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太夫人雷厲風行地離開蕭府,在家廟住了幾日後,又執意延長了休養的時日,就連自己的生辰都不肯回府,著實令人困惑。(.無彈窗廣告)蕭府的下人閑著無事便議論紛紛,而一些不軌之徒又開始借題發揮。
就在太夫人的生辰過後不久,大夫人所住的淮園便流傳出一些謠言。一群守夜的婆子晚上喝了點酒,說起話來便肆無忌憚,提到太夫人突然去家廟休養的事情,眾人都舊事重提,幾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倒是編排出整件事的始末。
且說太夫人夜不成寐可是從五夫人搬回池園開始的。五夫人背負“克親”之名,十一年前就把五爺生生給克死了,這次太夫人念在五姑娘的孝心,讓她從滿園搬回來,想不到才幾日便“克”到了太夫人,令她日不能食,夜不能眠,日漸憔悴。好在太夫人去了家廟,遠離了五夫人這個禍源,身體才漸漸好起來。
這些話若隻是在守夜的時候說說倒也無可厚非,但這些婆子個個都是話癆子,哪能管住自己的嘴巴,日間無事的時候便拿這事磨磨牙,一傳十,十傳百,一時間整個淮園都在有意無意地散布謠言。大夫人聽到這些,氣得差點昏厥過去。關於五夫人“克死”五爺的傳言,在蕭府原本就是一個不可觸碰的話題,如今太夫人才離開幾日,府裏的下人竟然忘了上次關於五姑娘流言的教訓,又要開始編排新的流言了。更糟的是,這事就發生在自己的淮園,若是太夫人回來,就算不懷疑自己居心叵測,也會治自己一個禦下不力的罪。於是,大夫人不敢耽擱。火速將那群喝酒磕牙的婆子拿住,效仿太夫人,在淮園的下人麵前狠狠地整治了她們一番。(.好看的小說)這次的事態不算嚴重,大夫人的手段又迅速,淮園的流言立時銷聲匿跡。
作為蕭家內宅的主心骨,太夫人到底還是放不下偌大的蕭府,在家廟清閑了幾日,便整頓行裝回來了。當晚,蕭府三代齊聚一堂,算是給太夫人補過生日。
事情說來也真是神奇。太夫人在家廟住了一段日子,不僅夜夜安睡,連麵色也紅潤了不少。看似倒是年輕了幾歲。隻是好景不長,回到蕭府沒幾日,太夫人似是“舊病複發”,那消散不久的噩夢又在夜裏纏繞著她,整日都合不了眼。而白日卻又精神不濟,昏昏欲睡。不出幾日,太夫人的臉色泛黃,整個眼圈都顯現出青黑色,較之去家廟前更嚴重了。顧不上太夫人的諱疾忌醫,大夫人做主請了張大夫過來看看情況。哪知張大夫把完脈。隻說脈象平和,沒什麽大病,隻是氣血不足。便開了一些益血補氣之藥。隻是這藥連著喝了幾日,太夫人的身子不但沒有任何起色,反而愈加嚴重,竟連床都起不了了。大夫人等人心急如焚,先後請了京城的名醫不下十位。但他們的說辭全都大同小異,對太夫人的病情毫無幫助。
太夫人的病來得著實怪異。她雖然年紀大了,但素來遵循養生之道,飲食清淡而節製,故而身體一向健朗,怎會一下子就臥病不起呢?若是因為來回家廟,舟車勞頓,身子一時吃不消而病倒,似乎也說不過去。且不說家廟就在京城的郊外,路途路途不遙遠,太夫人在家廟時可是吃睡安好,剛回蕭府的時候更是氣色紅潤,精神奕奕。更奇怪的是,蕭府所請來的大夫全都是赫赫有名的回春能手,卻一個也診不出太夫人得到到底是什麽病。
正所謂“事不過三”,這麽多奇怪的事集中在一起發生,而常理又無法推測其原因,那麽除了怪力亂倫之事,其它無從解釋。於是,那些被一再打壓的流言又死灰複燃,並且愈演愈烈。似乎是一夕之間,幾乎所有的人都把太夫人的“病源”歸罪於五夫人。開始隻是幾個多嘴又大膽的人磕磕牙,緊接著這些流言就像決堤的洪水般,頃刻間就蔓延至整個蕭府。
內宅流言,乃婦人口舌之禍,向來難以根治,可說是“剪不斷理還亂”。頭先在淮園傳出流言之事,大夫人並沒有向太夫人稟報,除了顧忌太夫人的身體之外,更因為隻要關乎五爺和五夫人的事都是太夫人的禁忌。而這次的流言更是來勢洶洶,幾乎是四麵燎火,較之去年五姑娘的流言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今太夫人還臥病在床,群醫束手無策,大夫人一方麵要掌管整個蕭家,另一方麵還要分心為太夫人尋訪大夫,對於府裏的流言實在無奈至極。更何況,太夫人如今的情況無比怪異,令她不得不對這些流言抱有幾分信任。故而,大夫人沒有采取雷霆手段處置一眾下人,而是和林嬤嬤商定,先把幾個推波助瀾的人拘起來,控製事態,待太夫人有了明確的指示再行定奪。然而,太夫人如今的身體狀況已經處理不了這些事情,她幾乎整日都處於昏睡之中,即使偶爾醒來,神智也不清楚,翠縷喂食完湯水便又睡過去了。
沒有了太夫人坐鎮,大夫人和林嬤嬤並不能完全阻止流言的蔓延,它依然滲透進蕭府的每一個角落。
聽到下人們的竊竊私語,雲曦感到眼前昏天暗地。十一年前,五爺病逝,那漫天的流言將五夫人和五姑娘送進了荒涼的滿園。而十一年後,太夫人同樣重病在榻,府裏又是流言四起,她們母女兩是否將重蹈覆轍。隻是十一年前,太夫人念在五爺血脈的份上,僅僅將她們趕至了偏僻的院子,若這次太夫人真的不幸歸西,自己和雲氏沒了最後的倚仗,其結局會淒慘萬分。想到那些最糟的結果,雲曦不禁連打寒噤。為今之計,必須盡快找出太夫人的病因,對症下藥,隻要太夫人的身子痊愈了,那些流言必然不攻自破。故而,雲曦幾乎天天守在病榻前,隨時關注太夫人的變化。
這日,大老爺向皇上討了恩典,請了太醫院的一位姓王太醫來為太夫人看診。手搭在太夫人的脈搏上半晌,王太醫不禁皺起了眉頭,連歎了三聲奇怪。
大夫人見狀,連忙問道:“王太醫,母親到底得的是什麽病?”
王太醫歎了一口氣,歉聲道:“蕭夫人,恕老夫學藝不精,愧對聖上的囑托。太夫人的脈象平和有力,並沒有病症。至於為何會昏睡不醒,或許隻有咱們太醫院的首席太醫能夠略知一二。”邊說邊整理藥箱,準備離府。
連太醫院的人都無法診出病症,如今唯一的希望隻有王太醫口中的首席太醫了。雲曦不想錯過任何機會,顧不上什麽禮節,忙追問道:“王太醫,可否勞煩那位太醫來為府裏祖母把把脈?”
那王太醫無奈地搖搖頭,道:“真是不巧,年前百裏太醫得了聖上的恩典回鄉探親了,不過據老夫推算,他這兩日也快到京城了。”
這麽說來,隻要征得聖上的同意,讓百裏太醫過府一趟,太夫人還有一線生機。雲曦和大夫人麵麵相覷,從彼此的臉上看到了擔憂和希望。
大夫人送王太醫出門,雲曦則坐回太夫人的床頭,默默地望著她,心裏祈禱著那位百裏太醫快些回京,診出太夫人的病因,令她藥到病除。
是時,紅衣從外間進來,走至雲曦跟前輕聲道:“五姑娘,池園有個小丫頭過來找您,似乎有要緊之事。”
自從蕭府有流言傳出後,雲氏一直心緒不寧。雲曦要顧著太夫人,實在分身法術,便讓桃舒和橘綠過去照顧她。這會兒有人跑來清園找她,難不成是雲氏出了什麽事?雲曦心下一驚,趕緊起身快步走到外間,見到站在屏風旁的秋水,慌張地問道:“秋水,是不是母親那裏出了什麽事?”
看到雲曦慌張的表情,秋水連忙搖搖頭,忽而像是想到什麽似的,又趕緊點點頭:“姑娘,您還是回去一趟吧。”
見秋水的神色似有難言之隱,雲曦吊著一顆心到裏間跟翠縷交代了一聲,便隨她回了池園。
行至池園門口,秋水才說真正的緣由。原來昨日是錦繡莊每月結算的日子,雲曦最近的心思都放在太夫人身上,忘了派人去錦繡莊了,故而謝夫人今日便派了人來。秋水對這件事情也是一知半解,唯恐誤了雲曦的大事才去清園找她,又因桂枝曾對她說過錦繡莊之事不能讓別人知道,才有了方才搖頭又點頭的行為。
匆匆看完錦繡莊拿來的賬目,雲曦坐在圓桌旁喘口氣。秋水在她身旁踟躕了良久,終於鼓足勇氣說道:“姑娘,奴婢覺得……太夫人可能不是染病。”
雲曦覺得口渴,剛端起茶杯呷了一口,聽了這話不禁激動萬分,一不小心被含在嘴裏的茶水嗆了一下:“咳咳,你這話……咳咳……是什麽意思,難道你知道祖母昏睡的原因?”
就在太夫人的生辰過後不久,大夫人所住的淮園便流傳出一些謠言。一群守夜的婆子晚上喝了點酒,說起話來便肆無忌憚,提到太夫人突然去家廟休養的事情,眾人都舊事重提,幾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倒是編排出整件事的始末。
且說太夫人夜不成寐可是從五夫人搬回池園開始的。五夫人背負“克親”之名,十一年前就把五爺生生給克死了,這次太夫人念在五姑娘的孝心,讓她從滿園搬回來,想不到才幾日便“克”到了太夫人,令她日不能食,夜不能眠,日漸憔悴。好在太夫人去了家廟,遠離了五夫人這個禍源,身體才漸漸好起來。
這些話若隻是在守夜的時候說說倒也無可厚非,但這些婆子個個都是話癆子,哪能管住自己的嘴巴,日間無事的時候便拿這事磨磨牙,一傳十,十傳百,一時間整個淮園都在有意無意地散布謠言。大夫人聽到這些,氣得差點昏厥過去。關於五夫人“克死”五爺的傳言,在蕭府原本就是一個不可觸碰的話題,如今太夫人才離開幾日,府裏的下人竟然忘了上次關於五姑娘流言的教訓,又要開始編排新的流言了。更糟的是,這事就發生在自己的淮園,若是太夫人回來,就算不懷疑自己居心叵測,也會治自己一個禦下不力的罪。於是,大夫人不敢耽擱。火速將那群喝酒磕牙的婆子拿住,效仿太夫人,在淮園的下人麵前狠狠地整治了她們一番。(.好看的小說)這次的事態不算嚴重,大夫人的手段又迅速,淮園的流言立時銷聲匿跡。
作為蕭家內宅的主心骨,太夫人到底還是放不下偌大的蕭府,在家廟清閑了幾日,便整頓行裝回來了。當晚,蕭府三代齊聚一堂,算是給太夫人補過生日。
事情說來也真是神奇。太夫人在家廟住了一段日子,不僅夜夜安睡,連麵色也紅潤了不少。看似倒是年輕了幾歲。隻是好景不長,回到蕭府沒幾日,太夫人似是“舊病複發”,那消散不久的噩夢又在夜裏纏繞著她,整日都合不了眼。而白日卻又精神不濟,昏昏欲睡。不出幾日,太夫人的臉色泛黃,整個眼圈都顯現出青黑色,較之去家廟前更嚴重了。顧不上太夫人的諱疾忌醫,大夫人做主請了張大夫過來看看情況。哪知張大夫把完脈。隻說脈象平和,沒什麽大病,隻是氣血不足。便開了一些益血補氣之藥。隻是這藥連著喝了幾日,太夫人的身子不但沒有任何起色,反而愈加嚴重,竟連床都起不了了。大夫人等人心急如焚,先後請了京城的名醫不下十位。但他們的說辭全都大同小異,對太夫人的病情毫無幫助。
太夫人的病來得著實怪異。她雖然年紀大了,但素來遵循養生之道,飲食清淡而節製,故而身體一向健朗,怎會一下子就臥病不起呢?若是因為來回家廟,舟車勞頓,身子一時吃不消而病倒,似乎也說不過去。且不說家廟就在京城的郊外,路途路途不遙遠,太夫人在家廟時可是吃睡安好,剛回蕭府的時候更是氣色紅潤,精神奕奕。更奇怪的是,蕭府所請來的大夫全都是赫赫有名的回春能手,卻一個也診不出太夫人得到到底是什麽病。
正所謂“事不過三”,這麽多奇怪的事集中在一起發生,而常理又無法推測其原因,那麽除了怪力亂倫之事,其它無從解釋。於是,那些被一再打壓的流言又死灰複燃,並且愈演愈烈。似乎是一夕之間,幾乎所有的人都把太夫人的“病源”歸罪於五夫人。開始隻是幾個多嘴又大膽的人磕磕牙,緊接著這些流言就像決堤的洪水般,頃刻間就蔓延至整個蕭府。
內宅流言,乃婦人口舌之禍,向來難以根治,可說是“剪不斷理還亂”。頭先在淮園傳出流言之事,大夫人並沒有向太夫人稟報,除了顧忌太夫人的身體之外,更因為隻要關乎五爺和五夫人的事都是太夫人的禁忌。而這次的流言更是來勢洶洶,幾乎是四麵燎火,較之去年五姑娘的流言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今太夫人還臥病在床,群醫束手無策,大夫人一方麵要掌管整個蕭家,另一方麵還要分心為太夫人尋訪大夫,對於府裏的流言實在無奈至極。更何況,太夫人如今的情況無比怪異,令她不得不對這些流言抱有幾分信任。故而,大夫人沒有采取雷霆手段處置一眾下人,而是和林嬤嬤商定,先把幾個推波助瀾的人拘起來,控製事態,待太夫人有了明確的指示再行定奪。然而,太夫人如今的身體狀況已經處理不了這些事情,她幾乎整日都處於昏睡之中,即使偶爾醒來,神智也不清楚,翠縷喂食完湯水便又睡過去了。
沒有了太夫人坐鎮,大夫人和林嬤嬤並不能完全阻止流言的蔓延,它依然滲透進蕭府的每一個角落。
聽到下人們的竊竊私語,雲曦感到眼前昏天暗地。十一年前,五爺病逝,那漫天的流言將五夫人和五姑娘送進了荒涼的滿園。而十一年後,太夫人同樣重病在榻,府裏又是流言四起,她們母女兩是否將重蹈覆轍。隻是十一年前,太夫人念在五爺血脈的份上,僅僅將她們趕至了偏僻的院子,若這次太夫人真的不幸歸西,自己和雲氏沒了最後的倚仗,其結局會淒慘萬分。想到那些最糟的結果,雲曦不禁連打寒噤。為今之計,必須盡快找出太夫人的病因,對症下藥,隻要太夫人的身子痊愈了,那些流言必然不攻自破。故而,雲曦幾乎天天守在病榻前,隨時關注太夫人的變化。
這日,大老爺向皇上討了恩典,請了太醫院的一位姓王太醫來為太夫人看診。手搭在太夫人的脈搏上半晌,王太醫不禁皺起了眉頭,連歎了三聲奇怪。
大夫人見狀,連忙問道:“王太醫,母親到底得的是什麽病?”
王太醫歎了一口氣,歉聲道:“蕭夫人,恕老夫學藝不精,愧對聖上的囑托。太夫人的脈象平和有力,並沒有病症。至於為何會昏睡不醒,或許隻有咱們太醫院的首席太醫能夠略知一二。”邊說邊整理藥箱,準備離府。
連太醫院的人都無法診出病症,如今唯一的希望隻有王太醫口中的首席太醫了。雲曦不想錯過任何機會,顧不上什麽禮節,忙追問道:“王太醫,可否勞煩那位太醫來為府裏祖母把把脈?”
那王太醫無奈地搖搖頭,道:“真是不巧,年前百裏太醫得了聖上的恩典回鄉探親了,不過據老夫推算,他這兩日也快到京城了。”
這麽說來,隻要征得聖上的同意,讓百裏太醫過府一趟,太夫人還有一線生機。雲曦和大夫人麵麵相覷,從彼此的臉上看到了擔憂和希望。
大夫人送王太醫出門,雲曦則坐回太夫人的床頭,默默地望著她,心裏祈禱著那位百裏太醫快些回京,診出太夫人的病因,令她藥到病除。
是時,紅衣從外間進來,走至雲曦跟前輕聲道:“五姑娘,池園有個小丫頭過來找您,似乎有要緊之事。”
自從蕭府有流言傳出後,雲氏一直心緒不寧。雲曦要顧著太夫人,實在分身法術,便讓桃舒和橘綠過去照顧她。這會兒有人跑來清園找她,難不成是雲氏出了什麽事?雲曦心下一驚,趕緊起身快步走到外間,見到站在屏風旁的秋水,慌張地問道:“秋水,是不是母親那裏出了什麽事?”
看到雲曦慌張的表情,秋水連忙搖搖頭,忽而像是想到什麽似的,又趕緊點點頭:“姑娘,您還是回去一趟吧。”
見秋水的神色似有難言之隱,雲曦吊著一顆心到裏間跟翠縷交代了一聲,便隨她回了池園。
行至池園門口,秋水才說真正的緣由。原來昨日是錦繡莊每月結算的日子,雲曦最近的心思都放在太夫人身上,忘了派人去錦繡莊了,故而謝夫人今日便派了人來。秋水對這件事情也是一知半解,唯恐誤了雲曦的大事才去清園找她,又因桂枝曾對她說過錦繡莊之事不能讓別人知道,才有了方才搖頭又點頭的行為。
匆匆看完錦繡莊拿來的賬目,雲曦坐在圓桌旁喘口氣。秋水在她身旁踟躕了良久,終於鼓足勇氣說道:“姑娘,奴婢覺得……太夫人可能不是染病。”
雲曦覺得口渴,剛端起茶杯呷了一口,聽了這話不禁激動萬分,一不小心被含在嘴裏的茶水嗆了一下:“咳咳,你這話……咳咳……是什麽意思,難道你知道祖母昏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