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授說,開始“假如”之前,必須再引大家去認識一下我,或者說,最近一段的我。事實上,就象這個世界沒有孤立的某人某物一樣,人生雖然或許繁瑣複雜,但絕不可能有孤立的某段。我卻非說不可了,但又該從哪裏說起呢?
說著,教授已陷入了沉思,但兄弟們相信他必已有了一個深思熟慮的契入點,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隻不過是想讓其更完美一些。
完美不是絕對的,隻能無限地接近人的想象,所以才會有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其實,凡人誰不追求完美呢?都是些無可奈何的事情。
果然,稍傾,教授便已開始了自己的講述——
話還是從我說話越來越少的變化說起,這大約是前麵講述中所提及的我無法正常工作那一段所發生的事情。
前麵的講述中,兄弟們都曾有過關於碎話的講述,這一刻,我突然湧上了關於碎話這樣的觀點:
碎話者不一定便如碎話所表達的心態,別看碎話者的嘴臉有時候惡狠狠的,其實,他是心虛的,因為他同樣有一顆善良的心,隻是他太多地關注了人家的缺點,有誰會沒有缺點呢?別不信,若是你當真發起狠來要治他,他或許不怕麻煩,但他絕不會去沾惹如此不必要的麻煩。從這個角度來看,碎話者多是軟弱的,越狠,越軟弱。
我這裏所說的不說話,當然不是指碎話,而是每個人都必須要說的用於表達自己的話。人原不能夠太過出眾,若是不說話,那可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從前麵的講述中不難看出,我雖不善言,卻也不是不說話之人,自覺不少的場合還能應付得來。
太離奇了,定是病了。人們可以肯定地猜測道,之後的關於前麵曾提及的我一係列的反常舉動的入情入理的分析漸漸就讓這種猜測成了真的,一時間,我成了人們關注的中心,但我並沒有太多的擔心,因為我知道除了家人這種關注隻待人們習以為常了不久就會失去,這是我認準了的一個規律。
其實,也算不得病,病不病隻有自己知道,隻是某一天我厭倦了說話就不說了。
——人為什麽非要去做那麽多的辯駁?難道不說話就不能表達清楚意思嗎?我頑固地想著,卻並不否認人的行為必須取得別人理解才算合理這樣的事實。
人若要取得別人的理解當然是不易的,可又為什麽非要獲得別人的理解呢?難道僅僅為了讓別人感到正常嗎?我偏不,但我還是努力地增加飲食以證明自己健壯如牛,因為老婆東扯西拉地找來的為我看病的醫生實在讓我反感,卻不料反常的飲食竟又成了我病情的有力佐證。不就是想讓我說話嗎?偏不,任你鬧去吧,盡管我能夠聽到她內心的感歎。
在這裏且不多說我多少次毫不容情地扔掉她給我購置的昂貴的藥以及長期求醫無效她隻有認命又因不肯放棄偶爾地還要來煩我的現實,其實,她完全忽視了醫生所做出的生理健康的結論,非要認為我有病,隻是因為我不說話,不說話也算得上病嗎?
她說,不說話就是反常,反常還算不得病嗎?
反常也算病,笑話,隨你怎麽鬧。我這樣想著,就是不說,她終於無可奈何了,豈不知我正因為自己的一個發現而暗暗自得,隻是我努力地板著臉才能夠讓自己莊重且嚴肅。
這是一個正常人並不易發現的現象,在這裏,不妨告訴兄弟們:
在人們為我或焦躁或關切或惋惜的同時,我也在冷靜地審視著大家,而且也隻有到了這個時候,我的感覺才能這樣的清晰與敏感——大家在不約而同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做著違心的事兒,當然還有廢話,譬如:“吃了嗎?”答“吃了”,還非要問,而且語氣更加溫柔“你也吃了嗎?”之後才能相視一笑。廢話。還有,心裏恨不得撲上去咬對方一口,嘴裏卻要問好,臉上還要帶著笑,要多虛偽有多虛偽,對方其實不難察覺,卻非要裝作不知,唯恐落後了似地反問著。
這無疑讓我有了充分的堅持的理由——我不正常?他們才不正常呢。不就是因為一句話嗎?——學校搞改革,說是副校長的位置搞競爭答辯,此時正值我賦閑,自然蠢蠢欲動。按照我的想法,既是改革,必要選拔賢能。根據我剛才所說的觀察的結果,我認真地評估了我所有的同事,自是認為我是最合適的,不自覺地就冒出了“輪也該輪到我了”,這是一句實話,卻千不該萬不該地說在了答辯的現場上。我也知道,人說話是該講究場合的。必是大家慮及我的現狀,竟是哄堂大笑。不正常?你才不正常呢。我十二萬分地不服。不服歸不服,鑒於我的狀況,我的答辯自是不成,反落下了笑話。笑話?不正常的人才覺得好笑呢。
於是,更加堅定了我不說話的決心,因為不屑,而且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我們聚會開始。應該說,是我們的聚會讓我說了這麽多的話,平日裏我還是不說的。
不說,其實沒有半點強迫自己的意思,即使剛才所說,也是剛開始的事兒,漸漸地,我就象大家習慣了我不說話一樣習慣了大家。
為什麽非要說話呢?完全沒必要嘛,象我不說話豈不照樣過得好好的嗎?這僅僅是一個理由,更是一個現實,有的時候,因為說話往往會讓自己陷入更大的被動,何苦呢?當然,這樣的行為必得有這樣的理論基礎,因為無論怎樣的行為必得怎樣的心理承受能力,因為事實上的人是不宜強迫的動物,大家不妨耐心地想,若是存了一丁點兒強迫意思的行為往往是經不住考驗因而也是不能持久的。
我們不必去做太多地理論探討,隻說我的行為便有這樣的心理承受能力與之相適應——似乎總在思考著什麽,事實上什麽也沒想,卻總給人魂遊天外的感覺,因為我經常聽不到對方在說些什麽,或者說我從不會認為對方會跟我說些什麽,每遇到把對方惹急了的時候,他(她)就會衝我大喊,我便如夢初醒似地哼哈兩聲了事,其實,我也搞不清對方說了些什麽,也包括自己。偶爾地,也有聽清的時候,而且我甚至會因此而浮想聯翩,自覺有了與眾不同的想法,就是懶得去說,因為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何苦非說不可呢?這足以折射出我的心理:我已無所求,隻求安靜,東西南北風隨他。無欲,則剛。這也算是一種境界。
這就是真實的我,而非人們想象中的我。
教授說,開始“假如”之前,必須再引大家去認識一下我,或者說,最近一段的我。事實上,就象這個世界沒有孤立的某人某物一樣,人生雖然或許繁瑣複雜,但絕不可能有孤立的某段。我卻非說不可了,但又該從哪裏說起呢?
說著,教授已陷入了沉思,但兄弟們相信他必已有了一個深思熟慮的契入點,他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隻不過是想讓其更完美一些。
完美不是絕對的,隻能無限地接近人的想象,所以才會有了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其實,凡人誰不追求完美呢?都是些無可奈何的事情。
果然,稍傾,教授便已開始了自己的講述——
話還是從我說話越來越少的變化說起,這大約是前麵講述中所提及的我無法正常工作那一段所發生的事情。
前麵的講述中,兄弟們都曾有過關於碎話的講述,這一刻,我突然湧上了關於碎話這樣的觀點:
碎話者不一定便如碎話所表達的心態,別看碎話者的嘴臉有時候惡狠狠的,其實,他是心虛的,因為他同樣有一顆善良的心,隻是他太多地關注了人家的缺點,有誰會沒有缺點呢?別不信,若是你當真發起狠來要治他,他或許不怕麻煩,但他絕不會去沾惹如此不必要的麻煩。從這個角度來看,碎話者多是軟弱的,越狠,越軟弱。
我這裏所說的不說話,當然不是指碎話,而是每個人都必須要說的用於表達自己的話。人原不能夠太過出眾,若是不說話,那可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從前麵的講述中不難看出,我雖不善言,卻也不是不說話之人,自覺不少的場合還能應付得來。
太離奇了,定是病了。人們可以肯定地猜測道,之後的關於前麵曾提及的我一係列的反常舉動的入情入理的分析漸漸就讓這種猜測成了真的,一時間,我成了人們關注的中心,但我並沒有太多的擔心,因為我知道除了家人這種關注隻待人們習以為常了不久就會失去,這是我認準了的一個規律。
其實,也算不得病,病不病隻有自己知道,隻是某一天我厭倦了說話就不說了。
——人為什麽非要去做那麽多的辯駁?難道不說話就不能表達清楚意思嗎?我頑固地想著,卻並不否認人的行為必須取得別人理解才算合理這樣的事實。
人若要取得別人的理解當然是不易的,可又為什麽非要獲得別人的理解呢?難道僅僅為了讓別人感到正常嗎?我偏不,但我還是努力地增加飲食以證明自己健壯如牛,因為老婆東扯西拉地找來的為我看病的醫生實在讓我反感,卻不料反常的飲食竟又成了我病情的有力佐證。不就是想讓我說話嗎?偏不,任你鬧去吧,盡管我能夠聽到她內心的感歎。
在這裏且不多說我多少次毫不容情地扔掉她給我購置的昂貴的藥以及長期求醫無效她隻有認命又因不肯放棄偶爾地還要來煩我的現實,其實,她完全忽視了醫生所做出的生理健康的結論,非要認為我有病,隻是因為我不說話,不說話也算得上病嗎?
她說,不說話就是反常,反常還算不得病嗎?
反常也算病,笑話,隨你怎麽鬧。我這樣想著,就是不說,她終於無可奈何了,豈不知我正因為自己的一個發現而暗暗自得,隻是我努力地板著臉才能夠讓自己莊重且嚴肅。
這是一個正常人並不易發現的現象,在這裏,不妨告訴兄弟們:
在人們為我或焦躁或關切或惋惜的同時,我也在冷靜地審視著大家,而且也隻有到了這個時候,我的感覺才能這樣的清晰與敏感——大家在不約而同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做著違心的事兒,當然還有廢話,譬如:“吃了嗎?”答“吃了”,還非要問,而且語氣更加溫柔“你也吃了嗎?”之後才能相視一笑。廢話。還有,心裏恨不得撲上去咬對方一口,嘴裏卻要問好,臉上還要帶著笑,要多虛偽有多虛偽,對方其實不難察覺,卻非要裝作不知,唯恐落後了似地反問著。
這無疑讓我有了充分的堅持的理由——我不正常?他們才不正常呢。不就是因為一句話嗎?——學校搞改革,說是副校長的位置搞競爭答辯,此時正值我賦閑,自然蠢蠢欲動。按照我的想法,既是改革,必要選拔賢能。根據我剛才所說的觀察的結果,我認真地評估了我所有的同事,自是認為我是最合適的,不自覺地就冒出了“輪也該輪到我了”,這是一句實話,卻千不該萬不該地說在了答辯的現場上。我也知道,人說話是該講究場合的。必是大家慮及我的現狀,竟是哄堂大笑。不正常?你才不正常呢。我十二萬分地不服。不服歸不服,鑒於我的狀況,我的答辯自是不成,反落下了笑話。笑話?不正常的人才覺得好笑呢。
於是,更加堅定了我不說話的決心,因為不屑,而且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我們聚會開始。應該說,是我們的聚會讓我說了這麽多的話,平日裏我還是不說的。
不說,其實沒有半點強迫自己的意思,即使剛才所說,也是剛開始的事兒,漸漸地,我就象大家習慣了我不說話一樣習慣了大家。
為什麽非要說話呢?完全沒必要嘛,象我不說話豈不照樣過得好好的嗎?這僅僅是一個理由,更是一個現實,有的時候,因為說話往往會讓自己陷入更大的被動,何苦呢?當然,這樣的行為必得有這樣的理論基礎,因為無論怎樣的行為必得怎樣的心理承受能力,因為事實上的人是不宜強迫的動物,大家不妨耐心地想,若是存了一丁點兒強迫意思的行為往往是經不住考驗因而也是不能持久的。
我們不必去做太多地理論探討,隻說我的行為便有這樣的心理承受能力與之相適應——似乎總在思考著什麽,事實上什麽也沒想,卻總給人魂遊天外的感覺,因為我經常聽不到對方在說些什麽,或者說我從不會認為對方會跟我說些什麽,每遇到把對方惹急了的時候,他(她)就會衝我大喊,我便如夢初醒似地哼哈兩聲了事,其實,我也搞不清對方說了些什麽,也包括自己。偶爾地,也有聽清的時候,而且我甚至會因此而浮想聯翩,自覺有了與眾不同的想法,就是懶得去說,因為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何苦非說不可呢?這足以折射出我的心理:我已無所求,隻求安靜,東西南北風隨他。無欲,則剛。這也算是一種境界。
這就是真實的我,而非人們想象中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