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保禎也是有脾性的,他自然不肯輕易向兩廣總督吳可低頭,盡管通過與閩浙總督吳棠的談心,他知道自己操之過及也一樣堅持己見。(.好看的小說棉花糖※%,
他有他的驕傲,自然不可能輕易便向兩廣總督吳可服軟低頭。
雖然太平軍掀起的亂世,讓吳可這等草根出身的粗鄙武夫上位,並在滿清官場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但作為正統出身的讀書人,沈保禎內心深處是很看不上吳可這樣的‘爆發戶’的。
就連左宗棠這樣讀書人出身的封疆大吏,由於不是正途步入官場,也被大部分傳統進士出身士大夫排斥瞧之不起。不然左宗棠兩次上門要求他卻不予理睬,曾國藩剛打了個招呼便立即湊了上去,還不是出身惹的禍?
既然把兩廣水師支援的教官趕出了學堂,自然要另添人手補充空缺。
所幸沈保禎也不是沒有朋友的孤家寡人,一封書信寄到一片廢墟的金陵兩江總督衙門,很快一批從上海租界請來的洋人海軍軍官便趕到福建,加入船政學堂教官行業。
閩浙總督吳棠見此也不好多說什麽,隻是要求沈保禎手下的船廠盡快建造合適戰船,以武裝加強福建水師戰力。
沈保禎現在也明白形勢不妙,沒了兩廣水師分支艦隊的幫助,福建外海水域局麵頓時有混亂跡象,要不趕緊提升福建水師戰力威懾的話,隻怕會出現十分糟糕的情況。
盡管知道建造戰船並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但沈保禎還是咬牙應承下來。事兒是他做下的,一切後果都由他自各承擔怨不得別人。
於是,在新任船政大臣沈保禎將兩廣來人全部驅逐出船政學堂,兩廣方麵報複性的將之前支援人手全部撤離,於是福建外海局勢一下子混亂起來,剛剛建成沒多久的福建船廠在新任船政大臣的嚴厲要求下開足馬力建造水師戰船。
……
“嘿嘿,想踩著咱的腦袋立威,現在知道厲害了吧?”
消息傳回兩廣,水師上下一片幸災樂禍,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
福建水師什麽情況,兩廣水師高層清楚得很,想要徹底掌握台灣海峽那一片海域,就算現在開足了馬力建造戰船,有得花費幾年時間慢慢經營。<strong>.</strong>
想當初兩廣水師為了清除伶仃洋上的海盜,可是連續進行了差不多四年時間不間斷掃蕩,這才有了眼下這等穩定局麵,就是如此還得時不時應付那些不怕死又不知從哪冒出來的海盜團夥,更不要說實力遠不及兩廣水師的福建水師了。
“嗬嗬不要管福建的事,他們做成啥樣跟咱們關係不大!”
吳可聽聞之後,隻是不以為然的撇了撇嘴,拒絕了手下提出的繼續找船政學堂麻煩的陰損點子,畢竟有左宗棠的麵子擺在那兒不好做得太過。
眼下,需要吳可特別關心的,除了京城朝堂局勢之外,就是安南局勢了。
朝堂局勢現在變得越發緊張,帝後黨與顧命大臣派係之間此時已經徹底撕破了臉皮,不管不顧互相攻擊已經到了白熱化程度。
兩宮太後經過多年經營,在王公黨的幫助下已經逐漸掌握朝堂,那位慈禧太後怎麽可能容得顧命大臣跟她們爭奪朝堂控製大權?
鹹豐帝掛掉時任命的八位顧命大臣,到了此時還剩下三位堅持在朝堂之上,不肯放棄手中權力跟帝後黨爭得頭破血流臉紅脖子粗。
兩宮太後為了手頭權力也真是夠狠,在恭親王等王公黨的支持下,利用一切機會對顧命大臣派係下狠手,栽贓陷害潑髒水等等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之前有五位顧命大臣便倒在這些手段之下。
眼下雙方已經徹底撕破了臉皮,在朝堂上掀起一陣腥風血雨鬥得好不慘烈,各種手段齊出朝中大臣基本上沒有一個能抽身事外。
大學士,總理衙門事務大臣桂良寫給吳可的書信中不無抱怨,言道此時朝堂已成戰場,雖不見刀光劍影卻被戰場還要險惡,稍有不慎便有身死族滅的危險,實在讓他待著很不舒服。
在帝後黨與王公黨聯盟的強大威勢麵前,顧命大臣派係日子過得岌岌可危,每天都處於提心吊膽的情緒當中不可自拔,帝後黨在朝堂權力鬥爭中已經占據了絕對優勢。
不過這時候帝後黨內部出現了分歧,給了顧命大臣派係以喘息之機。
兩宮太後之間的關係,可沒傳言中那麽和睦。之前隻不過為了收攏朝堂大權,對付顧命大臣派係才緊密聯合共同對外,此時帝後黨已經在爭鬥中占據絕對優勢,兩宮太後之間的緊密關係自然立刻瓦解。
慈安和慈禧這兩位太後,可是早就出現了矛盾衝突,當時還是“蘭貴人”(後來慈禧)入宮得寵之際。有一段時間,鹹豐皇帝表現得像《長恨歌》所謂那樣:**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皇宮“祖宗之法”規定,但凡皇帝每夜“臨幸”某妃,都由太監將名冊一式二份,一式由內監“敬事房”收錄,一式交於正宮皇後。
皇帝也難,皇帝不上朝的消息經由太監傳到了正宮慈安耳中,慈安便手持“祖訓”前往幹預。待鹹豐皇帝前腳走,慈安便把“蘭貴人”喚至皇後行使權力的坤寧宮,命令哭哭啼啼的“蘭貴人”下跪,宣示她不守“婦道”。
正欲家法從事,人走心在的鹹豐皇帝匆匆走了進來,大呼“請皇後免責,蘭兒已有娠矣”。慈安聽到此言,連忙下座說:“帝胡不早言,吾之杖伊,遵祖製也,受杖墮娠,失祖訓矣。皇上春秋雖盛,儲宮未備,吾安可守一訓,而失列祖列宗之遺意哉?”
因為在鹹豐帝跟前爭寵,兩宮太後的關係早就跟‘和睦’兩字搭不上邊。
除此之外,兩宮太後還因‘正統’之位鬧得不可開交。
鹹豐皇帝死前,西宮太後慈禧不過是“懿貴妃”,鹹豐死後才升為“西太後”。就是說如果此時鹹豐皇帝九泉下有知,他還不認識這個“西太後”呢。
在某次祭祀鹹豐帝的時候,慈安堅持按鹹豐帝生前規矩,慈安居前,旁邊空位留給先於鹹豐帝死去的那位“正後”,而慈禧稍居下位。
對此,慈禧據理力爭,兩宮太後並坐“垂簾”已久,還提這種陳芝麻爛穀子的所謂規矩,是對現實西太後的侮辱,叫她何能“母儀天下”?
最終儀式雖然就了慈禧意願,但是這次在皇家祭祀公開場合中的爭執,使得西後對正宮東太後尤為“銜恨”。
除此之外,因為後宮的權力之爭,兩宮太後也鬧得很不愉快。
據傳某日慈安坐轎經過宮中某殿,慈禧手下小太監李蓮英正與某小太監玩摜跤比賽。深知“兩宮”權力高低的李蓮英對東宮慈安的轎子視而不見,仍然擋於道中玩興正濃。在慈安的呼斥下,李蓮英才退於路邊跪下,一臉滿不在乎的樣子。
後來慈安欲對李蓮英行使“杖責”,竟有後宮中人為其“緩頰”說情。如此看來西宮慈禧能力和權力大於正宮慈安,已是後宮之中為人所共知的事實,不是慈安眼下所謂的正宮地位所能決定的。
而且這時候,帝後黨與王公黨之間的聯盟也出現了問題,因為顧命大臣派係此時已經奄奄一息,根本就用不著帝後黨與王公黨聯合對抗,隨便哪一家隻需稍微費點力氣便能將之徹底幹掉。
這時,就是考慮收獲分配戰利品的時候。
無論帝後黨還是王公黨,都想分得那一塊最大蛋糕,因為利益衝突兩派之間也開始出現矛盾糾紛。
帝後黨認為自己是正統,收拾了顧命大臣派係之後,理應得到最大的好處,也就是顧命大臣派係徹底倒台之後,他們所留下的關鍵位置大部分都要歸攏在帝後黨一係手中。
王公黨方麵也認為自己勞苦功高,在對付顧命大臣派係時出了大力,理應得到與付出成正比的收獲,顧命大臣派係倒台之後留下的空缺,應該由他們來主持分配,這是理所應當的事兒。
兩派人馬對於戰果分配的要求實在差得太遠,心中不滿之下關係要是還能維持得下去那真叫奇跡。
而且兩宮太後具體可以說慈禧太後對於權力的掌控欲實在太過強烈,她的目標是徹底掌握朝堂唯我獨尊,哪會給自己培養出一方可以製衡的勢力出來?
王公黨首領恭親王還有幾位親王以及郡王都是野心勃勃之輩,此時恨不得朝廷恢複清初之時的‘八王議政’製度,將朝廷大權全部收歸於王公黨一方,最不濟也得成為朝堂第一大勢力,有與帝後黨分庭抗禮的實力,不然他們費這麽大力氣嗎搞掉顧命大臣派係幹嗎?
而且此時恭親王主持的洋務運動也在大清如火如荼的展開,獲得了一大批在鎮壓太平天國戰爭中崛起的地方實力派支持,聲勢之盛威望之大一時不做第二人想。
可就在這時,來自慈禧太後的嚴厲打擊,直接讓恭親王從雲端跌落泥坑,從此帝後黨與王公黨關係出現巨大裂痕……
他有他的驕傲,自然不可能輕易便向兩廣總督吳可服軟低頭。
雖然太平軍掀起的亂世,讓吳可這等草根出身的粗鄙武夫上位,並在滿清官場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但作為正統出身的讀書人,沈保禎內心深處是很看不上吳可這樣的‘爆發戶’的。
就連左宗棠這樣讀書人出身的封疆大吏,由於不是正途步入官場,也被大部分傳統進士出身士大夫排斥瞧之不起。不然左宗棠兩次上門要求他卻不予理睬,曾國藩剛打了個招呼便立即湊了上去,還不是出身惹的禍?
既然把兩廣水師支援的教官趕出了學堂,自然要另添人手補充空缺。
所幸沈保禎也不是沒有朋友的孤家寡人,一封書信寄到一片廢墟的金陵兩江總督衙門,很快一批從上海租界請來的洋人海軍軍官便趕到福建,加入船政學堂教官行業。
閩浙總督吳棠見此也不好多說什麽,隻是要求沈保禎手下的船廠盡快建造合適戰船,以武裝加強福建水師戰力。
沈保禎現在也明白形勢不妙,沒了兩廣水師分支艦隊的幫助,福建外海水域局麵頓時有混亂跡象,要不趕緊提升福建水師戰力威懾的話,隻怕會出現十分糟糕的情況。
盡管知道建造戰船並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但沈保禎還是咬牙應承下來。事兒是他做下的,一切後果都由他自各承擔怨不得別人。
於是,在新任船政大臣沈保禎將兩廣來人全部驅逐出船政學堂,兩廣方麵報複性的將之前支援人手全部撤離,於是福建外海局勢一下子混亂起來,剛剛建成沒多久的福建船廠在新任船政大臣的嚴厲要求下開足馬力建造水師戰船。
……
“嘿嘿,想踩著咱的腦袋立威,現在知道厲害了吧?”
消息傳回兩廣,水師上下一片幸災樂禍,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
福建水師什麽情況,兩廣水師高層清楚得很,想要徹底掌握台灣海峽那一片海域,就算現在開足了馬力建造戰船,有得花費幾年時間慢慢經營。<strong>.</strong>
想當初兩廣水師為了清除伶仃洋上的海盜,可是連續進行了差不多四年時間不間斷掃蕩,這才有了眼下這等穩定局麵,就是如此還得時不時應付那些不怕死又不知從哪冒出來的海盜團夥,更不要說實力遠不及兩廣水師的福建水師了。
“嗬嗬不要管福建的事,他們做成啥樣跟咱們關係不大!”
吳可聽聞之後,隻是不以為然的撇了撇嘴,拒絕了手下提出的繼續找船政學堂麻煩的陰損點子,畢竟有左宗棠的麵子擺在那兒不好做得太過。
眼下,需要吳可特別關心的,除了京城朝堂局勢之外,就是安南局勢了。
朝堂局勢現在變得越發緊張,帝後黨與顧命大臣派係之間此時已經徹底撕破了臉皮,不管不顧互相攻擊已經到了白熱化程度。
兩宮太後經過多年經營,在王公黨的幫助下已經逐漸掌握朝堂,那位慈禧太後怎麽可能容得顧命大臣跟她們爭奪朝堂控製大權?
鹹豐帝掛掉時任命的八位顧命大臣,到了此時還剩下三位堅持在朝堂之上,不肯放棄手中權力跟帝後黨爭得頭破血流臉紅脖子粗。
兩宮太後為了手頭權力也真是夠狠,在恭親王等王公黨的支持下,利用一切機會對顧命大臣派係下狠手,栽贓陷害潑髒水等等手段無所不用其極,之前有五位顧命大臣便倒在這些手段之下。
眼下雙方已經徹底撕破了臉皮,在朝堂上掀起一陣腥風血雨鬥得好不慘烈,各種手段齊出朝中大臣基本上沒有一個能抽身事外。
大學士,總理衙門事務大臣桂良寫給吳可的書信中不無抱怨,言道此時朝堂已成戰場,雖不見刀光劍影卻被戰場還要險惡,稍有不慎便有身死族滅的危險,實在讓他待著很不舒服。
在帝後黨與王公黨聯盟的強大威勢麵前,顧命大臣派係日子過得岌岌可危,每天都處於提心吊膽的情緒當中不可自拔,帝後黨在朝堂權力鬥爭中已經占據了絕對優勢。
不過這時候帝後黨內部出現了分歧,給了顧命大臣派係以喘息之機。
兩宮太後之間的關係,可沒傳言中那麽和睦。之前隻不過為了收攏朝堂大權,對付顧命大臣派係才緊密聯合共同對外,此時帝後黨已經在爭鬥中占據絕對優勢,兩宮太後之間的緊密關係自然立刻瓦解。
慈安和慈禧這兩位太後,可是早就出現了矛盾衝突,當時還是“蘭貴人”(後來慈禧)入宮得寵之際。有一段時間,鹹豐皇帝表現得像《長恨歌》所謂那樣:**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皇宮“祖宗之法”規定,但凡皇帝每夜“臨幸”某妃,都由太監將名冊一式二份,一式由內監“敬事房”收錄,一式交於正宮皇後。
皇帝也難,皇帝不上朝的消息經由太監傳到了正宮慈安耳中,慈安便手持“祖訓”前往幹預。待鹹豐皇帝前腳走,慈安便把“蘭貴人”喚至皇後行使權力的坤寧宮,命令哭哭啼啼的“蘭貴人”下跪,宣示她不守“婦道”。
正欲家法從事,人走心在的鹹豐皇帝匆匆走了進來,大呼“請皇後免責,蘭兒已有娠矣”。慈安聽到此言,連忙下座說:“帝胡不早言,吾之杖伊,遵祖製也,受杖墮娠,失祖訓矣。皇上春秋雖盛,儲宮未備,吾安可守一訓,而失列祖列宗之遺意哉?”
因為在鹹豐帝跟前爭寵,兩宮太後的關係早就跟‘和睦’兩字搭不上邊。
除此之外,兩宮太後還因‘正統’之位鬧得不可開交。
鹹豐皇帝死前,西宮太後慈禧不過是“懿貴妃”,鹹豐死後才升為“西太後”。就是說如果此時鹹豐皇帝九泉下有知,他還不認識這個“西太後”呢。
在某次祭祀鹹豐帝的時候,慈安堅持按鹹豐帝生前規矩,慈安居前,旁邊空位留給先於鹹豐帝死去的那位“正後”,而慈禧稍居下位。
對此,慈禧據理力爭,兩宮太後並坐“垂簾”已久,還提這種陳芝麻爛穀子的所謂規矩,是對現實西太後的侮辱,叫她何能“母儀天下”?
最終儀式雖然就了慈禧意願,但是這次在皇家祭祀公開場合中的爭執,使得西後對正宮東太後尤為“銜恨”。
除此之外,因為後宮的權力之爭,兩宮太後也鬧得很不愉快。
據傳某日慈安坐轎經過宮中某殿,慈禧手下小太監李蓮英正與某小太監玩摜跤比賽。深知“兩宮”權力高低的李蓮英對東宮慈安的轎子視而不見,仍然擋於道中玩興正濃。在慈安的呼斥下,李蓮英才退於路邊跪下,一臉滿不在乎的樣子。
後來慈安欲對李蓮英行使“杖責”,竟有後宮中人為其“緩頰”說情。如此看來西宮慈禧能力和權力大於正宮慈安,已是後宮之中為人所共知的事實,不是慈安眼下所謂的正宮地位所能決定的。
而且這時候,帝後黨與王公黨之間的聯盟也出現了問題,因為顧命大臣派係此時已經奄奄一息,根本就用不著帝後黨與王公黨聯合對抗,隨便哪一家隻需稍微費點力氣便能將之徹底幹掉。
這時,就是考慮收獲分配戰利品的時候。
無論帝後黨還是王公黨,都想分得那一塊最大蛋糕,因為利益衝突兩派之間也開始出現矛盾糾紛。
帝後黨認為自己是正統,收拾了顧命大臣派係之後,理應得到最大的好處,也就是顧命大臣派係徹底倒台之後,他們所留下的關鍵位置大部分都要歸攏在帝後黨一係手中。
王公黨方麵也認為自己勞苦功高,在對付顧命大臣派係時出了大力,理應得到與付出成正比的收獲,顧命大臣派係倒台之後留下的空缺,應該由他們來主持分配,這是理所應當的事兒。
兩派人馬對於戰果分配的要求實在差得太遠,心中不滿之下關係要是還能維持得下去那真叫奇跡。
而且兩宮太後具體可以說慈禧太後對於權力的掌控欲實在太過強烈,她的目標是徹底掌握朝堂唯我獨尊,哪會給自己培養出一方可以製衡的勢力出來?
王公黨首領恭親王還有幾位親王以及郡王都是野心勃勃之輩,此時恨不得朝廷恢複清初之時的‘八王議政’製度,將朝廷大權全部收歸於王公黨一方,最不濟也得成為朝堂第一大勢力,有與帝後黨分庭抗禮的實力,不然他們費這麽大力氣嗎搞掉顧命大臣派係幹嗎?
而且此時恭親王主持的洋務運動也在大清如火如荼的展開,獲得了一大批在鎮壓太平天國戰爭中崛起的地方實力派支持,聲勢之盛威望之大一時不做第二人想。
可就在這時,來自慈禧太後的嚴厲打擊,直接讓恭親王從雲端跌落泥坑,從此帝後黨與王公黨關係出現巨大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