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由從業者說,“假如可以重來”確是個足以讓人產生幻覺的話題,但我卻沒有,因為這一刻我對自己是滿意的,或許“假如可以重來”隻是失意者或者追求完美者的專利。
如是說,並不等於否定人追求完美的天性,隻不過天性的東西必也是可以改變的,盡管這種改變或許是緩慢的、不易察覺的,而且極容易經常反複,卻畢竟還是要變的。這裏麵有個時間問題,但重要的還是經曆。
假如可以把當初的我比作一張白紙,經曆就是一支筆,由於它或有規律或毫無規則地不停地塗抹,天性的東西便漸漸地淡了,但不可能消失了,偶爾地也會突然地令人意料不到地跳出來。或許這便是天性東西的共性。
我顯然地無法準確且清晰地記憶其中的變化,這不同於我同樣會忘掉許多東西,因為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它。
我發現自己的記憶力在明顯地減退,或許正是記憶力的這種減退恰恰記錄了天性東西的變化過程,反正我已記不準自何時起喪失了“假如可以重來”或者說做英雄的興趣。
就象不想做英雄便不等於不崇拜英雄一樣,或許不想做英雄也是一種英雄行為,這世事當真還有說不清的時——說是不想做了,也不等於說我就絕了這樣的念頭。所以,剛提及這個話題,我會慣性地血脈膨脹——這是人做英雄壯舉最為正常的生理現象之一吧,但待冷靜下來卻實不知假如真的可以重來又該如何了。
說完,他可憐兮兮地看著大家,似在求助,哀求大家饒過了他,這當然並不影響他的表現欲。或許這便是他所說的自相矛盾吧。
兄弟們自是堅決不肯,因為大家已經感受到了他的變化——粗話野話髒話明顯減少所帶來的直接後果,便是注重禮節。禮節講究說話的層次與邏輯,乍聽起來總會多少讓人感到點兒虛,漸漸地就習慣了,雖仍有點兒別扭,卻是讓人並不怎麽反感,因為由此而來的真實性似乎並沒有絲毫受損。
這是自他潛心向學之後才有的變化——讓人不再一眼就能看透他,卻又不是不可捉摸的那種,隻要留心,不難理解他話裏的意思,盡管裏麵難免多了些猜測的成分,卻又不會讓人感受到理解的艱難。
或許這又是一種成熟,與進步相等的成熟——他必已有所準備,隻是仍在禮節性地推辭,其實,他對於自己的講述早已成竹在胸。切不可被他的假意推脫蒙蔽了眼睛,兄弟們這樣提醒著自己。
——人是講究文明的動物,隻有講究文明的動物才會有假意的推脫,似乎這就是禮貌,而且人已習慣了這種禮貌,事實上,這種禮貌所要表達的往往並不是嘴裏執意堅持的意思,而常常是極為強烈的與之相反的欲望。單獨割裂開來看,這可算作劣根性,但我們能夠地方講究與時與境相適宜,與時與境相適宜的東西雖數劣根性,也不會讓人反感,而且有時候甚至會因為可愛而給人帶來快感。自由從業者就屬於這種。
果然,見推辭不得,他清了清嗓音,故作為難卻畢竟又開始了自己的講述。
他說,實在是個異想天開的話題,當然,這是以我現在的水平所作出的判斷,判斷總是以人的水平為基礎的,所以,同一個人不同的時期才會有不同的判斷。
倘若時間可以倒退會十年前,不,用不了十年,大概在五年前,我還經常會使用“假如”這個詞兒。現在不同了,我認為,同樣也是毫無疑義的,因為仿佛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無可更改。
我所說的“命中注定”,應該不是迷信的那種,而是總感覺前麵的經曆似乎就是一個精心布下的局兒,是那樣嚴絲合縫地環環相扣,隻要少了其中的隨意的一個環節,其他的所有都會喪失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所以說,我不敢,或者用不願更貼切一點兒,去做這樣的假設,因為我對自己的經曆是滿意的,所謂的滿意,其實更多地還有無可奈何意味,因為這確是不可更改的,與其無可奈何地感歎,倒不如幹脆不去想更省心些,免得徒自招致傷感。
假如……假如……說到這裏,自由從業者語速明顯慢了下來,艱苦地思考著,象是在做最後的決定,過了許久才終於肯定地說,假如真的可以重來,我寧願做一個農民,一個自耕自種自收自給自足的農民。
這是不可能的。鄉丁突然插話,語氣甚是肯定地說,那個年代,在我們那個地方一切都是集體的,絕不允許丁點兒自私,即使那些荒山,寧肯荒著,也絕不可以耕種。所以,我說是不可能的。
自由從業者認同了他的觀點,感歎道,這就是我所說的適時適境呀。
說真的,人有的時候真的無可奈何,哪怕有天大的創造力,也不能創造,必須首先學會適應。適應了,自然就會想創造,不能創造必要煩惱。煩惱活該,難道連有的環境排斥創造的道理也不懂嗎?不該創造的時候,就不能創造,不要總那麽不安分守己地想改變。
沒辦法,這就是現實:這個時候,人是渺小的,除了無可奈何之外,不要說創造,即使你對環境的作用都是微乎其微的,雖然或許此時你有令你煩惱不已的勃勃雄心。
當然,這些觀點都是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的,當時相信我不會有這樣的觀點。
這應該也是我總覺“假如”難做的一個重要原因——非要用現在的眼光去做當初的事兒,當然不可能,要知道,人必須要適時適境的,因為人的觀念不可能相適於不同的時代,而且這正是咱們這個話題的一個症結性矛盾。
待他說完,教授接上說道,既然已設定了這個“假如”,除了觀念,我們不妨大膽地假如,放棄一切非必要的限製。舉個例子,比如用現在的目光去做當初的假定,其實,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觀念這東西一旦形成就不易改變,若想改變,必得經曆。用現在的目光去做當初的假定,確是個難題。不過,也用不著為難,如果“假如”需要,觀念也是可以假設的。
聽後,自由從業者極認真地說,既如此,我就要繼續做我的農民了。不過,我無法擺脫我現在的觀念,因為當時我絕對不具備現在這樣的觀念,而一心要做一帆風順幸福的人,雖然沒有做成,或許便是適時適境的緣故吧。不妨這樣,假如我當初就是現在這樣的觀點。
說到這裏,見大家沒有明確反對,他才又接著說道,還有一個必須要澄清的問題,便是我所要做的農民並非大家所認識的那種,兄弟們特別要注意前麵的定語,我們不妨稱之為零農民,也就是說他除了雙手一無所有類似於原始人。
自由從業者說,“假如可以重來”確是個足以讓人產生幻覺的話題,但我卻沒有,因為這一刻我對自己是滿意的,或許“假如可以重來”隻是失意者或者追求完美者的專利。
如是說,並不等於否定人追求完美的天性,隻不過天性的東西必也是可以改變的,盡管這種改變或許是緩慢的、不易察覺的,而且極容易經常反複,卻畢竟還是要變的。這裏麵有個時間問題,但重要的還是經曆。
假如可以把當初的我比作一張白紙,經曆就是一支筆,由於它或有規律或毫無規則地不停地塗抹,天性的東西便漸漸地淡了,但不可能消失了,偶爾地也會突然地令人意料不到地跳出來。或許這便是天性東西的共性。
我顯然地無法準確且清晰地記憶其中的變化,這不同於我同樣會忘掉許多東西,因為我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它。
我發現自己的記憶力在明顯地減退,或許正是記憶力的這種減退恰恰記錄了天性東西的變化過程,反正我已記不準自何時起喪失了“假如可以重來”或者說做英雄的興趣。
就象不想做英雄便不等於不崇拜英雄一樣,或許不想做英雄也是一種英雄行為,這世事當真還有說不清的時——說是不想做了,也不等於說我就絕了這樣的念頭。所以,剛提及這個話題,我會慣性地血脈膨脹——這是人做英雄壯舉最為正常的生理現象之一吧,但待冷靜下來卻實不知假如真的可以重來又該如何了。
說完,他可憐兮兮地看著大家,似在求助,哀求大家饒過了他,這當然並不影響他的表現欲。或許這便是他所說的自相矛盾吧。
兄弟們自是堅決不肯,因為大家已經感受到了他的變化——粗話野話髒話明顯減少所帶來的直接後果,便是注重禮節。禮節講究說話的層次與邏輯,乍聽起來總會多少讓人感到點兒虛,漸漸地就習慣了,雖仍有點兒別扭,卻是讓人並不怎麽反感,因為由此而來的真實性似乎並沒有絲毫受損。
這是自他潛心向學之後才有的變化——讓人不再一眼就能看透他,卻又不是不可捉摸的那種,隻要留心,不難理解他話裏的意思,盡管裏麵難免多了些猜測的成分,卻又不會讓人感受到理解的艱難。
或許這又是一種成熟,與進步相等的成熟——他必已有所準備,隻是仍在禮節性地推辭,其實,他對於自己的講述早已成竹在胸。切不可被他的假意推脫蒙蔽了眼睛,兄弟們這樣提醒著自己。
——人是講究文明的動物,隻有講究文明的動物才會有假意的推脫,似乎這就是禮貌,而且人已習慣了這種禮貌,事實上,這種禮貌所要表達的往往並不是嘴裏執意堅持的意思,而常常是極為強烈的與之相反的欲望。單獨割裂開來看,這可算作劣根性,但我們能夠地方講究與時與境相適宜,與時與境相適宜的東西雖數劣根性,也不會讓人反感,而且有時候甚至會因為可愛而給人帶來快感。自由從業者就屬於這種。
果然,見推辭不得,他清了清嗓音,故作為難卻畢竟又開始了自己的講述。
他說,實在是個異想天開的話題,當然,這是以我現在的水平所作出的判斷,判斷總是以人的水平為基礎的,所以,同一個人不同的時期才會有不同的判斷。
倘若時間可以倒退會十年前,不,用不了十年,大概在五年前,我還經常會使用“假如”這個詞兒。現在不同了,我認為,同樣也是毫無疑義的,因為仿佛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無可更改。
我所說的“命中注定”,應該不是迷信的那種,而是總感覺前麵的經曆似乎就是一個精心布下的局兒,是那樣嚴絲合縫地環環相扣,隻要少了其中的隨意的一個環節,其他的所有都會喪失存在的理由和必要。
所以說,我不敢,或者用不願更貼切一點兒,去做這樣的假設,因為我對自己的經曆是滿意的,所謂的滿意,其實更多地還有無可奈何意味,因為這確是不可更改的,與其無可奈何地感歎,倒不如幹脆不去想更省心些,免得徒自招致傷感。
假如……假如……說到這裏,自由從業者語速明顯慢了下來,艱苦地思考著,象是在做最後的決定,過了許久才終於肯定地說,假如真的可以重來,我寧願做一個農民,一個自耕自種自收自給自足的農民。
這是不可能的。鄉丁突然插話,語氣甚是肯定地說,那個年代,在我們那個地方一切都是集體的,絕不允許丁點兒自私,即使那些荒山,寧肯荒著,也絕不可以耕種。所以,我說是不可能的。
自由從業者認同了他的觀點,感歎道,這就是我所說的適時適境呀。
說真的,人有的時候真的無可奈何,哪怕有天大的創造力,也不能創造,必須首先學會適應。適應了,自然就會想創造,不能創造必要煩惱。煩惱活該,難道連有的環境排斥創造的道理也不懂嗎?不該創造的時候,就不能創造,不要總那麽不安分守己地想改變。
沒辦法,這就是現實:這個時候,人是渺小的,除了無可奈何之外,不要說創造,即使你對環境的作用都是微乎其微的,雖然或許此時你有令你煩惱不已的勃勃雄心。
當然,這些觀點都是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的,當時相信我不會有這樣的觀點。
這應該也是我總覺“假如”難做的一個重要原因——非要用現在的眼光去做當初的事兒,當然不可能,要知道,人必須要適時適境的,因為人的觀念不可能相適於不同的時代,而且這正是咱們這個話題的一個症結性矛盾。
待他說完,教授接上說道,既然已設定了這個“假如”,除了觀念,我們不妨大膽地假如,放棄一切非必要的限製。舉個例子,比如用現在的目光去做當初的假定,其實,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觀念這東西一旦形成就不易改變,若想改變,必得經曆。用現在的目光去做當初的假定,確是個難題。不過,也用不著為難,如果“假如”需要,觀念也是可以假設的。
聽後,自由從業者極認真地說,既如此,我就要繼續做我的農民了。不過,我無法擺脫我現在的觀念,因為當時我絕對不具備現在這樣的觀念,而一心要做一帆風順幸福的人,雖然沒有做成,或許便是適時適境的緣故吧。不妨這樣,假如我當初就是現在這樣的觀點。
說到這裏,見大家沒有明確反對,他才又接著說道,還有一個必須要澄清的問題,便是我所要做的農民並非大家所認識的那種,兄弟們特別要注意前麵的定語,我們不妨稱之為零農民,也就是說他除了雙手一無所有類似於原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