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匆匆一眨眼又是大半年時間過去……
在兩廣總督吳可的英明治理和統率下,廣東和廣西兩省轟轟烈烈大搞建設,到處都是辛勤勞動的百姓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吳可大肆鼓勵工商業發展此時已經起到成效,不說兩省商業繁茂百業興盛,官道上商旅來往絡繹不絕,各大市鎮貨物充足種類繁多,百姓生活水平噌噌往上直竄,之前戰‘亂’所帶創傷已經逐漸消失遠去。
兩廣新興工廠生產的產品,也通過商旅販,賣四方,搶占周圍省份市場大賺特賺,整個兩廣之地一片欣欣向榮氣象萬千。
&**nbsp;經過近一年時間的消化,安南北部地區也徹底落入兩廣清軍之手。
有兩條鐵路幹線,十來由礦區蔓延而出的鐵路支線組成的鐵路運輸網絡,加上四通八達的官道,依靠無孔不入的商業滲透,擁有一定官方背,景的商人勢力在安南北部地區紮下根來,又有清軍作為依靠很快便成了安南北部第一勢力。
不少廣西百姓隨著商隊出境在安南北部定居下來,隨著安南北部礦區產量越來越大,雇傭的礦工數量越來越多。隨行家屬也不在少數,使得安南北部漢人數量一下子爆漲,已經差不多與當地土民齊平。
而且當地土民在安南北部大發展中也受益菲薄,一個個日子過得滋潤之極,比起中部和南方還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國民要強上不少,對於給他們帶來如此大好生活的清人自然感‘激’不已。
安南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對於說漢話以及寫漢字並不排斥,當地土語和廣西方言差不了多少,至少兩地民眾正常溝通‘交’流沒任何問題,這使得清軍入駐安南北部非常順利。
當然當地也少不了一些反清勢力,都是原本的既得利益者失去手頭權力,自然對‘入侵’的清軍十分不滿,暗地裏沒少搞小動作。
清軍的應對策略是有打又拉,嚴厲打擊那些冥頑不佞的家夥,逮住一個殺一個絕不手軟。另外以經濟利益或者有限的政治利益拉攏那些騎牆派,隻要願意倒向清廷一方積極配合,兩廣總督衙‘門’自然不會吝嗇褒獎。[.超多好看小說]
如此又打又拉,清軍在安南北部地區又占又絕對優勢,很快就徹底將安南北部地區掌握在手,隨著時間推移統治慢慢得到穩固發展。
除了兩廣清軍和商人勢力蜂擁而入之外,得到消息的其它地方商人甚至京城貴族都有派家奴過來打前哨,看看安南北部是否有真有錢途,方便今後圈占地盤撈取好處。
不管來到安南北部的清人有何目的,吳可一律持歡迎態度,眼下正是兩廣清軍鞏固地盤的時候,來的清人越多越好,正好稀釋當地土民數量牢固統治根基。
吳而勾率領八千清軍囤駐於諒山城,通過已經建立好的電報線路可以隨時與鎮南關清軍聯絡,期間三十來裏距離又有火車勾連,一旦遇到戰事可以第一時間支援,雖說不上固若金湯但沒個數倍之敵根本別想妄動分毫。
同時在金蘭灣兩江清軍一部與水師乙支隊駐防於此,負責維護北部灣的航道安全,同時兼顧對麵瓊崖海域秩序維護。
說起兩江水師,甲支隊此時已經應閩浙總督左宗棠之邀,先到福州與當地水師匯合,而後揮師直撲台灣,輕鬆圍剿附近海域海盜,幫助閩浙清軍維護港口秩序和航道安全,替左宗棠展開的洋務運動清除障礙。
南方三督聯盟中日子最難熬的就是雲貴總督張亮基,老爺子年紀大了又不是衝鋒陷陣的武將出身,麵對境內層出不窮的叛‘亂’實在有心無力。
幸好吳可這個‘女’婿還算給力,待兩廣地盤安穩之後便立即派兵進入貴州雲南兩省,幫助當地清軍圍剿叛‘亂’。
因為貴州七山兩水一分田的險惡地形,兩廣清軍一時施展不開很難發揮士‘精’械良的優勢,隻能一點點蠶食叛‘亂’武裝的生存空間,跟一窮二白的叛‘亂’分子互拚消耗,想要在短時間內取成效不太容易。
雲南情況雖然好上一點卻也好得有限,這裏餓地理環境沒貴州那般險惡,但也不怎麽適合大軍行動,民族情況又複雜得很稍一不慎就有‘亂’子發生,加上又與緬甸以及安南‘交’界情勢複雜不是短時間內可以穩定下來的。
顯然朝廷也知道這個情況,所以雖然雲貴兩地一直叛‘亂’不斷,但張亮基的總督位置還是非常穩固的,隻要不出現‘波’及整個西南的大‘亂’子,朝廷也不好得罪南方三督聯盟將張亮基撤下。
南方三督聯盟控製下的南方地區戰‘亂’算是逐漸平息,就算最不穩定的雲南與貴州兩省,叛‘亂’範圍已經影響都已經壓縮到一頂範圍,對於南方三督轄下整體局勢影響不大。
而臨近的兩江戰事也逐漸止息,湘軍在攻破金陵城達到頂峰之後,正在曾國藩的指揮下裁軍縮減規模,雖然小的戰事依舊不斷但大戰事卻是完全止息,兩江三省也都開始了休養生息。
可以說,同治四年的南方地區難得的穩定下來,各省戰事都逐漸平息開始了盞後恢複,眼下著朝廷的錢糧財賦之地將恢複正常,可誰也沒料到這時河南卻出了天大漏子,被朝廷依為心腹幹將,製衡湘軍的‘蒙’古鐵騎以及‘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竟然在高樓寨一役中全軍覆沒。
消息傳出天下震驚朝廷震動,各地被壓製下去的叛‘亂’武裝更是‘精’神大振,竟有那麽一些死灰複燃的跡象,情況一下子變得十分嚴峻。
“廢物,真真是廢物!”
吳可得到消息之時,氣得摔了手中茶杯臉‘色’一片鐵青。
好不容易壓下心頭熊熊怒火,他急忙叫來情報幕僚,索要河南戰事的具體情報,他要搞明白號稱滿清‘精’銳之師的‘蒙’古鐵騎以及‘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是怎麽敗在撚匪手中的,這一變故讓他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後,以太平軍起義在全國掀起的叛‘亂’‘浪’‘潮’走向低‘潮’。
而撚軍和太平軍餘部沒有被清軍的血腥鎮壓所嚇倒,而是繼續跟清軍作對,引來大股清軍的瘋狂鎮壓。
1864年11月下旬,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淮王邱遠才兩部太平軍二三千人,於鄂北地區與張宗禹、任化邦等部撚軍二三萬人匯合,其他一些被打散的太平軍、撚軍也陸續前往集中。
接著,他們在豫、鄂邊境進行合並和改編,組成了一支集中統一的新撚軍,張宗禹,任化邦共推賴文光為最高領袖。賴文光沿用太平天國的年號和封號,張宗禹為梁王,任化邦為魯王,李允為魏王,牛宏升為荊王,張禹爵為幼沃王。
軍隊則沿用撚軍編製,仍以五‘色’旗區分,下分大旗、小旗。軍事上根據撚軍騎兵較多和北方地勢平坦等特點,決定易步為騎,加強部隊的機動能力。
這麽一大股叛‘亂’武裝集結,朝廷又怎麽可能熟視無睹,立即派出‘蒙’古鐵騎圍追堵截,誓要將這股叛‘亂’武裝全部殲滅。
1864年12月初,‘蒙’古親王僧格林沁親督翼長恒齡、成保及副都統常星阿等部進抵湖北棗陽,旋即而進。12月7日,賴文光等督軍敗僧軍於襄陽,然後揮軍北上,進入河南鄧州(今鄧縣)境。
賴文光、張宗禹等選擇鄧州西南的唐坡為防禦基地,挖壕築壘部署兵力。12日,僧軍分左、中、右三路發動進攻。撚軍首先打敗清軍右路步隊,然後從側後抄襲清軍的中、左兩路,大敗僧軍。
1865年1月28日,撚軍經伊陽(今汝陽)返回魯山,僧格林沁又一路追到。撚軍‘誘’敵過滍水(今沙河),然後回軍猛擊,並以馬隊從後抄襲。僧軍大恐營總富克‘精’阿、‘精’‘色’布庫等率部先逃。
撚軍乘勢奮勇殺敵,先後斃清軍翼長恒齡、營總保青、副都統舒倫保、營總常順等多人。僧格林沁在總兵陳國瑞援救下,才幸免於死。
僧格林沁經鄧州、魯山兩次大敗之後,氣急敗壞將首先敗退的富克‘精’阿、‘精’‘色’布庫處決,借以鎮懾所部,然後他便決心猛追撚軍報仇雪恥。
撚軍本來準備西進陝西,由於清軍防堵甚嚴,於是決定在河南境內與僧軍繼續周旋。
魯山獲勝後,撚軍經葉縣北走襄城、禹州,複經長葛,新鄭,轉入尉氏縣境。1865年2月11日,尾隨撚軍的僧軍到達尉氏縣城,撚軍已南下鄢陵。僧軍先頭部隊3000人孤軍冒進,追至鄢陵縣北閻寨坡。
撚軍探明追兵單薄,便以少數部隊‘誘’敵,大隊回馬力戰,將其擊潰。2月中下旬,撚軍由臨潁、郾城南下,攻西平,圍汝陽,僧格林沁隻得於3月5日親督馬隊南下。撚軍見僧軍追來,便揮軍南下,進攻信陽州城南關。
待清軍到達信陽時,又舉旗北上,經確山、遂平、西平到達郾城,然後攻挾溝,入睢州境。3月29日,撚軍自河南考城進入山東境內,將其運動戰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兩廣總督吳可的英明治理和統率下,廣東和廣西兩省轟轟烈烈大搞建設,到處都是辛勤勞動的百姓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吳可大肆鼓勵工商業發展此時已經起到成效,不說兩省商業繁茂百業興盛,官道上商旅來往絡繹不絕,各大市鎮貨物充足種類繁多,百姓生活水平噌噌往上直竄,之前戰‘亂’所帶創傷已經逐漸消失遠去。
兩廣新興工廠生產的產品,也通過商旅販,賣四方,搶占周圍省份市場大賺特賺,整個兩廣之地一片欣欣向榮氣象萬千。
&**nbsp;經過近一年時間的消化,安南北部地區也徹底落入兩廣清軍之手。
有兩條鐵路幹線,十來由礦區蔓延而出的鐵路支線組成的鐵路運輸網絡,加上四通八達的官道,依靠無孔不入的商業滲透,擁有一定官方背,景的商人勢力在安南北部地區紮下根來,又有清軍作為依靠很快便成了安南北部第一勢力。
不少廣西百姓隨著商隊出境在安南北部定居下來,隨著安南北部礦區產量越來越大,雇傭的礦工數量越來越多。隨行家屬也不在少數,使得安南北部漢人數量一下子爆漲,已經差不多與當地土民齊平。
而且當地土民在安南北部大發展中也受益菲薄,一個個日子過得滋潤之極,比起中部和南方還處於水深火熱中的國民要強上不少,對於給他們帶來如此大好生活的清人自然感‘激’不已。
安南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對於說漢話以及寫漢字並不排斥,當地土語和廣西方言差不了多少,至少兩地民眾正常溝通‘交’流沒任何問題,這使得清軍入駐安南北部非常順利。
當然當地也少不了一些反清勢力,都是原本的既得利益者失去手頭權力,自然對‘入侵’的清軍十分不滿,暗地裏沒少搞小動作。
清軍的應對策略是有打又拉,嚴厲打擊那些冥頑不佞的家夥,逮住一個殺一個絕不手軟。另外以經濟利益或者有限的政治利益拉攏那些騎牆派,隻要願意倒向清廷一方積極配合,兩廣總督衙‘門’自然不會吝嗇褒獎。[.超多好看小說]
如此又打又拉,清軍在安南北部地區又占又絕對優勢,很快就徹底將安南北部地區掌握在手,隨著時間推移統治慢慢得到穩固發展。
除了兩廣清軍和商人勢力蜂擁而入之外,得到消息的其它地方商人甚至京城貴族都有派家奴過來打前哨,看看安南北部是否有真有錢途,方便今後圈占地盤撈取好處。
不管來到安南北部的清人有何目的,吳可一律持歡迎態度,眼下正是兩廣清軍鞏固地盤的時候,來的清人越多越好,正好稀釋當地土民數量牢固統治根基。
吳而勾率領八千清軍囤駐於諒山城,通過已經建立好的電報線路可以隨時與鎮南關清軍聯絡,期間三十來裏距離又有火車勾連,一旦遇到戰事可以第一時間支援,雖說不上固若金湯但沒個數倍之敵根本別想妄動分毫。
同時在金蘭灣兩江清軍一部與水師乙支隊駐防於此,負責維護北部灣的航道安全,同時兼顧對麵瓊崖海域秩序維護。
說起兩江水師,甲支隊此時已經應閩浙總督左宗棠之邀,先到福州與當地水師匯合,而後揮師直撲台灣,輕鬆圍剿附近海域海盜,幫助閩浙清軍維護港口秩序和航道安全,替左宗棠展開的洋務運動清除障礙。
南方三督聯盟中日子最難熬的就是雲貴總督張亮基,老爺子年紀大了又不是衝鋒陷陣的武將出身,麵對境內層出不窮的叛‘亂’實在有心無力。
幸好吳可這個‘女’婿還算給力,待兩廣地盤安穩之後便立即派兵進入貴州雲南兩省,幫助當地清軍圍剿叛‘亂’。
因為貴州七山兩水一分田的險惡地形,兩廣清軍一時施展不開很難發揮士‘精’械良的優勢,隻能一點點蠶食叛‘亂’武裝的生存空間,跟一窮二白的叛‘亂’分子互拚消耗,想要在短時間內取成效不太容易。
雲南情況雖然好上一點卻也好得有限,這裏餓地理環境沒貴州那般險惡,但也不怎麽適合大軍行動,民族情況又複雜得很稍一不慎就有‘亂’子發生,加上又與緬甸以及安南‘交’界情勢複雜不是短時間內可以穩定下來的。
顯然朝廷也知道這個情況,所以雖然雲貴兩地一直叛‘亂’不斷,但張亮基的總督位置還是非常穩固的,隻要不出現‘波’及整個西南的大‘亂’子,朝廷也不好得罪南方三督聯盟將張亮基撤下。
南方三督聯盟控製下的南方地區戰‘亂’算是逐漸平息,就算最不穩定的雲南與貴州兩省,叛‘亂’範圍已經影響都已經壓縮到一頂範圍,對於南方三督轄下整體局勢影響不大。
而臨近的兩江戰事也逐漸止息,湘軍在攻破金陵城達到頂峰之後,正在曾國藩的指揮下裁軍縮減規模,雖然小的戰事依舊不斷但大戰事卻是完全止息,兩江三省也都開始了休養生息。
可以說,同治四年的南方地區難得的穩定下來,各省戰事都逐漸平息開始了盞後恢複,眼下著朝廷的錢糧財賦之地將恢複正常,可誰也沒料到這時河南卻出了天大漏子,被朝廷依為心腹幹將,製衡湘軍的‘蒙’古鐵騎以及‘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竟然在高樓寨一役中全軍覆沒。
消息傳出天下震驚朝廷震動,各地被壓製下去的叛‘亂’武裝更是‘精’神大振,竟有那麽一些死灰複燃的跡象,情況一下子變得十分嚴峻。
“廢物,真真是廢物!”
吳可得到消息之時,氣得摔了手中茶杯臉‘色’一片鐵青。
好不容易壓下心頭熊熊怒火,他急忙叫來情報幕僚,索要河南戰事的具體情報,他要搞明白號稱滿清‘精’銳之師的‘蒙’古鐵騎以及‘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是怎麽敗在撚匪手中的,這一變故讓他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1864年7月天京陷落後,以太平軍起義在全國掀起的叛‘亂’‘浪’‘潮’走向低‘潮’。
而撚軍和太平軍餘部沒有被清軍的血腥鎮壓所嚇倒,而是繼續跟清軍作對,引來大股清軍的瘋狂鎮壓。
1864年11月下旬,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淮王邱遠才兩部太平軍二三千人,於鄂北地區與張宗禹、任化邦等部撚軍二三萬人匯合,其他一些被打散的太平軍、撚軍也陸續前往集中。
接著,他們在豫、鄂邊境進行合並和改編,組成了一支集中統一的新撚軍,張宗禹,任化邦共推賴文光為最高領袖。賴文光沿用太平天國的年號和封號,張宗禹為梁王,任化邦為魯王,李允為魏王,牛宏升為荊王,張禹爵為幼沃王。
軍隊則沿用撚軍編製,仍以五‘色’旗區分,下分大旗、小旗。軍事上根據撚軍騎兵較多和北方地勢平坦等特點,決定易步為騎,加強部隊的機動能力。
這麽一大股叛‘亂’武裝集結,朝廷又怎麽可能熟視無睹,立即派出‘蒙’古鐵騎圍追堵截,誓要將這股叛‘亂’武裝全部殲滅。
1864年12月初,‘蒙’古親王僧格林沁親督翼長恒齡、成保及副都統常星阿等部進抵湖北棗陽,旋即而進。12月7日,賴文光等督軍敗僧軍於襄陽,然後揮軍北上,進入河南鄧州(今鄧縣)境。
賴文光、張宗禹等選擇鄧州西南的唐坡為防禦基地,挖壕築壘部署兵力。12日,僧軍分左、中、右三路發動進攻。撚軍首先打敗清軍右路步隊,然後從側後抄襲清軍的中、左兩路,大敗僧軍。
1865年1月28日,撚軍經伊陽(今汝陽)返回魯山,僧格林沁又一路追到。撚軍‘誘’敵過滍水(今沙河),然後回軍猛擊,並以馬隊從後抄襲。僧軍大恐營總富克‘精’阿、‘精’‘色’布庫等率部先逃。
撚軍乘勢奮勇殺敵,先後斃清軍翼長恒齡、營總保青、副都統舒倫保、營總常順等多人。僧格林沁在總兵陳國瑞援救下,才幸免於死。
僧格林沁經鄧州、魯山兩次大敗之後,氣急敗壞將首先敗退的富克‘精’阿、‘精’‘色’布庫處決,借以鎮懾所部,然後他便決心猛追撚軍報仇雪恥。
撚軍本來準備西進陝西,由於清軍防堵甚嚴,於是決定在河南境內與僧軍繼續周旋。
魯山獲勝後,撚軍經葉縣北走襄城、禹州,複經長葛,新鄭,轉入尉氏縣境。1865年2月11日,尾隨撚軍的僧軍到達尉氏縣城,撚軍已南下鄢陵。僧軍先頭部隊3000人孤軍冒進,追至鄢陵縣北閻寨坡。
撚軍探明追兵單薄,便以少數部隊‘誘’敵,大隊回馬力戰,將其擊潰。2月中下旬,撚軍由臨潁、郾城南下,攻西平,圍汝陽,僧格林沁隻得於3月5日親督馬隊南下。撚軍見僧軍追來,便揮軍南下,進攻信陽州城南關。
待清軍到達信陽時,又舉旗北上,經確山、遂平、西平到達郾城,然後攻挾溝,入睢州境。3月29日,撚軍自河南考城進入山東境內,將其運動戰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