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捉魚,我岸上釣魚。”


    風獨影想想那情形,頓時忍不住撲哧笑了。


    “是了,要多笑,我的阿影笑起來美得天女似的。”久遙湊近親了她一下,趕在她動作前又飛快退開。


    於是乎,風王殿下方才滿肚子的火氣頃刻間消失化無,看著案上的折子也隻是微擰著眉頭,道:“虧他們想得出這等無稽之談。”


    “天太冷了呀,兩人靠著會暖和些。”久遙一邊說道一邊擠在風獨影的身旁坐下,再長臂一伸,將她抱在懷中,“那阿影的意思是不修水壩了?”


    “當然。”風獨影任久遙抱著,靠得更舒服一點,“難道你認為該修?”


    “這壩是決不能修的。”久遙趕忙搖頭,“開天辟地以來,瀾河便自北向南,乃是天地自然法則,強行攔截便是違背天道;況且瀾河寬廣,春夏汛期又濤急水猛,想要修壩實非易事。再且,便真是修一座水壩,先不說於青州安危不利,隻說修壩的錢,那些富商捐的十萬銀葉不過九牛一毛,真正修起來又豈止百萬金葉了得,國庫必不堪重負,到頭來豈不是要增征賦稅加重百姓負擔;然後,修如此大的水壩必是浩大工程,需要動用大量勞力,那民間便將荒廢了耕種;還有,如果水壩修成,若遇旱季,上下遊百姓必然爭水,反會引發禍端。”


    聽著久遙一件一件分析,風獨影一邊點頭,一邊抬手從案上又揀了幾份折子,隨手翻了翻,眉頭又銷起來,“果然,我就猜著兩城府尹敢上此折,必然是上下疏通了,看看這些,朝中有這麽多大臣上折附和。”她將折子甩在案上,冷冷一笑,“這些人......哼,以為我不青楚他們的伎倆!若我同意修此水壩,國庫必然撥下巨款,到時上下官員定是彼此掩護中飽私囊;至於那些讚揚著這‘利國利民之舉’的所謂名士們,是想著這大東朝第一的水壩若是修成,必然驚動天下載人史冊,他們便可借此揚名立萬百世留名;那些富商則可趁機苟營私利,捐資十萬銀葉......哼!他們到時隻怕要從中謀利百萬還不止!這此人,真是其心可誅!”


    想著這折子之後代表著的汙潭髒淵,久遙不由歎了口氣,“阿影,你打算怎麽處理?”


    “我......”風獨影眉一揚,可才說了一個字收住,反而問久遙,“先不說這些人,隻說覃城的旱季,久遙可有什麽好法子?”


    久遙想了一下,道:“我記得以前看過何敘著的一本《山水經》,講的是山川地貌,其中有一篇《汜水注》提到百姓家掘井挖渠該如何探查地貌,簡單說就是指點你哪兒挖才會有水。”


    “哦?你的意思是說,旱時讓百姓挖井取水?”風獨影道。


    “若到旱季,此法是可暫解燃眉之急,但想要一勞永逸卻還得再想法子。”久遙說著起身,取過一張白紙鋪在案上,再提筆蘸墨,於紙上畫。


    風獨影起身湊過去看,片刻間便見他已在紙上畫了一個簡略的地形圖。


    “兩城府尹建議的攔河修壩之法不可取,挖一條人工運河也不實際,但是挖一條渠溝卻可解朔城之旱情。”久遙以筆指著圖,“這裏下來是瀾河到朔城最短的路線,可挖一條一米五深的渠溝,自東向西將瀾河的水引到朔城,再在渠溝的兩旁植以樹木抓牢土壤,便不用擔心渠溝會垮掉。”他說完抬頭看著風獨影,“比起修壩,挖這樣的渠溝要省錢省時多了,而且也不用擔心雨季渠溝而生水禍,你以為如何?”


    風獨影聽了他的建議早就在心裏同意了,是以此刻隻是含笑頷首,道:“多謝清徽君的良策,孤笑納了。”


    久遙聞言,眼眸一動,笑道:“那主上可有賞賜給小臣?”


    “請問清徽君想要何賞賜?”風獨影側首斜睨他。


    “嗯?”久遙放開筆,裝模作樣地想了一下,看著風獨影,“隻要主上親小臣一下就好。”


    風獨影撲哧一笑,然後抬手在久遙臉上輕拍了一下,“雷霆雨露皆是君願,清徽君就接著吧。”


    “主上不肯親小臣,小臣親主上好了。”久遙順勢捏住風獨影的手,將她拉入懷中,低頭在她臉上親了一下,才抬起頭,“阿影,我們回宮去。”


    “不行,折子還沒批完。”風獨影推開他,重新再案前坐下。


    “唉,我竟是折子也比不上。”久遙歎息。


    風獨影抬頭,看著他正容道:“我就像白天都處理完了,才不會占用晚上的時間。白天我是青州的王,要以國事為重,晚上我就隻想做久遙的妻子,想陪伴我的丈夫。”


    久遙呆了,許久才自心頭長長歎息,“阿影,你這樣對我,我會奢望著生生世世的。”


    聞言,風獨影放下手中的折子,伸手握住他的手,“久遙,你都說過生生世世那些太飄渺了,我們先好好地過完這一生。”


    “嗯。”久遙緊緊地握住她的手。


    翌日上朝,風獨影將覃城、朔城府尹調離兩城,分別遣往西南邊地循城、礫城,另選派能臣為兩城府尹。然後又自何敘家族中挑選熟知地理者為督川尹,專門負責瀾河通至朔城的渠溝工程,至於各地若發生旱情,幫助百姓挖井取水稍解燃眉之急也是督川尹分內之事。


    元鼎六年的最後兩個月,青州各地安泰,風獨影與久遙的日子也過得平靜安然。


    白日裏,風獨影忙著朝政,久遙則多待在書房;晚上,兩人定都拋開所有事情,同棲鳳影宮中,或閑聊趣事,或吹笛賞月,或小酌品茗,或隻是靜靜相伴,恩愛之情可比鴛鴦。偶有空閑之時,兩人則換了裝出宮,雖不能去天涯海角,但在王都裏走走看看卻還是行的。


    過了年後,地處西南的青州便漸漸回暖。


    二月初二,久遙去了淺碧山。


    碧山書院早有甾城府尹知會,今日會有青王詔書送來,是以院中皆早早準備著迎接王詔,甾城府尹更是親自在山下等候。


    當看到“易三”先生在一眾侍從、侍衛的擁護下到來時,書院眾人禁不住滿目驚愕,直到府尹介紹這就是清徽君時才回神,忙跪地行禮,而後由內侍宣讀了青王期待書院多多培養人才的嘉勉詔書,書院上下歡喜一片。


    而當久遙站在書院裏,驀然間想起了在久羅山上的日子,作為久羅三位王族之一的他,本負責教治久羅後代子孫,而今物非人亦非,他卻依舊麵對菁菁學子,這仿佛帶有一種宿命式的注定。


    自那以後,久遙每月都會到碧山書院講學三日,他曠澹飄逸的風度,儒雅正直的品性,卓絕淵博的學識,幽默機敏的談吐,無不令學子拜服。而在他教過的那些學子中,有的於朝廷效力,有的於民間成才,有的周遊天下宣揚著說……皆有凜凜風骨,不同凡俗。


    偶爾,風獨影得閑時也會陪伴他到淺碧山,別院後經擴建,已作為行宮,曾經一次她駕臨碧山書院,令書院上下倍感榮耀與驚喜。


    於是,因為青王與清徽君的關係,碧山書院聲名大噪,令得整個青州側日,無數學子向往之,及至後來成為大東朝第一的書院,從淺碧山中走出無數大儒、名士、俊傑……青州亦是直臣、諍臣的搖籃,出了無數為國為民敢於直言犯上的賢臣良吏,而青州之人多輕貴藐權,便是垂髻小童亦有路見不平仗義相助的俠氣。


    這也就是為何青州第一代女王明明是武功蓋世的鳳王風獨影,卻在後世成為九州中最具文化氣息的,有著“文在青州”“天下之才,七分在青”等等美譽。


    也因此,史書中的青王夫婿清徽君便是一個博學文人的形象,到後世人們不知有久羅族,都隻認為一介書生的清澈君,以無雙才華傾倒了絕代鳳王,成就了一段傳奇式的姻緣。


    這些----都是後話。


    五月,青州北部的潯城發生蝗災。潯城地廣土肥,又處潯水之畔,乃是魚米之鄉,每年所產幾乎等同其他五城的收成。因著地理優勢,潯城一向極少天災,偏生今年春夏少雨幹旱,便發生了蝗災,因此時正是稻子抽穗的時候,蝗蟲一來,這一年的收成便要泡湯了,不隻是潯城府尹急得上火,便是風獨影也為此焦慮。


    久遙才自淺碧山回來便得知了此事。


    晚上,風獨影回宮,依舊愁眉不展,看到久遙回來了才算是展了笑。


    “潯城蝗災的事,大臣們有什麽意見?”久遙拉她在窗邊榻上坐下。


    “唉,除了捕蝗外,也就是灑草灰、石灰防止蟲吃這些老法子。”風獨影搖頭,“可捕捉的畢竟有限,蝗蟲殺不絕,百姓這一年的收成便要沒。”她長於民間,深知蝗災對百姓的打擊幾乎是毀滅性了,所以才如此憂心。


    久遙看著她,沉默了會兒,道:“那我到潯城看看吧。”


    風獨影一愣,然後明白過來,一時看著久遙默然。


    “你不用太憂心,我會有法子的。”久遙伸手擁住她,側頭依偎著她的麵頰,“我說過,你肩上的擔子我可以分擔一半。”


    風獨影閉目依入他的懷中,半晌後道:“我和你一起去。”


    “嗯?”久遙微怔,垂眸看她。


    “我和你一起去。”風獨影重複一句,抬起手,落在久遙摟著她的手上。


    久遙點頭。“好。”手掌一翻,與風獨影十指相扣,默默相依。


    當夜,兩人安睡。


    翌日,紫英殿早朝時,風獨影宣布要親自前往潯城巡視災情,群臣自然無話。


    隔日她便起程,前往潯城。


    青王的王駕抵達潯城是在五月十六日,那一日的情景許多年後,潯城的百姓都難以忘懷,那一日的事跡,史官亦在史冊上濃墨重彩地記下一筆。


    潯城的府尹在得知青王要來巡視的消息後,十六日早早便領著一城大小官員在城門前候著。


    到辰時,隻聽得噠噠噠的蹄聲自遠處傳來,不一會兒便見數百騎如白浪翻滾般奔行而至,眨眼間便到了城門前,為首的兩騎勒馬,身後數百騎頓齊齊止步,動作一致,頃刻間蹄聲馬鳴便消失。城門前便顯出鴉雀無聲的靜寂。


    府尹知是青王與清徽君駕到,趕忙跪迎王駕,身後一眾官員跟隨。


    青王抵達潯城後,卻連水也不曾喝一口,即命府尹帶領著前往受災的田地查看。


    府尹豈敢不從,忙前頭領路。


    當府尹陪著青王穿過潯城,往郊外走去時,百姓們忽然發現,鳥雀啼鳴聲比以往要多要響。在一陣多過一陣的喳喳鳴叫聲裏,偶有百姓抬頭,便見空中飛著一隻通體青碧的大鳥,它張開巨大的翅膀在空中盤旋著,如同天上的影子般跟隨著地上的青王。在青鳥的周圍,還飛著許許多多的鳥兒,那些不絕於耳的嘈雜鳴叫便是它們發出的,而且鳥雀還在陸續增加,似乎有把整個天空填滿的趨勢。


    如此異象頓讓潯城百姓震驚,他們不知道今天為何會多了這麽多的鳥雀,這些鳥雀又為何而來?


    直到青王到達郊外田地,空中那些鳥兒頓時鋪天蓋地地飛向田地裏,他們才猛然明白過來。


    燕子、烏鴉、喜鵲、百靈鳥、燕隼、灰鶴、燕鶴......無數的雀鳥密密麻麻地撲向田地間,就如同天網罩下,將那些肆掠在稻田間的蝗蟲啄食入肚。


    在這些天敵的麵前,蝗蟲都化作果腹的美味。


    那一刻,潯城的官員、百姓,都為眼前的景象震住了,一個個呆如木雞,不敢置信。


    等鳥雀們啄完一片田地裏的蝗蟲再飛去另一片時,有些農夫忐忑走下田埂,生怕鳥雀們將稻穗也啄食幹淨了,結果卻發現除了一被蝗蟲咬食過的外,餘下的稻穗依舊完好地掛在稻苗上。


    “天啦,這些鳥雀難道是上蒼遣下,來幫助我們度過災難的?”


    百姓們驚異萬分,仰頭問詢蒼天,天上朗日高懸,碧空萬裏無雲。


    而後,他們將目光望向佇立在田地前的青王。


    白衣如雪,風姿凜然,如鳳凰般高傲美麗的女王,神色平靜地看著田地間啄食蝗蟲的鳥雀,淡定從容得如同看著麾下忠誠勤勞的臣子。


    “鳳王!是我們的鳳王!”


    潯城的官員,潯城的百姓,紛紛跪倒,滿懷激動與敬仰。


    是鳳王的功勞!是鳳王來了,這些鳥雀才來了!


    這奇跡般的景象,都是因為鳳王!他們的天上鳳凰轉世而生的青州之王!


    鳳凰,是天上尊貴的神祇,統馭百鳥,傲視四方!


    鳳凰化身的鳳王驅使這些鳥雀,解救了潯城的百姓!


    ......


    蝗蟲在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鳳影空來(出書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傾泠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傾泠月並收藏鳳影空來(出書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