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延潮剛剛升任知府,局麵未穩,這時候孫承宗離去,對於林延潮的幕下人事是一個很大變動。
因為府衙下麵的官吏都習慣通過孫承宗來與林延潮打交道,林延潮也習慣用孫承宗,對府衙屬僚發號施令。
作為知府的首席師爺,孫承宗權力很大,但行事之時,秉公處置,卻沒有半點弄權之心,這是令所有人都十分敬佩的。
而現在換了年輕的陶望齡,袁可立,大家心中都是沒底。
師爺之重要,不言而喻。
知縣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請師爺,師爺最少兩人,一人主刑名,一人主錢穀。
一般而言,刑名師爺都是知縣的首席。
因為刑名,錢穀是知縣兩大事,這二事關係知縣的升遷榮辱。
一般知縣赴任都會請經驗老道的錢穀師爺,刑名師爺,這兩位如果不得力,地方官治理地方就要抓瞎,不僅陷入繁瑣的事務中,還容易被狡猾的胥吏蒙蔽欺騙。
可是若官當的越大,那麽對官員而言,刑名,錢穀兩項就越來越下降了,因為這兩項對於官員升遷,漸漸不是那麽重要了。
特別是藩臬,督撫這個級別,最重要的師爺,乃奏章師爺,書啟師爺。
奏章師爺就是專門給督巡起草給天子的奏章。如果一封奏章寫得好,為天子賞識,那麽督撫青雲可待,若是奏章寫的不好,容易遭到天子訓斥,甚至丟官。
比如曾國藩當年給天子寫奏章,當時湘軍一直吃敗戰。可是曾國藩聽從幕僚的建議,將奏章上屢戰屢敗改成屢敗屢戰,一下子奏章的意思就不一樣了。
所以幾個字,就可以挽救了一名官員的仕途。
所以身為一名奏章師爺,這樣職位雖說稀缺,但是一旦獲聘,那麽不說待遇如何如何,身為幕主的總督,巡撫也要對你客客氣氣,恭恭敬敬的,可謂禮遇有加。
奏章師爺之下,就是書啟師爺。書啟師爺負責官員公文往來。
公文上申稱詳文、平行稱關移、下行稱牌票。這些都要經書啟師爺之手。官場交際應酬重文字,對上司,同僚,下屬大多也是通過公函往來打交道。
一名好的書啟師爺,不僅要擅長替幕主打理應對之事,最重要是能揣摩幕主的心思。
之前林延潮任管河同知時,不掌刑名就不設刑名師爺。
就由孫承宗擔任書啟師爺,掌管簽押房,官印。署裏的大事小事,孫承宗辦的是井井有條。
現在孫承宗離任,林延潮讓袁可立掌書啟,陶望齡掌官印。
意在讓二人遇事後商量著來,若是二人意見不統一,再上報林延潮裁斷。如此分配,當然犧牲了效率,但保證了確定性。
所以袁可立,就如同首輔內閣大學士。陶望齡掌印,相當於司禮監的批紅。
至於簽押房下麵對口的,就是府衙六房,這好比朝廷六部,而府裏七縣一州,就如同兩京十三司。
小到州縣,大至朝廷,權力運轉都差不多。不同隻是朝廷的分工更細,權力更製衡。
從同知升任知府,再加上孫承宗一走。
一句話攤子大了,人手少了,所以林延潮深感幕下的人才缺乏,是時候請幾位得力手下了。
幕僚不比門生,人家來幫你做事,是要給錢或者給前程的。
知府為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比同知十八石提升了不少。
但是憑著這俸祿來養幕,肯定是不行的,就算知府本人不吃不喝,但是這筆錢是請不來''名幕''的。
這些''名幕''每月少說幾十兩的,若是督撫延請一兩百兩也是有的。
當然林延潮也不是請不起名幕,但是他又不要這些久練官場的人入幕,如此反而會壞了自己幕中的風氣。
現在林延潮招攬幕僚,讓陶望齡,袁可立以及他的門生放出消息,推薦自己熟悉的人。
林延潮言明招收幕僚的條件,但凡有一技之才的,不論出身如何,都可以入幕做事。
但是第一個向林延潮推薦的,並非他的門生,而是府經曆,管河工的黃越。
黃越向林延潮推薦是他一位老友,安徽桐城人,名為左出穎,於河工水利有一技之才。
這天此人從桐城趕到歸德,林延潮當下在府衙花廳見了此人。
林延潮見左出穎穿著一身洗的發白的青衫,臉頰消瘦,看的有幾分落魄,見到林延潮立即彎下了腰。他的手邊攜著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這少年卻是膽大,眼裏沒什麽畏懼。
但見林延潮入座後,左出穎躬身道:“小人左出穎見過府台大人。”
林延潮笑了笑道:“左先生請坐,奉茶。”
上茶後,林延潮問道:“不知左先生是何出身?”
左出穎忐忑道:“小人一介平民,讀過五年私塾,沒有考取過功名,但聽老友黃越說大人這裏招納幕僚,不論出身,凡有一技之長的都可以前來,故而小人這才前來。”
林延潮點點頭,笑著道:“確實如此,左先生請坐,這孩童是誰?”
“是犬子,犬子一個人在桐城老家,小人不放心,故而攜在身邊,讓府台大人見笑了。”
林延潮笑了笑道:“原來如此,但令郎也不小了,離了先生就不能自處嗎?”
左出穎聞言有些尷尬,但見其子朗聲回答道:“府台老爺榮稟,並非是我離不開父親,而是聖人有雲,父母在,不遠遊。故而是爹讓我在他身邊,以時刻盡孝。”
林延潮聞言不由莞爾,重新打量這孩童當下道:“說的好。令郎真不凡。”
說到這裏,林延潮對左出穎道:“黃府經說你有一技之才,不知你有事可以教我?”
左出穎道了一句不敢,然後道:“聽聞府台老爺要修賈魯河,我有一策可收一事兩功之效。”
“請說。”
左出穎道:“賈魯河舊道起於儀封,考城之間的黃陵崗,原來是黃河往東的三條正流之一,後來大河奪賈魯河為害,使其淤塞,後又北決黃陵崗,淹沒運道,一年遷三百裏,三年後又北遷三百裏,危害極大。而今決口雖堵上,使黃河歸正流,但賈魯河淤塞後,這裏的黃河之水不通江淮。”
林延潮微微有些不耐煩,當下道:“左先生所言本府都已知道,你說一些本府不知道的。”
左出穎垂下下道:“故而朝廷疏通賈魯河舊河有三條好處,一是分河勢,解北堤之患。二是疏通河道,賈魯河一旦疏通,從江淮至開封,再至黃河,水路通暢,商路一通,百姓自富。三就是賈魯河一通,可引河水灌溉農田,收淤田之利。”
林延潮聞言道:“你說的前兩條好處,常人都說過多次了,至於第三點,左先生或許不知,本府修黃河縷堤,在縷堤遙堤間開淤田千頃之數,民得其惠,你所說的事本府早就一直在辦了。”
左出穎道:“府台所行所為,小人當然早有耳聞,但堤內落淤,再以淤田耕耘,卻有三不足。”
淤田是林延潮引以為傲的政績,但聽左出穎這麽說臉都沉下來了。然後林延潮道:“你接著說。”
左出穎看到林延潮臉色很難看,猶豫了下繼續道:“府台老爺贖罪,左某也是實話實話。堤內落淤,確有三不足,一是顧忌縷堤河勢,若河勢有變化,縷堤不堅,那麽即便在非汛期,淤田也會有淹沒之慮。二堤內落淤,隻能耕種半年,若汛期一變,容易顆粒無收。三堤內落淤,對於種田的百姓風險不小。”
林延潮斥道:“你說的本府都早已知道,並早都有提防之策,若百姓淤田損失,府裏可以將淤田原價賠之。”
“另外隻要預防得當,不會有百姓出事。”
左出穎不由顫栗,一旁其子見此道:“懇請府台讓父親將話說完。”
林延潮也覺得自己有些過了,左出穎父子見林延潮摩挲著茶盅,這萬一端起茶碗,左出穎就是應聘失敗了。
但林延潮卻道:“左先生繼續說吧。”
左出穎道:“小人隻是以為堤內落淤不如堤外落淤。”
“堤外落淤?”林延潮搖了搖頭道,“風險太大,堤外落淤必須開堤口或者設立涵洞,鬥門,如此於堤必有隱患,萬一水勢一大衝潰決口,如何是好?”
沒錯,堤外落淤絕對是比堤內落淤好。
現在人治理黃河,都是采用堤外落淤的辦法,但是以現代的科技,也不是在堤上開個口子,但是用抽水泵的辦法抽水落淤。
左出穎道:“小人有一策,可解此之危。”
林延潮訝道:“左先生請說。”
左出穎道:“堤背落淤確實風險不小,但一旦事成,收效也大,小人以為可以用月堤之法。”
“所為月堤之法,就是在河水緩處的堤背後再修一道堤防,引河水灌之,事畢後月堤內之地都為淤田。”
林延潮踱步,這月堤,也是潘季馴修河的主張之一。
當時是建在河水危險的堤段,在堤段後再建一道堤防。或者是河情哪裏出了危險,比如堤背上出了好幾處管湧堵不住,那就索性放棄這堤段,在背後再修一段堤,然後把水放進來。
林延潮臉色緩了緩道:“但此舉耗工太大,所以你的意思,將月堤之策,放在修賈魯河上。”
“也是,賈魯河舊河為黃河支流,水勢沒有正流湍急,這堤後放淤之策,可以嚐試一二。不過還需慎重為之,賈魯河疏通後水勢到底有多大,誰心底也沒數,萬一潰了堤防,那就是變利為害了。”
林延潮這裏已是認可了左出穎的能力,認為他有資格入自己幕中治水。
但是左出穎卻繼續道:“府台老爺誤會了,若月堤隻是用來落淤,不足以為奇,小人也不敢來見府台,這月堤之策,還可兼收疏通河水之效。”
“哦,怎麽說?”林延潮來了興趣。
但見左出穎道:“舊法疏通淤河太緩,效果又不明顯。故而小人認為,可以在正流之側,挖一條引河。”
“這引河就如同是月堤,待河水過引河,正流水幹後,堵住正流,民役下河道,將正流的淤泥挖出,築以堤防。而引河正流之間的田土,即是天然的淤田。”
林延潮聞言不由拍桌道:“此乃妙法啊,我怎麽沒想到!”
當年三峽築壩,為了截斷正流,是先在一旁挖了一條引河,然後再截斷正流修堤。
疏通賈魯河,大意也是如此,但現在賈魯河已經淤塞的非常厲害了,截斷正流難度不高。
左光穎見自己的主張得到林延潮的讚賞,也是大喜然後道:“府台老爺謬讚了,小人不過千慮一得而已。”
“而且此法也有弊端,那就是所費人工太大,小人計之,若僅僅是疏通賈魯河兩百裏舊河,那麽十萬兩緊著花應該是夠了,但若是以此法疏河,不說動員人力多少,就是銀子也好多花數倍。”
林延潮笑了笑道:“無妨,無妨,銀子的事好商量。”
左出穎不知,林延潮隻是缺好辦法,但錢卻是不缺,隻是用途說明有些麻煩。付知遠剛剛上任時,看見府庫裏都可以跑馬了,幾乎與林延潮翻臉。
不過這是以往,現在林延潮是一府正堂,要怎麽花錢,就這麽花錢,府裏也沒人敢說三道四。
林延潮當下對左出穎道:“以後就勞煩左先生在林某幕下辦事了,館穀你想要多少?”
這一番話就是正是請人了。
左出穎臉上驚喜交加,惶恐的道:“府台老爺不敢當,小人不過是一介草民,能在大人幕下做事,已是三生有幸,至於館穀自然是府台老爺說的算,隻要能養活我們父子二人足矣。”
這時候其子出聲道:“爹,韓信有雲,多多益善。”
左出穎心底一緊,但見林延潮哈哈大笑,這才鬆了口氣。
“犬子無知,還望府台老爺見諒。”
林延潮笑著道:“哪裏,令郎說話真是有趣,既然如此,就每月五兩銀子,年底還加一個月,若是治河有功,本官再許你一個出身,免役或是為吏任你選,就是為官也不是不能。”
左出穎聞言是大喜過望,這等館穀雖比不上名幕,但對於他一個初出茅廬,從沒有在別人幕僚裏曆事的人,已是高得太多了。
何況林延潮還許以出身。
免役就是一個學校出身,入國子監就能解決,為吏就是擔任吏員。
至於做官,大概就是雜職官,這對於一名沒有經過科舉的老百姓而言,就已經是跨越階層了。
要知道黃越還是秀才出身,現在也不過是一名府衙經曆。
左出穎是又驚又喜道:“府台老爺,不,東翁,太多了,這……這不敢當。”
林延潮笑了笑道:“無妨,就當是給令郎的吧。我看令郎雙目炯炯有神,他日不是池中之物,給他請一個好老師,不要埋沒了他。”
左出穎聞言不由感激涕零,當下拉著兒子拜下道:“來,光鬥跪下給府台老爺叩個頭。”
說完這少年給林延潮恭恭敬敬叩了個頭。
不過少年抬起頭時,卻見林延潮滿臉驚訝。
林延潮向左出穎問道:“額,令郎叫什麽名字?”
左出穎沒想這麽多,而是答道:“小兒出生於醜時,時曉月正出於北鬥之間,故名為光鬥。”
林延潮聞言讚道:“好名,月照於北鬥,鬥輝之曉月,將來表字可為共之。”
林延潮此言一出,左出穎父子都是驚呆了。
左出穎立即對其子道:“光鬥,還不快謝過府台賜字。”
說完左出穎向其子頻使眼色,手裏扯著他的袖子向下用力,還用腳跺地。
賜字過去是老師方能為之的事。
左光鬥聞言,看了林延潮一眼,然後恭恭敬敬地拜下道:“光鬥久仰府台之名,也想有朝一日大魁天下,懇請拜在府台為師。”
林延潮心道了一聲慚愧,自己方才出手也有點太急切,吃相有點難看了,實在不是眼下自己聲望和地位幹出來的事。
不過再來一次,林延潮還是會這麽幹的。
當下林延潮扶起左光鬥。
左出穎感激涕零地道:“蒙東翁青眼,左某實不知如何報答才是。”
林延潮笑道:“你在我幕下辦事,就無需如此見外了。”
說完林延潮看向左光鬥,然後道:“入為師門下,為師都會告訴他們一句話,讀百家書,成一家言。此乃學業之根本,這句話你記住了。”
左光鬥恭敬道:“先生,此言是不是與聖人所言,吾道一以貫之,異曲同工?”
左出穎立即出聲責道:“光鬥,不可多嘴。”
林延潮笑了笑道:“旁人再怎麽告訴你,也隻是百家之一,就算為師也是一樣,你認為的一是什麽,就是什麽。”
左光鬥目光綻出光芒,欣然道:“多謝老師,弟子記住了。”
然後林延潮對左出穎道:“我久不習經文,加之案牘之事纏身,恐怕無法親自教導令郎功課。如此你們就一並住在府裏,我請一位名師教導令郎功課,待兩三年後,我再親自教導令郎習事功之事。”
此言一出,左出穎父子都是十分感動。
林延潮點點頭,曆史上左光鬥除了是東林大佬,也是治水的能臣,沒想到這本事是來自家學。
因為府衙下麵的官吏都習慣通過孫承宗來與林延潮打交道,林延潮也習慣用孫承宗,對府衙屬僚發號施令。
作為知府的首席師爺,孫承宗權力很大,但行事之時,秉公處置,卻沒有半點弄權之心,這是令所有人都十分敬佩的。
而現在換了年輕的陶望齡,袁可立,大家心中都是沒底。
師爺之重要,不言而喻。
知縣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請師爺,師爺最少兩人,一人主刑名,一人主錢穀。
一般而言,刑名師爺都是知縣的首席。
因為刑名,錢穀是知縣兩大事,這二事關係知縣的升遷榮辱。
一般知縣赴任都會請經驗老道的錢穀師爺,刑名師爺,這兩位如果不得力,地方官治理地方就要抓瞎,不僅陷入繁瑣的事務中,還容易被狡猾的胥吏蒙蔽欺騙。
可是若官當的越大,那麽對官員而言,刑名,錢穀兩項就越來越下降了,因為這兩項對於官員升遷,漸漸不是那麽重要了。
特別是藩臬,督撫這個級別,最重要的師爺,乃奏章師爺,書啟師爺。
奏章師爺就是專門給督巡起草給天子的奏章。如果一封奏章寫得好,為天子賞識,那麽督撫青雲可待,若是奏章寫的不好,容易遭到天子訓斥,甚至丟官。
比如曾國藩當年給天子寫奏章,當時湘軍一直吃敗戰。可是曾國藩聽從幕僚的建議,將奏章上屢戰屢敗改成屢敗屢戰,一下子奏章的意思就不一樣了。
所以幾個字,就可以挽救了一名官員的仕途。
所以身為一名奏章師爺,這樣職位雖說稀缺,但是一旦獲聘,那麽不說待遇如何如何,身為幕主的總督,巡撫也要對你客客氣氣,恭恭敬敬的,可謂禮遇有加。
奏章師爺之下,就是書啟師爺。書啟師爺負責官員公文往來。
公文上申稱詳文、平行稱關移、下行稱牌票。這些都要經書啟師爺之手。官場交際應酬重文字,對上司,同僚,下屬大多也是通過公函往來打交道。
一名好的書啟師爺,不僅要擅長替幕主打理應對之事,最重要是能揣摩幕主的心思。
之前林延潮任管河同知時,不掌刑名就不設刑名師爺。
就由孫承宗擔任書啟師爺,掌管簽押房,官印。署裏的大事小事,孫承宗辦的是井井有條。
現在孫承宗離任,林延潮讓袁可立掌書啟,陶望齡掌官印。
意在讓二人遇事後商量著來,若是二人意見不統一,再上報林延潮裁斷。如此分配,當然犧牲了效率,但保證了確定性。
所以袁可立,就如同首輔內閣大學士。陶望齡掌印,相當於司禮監的批紅。
至於簽押房下麵對口的,就是府衙六房,這好比朝廷六部,而府裏七縣一州,就如同兩京十三司。
小到州縣,大至朝廷,權力運轉都差不多。不同隻是朝廷的分工更細,權力更製衡。
從同知升任知府,再加上孫承宗一走。
一句話攤子大了,人手少了,所以林延潮深感幕下的人才缺乏,是時候請幾位得力手下了。
幕僚不比門生,人家來幫你做事,是要給錢或者給前程的。
知府為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比同知十八石提升了不少。
但是憑著這俸祿來養幕,肯定是不行的,就算知府本人不吃不喝,但是這筆錢是請不來''名幕''的。
這些''名幕''每月少說幾十兩的,若是督撫延請一兩百兩也是有的。
當然林延潮也不是請不起名幕,但是他又不要這些久練官場的人入幕,如此反而會壞了自己幕中的風氣。
現在林延潮招攬幕僚,讓陶望齡,袁可立以及他的門生放出消息,推薦自己熟悉的人。
林延潮言明招收幕僚的條件,但凡有一技之才的,不論出身如何,都可以入幕做事。
但是第一個向林延潮推薦的,並非他的門生,而是府經曆,管河工的黃越。
黃越向林延潮推薦是他一位老友,安徽桐城人,名為左出穎,於河工水利有一技之才。
這天此人從桐城趕到歸德,林延潮當下在府衙花廳見了此人。
林延潮見左出穎穿著一身洗的發白的青衫,臉頰消瘦,看的有幾分落魄,見到林延潮立即彎下了腰。他的手邊攜著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這少年卻是膽大,眼裏沒什麽畏懼。
但見林延潮入座後,左出穎躬身道:“小人左出穎見過府台大人。”
林延潮笑了笑道:“左先生請坐,奉茶。”
上茶後,林延潮問道:“不知左先生是何出身?”
左出穎忐忑道:“小人一介平民,讀過五年私塾,沒有考取過功名,但聽老友黃越說大人這裏招納幕僚,不論出身,凡有一技之長的都可以前來,故而小人這才前來。”
林延潮點點頭,笑著道:“確實如此,左先生請坐,這孩童是誰?”
“是犬子,犬子一個人在桐城老家,小人不放心,故而攜在身邊,讓府台大人見笑了。”
林延潮笑了笑道:“原來如此,但令郎也不小了,離了先生就不能自處嗎?”
左出穎聞言有些尷尬,但見其子朗聲回答道:“府台老爺榮稟,並非是我離不開父親,而是聖人有雲,父母在,不遠遊。故而是爹讓我在他身邊,以時刻盡孝。”
林延潮聞言不由莞爾,重新打量這孩童當下道:“說的好。令郎真不凡。”
說到這裏,林延潮對左出穎道:“黃府經說你有一技之才,不知你有事可以教我?”
左出穎道了一句不敢,然後道:“聽聞府台老爺要修賈魯河,我有一策可收一事兩功之效。”
“請說。”
左出穎道:“賈魯河舊道起於儀封,考城之間的黃陵崗,原來是黃河往東的三條正流之一,後來大河奪賈魯河為害,使其淤塞,後又北決黃陵崗,淹沒運道,一年遷三百裏,三年後又北遷三百裏,危害極大。而今決口雖堵上,使黃河歸正流,但賈魯河淤塞後,這裏的黃河之水不通江淮。”
林延潮微微有些不耐煩,當下道:“左先生所言本府都已知道,你說一些本府不知道的。”
左出穎垂下下道:“故而朝廷疏通賈魯河舊河有三條好處,一是分河勢,解北堤之患。二是疏通河道,賈魯河一旦疏通,從江淮至開封,再至黃河,水路通暢,商路一通,百姓自富。三就是賈魯河一通,可引河水灌溉農田,收淤田之利。”
林延潮聞言道:“你說的前兩條好處,常人都說過多次了,至於第三點,左先生或許不知,本府修黃河縷堤,在縷堤遙堤間開淤田千頃之數,民得其惠,你所說的事本府早就一直在辦了。”
左出穎道:“府台所行所為,小人當然早有耳聞,但堤內落淤,再以淤田耕耘,卻有三不足。”
淤田是林延潮引以為傲的政績,但聽左出穎這麽說臉都沉下來了。然後林延潮道:“你接著說。”
左出穎看到林延潮臉色很難看,猶豫了下繼續道:“府台老爺贖罪,左某也是實話實話。堤內落淤,確有三不足,一是顧忌縷堤河勢,若河勢有變化,縷堤不堅,那麽即便在非汛期,淤田也會有淹沒之慮。二堤內落淤,隻能耕種半年,若汛期一變,容易顆粒無收。三堤內落淤,對於種田的百姓風險不小。”
林延潮斥道:“你說的本府都早已知道,並早都有提防之策,若百姓淤田損失,府裏可以將淤田原價賠之。”
“另外隻要預防得當,不會有百姓出事。”
左出穎不由顫栗,一旁其子見此道:“懇請府台讓父親將話說完。”
林延潮也覺得自己有些過了,左出穎父子見林延潮摩挲著茶盅,這萬一端起茶碗,左出穎就是應聘失敗了。
但林延潮卻道:“左先生繼續說吧。”
左出穎道:“小人隻是以為堤內落淤不如堤外落淤。”
“堤外落淤?”林延潮搖了搖頭道,“風險太大,堤外落淤必須開堤口或者設立涵洞,鬥門,如此於堤必有隱患,萬一水勢一大衝潰決口,如何是好?”
沒錯,堤外落淤絕對是比堤內落淤好。
現在人治理黃河,都是采用堤外落淤的辦法,但是以現代的科技,也不是在堤上開個口子,但是用抽水泵的辦法抽水落淤。
左出穎道:“小人有一策,可解此之危。”
林延潮訝道:“左先生請說。”
左出穎道:“堤背落淤確實風險不小,但一旦事成,收效也大,小人以為可以用月堤之法。”
“所為月堤之法,就是在河水緩處的堤背後再修一道堤防,引河水灌之,事畢後月堤內之地都為淤田。”
林延潮踱步,這月堤,也是潘季馴修河的主張之一。
當時是建在河水危險的堤段,在堤段後再建一道堤防。或者是河情哪裏出了危險,比如堤背上出了好幾處管湧堵不住,那就索性放棄這堤段,在背後再修一段堤,然後把水放進來。
林延潮臉色緩了緩道:“但此舉耗工太大,所以你的意思,將月堤之策,放在修賈魯河上。”
“也是,賈魯河舊河為黃河支流,水勢沒有正流湍急,這堤後放淤之策,可以嚐試一二。不過還需慎重為之,賈魯河疏通後水勢到底有多大,誰心底也沒數,萬一潰了堤防,那就是變利為害了。”
林延潮這裏已是認可了左出穎的能力,認為他有資格入自己幕中治水。
但是左出穎卻繼續道:“府台老爺誤會了,若月堤隻是用來落淤,不足以為奇,小人也不敢來見府台,這月堤之策,還可兼收疏通河水之效。”
“哦,怎麽說?”林延潮來了興趣。
但見左出穎道:“舊法疏通淤河太緩,效果又不明顯。故而小人認為,可以在正流之側,挖一條引河。”
“這引河就如同是月堤,待河水過引河,正流水幹後,堵住正流,民役下河道,將正流的淤泥挖出,築以堤防。而引河正流之間的田土,即是天然的淤田。”
林延潮聞言不由拍桌道:“此乃妙法啊,我怎麽沒想到!”
當年三峽築壩,為了截斷正流,是先在一旁挖了一條引河,然後再截斷正流修堤。
疏通賈魯河,大意也是如此,但現在賈魯河已經淤塞的非常厲害了,截斷正流難度不高。
左光穎見自己的主張得到林延潮的讚賞,也是大喜然後道:“府台老爺謬讚了,小人不過千慮一得而已。”
“而且此法也有弊端,那就是所費人工太大,小人計之,若僅僅是疏通賈魯河兩百裏舊河,那麽十萬兩緊著花應該是夠了,但若是以此法疏河,不說動員人力多少,就是銀子也好多花數倍。”
林延潮笑了笑道:“無妨,無妨,銀子的事好商量。”
左出穎不知,林延潮隻是缺好辦法,但錢卻是不缺,隻是用途說明有些麻煩。付知遠剛剛上任時,看見府庫裏都可以跑馬了,幾乎與林延潮翻臉。
不過這是以往,現在林延潮是一府正堂,要怎麽花錢,就這麽花錢,府裏也沒人敢說三道四。
林延潮當下對左出穎道:“以後就勞煩左先生在林某幕下辦事了,館穀你想要多少?”
這一番話就是正是請人了。
左出穎臉上驚喜交加,惶恐的道:“府台老爺不敢當,小人不過是一介草民,能在大人幕下做事,已是三生有幸,至於館穀自然是府台老爺說的算,隻要能養活我們父子二人足矣。”
這時候其子出聲道:“爹,韓信有雲,多多益善。”
左出穎心底一緊,但見林延潮哈哈大笑,這才鬆了口氣。
“犬子無知,還望府台老爺見諒。”
林延潮笑著道:“哪裏,令郎說話真是有趣,既然如此,就每月五兩銀子,年底還加一個月,若是治河有功,本官再許你一個出身,免役或是為吏任你選,就是為官也不是不能。”
左出穎聞言是大喜過望,這等館穀雖比不上名幕,但對於他一個初出茅廬,從沒有在別人幕僚裏曆事的人,已是高得太多了。
何況林延潮還許以出身。
免役就是一個學校出身,入國子監就能解決,為吏就是擔任吏員。
至於做官,大概就是雜職官,這對於一名沒有經過科舉的老百姓而言,就已經是跨越階層了。
要知道黃越還是秀才出身,現在也不過是一名府衙經曆。
左出穎是又驚又喜道:“府台老爺,不,東翁,太多了,這……這不敢當。”
林延潮笑了笑道:“無妨,就當是給令郎的吧。我看令郎雙目炯炯有神,他日不是池中之物,給他請一個好老師,不要埋沒了他。”
左出穎聞言不由感激涕零,當下拉著兒子拜下道:“來,光鬥跪下給府台老爺叩個頭。”
說完這少年給林延潮恭恭敬敬叩了個頭。
不過少年抬起頭時,卻見林延潮滿臉驚訝。
林延潮向左出穎問道:“額,令郎叫什麽名字?”
左出穎沒想這麽多,而是答道:“小兒出生於醜時,時曉月正出於北鬥之間,故名為光鬥。”
林延潮聞言讚道:“好名,月照於北鬥,鬥輝之曉月,將來表字可為共之。”
林延潮此言一出,左出穎父子都是驚呆了。
左出穎立即對其子道:“光鬥,還不快謝過府台賜字。”
說完左出穎向其子頻使眼色,手裏扯著他的袖子向下用力,還用腳跺地。
賜字過去是老師方能為之的事。
左光鬥聞言,看了林延潮一眼,然後恭恭敬敬地拜下道:“光鬥久仰府台之名,也想有朝一日大魁天下,懇請拜在府台為師。”
林延潮心道了一聲慚愧,自己方才出手也有點太急切,吃相有點難看了,實在不是眼下自己聲望和地位幹出來的事。
不過再來一次,林延潮還是會這麽幹的。
當下林延潮扶起左光鬥。
左出穎感激涕零地道:“蒙東翁青眼,左某實不知如何報答才是。”
林延潮笑道:“你在我幕下辦事,就無需如此見外了。”
說完林延潮看向左光鬥,然後道:“入為師門下,為師都會告訴他們一句話,讀百家書,成一家言。此乃學業之根本,這句話你記住了。”
左光鬥恭敬道:“先生,此言是不是與聖人所言,吾道一以貫之,異曲同工?”
左出穎立即出聲責道:“光鬥,不可多嘴。”
林延潮笑了笑道:“旁人再怎麽告訴你,也隻是百家之一,就算為師也是一樣,你認為的一是什麽,就是什麽。”
左光鬥目光綻出光芒,欣然道:“多謝老師,弟子記住了。”
然後林延潮對左出穎道:“我久不習經文,加之案牘之事纏身,恐怕無法親自教導令郎功課。如此你們就一並住在府裏,我請一位名師教導令郎功課,待兩三年後,我再親自教導令郎習事功之事。”
此言一出,左出穎父子都是十分感動。
林延潮點點頭,曆史上左光鬥除了是東林大佬,也是治水的能臣,沒想到這本事是來自家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