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該經營家講的時候,竟引發了爭論,焦點是:經營家到底是現實的還是浪漫的?
兄弟們認為,由於資本唯利是圖的本性,經營家肯定是最現實的,另有經營家關於“兄弟們既成莫逆居然沒有過一次真正合作”的抱怨的現實為證。這是兄弟們所竭力反對的,因為他們一致認為:正是因為他們之間缺少了這世間最庸俗的利益關聯才讓他們能夠坦誠相待。
而經營家則認為,脫離了利益關聯的友誼都是虛無縹緲和最不牢靠的,因為這種友誼終究沒能經受過最庸俗的利益的考驗,因為利益是友誼的試金石。他堅持認為,經營家既是現實的又是浪漫的,不僅經營家,人都如此,凡是不具備浪漫思想的經營家肯定不是真正的經營家。
雙方的觀點雖非完全地背道而馳,卻是相持不下,於是兄弟們便仗著人多齊聲嚷:追求,追求!言下之意,追求的正是這種效果。
經營家分明怒極,卻忽然“撲哧”一笑,莫名其妙地說道,別爭,最頑固反對的往往恰是人最渴望的東西,更反映了人的自私性和因自私的虛偽性。
他就具有這樣的本事,不動聲色地就常常能把人關注的焦點引向自己所倡導的地方,兄弟們顯然已經在認真地思考他的觀點,表情分明在逐步地緩和,仿佛他的觀點竟大有道理,正慢慢地接受。突然間就製止了爭論,對於自己的傑作,他顯示十分滿意,用勿容置疑的口氣開始了自己的講述。
他說,浪漫雖帶有虛幻的性質,卻是人所渴望的,因為浪漫最能激發人的靈感。不妨耐心地品味,人之所以不快樂,最大程度便來自於浪漫與現實的矛盾。別的且不說,有哪一位少男少女不曾幻想著自己的意中人貌若天仙或者如同某一位影視明星一樣漂亮?因為現實,結果肯定未必如其所願,隻好再三降低標準將就行事了,其時,不知不覺中已做了現實中的人,雖然有隱隱的不快樂。這就是人的現實性。
——人是現實性與浪漫性的統一,浪漫以現實為基礎,又在不斷地屈從於現實,因為與生俱來的東西通常是無法改變的。從這個角度講,人是弱小的、實足悲哀的。
關於現實,當然有許許多多的製約因素。在這裏,我隻講其中的一種——人情。
記得前麵的講述曾提及我父親對我在這方麵的教誨,但顯然地,我當初難有深刻的體會,所以很快就忘卻了,直到昨天我爹周年去他墳上才又念及,竟是無限感慨。
通過這件事情看,許多事情還是該有記錄的,尤其是一些感覺上的東西,若不記錄,如再無類似場景,恐難以重複憶及,即使這些東西是彌足珍貴的。
至於我何以會突然憶及此,我猜想大概因為競爭吧。——先是隱隱約約,模模糊糊,說不清什麽原因;繼而湧上無數的念頭,雖雜亂無章,卻在飛快地運轉;直至競爭的念頭閃過,才逐步清晰起來。
競爭不是籠統的,那一刻,我仿佛清晰地看到了這個人們說不清從何時起已經常掛到嘴上卻始終若隱若現的名詞——人無一不在掙紮不在奔跑,大汗淋漓甚至虛脫,為利益為權力或者什麽也不為。這是一種奇怪的現象,但我敢斷定,它是積極性,是人的生命力最直觀的體現。
如果能夠耐心地咂摸這種看似忙亂又毫無規律的競爭,絕不可以忽視人情的作用,這主要是由這種競爭的特殊性所決定——毫無疑問,它不同於運動場上的競爭,既沒有明確的標準,也沒有嚴格的評判,或許有的時候評判的隻有自己。從這個角度講,競爭的最大對手便是自己。
對手隻有自己的競爭無疑是痛苦的,這種痛苦應該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痛苦,因為它經常由此而導致人的巨變。
這更加讓我們不能否定人情的作用,因為人競爭的目標似乎應該是保持人的自我平衡,而非圖一時的痛快,盡管這種痛快經常也會成為人追逐的目標,或者有的人甚至會認為平衡恰恰便是所有一時的痛快所組成的。然而,卻是不正確的,平衡應該是收獲與付出的和諧統一。
說到這裏,經營家突然停了下來,看了一眼內心焦急盡力催促卻無暇說出口的兄弟們,微笑著說,我有個習慣:一旦遇上一時無法想通的問題,就會立即停下來,幹脆什麽也不想,因為隻要遇有適應的場合或者心情放鬆下來,思路就會冷不丁清醒過來,豁然貫通。
分明地,自打兄弟們重又聚到一起那一刻,我又有了這樣的感覺,對於我一直不理解的我父親的教誨仿佛有了新的感悟,因為這個教誨似乎總能與自己的經曆相印證,而且隻有與經曆相印證的經驗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感悟。
在這裏,我不想先去說這些我父親教誨相印證的經曆,而是不妨先關注一下我父親這句教誨的內涵。
按照我父親的理解,人情必是一種類似但不同於借貸的虧欠。
先說虧欠,當然是指對別人有所虧欠。在我們那個地方,人是不該有虧欠的,所以人到了無法自主的彌留之際總要再三地詢問子女自己是否還有所虧欠,若得到“無”的證實才能安然離去;若有,則必再三叮嚀子女代為歸還才肯合眼。到了這個地步,虧欠實際上已變成了“未了的心願”。
其實,人一生當然會有創造,但這種創造必建立在索取的基礎上,索取就是一種典型的虧欠,隻不過人會自動地把索取與創造相比較,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去追求一種大致相當的心理平衡。這是不現實的,而又是最現實的東西。
說不現實,便是索取與創造的不一致性;說最現實,便是這種比較脫離不了主觀的局限,也正因此而讓現實豐富多彩。
大概基於這樣的認識,我父親從不對人虧欠,而且無怨無悔。既然不想虧欠,必要去還的。這個“還”當然也有個大致的判斷,必有“相當”的含意。
清楚地記得,我小的時候我父親經常地會請客給人送東西,或許就是這個意思,盡管當時的請客送東西都是微不足道的,有的時候至多是幾個饅頭或請吃一頓玉米麵餅子,必是因為條件的限製,但我父親還是必須要做的,大概因為我父親是個頭腦活絡卻手腳不勤經常求人幫忙的人,村裏人甚至盛傳我父親是個不守規矩的懶漢,盛傳的東西未必是真。
人雖然不可能遊離於傳統之外而獨立自主,但傳統也必會因人因時而變化。如果能夠耐心地咂摸,應該不難發現我跟我父親的區別。關於這一點兒,前麵的講述曾有提及,但我今天所要說的卻是人往往存有這樣一種現象。
該經營家講的時候,竟引發了爭論,焦點是:經營家到底是現實的還是浪漫的?
兄弟們認為,由於資本唯利是圖的本性,經營家肯定是最現實的,另有經營家關於“兄弟們既成莫逆居然沒有過一次真正合作”的抱怨的現實為證。這是兄弟們所竭力反對的,因為他們一致認為:正是因為他們之間缺少了這世間最庸俗的利益關聯才讓他們能夠坦誠相待。
而經營家則認為,脫離了利益關聯的友誼都是虛無縹緲和最不牢靠的,因為這種友誼終究沒能經受過最庸俗的利益的考驗,因為利益是友誼的試金石。他堅持認為,經營家既是現實的又是浪漫的,不僅經營家,人都如此,凡是不具備浪漫思想的經營家肯定不是真正的經營家。
雙方的觀點雖非完全地背道而馳,卻是相持不下,於是兄弟們便仗著人多齊聲嚷:追求,追求!言下之意,追求的正是這種效果。
經營家分明怒極,卻忽然“撲哧”一笑,莫名其妙地說道,別爭,最頑固反對的往往恰是人最渴望的東西,更反映了人的自私性和因自私的虛偽性。
他就具有這樣的本事,不動聲色地就常常能把人關注的焦點引向自己所倡導的地方,兄弟們顯然已經在認真地思考他的觀點,表情分明在逐步地緩和,仿佛他的觀點竟大有道理,正慢慢地接受。突然間就製止了爭論,對於自己的傑作,他顯示十分滿意,用勿容置疑的口氣開始了自己的講述。
他說,浪漫雖帶有虛幻的性質,卻是人所渴望的,因為浪漫最能激發人的靈感。不妨耐心地品味,人之所以不快樂,最大程度便來自於浪漫與現實的矛盾。別的且不說,有哪一位少男少女不曾幻想著自己的意中人貌若天仙或者如同某一位影視明星一樣漂亮?因為現實,結果肯定未必如其所願,隻好再三降低標準將就行事了,其時,不知不覺中已做了現實中的人,雖然有隱隱的不快樂。這就是人的現實性。
——人是現實性與浪漫性的統一,浪漫以現實為基礎,又在不斷地屈從於現實,因為與生俱來的東西通常是無法改變的。從這個角度講,人是弱小的、實足悲哀的。
關於現實,當然有許許多多的製約因素。在這裏,我隻講其中的一種——人情。
記得前麵的講述曾提及我父親對我在這方麵的教誨,但顯然地,我當初難有深刻的體會,所以很快就忘卻了,直到昨天我爹周年去他墳上才又念及,竟是無限感慨。
通過這件事情看,許多事情還是該有記錄的,尤其是一些感覺上的東西,若不記錄,如再無類似場景,恐難以重複憶及,即使這些東西是彌足珍貴的。
至於我何以會突然憶及此,我猜想大概因為競爭吧。——先是隱隱約約,模模糊糊,說不清什麽原因;繼而湧上無數的念頭,雖雜亂無章,卻在飛快地運轉;直至競爭的念頭閃過,才逐步清晰起來。
競爭不是籠統的,那一刻,我仿佛清晰地看到了這個人們說不清從何時起已經常掛到嘴上卻始終若隱若現的名詞——人無一不在掙紮不在奔跑,大汗淋漓甚至虛脫,為利益為權力或者什麽也不為。這是一種奇怪的現象,但我敢斷定,它是積極性,是人的生命力最直觀的體現。
如果能夠耐心地咂摸這種看似忙亂又毫無規律的競爭,絕不可以忽視人情的作用,這主要是由這種競爭的特殊性所決定——毫無疑問,它不同於運動場上的競爭,既沒有明確的標準,也沒有嚴格的評判,或許有的時候評判的隻有自己。從這個角度講,競爭的最大對手便是自己。
對手隻有自己的競爭無疑是痛苦的,這種痛苦應該不同於普通意義上的痛苦,因為它經常由此而導致人的巨變。
這更加讓我們不能否定人情的作用,因為人競爭的目標似乎應該是保持人的自我平衡,而非圖一時的痛快,盡管這種痛快經常也會成為人追逐的目標,或者有的人甚至會認為平衡恰恰便是所有一時的痛快所組成的。然而,卻是不正確的,平衡應該是收獲與付出的和諧統一。
說到這裏,經營家突然停了下來,看了一眼內心焦急盡力催促卻無暇說出口的兄弟們,微笑著說,我有個習慣:一旦遇上一時無法想通的問題,就會立即停下來,幹脆什麽也不想,因為隻要遇有適應的場合或者心情放鬆下來,思路就會冷不丁清醒過來,豁然貫通。
分明地,自打兄弟們重又聚到一起那一刻,我又有了這樣的感覺,對於我一直不理解的我父親的教誨仿佛有了新的感悟,因為這個教誨似乎總能與自己的經曆相印證,而且隻有與經曆相印證的經驗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感悟。
在這裏,我不想先去說這些我父親教誨相印證的經曆,而是不妨先關注一下我父親這句教誨的內涵。
按照我父親的理解,人情必是一種類似但不同於借貸的虧欠。
先說虧欠,當然是指對別人有所虧欠。在我們那個地方,人是不該有虧欠的,所以人到了無法自主的彌留之際總要再三地詢問子女自己是否還有所虧欠,若得到“無”的證實才能安然離去;若有,則必再三叮嚀子女代為歸還才肯合眼。到了這個地步,虧欠實際上已變成了“未了的心願”。
其實,人一生當然會有創造,但這種創造必建立在索取的基礎上,索取就是一種典型的虧欠,隻不過人會自動地把索取與創造相比較,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去追求一種大致相當的心理平衡。這是不現實的,而又是最現實的東西。
說不現實,便是索取與創造的不一致性;說最現實,便是這種比較脫離不了主觀的局限,也正因此而讓現實豐富多彩。
大概基於這樣的認識,我父親從不對人虧欠,而且無怨無悔。既然不想虧欠,必要去還的。這個“還”當然也有個大致的判斷,必有“相當”的含意。
清楚地記得,我小的時候我父親經常地會請客給人送東西,或許就是這個意思,盡管當時的請客送東西都是微不足道的,有的時候至多是幾個饅頭或請吃一頓玉米麵餅子,必是因為條件的限製,但我父親還是必須要做的,大概因為我父親是個頭腦活絡卻手腳不勤經常求人幫忙的人,村裏人甚至盛傳我父親是個不守規矩的懶漢,盛傳的東西未必是真。
人雖然不可能遊離於傳統之外而獨立自主,但傳統也必會因人因時而變化。如果能夠耐心地咂摸,應該不難發現我跟我父親的區別。關於這一點兒,前麵的講述曾有提及,但我今天所要說的卻是人往往存有這樣一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