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延陵縣。


    此時的慶忌,穿著一襲常服,以遠遊冠束發,在範蠡、伯噽、公子鴻等人的陪同下,微服私訪,來到了延陵巡視。


    延陵曾經是季劄的封地,吳國故土,生活在這裏的大多數都是吳人。


    常言道“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隨著吳國的國力越發強大,老吳人的生活也是得到極大的改善,可謂是民殷富饒。


    吳國能有今時今日,跟老吳人對慶忌的鼎力支持有莫大的關係,慶忌又怎能不投桃報李?


    】


    值得一提的是,季劄固然被慶忌賜食邑於州來,但是在他“歸養”(退休)之後,仍定居於延陵,過著閑雲野鶴的生活。


    偶爾,季劄還會應邀前往金陵,在稷下學宮講學。


    盡管季劄一向是澹泊名利,從未想過開宗立派,招收弟子,但是認他為恩師的人,著實是不少。


    “諸位,季子真君子也,有上古賢人之風。過去我有些疑惑,而今卻深以為然,由衷的敬佩季子!”


    酒肆當中,一名士子滿臉欽佩的神色道。


    “哦?為何?”


    圍坐在一邊的山野村夫們,都有些不解。


    在延陵這一畝三分地上,若是有人敢對季劄不敬,估計少不得一頓暴打,或是根本混不下去。


    因為季劄的名望極高,天下人皆尊敬,佩服他高尚的品格,尤其是在延陵,季劄的名望可謂是無人可及的。


    隻見那士子抿了一口酒水,唏噓不已的道:“去年秋天,季子的一個家丁偷吃了我名下一戶莊園的棗子。季子發現後,責罵其一通,隨即拿出一吊錢來,掛在樹上,算作賠償。”


    “此事恰被我一個園丁所見,便拿了錢急忙追上去。曰:‘季子為我等黎庶四處奔波,嘔心瀝血,下人吃幾顆棗何必如此較真?’對否?”


    “對!”


    四周的士子、農人、商賈盡皆點了點頭,讚同道:“季子於社稷有大功,於我吳國黎庶有大恩大德,何必為幾顆棗子打擾季子?”


    “正是,正是。”


    那士子笑著道:“爾等猜季子如何回答?季子回身答禮曰:‘未經許可,擅摘果實實屬不可,以錢賠償,歉意!歉意!’這若不是季子高風亮節,有君子之風,何人可為之?”


    “彩!”


    所有人都深以為然。


    從這“棗樹掛錢”的故事中,便可見季劄的人品如何。


    何山嶽之沉沉兮,悲聚散之倏忽!


    痛故人之長逝兮,懷昔日之舊約!


    生不得見吾歸兮,埋遺骨以守望!


    吾既心許以贈劍兮,豈因故而改初衷!


    今於茲作永別兮,特踐諾以掛劍!


    但望君知吾之信兮,不使吾之欺其心!


    這是昔日季劄“徐墓掛劍”時慨然長吟的一首詩歌。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


    季劄的確當得起“君子”之名。


    不,他應該是聖人了!


    慶忌笑了一下,而後帶著眾人離開酒肆,前往季劄的府邸。


    但,季劄並沒有住在延陵縣的豪宅中。


    季劄的身份尊貴,不止是吳國的太師,位比三公,也是慶忌的叔祖父,屬於德高望重的宗室大臣,聞達於天下的名士。


    所以,在季劄歸養之後,慶忌就特意撥款,讓人專門在延陵城中,為季劄興建一座占地極廣,富麗堂皇的府邸,以此來褒獎季劄多年來為吳國所做出的貢獻。


    隻是季劄很少住在豪宅中,一般都是躬耕於舜過山。


    慶忌等人於是驅車前往舜過山。


    舜過山,又名“舜山”,北距大江十裏餘,東與江陰山係相連。


    相傳虞舜曾經南巡至此,故名舜過山,亦稱舜耕山、舜哥山或高山。


    這舜山雖非名山,卻是藏龍臥虎之地!


    大概在一千八百多年前,舜帝為了實現“跨過大江,統一華夏”的夙願,在延陵開挖連接大江和太湖的運河(後人為了感謝和紀念舜,遂將此河更名為舜河)時,曾在舜山工作和生活多年,墾荒種糧、開河挖井、架橋鋪路、恩澤鄉梓。


    並積極倡導為人、持家、做官、治國均以道德為本,崇尚重教化之風尚,開啟了華夏道德文化的先河……


    而季劄早年追隨舜的足跡,棄王位而躬耕於舜山腳下,率領延陵人尚德崇文,辛苦勞作,憑籍其自身的德才兼備,謙讓守信,使舜山成為禮信天下的豐碑!


    季劄在舜過山的住處,頗為簡陋,隻是一道籬笆牆,五間茅草屋,一塊菜地,幾畝田地,還有被圈養起來的豬、雞、犬等家畜……


    伯噽見到此情此景,不由得啞然失笑道:“大王,太師當如隱士一般高潔,樂得逍遙矣。”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慶忌隻是澹澹的回了一句。


    對於季劄的為人,慶忌自然是無比的清楚。


    每個人的對樂趣的追求都不同,如季劄一樣,可謂是古代君子的最高境界了。


    季劄固然已經退隱山林,樂得逍遙,卻並非是真的對世事、對國事不聞不問的。


    曆史上,身處亂世的季劄,也無時不在關心國事,即使是對他的侄孫吳王夫差,他仍然盡著一個臣子的本分,隻要有需要,那就當仁不讓,挺身而出,體現了他對國家的大忠……


    “太師何在?”


    “你們是?”


    正在喂豬的仆役一臉疑惑的神色。


    範蠡提醒道:“大王在此。”


    “啊!大王,小人參見大王,大王萬年!”


    知道眼前的男人是吳王慶忌後,仆役連忙躬身行禮。


    對於這種繁文縟節,慶忌並不看重。


    於是,慶忌擺了擺手道:“季子可在府上?”


    “回稟大王,主人一早便去砍柴,迄今未歸。不知大王駕臨,還請勿怪。”


    “……”


    慶忌等人,臉上都不由得浮現起了古怪的神色。


    一把年紀的季劄,居然還跟樵夫一般,到山裏砍柴?


    身子骨應該是硬朗的!


    “還請大王入寒舍等候,相信主人不久便將返回家中。”


    “善。”


    既然已經到了這裏,慶忌便不怕等上一等了。


    隻是,這一等,便是足足三個時辰之久!


    慶忌一行人喝茶吃飯,左等右等,直到日落西山,都沒能看見季劄的人影。


    難道,季劄出了意外?


    “父王,天色已晚,而不見曾叔祖歸家,恐有不測。兒臣願外出尋回曾叔祖!”


    公子鴻主動請纓道。


    “同去。”


    慶忌亦是擔憂季劄的安危。


    畢竟季劄年事已高,耄耋之年的老人,突然疾病,或磕著碰著完全有可能,甚至於摔一跤都起不來,而後一命嗚呼。


    這舜過山,未嚐就沒有豺狼虎豹這樣的猛獸。


    要是季劄碰上了,必然不能全身而退。


    有鑒於此,慶忌、公子鴻一行人,便離開季劄的住處,到山上尋找季劄蹤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吳霸春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迷惘的小羊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迷惘的小羊羔並收藏重生之吳霸春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