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這麽急著秘會吳可,不是為了在吳可麵前炫耀他對陝甘回亂的了解,而是找支援來的。[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


    別看福建搞洋務興辦船政局弄得轟轟烈烈紅紅火火,可畢竟福建洋務才剛剛開頭,除了口號喊得響亮其它地方隻能用一窮二白來形容。


    左宗棠明白這一點,所以便急匆匆找上了吳可。


    作為南方三督聯盟的兩麵旗手,關係又是鐵得不能再鐵的好朋友,左宗棠十分清楚兩廣地區實力到底有多強。


    在吳可的保駕護航下,兩廣不僅建立的完善的輕工業體係,各種輕工業產品能夠做到完全國產化,還有一部分產品甚至賣到了外國。


    如此成績放眼真個大清都是獨一無二的,當初左宗棠聽到消息的時候振奮不已,第一時間來信要求吳可主動宣傳,將這樣大振官民士氣的好事宣揚出去,幫助本就火熱的洋務熱潮更填一把大火。


    可惜的是吳可不願出這樣的風頭,讓左宗棠遺憾不已備感失落。


    不過兩廣出產的輕工業產品,卻是在福建市麵上大行其道,活躍了福建經濟不說還引得一幹福建富豪紛紛效仿,這對左宗棠來說卻是一樁好處,不用官府親自動手民間便自發形成一股大辦輕工業的浪潮。


    正是因此,左宗棠才更加明白兩廣實力之雄厚。要不是吳可隱藏得極深,又將治下輕工業新式工廠分散各地的話,隻怕兩廣早就成了洋務運動的興盛之地。


    福建推行的很多洋務舉措,其中都有兩廣支援過來的人才幫忙,這才免去了花大價錢請洋人的麻煩。


    更讓左宗棠驚訝的是,兩廣方麵不僅輕工業發展迅猛,在重工業以及軍工廠方麵也是著有建樹。


    兩廣擁有三家具備製造火,槍的火,槍工廠,還有五家專屬子彈製造工廠以及配套的火藥廠等等軍火工廠,每年的產量足夠供應兩廣清軍訓練所用,還能有一部分庫存留做儲備之用。


    就兩左宗棠帶到福建的那上萬楚軍人馬的彈藥補充,也都是從兩廣軍工廠那頭提供的,聽說兩廣這邊還在嚐試製造火炮,就是不知道現在出沒出啥成果。<strong>最新章節全文閱讀</strong>


    而且瓊崖的礦區發展十分迅猛,一係列圍繞著礦區開辦的工廠給兩廣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鋼鐵,兩廣的軍火工廠不愁沒有合格的原材料供應。


    這,就是兩廣強大的底氣所在!


    左宗棠此行就是為了兩廣自產的槍械彈藥,他奉命入陝剿滅當地回民叛亂,以當地的情況而言所需彈藥物資顯然不是一個小數字。


    當然朝廷可以解決一部分,但他可不敢把所有希望都放在朝廷身上,自己也得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這時候兩廣的資產軍械和彈藥就顯得格外重要。


    對於左宗棠的請求,吳可很爽快答應下來,不說兩人關係親密,左宗棠此時有難處他當然得幫上一把,更何況左宗棠又不是不付錢。


    兩人商量了整整一天時間,便將軍火供應的事兒談妥,而後便趁機聊了聊各自對眼下大清局勢的看法。


    總之,兩人都對朝廷平息叛亂有信心,但是具體什麽時候能夠徹底平息叛亂,誰心中都沒底。


    好好的跟左宗棠聚了一回,因為時間關係第二天便各奔東西,左宗棠忙著回去整軍備武做好出發準備,吳可也要跟手下後勤部門打好招呼,讓他們做好協調工作一旦左宗棠啟程他所需要的大批軍火物資立刻跟進。


    同時,陝甘回民叛亂讓吳可心生警惕,回去之後立即召集手下幕僚收集有關方麵的資料,同時也讓下麵官府注意兩廣境內回民動態,一有不對立即匯報但不允許地方官府擅自行動。


    ……


    西北回亂已到不可收拾之地,陝甘清軍連戰連敗隻能守著幾座要塞大城,奇遇地區基本上都被回民叛軍以及西撚軍所占,


    形勢實在不容樂觀,朝廷一再催促左宗棠加快速度趕去平亂。


    左宗棠(剛被任命為陝甘總督)可不是個肯吃虧的主,率上萬楚軍精銳出出了福建之後,便借口籌備糧餉暫時停兵湖北躊躇不前,要求朝廷先把足夠的糧餉軍械以及物資調撥到位,他這才好放心大膽的前往陝甘平亂。


    朝廷自然不爽,連下幾封斥責聖旨,要求他不得延誤立刻出發,至於戰爭所需一應糧餉槍械物資,朝廷正想辦法籌措要他不要擔心。


    怎麽可能不擔心?


    糧餉倒還好說,軍械彈藥方麵朝廷根本無法自產,隻能花大把銀子向洋人采購,其間得耽誤多少時間啊?


    左宗棠也是個牛脾氣,既然打定主意要等軍械糧餉到位後再行動,自然對朝廷連發的幾道聖旨不屑一顧,上折表示朝廷要是實在等不及的話,可以先調撥附近的湘軍過去嘛,他這個新任陝甘總督不在意滴。


    他不在意朝廷在意啊,好不同意逼得曾國藩主動削減湘軍,這時候可不能再給湘軍複起的機會,這是原則問題容不得絲毫差錯。


    朝廷倒是想調淮軍過去,可惜的是淮軍此時任務也重,正在山東河南一帶跟撚匪主力死磕呢,根本就抽不出身再去陝甘參合。


    再說了李鴻章的基業全在江南一帶,他才不願意跑到陝甘這個大火坑去攪合呢,那幫回民叛軍可不是那麽好剿的。


    於是,朝廷隻能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左宗棠和他的楚軍身上。


    至於吳可跟鄉勇隊,朝廷連想都沒想過。不是鄉勇隊戰鬥力不強,相反單論戰績的話放眼整個大清沒哪支部隊戰鬥力能比得上鄉勇隊的,包括將領能力和水平在內都是如此。


    別看湘軍吹得歡,收複金陵立下奇功,可是當初湘軍落魄之時情勢那叫一個慘,曾國藩被太平軍堵在南昌近一年都做好了死的準備。那時候整個大清能打的是哪支部隊,除了鄉勇隊再無它人!


    而且鄉勇隊無論對付太平軍還是撚匪,勝率都大得出奇,就連跟實力強大的列強聯軍幹仗,都以一勝一平保持不敗,這樣的實力派去陝甘剿匪其實是最合適的,鄉勇隊有這樣四處救火的寶貴經驗。


    可問題出,漢人之中剛出了一個尾大不掉的曾國藩,朝廷實在不願再出一個實力更加強悍的吳可,不然之前也沒必要將吳可調到兩廣。


    ……


    就在朝廷與左宗棠拉拉扯扯糾結不已的時候,吳可也沒閑著,一邊親自監督後勤部門給出發的左宗棠部運送大批軍械彈藥,一邊仔細研究幕僚收集到的回漢衝突,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除了之前左宗棠幫他普及的那些回漢衝體原因之外,他和手下幕僚整理分析了大量資料,算是粗略弄明白了回漢衝突的根本原因所在。


    《大清律例》中的回族立法無一不充斥著對回族百姓歧視與壓迫,回族百姓在法律麵前所受到的待遇極不公平。


    在朝廷看來,一方麵“回人久隸編,即與百姓元異”,“回豈非民乎?”


    針對普通百姓的法律均可適用於回族,另一方麵又誣稱“回民獷悍成習,結黨為匪,僅照常辦理不足示懲”,還要特別製定更嚴酷的法律,回族百姓可謂苦難深重。


    不僅如此,朝廷還在司法活動中加深著對回民的歧視和壓迫。例如,原回民結夥行竊例中,對持械並無具體界定,嘉慶二十五午(1820年)山東省為嚴懲省內竊盜之風,製定新例,“凡非徒手,即應以執持器植論”、“器械二字包括一切順杆、軟梯、鐵鑿、鐵鍁、小刀等物”,由於該省嚴懲竊盜的舊有條例係引自回民例,因而山東省的新規定又彼反引到回民例,通行全國。


    該條例中“回民結夥”提法最初沒有詳細區分被結夥者為漢民或回民,後來在司法實踐中官員們發現回民與漢民結夥,若均照回民例處置,對漢民來說處罰太重,於是官方對“回民結夥”的情況補充新的解釋,漢民與回民夥同行竊,各按各自的律例科斷,從而明確了漢回不平籌的事實。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陝甘總督因故奏請各省凶犯回匪停發甘肅,酌發他省,一些官員處於陰暗的心理,認為回民改發他省是得到優遇,“使不法凶回終得安處腹地,不足以儆凶頑”,於是請求“將回民結夥三人以上執持凶器毆人者,俱實發煙瘴充軍,並回民搶奪數在三人以下,持械逞強一項,其情罪正複相等,此等回犯為數不多,酌發四省煙瘴充軍,亦不在擁擠”,結果此議案“奏準通行”。


    總之,在對待回民的問題上,朝廷上下充滿了惡意。正是在這種不公平的出事態度下,加上一些官員推波助瀾,致使陝甘地區的回漢矛盾越積越深,最後終致不可收拾之境。


    這樣的事情不僅發生在陝甘地區,分散居住於全國各地的回民顯然也受此捆饒久已,放吳可感覺心中不舒服的同時也提醒了他,兩廣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列強時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排雲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排雲掌並收藏新列強時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