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可是洋務派領袖,他的自身榮辱不僅關係到王公黨切身利益,同時也對大清此時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影響甚深。(.無彈窗廣告)∽↗,
不論此次慈禧太後有沒有打壓洋務派的心思,事實上已經對氣勢如日中天,在地方上更是勢力龐大的洋務派造成了極為不好的影響。
恭親王在京城地位受挫,地方上的洋務派大佬們便少了一分來自朝堂的保障。
雖然此時無論曾國藩還是左宗棠,還有一直沒有表態其實早已算是洋務派大佬的兩廣總督吳可,都已是羽翼豐滿的一代豪雄,但他們畢竟是漢人身份很多事情在滿人為主的朝堂上不好動作。
少了恭親王的幫襯,各地打上洋務派標簽的督撫就得直麵頑固守舊勢力的攻擊,雖然他們並不畏懼麻煩,但麻煩能少一點是一點。
所幸恭親王沒有被一擼到底,雖然不能參與中摳事務,但以他親王的位份還是很能做一些事情的。最起碼慈禧太後在徹底解決殘留顧命大臣之前,不可能將恭親王以及地方洋務派徹底得罪。
……
朝廷明發上諭後,兩宮太後並沒有立即召見恭親王奕。
而恭親王奕請求召見,她們也不予理睬以示冷淡。直到二十幾天後的四月十四日,她們才召見了恭王。這時的奕已深知慈禧的厲害,他誠惶誠恐不知所措,深自愧悔伏地痛哭,作出了服從諭旨聽從裁決的姿態。
慈禧也許是動了惻隱之心,也許是裁抑奕的目的已經達到,也許是軍機處沒有更為合適的人選,便於同日發了一道上諭:“恭親王著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無庸複議政名目,以示裁抑。”
這就恢複了恭王的首席軍機大臣職,但“議政王”名目卻永遠地削除了。是恭王仍被命樞廷矣,然已無‘議政王’之尊稱。名位固已較前大為減削,此雖王年少不學,關於大體,積嫌蒙釁,自取之嚴譴,然亦太後集權之手段也。
這一次慈禧太後對恭親王發難,可以說突然之極讓人大感措手不及,恭親王的表現也平庸到了極點,可以用毫無還手之力來形容。
這對於心高氣傲的恭親王而言,可是極為突兀丟臉之事。[更新快,網站頁麵清爽,廣告少,無彈窗,最喜歡這種網站了,一定要好評]
同治四年九月(1865年10月),鹹豐帝奉安定陵,恭親王襄辦奉安事宜有功,兩宮太後欲加優獎。此時的恭親王牢記“功高蓋主”的古訓,“以盈,滿為懼,再四固辭”,再也不敢領受什麽獎賞了。
所以慈禧將恭親王交宗人府議敘,宗人府評價甚好:“惟恭親王誼屬宗藩,首參機務,近來事無巨細,愈加寅畏小心,深自斂抑。”
慈禧很滿意,特頒一諭旨:“所有三月初七日諭旨,著無庸納入起居注,以示眷念勳勞,保全令名至意。”所以同治四年三月初七日起居注僅書:“命恭親王毋庸在軍機處議政,並撤一切差使。”而無慈禧起草的朱諭全文。這是慈禧為緩和同奕的矛盾而采取的一個步驟。
恭親王奕為了表明自己的心跡,麵奏兩宮太後收回對其長女封為固倫公主的成命。兩宮經考慮便以同治帝名義發一上諭,同意了他的請求,但封其為榮壽公主,所有一切儀製服色仍照公主例。奕怕功高加禍,嚴厲約束自己謹慎行事。
總之,這場由兩宮太後,主要是慈禧發起的對恭親王奕的鬥爭,前後經一個多月便基本結束了。這事來得突然去得迅急,最後慈禧太後也達成目的。
等到地方督撫得到消息,並準備做些什麽的時候,事情已經塵埃落定沒有轉圜餘地,其他人怎麽想的吳可不清楚,反正當時吳可罵了娘。
他一則對慈禧太後如此迫不及待攬權不滿外加警惕萬分,同時對於恭親王的軟弱表現實在看不過眼,隻要恭親王在此次事件中強硬一點,等到各地封疆反應過來最不濟也不會鬧到最後這個地步。
事情雖然結束迅速,但吳可還是通過從京城傳回的消息,招來身邊幕僚班子好好研究了一番,總要搞清楚慈禧太後究竟怎麽回事,免得以後自己重蹈覆轍。
……
安得海是慈禧太後的禦前太監,一名安德海。其人狡黠多智西太後甚寵之。
孝欽(慈禧)禦前監小安方有寵,多所宣索,王(恭親王)戒以國方艱難,宮中不宜求取。小安不服,曰:“所取為何?”王一時不能答,即曰:“如瓷器杯盤,照例每月供一份,計存者已不少,何以更索?”小安曰:“往後不取矣。”明日進膳,則悉屏禦瓷,盡用村店粗惡者。孝欽(慈禧)訝問,以六爺(奕)責言對。孝欽慍曰:“乃約束及我日食耶?”於時蔡禦史聞之,疏劾王貪恣。
也就是說,安得海恃寵而驕,借慈禧名義,在物質要求上貪得無厭,遭到了心高氣傲的恭親王奕理所當然的反對。但是狡猾的安得海設計圈套惡進讒言,挑撥慈禧和奕的關係,製造矛盾,妄圖用慈禧打擊奕,慈禧偏偏又中了計。而這個矛盾恰被任署日講官的蔡壽祺得知,他認為有機可乘便上疏彈劾奕。
這事在京城坊間傳得沸沸揚揚,吳可手下幕僚班子一致認為慈禧偏聽偏信安得海之類的太監的讒言,並因而猜忌、戒備恭王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信的。
坊間瘋傳奕自恃有功,每日奏對,時間既久,便放鬆了戒備,漸漸地把與兩宮太後的等級森嚴的君臣關係,自覺不自覺地視如尋常百姓的叔嫂關係了。這是為兩宮太後絕對不能允許的。
又有傳言恭王則於用人之權,黜陟之事,不商之於太後,或升或調,皆由己意。凡關於各省之事,亦獨斷而行。而宮廷之間,亦漸生嫌隙,常相抵觸矣。又說:恭王在宮廷之外,與中外官吏自由來往,不取太後意願,輒自專擅。而太後則使太監伺察之,種種行為,皆歸報於太後,乃愈啟猜疑之心。
恭親王用人專斷、辦事專擅,這事是有的但也不至於像坊間流傳的那般誇張。
又有傳兩宮太後召見之地,任何人不得擅入。“無論若何大員,非總管太監傳旨,不能徑入。而恭王往往不俟內監傳旨,徑直入內,以為此製非為彼而設也”。這等於禮節不周之事,所謂無風不起浪想來兩宮太後不可能拿自家名聲做陷阱。
還有王既被親用,每日朝,輒立談移晷,宮監進茗飲,兩宮必曰:“給六爺茶。”一日召對頗久,王立禦案前,舉甌將飲,忽悟此禦茶也,仍還置處。兩宮哂焉。蓋是日偶忘命茶。
據說,慈禧對這種越禮的行為十分反感。她們認為,這是奕對至高無上的君權的一種蓄意的挑戰,是不能容忍的。
更有傳言,一日召見時,恭王竟對兩宮雲:“兩太後之地位,皆由我而得之。”此言慈禧決不能忘而恕之也。又說:凡奏對時,每由慈禧問答。一日太後言畢,恭王佯作未聞,請太後重述一次。太後有言,每抗聲答之,恭王驕傲之態,每使太後不能容忍。
京城坊間據言奕的傲慢情形,於上述四端可見一斑。
對於奕的表現,“當時之人,皆以為恭王對於兩宮之態度舉動,似覺太過。以己大權在握,遂擅攬一切,未免近於驕愎”。
又言奕既然有此表現,便迫使慈禧不得不采取措施。“太後既知恭王之權漸大,常侵越己之權勢,遂立意告誡恭王須明白國體,不可僭越。用人之權,視太後為轉移。稍有不合,即告罷黜”。
坊間肆意流傳奕傲慢驕愎的說法,是替慈禧張本的。當然奕在作風與性格上的這個嚴重不足,也是確實存在著的。
這一點吳可也十分清楚,像恭親王這樣的天皇貴州,一旦繞組過得太過順風順水便難免生出驕橫之心,可要說這廝做得這般過分卻不可信。
當時之人可能對兩宮突然出手不明所以,可能就信了坊間流言將罪責全部扣在恭親王頭上,吳可卻是不然作為後世來人他可是十分清楚慈禧太後的權利欲有多嚴重。
兩宮太後,尤其是慈禧,對最高統治權一刻也沒有放鬆過。
垂簾聽政久了,慈禧於國故朝政漸皆了然。本性專斷遂不欲他人之參預。蓋其聰明才力,加以讀書增其識見,於用人行政諸大端,頗得人之信服。昔之所賴,今則棄厭而疏遠矣。昔日衝抑之懷,今則專斷而把持之矣。
這是說,慈禧在掌握和運用國家權力上已趨成熟,她要高度集中皇權。這就必須削弱恭王的權力。因此她抓住戰機主動進攻,以便達到皇權獨攬的目的。
種種說法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吳可與幕僚研究過後認為都有一定道理。此事發起內因是慈禧企圖皇權獨攬,外因是奕的用事專擅,行為不檢,而誘因則是安得海的讒言。
恭親王突然被整,讓吳可感歎之餘卻也給他敲醒了警鍾,那位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太後已經露出猙獰獠牙,警醒他以後行事必須越發低調才成……
不論此次慈禧太後有沒有打壓洋務派的心思,事實上已經對氣勢如日中天,在地方上更是勢力龐大的洋務派造成了極為不好的影響。
恭親王在京城地位受挫,地方上的洋務派大佬們便少了一分來自朝堂的保障。
雖然此時無論曾國藩還是左宗棠,還有一直沒有表態其實早已算是洋務派大佬的兩廣總督吳可,都已是羽翼豐滿的一代豪雄,但他們畢竟是漢人身份很多事情在滿人為主的朝堂上不好動作。
少了恭親王的幫襯,各地打上洋務派標簽的督撫就得直麵頑固守舊勢力的攻擊,雖然他們並不畏懼麻煩,但麻煩能少一點是一點。
所幸恭親王沒有被一擼到底,雖然不能參與中摳事務,但以他親王的位份還是很能做一些事情的。最起碼慈禧太後在徹底解決殘留顧命大臣之前,不可能將恭親王以及地方洋務派徹底得罪。
……
朝廷明發上諭後,兩宮太後並沒有立即召見恭親王奕。
而恭親王奕請求召見,她們也不予理睬以示冷淡。直到二十幾天後的四月十四日,她們才召見了恭王。這時的奕已深知慈禧的厲害,他誠惶誠恐不知所措,深自愧悔伏地痛哭,作出了服從諭旨聽從裁決的姿態。
慈禧也許是動了惻隱之心,也許是裁抑奕的目的已經達到,也許是軍機處沒有更為合適的人選,便於同日發了一道上諭:“恭親王著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無庸複議政名目,以示裁抑。”
這就恢複了恭王的首席軍機大臣職,但“議政王”名目卻永遠地削除了。是恭王仍被命樞廷矣,然已無‘議政王’之尊稱。名位固已較前大為減削,此雖王年少不學,關於大體,積嫌蒙釁,自取之嚴譴,然亦太後集權之手段也。
這一次慈禧太後對恭親王發難,可以說突然之極讓人大感措手不及,恭親王的表現也平庸到了極點,可以用毫無還手之力來形容。
這對於心高氣傲的恭親王而言,可是極為突兀丟臉之事。[更新快,網站頁麵清爽,廣告少,無彈窗,最喜歡這種網站了,一定要好評]
同治四年九月(1865年10月),鹹豐帝奉安定陵,恭親王襄辦奉安事宜有功,兩宮太後欲加優獎。此時的恭親王牢記“功高蓋主”的古訓,“以盈,滿為懼,再四固辭”,再也不敢領受什麽獎賞了。
所以慈禧將恭親王交宗人府議敘,宗人府評價甚好:“惟恭親王誼屬宗藩,首參機務,近來事無巨細,愈加寅畏小心,深自斂抑。”
慈禧很滿意,特頒一諭旨:“所有三月初七日諭旨,著無庸納入起居注,以示眷念勳勞,保全令名至意。”所以同治四年三月初七日起居注僅書:“命恭親王毋庸在軍機處議政,並撤一切差使。”而無慈禧起草的朱諭全文。這是慈禧為緩和同奕的矛盾而采取的一個步驟。
恭親王奕為了表明自己的心跡,麵奏兩宮太後收回對其長女封為固倫公主的成命。兩宮經考慮便以同治帝名義發一上諭,同意了他的請求,但封其為榮壽公主,所有一切儀製服色仍照公主例。奕怕功高加禍,嚴厲約束自己謹慎行事。
總之,這場由兩宮太後,主要是慈禧發起的對恭親王奕的鬥爭,前後經一個多月便基本結束了。這事來得突然去得迅急,最後慈禧太後也達成目的。
等到地方督撫得到消息,並準備做些什麽的時候,事情已經塵埃落定沒有轉圜餘地,其他人怎麽想的吳可不清楚,反正當時吳可罵了娘。
他一則對慈禧太後如此迫不及待攬權不滿外加警惕萬分,同時對於恭親王的軟弱表現實在看不過眼,隻要恭親王在此次事件中強硬一點,等到各地封疆反應過來最不濟也不會鬧到最後這個地步。
事情雖然結束迅速,但吳可還是通過從京城傳回的消息,招來身邊幕僚班子好好研究了一番,總要搞清楚慈禧太後究竟怎麽回事,免得以後自己重蹈覆轍。
……
安得海是慈禧太後的禦前太監,一名安德海。其人狡黠多智西太後甚寵之。
孝欽(慈禧)禦前監小安方有寵,多所宣索,王(恭親王)戒以國方艱難,宮中不宜求取。小安不服,曰:“所取為何?”王一時不能答,即曰:“如瓷器杯盤,照例每月供一份,計存者已不少,何以更索?”小安曰:“往後不取矣。”明日進膳,則悉屏禦瓷,盡用村店粗惡者。孝欽(慈禧)訝問,以六爺(奕)責言對。孝欽慍曰:“乃約束及我日食耶?”於時蔡禦史聞之,疏劾王貪恣。
也就是說,安得海恃寵而驕,借慈禧名義,在物質要求上貪得無厭,遭到了心高氣傲的恭親王奕理所當然的反對。但是狡猾的安得海設計圈套惡進讒言,挑撥慈禧和奕的關係,製造矛盾,妄圖用慈禧打擊奕,慈禧偏偏又中了計。而這個矛盾恰被任署日講官的蔡壽祺得知,他認為有機可乘便上疏彈劾奕。
這事在京城坊間傳得沸沸揚揚,吳可手下幕僚班子一致認為慈禧偏聽偏信安得海之類的太監的讒言,並因而猜忌、戒備恭王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信的。
坊間瘋傳奕自恃有功,每日奏對,時間既久,便放鬆了戒備,漸漸地把與兩宮太後的等級森嚴的君臣關係,自覺不自覺地視如尋常百姓的叔嫂關係了。這是為兩宮太後絕對不能允許的。
又有傳言恭王則於用人之權,黜陟之事,不商之於太後,或升或調,皆由己意。凡關於各省之事,亦獨斷而行。而宮廷之間,亦漸生嫌隙,常相抵觸矣。又說:恭王在宮廷之外,與中外官吏自由來往,不取太後意願,輒自專擅。而太後則使太監伺察之,種種行為,皆歸報於太後,乃愈啟猜疑之心。
恭親王用人專斷、辦事專擅,這事是有的但也不至於像坊間流傳的那般誇張。
又有傳兩宮太後召見之地,任何人不得擅入。“無論若何大員,非總管太監傳旨,不能徑入。而恭王往往不俟內監傳旨,徑直入內,以為此製非為彼而設也”。這等於禮節不周之事,所謂無風不起浪想來兩宮太後不可能拿自家名聲做陷阱。
還有王既被親用,每日朝,輒立談移晷,宮監進茗飲,兩宮必曰:“給六爺茶。”一日召對頗久,王立禦案前,舉甌將飲,忽悟此禦茶也,仍還置處。兩宮哂焉。蓋是日偶忘命茶。
據說,慈禧對這種越禮的行為十分反感。她們認為,這是奕對至高無上的君權的一種蓄意的挑戰,是不能容忍的。
更有傳言,一日召見時,恭王竟對兩宮雲:“兩太後之地位,皆由我而得之。”此言慈禧決不能忘而恕之也。又說:凡奏對時,每由慈禧問答。一日太後言畢,恭王佯作未聞,請太後重述一次。太後有言,每抗聲答之,恭王驕傲之態,每使太後不能容忍。
京城坊間據言奕的傲慢情形,於上述四端可見一斑。
對於奕的表現,“當時之人,皆以為恭王對於兩宮之態度舉動,似覺太過。以己大權在握,遂擅攬一切,未免近於驕愎”。
又言奕既然有此表現,便迫使慈禧不得不采取措施。“太後既知恭王之權漸大,常侵越己之權勢,遂立意告誡恭王須明白國體,不可僭越。用人之權,視太後為轉移。稍有不合,即告罷黜”。
坊間肆意流傳奕傲慢驕愎的說法,是替慈禧張本的。當然奕在作風與性格上的這個嚴重不足,也是確實存在著的。
這一點吳可也十分清楚,像恭親王這樣的天皇貴州,一旦繞組過得太過順風順水便難免生出驕橫之心,可要說這廝做得這般過分卻不可信。
當時之人可能對兩宮突然出手不明所以,可能就信了坊間流言將罪責全部扣在恭親王頭上,吳可卻是不然作為後世來人他可是十分清楚慈禧太後的權利欲有多嚴重。
兩宮太後,尤其是慈禧,對最高統治權一刻也沒有放鬆過。
垂簾聽政久了,慈禧於國故朝政漸皆了然。本性專斷遂不欲他人之參預。蓋其聰明才力,加以讀書增其識見,於用人行政諸大端,頗得人之信服。昔之所賴,今則棄厭而疏遠矣。昔日衝抑之懷,今則專斷而把持之矣。
這是說,慈禧在掌握和運用國家權力上已趨成熟,她要高度集中皇權。這就必須削弱恭王的權力。因此她抓住戰機主動進攻,以便達到皇權獨攬的目的。
種種說法孰是孰非莫衷一是,吳可與幕僚研究過後認為都有一定道理。此事發起內因是慈禧企圖皇權獨攬,外因是奕的用事專擅,行為不檢,而誘因則是安得海的讒言。
恭親王突然被整,讓吳可感歎之餘卻也給他敲醒了警鍾,那位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太後已經露出猙獰獠牙,警醒他以後行事必須越發低調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