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這一敗可真不是時候!”
當時接到京城傳來的緊急情報,吳可不爽的將手中匯報文件摔到書桌上。
這事確實影響很大,那時左宗棠正積極為福建船政衙門的建立四處奔走,恭親王突然被慈禧太後搞這麽一下,等於給滿心熱誠的老左兜頭澆了一盆冷水。
不說洋務派幾位大佬所在的兩江,閩浙等地受到朝堂變故影響,本欲推行的一些洋務舉措臨時中止損失不小,同時來自朝堂頑固守舊勢力的攻擊,也讓身為洋務派大佬的幾大督撫日子突然難過起來。
兩江總督衙門後院花廳,曾國藩與學生李鴻章對案而坐,兩人臉色都不太好看,屋子裏的氣氛有些沉悶。
“老師京城突發如此變故,江南製造局的擴建工作是否暫緩一二?”雖然已貴為江蘇巡撫,但李鴻章麵對曾國藩依舊尊敬異常。
“暫緩一緩吧,朝堂風雲變幻,恭親王自身難保西太後掌權,我可不想成為下一個靶子!”曾國藩苦笑著說道。
他已經功成名就,犯不著因為洋務上的事兒跟西太後過不去,朝堂上看他不順眼的大臣多的是,此時湘軍正是韜光養晦的時候。
“……”
李鴻章欲言又止,臉上不滿神色一閃而逝,最後什麽也沒說隻長長歎息一聲。
此時淮軍正接過湘軍的任務,大舉殺奔河南剿殺撚匪,實在沒有精力再顧忌朝堂爭鬥,可惜了一次不錯的露臉機會。
淮軍領袖野心可是不小,老師曾國藩能做到的他認為自己同樣也能做到,依靠跟洋人的熟撚關係可能會做得更好。
眼下辦洋務可是潮流,隻要做得好做出了名堂不愁以後的仕途不暢。
老師曾國藩功成名就不需要這些錦上添花,而且受到朝廷猜忌以後也沒了晉升之望。可他李鴻章的仕途才剛剛開始,以後的日子還長著呢。
1865年,鴉,片戰爭爆發後第25個年頭。帝國斜陽裏,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人們開始從求,購“堅船利炮”中尋求新路。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就是在這樣的時代風雨中,走上曆史前台。[.超多好看小說]
而它的創建與一個人密切相關,那就是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1865年9月20日(農曆八月初一),江蘇巡撫李鴻章上書慈禧太後和同治帝。他那兩千餘言的《置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奏折》,幾乎就是一份縮微版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這就是1865年李鴻章創建江南製造局的初衷,當時西方列強發起的兩次鴉,片戰爭,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為挽救搖搖欲墜的清王朝,以恭親王奕忻和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為首的洋務派,發起了購買和仿造洋船洋炮、加強軍事實力的洋務運動,興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江南製造局就是由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個軍工企業。
早在1863年,曾國藩就派容閎赴美國購買機器,準備建立新式機器製造廠。是年,李鴻章也在上海設立韓殿甲製造局、丁日昌製造局,並雇英國人馬格裏建立鬆江炮局。此三局稱炸彈三局,規模很小,仿照西法生產炸炮、炸彈。
1864年春,李鴻章派丁日昌在上海尋購外國工廠機器,準備在試辦炸彈三局的基礎上,興辦一座大型的軍火工廠。同治四年(1865)5月,李鴻章果斷命人在上海虹口買下美商旗記鐵廠,又將上海和蘇州兩個洋炮廠並入,再加上曾國藩派容閎從美國買來的機器設備,建成江南製造局也稱“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9月29日,朝廷正式批準江南製造局成立。
當時江南製造總局的規模真心不大,就算幾個槍炮廠還有炸藥廠加起來,都比不上瓊崖鐵礦規模的五分之一,更不要說跟鄉勇隊旗下早有規模的軍工體係相比,隻是鄉勇隊一直秉承低調原則不引人注目而已。
雖然跟曾國藩有些不對付,但江南製造總局的成立,吳可和鄉勇隊可是出了不少力氣的。
別的不說,采購機器設備方麵吳可便擁有極大便利,通過之前一係列合作,兩廣與美國方麵已經形成了默契,想要采購軍工方麵的機械設備真心簡單。
通過鄉勇隊中的淮北漢子,李鴻章顯然對鄉勇隊旗下的軍工體係有一定了解,所以籌備江南製造總局的第一時間,他便通過淮北老鄉的關係找上門來尋求幫助。
不是李鴻章找不少洋人商行,在上海的那段時間他與某些外國洋行保持了十分良好的關係,可惜他對外國局勢當真兩眼一摸黑,為了避免受騙丟臉這樣的烏龍事件,找吳可這等熟悉門當的人幫忙顯然更加可靠一些。
除了單純的製造外,為培養技術力量和傳播科技知識,江南製造局附設有廣方言館、翻譯館、工藝學堂。廣方言館原是李鴻章於1863年奏設的上海語言文字學館,之後並入的江南製造局,每期招生80名,4年畢業,主要開設國文、英文、德文、算學等課程。
翻譯館聘請英國人偉烈亞力,美國人博蘭雅、瑪高溫等傳教士翻譯西書,徐壽、徐建寅、華蕩芳、華世芳等參加翻譯和整理。翻譯書籍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曆史、科技等方麵,其中科技書籍居多,內有部分介紹兵器和兵器製造的書,這些譯書對幫助了解西方文化,特別是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工藝學堂每期招學生50名,學製4年,學習國文、英文、算學、繪圖、化學、機器等課程。畢業的學生,有的由總理衙門選調赴京,有的留滬、寧兩地學堂任教,有的擔任製造局中的員司。學堂雖然規模不大,但它是中國設置最早的兵工學堂,在培養生產技術力量上起了一定作用。
可以說,江南製造總局花費了李鴻章極大心血,是他想在事體上更進一步的嚐試,製造總局的籌建和擴建工作他都做得極為用心。
……
1405年,一支由260多艘海船組成的龐大船隊,在鄭和的帶領下,載著2萬多人,航行13萬多海裏,向沿途3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了中國造船業的光榮。87年後,哥倫布才帶著3艘小型的輕快帆船和87人,開始了西方國家的第一次遠航。但鄭和帶著浩浩船隊從西洋航行歸來之後,中國的造船業陷入了300餘年的沉寂。
作為一個擁有3萬公裏海岸線的國家,中國的海上實力曾經令人矚目。鄭和七下西洋被視為中國航海事業的盛極階段。但此後明統治者並沒有在此基礎上繼續拓展,相反停止再造出海大舟,並實行更嚴厲的海禁政策,“寸板不許下海”。
個中原因為何,後人卻是不甚明了,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的航海事業從此由興轉衰。中國的國運衰落也從海上開始。1840年,西方殖民主義者以堅船利炮從海上打開了中國大門,自此掛著外國旗幟的軍艦在中國的領海和內河橫衝直撞肆無忌憚。
江南製造總局,是江蘇巡撫李鴻章所做的一次洋務嚐試,目的便是讓閉關鎖國已久的大清王朝在造船等近代工業上跟進西方列強的腳步,起碼不至於被西方列強甩得太遠,從後來的曆史上看效果還是極為明顯的。
隻是讓人可惜的是,就在洋務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之時,洋務派領袖恭親王在政治上卻遭受重大挫折,使得原本紅火一片的洋務運動,難免蒙上一層讓人不喜的陰霾。
……
對於京城發生的突然變故,南方漢人督撫集團有自己的理解:
自鹹豐帝駕崩後,外朝之權皆歸六爺(奕)矣,於是有叔嫂之爭。四年三月之事,除議政王之銜,以示裁抑。此中機括,不問而知為那拉後之以孝貞(慈安)為傀儡,共削恭王之權,以儆之也。
通過安插在京城的探子,還有恭親王本人親自述說,南方漢人一幹督撫也明白了事情經過究竟如何。
一日恭王奏對時,忽不自檢而起立,此則大背朝廷製度。凡臣工召見,不許起立,特立此製,以免臣工或有異常之舉,危及皇帝。太監稟知太後,慈禧大聲呼助,說“恭王起立,恐有異誌,以危兩宮”。侍衛聞之入內,引恭王而下,乃下一諭旨,言恭王侵朝廷大權,濫舉妄動,罷議政王之位,開去軍機大臣及其他宮廷要職,總理衙門之差亦撤去。
南方督撫對此流言卻是不以為然,恭王奏對時一般都是起立的。這道子虛烏有的流言,也許是來自於奏對失儀傳聞的誇大。
總之,兩宮太後慈禧同慈安合作,削掉了恭王奕的議政王頭銜。並使奕明白,他是兩宮太後的臣下。生殺予奪之權,均操縱在兩位年齡比他小的年輕女子手中。搞得好,可以合作;搞不好,下場可悲。
這是慈禧對奕的一次政治試探和政治較量。試探的結果,全部剝奪奕權力顯然時機不夠成熟;較量的結果,說明慈禧確實握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力。
奕再也不敢小覷慈禧,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其他王公大臣則更是俯首帖耳、心甘情願地拜倒在慈禧的腳下了。
當時接到京城傳來的緊急情報,吳可不爽的將手中匯報文件摔到書桌上。
這事確實影響很大,那時左宗棠正積極為福建船政衙門的建立四處奔走,恭親王突然被慈禧太後搞這麽一下,等於給滿心熱誠的老左兜頭澆了一盆冷水。
不說洋務派幾位大佬所在的兩江,閩浙等地受到朝堂變故影響,本欲推行的一些洋務舉措臨時中止損失不小,同時來自朝堂頑固守舊勢力的攻擊,也讓身為洋務派大佬的幾大督撫日子突然難過起來。
兩江總督衙門後院花廳,曾國藩與學生李鴻章對案而坐,兩人臉色都不太好看,屋子裏的氣氛有些沉悶。
“老師京城突發如此變故,江南製造局的擴建工作是否暫緩一二?”雖然已貴為江蘇巡撫,但李鴻章麵對曾國藩依舊尊敬異常。
“暫緩一緩吧,朝堂風雲變幻,恭親王自身難保西太後掌權,我可不想成為下一個靶子!”曾國藩苦笑著說道。
他已經功成名就,犯不著因為洋務上的事兒跟西太後過不去,朝堂上看他不順眼的大臣多的是,此時湘軍正是韜光養晦的時候。
“……”
李鴻章欲言又止,臉上不滿神色一閃而逝,最後什麽也沒說隻長長歎息一聲。
此時淮軍正接過湘軍的任務,大舉殺奔河南剿殺撚匪,實在沒有精力再顧忌朝堂爭鬥,可惜了一次不錯的露臉機會。
淮軍領袖野心可是不小,老師曾國藩能做到的他認為自己同樣也能做到,依靠跟洋人的熟撚關係可能會做得更好。
眼下辦洋務可是潮流,隻要做得好做出了名堂不愁以後的仕途不暢。
老師曾國藩功成名就不需要這些錦上添花,而且受到朝廷猜忌以後也沒了晉升之望。可他李鴻章的仕途才剛剛開始,以後的日子還長著呢。
1865年,鴉,片戰爭爆發後第25個年頭。帝國斜陽裏,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人們開始從求,購“堅船利炮”中尋求新路。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就是在這樣的時代風雨中,走上曆史前台。[.超多好看小說]
而它的創建與一個人密切相關,那就是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1865年9月20日(農曆八月初一),江蘇巡撫李鴻章上書慈禧太後和同治帝。他那兩千餘言的《置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奏折》,幾乎就是一份縮微版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這就是1865年李鴻章創建江南製造局的初衷,當時西方列強發起的兩次鴉,片戰爭,轟開了中國的大門,為挽救搖搖欲墜的清王朝,以恭親王奕忻和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為首的洋務派,發起了購買和仿造洋船洋炮、加強軍事實力的洋務運動,興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江南製造局就是由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個軍工企業。
早在1863年,曾國藩就派容閎赴美國購買機器,準備建立新式機器製造廠。是年,李鴻章也在上海設立韓殿甲製造局、丁日昌製造局,並雇英國人馬格裏建立鬆江炮局。此三局稱炸彈三局,規模很小,仿照西法生產炸炮、炸彈。
1864年春,李鴻章派丁日昌在上海尋購外國工廠機器,準備在試辦炸彈三局的基礎上,興辦一座大型的軍火工廠。同治四年(1865)5月,李鴻章果斷命人在上海虹口買下美商旗記鐵廠,又將上海和蘇州兩個洋炮廠並入,再加上曾國藩派容閎從美國買來的機器設備,建成江南製造局也稱“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9月29日,朝廷正式批準江南製造局成立。
當時江南製造總局的規模真心不大,就算幾個槍炮廠還有炸藥廠加起來,都比不上瓊崖鐵礦規模的五分之一,更不要說跟鄉勇隊旗下早有規模的軍工體係相比,隻是鄉勇隊一直秉承低調原則不引人注目而已。
雖然跟曾國藩有些不對付,但江南製造總局的成立,吳可和鄉勇隊可是出了不少力氣的。
別的不說,采購機器設備方麵吳可便擁有極大便利,通過之前一係列合作,兩廣與美國方麵已經形成了默契,想要采購軍工方麵的機械設備真心簡單。
通過鄉勇隊中的淮北漢子,李鴻章顯然對鄉勇隊旗下的軍工體係有一定了解,所以籌備江南製造總局的第一時間,他便通過淮北老鄉的關係找上門來尋求幫助。
不是李鴻章找不少洋人商行,在上海的那段時間他與某些外國洋行保持了十分良好的關係,可惜他對外國局勢當真兩眼一摸黑,為了避免受騙丟臉這樣的烏龍事件,找吳可這等熟悉門當的人幫忙顯然更加可靠一些。
除了單純的製造外,為培養技術力量和傳播科技知識,江南製造局附設有廣方言館、翻譯館、工藝學堂。廣方言館原是李鴻章於1863年奏設的上海語言文字學館,之後並入的江南製造局,每期招生80名,4年畢業,主要開設國文、英文、德文、算學等課程。
翻譯館聘請英國人偉烈亞力,美國人博蘭雅、瑪高溫等傳教士翻譯西書,徐壽、徐建寅、華蕩芳、華世芳等參加翻譯和整理。翻譯書籍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曆史、科技等方麵,其中科技書籍居多,內有部分介紹兵器和兵器製造的書,這些譯書對幫助了解西方文化,特別是了解科學技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工藝學堂每期招學生50名,學製4年,學習國文、英文、算學、繪圖、化學、機器等課程。畢業的學生,有的由總理衙門選調赴京,有的留滬、寧兩地學堂任教,有的擔任製造局中的員司。學堂雖然規模不大,但它是中國設置最早的兵工學堂,在培養生產技術力量上起了一定作用。
可以說,江南製造總局花費了李鴻章極大心血,是他想在事體上更進一步的嚐試,製造總局的籌建和擴建工作他都做得極為用心。
……
1405年,一支由260多艘海船組成的龐大船隊,在鄭和的帶領下,載著2萬多人,航行13萬多海裏,向沿途30多個國家和地區傳播了中國造船業的光榮。87年後,哥倫布才帶著3艘小型的輕快帆船和87人,開始了西方國家的第一次遠航。但鄭和帶著浩浩船隊從西洋航行歸來之後,中國的造船業陷入了300餘年的沉寂。
作為一個擁有3萬公裏海岸線的國家,中國的海上實力曾經令人矚目。鄭和七下西洋被視為中國航海事業的盛極階段。但此後明統治者並沒有在此基礎上繼續拓展,相反停止再造出海大舟,並實行更嚴厲的海禁政策,“寸板不許下海”。
個中原因為何,後人卻是不甚明了,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的航海事業從此由興轉衰。中國的國運衰落也從海上開始。1840年,西方殖民主義者以堅船利炮從海上打開了中國大門,自此掛著外國旗幟的軍艦在中國的領海和內河橫衝直撞肆無忌憚。
江南製造總局,是江蘇巡撫李鴻章所做的一次洋務嚐試,目的便是讓閉關鎖國已久的大清王朝在造船等近代工業上跟進西方列強的腳步,起碼不至於被西方列強甩得太遠,從後來的曆史上看效果還是極為明顯的。
隻是讓人可惜的是,就在洋務運動開展得轟轟烈烈之時,洋務派領袖恭親王在政治上卻遭受重大挫折,使得原本紅火一片的洋務運動,難免蒙上一層讓人不喜的陰霾。
……
對於京城發生的突然變故,南方漢人督撫集團有自己的理解:
自鹹豐帝駕崩後,外朝之權皆歸六爺(奕)矣,於是有叔嫂之爭。四年三月之事,除議政王之銜,以示裁抑。此中機括,不問而知為那拉後之以孝貞(慈安)為傀儡,共削恭王之權,以儆之也。
通過安插在京城的探子,還有恭親王本人親自述說,南方漢人一幹督撫也明白了事情經過究竟如何。
一日恭王奏對時,忽不自檢而起立,此則大背朝廷製度。凡臣工召見,不許起立,特立此製,以免臣工或有異常之舉,危及皇帝。太監稟知太後,慈禧大聲呼助,說“恭王起立,恐有異誌,以危兩宮”。侍衛聞之入內,引恭王而下,乃下一諭旨,言恭王侵朝廷大權,濫舉妄動,罷議政王之位,開去軍機大臣及其他宮廷要職,總理衙門之差亦撤去。
南方督撫對此流言卻是不以為然,恭王奏對時一般都是起立的。這道子虛烏有的流言,也許是來自於奏對失儀傳聞的誇大。
總之,兩宮太後慈禧同慈安合作,削掉了恭王奕的議政王頭銜。並使奕明白,他是兩宮太後的臣下。生殺予奪之權,均操縱在兩位年齡比他小的年輕女子手中。搞得好,可以合作;搞不好,下場可悲。
這是慈禧對奕的一次政治試探和政治較量。試探的結果,全部剝奪奕權力顯然時機不夠成熟;較量的結果,說明慈禧確實握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力。
奕再也不敢小覷慈禧,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其他王公大臣則更是俯首帖耳、心甘情願地拜倒在慈禧的腳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