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代好了鄉勇隊留守核心弟兄,吳可又回到吳村待了幾天,好好享受了一番衣錦還鄉的風光待遇……
族裏一下子出了一位四品大員,五六位七品官員,七品以下官員更是數以十人計,自從消息傳到村裏以後整個村子都處於喜氣洋洋的狀態。
吳可的‘衣錦還鄉’自然更是火上添油,村裏連擺三日流水席,要不是吳可阻止隻怕還得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一番。
眼下的吳村已大變摸樣,幾乎家家青磚黑瓦彰顯吳村的經濟勢力今非昔比。
出村的道路也經過整修,變得硬實平整了許多,起碼下雨天過牛車不成問題。
因為有鄉勇隊的常年采購,村子自建的簡陋坊市也逐漸步入正規,每日裏人來人往熱鬧不凡,不單單隻是供應鄉勇隊後勤所需。
村人們兜裏有了錢,自然不想再委屈自家孩子,由村長吳老根牽頭,各家籌集資金建立的正規私塾於前些日子也正式開課,吳可當時還過來觀禮來著。
不僅如此,依托鄉勇隊巨大後勤定單的福,村裏還建起了不少各類小作坊。有糧食粗加工作坊,有木工作坊鐵匠作坊,裁縫鋪啥的一應不缺,儼然一座山間小集鎮新鮮出爐。
吳村的發展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其間也不是沒眼紅的強人想來分上一杯羹,可惜全都一頭撞在鐵板上,在鄉勇隊的絕對實力麵前不是灰飛煙滅就是當了俘虜做了苦逼的苦力。
而且由於吳可的一再告戒,甚至不惜動用私刑,好不容易壓製下村人們詫然暴富後迅速膨脹的心態,沒有出現囂張跋扈目中無人的討厭情況。(.好看的小說)
有了吳村集市這個平台,其實村人們不用多做什麽,隻需擺正心態迎接周邊山民即可,這也是一種變相的助人方式。周圍山民因此受益自然對吳村好感大增,這讓鄉勇隊絕大部分出自吳村附近的戰士更有凝聚力。
而且在吳可的協調下,吳村私塾可以接納附近山村的適齡幼童入學,村裏的作坊還請了不少周圍山民充當學徒和長工,如此幾相疊加吳村幾乎與周圍村子利益相連,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麵。
因為自家兒子就在鄉勇隊做事,是吳可手下絕對心腹之一,所以吳老根雖然貴為吳村村長跟族長,但對吳可的要求不管理不理解全都奉行不誤。
之前心中確實帶著不少疑惑,吳可交代下來的很多做法都是主動讓利於人,這讓吳老根很是不解也承受了一定壓力。可是現在效果顯現之後他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吳可的用意竟然再此,心中不住升起‘難怪難怪’的欽佩感慨。
如今吳可挾四品官身的閃耀容光回村,村裏就差沒舉村歡慶了,周圍山村也跟著與有榮焉。不論吳可走到哪都是前呼後擁好不熱鬧,根本就不給他私下接觸當地實權人物的機會。
“老根叔,我實在沒時間跟那幾個村子頭麵人物多做協商,還得你老多多費心了!”
飯桌上,吳可敬了村長吳老漢一杯,放下杯子誠懇說道。[.超多好看小說]
“可子你放心就是,這事包在老根叔身上!”
吳老根拍著胸膛應承下來,吳可此時的態度讓他欣慰,同時吳可的要求也並不過分,隻是將之前幫鄉勇隊籌集後勤物資的工作有明轉暗而已,這對他來說隻不過是小菜一碟。
自從吳可創立鄉勇隊以來,吳村作為鄉勇隊老巢,一直肩負幫助鄉勇隊解決後勤的重任,吳村也是因此而迅速發展起來。
吳老根全權負責此事,不僅明麵上大加采購周圍各村的出產,暗地裏還在周圍山上隱蔽處修建了幾處大地窖,並由暗道溝通連成一個整體,作為鄉勇隊最重要的後勤保障基礎存在。
要不是有這個後勤保障基地存在,隻怕去年鄉勇隊的日子就混不下去了。
當時太平軍張帆部主力過境,將庫房裏的糧食物資搜刮一空,等鄉勇隊聯合馬三東的鄉勇營,還有李青山的沙堆民團重奪縣城,便麵臨著無米下鍋的困境。
不說李青山獨自供養的民團青壯,起碼鄉勇隊跟鄉勇營好幾百人,可都是衙門供應米糧養著的。
當時庫房這麽一空,頓時鄉勇隊跟鄉勇營兩波人馬就得斷炊,就算馬三東自己貼錢買糧也趕不上趟。
那時太平軍肆虐湘鄂兩省,凡是被太平軍光顧過的地方和其周圍都被鬧騰得雞飛狗跳,地主鄉紳一個個死的死逃的逃,家裏的糧食也大都‘貢獻’給了過路就糧的太平軍人馬,致使很多地方的糧食供應十分緊張。
很不幸的是,鄂南地區跟周圍的湖南嶽州正是太平軍肆虐的重災區,當時糧價飛漲物價騰貴,可苦了自掏腰包重新籌建鄉勇營的馬三東,短短時間散出白花花的銀兩無數。
要不是吳可臨時啟用幾個大地窖裏儲存的糧食物資救急,隻怕現在鄉勇隊還窩在通城恢複元氣呢,哪能氣勢洶洶橫掃鄂南風光無限?
雖然現在他的身份地位不同了,可以調動的資源也不可同日而語,但沙堆總歸是鄉勇隊的老巢,這裏的民眾基礎實在太好,吳可沒有放棄的想法,甚至還動了將整個通城打造成替鄉勇隊輸送新丁的後方基地。
當然想要做到這些,除了擁有穩固的後方基地之外,還得有足夠的錢糧錢糧物資供應。不然的話要是吳可在前線率兵與太平軍廝殺,沙堆大後方確實突然斷了糧維持不下去,那樂子可就鬧到了。
將事情都交代清楚之後,吳可便告辭了鄉親父老,直接從沙堆趕到臨近的崇陽沙坪,然後一路沿著沿途城鎮北上,不斷接見沿途鄉鎮地主鄉紳,跟他們大談特談生意經,用利益的方式捆綁在一起。
說起來也真是好笑,鄉勇隊拿下崇陽不到三個月時光,可是在此地卻建立起了龐大的關係網,算得上除了通城之外最牢固的後方。
無論是人員物資還是前糧方麵,對鄉勇隊的幫助崇陽都不甘人後。
不為別的,就因為大家有共同的利益……
崇陽境內的資源實在豐富,豐富到每一座鄉鎮都能供養起好幾家實力不差的地主鄉紳,而且還有很大發展潛力。
鄉勇隊自從拿下崇陽後,便大力參與各地鄉紳地主們的生意,共同經營龐大的紅茶產業,同時還有讓人心情激動的掏金行業,至於最主要的糧行還有各種特產行業都沒放過。
各鄉鎮地主鄉紳負責提供人工貨物,而鄉勇隊則負責保護沿途商路暢通,雙方配合時間不長但效果卻是極佳,短短一個來月的初布嚐試,也就是吳可正陷入修水太平軍製造出的無休止騷擾中不可自拔時,已經產生了極其驚人的利潤。
這些生意吳可自然不想放棄,所謂手頭有錢心中不慌,就算到了武昌後有總督衙門負責他們的一切用度,但他可不想將自家的財政命脈輕易拱手讓人。
吳可一路從南到北,幾乎天天泡在酒席當中,明顯看得出來此時的四品官身已經足夠唬人,崇陽各地那些鄉紳地主一個個巴結討好誠惶誠恐的態度便是明證。
待到他從崇陽直接趕到鹹寧,正好碰上新任鹹寧知縣到任,接下來在酒桌上自然又是好一番熱鬧。
可惜得是,看得出來這位新任鹹寧知縣表麵客客氣氣內裏卻是冷淡之極,好象很不情願跟他吳大官人有所交流一般,顯得有些孤高絕傲。
吳可沒有拿熱臉貼別人冷屁股的嗜好,見對方如此也就失了喝酒的興致,沒多久便找個借口告辭帶著手下上千人馬浩浩蕩蕩直奔兩百裏開外的武昌而去……
族裏一下子出了一位四品大員,五六位七品官員,七品以下官員更是數以十人計,自從消息傳到村裏以後整個村子都處於喜氣洋洋的狀態。
吳可的‘衣錦還鄉’自然更是火上添油,村裏連擺三日流水席,要不是吳可阻止隻怕還得鞭炮齊鳴鑼鼓喧天一番。
眼下的吳村已大變摸樣,幾乎家家青磚黑瓦彰顯吳村的經濟勢力今非昔比。
出村的道路也經過整修,變得硬實平整了許多,起碼下雨天過牛車不成問題。
因為有鄉勇隊的常年采購,村子自建的簡陋坊市也逐漸步入正規,每日裏人來人往熱鬧不凡,不單單隻是供應鄉勇隊後勤所需。
村人們兜裏有了錢,自然不想再委屈自家孩子,由村長吳老根牽頭,各家籌集資金建立的正規私塾於前些日子也正式開課,吳可當時還過來觀禮來著。
不僅如此,依托鄉勇隊巨大後勤定單的福,村裏還建起了不少各類小作坊。有糧食粗加工作坊,有木工作坊鐵匠作坊,裁縫鋪啥的一應不缺,儼然一座山間小集鎮新鮮出爐。
吳村的發展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其間也不是沒眼紅的強人想來分上一杯羹,可惜全都一頭撞在鐵板上,在鄉勇隊的絕對實力麵前不是灰飛煙滅就是當了俘虜做了苦逼的苦力。
而且由於吳可的一再告戒,甚至不惜動用私刑,好不容易壓製下村人們詫然暴富後迅速膨脹的心態,沒有出現囂張跋扈目中無人的討厭情況。(.好看的小說)
有了吳村集市這個平台,其實村人們不用多做什麽,隻需擺正心態迎接周邊山民即可,這也是一種變相的助人方式。周圍山民因此受益自然對吳村好感大增,這讓鄉勇隊絕大部分出自吳村附近的戰士更有凝聚力。
而且在吳可的協調下,吳村私塾可以接納附近山村的適齡幼童入學,村裏的作坊還請了不少周圍山民充當學徒和長工,如此幾相疊加吳村幾乎與周圍村子利益相連,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麵。
因為自家兒子就在鄉勇隊做事,是吳可手下絕對心腹之一,所以吳老根雖然貴為吳村村長跟族長,但對吳可的要求不管理不理解全都奉行不誤。
之前心中確實帶著不少疑惑,吳可交代下來的很多做法都是主動讓利於人,這讓吳老根很是不解也承受了一定壓力。可是現在效果顯現之後他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吳可的用意竟然再此,心中不住升起‘難怪難怪’的欽佩感慨。
如今吳可挾四品官身的閃耀容光回村,村裏就差沒舉村歡慶了,周圍山村也跟著與有榮焉。不論吳可走到哪都是前呼後擁好不熱鬧,根本就不給他私下接觸當地實權人物的機會。
“老根叔,我實在沒時間跟那幾個村子頭麵人物多做協商,還得你老多多費心了!”
飯桌上,吳可敬了村長吳老漢一杯,放下杯子誠懇說道。[.超多好看小說]
“可子你放心就是,這事包在老根叔身上!”
吳老根拍著胸膛應承下來,吳可此時的態度讓他欣慰,同時吳可的要求也並不過分,隻是將之前幫鄉勇隊籌集後勤物資的工作有明轉暗而已,這對他來說隻不過是小菜一碟。
自從吳可創立鄉勇隊以來,吳村作為鄉勇隊老巢,一直肩負幫助鄉勇隊解決後勤的重任,吳村也是因此而迅速發展起來。
吳老根全權負責此事,不僅明麵上大加采購周圍各村的出產,暗地裏還在周圍山上隱蔽處修建了幾處大地窖,並由暗道溝通連成一個整體,作為鄉勇隊最重要的後勤保障基礎存在。
要不是有這個後勤保障基地存在,隻怕去年鄉勇隊的日子就混不下去了。
當時太平軍張帆部主力過境,將庫房裏的糧食物資搜刮一空,等鄉勇隊聯合馬三東的鄉勇營,還有李青山的沙堆民團重奪縣城,便麵臨著無米下鍋的困境。
不說李青山獨自供養的民團青壯,起碼鄉勇隊跟鄉勇營好幾百人,可都是衙門供應米糧養著的。
當時庫房這麽一空,頓時鄉勇隊跟鄉勇營兩波人馬就得斷炊,就算馬三東自己貼錢買糧也趕不上趟。
那時太平軍肆虐湘鄂兩省,凡是被太平軍光顧過的地方和其周圍都被鬧騰得雞飛狗跳,地主鄉紳一個個死的死逃的逃,家裏的糧食也大都‘貢獻’給了過路就糧的太平軍人馬,致使很多地方的糧食供應十分緊張。
很不幸的是,鄂南地區跟周圍的湖南嶽州正是太平軍肆虐的重災區,當時糧價飛漲物價騰貴,可苦了自掏腰包重新籌建鄉勇營的馬三東,短短時間散出白花花的銀兩無數。
要不是吳可臨時啟用幾個大地窖裏儲存的糧食物資救急,隻怕現在鄉勇隊還窩在通城恢複元氣呢,哪能氣勢洶洶橫掃鄂南風光無限?
雖然現在他的身份地位不同了,可以調動的資源也不可同日而語,但沙堆總歸是鄉勇隊的老巢,這裏的民眾基礎實在太好,吳可沒有放棄的想法,甚至還動了將整個通城打造成替鄉勇隊輸送新丁的後方基地。
當然想要做到這些,除了擁有穩固的後方基地之外,還得有足夠的錢糧錢糧物資供應。不然的話要是吳可在前線率兵與太平軍廝殺,沙堆大後方確實突然斷了糧維持不下去,那樂子可就鬧到了。
將事情都交代清楚之後,吳可便告辭了鄉親父老,直接從沙堆趕到臨近的崇陽沙坪,然後一路沿著沿途城鎮北上,不斷接見沿途鄉鎮地主鄉紳,跟他們大談特談生意經,用利益的方式捆綁在一起。
說起來也真是好笑,鄉勇隊拿下崇陽不到三個月時光,可是在此地卻建立起了龐大的關係網,算得上除了通城之外最牢固的後方。
無論是人員物資還是前糧方麵,對鄉勇隊的幫助崇陽都不甘人後。
不為別的,就因為大家有共同的利益……
崇陽境內的資源實在豐富,豐富到每一座鄉鎮都能供養起好幾家實力不差的地主鄉紳,而且還有很大發展潛力。
鄉勇隊自從拿下崇陽後,便大力參與各地鄉紳地主們的生意,共同經營龐大的紅茶產業,同時還有讓人心情激動的掏金行業,至於最主要的糧行還有各種特產行業都沒放過。
各鄉鎮地主鄉紳負責提供人工貨物,而鄉勇隊則負責保護沿途商路暢通,雙方配合時間不長但效果卻是極佳,短短一個來月的初布嚐試,也就是吳可正陷入修水太平軍製造出的無休止騷擾中不可自拔時,已經產生了極其驚人的利潤。
這些生意吳可自然不想放棄,所謂手頭有錢心中不慌,就算到了武昌後有總督衙門負責他們的一切用度,但他可不想將自家的財政命脈輕易拱手讓人。
吳可一路從南到北,幾乎天天泡在酒席當中,明顯看得出來此時的四品官身已經足夠唬人,崇陽各地那些鄉紳地主一個個巴結討好誠惶誠恐的態度便是明證。
待到他從崇陽直接趕到鹹寧,正好碰上新任鹹寧知縣到任,接下來在酒桌上自然又是好一番熱鬧。
可惜得是,看得出來這位新任鹹寧知縣表麵客客氣氣內裏卻是冷淡之極,好象很不情願跟他吳大官人有所交流一般,顯得有些孤高絕傲。
吳可沒有拿熱臉貼別人冷屁股的嗜好,見對方如此也就失了喝酒的興致,沒多久便找個借口告辭帶著手下上千人馬浩浩蕩蕩直奔兩百裏開外的武昌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