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於就要見到趙黛莉了。


    老人和女兒一家住在市內一片樓區中。我在附近花店為她們購得兩束鮮花,一束大些,給黛莉,一束小些,給趙健。店員也是年輕女士,問及送花對象的年齡,我說一位九十了,一位六十了,加起來一百五十歲了,你要紮得好看些。店員聞言,選花、紮花格外用心。一時間,我想到了許多人和事。我想到,趙從平先生慘死於月黑風高之夜,至今沒有破案;想到拜錯了門戶的趙逢冬、趙少嶸一家人和趙文英女士;想到了寧武城殘院裏,一貧如洗的趙瑾老人,他還在小黑屋枯坐嗎?我當然不會忘記一係列參與到事件中來的友人們:金昌盛老板田茂銘,引見了太原古城一個個老街坊,幾個老人年歲加一塊兒,都三百歲了;警官楊誌強,作家楊誌剛、王樹森,同行老友張發、炳銀和李彬,這麽多人共同努力,最終找到了趙黛莉。我在想,所有這一切,到底為了什麽?我們究竟在尋找什麽?


    自推翻帝製以來,百年中國從未停息血火廝殺,正所謂救亡旺倒啟蒙,反帝反侵略與反對封建糟粕混作一團。在無情的暴力革命和土地戰爭麵前,封建傳統曆史性地崩塌了,又似乎依然存活無礙,並沒有真正崩潰!我們推崇背叛,包括推崇革命先驅們對無數家庭的背叛,這一切,又似乎根本不可能一下子了斷。傳統家庭就像一條河流仍在奔騰向前,而我們不過是這條滔滔大?可中一粒黃沙碎礫……


    我又一次想到了《夜未央》當中革命青年的愛與死,又一次想到易卜生名劇《娜拉》和更多的質問:娜拉走後又怎樣?


    也許,我們想在黛莉後半生那坎坷人生當中,尋找並且證明些什麽要國?要家?要民族解放、個人自由?這些概念是分裂的還是統一的?我們怎樣看待巴金和他的《家》《春》《秋》?事到如今,我們對於現代文學與當代文學的主旨,又將如何評說?現當代文學之間是什麽關係?作家、作品與癡心讀者之間,在曆史上又產生了怎樣的作用……


    七得樓來,李彬兄弟輕輕叩門。


    趙梅生女士拄著一隻拐杖,站立幹廳堂中間,並無須趙健攙扶。她用典雅的微笑迎接盛開的鮮花。一個漫長而又隆重的午後。追訪曆史,晚輩唯餘敬畏。談話從名字開始。小問題,易輕鬆,卻極是關鍵。我需要再一次驗證,眼前這位梅生老人,是不是當年那位趙黛莉?


    李彬攙扶老人坐定。


    “老人家,您還記得黛莉這個名字吧?”趙梅生老人腰背端直,麵容方正,戴一副方框眼鏡,保持著一種非凡的氣度。她毫不遲疑,並且有些歡快地回憶道:那時我在太原女師讀書,有幾個同學很要好,都嫌原先名字土氣,一個胡同學起了新名叫燕莉,很好聽,我就叫了黛莉,還有一個杜同學,想了半天起不好,我們就叫她黑莉,說黑色跟黛色反正差不多呀!她也認了。另一位好朋友,叫文彩霞,起個啥莉她都不滿意,就還叫文彩霞吧。彩霞住在上馬街,我家住在坡子街,關係特別好。


    她確實就是趙黛莉啊!老人腦子清楚,我很慶幸。接下來談讀書,以便接近巴金。


    黛莉老人一現在終於可以確認這個稱謂了,她用那種非常熟悉的山西普通話來表述曆史,因而讓我感到這曆史很近很近,並不遙遠。她清楚地記得那些革命理論家的名字:克魯泡特金、髙德曼等等,她甚至說出了無政府主義創始人巴枯寧這個名字來,


    那是一位將個人理想、個人自由、個人道德置於首位的大宣傳家。很顯然,青年趙黛莉那思想底色,亦是激進的烏托邦之夢,同時又極端看重個體精神與操守,強調男女權利無條件平等。


    安那其主義者的個人奮鬥精神,注定了他們在中國政黨革命中的悲劇地位……


    在那樣一個啟蒙時代,文藝類書籍和許多新型劇目,被進步青年們當作“利器”看待。因此黛莉老人接著說:


    我父親留學英國,本是比較開明的,但是他和我的哥哥們,總是把那些理論書籍當作“左”的東西,不喜歡暴力革命。對於我愛讀文藝類作品,倒是不多幹涉。我們讀劉師複的書,讀關振鐸的《向光明去》,讀巴金、茅盾等人的作品,卻無論如何讀不懂魯迅,到現在我也讀不懂!讀巴金當然更多些,也最喜歡巴金。你說啥?對,當時太原買不到巴金新寫的《家》,是我姐姐過生日,姐夫把書當作禮物送來的,我一下子就迷上了。正巧,我在家裏看《大公報》,上麵刊登了巴金一段回憶錄,也是我好高騖遠吧,就給巴金先生寫了信,沒有地址,就請《大公報》轉給巴金。當時我害了病,猩紅熱,還是堅持寫完了第一封信,我談我的讀書感想,談虛無主義理論。我記得是晚上點蠟燭寫成的。我一心隻想離開這個家,投身社會革命。真是沒想到,巴金先生很快就回信來了。對啊,我一看,他說我自己就是一個琴!我讓同學們都看了,大家非常髙興,文彩霞她們說,還不趕快給人家回信呀!


    巴金正是在第一封信末尾,相告黛莉直接的通信地址。我沒有想到,直到今天,黛莉老人竟能清楚地背誦巴金寫於第二封信中那一段:“我給另一個十八歲的孩子寫信,也說過這樣的話。社會太黑暗了,人情太複雜了。你隻是一隻羽毛未豐的鳥,你還不能夠在自由的天空裏飛翔,因為在那裏有無數老鷹在等著啄你。”老人又回到她的學生時代,訴說十分單純。趙健和李彬在一旁聽了,驚訝地用大眼睛看著我,意思是:果真有這樣一段話嗎?我說:我看到過這一段,巴金先生還勸你,不要老是想到犧牲,一個少女也應該有些享受,過一些快樂的日子。老人便說,對了,有這個話。接著,她在沉思中提到了蕭珊,說後來她看到過巴金致蕭珊的信,內中也有勸其耐心讀書之意。這一點我沒有考證過,不妨補查一下。


    趙健女士始終麵含笑意地望著老母親。此刻便對我說:您沒有帶來這些信呀?能給我們欣賞一下嗎?我說當然,這是我應該做的。隻是老信容易破碎,不好攜帶,我複印一套送給你們吧。


    黛莉老人仰麵想了想說,幾十年過去,真不敢相信這些信還能留下來。當時離家走時,她把一批書和一包信放在了房間頂棚上,有一塊方格子天花板,是可以活動的。老人憶道:1949年以後,她見到過“不愛讀書的三哥”,三哥說曾經發現過她藏在天花板上的那些書,跟共產黨的書很接近,就都給燒掉了。這就是說,三哥他們發現了一批書,燒掉了,卻沒有發現這包信。


    我告訴老人,這院子後來由二四七廠轉賣給太原市政府,拆了搞城建,這包信終於被人發現,又轉給了古董商,才得以保留下來。


    老人點點頭,感歎地說:戰爭也沒有毀掉它們。我知道,輕鬆的話題即將過去,沉重的一頁就要展開。鬼子來了。


    我們避開了其父趙廷雅和六叔趙廷英任職事敵這一段。談話進入黛莉離家出走以後的往事。在許多中老年人心頭,往事與現實本來就是交叉糅拌在一起的。人們動不動就會聽到:我小時候如何如何之語,借以發表感想,佐證現實生活之正誤。的確,人成長於童年和青少年,影響一生不可變。無論在生活裏還是在夢境中,往事總有一塊牢固位置。我們重審往事,常憶常談常新。采訪黛莉的故事,不斷發展推進,趙健時有生動補充。這顯然是母親平日裏重複念叨所致。


    我在這裏首先綜述一下曆史背景:


    197年9月,日軍沿京綏公路攻抵山西北部。國共兩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閻錫山出任國民政府劃定的第二戰區司令長官,朱德、衛立煌、黃紹婊等出任副司令長官,統帥晉綏第六、第七兩大集團軍,趙承綬騎兵集團軍、蔣係第十三集團軍和中共主力紅軍改編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英勇開赴晉北,聯合禦敵。閻錫山親臨前線行營指揮。雁門關內外,硝煙彌漫,炮聲撼天動地。一方麵,前線軍事拚殺異常殘酷,另一方麵,整個山西民情沸騰,城鄉民眾從政治上、經濟上全力支前,閻錫山顧全大局號召各黨派團結起來,共赴國難,形成一個國共兩黨有史以來最好的合作期。新劃分山西省內共七個行政專區,有三個專員為中共黨員擔任;同時支持中共在山西成立半政權性質的民族革命戰爭戰地動員委員會,統領十個遊擊支隊和剽悍的察綏遊擊隊,傾力支持中共領導下的犧牲救國同盟會,層層發動群眾,招兵買馬,組建精銳新軍數萬兵馬。


    之所以要講這一段,是想說明,青年們身處二戰區抗敵前線,大敵當前,一心報國,祖國正在急切呼喚,他們並沒有細細察分誰是國民黨,誰又是共產黨,隻要是合法條件下的抗日部隊,熱血健兒都會踴躍參加,隻要是抗日所需之事,人民都會拚命去做。誰能想及1949年以後的階級鬥爭,竟是那樣涇渭分明?戰友命運沉浮,竟有天地之差?


    請看,在抗戰初期,山西一省,湧現出英雄的農救會會員118萬餘人,婦救會會員60餘萬人,青救會會員近10萬人;先後參加棲盟會、戰委會、同誌會和各級政府團體的青年們,不分國共兩黨,其數字更是龐大無計,人們堅決相信和依靠本國政府,人們認為參加這些組織就是救亡,絕大多數人無意分辨各黨派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乃至尖銳矛盾。如果要問:“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那麽,在當時,人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殘暴日寇是我們共同的敵人,一切抗日的兄弟姐妹父老鄉親,都是我們的朋友!趙黛莉和她的同學們,也必將這樣回答。此時,常常出現這種情況:全村青壯漢子參軍抗戰,結果,無意當中,一部分人加入了國民黨部隊,一部分人成為中共戰士,大夥兒覺得都是一樣的。還有,同一個班的革命同學,分撥兒投入戰地服務,結果一撥人加入了國民黨,一撥人成為共產黨。誰也不曾深謀遠慮,細加分辨,反正都是堅持進步、抗擊日寇的中華陣營。197年,一個英勇口號響徹三晉大地:“寧在山西犧牲,不到他鄉流亡!”


    日軍前所未有地在山西遭到大規模抵抗。戰爭極其殘酷。鑒於種種原因,這段由閻錫山總體指揮、由中國軍人血濺八荒所構築的悲壯戰史,尚未被世人熟知,更談不到被主流史學所重視。可惜我在這部作品中無法展開去寫。


    這是一部中國聯軍抗擊外敵,氣吞山河的不朽史詩,遲早會公正地訴諸世間。此役,閻錫山憤而槍決失利軍長李服膺,在正麵戰場上,又有郝夢齡軍長和多名旅長、團長以身殉國,我軍官兵犧牲上萬,負傷兩萬餘。據山西文史委正式出版的史料稱,“我軍以太原兵工廠8萬多發炮彈,向敵人猛擊”,“當戰爭最激烈時,某日從拂曉至黃昏,在正麵約裏寬的戰場上,竟犧牲了10個團,平均約一小時犧牲一個團……經天英勇戰鬥,日軍蒙受重創,傷亡萬餘眾”。悲痛的是,第一戰區平漢路國軍戰敗於石家莊地區,山西東部太行山諸關隘,裸現在日軍炮火之下,娘子關遂於10月6日失守,以致忻口戰場腹背受敵。省城告急!我軍忍痛退守太原,做更艱苦抗戰。至11月8日夜,太原竟陷敵手。我軍各部與日軍在山西展開八年抗戰,山西軍政誓死守土,決不退出山西戰場。


    晉北抗戰及忻口戰役,國共雙方並肩喋血,驚天地而泣鬼神。指揮和參加此役的國共高級將領有:


    閻錫山、黃紹竑、張培梅、衛立煌、湯恩伯、傅作義、王靖國、續範亭、粱化之、趙承綬、寧超武、郝夢齡、李服膺、楊愛源、孫楚、邛錫侯、孫連仲、曽萬鍾、陳長捷、楊澄源、郭宗汾、高桂滋、劉茂恩、劉家琪、鄭廷珍、薑玉貞、李默庵、李家玨、裴昌會、朱懷冰、劉奉濱、章宇拯、孟憲吉、粱鑒堂、方克猷、周玳、馮欽哉、董其武、杜堃、馬延寧;朱德、周恩來、彭德懷、劉伯承、賀龍、林彪、彭雪楓、聶榮臻、徐向前、黃克誠、蕭克、陳錫聯、陳再道、程子華等。


    將軍大名,個個如雷貫耳。而娘子關失守,致晉東戰局急轉直下,成為整個戰役沉痛轉折點。閻錫山曾有詩曰:“當時若非娘關敗,忻口豈隻二十三!”是的,如果不是腹背受敵,我軍抗擊驕橫日寇,絕不僅僅是忻口之戰那二十三天,而是更長更長。敵強我弱,抗戰尚須持久。日寇攻陷太原城,趙黛莉,她該向何處去?(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尋找巴金的黛莉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趙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趙瑜並收藏尋找巴金的黛莉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