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十章天下全輿三
所以,對於《天下全輿總圖》的研究,也曾在業內,掀起一股波瀾.
如果在明朝初年,中國人就能繪製出這樣的世界地圖,意味著我們祖先在地理知識和科學觀念上,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這就是李力和藍洋他們予以關注的原因之一。
這種改變曆史的假設成立嗎?畫出這樣的地圖到底需要什麽樣的知識背景和技術前提呢?
專家們說,第一個概念,必須認為世界是個球;第二個概念,必須要有投影知識,還要有具體計算方法;第三,必須對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有非常詳細的了解。因為他畫得很精確。
明代的中國人是否有這樣的科學認識呢?
在古籍《周髀算經》中,有“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的記載。很多學者認為,這恰好反映出中國古代人的天地觀。古人認為,天像是一個倒扣的圓形鬥笠,而大地則是這個鬥笠之下一塊方形平坦的盤子。
與中國古代人相反,西方人很早就有了地球是一個球體的概念。早在距今兩千多年的古希臘時代,學者畢達哥拉斯就認為地球是一個球體。
劉鋼對這個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他注意到,對《周髀算經》這段話,三國時期古代學者趙爽有著另外一個理解:“物有圓方,數有奇偶。天動為圓,其數奇;地靜為方,其數偶。此配陰陽之義,非實天地之體也。”
劉鋼說,天圓地方,實際是形容天動地不動。古人從哲學角度上理解地的一個本質,而不是在形容天和地的形狀。這個古代的注釋還有一句話的含義是說,天那麽遠、那麽大,一眼望不到邊,我們怎麽能看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呢?
**在古籍中也找到了一些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早在漢代,張衡就提出了渾天說。他認為天地是一個球形,地球位於中間,就像雞蛋的蛋白包裹著蛋黃,張衡還把這個球形的地球分成了365又1/4度,而地球的南北兩端分別叫作南極和北極。由此看來,早在漢代,中國人就有了地球是一個球體的觀念。
今天,通過大地測量,我們可以精確地描繪出地球的地表狀況。而在古代,中國人也曾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大地測量活動。公元724年,著名的天文學家一行和南宮說就在河南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子午線弧度測量。
據此,**認為,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古代的中國人都認識到了地球是一個球體,而大地是彎曲的。到了晉代學者裴秀製定的製圖六體中,有一項叫作迂直。**認為,它指的就是將大地球麵轉化為平麵的概念。後麵有一句話的含義就是說,如果製圖六體用得恰當,所繪的地圖能夠反應出大地彎曲的情況。
**和大多數學者都堅持自己的觀點,一時間互不相讓。對“天圓地方”的認識,反映的是中國古代科學家的地理觀念,即使中國古代已經具備了這樣的理論水平,要想繪製出像《天下全輿總圖》這樣的地圖,還需要一種特別的繪圖技術手段,這就是地圖投影術。
劉鋼通過研究認為,裴秀的製圖六體裏就包含了投影製圖的方法。在製圖六體中,後三項分別是準望、方邪和迂直。這其中,方邪這兩個字引起了**的格外關注。
劉鋼說,《九章算術》中有一道提到關於邪田的題。仔細研究,邪田實際上指的是梯形。所以方、邪是指把方的形狀改成梯形的形狀。迂直就是直線和曲線之間進行轉換。仔細分析,實際上指的是一個梯形投影。
今天,關於對裴秀的製圖六體的解讀,學界始終沒有統一的定論,盡管如此,龔纓晏教授還是不讚同**的看法,他認為,**對投影概念的理解是錯誤的。
專家們說,投影必須有一個軸,看從哪個方向投過來的。比如一個桔子,從上麵投下來跟橫軸投到紙上的圖形是不一樣的。製圖六體裏麵,沒有出現這個概念,所以不成立。它跟投影不一樣,是一個測量的方法,這是兩個概念。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中國古代地圖中尋找著用梯形投影法繪製的地圖。終於,一張繪製於清代的地圖進入了他的視野。
劉鋼說,這幅地圖的名稱是《坤輿圖》。繪圖年代是乾隆丁未,也就是1787年。從這幅圖中看到,它以北京為本初子午線。越往西,斜方就越來越斜。可以看出,越到旁邊時斜度越大,他是想在平麵地圖中,反應出地表彎曲的實際地理現象。整個製圖六體裏,都是在描述梯形投影法。特別是後麵三種,高下、方邪、迂直,都是在解決梯形投影的問題。
自從《天下全輿總圖》出現在公眾視野以來,質疑和否定的聲音占了絕大多數。對這張地圖真假的爭論,至今仍在繼續。現在,還有一個問題擺在**和學者們的麵前,那就是,明代的中國人,對這個世界究竟有多少了解。
按照傳統的觀點,在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之前,我們的祖先是不太了解這個世界的。但是,在這張地圖裏,**發現了一個疑點,在《坤輿萬國全圖》的南美洲巴西部分,利瑪竇留下了這樣一段話:伯西兒,此古蘇木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巴西的古名叫作蘇木,利瑪竇寫道,伯西兒,即中國所謂蘇木也。既然中國人在此之前並不知道南美洲的存在,又怎麽會有古稱蘇木這句話呢?
在古籍中,**又有了新的發現,早在唐代,中國人就似乎已經到達了北極地區。
劉鋼說,有一個記載,中國人到北部一個地區。這個地區日間時間非常長。日落的時間非常短。短到什麽程度呢?太陽落山時,把羊肉放到鍋裏煮,羊肉還沒熟,太陽就出來了。這是一種極地的現象。
元代,是中國人了解世界的一個特殊時期,遼闊的疆域和發達的貿易往來,使得人們對世界的知識變得豐富起來,《元史地理誌》中記載,一位來自西域的天文學家紮馬魯丁曾經向皇帝敬獻了一個特殊的儀器。
劉迎勝教授說,紮馬魯丁向元朝政府進獻好幾種儀器。其中有一個儀器叫作苦來亦阿爾子。苦來是阿拉伯文,球;阿爾子,大地、土地,也就是地球儀。他描寫這是一個球,3分為白,7分為綠。綠表示水,白表示陸地。
按照《元史》中的記載,紮馬魯丁敬獻的地球儀,陸地與海洋的比例為3:7,已與地球的實際情況非常接近。看來,那時的中國人對於世界的了解,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
今天的人們已不可能了解到更多的細節,在曆史的變遷和動蕩中,這部元代的地球儀沒能保留下來。
但是,一幅《大明混一圖》地圖的出現,再次震驚了學者。《大明混一圖》現收藏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這張地圖繪製於明代洪武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389年。在史學界,對《大明混一圖》的真實性沒有任何爭議。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這張地圖被收藏在皇宮的庫房裏,明朝滅亡後,清代人在原地圖的注釋上重新貼上了滿文的注釋。可能因為尺寸太大的原因,這張地圖在曆史上很少引起人們的關注。
在這幅3米多寬4米多長的地圖上,歐洲和非洲地區描繪得都很詳細,非洲位於地圖的左下方,在非洲大陸的中心還繪出了一個奇怪而誇張的大湖,最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地圖清楚地繪出了非洲南部的好望角,如果我們把它和今天的地圖作一比較就會發現,好望角不但形狀非常接近於真實,而且角度也十分正確。按照西方人的觀點,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的船隊才發現並繞過了好望角,然而這幅《大明混一圖》明確地告訴我們,早在西方航海家到達好望角之前的109年,中國人就已經把它繪製在了一張真實性毫無爭議的地圖之上。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又發現了更多的驚奇。一張名叫《混一疆理曆代國都之圖》地圖,原圖已經不存,我們看到的是1500年的一張日本人畫的摹本。根據地圖上的注釋可以得知,地圖的繪製年代是公元1402年,晚於《大明混一圖》僅13年。原作者是朝鮮出使中國的使臣金士衡,他參照中國元代李**的《聲教廣被圖》和清浚的《混一疆理圖》兩張地圖繪製出了《混一疆理曆代國都之圖》,最重要的是,這張地圖裏也畫出了非洲的好望角。它和《大明混一圖》證明,早在元代,中國人就已繪製出了好望角。
這兩張地圖的出現引發了人們的猜想,從時間上看,它們在鄭和下西洋之前就已問世,鄭和有沒有看過這些地圖呢?如果看過,他又有沒有可能也到達過好望角呢?
劉迎勝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東西,可能隻是冰山的一角,實際當時中國人的活動範圍,可能要大於這些。這有待於更多的資料來發現。
所以,李力和藍洋他們彩虹戰士的心目中,也在期待著《天下全輿總圖》從充滿假設和猜想的旅程中今早走出,還《天下全輿總圖》誕生的真實麵目,讓古代的鄭和船隊走出曆史的雲煙!
所以,對於《天下全輿總圖》的研究,也曾在業內,掀起一股波瀾.
如果在明朝初年,中國人就能繪製出這樣的世界地圖,意味著我們祖先在地理知識和科學觀念上,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這就是李力和藍洋他們予以關注的原因之一。
這種改變曆史的假設成立嗎?畫出這樣的地圖到底需要什麽樣的知識背景和技術前提呢?
專家們說,第一個概念,必須認為世界是個球;第二個概念,必須要有投影知識,還要有具體計算方法;第三,必須對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有非常詳細的了解。因為他畫得很精確。
明代的中國人是否有這樣的科學認識呢?
在古籍《周髀算經》中,有“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的記載。很多學者認為,這恰好反映出中國古代人的天地觀。古人認為,天像是一個倒扣的圓形鬥笠,而大地則是這個鬥笠之下一塊方形平坦的盤子。
與中國古代人相反,西方人很早就有了地球是一個球體的概念。早在距今兩千多年的古希臘時代,學者畢達哥拉斯就認為地球是一個球體。
劉鋼對這個問題有著不同的看法,他注意到,對《周髀算經》這段話,三國時期古代學者趙爽有著另外一個理解:“物有圓方,數有奇偶。天動為圓,其數奇;地靜為方,其數偶。此配陰陽之義,非實天地之體也。”
劉鋼說,天圓地方,實際是形容天動地不動。古人從哲學角度上理解地的一個本質,而不是在形容天和地的形狀。這個古代的注釋還有一句話的含義是說,天那麽遠、那麽大,一眼望不到邊,我們怎麽能看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呢?
**在古籍中也找到了一些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早在漢代,張衡就提出了渾天說。他認為天地是一個球形,地球位於中間,就像雞蛋的蛋白包裹著蛋黃,張衡還把這個球形的地球分成了365又1/4度,而地球的南北兩端分別叫作南極和北極。由此看來,早在漢代,中國人就有了地球是一個球體的觀念。
今天,通過大地測量,我們可以精確地描繪出地球的地表狀況。而在古代,中國人也曾進行過多次大規模的大地測量活動。公元724年,著名的天文學家一行和南宮說就在河南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子午線弧度測量。
據此,**認為,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古代的中國人都認識到了地球是一個球體,而大地是彎曲的。到了晉代學者裴秀製定的製圖六體中,有一項叫作迂直。**認為,它指的就是將大地球麵轉化為平麵的概念。後麵有一句話的含義就是說,如果製圖六體用得恰當,所繪的地圖能夠反應出大地彎曲的情況。
**和大多數學者都堅持自己的觀點,一時間互不相讓。對“天圓地方”的認識,反映的是中國古代科學家的地理觀念,即使中國古代已經具備了這樣的理論水平,要想繪製出像《天下全輿總圖》這樣的地圖,還需要一種特別的繪圖技術手段,這就是地圖投影術。
劉鋼通過研究認為,裴秀的製圖六體裏就包含了投影製圖的方法。在製圖六體中,後三項分別是準望、方邪和迂直。這其中,方邪這兩個字引起了**的格外關注。
劉鋼說,《九章算術》中有一道提到關於邪田的題。仔細研究,邪田實際上指的是梯形。所以方、邪是指把方的形狀改成梯形的形狀。迂直就是直線和曲線之間進行轉換。仔細分析,實際上指的是一個梯形投影。
今天,關於對裴秀的製圖六體的解讀,學界始終沒有統一的定論,盡管如此,龔纓晏教授還是不讚同**的看法,他認為,**對投影概念的理解是錯誤的。
專家們說,投影必須有一個軸,看從哪個方向投過來的。比如一個桔子,從上麵投下來跟橫軸投到紙上的圖形是不一樣的。製圖六體裏麵,沒有出現這個概念,所以不成立。它跟投影不一樣,是一個測量的方法,這是兩個概念。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在中國古代地圖中尋找著用梯形投影法繪製的地圖。終於,一張繪製於清代的地圖進入了他的視野。
劉鋼說,這幅地圖的名稱是《坤輿圖》。繪圖年代是乾隆丁未,也就是1787年。從這幅圖中看到,它以北京為本初子午線。越往西,斜方就越來越斜。可以看出,越到旁邊時斜度越大,他是想在平麵地圖中,反應出地表彎曲的實際地理現象。整個製圖六體裏,都是在描述梯形投影法。特別是後麵三種,高下、方邪、迂直,都是在解決梯形投影的問題。
自從《天下全輿總圖》出現在公眾視野以來,質疑和否定的聲音占了絕大多數。對這張地圖真假的爭論,至今仍在繼續。現在,還有一個問題擺在**和學者們的麵前,那就是,明代的中國人,對這個世界究竟有多少了解。
按照傳統的觀點,在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之前,我們的祖先是不太了解這個世界的。但是,在這張地圖裏,**發現了一個疑點,在《坤輿萬國全圖》的南美洲巴西部分,利瑪竇留下了這樣一段話:伯西兒,此古蘇木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巴西的古名叫作蘇木,利瑪竇寫道,伯西兒,即中國所謂蘇木也。既然中國人在此之前並不知道南美洲的存在,又怎麽會有古稱蘇木這句話呢?
在古籍中,**又有了新的發現,早在唐代,中國人就似乎已經到達了北極地區。
劉鋼說,有一個記載,中國人到北部一個地區。這個地區日間時間非常長。日落的時間非常短。短到什麽程度呢?太陽落山時,把羊肉放到鍋裏煮,羊肉還沒熟,太陽就出來了。這是一種極地的現象。
元代,是中國人了解世界的一個特殊時期,遼闊的疆域和發達的貿易往來,使得人們對世界的知識變得豐富起來,《元史地理誌》中記載,一位來自西域的天文學家紮馬魯丁曾經向皇帝敬獻了一個特殊的儀器。
劉迎勝教授說,紮馬魯丁向元朝政府進獻好幾種儀器。其中有一個儀器叫作苦來亦阿爾子。苦來是阿拉伯文,球;阿爾子,大地、土地,也就是地球儀。他描寫這是一個球,3分為白,7分為綠。綠表示水,白表示陸地。
按照《元史》中的記載,紮馬魯丁敬獻的地球儀,陸地與海洋的比例為3:7,已與地球的實際情況非常接近。看來,那時的中國人對於世界的了解,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
今天的人們已不可能了解到更多的細節,在曆史的變遷和動蕩中,這部元代的地球儀沒能保留下來。
但是,一幅《大明混一圖》地圖的出現,再次震驚了學者。《大明混一圖》現收藏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這張地圖繪製於明代洪武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389年。在史學界,對《大明混一圖》的真實性沒有任何爭議。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這張地圖被收藏在皇宮的庫房裏,明朝滅亡後,清代人在原地圖的注釋上重新貼上了滿文的注釋。可能因為尺寸太大的原因,這張地圖在曆史上很少引起人們的關注。
在這幅3米多寬4米多長的地圖上,歐洲和非洲地區描繪得都很詳細,非洲位於地圖的左下方,在非洲大陸的中心還繪出了一個奇怪而誇張的大湖,最令人感到驚奇的是,地圖清楚地繪出了非洲南部的好望角,如果我們把它和今天的地圖作一比較就會發現,好望角不但形狀非常接近於真實,而且角度也十分正確。按照西方人的觀點,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的船隊才發現並繞過了好望角,然而這幅《大明混一圖》明確地告訴我們,早在西方航海家到達好望角之前的109年,中國人就已經把它繪製在了一張真實性毫無爭議的地圖之上。
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又發現了更多的驚奇。一張名叫《混一疆理曆代國都之圖》地圖,原圖已經不存,我們看到的是1500年的一張日本人畫的摹本。根據地圖上的注釋可以得知,地圖的繪製年代是公元1402年,晚於《大明混一圖》僅13年。原作者是朝鮮出使中國的使臣金士衡,他參照中國元代李**的《聲教廣被圖》和清浚的《混一疆理圖》兩張地圖繪製出了《混一疆理曆代國都之圖》,最重要的是,這張地圖裏也畫出了非洲的好望角。它和《大明混一圖》證明,早在元代,中國人就已繪製出了好望角。
這兩張地圖的出現引發了人們的猜想,從時間上看,它們在鄭和下西洋之前就已問世,鄭和有沒有看過這些地圖呢?如果看過,他又有沒有可能也到達過好望角呢?
劉迎勝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東西,可能隻是冰山的一角,實際當時中國人的活動範圍,可能要大於這些。這有待於更多的資料來發現。
所以,李力和藍洋他們彩虹戰士的心目中,也在期待著《天下全輿總圖》從充滿假設和猜想的旅程中今早走出,還《天下全輿總圖》誕生的真實麵目,讓古代的鄭和船隊走出曆史的雲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