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什麽玩笑?湘軍在天京的繳獲之迷
湘軍大隊進入金陵城後搜殺焚掠三日。[更新快,網站頁麵清爽,廣告少,無彈窗,最喜歡這種網站了,一定要好評]↑,令人意外的是,風傳天京城內“金銀如海,百貨充盈”,而除了繳獲洪秀全在長沙南門外所刻玉璽、金印外,湘軍竟一無所獲。
誰都不是傻子,金陵城中究竟有沒有大筆金銀存在,用屁股想都知道答案。
朝廷可不是好糊弄的,尤其在這等財政極度困難的情況下,金陵城中太平軍的金銀早就在朝中大佬的考慮範圍之內。
可是湘軍卻言無任何金銀上的繳獲,這是把朝廷當傻子蒙呢?
朝廷自然不敢,此時朝野又有流言不住傳出,大體意思上說曾氏兄弟私心甚重,在金陵擄掠金銀財寶無數,卻全部運回老家一分也不願留給朝廷。
別說什麽流言止於智者之類的屁話,朝廷眼下被嚴峻的財政形勢逼得差點喘不過氣,一旦看到銀子眼睛都紅了,哪能受得了湘軍如此無賴的貪墨銀錢?
就連身在兩廣的吳可都聽到消息,京城中對曾式兄弟不爽的朝臣大有人在,尤其是兩兄弟獨占收複金陵的滔天大功之時,眼紅警惕的人著實不在少數。
為了獨吞收複金陵的滔天大功,曾式兄弟確實做得有些過分,在朝廷一再催促他們加快進攻速度的時候,還很風騷的跟淮軍領袖李鴻章玩了回“將在外軍令有所不授”的把戲,好好的把朝廷一幹大佬給惡心了一番。
從桂良寫給吳可的私人信件裏可以輕易看出,這位朝堂中立派領袖對曾式兄弟的做法十分不滿,從信中隱約透出的信息,結合鄉勇隊派駐於京城的探子傳信,可以猜到就連洋務派在京城的領袖恭親王,對曾氏兄弟都頗有微詞。
更別提快要窮瘋了的兩宮太後,以及一幹保守派大臣,對於湘軍一毛不拔的舉動有多惱怒了,總之一句話曾氏兄弟此舉確實得罪人不輕。<strong>起舞電子書</strong>
這不,朝廷索要繳獲金陵金銀不得當即翻臉,以追查天京金銀下落為名,指責曾國荃部軍紀敗壞。還在江西、湖北兩省的長江碼頭設哨卡盤查,對從金陵開出的船隻予以嚴格驗查。
與此同時,朝廷還指派江寧將軍富明阿到金陵,名為慰勞實是監視。
收複金陵時的錢財繳獲還僅僅隻是朝廷與湘軍矛盾的開始,除此之外因為賞賜緣故朝廷與湘軍之間也沒少發生齷齪。
收複金陵之後自然要論功行賞,曾國藩把湘軍各位將領的功勞上奏朝廷,按照所俘太平軍將領李秀成的說法,上奏洪福瑱已死。
而浙江和江西的各路清軍都想誇張太平軍餘部的勢力,卻報告洪福瑱實際上並沒有死。於是朝廷得到不同奏報給搞糊塗了,不知道這位太平天國的繼承人到底是掛了還是沒掛。
因為這事,湘軍在朝堂上鬧出老大笑話,曾國藩給搞了個沒臉,他怎麽也沒想到浙江和江西兩地清軍如此不給麵子,竟然唱起了反調。
當然,收複金陵這樣的大功不可不賞,朝廷很快給出豐厚賞賜。
不久朝廷下詔表示,官文和曾國藩紅旗奏捷,攻克江寧省城,覽奏之餘,與天下臣民同樣深為欣喜。洪秀全從道光三十年倡亂,從廣西奔向兩湖和三江,襲擊直隸和山東,百姓慘遭荼毒雲雲。
又言文宗皇帝命兩湖總督官文為欽差大臣,與湖北巡撫胡林翼肅清湖北上遊,胡林翼駐紮宿鬆,籌辦東征。又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統一號令,功績與日俱增。鹹豐十一年七月,文宗皇帝龍馭上賓,當時已經丟失一半的江浙郡縣,朝廷任命曾國藩為協辦大學士,節製四省軍務,權力出自一人。
該大臣自受任以來,即建議從上遊分路進攻,命令彭玉麟、楊嶽斌和曾國荃等人水陸並進,接連攻克沿江的一百多座城市和關隘,斬殺外援的太平軍十幾萬人,合圍江寧,斷絕了城內的接濟。
6月16日,曾國荃攻克金陵。據俘虜供稱,洪秀全其實已於本年5月服毒而死,洪福瑱繼位,城破後穿上官軍號衣,從太平門缺口衝出。曾國荃加派騎兵,追到淳化鎮,擒獲烈王李萬材,據他的口供,李秀成之兄巨王、幼西王、幼南王、定王、崇王和璋王,趁夜衝出,被官軍騎兵追上,將各頭目全部殺斃。其餘兩廣和兩湖多年的悍賊,經各將士於十七八日全部搜殺。
詔書說,曾國藩等人櫛風沐雨,艱苦備嚐,所以要給予特別的獎賞。
欽差大臣、協辦大學士、兩江總督曾國藩,從鹹豐三年在湖南首倡團練,創立水師,與塔齊布、羅澤南等人一起,屢建大功,保全湖南郡縣,攻克武漢等城,肅清江西全境。
東征以來,從宿鬆攻克潛山和太湖,進駐祁門,接連攻克徽州郡縣,然後攻克安慶,作為根據地。命令水陸將士,進占下遊各州郡。有幸大功告成,誅殺反叛首領,實在是由於該大臣籌策無遺,謀勇兼備,知人善任,調度得宜。曾國藩著賞太子太保銜,錫封一等侯爵,世襲罔替,賞戴雙眼花翎。
清朝開國以來,文臣封侯,曾國藩是首開先河。
浙江巡撫曾國荃,以諸生從戎,隨同曾國藩在數省作戰,功績頗著。鹹豐十年,在湘鄉招募勇丁,攻克安慶省城。同治元年和二年,接連攻克巢縣、含山與和州,率領水陸各軍緊逼金陵,駐紮雨花台,攻拔偽城。
洪秀全大部隊包圍軍營,苦戰數月,奮力擊退。本年正月攻克鍾山石壘,收攏對金陵的包圍圈,督率將士鏖戰,開挖地道,親冒矢石,攻打半月之久,未曾後撤,實屬堅忍耐勞,公忠體國。曾國荃著賞太子少保銜,錫封一等伯爵,賞戴雙眼花翎。
記名提督李臣典,在槍炮叢中搶挖地道,誓死殺敵,從倒口首先衝入,眾軍隨之,因而得手,實屬謀勇過人,著加恩錫封一等子爵,賞黃馬褂、雙眼花翎。
蕭孚泗督辦炮台,首先奪門而入,並搜獲李秀成、洪仁達,實屬功勞卓著,加恩錫封一等男爵,賞雙眼花翎。
記名總兵朱洪章賜黃馬褂,授予騎都尉世職,隻要有提鎮職位出缺,首先將他題奏。
大帥們評論攻入金陵的功勞,李臣典以決策居第一,蕭孚泗以先入為第二,朱洪章直攻天王府以北,率部短兵巷戰一晝夜,搜殺太平軍將領最多,功列第三。
朝廷封賞一下,湘軍內部許多將領為朱洪章打抱不平。朱洪章倒是謙虛表示:“我隻是一介武夫,由行伍升為總兵。如今幸好東南已經平定,我身經百戰,還能活下來,已經要感謝老天格外保佑,還爭什麽功呢?”
至於他心中真實想法如何,旁人卻是不得而知。
詔書同時對其餘一百二十多名文武官員都給予了不同程度的評功晉級。吳國宗冒死為地道測量數據,以提督記名,授予一品封典。黃潤昌以按察使使用,加授布政使官銜。黃萬鵬以總兵記名簡放。二十六歲的陳湜升任道員,以按察使記名,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這是湘軍自成立以來最輝煌鼎盛的日子,氣勢之盛不作第二人想。這時,便體現出兩廣總督吳可和手下鄉勇隊的重要性。
此時整個南方除了鄉勇隊之外,根本就沒有湘軍的對手存在,就連看湘軍很不順眼與曾國藩多番為難的左宗棠,以及其手下楚軍都沒這個資格。
這段時日是湘軍上下最光輝閃耀的時候,同時也是朝廷對隊最為忌憚跟防備的時候,湘軍自號雄兵過五十萬可把朝廷嚇得不輕。
為了平衡湘軍的勢力,朝廷在大肆封賞湘軍上下的同時,對於其他各路部隊的統帥和封疆大吏也給予了獎賞,理由是他們共濟時艱。
欽差大臣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加賞一貝勒。欽差大臣、大學士、湖廣總督官文,以及江蘇巡撫李鴻章,都錫封一等伯爵,賞雙眼花翎。陝甘總督楊嶽斌和兵部侍郎彭玉麟,都賞給一等輕車都尉和太子太保銜。
四川總督駱秉章,賞給一等輕車都尉和雙眼花翎。浙江提督鮑超,賞給一等輕車都尉。西安將軍都興阿,江寧將軍富明阿,廣西提督馮子材,都賞給騎都尉。京口副都統魁玉,賞給雲騎尉。漕運總督吳棠,賞給頭品頂戴。
但是,杭州將軍國瑞和江西巡撫沈葆楨,在朝廷的這次額外加恩中,沒有得到實際的好處,隻是得到了表揚,理由是要等到他們肅清浙江和江西的太平軍以後再行加恩。清廷把恩賞懸而不發,是要讓他們用更多的軍功來博取。
可以說,除了南方三督已經其部將校外,凡是參與了圍剿太平軍的清軍將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賞賜,尤其是湘軍一時風光無限氣勢之盛舉國側目。
但這不代表朝廷不重視南方三督,恰恰相反作為與湘軍關係不睦,舉國唯一能與湘軍抗衡不落下風的軍事政治集團,以吳可為首的南方三督比之前更受朝廷關注和看重……
湘軍大隊進入金陵城後搜殺焚掠三日。[更新快,網站頁麵清爽,廣告少,無彈窗,最喜歡這種網站了,一定要好評]↑,令人意外的是,風傳天京城內“金銀如海,百貨充盈”,而除了繳獲洪秀全在長沙南門外所刻玉璽、金印外,湘軍竟一無所獲。
誰都不是傻子,金陵城中究竟有沒有大筆金銀存在,用屁股想都知道答案。
朝廷可不是好糊弄的,尤其在這等財政極度困難的情況下,金陵城中太平軍的金銀早就在朝中大佬的考慮範圍之內。
可是湘軍卻言無任何金銀上的繳獲,這是把朝廷當傻子蒙呢?
朝廷自然不敢,此時朝野又有流言不住傳出,大體意思上說曾氏兄弟私心甚重,在金陵擄掠金銀財寶無數,卻全部運回老家一分也不願留給朝廷。
別說什麽流言止於智者之類的屁話,朝廷眼下被嚴峻的財政形勢逼得差點喘不過氣,一旦看到銀子眼睛都紅了,哪能受得了湘軍如此無賴的貪墨銀錢?
就連身在兩廣的吳可都聽到消息,京城中對曾式兄弟不爽的朝臣大有人在,尤其是兩兄弟獨占收複金陵的滔天大功之時,眼紅警惕的人著實不在少數。
為了獨吞收複金陵的滔天大功,曾式兄弟確實做得有些過分,在朝廷一再催促他們加快進攻速度的時候,還很風騷的跟淮軍領袖李鴻章玩了回“將在外軍令有所不授”的把戲,好好的把朝廷一幹大佬給惡心了一番。
從桂良寫給吳可的私人信件裏可以輕易看出,這位朝堂中立派領袖對曾式兄弟的做法十分不滿,從信中隱約透出的信息,結合鄉勇隊派駐於京城的探子傳信,可以猜到就連洋務派在京城的領袖恭親王,對曾氏兄弟都頗有微詞。
更別提快要窮瘋了的兩宮太後,以及一幹保守派大臣,對於湘軍一毛不拔的舉動有多惱怒了,總之一句話曾氏兄弟此舉確實得罪人不輕。<strong>起舞電子書</strong>
這不,朝廷索要繳獲金陵金銀不得當即翻臉,以追查天京金銀下落為名,指責曾國荃部軍紀敗壞。還在江西、湖北兩省的長江碼頭設哨卡盤查,對從金陵開出的船隻予以嚴格驗查。
與此同時,朝廷還指派江寧將軍富明阿到金陵,名為慰勞實是監視。
收複金陵時的錢財繳獲還僅僅隻是朝廷與湘軍矛盾的開始,除此之外因為賞賜緣故朝廷與湘軍之間也沒少發生齷齪。
收複金陵之後自然要論功行賞,曾國藩把湘軍各位將領的功勞上奏朝廷,按照所俘太平軍將領李秀成的說法,上奏洪福瑱已死。
而浙江和江西的各路清軍都想誇張太平軍餘部的勢力,卻報告洪福瑱實際上並沒有死。於是朝廷得到不同奏報給搞糊塗了,不知道這位太平天國的繼承人到底是掛了還是沒掛。
因為這事,湘軍在朝堂上鬧出老大笑話,曾國藩給搞了個沒臉,他怎麽也沒想到浙江和江西兩地清軍如此不給麵子,竟然唱起了反調。
當然,收複金陵這樣的大功不可不賞,朝廷很快給出豐厚賞賜。
不久朝廷下詔表示,官文和曾國藩紅旗奏捷,攻克江寧省城,覽奏之餘,與天下臣民同樣深為欣喜。洪秀全從道光三十年倡亂,從廣西奔向兩湖和三江,襲擊直隸和山東,百姓慘遭荼毒雲雲。
又言文宗皇帝命兩湖總督官文為欽差大臣,與湖北巡撫胡林翼肅清湖北上遊,胡林翼駐紮宿鬆,籌辦東征。又任命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統一號令,功績與日俱增。鹹豐十一年七月,文宗皇帝龍馭上賓,當時已經丟失一半的江浙郡縣,朝廷任命曾國藩為協辦大學士,節製四省軍務,權力出自一人。
該大臣自受任以來,即建議從上遊分路進攻,命令彭玉麟、楊嶽斌和曾國荃等人水陸並進,接連攻克沿江的一百多座城市和關隘,斬殺外援的太平軍十幾萬人,合圍江寧,斷絕了城內的接濟。
6月16日,曾國荃攻克金陵。據俘虜供稱,洪秀全其實已於本年5月服毒而死,洪福瑱繼位,城破後穿上官軍號衣,從太平門缺口衝出。曾國荃加派騎兵,追到淳化鎮,擒獲烈王李萬材,據他的口供,李秀成之兄巨王、幼西王、幼南王、定王、崇王和璋王,趁夜衝出,被官軍騎兵追上,將各頭目全部殺斃。其餘兩廣和兩湖多年的悍賊,經各將士於十七八日全部搜殺。
詔書說,曾國藩等人櫛風沐雨,艱苦備嚐,所以要給予特別的獎賞。
欽差大臣、協辦大學士、兩江總督曾國藩,從鹹豐三年在湖南首倡團練,創立水師,與塔齊布、羅澤南等人一起,屢建大功,保全湖南郡縣,攻克武漢等城,肅清江西全境。
東征以來,從宿鬆攻克潛山和太湖,進駐祁門,接連攻克徽州郡縣,然後攻克安慶,作為根據地。命令水陸將士,進占下遊各州郡。有幸大功告成,誅殺反叛首領,實在是由於該大臣籌策無遺,謀勇兼備,知人善任,調度得宜。曾國藩著賞太子太保銜,錫封一等侯爵,世襲罔替,賞戴雙眼花翎。
清朝開國以來,文臣封侯,曾國藩是首開先河。
浙江巡撫曾國荃,以諸生從戎,隨同曾國藩在數省作戰,功績頗著。鹹豐十年,在湘鄉招募勇丁,攻克安慶省城。同治元年和二年,接連攻克巢縣、含山與和州,率領水陸各軍緊逼金陵,駐紮雨花台,攻拔偽城。
洪秀全大部隊包圍軍營,苦戰數月,奮力擊退。本年正月攻克鍾山石壘,收攏對金陵的包圍圈,督率將士鏖戰,開挖地道,親冒矢石,攻打半月之久,未曾後撤,實屬堅忍耐勞,公忠體國。曾國荃著賞太子少保銜,錫封一等伯爵,賞戴雙眼花翎。
記名提督李臣典,在槍炮叢中搶挖地道,誓死殺敵,從倒口首先衝入,眾軍隨之,因而得手,實屬謀勇過人,著加恩錫封一等子爵,賞黃馬褂、雙眼花翎。
蕭孚泗督辦炮台,首先奪門而入,並搜獲李秀成、洪仁達,實屬功勞卓著,加恩錫封一等男爵,賞雙眼花翎。
記名總兵朱洪章賜黃馬褂,授予騎都尉世職,隻要有提鎮職位出缺,首先將他題奏。
大帥們評論攻入金陵的功勞,李臣典以決策居第一,蕭孚泗以先入為第二,朱洪章直攻天王府以北,率部短兵巷戰一晝夜,搜殺太平軍將領最多,功列第三。
朝廷封賞一下,湘軍內部許多將領為朱洪章打抱不平。朱洪章倒是謙虛表示:“我隻是一介武夫,由行伍升為總兵。如今幸好東南已經平定,我身經百戰,還能活下來,已經要感謝老天格外保佑,還爭什麽功呢?”
至於他心中真實想法如何,旁人卻是不得而知。
詔書同時對其餘一百二十多名文武官員都給予了不同程度的評功晉級。吳國宗冒死為地道測量數據,以提督記名,授予一品封典。黃潤昌以按察使使用,加授布政使官銜。黃萬鵬以總兵記名簡放。二十六歲的陳湜升任道員,以按察使記名,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這是湘軍自成立以來最輝煌鼎盛的日子,氣勢之盛不作第二人想。這時,便體現出兩廣總督吳可和手下鄉勇隊的重要性。
此時整個南方除了鄉勇隊之外,根本就沒有湘軍的對手存在,就連看湘軍很不順眼與曾國藩多番為難的左宗棠,以及其手下楚軍都沒這個資格。
這段時日是湘軍上下最光輝閃耀的時候,同時也是朝廷對隊最為忌憚跟防備的時候,湘軍自號雄兵過五十萬可把朝廷嚇得不輕。
為了平衡湘軍的勢力,朝廷在大肆封賞湘軍上下的同時,對於其他各路部隊的統帥和封疆大吏也給予了獎賞,理由是他們共濟時艱。
欽差大臣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加賞一貝勒。欽差大臣、大學士、湖廣總督官文,以及江蘇巡撫李鴻章,都錫封一等伯爵,賞雙眼花翎。陝甘總督楊嶽斌和兵部侍郎彭玉麟,都賞給一等輕車都尉和太子太保銜。
四川總督駱秉章,賞給一等輕車都尉和雙眼花翎。浙江提督鮑超,賞給一等輕車都尉。西安將軍都興阿,江寧將軍富明阿,廣西提督馮子材,都賞給騎都尉。京口副都統魁玉,賞給雲騎尉。漕運總督吳棠,賞給頭品頂戴。
但是,杭州將軍國瑞和江西巡撫沈葆楨,在朝廷的這次額外加恩中,沒有得到實際的好處,隻是得到了表揚,理由是要等到他們肅清浙江和江西的太平軍以後再行加恩。清廷把恩賞懸而不發,是要讓他們用更多的軍功來博取。
可以說,除了南方三督已經其部將校外,凡是參與了圍剿太平軍的清軍將領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賞賜,尤其是湘軍一時風光無限氣勢之盛舉國側目。
但這不代表朝廷不重視南方三督,恰恰相反作為與湘軍關係不睦,舉國唯一能與湘軍抗衡不落下風的軍事政治集團,以吳可為首的南方三督比之前更受朝廷關注和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