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司籍錡家財輸京師。翰林學士裴垍、李絳上言,以為:“李錡僭侈,割剝六州之人以富其家,或枉殺其身而取其財。陛下閔百姓無告,故討而誅之,今輦金帛以輸上京,恐遠近失望。願以逆人資財賜浙西百姓,代今年租賦。”上嘉歎久之,卽從其言。
昭義節度使盧從史,內與王士真、劉濟潛通,而外獻策請圖山東,擅引兵東出。上召令還,從史托言就食邢、洺,不時奉詔;久之,乃還。
他日,上召李絳對於浴堂,語之曰:“事有極異者,朕比不欲言之。朕與鄭絪議敕從史歸上黨,續征入朝。絪乃泄之於從史,使稱上黨乏糧,就食山東。為人臣負朕乃爾,將何以處之?”對曰:“審如此,滅族有餘矣!然絪、從史必不自言,陛下誰從得之?”上曰:“吉甫密奏。”絳曰:“臣竊聞搢紳之論,稱絪為佳士,恐必不然。或者同列欲專朝政,疾寵忌前,願陛下更熟察之,勿使人謂陛下信讒也!”上良久曰:“誠然,絪必不至此。非卿言,朕幾誤處分。”
上又嚐從容問絳曰:“諫官多謗訕朝政,皆無事實,朕欲謫其尤者一二人以儆其餘,何如?”對曰:“此殆非陛下之意,必有邪臣以壅蔽陛下之聰明者。人臣死生,係人主喜怒,敢發口諫者有幾!就有諫者,皆晝度夜思,朝刪暮減,比得上達,什無二三。故人主孜孜求諫,猶懼不至,況罪之乎!如此,杜天下之口,非社稷之福也。”上善其言而止。
羣臣請上尊號曰睿聖文武皇帝;丙申,許之。
盩厔尉、集賢校理白居易作樂府及詩百餘篇,規諷時事,流聞禁中;上見而悅之,召入翰林為學士。
十二月,丙辰,上謂宰相曰:“太宗以神聖之資,羣臣進諫者猶往複數四,況朕寡昧,自今事有違,卿當十論,無但一二而已。”
丙寅,以高崇文同平章事,充邠寧節度、京西諸軍都統。
山南東道節度使於頔憚上英威,為子季友求尚主;上以皇女普寧公主妻之。翰林學士李絳諫曰:“頔,虜族;季友,庶孼,不足以辱帝女,宜更擇高門美才。”上曰:“此非卿所知。”己卯,公主適季友,恩禮甚盛;頔出望外,大喜。頃之,上使人諷之入朝謝恩,頔遂奉詔。
是歲,李吉甫撰元和國計簿上之,總計天下方鎮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縣千四百五十三。其鳳翔、鄜坊、邠寧、振武、涇原、銀夏、靈鹽、河東、易定、魏博、鎮冀、範陽、滄景、淮西、淄青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戶口外,每歲賦稅倚辦止於浙江東‖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嶽、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島,一百四十四萬戶,比天寶稅戶四分減三。天下兵仰給縣官者八十三萬餘人,比天寶三分增一,大率二戶資一兵。其水旱所傷,非時調發,不在此數。
憲宗元和三年(戊子、八〇八年)
春,正月,癸巳,羣臣上尊號曰睿聖文武皇帝;赦天下。“自今長吏詣闕,無得進奉。”知樞密劉光琦奏分遣諸使齎赦詣諸道,意欲分其饋遺,翰林學士裴垍、李絳奏“敕使所至煩擾,不若但附急遞。”上從之。光琦稱舊例,上曰:“例是則從之,苟為非是,柰何不改!”
臨涇鎮將郝泚以臨涇地險要,水草美,吐蕃將入寇,必屯其地,言於涇原節度使段佑,奏而城之,自是涇原獲安。
二月,戊寅,鹹安大長公主薨於回鶻。三月,回鶻騰裏可汗卒。
癸巳,郇王總薨。
辛亥,禦史中丞盧坦奏彈前山南西道節度使柳晟,前浙東觀察使閻濟美違赦進奉。上召坦褒慰之,曰:“朕已釋其罪,不可失信。”坦曰:“赦令宣布海內,陛下之大信也。晟等不畏陛下法,柰何存小信棄大信乎!”上乃命歸所進於有司。
夏,四月,上策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舉人,伊闕尉牛僧孺、陸渾尉皇甫湜、前進士李宗閔皆指陳時政之失,無所避;吏部侍郎楊於陵、吏部員外郎韋貫之為考策官,貫之署為上第。上亦嘉之,詔中書優與處分。李吉甫惡其言直,泣訴於上,且言“翰林學士裴垍、王涯覆策。湜,涯之甥也,涯不先言;垍無所異同。”上不得已,罷垍、涯學士,垍為戶部侍郎,涯為都官員外郎,貫之為果州刺史。後數日,貫之再貶巴州刺史,涯貶虢州司馬。乙亥,以楊於陵為嶺南節度使,亦坐考策無異同也。僧孺等久之不調,各從辟於藩府。僧孺,弘之七世孫;宗閔,元懿之玄孫;貫之,福嗣之六世孫;湜,睦州新安人也。
丁醜,罷五月朔宣政殿朝賀。
以荊南節度使裴均為右仆射。均素附宦官得貴顯,為仆射,自矜大。嚐入朝,踰位而立;中丞盧坦揖而退之,均不從。坦曰:“昔姚南仲為仆射,位在此。”均曰:“南仲何人?”坦曰:“是守正不交權幸者。”坦尋改右庶子。
五月,翰林學士、左拾遺白居易上疏,以為:“牛僧孺等直言時事,恩獎登科,而更遭斥逐,並出為關外官。楊於陵等以考策敢收直言,裴垍等以覆策不退直言,皆坐譴謫。盧坦以數舉職事黜庶子。此數人皆今之人望,天下視其進退以卜時之否臧者也。一旦無罪悉疏棄之,上下杜口,眾心洶洶,陛下亦知之乎?且陛下旣下詔征之直言,索之極諫,僧孺等所對如此,縱未能推而行之,又何忍罪而斥之乎!昔德宗初卽位,亦征直言極諫之士,策問天旱,穆質對雲:"兩漢故事,三公當免;卜式著議,弘羊可烹。"德宗深嘉之,自畿尉擢為左補闕。今僧孺等所言未過於穆質,而遽斥之,臣恐非嗣祖宗之道也!”質,寧之子也。
丙午,冊回鶻新可汗為愛登裏囉汨密施合毗伽保義可汗。
西原蠻酋長黃少卿請降;六月,癸亥,以為歸順州刺史。
沙陀勁勇冠諸胡,吐蕃置之甘州,每戰,以為前鋒。回鶻攻吐蕃,取涼州;吐蕃疑沙陀貳於回鶻,欲遷之河外。沙陀懼,酋長朱邪盡忠與其子執宜謀複自歸於唐,遂帥部落三萬,循烏德鞬山而東。行三日,吐蕃追兵大至,自洮水轉戰至石門,凡數百合;盡忠死,士眾死者太半。執宜帥其餘眾猶近萬人,騎三千,詣靈州降。靈鹽節度使範希朝聞之,自帥眾迎於塞上,置之鹽州,為市牛羊,廣其畜牧,善撫之。詔置陰山府,以執宜為兵馬使。未幾,盡忠弟葛勒阿波又帥眾七百詣希朝降,詔以為陰山府都督。自是,靈鹽每有征討,用之所向皆捷,靈鹽軍益強。
秋,七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以右庶子盧坦為宣歙觀察使。蘇強之誅也,兄弘在晉州幕府,自免歸,人莫敢辟。坦奏:“弘有才行,不可以其弟故廢之,請辟為判官。”上曰:“向使蘇強不死,果有才行,猶可用也,況其兄乎!”坦到官,值旱饑,穀價日增,或請抑其價。坦曰:“宣、歙土狹穀少,所仰四方之來者;若價賤,則商船不複來,益困矣。”旣而米鬥二百,商旅輻湊。
九月,庚寅,以於頔為司空,同平章事如故;加右仆射裴均同平章事,為山南東道節度使。
淮南節度使王鍔入朝。鍔家巨富,厚進奉及賂宦官,求平章事。翰林學士白居易以為:“宰相人臣極位,非清望大功不應授。昨除裴均,外議已紛然,今又除鍔,則如鍔之輩皆生冀望。若盡與之,則典章大懷,又不感恩;不與,則厚薄有殊,或生怨望。幸門一啟,無可柰何。且鍔在鎮五年,百計誅求,貨財旣足,自入進奉。若除宰相,四方藩鎮皆謂鍔以進奉得之,競為刻剝,則百姓何以堪之!”事遂寢。
壬辰,加宣武節度使韓弘同平章事。
丙申,以戶部侍郎裴垍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上雖以李吉甫故罷垍學士,然寵信彌厚,故未幾複擢為相。
初,德宗不任宰相,天下細務皆自決之,由是裴延齡輩得用事。上在藩邸,心固非之;及卽位,選擢宰相,推心委之,嚐謂垍等曰:“以太宗、玄宗之明,猶藉輔佐以成其理,況如朕不及先聖萬倍者乎!”垍亦竭誠輔佐。上嚐問垍:“為理之要何先?”對曰:“先正其心。”舊製,民輸稅有三: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建中初定兩稅,貨重錢輕;是後貨輕錢重,民所出已倍其初;其留州、送使者,所在又降省估就實估,以重斂於民。及垍為相,奏:“天下留州、送使物,請一切用省估;其觀察使,先稅所理之州以自給,不足,然後許稅於所屬之州。”由是江、淮之民稍蘇息。先是,執政多惡諫官言時政得失,垍獨賞之。垍器局峻整,人不敢幹以私。嚐有故人自遠詣之,垍資給優厚,從容款狎。其人乘間求京兆判司,垍曰:“公不稱此官,不敢以故人之私傷朝廷至公。他日有盲宰相憐公者,不妨得之,垍則必不可。”
昭義節度使盧從史,內與王士真、劉濟潛通,而外獻策請圖山東,擅引兵東出。上召令還,從史托言就食邢、洺,不時奉詔;久之,乃還。
他日,上召李絳對於浴堂,語之曰:“事有極異者,朕比不欲言之。朕與鄭絪議敕從史歸上黨,續征入朝。絪乃泄之於從史,使稱上黨乏糧,就食山東。為人臣負朕乃爾,將何以處之?”對曰:“審如此,滅族有餘矣!然絪、從史必不自言,陛下誰從得之?”上曰:“吉甫密奏。”絳曰:“臣竊聞搢紳之論,稱絪為佳士,恐必不然。或者同列欲專朝政,疾寵忌前,願陛下更熟察之,勿使人謂陛下信讒也!”上良久曰:“誠然,絪必不至此。非卿言,朕幾誤處分。”
上又嚐從容問絳曰:“諫官多謗訕朝政,皆無事實,朕欲謫其尤者一二人以儆其餘,何如?”對曰:“此殆非陛下之意,必有邪臣以壅蔽陛下之聰明者。人臣死生,係人主喜怒,敢發口諫者有幾!就有諫者,皆晝度夜思,朝刪暮減,比得上達,什無二三。故人主孜孜求諫,猶懼不至,況罪之乎!如此,杜天下之口,非社稷之福也。”上善其言而止。
羣臣請上尊號曰睿聖文武皇帝;丙申,許之。
盩厔尉、集賢校理白居易作樂府及詩百餘篇,規諷時事,流聞禁中;上見而悅之,召入翰林為學士。
十二月,丙辰,上謂宰相曰:“太宗以神聖之資,羣臣進諫者猶往複數四,況朕寡昧,自今事有違,卿當十論,無但一二而已。”
丙寅,以高崇文同平章事,充邠寧節度、京西諸軍都統。
山南東道節度使於頔憚上英威,為子季友求尚主;上以皇女普寧公主妻之。翰林學士李絳諫曰:“頔,虜族;季友,庶孼,不足以辱帝女,宜更擇高門美才。”上曰:“此非卿所知。”己卯,公主適季友,恩禮甚盛;頔出望外,大喜。頃之,上使人諷之入朝謝恩,頔遂奉詔。
是歲,李吉甫撰元和國計簿上之,總計天下方鎮四十八,州府二百九十五,縣千四百五十三。其鳳翔、鄜坊、邠寧、振武、涇原、銀夏、靈鹽、河東、易定、魏博、鎮冀、範陽、滄景、淮西、淄青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戶口外,每歲賦稅倚辦止於浙江東‖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嶽、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島,一百四十四萬戶,比天寶稅戶四分減三。天下兵仰給縣官者八十三萬餘人,比天寶三分增一,大率二戶資一兵。其水旱所傷,非時調發,不在此數。
憲宗元和三年(戊子、八〇八年)
春,正月,癸巳,羣臣上尊號曰睿聖文武皇帝;赦天下。“自今長吏詣闕,無得進奉。”知樞密劉光琦奏分遣諸使齎赦詣諸道,意欲分其饋遺,翰林學士裴垍、李絳奏“敕使所至煩擾,不若但附急遞。”上從之。光琦稱舊例,上曰:“例是則從之,苟為非是,柰何不改!”
臨涇鎮將郝泚以臨涇地險要,水草美,吐蕃將入寇,必屯其地,言於涇原節度使段佑,奏而城之,自是涇原獲安。
二月,戊寅,鹹安大長公主薨於回鶻。三月,回鶻騰裏可汗卒。
癸巳,郇王總薨。
辛亥,禦史中丞盧坦奏彈前山南西道節度使柳晟,前浙東觀察使閻濟美違赦進奉。上召坦褒慰之,曰:“朕已釋其罪,不可失信。”坦曰:“赦令宣布海內,陛下之大信也。晟等不畏陛下法,柰何存小信棄大信乎!”上乃命歸所進於有司。
夏,四月,上策試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舉人,伊闕尉牛僧孺、陸渾尉皇甫湜、前進士李宗閔皆指陳時政之失,無所避;吏部侍郎楊於陵、吏部員外郎韋貫之為考策官,貫之署為上第。上亦嘉之,詔中書優與處分。李吉甫惡其言直,泣訴於上,且言“翰林學士裴垍、王涯覆策。湜,涯之甥也,涯不先言;垍無所異同。”上不得已,罷垍、涯學士,垍為戶部侍郎,涯為都官員外郎,貫之為果州刺史。後數日,貫之再貶巴州刺史,涯貶虢州司馬。乙亥,以楊於陵為嶺南節度使,亦坐考策無異同也。僧孺等久之不調,各從辟於藩府。僧孺,弘之七世孫;宗閔,元懿之玄孫;貫之,福嗣之六世孫;湜,睦州新安人也。
丁醜,罷五月朔宣政殿朝賀。
以荊南節度使裴均為右仆射。均素附宦官得貴顯,為仆射,自矜大。嚐入朝,踰位而立;中丞盧坦揖而退之,均不從。坦曰:“昔姚南仲為仆射,位在此。”均曰:“南仲何人?”坦曰:“是守正不交權幸者。”坦尋改右庶子。
五月,翰林學士、左拾遺白居易上疏,以為:“牛僧孺等直言時事,恩獎登科,而更遭斥逐,並出為關外官。楊於陵等以考策敢收直言,裴垍等以覆策不退直言,皆坐譴謫。盧坦以數舉職事黜庶子。此數人皆今之人望,天下視其進退以卜時之否臧者也。一旦無罪悉疏棄之,上下杜口,眾心洶洶,陛下亦知之乎?且陛下旣下詔征之直言,索之極諫,僧孺等所對如此,縱未能推而行之,又何忍罪而斥之乎!昔德宗初卽位,亦征直言極諫之士,策問天旱,穆質對雲:"兩漢故事,三公當免;卜式著議,弘羊可烹。"德宗深嘉之,自畿尉擢為左補闕。今僧孺等所言未過於穆質,而遽斥之,臣恐非嗣祖宗之道也!”質,寧之子也。
丙午,冊回鶻新可汗為愛登裏囉汨密施合毗伽保義可汗。
西原蠻酋長黃少卿請降;六月,癸亥,以為歸順州刺史。
沙陀勁勇冠諸胡,吐蕃置之甘州,每戰,以為前鋒。回鶻攻吐蕃,取涼州;吐蕃疑沙陀貳於回鶻,欲遷之河外。沙陀懼,酋長朱邪盡忠與其子執宜謀複自歸於唐,遂帥部落三萬,循烏德鞬山而東。行三日,吐蕃追兵大至,自洮水轉戰至石門,凡數百合;盡忠死,士眾死者太半。執宜帥其餘眾猶近萬人,騎三千,詣靈州降。靈鹽節度使範希朝聞之,自帥眾迎於塞上,置之鹽州,為市牛羊,廣其畜牧,善撫之。詔置陰山府,以執宜為兵馬使。未幾,盡忠弟葛勒阿波又帥眾七百詣希朝降,詔以為陰山府都督。自是,靈鹽每有征討,用之所向皆捷,靈鹽軍益強。
秋,七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以右庶子盧坦為宣歙觀察使。蘇強之誅也,兄弘在晉州幕府,自免歸,人莫敢辟。坦奏:“弘有才行,不可以其弟故廢之,請辟為判官。”上曰:“向使蘇強不死,果有才行,猶可用也,況其兄乎!”坦到官,值旱饑,穀價日增,或請抑其價。坦曰:“宣、歙土狹穀少,所仰四方之來者;若價賤,則商船不複來,益困矣。”旣而米鬥二百,商旅輻湊。
九月,庚寅,以於頔為司空,同平章事如故;加右仆射裴均同平章事,為山南東道節度使。
淮南節度使王鍔入朝。鍔家巨富,厚進奉及賂宦官,求平章事。翰林學士白居易以為:“宰相人臣極位,非清望大功不應授。昨除裴均,外議已紛然,今又除鍔,則如鍔之輩皆生冀望。若盡與之,則典章大懷,又不感恩;不與,則厚薄有殊,或生怨望。幸門一啟,無可柰何。且鍔在鎮五年,百計誅求,貨財旣足,自入進奉。若除宰相,四方藩鎮皆謂鍔以進奉得之,競為刻剝,則百姓何以堪之!”事遂寢。
壬辰,加宣武節度使韓弘同平章事。
丙申,以戶部侍郎裴垍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上雖以李吉甫故罷垍學士,然寵信彌厚,故未幾複擢為相。
初,德宗不任宰相,天下細務皆自決之,由是裴延齡輩得用事。上在藩邸,心固非之;及卽位,選擢宰相,推心委之,嚐謂垍等曰:“以太宗、玄宗之明,猶藉輔佐以成其理,況如朕不及先聖萬倍者乎!”垍亦竭誠輔佐。上嚐問垍:“為理之要何先?”對曰:“先正其心。”舊製,民輸稅有三: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建中初定兩稅,貨重錢輕;是後貨輕錢重,民所出已倍其初;其留州、送使者,所在又降省估就實估,以重斂於民。及垍為相,奏:“天下留州、送使物,請一切用省估;其觀察使,先稅所理之州以自給,不足,然後許稅於所屬之州。”由是江、淮之民稍蘇息。先是,執政多惡諫官言時政得失,垍獨賞之。垍器局峻整,人不敢幹以私。嚐有故人自遠詣之,垍資給優厚,從容款狎。其人乘間求京兆判司,垍曰:“公不稱此官,不敢以故人之私傷朝廷至公。他日有盲宰相憐公者,不妨得之,垍則必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