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說,從前麵的講述中不難看出,我是一個相信預感而且預感曆來十分準確的人。
兄弟們不要傳,相信預感沒有錯。不是為自己找理由,預感並不是盲目的,而且應該是一門科學,這就是預測學,據說已經有不少大學開設了這門課。
當然,預感與預測是有區別的:預感傾向於感覺,沒有完整的論證;預測,則注重因果關係的推理。
對於一個有條不紊的人來說,必須要注重預測並通過預測來規劃自己,已經成為一個不容置疑的真理。
但這多是指宏觀而言,人最多運用的還是相對簡單的預感,或者說,預感是一種最簡便易行的預測,與“跟著感覺走”的感覺應該是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如果再放開一些,遇上委實難以決定的事兒,其實人生這樣的事兒並不少,我寧願去相信算命者的預測,盡管這種預測肯定不科學,但略作參考又如何呢?至少也是一種心理安慰。
人其實最難的就是如何弄懂自己,大概主要因為人的心理。譬如生病,如果能首先從心理上戰勝它,竟然能收到無藥而治的奇效,但若是在心理上先敗下陣來,就危險了。
鑒於這樣的認識,從和阿鳳熱戀那時起我就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我們之間絕不會一帆風順,雖然這預感隻是偶爾地飄過,但還是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視。及至預感逐步地得到證實之後,就不能不為我關於預感的認識喝彩了。所以,私房錢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可以說從我們戀愛那天起,我已經著手我的私房錢的籌集。
隻要閉上眼耐心地咂摸就不難發現,預感並非完全空穴來風,必會有客觀的現實基礎。說良心話,我之所以會有如此果斷的決定,緣於預感卻非完全因為預感,更多的還是因為我對現實的把握。
前麵的講述曾有提及,對於象我這樣一個因為掙紮而債台高築的人來說,從未見過的十萬元的晚宴收入絕對算是個足以把我震暈的數字。
我知道,嶽父家不是一個缺錢的主兒,但所有的晚宴收入全部落入了阿鳳的腰包而對我沒有一分錢的疏漏。
越有錢越小氣,這是一個定律。我恨恨地想。
恨歸恨,如此巨大的數額與我的工資比起來實是不可同日而語,如果非要糾纏到一起去用,我無疑就是一個地道的吃軟飯的人。我敢斷言,吃軟飯的人頂討厭的就是吃軟飯的事兒。
如是說也不是說嶽父就反對我花錢,隻是他通過阿鳳給我定了一個當時我絕對無法想通的條件:錢可以隨意地花,但隻能用於吃喝特別是請人吃喝,決不可以捎回家裏作補貼,即使我們廢棄的舊家具要麽三十五十地賣掉要麽幹脆劈碎燒掉,隻不容許送給家裏。
對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苛刻條件。前麵的講述曾有交代,我是作為家裏的希望而出來混的,以我當時的認識水平理所當然地要認為我必須要為家裏盡一份力,即使我暫時不能為家裏謀利益,送一點兒舊家具總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吧。
但我嶽父也包括秉承了他基因的阿鳳從來都是不講道理的人,按照我的理解,天底下原不該存有這樣的人,或許他們認為過多地說道理仿佛就會失了涵養而自墮了身份似地。
應該說,這算是前麵講述中所提及的我與阿鳳發生激烈衝突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這個或許每個家庭必然會遇到的非定如此的財產問題也是我這個果斷決定的直接動因。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經常會因為人的理解力不同而發生,而且其中所謂的正確性多不需經過公開地論證而隻依賴個體的理解。
對於我嶽父的這個目的理所當然地與阿鳳不同卻固執得無可更改的做法,我直到二次做了鎮黨委書記才逐漸有了點兒感悟。準確地講,這點兒感悟應當得益於我做副主任那段時間的思考。
前麵的講述已有提及,當我聽到“做副主任”的決定後,仿佛一下子就失掉了目標,我不知道自己這一生還能再做點兒什麽。悲觀隨之滋生並不斷地蔓延,耐心地想一想,我似乎對什麽都了無興趣,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活著還有什麽意思,難免就會多次地產生輕生的念頭。說輕生,其實輕生並不容易,麵對死亡的時候,人都會不可避免地恐懼而讓輕生的念頭動搖。
現在想起來,這應該是人的與生俱來的思維的惰性,這種惰性因又經過長期地培養鞏固具有強烈的頑抗性。我也說不清什麽原因,似乎又正是這種頑抗性重新激發了我的思維。
我是無事可做的,其實人家並不想讓我做什麽事,反過來講,我也不想做任何事。我這樣想著。這竟會是思維的開始。
長期的其實不過一年的時間無所事事之後,我開始思考,對自己的所有。
時而興奮,時而死一樣地悲觀。或許就是當時最應該具備的狀態。但我終究還是開始思考了。
看來,人必須要思考的,就象人必須要吃飯一樣,隻不過人在得意時常常會忽視這一點。
我沒有做過統計,僅從我自身看,失意時的思考量絕不止得意時的十倍。
我們且不多說這些與題無關的話,隻說這些思考通常是零散的不係統的很難形成明確的觀點,或者還隻是一種感覺,但確是人的認識的開始。
——做人與為人是不同的,按照中國人的價值觀,做人的標準該是正直、無私、坦誠、不害人,而為人卻未必如此,便是因為影響。
影響,雖說不過是自己的行為施加給別人的印象,對人卻是至關重要的。
就象工作,除非你不做事,否則不可避免地就會觸及矛盾,即使真心為了工作,別人也絕不會這樣認為,因為你的行為必要觸及到別人的利益。
這就是所謂的“剖開心窩子交人不易,得罪人卻不過是三兩句話的事兒”。因此,人就會感歎:人心不古!不可否認其中的利己性。
當然,影響不盡是反麵的,也有正麵的。如果我們能夠排除了與己毫無關聯的事項,影響倒簡單了,不過是人上下嘴唇相互碰撞的問題。
兄弟們不要傳,相信預感沒有錯。不是為自己找理由,預感並不是盲目的,而且應該是一門科學,這就是預測學,據說已經有不少大學開設了這門課。
當然,預感與預測是有區別的:預感傾向於感覺,沒有完整的論證;預測,則注重因果關係的推理。
對於一個有條不紊的人來說,必須要注重預測並通過預測來規劃自己,已經成為一個不容置疑的真理。
但這多是指宏觀而言,人最多運用的還是相對簡單的預感,或者說,預感是一種最簡便易行的預測,與“跟著感覺走”的感覺應該是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如果再放開一些,遇上委實難以決定的事兒,其實人生這樣的事兒並不少,我寧願去相信算命者的預測,盡管這種預測肯定不科學,但略作參考又如何呢?至少也是一種心理安慰。
人其實最難的就是如何弄懂自己,大概主要因為人的心理。譬如生病,如果能首先從心理上戰勝它,竟然能收到無藥而治的奇效,但若是在心理上先敗下陣來,就危險了。
鑒於這樣的認識,從和阿鳳熱戀那時起我就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我們之間絕不會一帆風順,雖然這預感隻是偶爾地飄過,但還是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視。及至預感逐步地得到證實之後,就不能不為我關於預感的認識喝彩了。所以,私房錢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可以說從我們戀愛那天起,我已經著手我的私房錢的籌集。
隻要閉上眼耐心地咂摸就不難發現,預感並非完全空穴來風,必會有客觀的現實基礎。說良心話,我之所以會有如此果斷的決定,緣於預感卻非完全因為預感,更多的還是因為我對現實的把握。
前麵的講述曾有提及,對於象我這樣一個因為掙紮而債台高築的人來說,從未見過的十萬元的晚宴收入絕對算是個足以把我震暈的數字。
我知道,嶽父家不是一個缺錢的主兒,但所有的晚宴收入全部落入了阿鳳的腰包而對我沒有一分錢的疏漏。
越有錢越小氣,這是一個定律。我恨恨地想。
恨歸恨,如此巨大的數額與我的工資比起來實是不可同日而語,如果非要糾纏到一起去用,我無疑就是一個地道的吃軟飯的人。我敢斷言,吃軟飯的人頂討厭的就是吃軟飯的事兒。
如是說也不是說嶽父就反對我花錢,隻是他通過阿鳳給我定了一個當時我絕對無法想通的條件:錢可以隨意地花,但隻能用於吃喝特別是請人吃喝,決不可以捎回家裏作補貼,即使我們廢棄的舊家具要麽三十五十地賣掉要麽幹脆劈碎燒掉,隻不容許送給家裏。
對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苛刻條件。前麵的講述曾有交代,我是作為家裏的希望而出來混的,以我當時的認識水平理所當然地要認為我必須要為家裏盡一份力,即使我暫時不能為家裏謀利益,送一點兒舊家具總算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吧。
但我嶽父也包括秉承了他基因的阿鳳從來都是不講道理的人,按照我的理解,天底下原不該存有這樣的人,或許他們認為過多地說道理仿佛就會失了涵養而自墮了身份似地。
應該說,這算是前麵講述中所提及的我與阿鳳發生激烈衝突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這個或許每個家庭必然會遇到的非定如此的財產問題也是我這個果斷決定的直接動因。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經常會因為人的理解力不同而發生,而且其中所謂的正確性多不需經過公開地論證而隻依賴個體的理解。
對於我嶽父的這個目的理所當然地與阿鳳不同卻固執得無可更改的做法,我直到二次做了鎮黨委書記才逐漸有了點兒感悟。準確地講,這點兒感悟應當得益於我做副主任那段時間的思考。
前麵的講述已有提及,當我聽到“做副主任”的決定後,仿佛一下子就失掉了目標,我不知道自己這一生還能再做點兒什麽。悲觀隨之滋生並不斷地蔓延,耐心地想一想,我似乎對什麽都了無興趣,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活著還有什麽意思,難免就會多次地產生輕生的念頭。說輕生,其實輕生並不容易,麵對死亡的時候,人都會不可避免地恐懼而讓輕生的念頭動搖。
現在想起來,這應該是人的與生俱來的思維的惰性,這種惰性因又經過長期地培養鞏固具有強烈的頑抗性。我也說不清什麽原因,似乎又正是這種頑抗性重新激發了我的思維。
我是無事可做的,其實人家並不想讓我做什麽事,反過來講,我也不想做任何事。我這樣想著。這竟會是思維的開始。
長期的其實不過一年的時間無所事事之後,我開始思考,對自己的所有。
時而興奮,時而死一樣地悲觀。或許就是當時最應該具備的狀態。但我終究還是開始思考了。
看來,人必須要思考的,就象人必須要吃飯一樣,隻不過人在得意時常常會忽視這一點。
我沒有做過統計,僅從我自身看,失意時的思考量絕不止得意時的十倍。
我們且不多說這些與題無關的話,隻說這些思考通常是零散的不係統的很難形成明確的觀點,或者還隻是一種感覺,但確是人的認識的開始。
——做人與為人是不同的,按照中國人的價值觀,做人的標準該是正直、無私、坦誠、不害人,而為人卻未必如此,便是因為影響。
影響,雖說不過是自己的行為施加給別人的印象,對人卻是至關重要的。
就象工作,除非你不做事,否則不可避免地就會觸及矛盾,即使真心為了工作,別人也絕不會這樣認為,因為你的行為必要觸及到別人的利益。
這就是所謂的“剖開心窩子交人不易,得罪人卻不過是三兩句話的事兒”。因此,人就會感歎:人心不古!不可否認其中的利己性。
當然,影響不盡是反麵的,也有正麵的。如果我們能夠排除了與己毫無關聯的事項,影響倒簡單了,不過是人上下嘴唇相互碰撞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