麽還會有那麽多的書流傳下來?書既流傳下來,必有流傳下來的理由。古代既把寫書作為一個目標,寫書的必定不少,流傳下來的終究還要算作少數。
可我弄不明白,象這種千篇一律的東西究竟憑什麽力量流行起來了呢?偶然的想法提醒了我,莫非這便是進步?政治上的進步。
要知道,官人在中國古代史上始終是一個神秘的團體,這些書豈非正迎合了人們探究神秘的心理?如此想著,心裏登覺釋然。這也算是一種進步。
不妨再關注一下流行的群體,除了身有同感的人,便是普通的百姓,但都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或許這樣的人並不受有些人的歡迎,但現實如此。
據我了解,春風得意的人絕不會去關注的,因為其中某些比之更春風得意的人的下場確是淒慘的,難免不會讓人憂心忡忡。倘若如書中那樣引以為戒,豈不快哉?
書是一種呼喚,呼喚正義,呼喚良知,人任什麽都可以丟棄,唯獨不能丟棄良知。這便是我的一點兒心得。
別以為隻有吃和誰才是人生存之必需,現在這年月,隻要不存在過高的奢望,這些原始的簡單的願望還是容易滿足的。
問題是,人終究不同於動物,這些願望滿足之後還會產生許許多多遠遠高於這些願望的欲望。在這裏,我隻提“脫困”。
“脫困”與其說成是一種欲望,倒不如說是人的本能,就象人的求生欲一樣,隻不過實現的方式略有不同而已,或迎難而上解決困難或另辟蹊徑或從此自甘墮落。
對於“脫困”,必要有個正確的對待,自甘墮落倘若能夠從困境中解脫出來也未免不能算作一條路子,關鍵的是要看自甘墮落的標準。
無論怎樣的標準,若非迫於無奈又有誰肯自甘墮落呢?即使真的迫於無奈,更多的還會選擇中間的路子。
所有?
?這些,並非便是這次毫無目的卻因為癡迷而昏天黑地的感受。所謂的感受或心得,剛才已暢酣淋漓地講過,或許便是我不適宜從政的證明。
或許恰如某些作者所說,說半句話辦模糊事才算素質,我顯然不具備這樣的素質,卻又羨慕那種居高臨下的感覺,不能不說是我的悲哀。
但所謂的“開卷有益”,卻讓我充分感受了前有深穀後有大海的急迫,人是必須要有所選擇的,不可能總立於那塊狹小的地方發呆。這也算是一點啟示。
我必須要選擇,卻又因為一無所長而別無選擇,而且我不想也沒有勇氣放棄這份能夠固定地給我足以購買填飽肚子的食物的金錢的工作,我無法想象放棄之後的結局。
但我還是要別無選擇地選擇,便是寫書,又不放棄賴以生活的工作。難道這便不是墮落嗎?
墮落便墮落吧,我感覺總要給自己一個交待,我不能讓自己一無所成。仔細想起來,這應該算是讀書的結果。
在我看來,這些書並不是那麽難寫的,我想我也能寫。重提寫書,已不如過去那樣急躁,而且我把目標定的極高,不求流行,但求流傳,哪怕在我死後。
人必須要有目標,而且目標必須要高,我甚至沒有想到要出版,雖然有時候也隱隱地感到有所不值。隻要這個念頭稍有閃現,我立即便將其扼殺於繈褓之中。
這並不等於說我便能夠一如既往的平靜,我盡力地摒棄欲望而讓自己平靜,然而隻要想便說明存在,盡管如此,我還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寫書上,工作倒處於次要地位。
其實,原就沒有多少工作要做,但每逢領取工資時,我還是會隱隱感到不安。
現實卻是,打那之後,我與同事之間的爭執明顯少了,人緣也變得出奇地好。
這似乎又激發了我的某種欲望,多少次都想放棄自己這個越來越讓人覺得幼稚的做法,卻最終沒有放棄,因為這項占據了我所有業餘時間的工作越來越多地成為我的一種依賴,盡管我知道自己所寫的這些連故事情節這樣最起碼的要素都不具備的東西根本不可能流傳,甚至稱不上一本書,或者隻是夢人在胡說八道,但確讓我充實起來。
我一直認為,所謂的充實便是能夠發現並解決自己不足的過程。自打有了並開始落實寫書這個計劃,自以為才高八鬥的我居然發現自己有太多不懂的東西。
事實上,這是個非常淺顯的道理,隨便地寫一點兒東西就容易發現自己的不足,或許恰如我一位同事所說,寫與說是不一樣的,有時候能夠說出來的東西,要寫出來便不容易了。確是如此。
我確是一個輕浮的人,雖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也為自己的淺薄而懊惱不已,卻又不去讀書,而且竟然美其名曰地說什麽“唯恐幹擾了自己的思路”來為自己辯護。
說真的,除了偶爾地翻看幾頁名著,我從不去翻書的,因為我根本無法去翻書,那些莫名其妙的的人物總在滿滿地占據著我的大腦,時而激情飛揚,時而悲觀失落,時而覺得一部名著就要問世,時而又覺得完全在胡說八道。心情實已浮躁之極,根本就不象一位正心定氣閑的寫書人。
難道名著的問世都這樣嗎?我疑惑,卻又在鼓勵自己。雖然我不追求經濟效益,卻又難免會想到版權的事兒,盡管我仍不知道自己的東西到底能不能達到出版的水平。
據說,現在出書也簡單,隻要包銷不讓出版社賠本的數量,誰都是可以出書的。
象我這種經濟原不寬裕的人,又不能不認真地計算,憑空又添了一份擔心。
這樣的書不出也罷,何苦為了一時虛名?!說歸說,心裏卻又常常幻想著某位不長眼的企業家或許會給自己讚助。讚助的話,豈不又欠下了人情?人情是不能欠的,處事兩利豈非原則?這便是當時的我,凡事總要無緣地問些為什麽,為什麽問得多了,不僅多了些擔心,反而常會把自己的計劃打碎。慮事需要周詳,但絕不可以婆婆媽媽徒招人嫌棄。這或許又是我的一處致命傷。
如此地反複,我已經有好幾次想放棄自己的計劃,因為我心裏實在沒底,象我這樣辛辛苦苦地到底為了啥?用自己的勞動換取別人的快樂?我似乎還遠沒有這樣高尚。
問題是,心裏沒底,我也無法放棄,因為落實計劃已成為我生命的一個重要部分,我無法想象,倘若突然失了這個計劃,我還會不會象現在這樣盡管累卻快樂地生活著。此時,已完全超出了名利的界限。
話既已說到了這個份上,必要再囉嗦幾句,因為我已不能自抑。
要說不讀書可能是真的,但若要不接受信息卻是不可能的,不要說寫書,人無時無刻地不在接受和反饋信息,讀書也隻不過是接受信息的一條途徑。
這個時候,不要說我還要敏感地感受生活和通過電視劇激活我體內的沉澱重複形成新的信息,單是漫無天際地回顧的信息量已是個十分浩大的工程,但我卻並沒有感覺到累,隨心所欲,想寫的時候寫上一段,不想寫的時候幹脆不寫,從不給自己定指標。
這並不妨礙計劃的核心便是還原一個真實的但絕不是演員能夠演的那種真實,或許少了些情節,但多了些感受。人的感受是因時因地而不同的,眾多的感受往往能組成真實。
話雖這樣說,但我自己也弄不清自己這樣做到底會有怎樣的結局,但我還是會走下去。
人終究不是隻會吃喝拉撒睡的動物,必須要對自己有個交待。或許我的這種交待便是墮落,所謂墮落便是核心的我的背叛。
按照這樣的理論,我已經開始墮落,但仍未徹底墮落,因為隻要存有一絲希望,人就不會絕望,隻要不絕望,就不會徹底地墮落。
但人畢竟是個社會化的動物,如果非要把我置於核心的位置,就不能不說是墮落了,即使你是無可奈何的,即使你有上千上萬條的理由,即使你隻是在等待。
等待雖說也是一種希望,卻是消極的,倘若你能為此輾轉反側,則說明你良知未泯;而如果你能麵對等待坦然處之,這並不能說明你的心理素質太強,隻能說明你已完全墮落了,因為你已經麻木了。
如此就不難理解我的騷動與掙紮了,偶爾也會有濃濃地歉意在罩著我。
鄉丁說,我知道,咱們的話題,應該是針對成人層次的讀書,但我還是忍不住要說幾句題外話,隻要是受了激發,人的思維經常有不由自主的時候。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動物,單從這一點兒上看,或許跟其他的動物沒有多少差別,但因為其必然地要受到情緒的感染,所以才會複雜。
由於提及了讀書,我這時候居然記起了政治家曾提及的譬如師生、戰友、同學之類的圈子理論,不覺深有同感。
不過,我在這裏關注這些圈子的焦點自又與政治家不同,而是這些圈子之所以能夠容易地結成一體,除了根本利益一致之外,對於純真年代誠摯交往的懷念和留戀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或許我的看法有些偏執與自私,但隻是因為有那麽一段交往,遠遠地看見,無論年代的久遠,也不管當初是否存有芥蒂,都隱隱地會有一股感動湧上來卻是個不爭的事實。
在那個年代,同學之間除了因為學習上的差別偶爾會存有嫉妒之外,沒有根本利益上的衝突,看待對方的目光應該是清澈的,完全憑著由於性格上差異而產生的個人喜好,即使因為嫉妒或者喜好而產生的芥蒂,隻要趕緊地走上前雙手一執,常常就坦然而笑,反有一股甜甜酸酸的感覺。
但美好的記憶隻能留待回憶,回憶往往能夠把這種美好無限地擴張。
倘若重又湊到一起共事,感覺便不一樣了:由於利益的加入,嫉妒會更熾烈,進而便是互相傾軋。
所以同學之間恰如政治家所說最不能共事,譬如我和我那位做副書記的同學。
我們在思鄉鎮鎮的邂逅應該是一件十分值得慶賀的事兒,畢竟有十多年的時間未見了,我們打小就是一對吵吵鬧鬧不停的冤家:
總是因為一件不值一提的諸如你多用了我二分鍾橡皮我多用了你一張驗算紙之類的小事兒而吵鬧有時候甚至會拳腳相交大打出手,之後便是長期地因為覺得對方醜陋而彼此互不搭理,見了麵,輕者故意地把頭一歪裝作看不見,重者甚至要重重地吐一口痰以示厭惡。
起事的總是我,因為我是強者,勝利者總是我。所以,他總在躲避,盡管他同樣不缺少玩伴,或許因為成績的原因,他比我更有感召力,鬧過之後,不少玩伴便會跑到他身邊去。
孤獨是對人的一種折磨,絕非孩子所能承受。我想盡了辦法,甚至不惜把自己珍愛的所有小人書拿給人看,雖偶爾也會有人跑回到我的身邊,卻隻是短暫的,待他們厭倦了小人書,又會毫不遲疑地跑回到他的身邊去。
他顯然在跟我搞對抗,他是個聰明的且心靈手巧的人,玩具總是花樣翻新,今天折一隻小船,明天又會疊一個元寶,盡是一些我無能為力的花樣。我不服,便動用武力。
噢,對了,在這裏順便提一下,我是個早長的人,小時候是班裏最高大的男生,或許由於過早占盡了風流,現在反而其貌不揚了。
武力未免不是孩子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隻找茬兒整治了一個班裏的倒數第一,便有不少人回到了我的身邊。
千萬不要以為孩子的心幼稚不懂得輕重,初試牛刀的目標的選擇,我是經過認真權衡的,因為要孤立他,我必須一招製勝。
倒數第一,雖說是個絲毫不遜於我的大個,但對孩子來說,打架不能隻看個頭,隻要成績不好再加上家長不強梁,難免便要落個受欺侮的境地,而且受了欺侮還不敢告訴老師,因為他的成績差老師原就不待見,稍有問題就容易把錯誤引到自己身上,倘若成績差不多,則要另費思量了。
這正是最關鍵的一點兒,無論如何不能讓老師知道。倘若老師知道了,體罰還是輕的,最怕的是老師告訴家長,那將真變成了風箱裏兩頭受氣的老鼠了。所以,最能在同學中立威的,還是既要打得贏又能不讓老師知道的措施。
然而,武力隻能鎮住一時而不能鎮住一世。由於那位學習成績雖不怎麽樣但爹老子卻是生產隊長的小個子搗亂,我的自豪感還沒來得及充分享受,已經開始人心浮動。如果要想完全控製住局麵,必須要鎮得住小個子。
我實不知他用了啥招術竟讓小個子如此俯首貼耳,為什麽我就沒有這樣的朋友?我搞不懂,無法也不想搞懂,嫉妒卻似火。
但孩子們之間沒有仇恨,喜歡逞強且不計後果隻不過是孩子的天性,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裏,逞強是贏得尊重的唯一手段,而且逞強必須要有能夠站得住腳的理由,經過了一番精心策劃,某一天放學,我故意倒退卻賴他踩到了我的腳便大打出手打破了他的鼻,在我看來,他就是一個不值一提的小個子,任我怎麽引誘都不願回到我身邊的小個子。
喜歡逞強的人外表往往都是強大的而內心卻是虛弱的,及至見了血,我和小個子都呆了,隨著圍觀孩子的叫嚷聲,他“哇”地一聲跑去找老師了,而我則跑回了家,悶悶不樂地吃著飯,心裏卻千遍萬遍地想著自以為極為充分的理由,卻仍難免要惴惴不安。
要不是班主任住院,我立馬就要挨尅。立馬挨尅總要強過惴惴不安,之後的幾天,我都在垂頭喪氣,畢竟做了錯事兒,總擔心隨時就會有麻煩上身。那日子絕不能算過,絕對地熬。
熬過了幾天,原以為事情已經過去了,我爹卻找上了我,他顯然已知道了真相。
我爹對我甚是嚴厲,所以我隻要見了他就會心裏發怵,幸好這次他沒有打我,但嚴厲地訓斥了我,要我注意團結。
後來,我才知道,我爹那時正因為隊長的不廉潔而跟他鬥爭。
小個子是個鬼頭,我爹雖沒有打我,但他卻召集了一幫小子聽我家的牆腳。
我爹訓斥我的事兒自然全被他們聽去了,小孩子崇拜強者原沒有過錯,這不僅是個讓我顏麵喪失殆盡的事兒,而且我的朋友全都跑光了,因為在我爹訓斥我的時候,我示弱了,示弱是最讓孩子瞧之不起的事兒。
我自然要暗暗發恨,但孩子的恨因為沒有衝突是不會持久的。或許便如我娘所說,屁大的時辰,隻有在遠處孤單地看著他們玩的我,忽然覺得他是那樣的可愛,或許隻因為他穿的那條褲子,那天他穿的那條新褲子無論怎樣看都讓人覺得順眼眼饞。
之後,我便謀劃著跟他和好。他是個靈活的從不與人吵架的孩子,我先是常膽怯地加入到他們玩耍的行列,他顯然沒有反對。
玩耍中必有碰麵的機會,我的心思不在玩耍上,碰有機會就與他搭訕,他先是愛搭不理,後來便漸漸地應了。
孩子們之間的吵架與和好就這樣不需要理由,即便他是個記恨人的孩子,也經不住溫語和免費用鋼筆的誘惑。他用了我一個下午的鋼筆,我們又成了好朋友。
這隻是我們分分合合中的一例,即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是我們之間真實的寫照。
準確地說,我是肉體上的勝利者,而他卻是精神上的勝利者,因為盡管起事的是我,首先服輸的也是我,或許我們之間原就沒有勝負,即使在學習上也互有上下。
但我們並沒有因為值得慶賀而慶賀,甚至連一絲重逢時該有的感動也沒有,因為此時已不再是即使在學習上也互有上下的朋友與對手,而是一位副書記黨委的三把手和一個糟糕透頂的倒黴蛋之間的重逢。
他依舊是勝利者,臉上帶著誌得意滿的笑,這笑裏暗藏著逼人的傲氣;而我則依舊是失敗者,卻並不因此而沮喪,臉上同樣帶著笑,隻不過這笑裏洋溢著頑固與倔強。
如此兩個人之間的交往,必然地要一波三折,前麵的講述中已有提及,在這裏,話且從我們剛一見麵說起,顯然地,彼此已清醒地認出了對方,他卻故作不識似地仰臉而去,這無疑讓我突然湧上來的那股感動消失殆盡,原準備相認的話剛到嘴邊就被硬生生地咽了回去。
小子因何發狂?我忿忿地想。——那時,我是一個自戀的極善用對比來克服沮喪的人。——小子原不過是一個畏縮的沒有任何主見的見了誰都“好好,是是”的主兒,恰恰便是我最瞧之不起的那種人,這樣的男人也能算得上男人?待我做到部門負責人時,他因為複讀了三年仍是某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豈不象一位成人在麵對著穿開襠褲的孩子。想著,不覺就要以老資格自居。
這個時候,人最不願直麵現實,因為一旦回到現實,難免會讓人心虛。心虛,也要麵對,因為這畢竟是現實。我便惡毒地去猜測,這小子必也是靠了裙帶關係才會竄得如此快,因為我老婆的關係我最瞧不起裙帶關係,認為那必定是不會幸福的,似乎隻有這樣心裏才能釋然。
關於我老婆,前麵已有詳盡的講述,在這裏不再贅述。隻說存有類似心理的人,盡管能夠自我安慰,卻常常是不健康的人。
我曾認為,這或許是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分別之一,不從大處去著眼隻關注瑣碎的細節,正是小人物的致命之處,盡管沒有誰肯如此承認,卻是個不爭的事實。
我的猜測果然沒錯,我很容易就了解到,他老婆的幹媽是縣裏的一位女強人,盡管他老婆認女強人做幹媽時女強人還不是女強人,因為他並不諱言這一點兒,反常提及這一點兒並以此能夠博得尊重而引以為榮。
沒有出息的東西,我便盡力地想象著他喊幹媽時的惡心相和因為沾了老婆的光而一生受老婆管製的慘相。
想象並不等於現實,現實中他不僅比我竄得快,而且思想也比我轉得快。這也是人的長處,應該讓人敬佩,因為無論想象如何惡毒,並不影響現實中別人的快樂,倒真的讓人敬佩了。當然,任何事物的變化即使具有驚人的速度也比不過人的意念。
雖如此,仍難免要罵,難道組織部門的幹部都瞎了眼非要用這樣的幹部?罵歸罵,受煎熬的依舊是自己。難道組織部門的幹部都作得了主?罵了人家,心裏歉然,便要去為自己的罵找理由,居然想到了如此的理由,心終於肯稍安了些。
在這裏,如是說並不等於說所有提拔了的人靠的都是裙帶關係,也並不等於說所有提拔了的人都是勢利眼,隻為了說明我和副書記之間的交往。
其實,勢利眼也沒有什麽不好,人畢竟還是要活到現實中,現實中的勢利眼常常要混得好,盡管人們常常要從道義上予以譴責,其中難免有吃不著葡萄便說葡萄酸之嫌。
或許恰如副書記同學所說,人有滋有味地活著才是永恒的真理,活與活是有本質不同的,同樣是活,有的叫享受,而有的則隻配叫做“熬”或者“混”。
我們且不管他的用意何為,我都極為欣賞他的這句話,盡管他的這句話過多地注重表麵上的物質上的東西而忽略了人內心世界的運動。
在他看來,現實終究是現實的,沒有任何可以替代的東西,而我的觀點則恰如其反。人活著必須要追求內在與外在的統一,隻有統一才會平衡,平衡了,人才會快樂。這是我的觀點,我的觀點則或許太過強調精神的作用。
事實上,我也不夠成熟,不夠成熟的表現往往就是偏執與固執。由於前麵講述所提及的一係列的我們之間的恩恩怨怨,我原是決定與之老死不相往來的,直到我做了管區主任才有了這場遲到的交流。
是他最先找的我,要知道,管區主任管著十幾個村,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力量,用他自己的話說,人是必須要審時度勢的。這或許便是他總比我有感召力的原因。
他並不是壞人,但他太實用。或許人必須要實用一些,才會獲得恰如他所說的實惠。這當然是我所無法接受的,由於它打掉了我所有美好的回憶,我不可能再與他成為朋友。
在這裏,我不妨再盡力地記憶一些我們之間交往的過程,當然隻是為了說明咱們的觀點,並非在醜化他。
他終於肯承認我是他的同學,卻從不肯去回憶過去,而且他的承認也是故作偶爾記起的,在一個偶爾的場合,說一些似乎好象之類的話。
仔細地品一下,這裏麵可是大有講究的:實用的人大多往往自認高明,其實,隻要稍有常識就不難洞穿他們的假象——因為他們重自己的形象、聲譽和實惠如生命,時刻都在以自我為中心維護著自己。
待我意外地做了鎮長,他才終於肯回憶一些過去的事兒,但仍是局限在極小的範圍,因為我這個尷尬鎮長的形勢並不明朗。
前麵已經提及,直到我調走他替了我之後,他才幫我實現了一點心願。
2
盡管不少人曾說,他幫我實現的那點心願完全是為形勢所迫,但我卻寧肯相信他是為了那段同學情,雖然我後來了解到,他為我的走沒少說了壞話,而且做的也盡是些表麵上的文章,但他終於肯承認我是他的同學,並且認真地回顧了過去。
我相信,過去終究是真的,不會有假的。
鳩占鵲巢也是不對的,這鎮長原就是他的,念及讀書的那段,我竟慢慢地理解了他,他原也沒有多大過錯呀——無論怎樣的追求,人不都是在為了自己的目標而奮鬥嗎?不過,形式不同而已。難道換一種方式就不需要追求嗎?我們終究不是那些一動怒便雷霆萬鈞的大人物,說到底,都是為了生存。為了生存,也不該失了標準,也不該墮落呀。想著,又犯起糊塗來。
題外話?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單純的題外話,除了共同讀書這個牽強附會的理由之外,這些題外話的本身就是讀書效果的對比,更重要的,我想以此為誘因說明這樣一個道理:讀書的效果不在於考試成績的好壞,關鍵的要看運用,而運用的訣竅則在領悟。
人是必須要讀書的,不少觀點的形成都是因為讀書,因為人不可能讀盡天下所有的書,但讀書過程中形成的觀點與讀書基礎上實踐的結果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深刻,後者或許會更深刻更實用。
如此說來,你或許會認為我反對實用主義,卻又是地地道道的實用主義,豈不矛盾?實用主義又有什麽不好?倘若讀了一輩子書,於生活卻毫無用處,跟讀死書又有什麽兩樣?假若因為讀書而常讓自己陷入兩難境地,那麽讀書又能起什麽作用呢?
我可以自信地說,我這絕非危言聳聽,不要以為便不存在這樣的情況,而是類似情況甚為普遍。
因為書裏的觀點是靜止不動的,而客觀的現實則永恒運動,倘若以不變的觀點去衡量變化的現實,尷尬便會成為必然的事實。
也就是說,必須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即與時俱進,而與時俱進的關鍵便是我們所說的“悟”。
我們都曾經會注意到這樣的事實:除了科學研究之外,各行各業的佼佼者往往都不是班裏數一數二的尖子生,也不是那些愚笨的倒數者,更多的則是中間生,即成績不好也不賴的那種。
社會往往就這樣,待到你領悟到這一點的時候,往往已隻有空嗟歎的份兒了。這也是人與人之間差別的原因之一吧。
現實的差距總要比書本大得多,也更有說服力。但這麽說,絕非等於說這部分人便不讀書,而是這些人讀書的方法和形式不同而已。
這確是一種值得推敲和深入研究的方式,現實是他們確創造了不凡的業績。或許是因為他們彰顯了自己的個性?這些應當是留待教育學家研究的問題,我們且不過多地討論,隻是談一些象我們這種普通人才有的感受。
讀書是需要分時段的,我所說的讀書當然是指成年人的那種脫離課堂的讀書。
這種擺脫了成績約束的讀書是我一慣追求的夢想,我曾無數次想象過這種隨心所欲地讀書的快感與愉悅:不論什麽題材,沒有任何障礙,想讀什麽就讀什麽,將是如何賞心悅目的一件事情啊。
因此,我敢斷言,不少人都會有象經營家那樣束之高閣的經曆,象我這種曾經被認為是優秀的人則往往做得更絕,我幹脆將課堂裏的那些書付之一炬以示自己的決裂。
我也曾動過創造一番聲跡的念頭,卻終沒有勇氣說出口。說出來,大家或許不信,象我,一個自詡要當作家的人,居然沒有完整地讀過一本名著,盡管也常將名著置於案頭,卻多是做做樣子,總企圖引起什麽人的注意,以博得人們幾句關於好學之類的可憐的讚揚。
說起來,還是浮躁,並非自己不想讀,而是實在無法讀下去,尤其討厭那些太長的人名地名,外國人真******壞,常幹侵略的事,連起個名字也這樣長,剛一讀過,常常便忘了,總讀不過兩三頁就厭倦了。
居然也叫名著?莫不是自封的?這便是我的理由,但我還能意識到,不學無術終究是心虛的,如果不能盡快地讓自己有所作為,雖然已沒有了成績作為檢驗,長期地誇誇其談總有穿幫的一天。
怎樣才算有所作為呢?似乎應該發表點兒什麽,但我實在沒有作文的能力,對外投稿的那些自都是些無病呻吟的徒子浪費郵資的塗鴉之作,但我還是禁不住要這樣做,總期望能有意外發生。
意外當然是沒有的,我隻能強迫自己,強迫自己也沒用,便又為自己找理由,說因為考試而耽誤了自己。
其實,這些理由是虛弱的無法站得住腳的,獨有“自己絕非具有文學才能的人”這樣一個現實卻偏偏不肯承認,盡管有時候我甚至對自己感到了絕望。
我發現但我實不願說出口,我是爭強好勝的,爭強好勝必虛偽。上學的時候這樣,畢業之後就更強烈了。
不過,畢業之後與上學的時候又有不同,上學的時候尚有頂令人討厭的成績來證明自己的努力,畢業之後則完全要靠人的兩片嘴皮去說了。
關於畢業之後的事兒前麵的講述已多有提及,但咱們的讀書既然定位在畢業之後,有些事還是必須要提的。
按說畢業之後自己盼望的日子終於來到了,原該認真地讀一些書,可我又實在讀不下去。
這一段應該是我讀書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我是迷茫的,我不停地問自己,難道我選錯了職業?我原是該做教師的,因為我自以為有不錯的口才,但臨到人前卻往往又結巴起來。
做教師或許會不一樣,因為教師是居高臨下麵對學生的職業。我喜歡這樣的感覺,盡管我仍保持著必要的矜持,但我知道自己現在所從事的職業如果發展好了,同樣會有居高臨下的機會。
關鍵的卻是不能居高臨下之前,我是不會處的,我不願參加他們沒日沒夜地玩撲克或者隨心所欲地喝閑酒,盡管似乎這樣能夠博得較高的威信,盡管我已無法讀書,但我還是認為那是浪費生命。因此,到至關重要的民主評議的時候,我的得票是極低的。
原以為是自己不參加他們的結果,到後來才知道,一個無足輕重的人物如果平凡得象一張白紙是不容易樹立威信的,而倘若非要出風頭則又佼佼者易折,但如果自己能夠居高臨下便又不同了。
於是,我便以自己隻宜做一把手來安慰自己,而且居然從某位大人物的傳記中證實了這種人必大有作為的證據。
這種想法無疑是狂妄的,可不敢說出口,否則必又會成為笑料而讓人笑掉大牙。
幸虧我沒有說出來,但有些事盡管不說出口,行事卻常常要表現出來,白惹來一陣嘲笑,一些不雅的諢號不期而至。
其實,關鍵還是不能居高臨下的原因,從未見有人敢當麵叫一把手的諢號,盡管有人私底下給他取的諢號更風趣更幽默,但還要大言不慚地說什麽“為尊者諱”。
我不知道該怎樣與他們相處,因為我手裏別無一點兒長權,便又埋怨自己選錯了職業,可強烈的適應感又在明確地告訴我,不幹這又能幹什麽呢?怪隻能怪自己太過狂妄。
那一段,雖有著強烈的願望,書卻是無法讀了。既無法讀書,必要迷戀電視。當然,其他節目都被認為是假的,自是不會去看,唯一的迷戀便是《動物世界》,早早地就要等待,唯恐錯過了,這等待竟也是一種寄托。
——那肯定是最真實的,或許整個世界就是一個食物鏈,每一個鏈結既是強者又是弱者,而且毫不諱言,強者便要毫不容情地捕獵,而弱者則隻能無助地被捕獵,殘酷而又公道,否則任誰都別想活。
想著,卻又會突然地意識到這《動物世界》居然也是人拍攝的,這說明人終究是要淩駕於萬物之上的。念及此,竟是惶惶然。
如果非要把讀書分段,不,準確地說,從我個人的經曆看,到目前為止,關於讀書是可以客觀分段的,因為處於一帆風順的環境人是不容易改變的,必要有挫折,才能夠有突破,即所謂的“吃一塹,長一智”。
讀書也這樣。因為現在終究不是上學的時候有學習成績在作怪,而是隨心所欲完全憑個人的修養了。
按照這樣的原則,加上剛才所說的第一段,這個過程大致可分為三段,至於以後是否還可以繼續再分則隻能是以後的事兒了。
依著順序,第二段便是我考公務員的那一段。關於這一段,前麵的講述已有提及,便不再贅述。在這裏,著重將第三段,即現在這一段。
這一段,正是我嚐試著經商失敗自覺百無一用的頹廢期。——官場就是這樣折磨人,把其當作一生的事業來追求,終日裏小心翼翼總算有了結果卻被人當成異己,稍不留心就墜入穀底,待要從穀底爬上來,費勁了氣力且不說,早已過了人生的黃金期,還想再做什麽事?
但隻要還沒有徹底絕望,人就要掙紮,即使掙紮無效。——那位欣賞我的鄰縣領導,或許便是我的貴人,但由於他的失敗,也讓我再度墜入了深淵。
這實在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賭注便是人的一生,當我終於肯冷靜下來找原因時,卻隻湧上了這麽一句感歎,因為除了任誰都會的組織協調之外,我別無所長,再加上經商的打擊,我的思想無疑正處於激蕩期。
難道我從此完了嗎?我經常問自己。我不甘心失敗,也從不相信自己會失敗,然而,我失敗了,徹底失敗了,連一個正經的發揮作用的空間也沒有了!
人多不敢正視自己的錯誤,要說錯誤,可能便是自己太過直率,表態過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碎話過多”。由此,我似乎懂了大家何以會總是緘口不語和“這樣的話也敢說?”的深意。
但我還是想不明白,難道人便不該有自己鮮明的性格嗎?有個聲音卻在說,不明白也要明白,這便是一個隻有服從而沒有性格的職業,否則便隻有失敗。
——不就是做事兒嗎?事當然要做,誰做不是做呢?仿佛明白了,又越發糊塗,我便處於這樣一個似是而非似明非明似暗非暗的狀態。
一切都那麽平常而隨意,絲毫妨礙不了別人什麽;一切都那麽明白無誤,或者簡單的如同一條線,但隻要一個連自己也無法意識到的偶然就足以扼殺你,這便是我所認識的官場,除了穩定的工資收入,必須扼殺性格的地方。
切不可以忽視“人最明白的時候常常是最糊塗的時候”這樣一個道理,如果沒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切不可以涉足,除非你肯把自幼就確定的事業觀念變成“勞動是謀生的手段”,但隻要涉足其中,人就難以做到,除非你甘受煎熬。
如此想著,連自己也糊塗了,百無聊賴便是最真實的證明。
適逢所謂的官場文學在我們那個地方火了起來,所謂的火,實際上便是時髦的力量。
時髦的,必是流行的,但隻要是流行的,必不可能流傳。
這是我對時髦的基本看法,難道這些年我們這個地方流行過的東西還少嗎?平頭、喇叭褲、超短裙、染指甲、高筒靴……不一而足,可轉了一圈終又轉了回來,男人似乎還是短發好,而女人還是長發更有女人味,要不然,說“頭發長見識短”的那位老祖宗泉下有知豈不要大發雷霆。
所以,我總在本能地反對時髦,為此甚至混上了“古董”的雅號,要不是實在閑著無事,我是肯定不會嚐試著找一本來讀的,如此時髦的東西!
卻不料,竟是頗多感慨,甚至可以說共鳴。
我知道,這多是因為心境的問題,其中的不少情節似曾相識卻又是我們絕對所不曾想到的,盡管這些情節多是更高一級官場所發生的,象鄉鎮這一級或許因為太過瑣碎還沒有人認為值得去寫或者他們壓根便不了解即使偶有提及也總是極端猥瑣或者不屑花太多的筆墨,但如此便可以了解管自己的官的官的生活,豈不更能滿足人的窺測欲?而且無論層級相差如何大,其追求的過程或者說命運卻應該是相似的,便容易讓人實現由此及彼的推論。
3
這種推論如果放到有過類似經曆的人身上,很容易就能讓其把故事與自己的經曆聯係起來,而一旦實現了這種聯係,就會覺得故事竟是如此的真實和令人羨慕,連其中的做法竟也要跟著模仿。
這便是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魅力所在吧,我甚至在後悔,自己剛畢業時為什麽沒有類似的書讀,倘若有的話,自己必不是現在的樣子,盡管我知道書本畢竟不是現實,但我還是不能自抑。
我是一個執著的人,執著的人便容易犯癡迷的錯誤,或許這也算不得錯誤,因為與書本共鳴的感覺已是久違了的事情,畢業之後便再也沒有發生過。
我原以為自己的感情或許已經如大學同學給我的留言“歲月必將把你磨得鵝卵石一樣光潤可鑒”,卻不料仍是容易動情,而且反而更脆弱了——書中的不少情節常讓我不得不停下來扼腕歎息,再想想自己的經曆,對比一番,更感歎作者觀察的之深之細,不覺直想要哭。這便是我讀第一本官場小說的感覺。
在此後的兩三年時間裏,我不斷地找一些類似的書來讀,而且總是要一口氣讀完,便再盼望著有新書的出現,常有寫書的總要比讀書的要慢這樣的感歎。
尤其是這些書的作者把握形勢的能力不能不讓人感歎,有不少新的政策尚未來得及傳達到我這一級,而他已經成書了,便要想到自己,倘若自己要寫一本這樣的書必定會是落伍的。
書也有落伍的嗎?倘若這樣,必定便隻能時髦而不能流傳的了。
書讀得越多,這樣的感覺就越強烈,因為很快就感覺沒有好書可讀了——時髦的東西總是這樣,剛開始還有些創意,之後難免便要一個鼻孔對人。這樣的東西憑什麽流行?難免便要探究一番。
曾有一位良師益友多次提醒過我,說研究問題要善用逆向思維,這讓我不得不注意這樣一個事實——難道官人不都在用逆向思維嗎?或許這位良師益友在知道了我已進入了中國最低級的官場才說的這話。
即使最低級的居然也是這樣的思路,象我在讀這些書的時候居然也用的是逆向思維。如果逆向思維用得不恰當,往往會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正是因為用了逆向思維,我越來越覺得,書讀得越多,自己的官場經驗仿佛越豐富,常能夠誇誇其談,但我尚無付諸實踐的能力和勇氣,倘若當真具備了這樣的環境和條件,我難保不會嚐試一番,因為總會有一股躍躍欲試的感覺在折磨著我,因為我苦於沒有這樣的機會,或者說我尚存了最起碼的理智。
這樣的理智無疑是脆弱的,我生平第一次提著東西去看那位老領導難道便不是這樣的理智嗎?雖然我沒有得到或許是我心目中最想要的東西,但我再次感受到了那股真情。
凡真情必首先是正義的,失卻了正義,絕不會存在真情。真情除了讓人激蕩之外,更能讓人清醒。
清醒之後的現實,便是意識到自從癡迷這些書籍之後,除了時間過得飛快外,生活並沒有真正充實起來,悲觀和頹廢的情緒反而愈重。
我隱隱感到了後怕,怕蛇咬似地扔掉了手中的書,事實上,即使不扔掉,對於千篇一律的東西,我也沒了讀下去的熱情。
那一段,我明顯感到了亂,總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湧上來,我甚至會想到了曆朝曆代何以會不遺餘力地禁書?原來書這東西的誘惑實在太大了,倘不能因勢利導,常常能惹起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煩。
書是無法禁的,要是能夠禁得了,為什麽還會有那麽多的書流傳下來?書既流傳下來,必有流傳下來的理由。古代既把寫書作為一個目標,寫書的必定不少,流傳下來的終究還要算作少數。
可我弄不明白,象這種千篇一律的東西究竟憑什麽力量流行起來了呢?偶然的想法提醒了我,莫非這便是進步?政治上的進步。
要知道,官人在中國古代史上始終是一個神秘的團體,這些書豈非正迎合了人們探究神秘的心理?如此想著,心裏登覺釋然。這也算是一種進步。
不妨再關注一下流行的群體,除了身有同感的人,便是普通的百姓,但都是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或許這樣的人並不受有些人的歡迎,但現實如此。
據我了解,春風得意的人絕不會去關注的,因為其中某些比之更春風得意的人的下場確是淒慘的,難免不會讓人憂心忡忡。倘若如書中那樣引以為戒,豈不快哉?
書是一種呼喚,呼喚正義,呼喚良知,人任什麽都可以丟棄,唯獨不能丟棄良知。這便是我的一點兒心得。
別以為隻有吃和誰才是人生存之必需,現在這年月,隻要不存在過高的奢望,這些原始的簡單的願望還是容易滿足的。
問題是,人終究不同於動物,這些願望滿足之後還會產生許許多多遠遠高於這些願望的欲望。在這裏,我隻提“脫困”。
“脫困”與其說成是一種欲望,倒不如說是人的本能,就象人的求生欲一樣,隻不過實現的方式略有不同而已,或迎難而上解決困難或另辟蹊徑或從此自甘墮落。
對於“脫困”,必要有個正確的對待,自甘墮落倘若能夠從困境中解脫出來也未免不能算作一條路子,關鍵的是要看自甘墮落的標準。
無論怎樣的標準,若非迫於無奈又有誰肯自甘墮落呢?即使真的迫於無奈,更多的還會選擇中間的路子。
所有?
?這些,並非便是這次毫無目的卻因為癡迷而昏天黑地的感受。所謂的感受或心得,剛才已暢酣淋漓地講過,或許便是我不適宜從政的證明。
或許恰如某些作者所說,說半句話辦模糊事才算素質,我顯然不具備這樣的素質,卻又羨慕那種居高臨下的感覺,不能不說是我的悲哀。
但所謂的“開卷有益”,卻讓我充分感受了前有深穀後有大海的急迫,人是必須要有所選擇的,不可能總立於那塊狹小的地方發呆。這也算是一點啟示。
我必須要選擇,卻又因為一無所長而別無選擇,而且我不想也沒有勇氣放棄這份能夠固定地給我足以購買填飽肚子的食物的金錢的工作,我無法想象放棄之後的結局。
但我還是要別無選擇地選擇,便是寫書,又不放棄賴以生活的工作。難道這便不是墮落嗎?
墮落便墮落吧,我感覺總要給自己一個交待,我不能讓自己一無所成。仔細想起來,這應該算是讀書的結果。
在我看來,這些書並不是那麽難寫的,我想我也能寫。重提寫書,已不如過去那樣急躁,而且我把目標定的極高,不求流行,但求流傳,哪怕在我死後。
人必須要有目標,而且目標必須要高,我甚至沒有想到要出版,雖然有時候也隱隱地感到有所不值。隻要這個念頭稍有閃現,我立即便將其扼殺於繈褓之中。
這並不等於說我便能夠一如既往的平靜,我盡力地摒棄欲望而讓自己平靜,然而隻要想便說明存在,盡管如此,我還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寫書上,工作倒處於次要地位。
其實,原就沒有多少工作要做,但每逢領取工資時,我還是會隱隱感到不安。
現實卻是,打那之後,我與同事之間的爭執明顯少了,人緣也變得出奇地好。
這似乎又激發了我的某種欲望,多少次都想放棄自己這個越來越讓人覺得幼稚的做法,卻最終沒有放棄,因為這項占據了我所有業餘時間的工作越來越多地成為我的一種依賴,盡管我知道自己所寫的這些連故事情節這樣最起碼的要素都不具備的東西根本不可能流傳,甚至稱不上一本書,或者隻是夢人在胡說八道,但確讓我充實起來。
我一直認為,所謂的充實便是能夠發現並解決自己不足的過程。自打有了並開始落實寫書這個計劃,自以為才高八鬥的我居然發現自己有太多不懂的東西。
事實上,這是個非常淺顯的道理,隨便地寫一點兒東西就容易發現自己的不足,或許恰如我一位同事所說,寫與說是不一樣的,有時候能夠說出來的東西,要寫出來便不容易了。確是如此。
我確是一個輕浮的人,雖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也為自己的淺薄而懊惱不已,卻又不去讀書,而且竟然美其名曰地說什麽“唯恐幹擾了自己的思路”來為自己辯護。
說真的,除了偶爾地翻看幾頁名著,我從不去翻書的,因為我根本無法去翻書,那些莫名其妙的的人物總在滿滿地占據著我的大腦,時而激情飛揚,時而悲觀失落,時而覺得一部名著就要問世,時而又覺得完全在胡說八道。心情實已浮躁之極,根本就不象一位正心定氣閑的寫書人。
難道名著的問世都這樣嗎?我疑惑,卻又在鼓勵自己。雖然我不追求經濟效益,卻又難免會想到版權的事兒,盡管我仍不知道自己的東西到底能不能達到出版的水平。
據說,現在出書也簡單,隻要包銷不讓出版社賠本的數量,誰都是可以出書的。
象我這種經濟原不寬裕的人,又不能不認真地計算,憑空又添了一份擔心。
這樣的書不出也罷,何苦為了一時虛名?!說歸說,心裏卻又常常幻想著某位不長眼的企業家或許會給自己讚助。讚助的話,豈不又欠下了人情?人情是不能欠的,處事兩利豈非原則?這便是當時的我,凡事總要無緣地問些為什麽,為什麽問得多了,不僅多了些擔心,反而常會把自己的計劃打碎。慮事需要周詳,但絕不可以婆婆媽媽徒招人嫌棄。這或許又是我的一處致命傷。
如此地反複,我已經有好幾次想放棄自己的計劃,因為我心裏實在沒底,象我這樣辛辛苦苦地到底為了啥?用自己的勞動換取別人的快樂?我似乎還遠沒有這樣高尚。
問題是,心裏沒底,我也無法放棄,因為落實計劃已成為我生命的一個重要部分,我無法想象,倘若突然失了這個計劃,我還會不會象現在這樣盡管累卻快樂地生活著。此時,已完全超出了名利的界限。
話既已說到了這個份上,必要再囉嗦幾句,因為我已不能自抑。
要說不讀書可能是真的,但若要不接受信息卻是不可能的,不要說寫書,人無時無刻地不在接受和反饋信息,讀書也隻不過是接受信息的一條途徑。
這個時候,不要說我還要敏感地感受生活和通過電視劇激活我體內的沉澱重複形成新的信息,單是漫無天際地回顧的信息量已是個十分浩大的工程,但我卻並沒有感覺到累,隨心所欲,想寫的時候寫上一段,不想寫的時候幹脆不寫,從不給自己定指標。
這並不妨礙計劃的核心便是還原一個真實的但絕不是演員能夠演的那種真實,或許少了些情節,但多了些感受。人的感受是因時因地而不同的,眾多的感受往往能組成真實。
話雖這樣說,但我自己也弄不清自己這樣做到底會有怎樣的結局,但我還是會走下去。
人終究不是隻會吃喝拉撒睡的動物,必須要對自己有個交待。或許我的這種交待便是墮落,所謂墮落便是核心的我的背叛。
按照這樣的理論,我已經開始墮落,但仍未徹底墮落,因為隻要存有一絲希望,人就不會絕望,隻要不絕望,就不會徹底地墮落。
但人畢竟是個社會化的動物,如果非要把我置於核心的位置,就不能不說是墮落了,即使你是無可奈何的,即使你有上千上萬條的理由,即使你隻是在等待。
等待雖說也是一種希望,卻是消極的,倘若你能為此輾轉反側,則說明你良知未泯;而如果你能麵對等待坦然處之,這並不能說明你的心理素質太強,隻能說明你已完全墮落了,因為你已經麻木了。
如此就不難理解我的騷動與掙紮了,偶爾也會有濃濃地歉意在罩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