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夜晚,位於東萊的整個黃縣雖然整體一片寂靜,但是有一戶人家卻不是如此。
就在之前不久,太史慈和那位將士還看到孫逸一時的‘失態’:張著大嘴指著太史慈,仿佛他跟太史慈很熟的樣子。可是,當這個疑問被太史慈問出來時,孫逸隻能掩飾道:“太史慈忠義仁孝,吾久聞之,兼之吾喜見忠義之人,不想今在此幸遇,故驚喜耳。”
太史慈聽完明顯的一臉懷疑狀,旁邊的將士是個老好人,至少孫逸是這麽認為的。隻聽他說:“那是,我的子義老弟在我們黃縣絕對是忠義之人,名傳百裏。子義,為兄今晚一定要跟你好好聊一下。”太史慈連忙應下,兩人快步走入了屋子,孫逸在外麵也暗暗鬆了口氣,才在太史慈母親的招呼下進屋去了。
進了屋的孫逸因為剛才的事情便一直有點別扭,稀裏糊塗地聽著兩人的談話,感覺自己和旁邊的老太太一樣沉默,隻不過一位是在慈祥地看著自己的兒子,一個則是在爭取在哪裏插句話以衝淡剛才的尷尬,畢竟自己可不想在三國牛人麵前就這麽留個差印象算了。
“子義老弟,能見到你真是太好了,自從你上次避難州牧去往遼東也有段時日了,現在回來了就好了。現在州牧換了人,你也不用顧忌什麽了。”這位將士高興地說道。
“李兄,最近黃巾怎樣了,縣裏怎麽都開始宵禁了呢?”太史慈麵露憂色的問道。
“唉,你不知道啊,青州最近黃巾禍亂愈演愈烈,大有席卷整個青州之勢。都昌縣已經被黃巾賊子包圍了,被包圍的還是孔融孔大人。孔大人不想北海城百姓遭殃,親自帶兵去往北海前哨縣城都昌抵抗來犯的黃巾賊,隻可恨誤中了賊子奸計。”
太史慈聽後也露出一臉憤恨:“哼,大膽賊子,擾亂朝廷,禍害百姓,我若見之必為民除害。”
太史慈剛說完便聽到母親年老卻穩重的話語:“兒啊,我們家本與孔北海素不相識。自你走後,孔大人殷勤贍養我甚至勝過你的平日好友。現如今,孔大人被賊子包圍,為私我們應知恩圖報,為公,兒應除盡賊子,盡忠天下。”
一直尷尬在旁的孫逸聽到這些也不由地有些肅然起敬。“太史慈成為三國史上不折不扣的忠義之人,這可能是原因所在吧。”孫逸暗暗想道。
太史慈向自己的母親鄭重拜道:“母親之教誨兒永不敢忘,兒此行去都昌,必報孔大人之恩。不過請允許兒耽擱數日,以讓兒盡幾天孝道。”“孔大人被賊子圍困,吾兒應以報恩為先,這也是報效國家之時,此為好男兒之誌向所在。”聽到母親的勸說,太史慈的臉上顯現出掙紮的神色。
孫逸此時感於這對母子的忠孝大義,也忘記了自己的尷尬,不由自主地站起來說道:“自古英才出寒家。家母忠義持家,知恩還於危難,子義兄仁孝動天地,在此請受嘯行一拜。然伯母請聽吾一言。子義兄久別家鄉,今日新見己母,若不盡幾日孝道,在外必心有牽掛,不能全力報恩於孔北海。以吾之愚見,望伯母給子義兄幾日時間以先全其內心孝道。”太史慈的母親聽後,點了點頭。太史慈回望了下孫逸,眼中露出淡淡的感激。
三日後,太史慈拜別母親,接過李兄資助的兩匹馬奔赴都昌縣。為什麽是兩匹呢,當然還有一匹是其後跟著的孫大少。臨走時,林逸主動提出身為大漢子民應主動為國效力,於是便厚著臉皮跟著子義去往都昌解救孔融。
兩人騎馬飛快,雖然有孫逸拖累,但也許是太想見到古代三國的戰爭場麵,所以無論‘前世’還是‘今生’騎馬水平都一般的孫逸,居然勉強跟的上古代牛人太史慈。這也可能是此刻年輕的太史慈還遠不是三國曆史上那名勇猛無敵的戰將的原因吧。
快到都昌城下時,遠遠的就看到黑壓壓的黃巾軍圍了都昌縣城牆一圈又一圈。黃巾軍的帳篷就在不遠處,密密麻麻的綿延很長,看來人數是真的不少。都昌城是小縣城,城牆不是很高,卻顯得很堅固。城牆內兩側有很多的古代箭塔,而城牆上每隔不遠就站著幾個巡邏的士兵,緊張的看著城外駐紮的黃巾軍。城牆下麵雜亂地堆放著很多東西,因為距離遠,孫逸看不清楚。因為是小縣城的緣故吧,並沒有看到大的護城河等防禦建築。
太史慈看了看遠處的黃巾軍,轉頭對孫逸道:“先生,我們馬上就到都城城下了。之前耽誤日久,如今賊軍聲勢浩大,我怕城內支撐不住,想先找個守衛薄弱處早點突圍進去,以早點見到孔大人,並盡力幫到他,暫時可不方便帶先生你了。”
孫逸往遠處望了下,拍了下衣服上的塵土,一臉認真地說道:“子義兄切莫急。依我之見,黃巾賊子人多勢眾,但畢竟是起於鄉村勞作,隻是迫於生計而聚眾滋事。此種賊子一無嚴格條令,更不能聽令律己;二是大部人群沒有進取之心,隻為飯飽繼而思退而保全己名,故賊子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急於取到都昌。孔大人乃孔子後人,施仁政於治下,為北海之民所敬,聲望足以統軍一戰,且其所帶將士皆為朝廷精兵,裝備較賊子過猶不及,雖人少勢單,然亦可以一敵百,故大敵之前可同仇敵愾,不易思亂。子義兄勇武過人非常人所能及也,此事吾已知曉,以將軍之勇武鬥十人亦可謂之易,鬥百人亦可謂之可,鬥千人呢?我們目前是城內仍有可守之勢,城外聚有近萬敵兵,我們應視城內外情況有變而動啊。”
太史慈聽完孫逸的一番話,不僅覺得有道理,更是有些驚訝。這位在自己家就像個過客一樣的人,一直不喜說話,沒想到今天在麵臨危局時,不但不貪生怕死,反而對都昌縣戰局分析的頭頭是道,內心對孫逸不禁高看了幾分。
既然認為孫逸說得對,那太史慈也不急於衝進城內,畢竟對麵遠處的萬名賊軍也不完全是擺設,去了不但救不成孔大人,反而隻是成為敵軍漲士氣的墊腳石罷了。
等了兩日,黃巾軍居然也沒有發起攻勢,隻是在調動自己的部眾將士。孫逸每天都在看黃巾的動向。這天中午,黃巾軍突然停止大範圍輪換值班與起灶,隻有小部分將士去埋鍋造飯,但是孫逸看到了一絲異常,笑著對旁邊的太史慈說道:“你見孔大人的機會就是今晚,而我在這個時代的夢想也將要從今晚開始。”
就在之前不久,太史慈和那位將士還看到孫逸一時的‘失態’:張著大嘴指著太史慈,仿佛他跟太史慈很熟的樣子。可是,當這個疑問被太史慈問出來時,孫逸隻能掩飾道:“太史慈忠義仁孝,吾久聞之,兼之吾喜見忠義之人,不想今在此幸遇,故驚喜耳。”
太史慈聽完明顯的一臉懷疑狀,旁邊的將士是個老好人,至少孫逸是這麽認為的。隻聽他說:“那是,我的子義老弟在我們黃縣絕對是忠義之人,名傳百裏。子義,為兄今晚一定要跟你好好聊一下。”太史慈連忙應下,兩人快步走入了屋子,孫逸在外麵也暗暗鬆了口氣,才在太史慈母親的招呼下進屋去了。
進了屋的孫逸因為剛才的事情便一直有點別扭,稀裏糊塗地聽著兩人的談話,感覺自己和旁邊的老太太一樣沉默,隻不過一位是在慈祥地看著自己的兒子,一個則是在爭取在哪裏插句話以衝淡剛才的尷尬,畢竟自己可不想在三國牛人麵前就這麽留個差印象算了。
“子義老弟,能見到你真是太好了,自從你上次避難州牧去往遼東也有段時日了,現在回來了就好了。現在州牧換了人,你也不用顧忌什麽了。”這位將士高興地說道。
“李兄,最近黃巾怎樣了,縣裏怎麽都開始宵禁了呢?”太史慈麵露憂色的問道。
“唉,你不知道啊,青州最近黃巾禍亂愈演愈烈,大有席卷整個青州之勢。都昌縣已經被黃巾賊子包圍了,被包圍的還是孔融孔大人。孔大人不想北海城百姓遭殃,親自帶兵去往北海前哨縣城都昌抵抗來犯的黃巾賊,隻可恨誤中了賊子奸計。”
太史慈聽後也露出一臉憤恨:“哼,大膽賊子,擾亂朝廷,禍害百姓,我若見之必為民除害。”
太史慈剛說完便聽到母親年老卻穩重的話語:“兒啊,我們家本與孔北海素不相識。自你走後,孔大人殷勤贍養我甚至勝過你的平日好友。現如今,孔大人被賊子包圍,為私我們應知恩圖報,為公,兒應除盡賊子,盡忠天下。”
一直尷尬在旁的孫逸聽到這些也不由地有些肅然起敬。“太史慈成為三國史上不折不扣的忠義之人,這可能是原因所在吧。”孫逸暗暗想道。
太史慈向自己的母親鄭重拜道:“母親之教誨兒永不敢忘,兒此行去都昌,必報孔大人之恩。不過請允許兒耽擱數日,以讓兒盡幾天孝道。”“孔大人被賊子圍困,吾兒應以報恩為先,這也是報效國家之時,此為好男兒之誌向所在。”聽到母親的勸說,太史慈的臉上顯現出掙紮的神色。
孫逸此時感於這對母子的忠孝大義,也忘記了自己的尷尬,不由自主地站起來說道:“自古英才出寒家。家母忠義持家,知恩還於危難,子義兄仁孝動天地,在此請受嘯行一拜。然伯母請聽吾一言。子義兄久別家鄉,今日新見己母,若不盡幾日孝道,在外必心有牽掛,不能全力報恩於孔北海。以吾之愚見,望伯母給子義兄幾日時間以先全其內心孝道。”太史慈的母親聽後,點了點頭。太史慈回望了下孫逸,眼中露出淡淡的感激。
三日後,太史慈拜別母親,接過李兄資助的兩匹馬奔赴都昌縣。為什麽是兩匹呢,當然還有一匹是其後跟著的孫大少。臨走時,林逸主動提出身為大漢子民應主動為國效力,於是便厚著臉皮跟著子義去往都昌解救孔融。
兩人騎馬飛快,雖然有孫逸拖累,但也許是太想見到古代三國的戰爭場麵,所以無論‘前世’還是‘今生’騎馬水平都一般的孫逸,居然勉強跟的上古代牛人太史慈。這也可能是此刻年輕的太史慈還遠不是三國曆史上那名勇猛無敵的戰將的原因吧。
快到都昌城下時,遠遠的就看到黑壓壓的黃巾軍圍了都昌縣城牆一圈又一圈。黃巾軍的帳篷就在不遠處,密密麻麻的綿延很長,看來人數是真的不少。都昌城是小縣城,城牆不是很高,卻顯得很堅固。城牆內兩側有很多的古代箭塔,而城牆上每隔不遠就站著幾個巡邏的士兵,緊張的看著城外駐紮的黃巾軍。城牆下麵雜亂地堆放著很多東西,因為距離遠,孫逸看不清楚。因為是小縣城的緣故吧,並沒有看到大的護城河等防禦建築。
太史慈看了看遠處的黃巾軍,轉頭對孫逸道:“先生,我們馬上就到都城城下了。之前耽誤日久,如今賊軍聲勢浩大,我怕城內支撐不住,想先找個守衛薄弱處早點突圍進去,以早點見到孔大人,並盡力幫到他,暫時可不方便帶先生你了。”
孫逸往遠處望了下,拍了下衣服上的塵土,一臉認真地說道:“子義兄切莫急。依我之見,黃巾賊子人多勢眾,但畢竟是起於鄉村勞作,隻是迫於生計而聚眾滋事。此種賊子一無嚴格條令,更不能聽令律己;二是大部人群沒有進取之心,隻為飯飽繼而思退而保全己名,故賊子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急於取到都昌。孔大人乃孔子後人,施仁政於治下,為北海之民所敬,聲望足以統軍一戰,且其所帶將士皆為朝廷精兵,裝備較賊子過猶不及,雖人少勢單,然亦可以一敵百,故大敵之前可同仇敵愾,不易思亂。子義兄勇武過人非常人所能及也,此事吾已知曉,以將軍之勇武鬥十人亦可謂之易,鬥百人亦可謂之可,鬥千人呢?我們目前是城內仍有可守之勢,城外聚有近萬敵兵,我們應視城內外情況有變而動啊。”
太史慈聽完孫逸的一番話,不僅覺得有道理,更是有些驚訝。這位在自己家就像個過客一樣的人,一直不喜說話,沒想到今天在麵臨危局時,不但不貪生怕死,反而對都昌縣戰局分析的頭頭是道,內心對孫逸不禁高看了幾分。
既然認為孫逸說得對,那太史慈也不急於衝進城內,畢竟對麵遠處的萬名賊軍也不完全是擺設,去了不但救不成孔大人,反而隻是成為敵軍漲士氣的墊腳石罷了。
等了兩日,黃巾軍居然也沒有發起攻勢,隻是在調動自己的部眾將士。孫逸每天都在看黃巾的動向。這天中午,黃巾軍突然停止大範圍輪換值班與起灶,隻有小部分將士去埋鍋造飯,但是孫逸看到了一絲異常,笑著對旁邊的太史慈說道:“你見孔大人的機會就是今晚,而我在這個時代的夢想也將要從今晚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