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濟川與展明給林延潮去備馬車。
林延潮走至正堂,就聽一陣爭吵。
林延潮走到堂下,但見兩名弟子陶望齡,徐火勃二人,與孫承宗正在爭執。
林延潮板起臉來道:“你們這是要做什麽?”
陶望齡,徐火勃見林延潮一並垂下頭道:“老師。”
林延潮向孫承宗問道:“他們要作什麽?”
孫承宗不敢說,陶望齡則是拜下向林延潮叩了頭,然後直起身子道:“老師,眾士子於長安門前叩闕,弟子不才願同往。”
徐火勃亦是跪下道:“老師,弟子也要同往!”
林延潮見二人如此點點頭道:“好,你們去。”
陶望齡,徐火勃一愕。
“出了這門,以後就不要說是我的弟子。”
“老師。”陶望齡,徐火勃一並急道。
孫承宗與林延潮道:“東翁,這兩位弟子,不過意氣用事,切莫生氣。”
林延潮道:“我哪裏生氣,隻是恨鐵不成鋼而已。”
徐火勃在林延潮積威下,當下不敢再說,但卻是滿臉焦急。
但陶望齡卻昂著頭道:“老師,這些士子都是為了老師的永嘉經學向天子叩闕,我等身為老師的弟子,若不前往,情何以堪。”
林延潮道:“吾學並非叫爾等叩闕上諫,驚擾聖駕之罪,你們擔當得起嗎?”
陶望齡眼中泛淚道:“老師,學生泣血而稟,我等怎麽不知叩闕,驚擾聖駕,但長安門外的讀書人難道也是不知,隻是我等都知道義所在罷了。為了老師所學,我等寧可負罪,也不能見聖賢之教斷絕在我們手中。”
林延潮搖了搖頭道:“爾等太魯莽了。”
陶望齡道:“弟子是魯莽,也知叩闕之事,凶多吉少,但就算失敗了,也可讓天下人知道,永嘉之學並非一二人之私學,也是有人為之流血,犧牲的。當年孔子周遊列國,困於陳蔡,卻不改其誌。隻要老師在,那麽永嘉經學就有希望。這衝鋒陷陣之事,由我們服其勞就好了”
徐火勃聽陶望齡這麽說,頓時哭道:“老師,聖人教我們舍生取義,永嘉經學不絕,就是義之所在,弟子願舍生從之。”
見徐火勃如此,一旁孫承宗忍不住舉袖試淚。
林延潮長歎一聲:“沒有了爾等,為師孤家寡人一個,有什麽用。我已決意入宮,你們留此就好了。”
“老師!”陶望齡,徐火勃二人驚道。
林延潮卻不說話,直走出了大門。
而此刻在武英殿中。
張居正,張四維,申時行等幾位大臣都已是到了。
此外直大內的六科給事中也是隨侍殿內。
小皇帝一見幾人,就忙問道:“幾位閣老,可知長安右門外出了何事?”
三人方才也是派人在了解情況,但眼下還未得到回報。
所以三人不能回答。
就在這時,殿外道:“值登聞鼓院監察禦史,陶然清求見!”
“宣!”
小皇帝坐回龍椅上,陶然清進殿後向天子叩頭。
小皇帝道:“陶禦史,登聞鼓院就在長安右門,你從此來,可知長安右門外發生了何事?”
陶然清道:“回陛下,臣正是為此而來。長安右門外,眼下有上千書生叩闕,說是要告禦狀!”
此言一出,殿上眾人都是鬆了口氣。
叩闕告禦狀,已是所有狀況裏最輕了。
小皇帝聞言有幾分震怒道:“如此多士子叩闕告狀,這是本朝前所未有之事,若有冤情,去大理寺,去刑部,去京兆尹府申冤不行嗎?非要到叩闕上諫,是朕的大臣都不能用,還是他們以為朕年輕好欺負?”
聽小皇帝這麽說,眾官員都是一並躬身道:“陛下息怒。”
小皇帝擺了擺手,眾人方才平身,此刻大家都知道皇帝心情極差。
張居正問道:“到底是何原因,陶禦史還不向陛下道來。”
於是陶然清將事情來龍去脈大概說了一遍,最後還遞上屈橫江寫好的狀紙。幾個閣老看著狀紙上,密密麻麻的指印,彼此對視了一眼。
小皇帝氣道:“好啊,朕才想的,原來是刑部,哪個刑部官員與朕說說此事。”
戶部給事中道:“陛下朝廷有律例在先,刑部禁私下講學,書生言政,刑部不過是依法辦事,這些書生們實在是無理取鬧。”
吏部給事中道:“陛下,微臣以為刑部辦事確是依聖命而為,但或許手段上有所過激,故而引起士子們的不滿。我想要查清此事,應召刑部的官員來詢問,方可知來龍去脈。”
戶部給事中道:“若是士子不滿,就能裹眾叩闕上諫,此置朝廷威嚴何在,此例不可法,陛下,微臣請從重處置這些士子。”
吏部給事中道:“此事萬萬不可,士子叩闕雖不成體統,但若非走投無路,他們也不會走這最後一條路,若是從重處罰,恐怕傷了士子之心啊。”
吏部給事中繼續道:“百姓何辜,書生何辜,東漢黨錮之禍在前,望陛下明鑒。”
官員中大多也是同情士子的,此言一出,朝堂上幾名大臣不由點頭。
小皇帝向張居正問道:“張少師以為如何?”
張居正道:“士子叩闕之情由,臣也能理解,但裹眾叩闕上諫,此風不可長,此例不可開。朝廷變法以綱紀為先,立木為信,士子們不在其位,即不可謀其政,無論是否有冤情,質疑朝綱憲令,就是不對。”
聽了張居正的話,殿內同情士子的官員,都不敢說話。
張居正環顧左右道:“臣以為陛下可派大臣往長安門外,好聲勸解,曉以大義,若是士子不聽,不肯散去,那麽唯有從重罰之。”
小皇帝聽了道:“張先生所言就是朕意。”
說話間,外頭有人道:“刑部侍郎劉一儒,刑部主事洪鳴起請見!”
小皇帝聽到刑部二字就沒好心情,特別是洪鳴起三個字,心想不就是狀紙上所罵的官員嗎?他怎麽還有臉來見朕。
“宣!”
劉一儒,洪鳴起來到殿上叩拜後。
劉一儒跪在地上奏道:“陛下,臣為士子叩闕之事而來。”
“朕料想也是如此,劉卿家有什麽話說?”
劉一儒道:“士子叩闕,乃國朝前所未有之事,事起突然,臣懷疑背後有人煽動。”
劉一儒此言一出,洪鳴起心底連連冷笑。(未完待續。)
林延潮走至正堂,就聽一陣爭吵。
林延潮走到堂下,但見兩名弟子陶望齡,徐火勃二人,與孫承宗正在爭執。
林延潮板起臉來道:“你們這是要做什麽?”
陶望齡,徐火勃見林延潮一並垂下頭道:“老師。”
林延潮向孫承宗問道:“他們要作什麽?”
孫承宗不敢說,陶望齡則是拜下向林延潮叩了頭,然後直起身子道:“老師,眾士子於長安門前叩闕,弟子不才願同往。”
徐火勃亦是跪下道:“老師,弟子也要同往!”
林延潮見二人如此點點頭道:“好,你們去。”
陶望齡,徐火勃一愕。
“出了這門,以後就不要說是我的弟子。”
“老師。”陶望齡,徐火勃一並急道。
孫承宗與林延潮道:“東翁,這兩位弟子,不過意氣用事,切莫生氣。”
林延潮道:“我哪裏生氣,隻是恨鐵不成鋼而已。”
徐火勃在林延潮積威下,當下不敢再說,但卻是滿臉焦急。
但陶望齡卻昂著頭道:“老師,這些士子都是為了老師的永嘉經學向天子叩闕,我等身為老師的弟子,若不前往,情何以堪。”
林延潮道:“吾學並非叫爾等叩闕上諫,驚擾聖駕之罪,你們擔當得起嗎?”
陶望齡眼中泛淚道:“老師,學生泣血而稟,我等怎麽不知叩闕,驚擾聖駕,但長安門外的讀書人難道也是不知,隻是我等都知道義所在罷了。為了老師所學,我等寧可負罪,也不能見聖賢之教斷絕在我們手中。”
林延潮搖了搖頭道:“爾等太魯莽了。”
陶望齡道:“弟子是魯莽,也知叩闕之事,凶多吉少,但就算失敗了,也可讓天下人知道,永嘉之學並非一二人之私學,也是有人為之流血,犧牲的。當年孔子周遊列國,困於陳蔡,卻不改其誌。隻要老師在,那麽永嘉經學就有希望。這衝鋒陷陣之事,由我們服其勞就好了”
徐火勃聽陶望齡這麽說,頓時哭道:“老師,聖人教我們舍生取義,永嘉經學不絕,就是義之所在,弟子願舍生從之。”
見徐火勃如此,一旁孫承宗忍不住舉袖試淚。
林延潮長歎一聲:“沒有了爾等,為師孤家寡人一個,有什麽用。我已決意入宮,你們留此就好了。”
“老師!”陶望齡,徐火勃二人驚道。
林延潮卻不說話,直走出了大門。
而此刻在武英殿中。
張居正,張四維,申時行等幾位大臣都已是到了。
此外直大內的六科給事中也是隨侍殿內。
小皇帝一見幾人,就忙問道:“幾位閣老,可知長安右門外出了何事?”
三人方才也是派人在了解情況,但眼下還未得到回報。
所以三人不能回答。
就在這時,殿外道:“值登聞鼓院監察禦史,陶然清求見!”
“宣!”
小皇帝坐回龍椅上,陶然清進殿後向天子叩頭。
小皇帝道:“陶禦史,登聞鼓院就在長安右門,你從此來,可知長安右門外發生了何事?”
陶然清道:“回陛下,臣正是為此而來。長安右門外,眼下有上千書生叩闕,說是要告禦狀!”
此言一出,殿上眾人都是鬆了口氣。
叩闕告禦狀,已是所有狀況裏最輕了。
小皇帝聞言有幾分震怒道:“如此多士子叩闕告狀,這是本朝前所未有之事,若有冤情,去大理寺,去刑部,去京兆尹府申冤不行嗎?非要到叩闕上諫,是朕的大臣都不能用,還是他們以為朕年輕好欺負?”
聽小皇帝這麽說,眾官員都是一並躬身道:“陛下息怒。”
小皇帝擺了擺手,眾人方才平身,此刻大家都知道皇帝心情極差。
張居正問道:“到底是何原因,陶禦史還不向陛下道來。”
於是陶然清將事情來龍去脈大概說了一遍,最後還遞上屈橫江寫好的狀紙。幾個閣老看著狀紙上,密密麻麻的指印,彼此對視了一眼。
小皇帝氣道:“好啊,朕才想的,原來是刑部,哪個刑部官員與朕說說此事。”
戶部給事中道:“陛下朝廷有律例在先,刑部禁私下講學,書生言政,刑部不過是依法辦事,這些書生們實在是無理取鬧。”
吏部給事中道:“陛下,微臣以為刑部辦事確是依聖命而為,但或許手段上有所過激,故而引起士子們的不滿。我想要查清此事,應召刑部的官員來詢問,方可知來龍去脈。”
戶部給事中道:“若是士子不滿,就能裹眾叩闕上諫,此置朝廷威嚴何在,此例不可法,陛下,微臣請從重處置這些士子。”
吏部給事中道:“此事萬萬不可,士子叩闕雖不成體統,但若非走投無路,他們也不會走這最後一條路,若是從重處罰,恐怕傷了士子之心啊。”
吏部給事中繼續道:“百姓何辜,書生何辜,東漢黨錮之禍在前,望陛下明鑒。”
官員中大多也是同情士子的,此言一出,朝堂上幾名大臣不由點頭。
小皇帝向張居正問道:“張少師以為如何?”
張居正道:“士子叩闕之情由,臣也能理解,但裹眾叩闕上諫,此風不可長,此例不可開。朝廷變法以綱紀為先,立木為信,士子們不在其位,即不可謀其政,無論是否有冤情,質疑朝綱憲令,就是不對。”
聽了張居正的話,殿內同情士子的官員,都不敢說話。
張居正環顧左右道:“臣以為陛下可派大臣往長安門外,好聲勸解,曉以大義,若是士子不聽,不肯散去,那麽唯有從重罰之。”
小皇帝聽了道:“張先生所言就是朕意。”
說話間,外頭有人道:“刑部侍郎劉一儒,刑部主事洪鳴起請見!”
小皇帝聽到刑部二字就沒好心情,特別是洪鳴起三個字,心想不就是狀紙上所罵的官員嗎?他怎麽還有臉來見朕。
“宣!”
劉一儒,洪鳴起來到殿上叩拜後。
劉一儒跪在地上奏道:“陛下,臣為士子叩闕之事而來。”
“朕料想也是如此,劉卿家有什麽話說?”
劉一儒道:“士子叩闕,乃國朝前所未有之事,事起突然,臣懷疑背後有人煽動。”
劉一儒此言一出,洪鳴起心底連連冷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