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順農民軍在晉南兵分兩路,李自成親率數十萬大軍進攻太原,劉宗敏帶著二十萬農民軍經懷慶府進攻河北,兩路夾攻明廷,李自成親自指揮進攻太原,太原城被一舉攻破,晉王朱求桂被俘,山西巡撫都禦史蔡懋德等被農民軍殺死,劉宗敏攻陷潞安,真定知府邱茂華殺總督侍郎徐標向劉宗敏迎降,劉宗敏數十萬大軍直驅漳德,趙王朱常氵臾迎降。


    李建泰剛帶著大軍出京至真定府,一陣狂風大作,將李建泰的帥旗吹折,仗還沒打帥旗就被吹折,出現這樣的事,部下都認為是一種不祥的預兆,剛好從前線敗退下來的逃兵亂七八糟逃來:“流賊殺過來了,快跑啊。”


    李建泰手下大軍一聽前方大軍紛紛敗下陣來,流賊殺來了,紛紛四散而逃,隻甚下李建泰不到數數人,李督師現在快成光杆了,李建泰揮著尚方寶劍砍殺著混亂不堪的大軍,看著不斷逃走的大軍李建泰站在戰車上嚎嚎大哭:“都回來,爾等,爾等。”


    “罪臣李建泰參見吾皇,流賊勢大,手下大軍盡皆逃亡,請皇上賜罪。”手下兵馬都逃光了,李督師隻得回京請罪。


    “事已至此,大勢已去,愛卿何罪之有。”襄王福王遇害,崇禎帝就感覺大勢已去,李建泰得到崇禎帝的赦免,聖寵依舊。


    李自成兵犯山西,發布討伐明廷的檄文:“君非甚黯,孤立而煬蔽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李自成的傳檄引起明廷官員震動,拓跋鴻基說的這話就是崇禎帝並不壞,,然而朝中盡是奸臣,這下群臣可是一片驚慌失措。


    崇禎帝知道這是李自成的離間計在此頒發罪己詔已達到凝聚日趨渙散的臣工民心,力挽狂瀾於傾覆:“朕嗣守鴻緒二十年,深念上帝涉降之威,祖宗托付之重,朕為民父母,不得而卵翼之,民為朕赤子,不得而繈褓之,坐令秦豫丘墟,江楚腥穢,貽羞宗社,致疚黔黎,罪非朕躬,誰任其責?所以使民罹難鋒鏑,蹈水火,堇量以壑,骸積成丘,皆朕之過也。使民輸騶挽栗,居送行賚,加賦多無藝之征,預征有稱貸之苦,又朕之過也。使民室如懸磐,田卒汙萊,望煙火而無門,號泣風而絕命,又朕之過也。使民日月告凶,旱潦存至,師旅所處,疫蔓為殃,上幹天地之和,下叢室家之怨,又朕之過也。至於任大臣而不法,用小臣而不廉,言官前鼠而議不清,武將驕懦而功不舉,皆朕撫馭失宜,願天下忠君愛國之士,人有同心,雪恥除凶,誰無公憤!”


    乾清宮內,崇禎帝單獨召見駙馬都尉鞏永固(光宗之女——安樂公主的丈夫):“如今闖賊勢大,國事危及,駙馬認為南遷可行否。”


    “皇上聖明,闖賊勢大,固守京師,將坐以待斃,南遷再整軍北伐,中興大明。”鞏永固一身駙馬服長得倒是一身儒雅之氣,要不然也不會被選為駙馬,對於皇上提出的南遷之策很是讚同,還有一條計策皇上是不願被提出來:“皇上,有句話臣不知當說不當說。”


    崇禎帝見姐夫有話吞吞吐吐,已經猜到了八九不離十:“皇長子如今生死不明,皇孫監政,他是不會發兵來救,都是朕一手促成,朕真是孤家寡人了,眼下也隻有南遷一條退路,朕怕群臣反對南遷啊。”


    皇上將自己的心裏話都已經說出來,駙馬都尉鞏永固已無話可說,但任然極力鼓動崇禎皇帝南遷才能有中興的希望:“皇上力排眾議,當效仿晉元帝建康立國,宋室南渡,延續國祚,方可中興大明。”


    “駙馬都尉說的不錯,李明睿已公開上疏南遷,京營人馬護駕出京沿運河召集數十萬大軍,在山東各王府駐蹕,中都鳳陽皇陵也可駐蹕,南京史可法、劉孔昭可以寄托大事,中興大業可期。京師由魏藻德、方嶽貢等內閣輔臣輔佐定王慈炯監國。”崇禎帝拿著李明睿的奏則,對駙馬都尉大力鼓動南遷很是滿意道:“來人,傳朕旨意讓閣臣前來議事。”


    如今的大明朝已經危在旦夕,崇禎帝不得不考慮南遷之事,南下意味著放棄京師宗廟陵寢,難以啟口,必須有內閣、六部的重臣出來力排眾議,形成朝廷一致的共識。當年土木之變,提議南遷就遭到嚴厲反擊,群臣都怕承擔罵名,不敢言南遷南京:“臣等參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眾卿平身,今日相招眾愛卿商議南遷一事。”崇禎帝將李明睿的奏疏交給閣臣商議,內閣首輔陳演是反對“南遷”的,早就對皇上南遷有所耳聞,更示意兵科給事中光時亨嚴厲譴責李明睿的南遷為“邪說”,光時亨一身大紅官袍一張長馬臉聲色俱厲地揚出奏道:“皇上,吾大明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當年土木堡之變,朝廷已是堅守待援,萬萬不可南遷,凡倡議南遷者,皆不忠之臣,不殺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


    李明睿一聽光時亨居然說自己是奸臣,當下勃然大怒,麵紅耳赤爭執道:“啟稟皇上,晉元帝南下國祚延續百餘年,宋室南渡,國祚延續一百五十年,皇上南遷,厲兵粟馬,革新政治,大明中興有望。”


    崇禎帝朱由檢對光時亨猛烈抨擊李明睿的進言當殿大怒:“光時亨朋黨義氣,阻朕南遷,本應處斬,姑饒這遭。”群臣見崇禎帝又恢複了登基時的殺伐果斷,態度十分堅決,群臣一個個都緘口不言。


    都察院左都禦史李邦華是支持李明睿的,早些時候交到李明睿手中的錦囊妙計讓李明瑞上疏崇禎皇帝在密疏中提出折中之策,崇禎帝看著李邦華的奏疏:“妙,妙,派遣定王南下,以南京應天府作為陪都,進退自如,穩定天下萬民之心。”崇禎帝興奮得繞著宮殿踱步,看到最後居然是李邦華給自己上的奏疏感歎不已:“李愛卿,是朕害你出關擊賊,貽誤戰機,朕。”


    “傳朕旨意,速召見內閣首輔陳演至乾清宮。”崇禎帝將奏疏揉爛了還不放手,陳演趕到乾清宮,見崇禎帝一臉興奮,也搞不清楚皇上是怎麽了,流賊都已經攻下太原城還這般興奮:“愛卿,朕現在有折中之策,讓定王慈炯南下南京監國,朕死守京師。”


    “皇上不妥啊,讓定王南下監國,倘若生變,宋室南渡,再無北伐之舉,前車可鑒。”陳演堅決反對南遷,就連崇禎帝提出的折中方案都一並否決,更是引宋室南渡無心北伐,其在與帝位緣故。


    崇禎帝聽完陳演的一番說辭,已是搖擺不定,若自己真做了亡國之君,階下囚,自己的皇兒會帶兵馬來營救自己嗎?救回去誰當皇帝,土木之變就是最好的列子:“愛卿退下吧,容朕好好想想。”


    大明朝的輿論權利那可是相當大,江南上海那邊的報社要真知道自己也讚同南遷,那自己就成了奸相,大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廢黜丞相後,設置內閣,權臣張居正有大概旗幟,內閣首輔就成了丞相,陳演的壓力也大,這不剛一出宮就被一眾官員還有江東報,國聞報的報社記者一個個跟著詢問:“首輔大人,皇上有沒有答應南遷。”


    “首輔大人,對南遷是何態度”陳演被圍得舉步維艱:“皇上有意南遷”說罷摔袖走進自己的官轎,陳演故意向外透露朝廷有意南遷,剛一回府就讓下人四處拜訪言官,鼓動言官猛烈抨擊“南遷”的主張。


    “皇上,整個京城都在傳言皇上要棄城南遷,各大報社都刊登了首輔的言論。”崇禎帝麵對強大的“南遷”輿論壓力,已經動搖了,京城中已經將南遷傳得沸沸揚揚:“傳朕旨意,馬上召見內閣輔臣。”


    內閣輔臣齊至奉天殿,崇禎帝看著首輔陳演,這個跟自己唱反調的首輔也真是老得迂腐,自己的南遷方案已經泡湯了:“朕決定死守京師,朕若南遷,至祖宗社稷於何地,至祖宗陵寢於何地,至京師百萬子民於何地?大明朝自成祖北遷,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皇帝的態度判若兩人,實在是身不由己,關鍵在於內閣首輔陳演堅決反對,閣臣們一片議論紛紛:“皇上,讓定王南下南京監國,延續國祚。”


    “是啊,皇上,闖賊勢大,困守京師,孤立無援。”


    崇禎帝見陳演低頭不言反駁道:“朕自登基二十年,尚且無濟於事,定王年少不問政事,南下又有何作為,眾卿還是商議如何守城,其餘之事不必再議。”


    “老臣無能輔佐皇上,致使流賊勢大,危及社稷,請皇上看在臣老邁,準許臣歸老。”陳演也有壓力,不得不乞求辭職,崇禎帝對於陳演這位內閣首輔的消極罷工輔政,顯得無可奈何道:“朕不願做,首輔執意做,朕要做,首輔極力反對。”


    “也罷,朕準許首輔歸老,傳朕旨意魏藻德任內閣首輔。”魏藻德更加老奸巨猾,采取明哲保身的態度,麵對南遷不發一言,堪稱啞巴宰相。崇禎帝回到後宮一見周皇後滿臉憂容迎上來,見皇上一副心力交瘁:“臣妾參見皇上,皇上,臣妾家在江南還有一處家居。”


    崇禎帝一聽周皇後說江南還有一處家居,很是疑惑問道:“家居何在”周皇後避而不答,皇後就是好脾氣,任勞任怨,和皇嫂一個脾氣。


    崇禎帝走後,周皇後仰天歎息“慈烺又生死不明,皇長孫對朝廷積怨甚深,朝中無人支持南遷,京師危也。”周皇後最初是將希望寄托在長子朱慈烺身上,哪知從西邊傳來的消息慈烺生死不明,西邊是有自己的皇長孫監政,皇上又與皇長孫積怨甚深,現在南遷都成為一紙空談。


    李自成大軍攻破太原城,陷寧武,總兵周遇吉力戰死之。大同總兵官薑瑰開城出降,代王朱傳(火齊)被殺,大同巡撫都禦史衛景瑗被抓,自縊死,大同失陷的消息傳到京師,京師震動,內閣閣臣、駙馬都尉鞏永固、項煜等一眾大臣皇族都被崇禎帝在平台上接見:“天子守國門,國君死社稷,朕該去哪裏。”


    李建泰已經是被嚇破膽了的,帶兵出征帥旗被吹折,人馬四散而逃,朝廷的大軍能打得過流賊嗎:“皇上,形勢已經越來越不利,大同失守,賊不日將至居庸關下,請皇上即刻下令南遷。”


    “請皇上下令南遷”駙馬都尉鞏永固和項煜非常讚同南遷,內閣閣臣同首輔魏藻德始終一言不發,用沉默來表示委婉的否定,沒有閣臣的支持崇禎帝感到孤立無援,真是孤家寡人。在龍椅上聳身舒足,仰天長歎:“傳朕旨意:封吳三桂、左良玉、唐通、黃得功為伯,讓各鎮大軍入援,命內臣杜之秩協同唐通堅守居庸關,都退下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帝國之縱橫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烺並收藏帝國之縱橫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