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旃蒙作噩(乙酉),盡玄黓執徐(壬辰),凡八年。
世祖武皇帝泰始元年(乙酉、二六五年)
春,三月,吳主使光祿大夫紀陟、五官中郎將洪璆與徐紹、孫彧偕來報聘。紹行至濡須,有言紹譽中國之美者,吳主怒,追還,殺之。
夏,四月,吳改元甘露。
五月,魏帝加文王殊禮,進王妃曰後,世子曰太子。
癸未,大赦。
秋,七月,吳主逼殺景皇後,遷景帝四子於吳;尋又殺其長者二人。
八月,辛卯,文王卒,太子嗣為相國、晉王。
九月,乙未,大赦。
戊子,以魏司徒何曾為晉丞相;癸亥,以票騎將軍司馬望為司徒。
乙亥,葬文王於崇陽陵。
冬,吳西陵督步闡表請吳主徙都武昌;吳主從之,使禦史大夫丁固、右將軍諸葛靚守建業。闡,騭之子也。
十二月,壬戌,魏帝禪位於晉;甲子,出舍於金墉城。太傅司馬孚拜辭,執帝手,流涕歔欷不自勝,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純臣也。”丙寅,王卽皇帝位,大赦,改元。丁卯,奉魏帝為陳留王,卽宮於鄴。優崇之禮,皆仿魏初故事。魏氏諸王皆降為候。追尊宣王為宣皇帝,景王為景皇帝,文王為文皇帝;尊王太後曰皇太後。封皇叔祖孚為安平王,叔父幹為平原王、亮為扶風王、伷為東莞王、駿為汝陰王、肜為梁王、倫為琅邪王,弟攸為齊王、鑒為樂安王、機為燕王;又封羣從司徒望等十七人皆為王。以石苞為大司馬,鄭衝為太傅,王祥為太保,何曾為太尉,賈充為車騎將軍,王沈為驃騎將軍;其餘文武增位進爵有差。乙亥,以安平王孚為太宰,都督中外諸軍事。未幾,又以車騎將軍陳騫為大將軍,與司徒義陽王望、司空荀顗,凡八公,同時並置。帝懲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職任。又招諸王皆得自選國中長吏;衛將軍齊王攸獨不敢,皆令上請。
詔除魏宗室禁錮,罷部曲將及長吏納質任。
帝承魏氏刻薄奢侈之後,矯以仁儉。太常丞許奇,允之子也。帝將有事於太廟,朝議以奇父受誅,不宜接近左右,請出為外官;帝乃追述允之宿望,稱奇之才,擢為祠部郎。有司言禦牛青絲紖斷,詔以青麻代之。
初置諫官,以散騎常侍傅玄、皇甫陶為之。玄,幹之子也。玄以魏末士風頹敝,上疏曰:“臣聞先王之禦天下,敎化隆於上,清議行於下。近者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魏文慕通達而天下賤守節,其後綱維不攝,放誕盈朝,遂使天下無複清議。陛下龍興受禪,弘堯、舜之化,惟未舉清遠有禮之臣以敦風節,未退虛鄙之士以懲不恪,臣是以猶敢有言。”上嘉納其言,使玄草詔進之,然亦不能革也。
初,漢征西將軍司馬鈞生豫章太守量,量生潁川太守雋,雋生京兆尹防,防生宣帝。
武帝泰始二年(丙戌、二六六年)
春,正月,丁亥,卽用魏廟祭征西府君以下,幷景帝凡七室。
尊景帝夫人羊氏曰景皇後,居弘訓宮。
丙午,立皇後弘農楊氏;後,魏通事郎文宗之女也。
羣臣奏:“五帝,卽天帝也,王氣時異,故名號有五。自今明堂、南郊宜除五帝座。”從之。帝,王肅外孫也,故郊祀之禮,有司多從肅議。
二月,除漢宗室禁錮。
三月,吳遣大鴻臚張儼、五官中郎將丁忠來吊祭。
吳散騎常侍王蕃,體氣高亮,不能承顏順指,吳主不悅。散騎常侍萬彧、中書丞陳聲從而譖之。丁忠使還,吳主大會羣臣,蕃沈醉頓伏。吳主疑其詐,轝蕃出外。頃之,召還。蕃好治威儀,行止自若。吳主大怒,嗬左右於殿下斬之,出,登來山,使親近擲蕃首,作虎跳狼爭咋齧之,首皆碎壞。
丁忠說吳主曰:“北方無守戰之備,弋陽可襲而取。”吳主以問羣臣,鎮西大將軍陸凱曰:“北方新幷巴、蜀,遣使求和,非求援於我也,欲蓄力以俟時耳。敵勢方強,而欲徼幸求勝,未見其利也。”吳主雖不出兵,然遂與晉絕。凱,遜之族子也。
夏,五月,壬子,博陵元公王沈卒。
六月,丙午晦,日有食之。
文帝之喪,臣民皆從權製,三日除服。旣葬,帝亦除之;然猶素冠疏食,哀毀如居喪者。秋,八月,帝將謁崇陽陵,羣臣奏言,秋暑未平,恐帝悲感摧傷。帝曰:“朕得奉瞻山陵,體氣自佳耳。”又詔曰:“漢文不使天下盡哀,亦帝王至謙之誌。當見山陵,何心無服!其議以衰絰從行。羣臣自依舊製。”尚書令裴秀奏曰:“陛下旣除而複服,義無所依;若君服而臣不服,亦未之敢安也。”詔曰:“患情不能跂及耳,衣服何在!諸君勤勤之至,豈苟相違。”遂止。
中軍將軍羊祜謂傅玄曰:“三年之喪,雖貴遂服,禮也。今主上至孝,雖奪其服,實行喪禮。若因此複先王之法,不亦善乎!”玄曰:“以日易月,已數百年,一旦複古,難行也。”祜曰:“不能使天下如禮,且使主上遂服,不猶愈乎!”玄曰:“主上不除而天下除之,此為但有父子,無複君臣也。”乃止。
戊辰,羣臣奏請易服複膳,詔曰:“每感念幽冥,而不得終苴絰之禮,以為沈痛。況當食稻衣錦乎!適足激切其心,非所以相解也。朕本諸生家,傳禮來久,何至一旦便易此情於所天!相從已多,可試省孔子答宰我之言,無事紛紜也!”遂以疏素終三年。
臣光曰:三年之喪,自天子達於庶人,此先王禮經,百世不易者也。漢文師心不學,變古壞禮,絕父子之恩,虧君臣之義;後世帝王不能篤於哀戚之情,而羣臣諂諛,莫肯厘正。至於晉武獨以天性矯而行之,可謂不世之賢君;而裴、傅之徒,固陋庸臣,習常玩故,而不能將順其美,惜哉!
吳改元寶鼎。
吳主以陸凱為左丞相,萬彧為右丞相。吳主惡人視己,羣臣侍見,莫敢舉目。陸凱曰:“君臣無不相識之道,若猝有不虞,不知所赴。”吳主乃聽凱自視,而他人如故。
吳主居武昌,揚州之民泝流供給,甚苦之,又奢侈無度,公私窮匱。凱上疏曰:“今四邊無事,當務養民豐財,而更窮奢極欲;無災而民命盡,無為而國財空,臣竊憂之。昔漢室旣衰,三家鼎立;今曹、劉失道,皆為晉有,此目前之明驗也。臣愚但為陛下惜國家耳。武昌土地危險塉確,非王者之都;且童謠雲:"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以此觀之,足明民心與天意矣。今國無一年之蓄,民有離散之怨,國有露根之漸,而官吏務為苛急,莫之或恤。大帝時,後宮列女及諸織纖絡數不滿百,景帝以來,乃有千數,此耗財之甚也。又左右之臣,率非其人,羣黨相扶,害忠隱賢,此皆蠹政病民者也。臣願陛下省息百役,罷去苛擾,料出宮女,清選百官,則天悅民附,國家永安矣。”吳主雖不悅,以其宿望,特優容之。
九月,詔:“自今雖詔有所欲,及已奏得可,而於事不便者,皆不可隱情。”
戊戌,有司奏:“大晉受禪於魏,宜一用前代正朔、服色,如虞遵唐故事。”從之。
冬,十月,丙午朔,日有食之。
永安山賊施但,因民勞怨,聚眾數千人,劫吳主庶弟永安侯謙作亂,北至建業,眾萬餘人,未至三十裏住,擇吉日入城。遣使以謙命召丁固、諸葛靚,固、靚斬其使,發兵逆戰於牛屯。但兵皆無甲胄,卽時敗散。謙獨坐車中,生獲之。固不敢殺,以狀白吳主,吳主幷其母及弟俊皆殺之。初,望氣者雲:荊州有王氣,當破揚州。故吳主徙都武昌。及但反,自以為得計,遣數百人鼓噪入建業,殺但妻子,雲“天子使荊州兵來破揚州賊。”
十一月,初幷圜丘、方丘之祀於南北郊。
罷山陽國督軍,除其禁製。
十二月,吳主還都建業,使後父衛將軍、錄尚書事滕牧留鎮武昌。朝士以牧尊戚,頗推令諫爭,滕後之寵由是漸衰,更遣牧居蒼梧,雖爵位不奪,其實遷也,在道以憂死。何太後常保佑滕後,太史又言中宮不可易,吳主信巫覡,故得不廢,常供養升平宮,不複進見;諸姬佩皇後璽紱者甚眾,滕後受朝賀表疏而已。吳主使黃門徧行州郡,料取將吏家女,其二千石大臣子女,歲歲言名,年十五、六一簡閱,簡閱不中,乃得出嫁。後宮以千數,而采擇無已。
武帝泰始三年(丁亥、二六七年)
春,正月,丁卯,立子衷為皇太子。詔以“近世每立太子必有赦。今世運將平,當示之以好惡,使百姓絕多幸之望。曲惠小人,朕無取焉!”遂不赦。
世祖武皇帝泰始元年(乙酉、二六五年)
春,三月,吳主使光祿大夫紀陟、五官中郎將洪璆與徐紹、孫彧偕來報聘。紹行至濡須,有言紹譽中國之美者,吳主怒,追還,殺之。
夏,四月,吳改元甘露。
五月,魏帝加文王殊禮,進王妃曰後,世子曰太子。
癸未,大赦。
秋,七月,吳主逼殺景皇後,遷景帝四子於吳;尋又殺其長者二人。
八月,辛卯,文王卒,太子嗣為相國、晉王。
九月,乙未,大赦。
戊子,以魏司徒何曾為晉丞相;癸亥,以票騎將軍司馬望為司徒。
乙亥,葬文王於崇陽陵。
冬,吳西陵督步闡表請吳主徙都武昌;吳主從之,使禦史大夫丁固、右將軍諸葛靚守建業。闡,騭之子也。
十二月,壬戌,魏帝禪位於晉;甲子,出舍於金墉城。太傅司馬孚拜辭,執帝手,流涕歔欷不自勝,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純臣也。”丙寅,王卽皇帝位,大赦,改元。丁卯,奉魏帝為陳留王,卽宮於鄴。優崇之禮,皆仿魏初故事。魏氏諸王皆降為候。追尊宣王為宣皇帝,景王為景皇帝,文王為文皇帝;尊王太後曰皇太後。封皇叔祖孚為安平王,叔父幹為平原王、亮為扶風王、伷為東莞王、駿為汝陰王、肜為梁王、倫為琅邪王,弟攸為齊王、鑒為樂安王、機為燕王;又封羣從司徒望等十七人皆為王。以石苞為大司馬,鄭衝為太傅,王祥為太保,何曾為太尉,賈充為車騎將軍,王沈為驃騎將軍;其餘文武增位進爵有差。乙亥,以安平王孚為太宰,都督中外諸軍事。未幾,又以車騎將軍陳騫為大將軍,與司徒義陽王望、司空荀顗,凡八公,同時並置。帝懲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職任。又招諸王皆得自選國中長吏;衛將軍齊王攸獨不敢,皆令上請。
詔除魏宗室禁錮,罷部曲將及長吏納質任。
帝承魏氏刻薄奢侈之後,矯以仁儉。太常丞許奇,允之子也。帝將有事於太廟,朝議以奇父受誅,不宜接近左右,請出為外官;帝乃追述允之宿望,稱奇之才,擢為祠部郎。有司言禦牛青絲紖斷,詔以青麻代之。
初置諫官,以散騎常侍傅玄、皇甫陶為之。玄,幹之子也。玄以魏末士風頹敝,上疏曰:“臣聞先王之禦天下,敎化隆於上,清議行於下。近者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魏文慕通達而天下賤守節,其後綱維不攝,放誕盈朝,遂使天下無複清議。陛下龍興受禪,弘堯、舜之化,惟未舉清遠有禮之臣以敦風節,未退虛鄙之士以懲不恪,臣是以猶敢有言。”上嘉納其言,使玄草詔進之,然亦不能革也。
初,漢征西將軍司馬鈞生豫章太守量,量生潁川太守雋,雋生京兆尹防,防生宣帝。
武帝泰始二年(丙戌、二六六年)
春,正月,丁亥,卽用魏廟祭征西府君以下,幷景帝凡七室。
尊景帝夫人羊氏曰景皇後,居弘訓宮。
丙午,立皇後弘農楊氏;後,魏通事郎文宗之女也。
羣臣奏:“五帝,卽天帝也,王氣時異,故名號有五。自今明堂、南郊宜除五帝座。”從之。帝,王肅外孫也,故郊祀之禮,有司多從肅議。
二月,除漢宗室禁錮。
三月,吳遣大鴻臚張儼、五官中郎將丁忠來吊祭。
吳散騎常侍王蕃,體氣高亮,不能承顏順指,吳主不悅。散騎常侍萬彧、中書丞陳聲從而譖之。丁忠使還,吳主大會羣臣,蕃沈醉頓伏。吳主疑其詐,轝蕃出外。頃之,召還。蕃好治威儀,行止自若。吳主大怒,嗬左右於殿下斬之,出,登來山,使親近擲蕃首,作虎跳狼爭咋齧之,首皆碎壞。
丁忠說吳主曰:“北方無守戰之備,弋陽可襲而取。”吳主以問羣臣,鎮西大將軍陸凱曰:“北方新幷巴、蜀,遣使求和,非求援於我也,欲蓄力以俟時耳。敵勢方強,而欲徼幸求勝,未見其利也。”吳主雖不出兵,然遂與晉絕。凱,遜之族子也。
夏,五月,壬子,博陵元公王沈卒。
六月,丙午晦,日有食之。
文帝之喪,臣民皆從權製,三日除服。旣葬,帝亦除之;然猶素冠疏食,哀毀如居喪者。秋,八月,帝將謁崇陽陵,羣臣奏言,秋暑未平,恐帝悲感摧傷。帝曰:“朕得奉瞻山陵,體氣自佳耳。”又詔曰:“漢文不使天下盡哀,亦帝王至謙之誌。當見山陵,何心無服!其議以衰絰從行。羣臣自依舊製。”尚書令裴秀奏曰:“陛下旣除而複服,義無所依;若君服而臣不服,亦未之敢安也。”詔曰:“患情不能跂及耳,衣服何在!諸君勤勤之至,豈苟相違。”遂止。
中軍將軍羊祜謂傅玄曰:“三年之喪,雖貴遂服,禮也。今主上至孝,雖奪其服,實行喪禮。若因此複先王之法,不亦善乎!”玄曰:“以日易月,已數百年,一旦複古,難行也。”祜曰:“不能使天下如禮,且使主上遂服,不猶愈乎!”玄曰:“主上不除而天下除之,此為但有父子,無複君臣也。”乃止。
戊辰,羣臣奏請易服複膳,詔曰:“每感念幽冥,而不得終苴絰之禮,以為沈痛。況當食稻衣錦乎!適足激切其心,非所以相解也。朕本諸生家,傳禮來久,何至一旦便易此情於所天!相從已多,可試省孔子答宰我之言,無事紛紜也!”遂以疏素終三年。
臣光曰:三年之喪,自天子達於庶人,此先王禮經,百世不易者也。漢文師心不學,變古壞禮,絕父子之恩,虧君臣之義;後世帝王不能篤於哀戚之情,而羣臣諂諛,莫肯厘正。至於晉武獨以天性矯而行之,可謂不世之賢君;而裴、傅之徒,固陋庸臣,習常玩故,而不能將順其美,惜哉!
吳改元寶鼎。
吳主以陸凱為左丞相,萬彧為右丞相。吳主惡人視己,羣臣侍見,莫敢舉目。陸凱曰:“君臣無不相識之道,若猝有不虞,不知所赴。”吳主乃聽凱自視,而他人如故。
吳主居武昌,揚州之民泝流供給,甚苦之,又奢侈無度,公私窮匱。凱上疏曰:“今四邊無事,當務養民豐財,而更窮奢極欲;無災而民命盡,無為而國財空,臣竊憂之。昔漢室旣衰,三家鼎立;今曹、劉失道,皆為晉有,此目前之明驗也。臣愚但為陛下惜國家耳。武昌土地危險塉確,非王者之都;且童謠雲:"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以此觀之,足明民心與天意矣。今國無一年之蓄,民有離散之怨,國有露根之漸,而官吏務為苛急,莫之或恤。大帝時,後宮列女及諸織纖絡數不滿百,景帝以來,乃有千數,此耗財之甚也。又左右之臣,率非其人,羣黨相扶,害忠隱賢,此皆蠹政病民者也。臣願陛下省息百役,罷去苛擾,料出宮女,清選百官,則天悅民附,國家永安矣。”吳主雖不悅,以其宿望,特優容之。
九月,詔:“自今雖詔有所欲,及已奏得可,而於事不便者,皆不可隱情。”
戊戌,有司奏:“大晉受禪於魏,宜一用前代正朔、服色,如虞遵唐故事。”從之。
冬,十月,丙午朔,日有食之。
永安山賊施但,因民勞怨,聚眾數千人,劫吳主庶弟永安侯謙作亂,北至建業,眾萬餘人,未至三十裏住,擇吉日入城。遣使以謙命召丁固、諸葛靚,固、靚斬其使,發兵逆戰於牛屯。但兵皆無甲胄,卽時敗散。謙獨坐車中,生獲之。固不敢殺,以狀白吳主,吳主幷其母及弟俊皆殺之。初,望氣者雲:荊州有王氣,當破揚州。故吳主徙都武昌。及但反,自以為得計,遣數百人鼓噪入建業,殺但妻子,雲“天子使荊州兵來破揚州賊。”
十一月,初幷圜丘、方丘之祀於南北郊。
罷山陽國督軍,除其禁製。
十二月,吳主還都建業,使後父衛將軍、錄尚書事滕牧留鎮武昌。朝士以牧尊戚,頗推令諫爭,滕後之寵由是漸衰,更遣牧居蒼梧,雖爵位不奪,其實遷也,在道以憂死。何太後常保佑滕後,太史又言中宮不可易,吳主信巫覡,故得不廢,常供養升平宮,不複進見;諸姬佩皇後璽紱者甚眾,滕後受朝賀表疏而已。吳主使黃門徧行州郡,料取將吏家女,其二千石大臣子女,歲歲言名,年十五、六一簡閱,簡閱不中,乃得出嫁。後宮以千數,而采擇無已。
武帝泰始三年(丁亥、二六七年)
春,正月,丁卯,立子衷為皇太子。詔以“近世每立太子必有赦。今世運將平,當示之以好惡,使百姓絕多幸之望。曲惠小人,朕無取焉!”遂不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