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中國國防威脅海上居多,迫使中國由背對海洋轉為麵向海洋。[看本書最新章節請到.]中國之敗,非兵員疲船體破,而是觀念、技術和體製的全麵落後。


    黃海、東海、南海以及台灣海峽,連接西太平洋,鏈接八個國家,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和生存發展的重要空間。


    中國疆土之大,鄰國之多,麵臨的艱難困苦可想而知。海防塞防之爭,曾經有,現在有,以後還會有。需要的是力量,依靠的是團結,憑借的是果敢。


    光緒元年(1875)4月,朝廷采納左宗棠“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的原則,一麵命左宗棠督辦新疆軍務,收複失地;一麵派李鴻章督辦北洋、吳可與沈葆楨督辦南洋與東洋海防事宜。


    至此,“塞防”與“海防”之爭大體說得上塵埃落定。


    ……


    一場突如其來的‘海防’與‘塞防’之爭,不僅在朝堂上引起軒然大波,同時也將大半個中國的政治力量牽涉其中。


    吳可和兩廣清軍也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在‘海防’與‘塞防’之爭剛起之時,便有風聲傳出朝廷準備調換兩廣總督人選。


    他沒有跟朝廷直接反目,而是策動發起兩廣清軍大部,從陸地以及海洋兩方麵,借口安南國求援之請向安南境內殺去。


    無論是朝廷還是安南方麵的安南軍以及法軍都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安南國一直都有向朝廷和兩廣方麵求援,沒想到兩廣清軍不聲不響的答應了並還出兵數萬!


    與此同時,一直被安南軍和法國聯軍壓著打的黃鼎鳳突然奮起,近四萬大軍傾巢而出,在遊擊隊的幫助下將跟前法軍擊敗,一連追殺近百裏才收住攻勢。


    隨後兩廣清軍主力從諒山殺到,黃部不敵連連丟城失地,清軍一鼓作氣拿下戰火連綿的安南中部大半地區,會通黃部潰軍一前一後衝入安南南部地帶,一場延綿近半年的混戰過去,將好不容易保有最後一點地盤的安南軍隊,以及士氣低落無心作戰的法國人趕出了安南。


    等朝廷得到消息,慌慌張張下令兩廣清軍停手之時,一切都晚了兩廣清軍一般主力湧入安南參戰,不是想撤就能撤退回來的。


    朝廷好不慌亂,甚至一度傳出要治兩廣總督吳可的罪,結果都被朝堂上的部分中立大臣,以及大半洋務派重臣阻止。


    期間法國駐中國公使向朝廷發出嚴重抗議,要求兩廣清軍立刻撤出安南國境,與身處安南地區的法軍脫離接觸,否則後果自負雲雲。


    英國佬也跟著湊了個熱鬧,英國駐中國公使也跟著喊了一嗓子,當然隻是口頭威脅並沒有其它動作。


    可就是如此,朝廷也被嚇得不輕,所幸安南戰事不過小半年便有了結果,戰鬥力低下的安南軍隊以及士氣低落的法國部隊,在混戰中根本就不是黃部以及兩廣清軍主力對手。


    特別是兩廣清軍主力一部,清一色後膛步槍以及便於攜帶火炮助陣,火力猛烈之極無論安南部隊還是法軍部隊都吃不太消,根本就頂不住清軍將士的凶猛攻勢,不是一觸即潰也差不了多少。


    法軍被趕出安南地界後自然不甘失敗,法國駐遠東海軍悍然出動,不顧朝廷警告對兩廣沿海進行騷擾破壞。同時法國公使還惡狠狠揚言要清廷好看,一副列強跋扈嘴臉囂張之極。


    誰料兩廣水師甲乙丙三支艦隊清朝而出,於北部灣海域與法國遠東艦隊相遇,雙方當即展開激烈炮戰。一時間北部灣海域[炮聲隆隆硝煙彌漫,商船漁船絕跡喊殺聲驚天動地。


    海戰持續了足足小半天時間,數十艘以風帆蒸汽動力為主的戰艦在海麵上往來追擊,數百炮口不顧危險直直對轟損失慘重,最後以法國遠東艦隊最先承受不住,率先撤出戰鬥才告終止。.</a>


    兩廣水師損失慘重艦隊傷亡近半,無力追擊隻能眼睜睜看著法國艦隊跑路,旁邊還有觀戰的英國艦隊虎視耽耽,兩廣水師將領可不敢冒險。


    此次北部灣海戰震驚中外,兩廣水師依靠優勢兵力取得最後勝利,可惜傷亡年太大戰船損毀或者重創者達到半數以上,幾乎失去戰鬥力。


    而法國遠東艦隊情況更慘,在海戰中直接損失了三份之二的兵力,隻有區區三艘遭遇重創受傷不輕的戰艦見機得快,在英國遠東艦隊的幫助下成果逃脫,不過它們已徹底失去戰鬥力幾乎沒了威脅。


    兩廣清軍在水陸兩麵同時大勝法國部隊,一時風頭大盛國內官民無不振奮,這是自兩次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首次在正麵戰場上完勝列強軍隊的戰鬥。


    接下來兩廣清軍上下自然獲賞無數,兩廣總督吳可更是破天荒的受封三等公爵之位,可謂有清一代漢臣之魁首。


    朝廷高興之餘自然又想收權,京師再一次傳出朝廷欲調兩廣總督風聲,而且這次傳得有鼻子有眼說趟在病榻上的慈禧太後已經下定決心。


    可惜的是法國人不甘失敗,被趕出安南地域後剩餘五千殘兵柏將盤踞老撾以及柬埔寨等地,不時發動越境偷襲殺入安南境內。


    與此同時,法國公使也氣急敗壞一再與朝廷交涉,各種威脅之語給興奮不已的朝廷狠狠潑了幾盆冷水,讓朝中上下知曉事情絕對沒完。


    這時某些想摘桃子的朝中重臣以及八旗勳貴打了推堂鼓,別看兩廣的桃子誘惑之極,但有本事並有膽量去摘的卻連一位都無。誰都知曉一旦接任兩廣總督之職,首先要麵對的就是法國部隊的挑釁。


    此時整個大清國內,除了李鴻章的淮軍以及左宗棠的楚軍之外,沒哪位封疆大吏有底氣承受法國部隊的怒火。


    可李鴻章與左宗棠根本抽不得身,於是吳可擔任兩廣總督十來年後,因法國人的不斷挑釁,竟奇跡般繼續擔任兩廣總督一職。


    戰後兩廣清軍占據了安南中部精華地帶,將勢力範圍擴張到安南南部邊緣地帶。而黃鼎鳳部則占據安南南部地區,還有部分老撾和柬埔寨地域,勢力範圍與法國人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這一手當然是吳可與黃鼎鳳暗中分配好的,為了這一天兩廣清軍可是足足做了近十年準備!


    待到安南戰事逐漸穩定下來,兩廣總督衙門立刻開啟對安南控製區的開發行動。無數物資與人員第一時間調派過來,鎮南關至諒山鐵路延伸而出,迅速向安南中部精華地帶蔓延而去。


    與此同時,大皮隸屬於鄉勇隊後勤產業以及外圍勢力,有組織的紛紛向安南中北部地區轉移,短短大半年時間便輕鬆轉移了五十來萬百姓定居於安南控製區。


    等到移民安置事務步入正軌,時間也到了同治十二年1873年,朝廷又一次風傳兩廣總督吳可即將調任之時,小日本突然對台灣動手並引發朝廷‘海防’與‘塞防’之爭。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和封建殘餘相結合,日本逐漸走上對外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直接將侵略矛頭指向了琉球、朝,鮮和中國。


    日本向外擴張,將主要目標指向了中國,其第一步便是想仿照西方列強同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1870年10月,日本派使臣柳原前光前來中國要求訂約,中國最初的態度是可以通商而不必訂約,既而在柳原前光的勸誘和恫嚇之下,竟答應訂約。1871年7月,日本派議約專使大藏卿伊達宗城和副使柳原前光來中國,清政府派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雙方在天津進行談判。


    1871年9月13日,中日簽訂《修好條規》和《通商章程:海關稅則》。條約沒有列入“一體均沾”的最惠國條款,也沒有給予日本內地通商、長江航行的特權,而且規定各項權利是相互的。


    日本政府對條約不滿意,1872年5月再度派柳原前光來華要求改約,被李鴻章拒絕。日本當時正積極準備對台灣、琉球、朝,鮮進行侵略,急於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便決定批準條約。


    1873年4月日本派外交大臣副島種臣來華換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借此窺探清政府對台灣、琉球和朝,鮮的態度,尋找借口,以便實施侵略活動。


    而日本對台灣進行侵略活動,借口便是所謂的琉球漂民事件。


    1871年11月30日,琉球宮古島民的兩艘進貢船,離開琉球那霸港駛往中國。不幸中途遇暴風,漂流海上,一艘幸還,另一艘漂到台灣西南海岸高山族牡丹社的八遙灣。該船共有船員69名,其中3名淹死,66名登陸。


    登陸的琉球人和岸上的高山族人發生衝突,54名被高山族殺死,12名逃出,在鳳山縣受到清政府的保護。同年12月11日,又有琉球八重山島民的兩艘進貢船離開那霸港開往中國,中途遇暴風,漂流海上。一艘下落不明,另一艘於12月28日漂到台灣,45名船員同樣受到鳳山縣政府保護。


    1872年2月,前後兩批琉球難民57人,由當局送到福州的琉球館,7月平安回到那霸。


    琉球人被台灣高山族殺害的消息傳到日本,朝野大嘩。鹿兒島縣廳參事大山綱良上書內閣,要求政府出兵“討伐”。這本是中國台灣人和屬國琉球人之間的刑事案件,和日本毫不相幹,用不著日本出頭,日本卻以此為借口發動了對台灣的武裝侵略。


    台灣,是中國的固有領土,1683年,清政府統一台灣,台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琉球,是中國的屬國。1372年琉球開始向明朝朝貢。明亡後,1651年,琉球開始向清朝朝貢,每二年一貢,同清朝建立新的、穩定的宗藩關係。


    而曆史上琉球同日本是對等的關係,到1609年(明萬曆三十七年),日本藩侯薩摩以武力入侵琉球,強迫琉球向薩摩“進貢”,“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琉球王國的獨自體製”。日本企圖占有琉球的行動,從開始便受到琉球王國的抵,製。


    1874年5月,就在日本出兵侵略台灣時,琉球國王照樣向中國派出了進貢使節。


    為發動侵略作準備,1873年3月,日本利用同中國互換條約之機,派副島種臣到中國,試探清政府對台灣和琉球的態度。行前日本天皇訓示副島種臣,以清政府是否以台灣全島為所屬之地,采取三種不同的策略。


    4月30日,副島種臣在天津與李鴻章會晤,互換中日條約。5月,日本使團前往北京。6月21日日本副使柳原前光到總理衙門,會晤總署大臣毛昶熙、董恂等。


    柳原前光詢問三件事:“一詢澳門是否中國管轄,抑由大西洋主張;一朝,鮮諸凡政令,是否由該國自主,中國向不過問;一即台灣生番,戕害琉球人民之事,擬遣人赴生番處說話等語。”日本翻譯官鄭永寧進一步解釋說:“若台灣生番地方,隻以遣人告之,嗣後倘有日本人前往,好為相待,其意皆非為用兵等語。”


    可是,柳原前光又以“日本即將討伐台灣生番”為挾要求在覲見同治皇帝的禮節上獲得特殊待遇。從以上言語可見日本人抱藏野心,朝,鮮、台灣都在日本覬覦之中,又可見日本人在出兵問題上之狡猾。


    針對日本人的探問,清政府進行了有力的駁斥。毛昶熙、董恂答道:“??番??民之殺琉民,既聞其事,害貴國人則未之聞。夫二島俱我屬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決固在於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預貴國事,而煩為過問。”


    柳原前光爭辯說琉球屬於日本版圖,並說“貴國已知恤琉人,而不懲台??番??者何?”毛、董兩人答道:“殺人者皆屬??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窮治。日本之??蝦夷??,美國之??紅番??,皆不服王化,此亦萬國之所時有。”


    柳原前光又說:“??生番??害人,貴國舍而不治,是以我邦將查辦島人,為盟好故,特先告知。”總署大臣“置之化外,未便窮治”這句話應對失措,給日本人留下了把柄。


    按照國際法,有幾點是十分明確的:一、琉球不是日本領土,琉球人不是日本國民。日本以琉球人被害主張權利,於法無據。


    二、台灣,包括??番??地,為中國領土,高山族人是中國國民。三、日本將琉球漂民事件作為借口侵略中國台灣是違反中日條約義務的。《修好條規》第一條明確規定:“嗣後大清國、大日本國倍敦和誼與天壤無窮,即兩國所屬邦土亦各以禮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獲永久安全。”四、日本侵略中國台灣是違反國際法的,侵犯了中國的領土主權。


    可惜,中國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有人便主張出兵先攻取台灣和福州。琉球漂民事件發生後,日本借此謀劃出兵侵略台灣。


    1874年1月,日本政府太政大臣三條實美和右大臣岩倉具視鑒於國內外形勢認為對台灣出兵實為必要,於是責成參議、內務卿大久保利通和參議、大藏卿大隈重信負責此事的調查研究。


    2月6日,大臣參議會議同意二人擬訂的《台灣??番??地征伐要略》。要略確定把台灣生番視為無主之地,以取得出兵依據,並先赴台灣偵察,然後從熟番之地登陸,而且明確不與中國討論琉球歸屬問題的方針。後由陸軍大輔西鄉從道對攻台問題作具體研究。該要略刻意將台灣生番說成是無主之地,目的在於把侵略台灣說成並非侵略中國,因而並不違反中日《修好條規》。這完全是詭辯。


    1874年4月,日本政府設立台灣??番??地事務局,任命大隈重信為事務局局長;任命西鄉從道為台灣??番??地事務都督,陸軍少將穀幹城、海軍少將赤鬆則良為參軍;又任命外務省雇用的原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為台灣事務局準二等出仕,作為西鄉從道的助手。4月9日,西鄉從道率艦隊赴長崎,準備出兵台灣。


    英、俄、西班牙等國駐日公使風聞日本將出兵台灣的消息,紛紛向日本外務省質問。英國害怕中日衝突會影響英國對華貿易,更不願日本獨占台灣,因而反對猶烈。諸國也向背後支持日本的美國政府表示抗議。


    美國對台灣也是素懷占領野心,1867年美國曾以失事船員被台灣高山族人所殺為借口,派艦入侵台灣,但遭到失敗。此時,日本計劃侵略台灣,美國則給予積極支持,妄圖利用日本充當在中國擴大侵略的急先鋒。


    熟悉台灣情況的美國人李仙得為日本侵台獻計獻策,另有三名美國陸海軍軍官參加日本侵略軍,美船“紐約號”受雇為日本運兵。在各國壓力之下,美國不得不要求日本停止李仙得等人參加侵略軍,並撤消“紐約號”的雇用,但外國的壓力並未能阻止日本的侵略行動。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新列強時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排雲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排雲掌並收藏新列強時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