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上章敦牂(庚午),盡玄黓涒灘(壬申),凡三年。
世祖武皇帝永明八年(庚午,公元四九〇年)
春,正月,詔放隔城俘二千餘人還魏。
乙醜,魏主如方山;二月,辛未,如靈泉;壬申,還宮。
地豆幹頻寇魏邊,夏,四月,甲戌,魏征西大將軍陽平王頤擊走之。頤,新城之子也。
甲午,魏遣兼員外散騎常侍邢產等來聘。
五月,己酉,庫莫奚寇魏邊,安州都將樓龍兒擊走之。
秋,七月,辛醜,以會稽太守安陸侯緬為雍州刺史。緬,鸞之弟也。緬留心獄訟,得劫,皆赦遣,許以自新,再犯乃加誅;民畏而愛之。
癸卯,大赦。
丙午,魏主如方山;丙辰,遂如靈泉池;八月,丙寅朔,還宮。
河南王度易侯卒;乙酉,以其世子伏連籌為秦、河二州刺史,遣振武將軍丘冠先拜授,且吊之。伏連籌逼冠先使拜,冠先不從,伏連籌推冠先墜崖而死。上厚賜其子雄;敕以喪委絕域,不可複尋,仕進無嫌。
荊州刺史巴東王子響,有勇力,善騎射,好武事,自選帶仗左右六十人,皆有膽幹;至鎮,數於內齋以牛酒犒之。又私作錦袍、絳襖,欲以餉蠻,交易器仗。長史高平劉寅、司馬安定席恭穆連名密啟。上敕精檢。子響聞台使至,不見敕,召寅、恭穆及谘議參軍江悆、典簽吳修之、魏景淵等詰之,寅等秘而不言;修之曰:“旣已降敕,政應方便答塞。”景淵曰:“應先檢校。”子響大怒,執寅等八人於後堂,殺之,具以啟聞。上欲赦江悆,聞皆已死,怒。壬辰,以隨王子隆為荊州刺史。
上欲遣淮南太守戴僧靜將兵討子響,僧靜麵啟曰:“巴東王年少,長史執之太急,忿不思難故耳。天子兒過誤殺人,有何大罪!官忽遣軍西上,人情惶懼,無所不至。僧靜不敢奉敕。”上不答而心善之。乃遣衛尉胡諧之、遊擊將軍尹略、中書舍人茹法亮帥齋仗數百人詣江陵,檢捕羣小,敕之曰:“子響若束手自歸,可全其命。”以平南內史張欣泰為諧之副。欣泰謂諧之曰:“今段之行,勝旣無名,負成奇恥。彼凶狡相聚,所以為其用者,或利賞逼威,無由自潰。若頓軍夏口,宣示禍福,可不戰而擒也。”諧之不從。欣泰,興世之子也。
諧之等至江津,築城燕尾洲。子響白服登城,頻遣使與相聞,曰:“天下豈有兒反!身不作賊,直是粗疏。今便單舸還闕,受殺人之罪,何築城見捉邪!”尹略獨答曰:“誰將汝反父人共語!”子響唯灑泣;乃殺牛,具酒饌,餉台軍,略棄之江流。子響呼茹法亮;法亮疑畏,不肯往。又求見傳詔;法亮亦不遣,且執錄其使。子響怒,遣所養勇士收集州、府兵二千人,從靈溪西渡;子響自與百餘人操萬鈞弩,宿江堤上。明日,府州兵與台軍戰,子響於堤上發弩射之,台軍大敗;尹略死,諧之等單艇逃去。
上又遣丹陽尹蕭順之將兵繼至,子響卽日將白衣左右三十人,乘舴艋沿流赴建康。太子長懋素忌子響,順之之發建康也,太子密諭順之,使早為之所,勿令得還。子響見順之,欲自申明;順之不許,於射堂縊殺之。
子響臨死,啟上曰:“臣罪踰山海,分甘斧鉞。敕遣諧之等至,竟無宣旨,便建旗入津,對城南岸築城守。臣累遣書信呼法亮,乞白服相見;法亮終不肯。羣小懼怖,遂致攻戰,此臣之罪也。臣此月二十五日,束身投軍,希還天闕,停宅一月,臣自取盡,可使齊代無殺子之譏,臣免逆父之謗。旣不遂心,今便命盡。臨啟哽塞,知複何陳!”
有司奏絕子響屬籍,削爵土,易姓蛸氏;諸所連坐,別下考論。
久之,上遊華林園,見一猨透擲悲鳴,問左右,曰:“猨子前日墜崖死。”上思子響,因嗚咽流涕。茹法亮頗為上所責怒,蕭順之慚懼,發疾而卒。豫章王嶷表請收葬子響;不許,貶為魚複侯。
子響之亂,方鎮皆啟子響為逆,兗州刺史垣榮祖曰:“此非所宜言。正應雲:"劉寅等孤負恩獎,逼迫巴東,使至於此。"”上省之,以榮祖為知言。
台軍焚燒江陵府舍,官曹文書,一時蕩盡。上以大司馬記室南陽樂藹屢為本州島僚佐,引見,問以西事。藹應對詳敏,上悅,用為荊州治中,敕付以修複府州事。藹繕修廨舍數百區,頃之鹹畢,而役不及民,荊部稱之。
九月,癸醜,魏太皇太後馮氏殂;高祖勺飲不入口者五日,哀毀過禮。中部曹華陰楊椿諫曰:“陛下荷祖宗之業,臨萬國之重,豈可同匹夫之節以取僵仆!羣下惶灼,莫知所言。且聖人之禮,毀不滅性;縱陛下欲自賢於萬代,其若宗廟何!”帝感其言,為之一進粥。
於是諸王公等皆詣闕上表,“請時定兆域,及依漢、魏故事,並太皇太後終製,旣葬,公除。”詔曰:“自遭禍罰,慌惚如昨,奉侍梓宮,猶希髣髴。山陵遷厝,所未忍聞。”冬,十月,王公複上表固請,詔曰:“山陵可依典冊;衰服之宜,情所未忍。”帝欲親至陵所,戊辰,詔:“諸常從之具,悉可停之;其武衛之官,防侍如法。”癸酉,葬文明太皇太後於永固陵。甲戌,帝謁陵,王公固請公除。詔曰:“比當別敘在心。”己卯,又謁陵。
庚辰,帝出至思賢門右,與羣臣相慰勞。太尉丕等進言曰:“臣等以老朽之年,曆奉累聖;國家舊事,頗所知聞。伏惟遠祖有大諱之日,唯侍送梓宮者凶服,左右盡皆從吉;四祖三宗,因而無改。陛下以至孝之性,哀毀過禮。伏聞所禦三食不滿半溢,晝夜不釋絰帶。臣等叩心絕氣,坐不安席。願少抑至慕之情,奉行先朝舊典。”帝曰:“哀毀常事,豈足關言!朝夕食粥,粗可支任,諸公何足憂怖!祖宗情專武略,未修文敎;朕今仰稟聖訓,庶習古道,論時比事,又與先世不同。太尉等國老,政之所寄,於典記舊式或所未悉,且可知朕大意。其餘古今喪禮,朕且以所懷別問尚書遊明根、高閭等,公可聽之。”
帝因謂明根等曰:“聖人製卒哭之禮,授服之變,皆奪情以漸。今則旬日之間,言及卽吉,特成傷理。”對曰:“臣等伏尋金冊遺旨,踰月而葬,葬而卽吉;故於下葬之初,奏練除之事。”帝曰:“朕惟中代所以不遂三年之喪,蓋由君上違世,繼主初立,君德未流,臣義不洽,故身襲袞冕,行卽位之禮。朕誠不德,在位過紀,足令億兆知有君矣。於此之時而不遂哀慕之心,使情禮俱失,深可痛恨!”高閭曰:“杜預,晉之碩學,論自古天子無有行三年之喪者,以為漢文之製,闇與古合,雖叔世所行,事可承踵。是以臣等慺慺幹請。”帝曰:“竊尋金冊之旨,所以奪臣子之心,令早卽吉者,慮廢絕政事故也。羣公所請,其誌亦然。朕今仰奉冊令,俯順羣心,不敢闇默不言以荒庶政;唯欲衰麻廢吉禮,朔望盡哀誠,情在可許,故專欲行之。如杜預之論,於孺慕之君,諒闇之主,蓋亦誣矣。”秘書丞李彪曰:“漢明德馬後保養章帝,母子之道,無可間然,及後之崩,葬不淹旬,尋已從吉。然漢章不受譏,明德不損名。願陛下遵金冊遺令,割哀從議。”帝曰:“朕所以眷戀衰絰,不從所議者,實情不能忍,豈徒苟免嗤嫌而已哉!今奉終儉素,一已仰遵遺冊;但痛慕之心,事係於予,庶聖靈不奪至願耳。”高閭曰:“陛下旣不除服於上,臣等獨除服於下,則為臣之道不足。又親禦衰麻,複聽朝政,吉凶事雜,臣竊為疑。”帝曰:“先後撫念羣下,卿等哀慕,猶不忍除,柰何令朕獨忍之於至親乎!今朕逼於遺冊,唯望至朞;雖不盡禮,蘊結差申。羣臣各以親疏、貴賤、遠近為除服之差,庶幾稍近於古,易行於今。”高閭曰:“昔王孫裸葬,士安去棺,其子皆從而不違。今親奉遺令而有所不從,臣等所以頻煩幹奏。”李彪曰:“三年不改其父之道,可謂大孝。今不遵冊令,恐涉改道之嫌。”帝曰:“王孫、士安皆誨子以儉,及其遵也,豈異今日!改父之道,殆與此殊。縱有所涉,甘受後代之譏,未忍今日之請。”羣臣又言:“春秋烝嚐,事難廢闕。”帝曰:“自先朝以來,恒有司行事;朕賴蒙慈訓,常親致敬。今昊天降罰,人神喪恃,賴宗廟之靈,亦輟歆祀。脫行饗薦,恐乖冥旨。”羣臣又言:“古者葬而卽吉,不必終禮,此乃二漢所以經綸治道,魏、晉所以綱理庶政也。”帝曰:“旣葬卽吉,蓋季俗多亂,權宜救世耳。二漢之盛,魏、晉之興,豈由簡略喪禮、遺忘仁孝哉!平日之時,公卿每稱當今四海晏然,禮樂日新,可以參美唐、虞,比盛夏、商。及至今日,卽欲苦奪朕誌,使不踰於魏、晉。如此之意,未解所由。”李彪曰:“今雖治化清晏,然江南有未賓之吳,漠北有不臣之虜,是以臣等猶懷不虞之慮。”帝曰:“魯公帶絰從戎,晉侯墨衰敗敵,固聖賢所許。如有不虞,雖越紼無嫌,而況衰麻乎!豈可於晏安之辰豫念軍旅之事,以廢喪紀哉!古人亦有稱王者除衰而諒闇終喪者,若不許朕衰服,則當除衰拱默,委政塚宰。二事之中,唯公卿所擇。”遊明根曰:“淵默不言,則不政將曠;仰順聖心,請從衰服。”太尉丕曰:“臣與尉元曆事五帝,魏家故事,尤諱之後三月,必迎神於西,禳惡於北,具行吉禮,自皇始以來,未之或改。”帝曰:“若能以道事神,不迎自至;苟失仁義,雖迎不來。此乃平日所不當行,況居喪乎!朕在不言之地,不應如此喋喋;但公卿執奪朕情,遂成往複,追用悲絕。”遂號慟,羣官亦哭而辭出。
世祖武皇帝永明八年(庚午,公元四九〇年)
春,正月,詔放隔城俘二千餘人還魏。
乙醜,魏主如方山;二月,辛未,如靈泉;壬申,還宮。
地豆幹頻寇魏邊,夏,四月,甲戌,魏征西大將軍陽平王頤擊走之。頤,新城之子也。
甲午,魏遣兼員外散騎常侍邢產等來聘。
五月,己酉,庫莫奚寇魏邊,安州都將樓龍兒擊走之。
秋,七月,辛醜,以會稽太守安陸侯緬為雍州刺史。緬,鸞之弟也。緬留心獄訟,得劫,皆赦遣,許以自新,再犯乃加誅;民畏而愛之。
癸卯,大赦。
丙午,魏主如方山;丙辰,遂如靈泉池;八月,丙寅朔,還宮。
河南王度易侯卒;乙酉,以其世子伏連籌為秦、河二州刺史,遣振武將軍丘冠先拜授,且吊之。伏連籌逼冠先使拜,冠先不從,伏連籌推冠先墜崖而死。上厚賜其子雄;敕以喪委絕域,不可複尋,仕進無嫌。
荊州刺史巴東王子響,有勇力,善騎射,好武事,自選帶仗左右六十人,皆有膽幹;至鎮,數於內齋以牛酒犒之。又私作錦袍、絳襖,欲以餉蠻,交易器仗。長史高平劉寅、司馬安定席恭穆連名密啟。上敕精檢。子響聞台使至,不見敕,召寅、恭穆及谘議參軍江悆、典簽吳修之、魏景淵等詰之,寅等秘而不言;修之曰:“旣已降敕,政應方便答塞。”景淵曰:“應先檢校。”子響大怒,執寅等八人於後堂,殺之,具以啟聞。上欲赦江悆,聞皆已死,怒。壬辰,以隨王子隆為荊州刺史。
上欲遣淮南太守戴僧靜將兵討子響,僧靜麵啟曰:“巴東王年少,長史執之太急,忿不思難故耳。天子兒過誤殺人,有何大罪!官忽遣軍西上,人情惶懼,無所不至。僧靜不敢奉敕。”上不答而心善之。乃遣衛尉胡諧之、遊擊將軍尹略、中書舍人茹法亮帥齋仗數百人詣江陵,檢捕羣小,敕之曰:“子響若束手自歸,可全其命。”以平南內史張欣泰為諧之副。欣泰謂諧之曰:“今段之行,勝旣無名,負成奇恥。彼凶狡相聚,所以為其用者,或利賞逼威,無由自潰。若頓軍夏口,宣示禍福,可不戰而擒也。”諧之不從。欣泰,興世之子也。
諧之等至江津,築城燕尾洲。子響白服登城,頻遣使與相聞,曰:“天下豈有兒反!身不作賊,直是粗疏。今便單舸還闕,受殺人之罪,何築城見捉邪!”尹略獨答曰:“誰將汝反父人共語!”子響唯灑泣;乃殺牛,具酒饌,餉台軍,略棄之江流。子響呼茹法亮;法亮疑畏,不肯往。又求見傳詔;法亮亦不遣,且執錄其使。子響怒,遣所養勇士收集州、府兵二千人,從靈溪西渡;子響自與百餘人操萬鈞弩,宿江堤上。明日,府州兵與台軍戰,子響於堤上發弩射之,台軍大敗;尹略死,諧之等單艇逃去。
上又遣丹陽尹蕭順之將兵繼至,子響卽日將白衣左右三十人,乘舴艋沿流赴建康。太子長懋素忌子響,順之之發建康也,太子密諭順之,使早為之所,勿令得還。子響見順之,欲自申明;順之不許,於射堂縊殺之。
子響臨死,啟上曰:“臣罪踰山海,分甘斧鉞。敕遣諧之等至,竟無宣旨,便建旗入津,對城南岸築城守。臣累遣書信呼法亮,乞白服相見;法亮終不肯。羣小懼怖,遂致攻戰,此臣之罪也。臣此月二十五日,束身投軍,希還天闕,停宅一月,臣自取盡,可使齊代無殺子之譏,臣免逆父之謗。旣不遂心,今便命盡。臨啟哽塞,知複何陳!”
有司奏絕子響屬籍,削爵土,易姓蛸氏;諸所連坐,別下考論。
久之,上遊華林園,見一猨透擲悲鳴,問左右,曰:“猨子前日墜崖死。”上思子響,因嗚咽流涕。茹法亮頗為上所責怒,蕭順之慚懼,發疾而卒。豫章王嶷表請收葬子響;不許,貶為魚複侯。
子響之亂,方鎮皆啟子響為逆,兗州刺史垣榮祖曰:“此非所宜言。正應雲:"劉寅等孤負恩獎,逼迫巴東,使至於此。"”上省之,以榮祖為知言。
台軍焚燒江陵府舍,官曹文書,一時蕩盡。上以大司馬記室南陽樂藹屢為本州島僚佐,引見,問以西事。藹應對詳敏,上悅,用為荊州治中,敕付以修複府州事。藹繕修廨舍數百區,頃之鹹畢,而役不及民,荊部稱之。
九月,癸醜,魏太皇太後馮氏殂;高祖勺飲不入口者五日,哀毀過禮。中部曹華陰楊椿諫曰:“陛下荷祖宗之業,臨萬國之重,豈可同匹夫之節以取僵仆!羣下惶灼,莫知所言。且聖人之禮,毀不滅性;縱陛下欲自賢於萬代,其若宗廟何!”帝感其言,為之一進粥。
於是諸王公等皆詣闕上表,“請時定兆域,及依漢、魏故事,並太皇太後終製,旣葬,公除。”詔曰:“自遭禍罰,慌惚如昨,奉侍梓宮,猶希髣髴。山陵遷厝,所未忍聞。”冬,十月,王公複上表固請,詔曰:“山陵可依典冊;衰服之宜,情所未忍。”帝欲親至陵所,戊辰,詔:“諸常從之具,悉可停之;其武衛之官,防侍如法。”癸酉,葬文明太皇太後於永固陵。甲戌,帝謁陵,王公固請公除。詔曰:“比當別敘在心。”己卯,又謁陵。
庚辰,帝出至思賢門右,與羣臣相慰勞。太尉丕等進言曰:“臣等以老朽之年,曆奉累聖;國家舊事,頗所知聞。伏惟遠祖有大諱之日,唯侍送梓宮者凶服,左右盡皆從吉;四祖三宗,因而無改。陛下以至孝之性,哀毀過禮。伏聞所禦三食不滿半溢,晝夜不釋絰帶。臣等叩心絕氣,坐不安席。願少抑至慕之情,奉行先朝舊典。”帝曰:“哀毀常事,豈足關言!朝夕食粥,粗可支任,諸公何足憂怖!祖宗情專武略,未修文敎;朕今仰稟聖訓,庶習古道,論時比事,又與先世不同。太尉等國老,政之所寄,於典記舊式或所未悉,且可知朕大意。其餘古今喪禮,朕且以所懷別問尚書遊明根、高閭等,公可聽之。”
帝因謂明根等曰:“聖人製卒哭之禮,授服之變,皆奪情以漸。今則旬日之間,言及卽吉,特成傷理。”對曰:“臣等伏尋金冊遺旨,踰月而葬,葬而卽吉;故於下葬之初,奏練除之事。”帝曰:“朕惟中代所以不遂三年之喪,蓋由君上違世,繼主初立,君德未流,臣義不洽,故身襲袞冕,行卽位之禮。朕誠不德,在位過紀,足令億兆知有君矣。於此之時而不遂哀慕之心,使情禮俱失,深可痛恨!”高閭曰:“杜預,晉之碩學,論自古天子無有行三年之喪者,以為漢文之製,闇與古合,雖叔世所行,事可承踵。是以臣等慺慺幹請。”帝曰:“竊尋金冊之旨,所以奪臣子之心,令早卽吉者,慮廢絕政事故也。羣公所請,其誌亦然。朕今仰奉冊令,俯順羣心,不敢闇默不言以荒庶政;唯欲衰麻廢吉禮,朔望盡哀誠,情在可許,故專欲行之。如杜預之論,於孺慕之君,諒闇之主,蓋亦誣矣。”秘書丞李彪曰:“漢明德馬後保養章帝,母子之道,無可間然,及後之崩,葬不淹旬,尋已從吉。然漢章不受譏,明德不損名。願陛下遵金冊遺令,割哀從議。”帝曰:“朕所以眷戀衰絰,不從所議者,實情不能忍,豈徒苟免嗤嫌而已哉!今奉終儉素,一已仰遵遺冊;但痛慕之心,事係於予,庶聖靈不奪至願耳。”高閭曰:“陛下旣不除服於上,臣等獨除服於下,則為臣之道不足。又親禦衰麻,複聽朝政,吉凶事雜,臣竊為疑。”帝曰:“先後撫念羣下,卿等哀慕,猶不忍除,柰何令朕獨忍之於至親乎!今朕逼於遺冊,唯望至朞;雖不盡禮,蘊結差申。羣臣各以親疏、貴賤、遠近為除服之差,庶幾稍近於古,易行於今。”高閭曰:“昔王孫裸葬,士安去棺,其子皆從而不違。今親奉遺令而有所不從,臣等所以頻煩幹奏。”李彪曰:“三年不改其父之道,可謂大孝。今不遵冊令,恐涉改道之嫌。”帝曰:“王孫、士安皆誨子以儉,及其遵也,豈異今日!改父之道,殆與此殊。縱有所涉,甘受後代之譏,未忍今日之請。”羣臣又言:“春秋烝嚐,事難廢闕。”帝曰:“自先朝以來,恒有司行事;朕賴蒙慈訓,常親致敬。今昊天降罰,人神喪恃,賴宗廟之靈,亦輟歆祀。脫行饗薦,恐乖冥旨。”羣臣又言:“古者葬而卽吉,不必終禮,此乃二漢所以經綸治道,魏、晉所以綱理庶政也。”帝曰:“旣葬卽吉,蓋季俗多亂,權宜救世耳。二漢之盛,魏、晉之興,豈由簡略喪禮、遺忘仁孝哉!平日之時,公卿每稱當今四海晏然,禮樂日新,可以參美唐、虞,比盛夏、商。及至今日,卽欲苦奪朕誌,使不踰於魏、晉。如此之意,未解所由。”李彪曰:“今雖治化清晏,然江南有未賓之吳,漠北有不臣之虜,是以臣等猶懷不虞之慮。”帝曰:“魯公帶絰從戎,晉侯墨衰敗敵,固聖賢所許。如有不虞,雖越紼無嫌,而況衰麻乎!豈可於晏安之辰豫念軍旅之事,以廢喪紀哉!古人亦有稱王者除衰而諒闇終喪者,若不許朕衰服,則當除衰拱默,委政塚宰。二事之中,唯公卿所擇。”遊明根曰:“淵默不言,則不政將曠;仰順聖心,請從衰服。”太尉丕曰:“臣與尉元曆事五帝,魏家故事,尤諱之後三月,必迎神於西,禳惡於北,具行吉禮,自皇始以來,未之或改。”帝曰:“若能以道事神,不迎自至;苟失仁義,雖迎不來。此乃平日所不當行,況居喪乎!朕在不言之地,不應如此喋喋;但公卿執奪朕情,遂成往複,追用悲絕。”遂號慟,羣官亦哭而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