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皇太後是帝製時代中國少數長期當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稱聰明幹練,尤其擅長擺弄親貴朝臣之間的權力平衡,以維係清廷的絕對權威。(.好看的小說↑,
而作為王公黨領袖的恭親王,其與慈禧太後的關係隻能用複雜來形容,他們之間的合作度過了剛開始時的蜜月期,隨著顧命大臣派係的衰落,因為利益衝突等等原因開始出現分歧。
慈禧同他的小叔子恭親王奕之間的關係,恩恩怨怨,起起伏伏。從鹹豐十一年(1861)他們精誠合作起,他們有密切的合作,也有尖銳的衝突。
坊間流言,甚至猜測慈禧和他的小叔子恭親王奕之間關係曖昧。這當然是政敵耍的一種誣賴手段,他們之間純粹是一種政治關係,一種利害關係。
至少吳可印象裏的恭親王,在女色方麵還是比較節製的,最起碼和其他八旗王公相比如此,更不要說和身居權力核心的慈禧太後有什麽奸情了。
隻是感覺恭親王在政治手段方麵能力真的一般,不僅比不上依靠小手段上位的鹹豐帝,甚至連初嚐權力美妙滋味的慈禧太後都有所不如。
鹹豐帝在承德行宮因禦女太多而掛掉之後,兩宮太後在王公黨領袖奕的緊密配合下,一舉壓製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大臣派係,取得了同治初年在朝堂權力爭奪上的優勢,基本上掌握了大清的最高統治權力。
此後,當務之急是繼續打壓削弱顧命大臣派係,同時還得穩定人心控製大局。
而控製大局的關鍵是盡快組成新的領導班子,以免造成權力真空和讓人措手不及的變故。新的領導班子的組成,首先表現在對恭親王奕的重用上。
恭親王奕是個不可多得的能臣。其在聯合帝後黨打壓箍命大臣派係時,運籌帷幄弛張有度,上下聯絡左右周旋,是個掌握朝堂大權的核心人物。
而慈禧初涉政壇缺乏經驗,但她慧眼識人膽略兼備。對奕,她用而不疑付以重托,使奕放開手腳地去謀劃,終使帝後黨與王公黨聯盟在與顧命大臣派係的鬥爭中取得巨大優勢。
這次朝堂鬥爭,慈禧設謀在先慈安聽命於後,凡此皆那拉氏之謀,而元後(慈安)但讚成之而已。[.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而慈禧與恭親王奕,在此期間配合之默契堪稱珠聯璧合,是帝後黨與王公黨能取得巨大優勢的關鍵所在。
因之,對奕,在同治小皇帝基本坐穩皇位後,於鹹豐十一年(1861)十月初一日,兩宮皇太後以同治帝的名義連發兩道諭旨,一是授予恭王議政王兼軍機大臣,一是補授其宗人府宗令。十月初二日又連發兩道諭旨,一是補授總管內務府大臣,一是著管理宗人府銀庫。
兩天之內,連發四諭。奕得到了幾個最重要的職務。其中尤其是議政王這一頭銜,使他明顯地淩駕於其他諸王之上,成為兩宮太後和幼帝之下的第一人。
而宗人府位居內閣六部之上,宗令是宗人府最高長官,是管理皇族內部事務的要職。宗令有權賞罰皇族成員。這就賦予了奕明正言順地處分顧命大臣派係核心要員載垣、端華和肅順的特權。而總管內務府大臣是管理宮廷事務的最高長官,因接近皇帝掌握實權也是一等一的實權職位。
清朝宗室的爵位分為十二等: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第一等爵位是親王,第二等爵位是郡王,第三等爵位是貝勒,第四等爵位是貝子。滿清宗室爵位劃分為十四等。應以十二等為是。恭親王不僅襲爵位於第一等,同時手中權力滔天在朝臣之中不做第二人想。
不僅如此,兩宮太後秉政之初,對恭親王奕也是非常倚重的。
慈禧秉政之初,一切政事尚未熟習。不僅有顧命大臣派係製衡窺視,且京中黨派分歧尤難操縱,外交之事又不易辦。恐己不易壓伏,遂引恭王以為己助。恭王當國久經曆多,故倚之如左右手。
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因此除授予上述的要職外,兩宮皇太後又加給了奕許多恩典。
例如不久後的十月初八日,賞賜奕親王爵世襲罔替,奕堅辭改賜親王雙俸,為此特頒上諭,加以表彰:
母後皇太後、聖母皇太後再三申明,此係先帝恩旨,而該王辭謝倍力,聲淚俱下。兩宮皇太後未忍重拂其意,不得已姑從所請,將世襲親王罔替之旨暫從緩議,俟朕親政之年,再行辦理。恭親王奕著先賞食親王雙俸,以示優禮。
這裏的“此係先帝恩旨”,顯然不是事實。因為鹹豐帝臨死前對其弟奕是有猜忌心理的,不然不會將他排斥在顧命八大臣之外。但是現在這樣說,就使恭親王執掌朝堂大權顯得更加合法化,不僅是兩宮太後的意思,也是鹹豐帝的本意了。
又在當年十月初十日,兩宮太後懿旨,命大學士會同六部九卿,詳議具奏奕生母康慈皇太後應如何議加尊諡,這是恭親王奕的一塊心病。
兩宮太後不等鹹豐年號過去便如此迫不及待拉攏恭親王,顯然恭親王此時對於兩宮太後而言,數其再怎麽重要都不為過。
十月二十一日,大學士九卿會議,同上奕生母康慈皇太後尊諡,請升祔太廟,並據請將前上尊諡改擬,加至12字,以表尊崇,諡曰:“孝靜康慈懿昭端惠弼天撫聖成皇後。”對奕生母的尊重,就是對奕的尊重。
十二月初九日,兩宮懿旨“恭親王長女聰慧軼群”,晉封為固倫公主。“所有服色體製,均著照固倫公主之例”辦理。清製中宮嫡女曰固倫公主,妃嬪所出稱和碩公主。若中宮撫養宗室女遣嫁時,禮遇可比之和碩公主。因此兩宮太後對非皇後的奕之女賞固倫公主名銜,是有清空前絕後之一例,這表明慈禧和慈安兩位太後對奕的信任和不遺餘力的拉攏。
同治元年正月初一日(1862年1月30日),為了進一步鞏固和拉攏王公黨勢力,兩宮又下懿旨賞王公黨領袖恭親王奕在紫禁城內坐四人轎,又恭親王之子載澂賞戴三眼花翎。
這一切都說明了兩宮太後,尤其是慈禧,起碼在初掌朝堂期間對奕是十分重用的,這是應有之理。
無論兩宮太後權勢有多滔天,畢竟他們是後宮女人,不可能出得後宮親自執掌朝政,必須推舉出一位或者多位代,理人出來才成。
再說鹹豐帝死得太過突然,兩宮太後還沒來得及培養黨羽,又得麵對顧命大臣派係對權力的挑戰,不著緊拉攏恭親王才叫怪事。
不管恭親王跟鹹豐帝之間關係如何,作為道光帝第六子鹹豐帝的親弟弟,又是雄懷大誌的能人,絕對不可能眼睜睜看著大清政權落入顧命大臣之手。
當年聖祖康熙為了扳倒顧命四大臣花費了多大代價,誰都不可能將希望放在年不過七歲的同治小皇帝身上。慈禧和慈安兩位太後比不上孝莊太後,同治皇帝肯定也比不得聖祖康熙厲害。
以事實觀之,既有兩宮持政,可無須輔佐之人。慈禧深感恭王在朝堂助己,以其女為大公主,準用黃轎,故恭王頗有大權。
大清新的領導班子組成,還表現在軍機處的重組上。
軍機處是滿清的特殊政治機構,是直接稟承皇帝意旨承辦一切重大政務的中樞。軍機處實際上是皇帝內廷的辦公廳或機要室,
地位極其重要。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分設滿、漢員。由各部尚書、侍郎、總督等奉旨應召入值,為兼差,其數無定額。由親王或大學士為首領,稱“揆首”、“領袖”,軍機大臣稱為“軍機大臣上行走”,初入軍機處者,有的因資曆較淺,加“學習”二字,稱“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過一二年再相機去掉“學習”二字。
打壓顧命大臣派係成功,為了徹底掌握朝堂大權,必然要組成為兩宮太後服務的新的軍機處。
鹹豐十一年十月初一日(1861年11月3日),兩宮太後連發兩道上諭。任命大學士桂良、戶部尚書沈兆霖、戶部右侍郎寶鋆,均著在軍機大臣上行走。而在這次朝堂鬥爭裏功勞卓著的鴻臚寺少卿曹毓瑛,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
原為軍機大臣的戶部左侍郎文祥,著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恭親王奕為首席軍機大臣,這樣以恭親王奕為首組成了新的六人軍機處。
總之,在兩宮太後執掌朝堂大權初期,為了鞏固手上權力,以兩宮太後為首的帝後黨和恭親王為首的王公黨配合默契,處於蜜月期中互相信任一致對外。
可惜好景不長,隨著顧命大臣被一個個打倒,對於權力分配的不滿和分歧,使得恭親王與兩位嫂子之間關係出現巨大裂痕……
而作為王公黨領袖的恭親王,其與慈禧太後的關係隻能用複雜來形容,他們之間的合作度過了剛開始時的蜜月期,隨著顧命大臣派係的衰落,因為利益衝突等等原因開始出現分歧。
慈禧同他的小叔子恭親王奕之間的關係,恩恩怨怨,起起伏伏。從鹹豐十一年(1861)他們精誠合作起,他們有密切的合作,也有尖銳的衝突。
坊間流言,甚至猜測慈禧和他的小叔子恭親王奕之間關係曖昧。這當然是政敵耍的一種誣賴手段,他們之間純粹是一種政治關係,一種利害關係。
至少吳可印象裏的恭親王,在女色方麵還是比較節製的,最起碼和其他八旗王公相比如此,更不要說和身居權力核心的慈禧太後有什麽奸情了。
隻是感覺恭親王在政治手段方麵能力真的一般,不僅比不上依靠小手段上位的鹹豐帝,甚至連初嚐權力美妙滋味的慈禧太後都有所不如。
鹹豐帝在承德行宮因禦女太多而掛掉之後,兩宮太後在王公黨領袖奕的緊密配合下,一舉壓製了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大臣派係,取得了同治初年在朝堂權力爭奪上的優勢,基本上掌握了大清的最高統治權力。
此後,當務之急是繼續打壓削弱顧命大臣派係,同時還得穩定人心控製大局。
而控製大局的關鍵是盡快組成新的領導班子,以免造成權力真空和讓人措手不及的變故。新的領導班子的組成,首先表現在對恭親王奕的重用上。
恭親王奕是個不可多得的能臣。其在聯合帝後黨打壓箍命大臣派係時,運籌帷幄弛張有度,上下聯絡左右周旋,是個掌握朝堂大權的核心人物。
而慈禧初涉政壇缺乏經驗,但她慧眼識人膽略兼備。對奕,她用而不疑付以重托,使奕放開手腳地去謀劃,終使帝後黨與王公黨聯盟在與顧命大臣派係的鬥爭中取得巨大優勢。
這次朝堂鬥爭,慈禧設謀在先慈安聽命於後,凡此皆那拉氏之謀,而元後(慈安)但讚成之而已。[.想看的書幾乎都有啊,比一般的小說網站要穩定很多更新還快,全文字的沒有廣告。]而慈禧與恭親王奕,在此期間配合之默契堪稱珠聯璧合,是帝後黨與王公黨能取得巨大優勢的關鍵所在。
因之,對奕,在同治小皇帝基本坐穩皇位後,於鹹豐十一年(1861)十月初一日,兩宮皇太後以同治帝的名義連發兩道諭旨,一是授予恭王議政王兼軍機大臣,一是補授其宗人府宗令。十月初二日又連發兩道諭旨,一是補授總管內務府大臣,一是著管理宗人府銀庫。
兩天之內,連發四諭。奕得到了幾個最重要的職務。其中尤其是議政王這一頭銜,使他明顯地淩駕於其他諸王之上,成為兩宮太後和幼帝之下的第一人。
而宗人府位居內閣六部之上,宗令是宗人府最高長官,是管理皇族內部事務的要職。宗令有權賞罰皇族成員。這就賦予了奕明正言順地處分顧命大臣派係核心要員載垣、端華和肅順的特權。而總管內務府大臣是管理宮廷事務的最高長官,因接近皇帝掌握實權也是一等一的實權職位。
清朝宗室的爵位分為十二等: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第一等爵位是親王,第二等爵位是郡王,第三等爵位是貝勒,第四等爵位是貝子。滿清宗室爵位劃分為十四等。應以十二等為是。恭親王不僅襲爵位於第一等,同時手中權力滔天在朝臣之中不做第二人想。
不僅如此,兩宮太後秉政之初,對恭親王奕也是非常倚重的。
慈禧秉政之初,一切政事尚未熟習。不僅有顧命大臣派係製衡窺視,且京中黨派分歧尤難操縱,外交之事又不易辦。恐己不易壓伏,遂引恭王以為己助。恭王當國久經曆多,故倚之如左右手。
這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因此除授予上述的要職外,兩宮皇太後又加給了奕許多恩典。
例如不久後的十月初八日,賞賜奕親王爵世襲罔替,奕堅辭改賜親王雙俸,為此特頒上諭,加以表彰:
母後皇太後、聖母皇太後再三申明,此係先帝恩旨,而該王辭謝倍力,聲淚俱下。兩宮皇太後未忍重拂其意,不得已姑從所請,將世襲親王罔替之旨暫從緩議,俟朕親政之年,再行辦理。恭親王奕著先賞食親王雙俸,以示優禮。
這裏的“此係先帝恩旨”,顯然不是事實。因為鹹豐帝臨死前對其弟奕是有猜忌心理的,不然不會將他排斥在顧命八大臣之外。但是現在這樣說,就使恭親王執掌朝堂大權顯得更加合法化,不僅是兩宮太後的意思,也是鹹豐帝的本意了。
又在當年十月初十日,兩宮太後懿旨,命大學士會同六部九卿,詳議具奏奕生母康慈皇太後應如何議加尊諡,這是恭親王奕的一塊心病。
兩宮太後不等鹹豐年號過去便如此迫不及待拉攏恭親王,顯然恭親王此時對於兩宮太後而言,數其再怎麽重要都不為過。
十月二十一日,大學士九卿會議,同上奕生母康慈皇太後尊諡,請升祔太廟,並據請將前上尊諡改擬,加至12字,以表尊崇,諡曰:“孝靜康慈懿昭端惠弼天撫聖成皇後。”對奕生母的尊重,就是對奕的尊重。
十二月初九日,兩宮懿旨“恭親王長女聰慧軼群”,晉封為固倫公主。“所有服色體製,均著照固倫公主之例”辦理。清製中宮嫡女曰固倫公主,妃嬪所出稱和碩公主。若中宮撫養宗室女遣嫁時,禮遇可比之和碩公主。因此兩宮太後對非皇後的奕之女賞固倫公主名銜,是有清空前絕後之一例,這表明慈禧和慈安兩位太後對奕的信任和不遺餘力的拉攏。
同治元年正月初一日(1862年1月30日),為了進一步鞏固和拉攏王公黨勢力,兩宮又下懿旨賞王公黨領袖恭親王奕在紫禁城內坐四人轎,又恭親王之子載澂賞戴三眼花翎。
這一切都說明了兩宮太後,尤其是慈禧,起碼在初掌朝堂期間對奕是十分重用的,這是應有之理。
無論兩宮太後權勢有多滔天,畢竟他們是後宮女人,不可能出得後宮親自執掌朝政,必須推舉出一位或者多位代,理人出來才成。
再說鹹豐帝死得太過突然,兩宮太後還沒來得及培養黨羽,又得麵對顧命大臣派係對權力的挑戰,不著緊拉攏恭親王才叫怪事。
不管恭親王跟鹹豐帝之間關係如何,作為道光帝第六子鹹豐帝的親弟弟,又是雄懷大誌的能人,絕對不可能眼睜睜看著大清政權落入顧命大臣之手。
當年聖祖康熙為了扳倒顧命四大臣花費了多大代價,誰都不可能將希望放在年不過七歲的同治小皇帝身上。慈禧和慈安兩位太後比不上孝莊太後,同治皇帝肯定也比不得聖祖康熙厲害。
以事實觀之,既有兩宮持政,可無須輔佐之人。慈禧深感恭王在朝堂助己,以其女為大公主,準用黃轎,故恭王頗有大權。
大清新的領導班子組成,還表現在軍機處的重組上。
軍機處是滿清的特殊政治機構,是直接稟承皇帝意旨承辦一切重大政務的中樞。軍機處實際上是皇帝內廷的辦公廳或機要室,
地位極其重要。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分設滿、漢員。由各部尚書、侍郎、總督等奉旨應召入值,為兼差,其數無定額。由親王或大學士為首領,稱“揆首”、“領袖”,軍機大臣稱為“軍機大臣上行走”,初入軍機處者,有的因資曆較淺,加“學習”二字,稱“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過一二年再相機去掉“學習”二字。
打壓顧命大臣派係成功,為了徹底掌握朝堂大權,必然要組成為兩宮太後服務的新的軍機處。
鹹豐十一年十月初一日(1861年11月3日),兩宮太後連發兩道上諭。任命大學士桂良、戶部尚書沈兆霖、戶部右侍郎寶鋆,均著在軍機大臣上行走。而在這次朝堂鬥爭裏功勞卓著的鴻臚寺少卿曹毓瑛,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
原為軍機大臣的戶部左侍郎文祥,著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恭親王奕為首席軍機大臣,這樣以恭親王奕為首組成了新的六人軍機處。
總之,在兩宮太後執掌朝堂大權初期,為了鞏固手上權力,以兩宮太後為首的帝後黨和恭親王為首的王公黨配合默契,處於蜜月期中互相信任一致對外。
可惜好景不長,隨著顧命大臣被一個個打倒,對於權力分配的不滿和分歧,使得恭親王與兩位嫂子之間關係出現巨大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