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夏辰燁的敘述,雲曦的身子不禁僵住了,她萬萬想不到他幾乎絕口不提的事情竟是關乎通敵賣國這等砍頭滅族的大事。(.好看的小說)手心不可抑製地滲出了汗水。變得濕漉漉的。她穩了穩心神,腦中忽而閃現出一個疑惑,遲疑地問道:“這事既然是關係到夫君的外祖父,那他並不是……”
夏辰燁似是明白她心中所想,未等雲曦說完便回道:“你應該知道,母親隻是沐陽王收養的義女,旁人隻知道她是一名無依無靠的孤女,因為得了沐陽王的眼緣,才得以享受郡主的榮耀。其實,母親原本姓劉,是原鎮南大將軍劉衍的麽女,之所以會成為沐陽王的義女,這其中還有一番不為人道的緣由。”
雲曦穿越至此也不過十餘年,自是無法親曆多年前的那些是是非非,加之劉氏一族因通敵叛國之罪而慘遭滅門,尋常人生怕惹禍上身,輕易不會提起,縱是她出了滿園也不會聽得關於此事的隻言片語。故而,雲曦對於玉氏的真正身世,以及劉氏一族的事皆是一無所知。
說起此事,還得追溯至三十年前,那時先皇尚未登基,天朝國力強盛,震懾四方。這樣的太平盛世,除了緣於當時的昭帝治理有方外,還得歸功於天朝三大鐵將,即鎮北寇如海,鎮西夏行風,以及鎮南劉衍。
天朝的南部除了碧國和黎國兩個大國之外,都是一些零星的小國,雖則國力不強,軍備落後,卻及極其擅長巫蠱之術,時常與碧、黎兩國聯合,滋擾天朝南部邊境。令當地的百姓日日不得安生。劉衍承蒙祖蔭,自小在軍中曆練,跟著父親征戰沙場,可謂是少年成名。那時立下不少功績的他主動請旨鎮守南疆,經過數年苦心經營,不僅找到了克製巫蠱的方法,還自創了一個陣法,使得南部各國的軍隊每每都铩羽而歸,不敢再貿然進犯,鎮南大將軍的威名自此遠播。無奈好景不長。南疆不過太平了數年。待先帝登位後不久,各國紛紛卷土重來。麵對曾經數次將他們擊敗的陣法,他們竟然如入無人之境。一擊便戳穿陣眼,使得陣法徹底崩潰。
曾經固若金城的防禦工事,突然之間變成了土房瓦礫,劉衍大軍的節節敗退,引起了剛登基的先皇的猜疑。加之這兩年劉衍名聲大噪。大有功高蓋主之勢,先皇早已對他存有忌諱,此番自是正中他的下懷。於是,他一麵下旨讓老國公夏行風率領西部的大軍前去支援,一麵又派出大臣以運送軍備物資之名趕赴南疆,實則暗中調查南疆大軍中的奸細。首要目標便是主帥劉衍。
隨著南疆戰事在付出慘痛代價後,終於以天朝的勝利而告終,一些寫滿了罪狀的折子接二連三地遞到了龍案之上。凱旋而歸的劉衍回到京城複命。等待他的竟是拘捕抄家的噩運。不過數日之間,關於劉衍通敵的密函、信物,以及參與其中的人證一一浮出水麵,先皇一怒之下未等三司仔細查證,便將劉家及劉氏親族數百口人一並抓獲。齊齊推出午門斬首。
此次通敵案,初登龍位的先皇辦得可謂雷厲風行。但劉衍也並非毫無所覺。早在先皇派了幾位他並不熟識的大臣送來軍備物資時,他心中便有不詳的預感。在上京之前,這種突然壓迫而來的感覺愈發強烈。故而在深思熟慮之下,他連忙給京城的沐陽王修書一封,請他代為照料尚未及笄的小女兒劉絮。對於此事,劉衍考慮得甚是周全。京城來的官員暗中在軍營中盤查奸細的事情他略有耳聞,憶及近幾年自己的威望過於誇大,新登基的皇帝並不是個大量之人,怕是難以容下自己。若是罪名一旦坐實,便難以逃脫滿門抄斬的下場。劉衍育有兩子,皆是在軍中效力,年紀輕輕便戰功不少,怕是早就被朝廷的人盯上了,縱是僥幸逃脫,也終將背負著罪名一輩子躲避著朝廷的追捕。唯有他的麽女,自小體弱多病,七歲起便跟著一位精通醫術的師太長居江南養病,外人對這位劉家姑娘知之甚少,若是沐陽王能念及早年的救命之恩,及時伸出援手,或許她能幸免於難也未可知。
卻說那沐陽王乃是先皇一母同胞的兄長,少時在軍中曆練,立下赫赫戰功,本應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隻因他有先天隱疾,難以育有子嗣,早年便退出了皇位的爭奪。沐陽王曾與劉衍同在一營中,數次出生入死,並肩作戰,情同手足,劉衍更是在危難中曾經救過他一命。故而,這次收到劉衍的求助密函,沐陽王沒有一絲猶豫,便決定出手相救。他身處皇宮禁苑,自是比劉衍更早,也更準確地洞悉先皇的意圖,隻是他自身原本就受到弟弟的猜忌,早被他卸了實權,實在難以扭轉局麵,唯一能做的便是拚盡全力保住劉家的姑娘。沐陽王第一時間趕赴江南,按照劉衍密函中的提示順利找到了劉絮,在東窗事發之前將她帶離江南,並設好局以期蒙騙朝廷派來的追捕之人。三年後,劉家的叛國案逐漸淡去,沐陽王見劉絮體弱,欲將她帶至京城養身子,便替她編造“孤女”的身世,以自己無子女為由將她收為義女,使其順理成章地出現在眾人的視線中。
盡管沐陽王的布局可謂天衣無縫,但是也未能逃過先皇的耳目。對於這個因沒有子嗣而無法繼承皇位的兄長,先皇由始至終都存有忌憚。在他成為儲君後的成長中,沐陽王是他必須達到甚至超越的模板,每個人都以沐陽王的功績來衡量先帝的能力,這無疑消磨了他對兄長的手足親情。即使沐陽王早已放開手中的實權,一心隻想做個安樂王爺,也無法消除先帝對他的猜忌。沐陽王的存在,時時刻刻都提醒著先帝,自己隻是代替兄長登上皇位的次品。在他的眼中,是否具有資格繼承皇位已經不再重要,唯有沐陽王徹底在他眼前消失,內心深處的自卑與不甘才會漸漸消弭。而此番化身為義女玉映蓮的劉絮,便成了先帝除去眼中釘最適宜的借口。
對於先帝對沐陽王所隱藏的心思,身為兩人的母親,當時的孝儀太後看得最為透徹。所謂“知子莫若母”,她似乎早就預見了最後的結局,一旦小兒子順利登基後,便會使盡法子對付自己的同胞兄長,她雖然心急如焚,卻礙於皇家的利益而不能過多幹涉,隻能盡力為苦命的大兒子謀求最理想的結果。緣於此,在先帝尚未正式發難之前,孝儀太後便洞曉了先機,以母子之情脅迫先帝隱下沐陽王私藏劉衍之女的事實,而是以休養之名賜封沐陽王一塊封地,令他即刻離京,沒有聖旨召見不得私自回京。這實際上已將沐陽王徹底擯棄在皇族權力之外,既滿足了太後保全兒子的心願,也算是遂了先帝的期望。
作為沐陽王唯一的“女兒”,劉絮本應跟隨他前往封地。然而世事似乎皆有其定數,在成為玉映蓮來到京城的短短一年間,她竟然偶然與當時聞名遐邇的風流公子哥夏仲謙邂逅,並不能自已地傾心於他。因此,當夏仲謙不顧正妻江氏和父親老國公的反對,執意以平妻之位前來沐陽王府提親時,素來沒什麽主張的玉映蓮刻意忽略了夏府已有當家主母的事實,第一次為自己的人生作出了大膽的抉擇。是時,沐陽王早已從孝儀太後口中知曉了自己的歸宿,深知先帝所賜的封地處於天朝最為西北的邊界,不僅路途遙遠,當地的自然條件也十分惡劣,並不適宜玉映蓮休養身子,加之見她如此篤定地想要嫁於夏家的大兒子,便索性成全了她,以自己手上僅有的最後籌碼作為交換條件,令先帝賜婚於二人。他唯一的期望便是夏仲謙和夏家能看在自己的份上以及賜婚的榮耀,能夠始終善待劉衍留下的唯一血脈。然而事與願違,沐陽王卸下一身的權勢和尊貴離開京城,幾年後在封地染上重疾不治身亡,終其一生都未曾在返回皇城。而再次成為孤女的玉映蓮失去了唯一的倚靠,當年那個為她甘願違抗父命的良人也漸漸對她失去了新鮮感,原本就嬌弱的花朵失去了精心的澆灌,最終隻能留下年紀尚幼的夏辰燁而香消玉殞了。
對於一個善良的旁觀者而言,劉氏一族的含冤莫白,沐陽王的黯然離京,最多也隻是因惋惜而歎息罷了。但對於或多或少都牽涉其中的雲曦來說,夏辰燁那充滿蒼涼的嗓音讓她的身子一寸一寸地冷卻。思及夏辰燁此刻的掙紮,她心中冒出了一個可怕的猜測,顫抖的雙唇艱難地吐出疑問:“難道……當年造成劉大將軍一家冤死的是……夏家?”
夏辰燁似是明白她心中所想,未等雲曦說完便回道:“你應該知道,母親隻是沐陽王收養的義女,旁人隻知道她是一名無依無靠的孤女,因為得了沐陽王的眼緣,才得以享受郡主的榮耀。其實,母親原本姓劉,是原鎮南大將軍劉衍的麽女,之所以會成為沐陽王的義女,這其中還有一番不為人道的緣由。”
雲曦穿越至此也不過十餘年,自是無法親曆多年前的那些是是非非,加之劉氏一族因通敵叛國之罪而慘遭滅門,尋常人生怕惹禍上身,輕易不會提起,縱是她出了滿園也不會聽得關於此事的隻言片語。故而,雲曦對於玉氏的真正身世,以及劉氏一族的事皆是一無所知。
說起此事,還得追溯至三十年前,那時先皇尚未登基,天朝國力強盛,震懾四方。這樣的太平盛世,除了緣於當時的昭帝治理有方外,還得歸功於天朝三大鐵將,即鎮北寇如海,鎮西夏行風,以及鎮南劉衍。
天朝的南部除了碧國和黎國兩個大國之外,都是一些零星的小國,雖則國力不強,軍備落後,卻及極其擅長巫蠱之術,時常與碧、黎兩國聯合,滋擾天朝南部邊境。令當地的百姓日日不得安生。劉衍承蒙祖蔭,自小在軍中曆練,跟著父親征戰沙場,可謂是少年成名。那時立下不少功績的他主動請旨鎮守南疆,經過數年苦心經營,不僅找到了克製巫蠱的方法,還自創了一個陣法,使得南部各國的軍隊每每都铩羽而歸,不敢再貿然進犯,鎮南大將軍的威名自此遠播。無奈好景不長。南疆不過太平了數年。待先帝登位後不久,各國紛紛卷土重來。麵對曾經數次將他們擊敗的陣法,他們竟然如入無人之境。一擊便戳穿陣眼,使得陣法徹底崩潰。
曾經固若金城的防禦工事,突然之間變成了土房瓦礫,劉衍大軍的節節敗退,引起了剛登基的先皇的猜疑。加之這兩年劉衍名聲大噪。大有功高蓋主之勢,先皇早已對他存有忌諱,此番自是正中他的下懷。於是,他一麵下旨讓老國公夏行風率領西部的大軍前去支援,一麵又派出大臣以運送軍備物資之名趕赴南疆,實則暗中調查南疆大軍中的奸細。首要目標便是主帥劉衍。
隨著南疆戰事在付出慘痛代價後,終於以天朝的勝利而告終,一些寫滿了罪狀的折子接二連三地遞到了龍案之上。凱旋而歸的劉衍回到京城複命。等待他的竟是拘捕抄家的噩運。不過數日之間,關於劉衍通敵的密函、信物,以及參與其中的人證一一浮出水麵,先皇一怒之下未等三司仔細查證,便將劉家及劉氏親族數百口人一並抓獲。齊齊推出午門斬首。
此次通敵案,初登龍位的先皇辦得可謂雷厲風行。但劉衍也並非毫無所覺。早在先皇派了幾位他並不熟識的大臣送來軍備物資時,他心中便有不詳的預感。在上京之前,這種突然壓迫而來的感覺愈發強烈。故而在深思熟慮之下,他連忙給京城的沐陽王修書一封,請他代為照料尚未及笄的小女兒劉絮。對於此事,劉衍考慮得甚是周全。京城來的官員暗中在軍營中盤查奸細的事情他略有耳聞,憶及近幾年自己的威望過於誇大,新登基的皇帝並不是個大量之人,怕是難以容下自己。若是罪名一旦坐實,便難以逃脫滿門抄斬的下場。劉衍育有兩子,皆是在軍中效力,年紀輕輕便戰功不少,怕是早就被朝廷的人盯上了,縱是僥幸逃脫,也終將背負著罪名一輩子躲避著朝廷的追捕。唯有他的麽女,自小體弱多病,七歲起便跟著一位精通醫術的師太長居江南養病,外人對這位劉家姑娘知之甚少,若是沐陽王能念及早年的救命之恩,及時伸出援手,或許她能幸免於難也未可知。
卻說那沐陽王乃是先皇一母同胞的兄長,少時在軍中曆練,立下赫赫戰功,本應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隻因他有先天隱疾,難以育有子嗣,早年便退出了皇位的爭奪。沐陽王曾與劉衍同在一營中,數次出生入死,並肩作戰,情同手足,劉衍更是在危難中曾經救過他一命。故而,這次收到劉衍的求助密函,沐陽王沒有一絲猶豫,便決定出手相救。他身處皇宮禁苑,自是比劉衍更早,也更準確地洞悉先皇的意圖,隻是他自身原本就受到弟弟的猜忌,早被他卸了實權,實在難以扭轉局麵,唯一能做的便是拚盡全力保住劉家的姑娘。沐陽王第一時間趕赴江南,按照劉衍密函中的提示順利找到了劉絮,在東窗事發之前將她帶離江南,並設好局以期蒙騙朝廷派來的追捕之人。三年後,劉家的叛國案逐漸淡去,沐陽王見劉絮體弱,欲將她帶至京城養身子,便替她編造“孤女”的身世,以自己無子女為由將她收為義女,使其順理成章地出現在眾人的視線中。
盡管沐陽王的布局可謂天衣無縫,但是也未能逃過先皇的耳目。對於這個因沒有子嗣而無法繼承皇位的兄長,先皇由始至終都存有忌憚。在他成為儲君後的成長中,沐陽王是他必須達到甚至超越的模板,每個人都以沐陽王的功績來衡量先帝的能力,這無疑消磨了他對兄長的手足親情。即使沐陽王早已放開手中的實權,一心隻想做個安樂王爺,也無法消除先帝對他的猜忌。沐陽王的存在,時時刻刻都提醒著先帝,自己隻是代替兄長登上皇位的次品。在他的眼中,是否具有資格繼承皇位已經不再重要,唯有沐陽王徹底在他眼前消失,內心深處的自卑與不甘才會漸漸消弭。而此番化身為義女玉映蓮的劉絮,便成了先帝除去眼中釘最適宜的借口。
對於先帝對沐陽王所隱藏的心思,身為兩人的母親,當時的孝儀太後看得最為透徹。所謂“知子莫若母”,她似乎早就預見了最後的結局,一旦小兒子順利登基後,便會使盡法子對付自己的同胞兄長,她雖然心急如焚,卻礙於皇家的利益而不能過多幹涉,隻能盡力為苦命的大兒子謀求最理想的結果。緣於此,在先帝尚未正式發難之前,孝儀太後便洞曉了先機,以母子之情脅迫先帝隱下沐陽王私藏劉衍之女的事實,而是以休養之名賜封沐陽王一塊封地,令他即刻離京,沒有聖旨召見不得私自回京。這實際上已將沐陽王徹底擯棄在皇族權力之外,既滿足了太後保全兒子的心願,也算是遂了先帝的期望。
作為沐陽王唯一的“女兒”,劉絮本應跟隨他前往封地。然而世事似乎皆有其定數,在成為玉映蓮來到京城的短短一年間,她竟然偶然與當時聞名遐邇的風流公子哥夏仲謙邂逅,並不能自已地傾心於他。因此,當夏仲謙不顧正妻江氏和父親老國公的反對,執意以平妻之位前來沐陽王府提親時,素來沒什麽主張的玉映蓮刻意忽略了夏府已有當家主母的事實,第一次為自己的人生作出了大膽的抉擇。是時,沐陽王早已從孝儀太後口中知曉了自己的歸宿,深知先帝所賜的封地處於天朝最為西北的邊界,不僅路途遙遠,當地的自然條件也十分惡劣,並不適宜玉映蓮休養身子,加之見她如此篤定地想要嫁於夏家的大兒子,便索性成全了她,以自己手上僅有的最後籌碼作為交換條件,令先帝賜婚於二人。他唯一的期望便是夏仲謙和夏家能看在自己的份上以及賜婚的榮耀,能夠始終善待劉衍留下的唯一血脈。然而事與願違,沐陽王卸下一身的權勢和尊貴離開京城,幾年後在封地染上重疾不治身亡,終其一生都未曾在返回皇城。而再次成為孤女的玉映蓮失去了唯一的倚靠,當年那個為她甘願違抗父命的良人也漸漸對她失去了新鮮感,原本就嬌弱的花朵失去了精心的澆灌,最終隻能留下年紀尚幼的夏辰燁而香消玉殞了。
對於一個善良的旁觀者而言,劉氏一族的含冤莫白,沐陽王的黯然離京,最多也隻是因惋惜而歎息罷了。但對於或多或少都牽涉其中的雲曦來說,夏辰燁那充滿蒼涼的嗓音讓她的身子一寸一寸地冷卻。思及夏辰燁此刻的掙紮,她心中冒出了一個可怕的猜測,顫抖的雙唇艱難地吐出疑問:“難道……當年造成劉大將軍一家冤死的是……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