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二章寶藏風波


    李力就給隊長藍洋發了一份報告,說明所剩2個銅人可能幸存在西安境內,李力要求特勤隊上報國安部,要求國安部委派相關部門專門找尋所剩2個銅人的考古工作。


    藍洋接受了李力的要求,並及時上報國安部。


    之後,藍洋立即將李力、布朗和佩蘭找回。


    李力見到隊長藍洋,進一步將12銅人的下落真相告訴給了隊長,隊長對此深有感慨。


    最後,藍洋指令李力他們休息。


    但是,隊長藍洋卻拿著一張紙條,一遍一遍地看個不停。


    藍洋是看著的紙條上寫著這樣幾句;“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這是一首古老歌謠,被認定為破解大西王張獻忠藏寶之地的“密咒”,在成都流傳了300多年。


    那麽,為什麽特勤隊員拿著這個歌謠有何用意?


    原來這個事件早轟動了全中國,即“張獻忠寶藏案”,圍繞此案圍繞的人數已經達到數十萬了,公安部已經親自督查此案,決心在很快的時間內查清案件的內幕,並特此委托特勤隊協助調差。


    因此,剛剛接到命令的藍洋,自個兒在鼓搗這件事。


    明朝崇禎時期,災荒連年,顆粒無收。張獻忠率領一隻由災民組成的軍隊,四處搶掠明朝政府,並迅速積累起數額巨大的真金白銀。


    1644年,張獻忠占領四川成都,建立大西國。然而兩年後,張獻忠意外身亡,而他所擁有的巨額財寶,也在一夜之間不知去向。張獻忠死後留下來的財產有多少呢?


    幾千萬兩白銀,按照明末1兩白銀折合人民幣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300元的話,就在那個年代,他擁有相當於我們現在30億人民幣的購買力。他的這筆財寶到底去哪兒了?


    據史書記載:在1646年秋天,他遭遇明軍和清軍南北夾擊,張獻忠明白,惡戰將不可避免,為防止財寶落入敵人手中,他預先將巨額金銀藏在四川一處秘密地點。


    張獻忠身亡後,他所聚斂的巨額財寶便不知去向,甚至沒人說得清這筆財寶究竟是真有其事,還是一個巨大的謊言。但在這數百年間,圍繞它的猜測和尋找從未停止過。在傳說中,張獻忠將劫來的金銀財寶藏在成都附近某處,以石牛和石鼓作為暗記。由於史料對此事記載非常詳實,所以在張獻忠死後的300多年裏,有無數探險者到四川尋寶,但迄今為止,沒有人找到這個巨額寶藏。


    這筆寶藏是藏於錦江水底?埋於青城山下?還是隱於蘆山縣城(隸屬於今雅安市)?人們的猜測不一而足,其中最讓人們信服的藏寶地,就是錦江江底。無論哪種說法,都指向張獻忠將所掠財寶沉於錦江之中,地點就在江口附近。而這,為後人沿江尋寶留下了無盡的空間。


    最近,一個在江上了一艘小船,被一股風浪掀翻,船上的多人被水流喘急的江水衝走,其中有一人,衝到沿江的四十多裏的一拐彎處,被錦江水裏的一個石牛給擋住,此人在石牛的頭部被掛住有半晚上時間,到搜尋救援的人們看到江麵上有一堆東西在水裏悠悠飄蕩,便趕緊驅船前來營救,結果人們發現這個人已奄奄一息,人們七手八腳救了此人,但是,有一個心細的營救者發現,此人是掛在水中站立的一頭牛的頭上的。


    人們光顧著救人,並沒有留意水中的東西,知道那些人經被救者緊急送往醫療船上,大夥兒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著剛才發現江裏的人的事。


    那位小夥子說:“那個人是被江水裏的一頭牛頭給掛住的。”


    大夥兒一聽,其中的一個說:“那頭牛是不是石牛?”


    “石牛?”


    “石牛?”


    “石牛!”


    年老者最先就坐不住了他們紛紛起身,手握櫓槳,朝記憶中剛才救人的錦江江麵遊去,隻有一些膽子小的人在岸邊遛達,結果進入江麵的人都被巨浪卷進江心。


    但是隊長焦慮的神情終被李力所察覺,藍洋無奈,還有說出了這件任務的始末。


    李力便開始了對於寶藏的探秘。


    首先從傳聞中,李力發現普照寺的興盛都與張獻忠藏寶有關,相傳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後,財富珍寶無與堪比,其義子役了數百名石匠在青峰山(即現在的青城外山)開采石材,但半年後山裏路沒修、廟沒建,數百名石匠及其開采用石材都無影無蹤!據傳,這些石材很可能用來修築地宮,藏那些富可敵國的財寶,而石匠都在地宮修好後被陪葬。另一種傳聞是張獻忠被害後,其部將派遣心蓮和尚從緬甸潛至清峰山看護張獻忠的寶藏。心蓮和尚扼守職責,以便時機到時以資相助和響應。然而幾年後,吳三桂率清軍剿平大西軍,心蓮和尚在萬念俱灰中死去。臨死前講明了他轉戰南北的不凡身世和經曆,但源於入佛已深,沒說明藏寶之事,萬千藏寶也交托於日後“有緣”人。古人說:“欲知世上刀兵劫,試聽屠門夜半聲”,這句話真是悲哀痛切。當然,張獻忠萬萬兩金銀的去向,以及普照寺突然興旺之因,已成為人類未解的財富之謎,永遠列入了書典。昔日真相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的權利與財富之爭,最終換來了今天的貞楠古柏、蒼鬆翠竹,一派佛地仙鄉的清涼風貌。


    李力從其他流傳和記載中查得,1646年7月張獻忠被迫撤出成都前,幹了一件奇怪的事。張獻忠花費了巨大的人力,在錦江築起高堤,但並不是為了治理水災,而是在堤壩下遊的泥沙中挖了個數丈深的大坑,然後將他所搶來的數億萬計的金銀財寶埋在坑中,然後重新決堤放水,淹沒了埋藏財寶的大坑,此舉稱為水藏。據稱張獻忠曾留有一張“藏寶圖”


    張獻忠將劫掠來的金銀埋藏在成都的某處,並以石牛和石鼓作為暗記。多年來,成都有童謠唱道:“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據說即指此事。張獻忠究竟是否曾經藏寶,至今仍為疑案。一首民間歌謠可能暗藏了一個懸疑的寶藏秘密;一張藏寶圖可能引發一場浩大的挖銀工程。長期以來,多少人空懷“買盡成都府”的妄想,卻苦於識不破這個秘密。資料記載:晚清時,有個叫楊白鹿的“貢生”就知道這個驚天秘密。楊在晚年把這個秘密告訴了他的好友馬昆山(曾當過師長),並把一張無價的“藏寶圖”給了他。馬昆山禁不住心花怒放,當即成立“錦江淘金公司”,公開招股。淘金公司招收泥木石雜各類工人購置各種工具,又訂購了金屬探測器等必要設備,於1938年農曆九月轟轟烈烈大幹了起來。挖呀、挑呀,幾天後,果真挖出一個大石牛,還挖出了大石鼓!經理宣稱:“石牛、石鼓都出來了,‘萬萬五’還跑得脫嗎?!”不久又傳來驚心動魄的喜訊:坑旁安置的“金屬探測儀”突突直響。沒有金銀,哪來的響聲?旋即,狂熱的浪潮席卷整個成都。錦江淘金公司當即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準備大批籮筐扁擔,訂購一部起重機,金銀一出土,就集中人力搬運,直接繳存銀行。然而,曆史卻偏偏愛和人們開玩笑。工人們奮力挖出來的不是金銀,而隻有三大籮筐小銅錢流經成都市內的錦江,其幹流起於成都市金牛區洞子口,止於成都所轄的彭山縣江口鎮。全長97.3公裏。而江口鎮作為錦江的下遊,有沒有可能與這批沉銀有聯係呢?多年來,總是出現令人驚奇的線索。在彭山江口鎮,人們發現了在這裏競也流傳著與寶藏相關的歌謠,出現了這場沉銀謎蹤的第二種版本,當地人這麽唱道:“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不同的是,這裏的石牛和石鼓換成了石龍和石虎,而歌謠的格式則一模一樣。在彭山江口鎮為什麽也有一首類似錦江石碑上的歌謠?這難道隻是單純的巧合嗎?在江口鎮的石龍溝中,石龍、石虎遙遙相對;石龍溝位於江口鎮石盤山。據清嘉慶《彭山縣誌》記載:“石龍彭山縣治東十五裏。其形肖龍,首爪蜿蜒,鱗甲崢嶸,長三四丈許。若經神工鬼斧者然,與石虎相對。”要到達石龍、石虎棲身之處,必須坐船沿水路來到此山深處。山上有石碑,刻有“石龍對石虎”的一段歌謠。今天你可看見:在曲折的山路盡頭,一條石龍赫然立在岩壁上。石虎由於時間的衝刷,部分頭像已被毀壞,但虎身仍清晰可見。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又會在哪裏呢?江口鎮是否有人打撈起沉銀呢?據《彭山縣誌》載:順治三年,明參將楊展與張獻忠部決戰於江口鎮,張部戰船被焚,沉沒過半,傷亡慘重。在張獻忠撤離成都時,因為旱路已被清軍封阻,他隻好改道由水路出川。張獻忠的船隊從成都啟程,沿錦江行至彭山縣江口境內時,遭到楊展部隊的伏擊,幾乎全軍覆滅,許多載滿金銀的木船就沉沒在彭山縣江口境內的水域中。難道這萬千沉銀就在彭山縣江口鎮?


    李力於是查閱1999年4月22日的資料,四川省社科院曆史所研究員王綱宣稱,經過他多年的考察論證,神秘的錦江流域埋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整整一千船金銀財寶,至今仍沉睡江底!據王綱描述,三百多年前,“好掠好焚”的張獻忠入川時,幾乎打劫了四川所有的官府和土財主,川中金銀財寶悉數納入自己手裏。清初順治三年(1646),在清軍圍攻下,他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攜帶千船金銀,順水南下。船隊剛剛駛入成都70公裏外的彭山縣江口鎮“老虎灘”一帶,突然前麵殺聲震天,原來是明將楊展的地主武裝在將軍山設下埋伏。一條條熊熊燃燒的火船順風飛馳而來,義軍船隊迅速著火。張獻忠在貼身親兵的護衛下,逃回成都,絕大部分金銀珠寶隨船隊沉落在江中……王綱提出的證據有五:一、大量史書記載確有其事;二、所沉金銀財寶來曆清楚;三、清政府組織過打撈;四、清初以來,民間多有金銀撈獲;五、初步探測,多處水下反應異常近50年中,彭山縣江口鎮的漁民在撤網捕魚時,曾經撈起過銀製的元寶,上麵有當時成都府庫的烙文。這就表明了三百多年前的那次水戰中,張獻忠的船隻的確在此沉沒不少。有一次,當地農民甚至發現一塊木頭製作的像養豬的槽子似的東西,他們認為這不過是塊普通的豬槽。但是剖開以後,卻發現裏麵藏有銀錠。按照《蜀難紀實》的說法,張獻忠部隊從水路出川時,銀兩多得木船載不下,於是張獻忠就命令工匠做了許多木頭的夾槽,裏麵放入銀錠,讓它漂流而下。本來打算在重慶下遊的巫山附近江流狹窄的地段,再把它們打撈上岸,可在江口鎮就遇到阻擊,大量金銀也沉沒於此彭山縣江口鎮境內水域到底有多少當年張獻忠的沉銀?據《蜀難紀實》記載,“累億萬,載盈百艘。”因為當時張獻忠船隊遇到阻擊時,沉船堵塞了江道,使得大部分的銀兩都沉沒於此。根據這一記載,彭山縣境也先後出現過與成都“錦江淘銀”類似的掘寶事件,但發現的金銀隻是零零星星,非常之少。那麽這一大宗金銀會流落到哪裏了呢?據《彭山縣誌》載:“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漁者於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轉報總督孫土毅,派員赴江口打撈數日。獲銀萬兩並珠寶玉器等物。”原來在張獻忠的船隊沉沒後不久,清朝政府就組織過大規模打撈行動,部分沉銀被打撈起來充實了國庫。沉銀的去向變得清晰起來可這場沉銀謎蹤卻並未就此結束。在2005年4月20日上午10時30分左右,“彭山縣江口鎮岷江大橋附近的老虎灘河床引水工程建設工地上,一輛挖掘機從河床三米深處掘起一鏟沙土,伴隨這鏟沙土落地的,還有一截黑不溜秋像朽木一樣的東西。這朽木從挖掘機鬥子裏滾落到地麵後,眨眼間,一枚枚銀錠烏黑中泛著亮光,其邊緣雖有些殘損,但銀錠身上鑄造時打上的“崇禎十六年八月,紋銀五十兩”字樣清晰可見。出土銀錠藏匿於小筒內。木筒長118厘米,外徑18厘米,為兩個半圓形木樁,將內挖空把銀錠放入其中,然後合在一起,兩頭用鐵絲箍緊當地文物部門認為,這一意外發現可能為“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找到佐證。2005年8月,出土銀錠經四川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為明代銀錠,屬國家珍貴文物。其中6件有銘文為二級文物,一件無銘文為三級文物,銀錠分別重1800餘克,呈船形。正麵刻有銘文。如“沅陵縣征完解司載充兵餉銀五十兩崇禎十年八月銀匠薑國太”,又如“京山縣十五年餉銀肆十兩”“巴陵縣榆口餉銀五十兩”,從出土的銀錠中,從其銘文可以看出來自湖南、湖北地區,為崇禎時期的稅銀,與張獻忠轉戰路線及所占地點十分吻合。三百多年來.張獻忠在彭山縣江口鎮沉銀之說一直是世人難解的一道謎團。此次挖掘出土的銀錠,無論從銀錠本身還是其外包裝,都與史料記載相吻合,從而證實了張獻忠三百多年前在此沉銀之說完全符合曆史真實。這條消息有力地證實了記載的準確無誤。可是,歌謠裏提到的大筆財富卻還是沒有完全浮出水麵。這筆財富究竟有多少,難道另外的地方還會有嗎?


    李力除了考證史冊和流傳各個方麵,對於寶藏的不停地域的描述,來辨別真偽。


    據記載,2010年11月底,距四川彭山縣城僅兩三公裏的江口采沙場傳出消息:有人在附近江中挖出一隻重12斤的黃金盤。這個意外的發現,讓傳說中的張獻忠巨額財寶再露端倪。


    而300年間尋寶熱不斷,但在傳說中,最早得到張獻忠寶藏的人,是楊展。查證史書可得知,那場發生在江口的戰役確有其事,交戰雙方便是張獻忠與楊展,前者大敗,後者勝。基於此,後人猜疑,張獻忠江口沉銀被楊展所獲。根據費密在《荒書》中的記載,楊展起初並不知道沉船中藏著什麽,後來,一個漁民將其打撈上來,數萬兩金銀才盡歸楊展所有。


    另一種說法來自清朝沈荀蔚所著史書《蜀難敘略》。據說,當年張獻忠焚舟之時,一位幸存船夫投奔楊展,據實相告,楊展於是針對木筒特點,命部下用長槍在江中打撈,一旦發現木筒,便將其釘住、拖出。楊展是嘉定人(今四川樂山),在整個四川因戰亂饑荒嚴重之時,唯有嘉定富庶穩定,時人在稱讚楊展時也說“蜀為賴之”。後人因此推測,楊展正是靠著打撈上來的飛來橫財,才做到這一點。


    到清末,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為解決朝廷的財政困難,翰林院編修陳泰初舊事重提,呈請尋找這筆財寶,並說曾親眼看到彭山、眉山等地居民撈到遺棄的銀子。捉襟見肘的鹹豐皇帝於是命令成都將軍裕瑞“悉心訪察,設法撈掘,酌量籌辦”,最終卻一無所獲。


    時間的流逝並沒有消減人們對財富的追尋和渴望。民國時期,一位姓杜的清朝遺老因犯案走投無路,受到曾任四川省府秘書長的楊白鹿接濟,在楊家一住就是幾年。為報恩,臨別前,杜將多年來隨身攜帶的一個檀木匣轉贈與楊白鹿,並說,匣內所藏是張獻忠埋銀的地點圖樣,由當時參與埋銀的一名石匠偷偷繪製,幾經輾轉流落杜家,希望楊白鹿能“善為運用”。此後多年,楊白鹿一直珍藏木匣,從未向任何人透露。


    1937年冬,楊白鹿將此事告訴了當過師長的好友馬昆山,兩人一拍即合,認為此事大有可為,於是四處奔走,成立了錦江淘金公司,專事打撈寶藏。他們按照原圖紙方位丈量、細密探索,推斷出埋藏金銀的地點就在成都望江樓下遊對岸,原石佛寺下麵三角地段的交叉點左側的江邊。於是,趁著1938年冬河水較小的良機,錦江淘金公司組織開挖,卻沒有任何收獲。他們不死心,1939年冬又繼續挖掘,上百人前前後後忙活了10個多月,竟真挖出一個大石牛和一個大石鼓。“石牛”、“石鼓”都出來了,依照那個廣為流傳的歌謠,能買下成都府的“萬萬五”還遠嗎?楊白鹿等人趕緊買來金屬探測儀。不久後的一天,金屬探測儀發出了嗡嗡的響聲。“找到了!”消息迅速傳遍川蜀大地,挖寶事件被傳得神乎其神。但曆史又一次和人們開了玩笑,工人們費盡心力,卻隻挖出3大籮筐銅錢。


    真相一次次擦肩而過。


    雖然轟轟烈烈的尋寶事件終以鬧劇收場,但此後幾十年,仍不斷有老百姓從江中打撈出財物。


    1990年8月,彭山縣江口鎮漁民鄔長福網得大小銀錠各一枚,大的3斤,小的1兩;1998年7月,彭山縣靈石鄉村民張誌華在河中淘沙,卻淘出一個銀鼎……


    2005年4月,彭山縣的引水工程在江口鎮岷江河道內施工時,從地表下3米處挖出一個內有七錠銀元的圓木,銀錠上刻著“崇禎十八年□日”、“黃岡縣銀四拾兩正”等字樣,經四川省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其確為崇禎時期所征稅銀。通過銘文能看出,這批銀錠來自湖南沅陵縣、湘潭縣,湖北京山縣、黃岡縣等地,與當年張獻忠轉戰之地十分吻合,時間上也是同步的,無疑可以視作“江口沉銀”的又一力證。


    “江口沉銀”究竟是否屬實?李力查閱不少專家學者一直試圖進行的論證。


    1999年4月,四川省社科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王綱在經過多年研究考證後宣稱,錦江下確實埋藏著大量金銀。王綱稱:《明史》、《蜀鑒》、《荒書》、《彭山縣誌》等正史、野史,都從不同角度介紹了“江口沉銀”,近年來不斷打撈出的實物更是有力的證據,因此,“整整1000船金銀財寶,至今仍沉睡江底!”根據他的說法,彭山縣政府聯合江口鎮政府進行了實地勘測,但由於年代過於久遠,河道淤泥太深,最終隻能不了了之。


    李力心想,300多年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秘密一次次被挖掘,真相卻一次次與我們擦肩而過,這份沉甸甸的答題,不知有一個怎樣的答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彩虹鬥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鳳凰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鳳凰雛並收藏彩虹鬥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