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翼王石達開的戰敗被殺,算得上同治二年發生在國內的最大事件…,
吳可和鄉勇隊一幹將領惋惜之餘,便將之拋在一邊,沉下心來忙活兩廣內務,至於外界如何風起雲湧,朝廷又是如何喜大普奔都不關他什麽事。<strong>.</strong>
這一年時間內兩廣境內風平浪靜,沒有什麽值得矚目的大事小情,同樣也沒有其它地區的戰亂不休打生打死,朝廷如果不刻意關注都有可能將兩廣忽略。
當然兩廣境內平安,並不代表兩廣清軍就清閑得下來。
石達開的突然掛掉,並不代表其部下停止了抵抗,相反四川境內的局勢稍有好轉,但卻好轉得極為有限。
首先是石達開部太平軍中旗部隊賴裕新部,石達開部由湖北利川入四川石柱後,中旗在賴裕新指揮下,經過多次血戰,於1862年12月31日(同治元年冬十一月十一日),由雲南巧家渡過金沙江,經披沙、普格、河西、占德昌,進逼寧遠府(今四川西昌),有眾三、四萬人。
此後兩個半月時間,中旗始終在會理、德昌、寧遠一帶活動。中旗此行的目的,“本欲由峨眉、嘉定竄擾敘府,接應石逆渡江以犯省城”,但因石達開不久即從橫江退入雲南,所以中旗無法執行此計劃。
而到3月初,當石達開放棄永善,率主力向巧家一帶前進時,3月19日中旗立即離開西昌迅速北進。到4月3日,石達開部前鋒已出現在會理涼風營、吃水溝、仰天窩等處。中旗始終在堅持執行接應主力渡金沙江的作戰計劃,並較好地完成了這一任務。
對於中旗部隊的表現石達開十分滿意,他對身邊親信表示:“達開因橫江敗後率眾繞至米糧壩,知前隊與賴剝皮已由寧遠大路前進……達開即率眾渡金沙江,經寧遠。”
四川總督駱秉章分析中旗的戰術,向朝廷發的戰情奏折上也說:“此次中旗敗匪,足下停趾,晝夜狂奔,預料石逆在後。必謂我皆已跟蹤中旗一股,不暇回顧,乘勢急進,使我驟不及防。”
1863年3月19日,中旗沿安寧河西岸小徑急速北進,至禮州、瀘沽、經冕山,直逼越西。越西同知周歧源率參將楊應剛、百長雷顯發、土司嶺承恩等官兵土兵,登陴頑抗。
3月23日,中旗大隊乘夜從中所壩衝下,“火炬遍山,威如風雹,趨繞教場而東,人似蟻陣,旗幟如林,”向越西發動進攻。狡猾的當地清軍利用熟悉地形地物之便,由嶺承恩帶土兵繞西山潛出臘關,在中旗必經的小相嶺白沙溝的山上安設滾木擂石。
3月24日,當中旗大隊進入白沙溝時,兩旁滾木擂石俱下。中旗損失慘重,大部分士兵奮勇殺出。是役賴裕新為滾木擊中不幸掛掉,中旗部隊“複推唐日榮、楊遠富並領其眾”。
3月25日(二月初七日)中旗殘餘到達保安營。保安營“地極陡峻,有雄觀萬山之狀”,清守軍都司趙仁,因恐營內兵單,以攻為守,出營接仗,結果被中旗將士擊斃。
幾天之後,中旗搶占大樹堡,以布匹連船為浮橋渡大渡河。正渡之間,清經曆張溥糾集力量,分路反撲,破壞了浮橋,中旗後隊未能過河。已經渡過西南巨塹大渡河的中旗隊伍,使駱秉章大吃一驚即飛調防守金沙江以阻止石達開的川省清軍主力唐友耕部速去堵截。
中旗渡過河後仍繼續北進。4月5日繞過清溪,攻占滎經。4月9日放棄滎經。因雅郡(四川雅安)駐有重兵,故不走直通雅郡大路,而從小河場經鴉子口入山走小徑。在山區得到各地逃來掏挖金沙的窮苦弟兄的幫助,他們自願充當向導,帶領中旗直趨天全。
清軍最擔心這支部隊東去蒲江,南攻樂山、犍為一帶,斷絕四川鹽賦收入,影響本已十分緊張的軍餉來源,便派唐大有、劉德謙搶先占領要隘之地。中旗與駐守清軍展開戰鬥。4月18日(三月初一)大戰方酣時,唐友耕部趕到。中旗與唐友耕部戰於邛崍火井漕地區的油榨沱(清和場)、高場一帶。
是時“兩軍相遇,舍死迭撲,唐軍幾不能成營”。唐軍中有先鋒張某,亡命頑抗,這才穩住陣腳。中旗後撤,張某拚命跟追。觀音閣外,路旁有一大碑,一中旗將士埋伏於後。當張追至,中旗戰士一躍而出,出其不意地殺死這個地方清軍頑敵。
這一戰中旗堅持了三天,終因腹背受敵眾寡懸殊,戰死上千人,指揮龔義等人被俘。第三天晚上中旗偷越敵營,進入大邑、崇慶山區。後由崇慶的懷遠進入川西平原的邊緣,攻占溫江新場,郫縣花園場,距成都已經很近了。
清軍朱桂秋,肖慶高,劉德謙部追擊,各地團練截堵。中旗於4月15日在彭縣北三十裏之敖家場為清軍追上,雙方戰於場南小石枝河上的朱蹄橋一帶。中旗占據陣地應戰,並以馬隊突敵陣,但因極度倦勞戰鬥不利,又傷亡上千人。
餘隊向什邡李家碾轉移,準備進攻什邡縣城。因清軍何勝必部已先至,中旗轉向德陽孝泉、羅江略坪、三台葫蘆溪一線。5月1日,行至江油,敵又追至,中旗與清軍連續大戰。
雙方戰於馬鞍寺,清參將何世華趾高氣揚,匹馬突陣,被中旗用從清軍那裏繳獲來的洋槍擊斃。後又戰於東安場,巷戰之中,殲滅被清軍稱為“勇冠全軍”的百長趙洪發。
再戰於黎雅場一帶,斃當地團練頭目張道平。打退追擊清軍攻勢後,5月3日中旗經馬閣(角)進至平武地界,在沙窩子擊潰當地團練狙擊。這一帶山窮徑僻,清軍為追擊中旗,早將鍋帳沿途寄頓,現糧草缺乏,不敢冒險深入。中旗得以擺脫長期尾隨的清軍,於5月5、6日由平武山內進至甘肅文縣畢(碧)口一帶。
這個時候陝西正是各路叛軍匯集之區。陳玉成派遣的太平軍入陝部隊在啟王梁成富、扶王陳德(得)才和遵王賴文光等的率領下遠征西北。過五關,越秦嶺,抵中原,出潼關,於壬子十二年(1862年)冬由鄖陽而進兵漢中,一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李永和、蘭朝鼎地方叛軍餘部張第才、蘭朝柱、曹燦章也活動於陝西。1863年9、10月太平軍進圍漢中,張、蘭“皆迎附之”,“兩股合並,眾號十萬”。
也就在這個時期,中旗東出陽平,與陳得才軍匯合。太平軍戰力之強可見一斑,所幸中旗部隊肆虐陝甘一帶,並沒有通過雲貴等地騷擾威脅兩廣,能讓兩廣清軍從容殺奔貴州布置防線。
別的不說當初駐紮廣西的湘軍三部人馬,其中劉長佑部進入四川聽候駱秉章調遣,便宜沒撈到盡幹苦活累活了,一直跟在太平軍中旗部隊屁股後麵吃灰,不僅沒拿下肆意張揚的中旗部隊,就連抓捕石達開的大功都沒他們的份。
太平軍石達開部中旗部隊禍害陝甘這跟兩廣沒什麽關係,吳可最多也就是看看熱鬧嘲諷四川以及陝甘同僚廢物,值得他關注的是石部另一員大將李福猷以及其部下人馬。
在石達開所部將領中,李福猷可以說是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物。1862年初他和賴裕新與石達開分兵三路,進取四川會師涪州,從此成為石達開部下地位僅次於賴裕新的獨當一麵的重要將領。
1863年四月,石達開決定跟蹤中旗部隊,搶渡金沙江西進時,命李福猷率領三萬人進軍貴州,回攻川東作為疑兵。李福猷忠實地執行任務,大張旗鼓向東進軍,把清軍都吸引到自己身邊來,使石達開率領的本軍得以順利渡江。
李福猷經雲南鎮雄入貴州畢節,5月3日由仁懷東進遵義,5月29日與清提督田興恕大戰於綏陽大關,7月到達務州。而後按預定計劃回攻川東,準備與石達開主力配合作戰,於8月20日攻克黔江。
太平軍在雲貴兩省肆虐,橫行無阻縱橫無礙,除了四川總督駱秉章沒臉之外,最倒黴的便是吳可的嶽父雲貴總督張亮基。
因為太平軍石達開部頻頻通過雲貴兩省邊境地區,調動清軍在群山之間繞圈子,張亮基受到朝廷嚴厲訓斥鬧給灰頭土臉,甚至總督位置都有不保跡象。
作為女婿自然要為老丈人分憂解難,加上吳可不希望雲貴川等地的亂象波及兩廣,所以張亮基剛剛透了個口風他便迫不及待調集兵馬進入貴州境內。
因為貴州特殊的地理環境想要完全堵絕太平軍的流竄路線根本沒可能,隻能囤守重要的雄關要隘,阻擋太平軍流竄部隊有可能的入境作戰,沒想到當真起到了不錯效果。
九月間太平軍李福猷部準備借道廣西殺入湖南,結果一頭撞上守侯多時的廣西清軍主力部隊……
吳可和鄉勇隊一幹將領惋惜之餘,便將之拋在一邊,沉下心來忙活兩廣內務,至於外界如何風起雲湧,朝廷又是如何喜大普奔都不關他什麽事。<strong>.</strong>
這一年時間內兩廣境內風平浪靜,沒有什麽值得矚目的大事小情,同樣也沒有其它地區的戰亂不休打生打死,朝廷如果不刻意關注都有可能將兩廣忽略。
當然兩廣境內平安,並不代表兩廣清軍就清閑得下來。
石達開的突然掛掉,並不代表其部下停止了抵抗,相反四川境內的局勢稍有好轉,但卻好轉得極為有限。
首先是石達開部太平軍中旗部隊賴裕新部,石達開部由湖北利川入四川石柱後,中旗在賴裕新指揮下,經過多次血戰,於1862年12月31日(同治元年冬十一月十一日),由雲南巧家渡過金沙江,經披沙、普格、河西、占德昌,進逼寧遠府(今四川西昌),有眾三、四萬人。
此後兩個半月時間,中旗始終在會理、德昌、寧遠一帶活動。中旗此行的目的,“本欲由峨眉、嘉定竄擾敘府,接應石逆渡江以犯省城”,但因石達開不久即從橫江退入雲南,所以中旗無法執行此計劃。
而到3月初,當石達開放棄永善,率主力向巧家一帶前進時,3月19日中旗立即離開西昌迅速北進。到4月3日,石達開部前鋒已出現在會理涼風營、吃水溝、仰天窩等處。中旗始終在堅持執行接應主力渡金沙江的作戰計劃,並較好地完成了這一任務。
對於中旗部隊的表現石達開十分滿意,他對身邊親信表示:“達開因橫江敗後率眾繞至米糧壩,知前隊與賴剝皮已由寧遠大路前進……達開即率眾渡金沙江,經寧遠。”
四川總督駱秉章分析中旗的戰術,向朝廷發的戰情奏折上也說:“此次中旗敗匪,足下停趾,晝夜狂奔,預料石逆在後。必謂我皆已跟蹤中旗一股,不暇回顧,乘勢急進,使我驟不及防。”
1863年3月19日,中旗沿安寧河西岸小徑急速北進,至禮州、瀘沽、經冕山,直逼越西。越西同知周歧源率參將楊應剛、百長雷顯發、土司嶺承恩等官兵土兵,登陴頑抗。
3月23日,中旗大隊乘夜從中所壩衝下,“火炬遍山,威如風雹,趨繞教場而東,人似蟻陣,旗幟如林,”向越西發動進攻。狡猾的當地清軍利用熟悉地形地物之便,由嶺承恩帶土兵繞西山潛出臘關,在中旗必經的小相嶺白沙溝的山上安設滾木擂石。
3月24日,當中旗大隊進入白沙溝時,兩旁滾木擂石俱下。中旗損失慘重,大部分士兵奮勇殺出。是役賴裕新為滾木擊中不幸掛掉,中旗部隊“複推唐日榮、楊遠富並領其眾”。
3月25日(二月初七日)中旗殘餘到達保安營。保安營“地極陡峻,有雄觀萬山之狀”,清守軍都司趙仁,因恐營內兵單,以攻為守,出營接仗,結果被中旗將士擊斃。
幾天之後,中旗搶占大樹堡,以布匹連船為浮橋渡大渡河。正渡之間,清經曆張溥糾集力量,分路反撲,破壞了浮橋,中旗後隊未能過河。已經渡過西南巨塹大渡河的中旗隊伍,使駱秉章大吃一驚即飛調防守金沙江以阻止石達開的川省清軍主力唐友耕部速去堵截。
中旗渡過河後仍繼續北進。4月5日繞過清溪,攻占滎經。4月9日放棄滎經。因雅郡(四川雅安)駐有重兵,故不走直通雅郡大路,而從小河場經鴉子口入山走小徑。在山區得到各地逃來掏挖金沙的窮苦弟兄的幫助,他們自願充當向導,帶領中旗直趨天全。
清軍最擔心這支部隊東去蒲江,南攻樂山、犍為一帶,斷絕四川鹽賦收入,影響本已十分緊張的軍餉來源,便派唐大有、劉德謙搶先占領要隘之地。中旗與駐守清軍展開戰鬥。4月18日(三月初一)大戰方酣時,唐友耕部趕到。中旗與唐友耕部戰於邛崍火井漕地區的油榨沱(清和場)、高場一帶。
是時“兩軍相遇,舍死迭撲,唐軍幾不能成營”。唐軍中有先鋒張某,亡命頑抗,這才穩住陣腳。中旗後撤,張某拚命跟追。觀音閣外,路旁有一大碑,一中旗將士埋伏於後。當張追至,中旗戰士一躍而出,出其不意地殺死這個地方清軍頑敵。
這一戰中旗堅持了三天,終因腹背受敵眾寡懸殊,戰死上千人,指揮龔義等人被俘。第三天晚上中旗偷越敵營,進入大邑、崇慶山區。後由崇慶的懷遠進入川西平原的邊緣,攻占溫江新場,郫縣花園場,距成都已經很近了。
清軍朱桂秋,肖慶高,劉德謙部追擊,各地團練截堵。中旗於4月15日在彭縣北三十裏之敖家場為清軍追上,雙方戰於場南小石枝河上的朱蹄橋一帶。中旗占據陣地應戰,並以馬隊突敵陣,但因極度倦勞戰鬥不利,又傷亡上千人。
餘隊向什邡李家碾轉移,準備進攻什邡縣城。因清軍何勝必部已先至,中旗轉向德陽孝泉、羅江略坪、三台葫蘆溪一線。5月1日,行至江油,敵又追至,中旗與清軍連續大戰。
雙方戰於馬鞍寺,清參將何世華趾高氣揚,匹馬突陣,被中旗用從清軍那裏繳獲來的洋槍擊斃。後又戰於東安場,巷戰之中,殲滅被清軍稱為“勇冠全軍”的百長趙洪發。
再戰於黎雅場一帶,斃當地團練頭目張道平。打退追擊清軍攻勢後,5月3日中旗經馬閣(角)進至平武地界,在沙窩子擊潰當地團練狙擊。這一帶山窮徑僻,清軍為追擊中旗,早將鍋帳沿途寄頓,現糧草缺乏,不敢冒險深入。中旗得以擺脫長期尾隨的清軍,於5月5、6日由平武山內進至甘肅文縣畢(碧)口一帶。
這個時候陝西正是各路叛軍匯集之區。陳玉成派遣的太平軍入陝部隊在啟王梁成富、扶王陳德(得)才和遵王賴文光等的率領下遠征西北。過五關,越秦嶺,抵中原,出潼關,於壬子十二年(1862年)冬由鄖陽而進兵漢中,一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李永和、蘭朝鼎地方叛軍餘部張第才、蘭朝柱、曹燦章也活動於陝西。1863年9、10月太平軍進圍漢中,張、蘭“皆迎附之”,“兩股合並,眾號十萬”。
也就在這個時期,中旗東出陽平,與陳得才軍匯合。太平軍戰力之強可見一斑,所幸中旗部隊肆虐陝甘一帶,並沒有通過雲貴等地騷擾威脅兩廣,能讓兩廣清軍從容殺奔貴州布置防線。
別的不說當初駐紮廣西的湘軍三部人馬,其中劉長佑部進入四川聽候駱秉章調遣,便宜沒撈到盡幹苦活累活了,一直跟在太平軍中旗部隊屁股後麵吃灰,不僅沒拿下肆意張揚的中旗部隊,就連抓捕石達開的大功都沒他們的份。
太平軍石達開部中旗部隊禍害陝甘這跟兩廣沒什麽關係,吳可最多也就是看看熱鬧嘲諷四川以及陝甘同僚廢物,值得他關注的是石部另一員大將李福猷以及其部下人馬。
在石達開所部將領中,李福猷可以說是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人物。1862年初他和賴裕新與石達開分兵三路,進取四川會師涪州,從此成為石達開部下地位僅次於賴裕新的獨當一麵的重要將領。
1863年四月,石達開決定跟蹤中旗部隊,搶渡金沙江西進時,命李福猷率領三萬人進軍貴州,回攻川東作為疑兵。李福猷忠實地執行任務,大張旗鼓向東進軍,把清軍都吸引到自己身邊來,使石達開率領的本軍得以順利渡江。
李福猷經雲南鎮雄入貴州畢節,5月3日由仁懷東進遵義,5月29日與清提督田興恕大戰於綏陽大關,7月到達務州。而後按預定計劃回攻川東,準備與石達開主力配合作戰,於8月20日攻克黔江。
太平軍在雲貴兩省肆虐,橫行無阻縱橫無礙,除了四川總督駱秉章沒臉之外,最倒黴的便是吳可的嶽父雲貴總督張亮基。
因為太平軍石達開部頻頻通過雲貴兩省邊境地區,調動清軍在群山之間繞圈子,張亮基受到朝廷嚴厲訓斥鬧給灰頭土臉,甚至總督位置都有不保跡象。
作為女婿自然要為老丈人分憂解難,加上吳可不希望雲貴川等地的亂象波及兩廣,所以張亮基剛剛透了個口風他便迫不及待調集兵馬進入貴州境內。
因為貴州特殊的地理環境想要完全堵絕太平軍的流竄路線根本沒可能,隻能囤守重要的雄關要隘,阻擋太平軍流竄部隊有可能的入境作戰,沒想到當真起到了不錯效果。
九月間太平軍李福猷部準備借道廣西殺入湖南,結果一頭撞上守侯多時的廣西清軍主力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