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授突發奇想似地說道,不知兄弟們發現沒有,人的觀念通常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是隨著經曆或多或少地發生著變化,包括大腦裏一閃而過的,也包括相對固定的那種,隻要人活著。如此想來,人豈不是一個諸多觀念的組合體,一切煩惱和歡喜都來自於此?如若不信,我們不妨耐心地對比一下兩種觀念的變化過程:
前者當然要明顯快於後者,因為前者多發生於人的決斷過程,或者說人的決斷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觀念的自我否定過程,是這個過程中人的思維最活躍的——有些觀念或者隻應稱之為念頭一閃而過當即即被否定,而有些雖一閃而過卻由此激發人的靈感而最終形成決斷,即後者。
所以說,後者是相對穩定的,但並不意味著就一成不變。
若是用我們現在的目光去看我們剛畢業時的一些想法和觀念,無疑是幼稚的,甚至於可笑,豈不正驗證了這一點?
我不想去做一些太過嚴肅的理論探究,其實,以我的理論修養根本也做不了理論探究。我所要說的,隻是感覺,感覺總還是有的。
有時候,感覺往往能驗證大事,如果能夠認真地關注人的感覺,肯定是件蠻有意思的事兒,因為感覺與人的關聯。
這裏所說的感覺,當然不是那些太過直觀的痛疼之類,而是喜怒哀樂之類事關人的情緒的那種,隻有據此才能更準確地把握人的脈搏。
怎麽?不夠時髦?太奇怪了吧?教授接著不知哪位關於他話題不夠時髦的責難滿臉誇張地反問著,隨即又無可奈何地接著說道,什麽叫時髦?不就是入時嘛。
凡入時的東西,通常首先是離奇古怪的,待時間久了,人們漸漸地看順了眼,才會真正成為時髦的東西。
我每每有一些離奇古怪的念頭,原以為自己還算時髦,可麗萍總說我太土,土得掉渣,要麽就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這不叫胡掰嗎?問問在座的諸位,有哪一位不這樣呢?你別笑,也別不承認。
說著,教授變得認真起來,大家知道,他一向認死理兒,幸好他的語氣又放鬆起來。
其實,我並非在為自己爭辯,或許因為麗萍的話讓我受了刺激,是的,我是個頂頑固的人,最反對入時的東西,因為總覺有鸚鵡學舌之嫌。學舌,對於鸚鵡來說,應該算是難得的一件品質,可是人呢?
這便叫做不能適應環境,我就總是這樣不能適應環境。不能適應環境,不是件優秀的品質。
我們且拋開那些製約人的偉大業績不說,單說我們小人物必會因此而遭受感情上的折磨。為什麽會這樣呢?就是因為咱們剛才所說過的“人是觀念自我否定的複合體”,若是自我否定多了,常常到了讓人無法接受的程度,應算是一種折磨吧。因為環境都是有規則的,而且這些規則必要讓人去遵守,象我們這些小人物根本成不了規則的製定者,隻能哪管是否折磨讓人無法承受地去通過自我否定而適應著。所以,我總說,小人物是最不易的。當然,我這樣說並不是在宣揚命運,說的是不容易。
或許這就是命——我和阿秀之間的生活無疑是艱難的,因為艱難而必須不停地掙錢——除了溫飽之外,唯一的目標就是攢錢,我至今仍能清晰地憶及阿秀一分一分地數錢的專注。這樣的生活倒也實在,但實在久了難免就會單調、乏味、因為渴望變動而強烈地騷動著。騷動不是壞事,恰是生命力的反映。假如沒有麗萍,或許……
我顯然不想也不宜做如此假設,我不想褻瀆那段實在的生活,更不想否認自己對於變動的殷殷渴望。應該說,正是麗萍讓我發生了變動——不僅僅是觀念,也包括她的生活方式都是全新的,譬如麗萍絕不會象阿秀那樣直至攢足了錢才會去盤算添置一些絕不會是時髦的但肯定是必需的物品,隻要她相中了的東西,必寧肯先負下一屁股債而後要麽想方設法地去賺,其實說賺已算是客氣的了,或者準確一點兒說,應該叫做“扣”;要麽勒緊了褲腰帶從牙縫裏攢,反正,我必先占有它。——新鮮、刺激,既充滿了誘惑,又無時無刻不讓人膽顫心驚。膽顫心驚,本身就充滿了誘惑,無疑就加重了誘惑,讓人如鐵屑一樣緊緊圍攏於磁極的周圍。
在這裏,我不想再去重複那些乏味的故事,隻說感覺。象我們這樣的小人物,感覺自也是瑣碎的,大家別見笑,盡管瑣碎,並不妨礙我們能夠清楚地感受得到。我不想再去說我整個人的感覺,盡管我整個人的感覺都是暈乎乎的仿佛夢一樣,但畢竟還要多費口舌,倒不如把它鎖定至一個點,譬如吸煙上。
在麗萍做公務員之前,我一直都在抽那種嗆人的高於村裏人卻又明顯低於同事的劣質煙,而且似乎從來沒有過自卑。
如果能夠深刻地剖析自己,自卑這東西要說完全沒有也是不可能的,隻不過渴望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一個人倘若連溫飽也無法解決,他絕少會去思考一些奢侈的東西,或許這時最奢侈的就是解決溫飽。
所以,我經常地會想“旱煙的品質絕不會低於卷煙的”,中國人不是一直都在這樣吸嗎?同樣不會影響長壽,譬如我爺爺。想著,理由漸感充分起來,嘴裏就會說“真的,真的這樣,不信?你聞聞,我這煙香味多足啊”,於是果真聞出了香味。
不過,終究有點兒理虧,中國人從不喜歡做理虧的事兒,如果真做了理虧的事兒,常常會有鬱悶的壓抑。象是為了彌補自己的理虧,我寧肯花掉大量的時間用酒精浸泡自己的煙而後去炒,果然就有了香味。
在我看來,香味是煙的品質的重要象征,我不由地就為自己的發明而自豪,盡管我也不知道自己何以會有理論與實踐如此豐富的發明。
待麗萍做了公務員之後,我也漸漸開始有了好煙吸,這東西當然不錯,但我絕不會掏錢去買如此昂貴的東西來吸——不就是冒煙嗎?燃著了同樣在冒。
不過,吸好煙終究是不一樣的,不嗆人且不說,關鍵的是文明且大方。
為了鞏固這樣的感覺,剛開始的時候我吸的就象麗萍捎給我的煙一樣少,我甚至是不會吸的,隻是在有人的時候才偶爾燃一支,更多的還是分給了豔羨不已的同事們,不是不心疼,而是我清楚地知道,如果沒有付出,就難有那種眾星捧月的夢一般的感覺,當時社會上正興消費,我不知不覺中已融入了時髦。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我猜想大概就因為麗萍給我捎煙的變化吧。
教授突發奇想似地說道,不知兄弟們發現沒有,人的觀念通常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是隨著經曆或多或少地發生著變化,包括大腦裏一閃而過的,也包括相對固定的那種,隻要人活著。如此想來,人豈不是一個諸多觀念的組合體,一切煩惱和歡喜都來自於此?如若不信,我們不妨耐心地對比一下兩種觀念的變化過程:
前者當然要明顯快於後者,因為前者多發生於人的決斷過程,或者說人的決斷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觀念的自我否定過程,是這個過程中人的思維最活躍的——有些觀念或者隻應稱之為念頭一閃而過當即即被否定,而有些雖一閃而過卻由此激發人的靈感而最終形成決斷,即後者。
所以說,後者是相對穩定的,但並不意味著就一成不變。
若是用我們現在的目光去看我們剛畢業時的一些想法和觀念,無疑是幼稚的,甚至於可笑,豈不正驗證了這一點?
我不想去做一些太過嚴肅的理論探究,其實,以我的理論修養根本也做不了理論探究。我所要說的,隻是感覺,感覺總還是有的。
有時候,感覺往往能驗證大事,如果能夠認真地關注人的感覺,肯定是件蠻有意思的事兒,因為感覺與人的關聯。
這裏所說的感覺,當然不是那些太過直觀的痛疼之類,而是喜怒哀樂之類事關人的情緒的那種,隻有據此才能更準確地把握人的脈搏。
怎麽?不夠時髦?太奇怪了吧?教授接著不知哪位關於他話題不夠時髦的責難滿臉誇張地反問著,隨即又無可奈何地接著說道,什麽叫時髦?不就是入時嘛。
凡入時的東西,通常首先是離奇古怪的,待時間久了,人們漸漸地看順了眼,才會真正成為時髦的東西。
我每每有一些離奇古怪的念頭,原以為自己還算時髦,可麗萍總說我太土,土得掉渣,要麽就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這不叫胡掰嗎?問問在座的諸位,有哪一位不這樣呢?你別笑,也別不承認。
說著,教授變得認真起來,大家知道,他一向認死理兒,幸好他的語氣又放鬆起來。
其實,我並非在為自己爭辯,或許因為麗萍的話讓我受了刺激,是的,我是個頂頑固的人,最反對入時的東西,因為總覺有鸚鵡學舌之嫌。學舌,對於鸚鵡來說,應該算是難得的一件品質,可是人呢?
這便叫做不能適應環境,我就總是這樣不能適應環境。不能適應環境,不是件優秀的品質。
我們且拋開那些製約人的偉大業績不說,單說我們小人物必會因此而遭受感情上的折磨。為什麽會這樣呢?就是因為咱們剛才所說過的“人是觀念自我否定的複合體”,若是自我否定多了,常常到了讓人無法接受的程度,應算是一種折磨吧。因為環境都是有規則的,而且這些規則必要讓人去遵守,象我們這些小人物根本成不了規則的製定者,隻能哪管是否折磨讓人無法承受地去通過自我否定而適應著。所以,我總說,小人物是最不易的。當然,我這樣說並不是在宣揚命運,說的是不容易。
或許這就是命——我和阿秀之間的生活無疑是艱難的,因為艱難而必須不停地掙錢——除了溫飽之外,唯一的目標就是攢錢,我至今仍能清晰地憶及阿秀一分一分地數錢的專注。這樣的生活倒也實在,但實在久了難免就會單調、乏味、因為渴望變動而強烈地騷動著。騷動不是壞事,恰是生命力的反映。假如沒有麗萍,或許……
我顯然不想也不宜做如此假設,我不想褻瀆那段實在的生活,更不想否認自己對於變動的殷殷渴望。應該說,正是麗萍讓我發生了變動——不僅僅是觀念,也包括她的生活方式都是全新的,譬如麗萍絕不會象阿秀那樣直至攢足了錢才會去盤算添置一些絕不會是時髦的但肯定是必需的物品,隻要她相中了的東西,必寧肯先負下一屁股債而後要麽想方設法地去賺,其實說賺已算是客氣的了,或者準確一點兒說,應該叫做“扣”;要麽勒緊了褲腰帶從牙縫裏攢,反正,我必先占有它。——新鮮、刺激,既充滿了誘惑,又無時無刻不讓人膽顫心驚。膽顫心驚,本身就充滿了誘惑,無疑就加重了誘惑,讓人如鐵屑一樣緊緊圍攏於磁極的周圍。
在這裏,我不想再去重複那些乏味的故事,隻說感覺。象我們這樣的小人物,感覺自也是瑣碎的,大家別見笑,盡管瑣碎,並不妨礙我們能夠清楚地感受得到。我不想再去說我整個人的感覺,盡管我整個人的感覺都是暈乎乎的仿佛夢一樣,但畢竟還要多費口舌,倒不如把它鎖定至一個點,譬如吸煙上。
在麗萍做公務員之前,我一直都在抽那種嗆人的高於村裏人卻又明顯低於同事的劣質煙,而且似乎從來沒有過自卑。
如果能夠深刻地剖析自己,自卑這東西要說完全沒有也是不可能的,隻不過渴望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之上,一個人倘若連溫飽也無法解決,他絕少會去思考一些奢侈的東西,或許這時最奢侈的就是解決溫飽。
所以,我經常地會想“旱煙的品質絕不會低於卷煙的”,中國人不是一直都在這樣吸嗎?同樣不會影響長壽,譬如我爺爺。想著,理由漸感充分起來,嘴裏就會說“真的,真的這樣,不信?你聞聞,我這煙香味多足啊”,於是果真聞出了香味。
不過,終究有點兒理虧,中國人從不喜歡做理虧的事兒,如果真做了理虧的事兒,常常會有鬱悶的壓抑。象是為了彌補自己的理虧,我寧肯花掉大量的時間用酒精浸泡自己的煙而後去炒,果然就有了香味。
在我看來,香味是煙的品質的重要象征,我不由地就為自己的發明而自豪,盡管我也不知道自己何以會有理論與實踐如此豐富的發明。
待麗萍做了公務員之後,我也漸漸開始有了好煙吸,這東西當然不錯,但我絕不會掏錢去買如此昂貴的東西來吸——不就是冒煙嗎?燃著了同樣在冒。
不過,吸好煙終究是不一樣的,不嗆人且不說,關鍵的是文明且大方。
為了鞏固這樣的感覺,剛開始的時候我吸的就象麗萍捎給我的煙一樣少,我甚至是不會吸的,隻是在有人的時候才偶爾燃一支,更多的還是分給了豔羨不已的同事們,不是不心疼,而是我清楚地知道,如果沒有付出,就難有那種眾星捧月的夢一般的感覺,當時社會上正興消費,我不知不覺中已融入了時髦。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我猜想大概就因為麗萍給我捎煙的變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