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海軍家底
1890德意誌霸權之路 作者:自由有多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然威廉隻對詹姆斯的設計感到滿意,但大船肯定是要造的,不動真刀真槍,光是寫寫畫畫,德國真正的造船水平總歸是難以提高。(.無彈窗廣告)
對於第一套高速穹甲巡洋艦方案,威廉直接否決了,這種既燒錢,又毫無戰力的“白象”船還是不要的好。
至於第二套方案,雖然威廉對設計很不滿意,但也懶得去詳細的指出。既然詹姆斯如此上路,還是讓他去鼓搗,想來不會讓自己失望的。
未來的10年甚至20年間,隨著表麵硬化裝甲的應用和速射炮的發展,裝甲巡洋艦將成為海上最耀眼的明星。
那就先建造一大一小兩條船,積累點經驗,方正現在還不著急用。
在海軍局經內閣轉遞的一份正式條陳中,威廉批閱道:由詹姆斯負責設計和監督建造大型和小型裝甲巡洋艦各一艘,餘款留待日後使用。
在基爾港停留的最後一天,海因裏希終於完成任務趕了回來。
海因裏希是真心熱愛海軍的,和很多想在軍隊鍍金或者混資曆的親王貴族們完全不同。日後,他在海權方麵的見解以及對輕型艦艇的戰術理論上都有很高的造詣。
“亨利,你來的正好。如果沒有其他事情的話,現在陪我去走訪一下在港的軍艦怎麽樣。”威廉興衝衝的說道。
“是所有的軍艦嗎?”海因裏希問。
“那倒是不必,我主要是想實地了解一下,咱們的大型軍艦的艦況如何了。比如“威廉國王”號已經服役20多年,不知道現在還跑不炮得動。”
此時的帝國海軍總計有排水量千噸以上的軍艦26條。其中5條建於1860年代,9條建於1870年代,1880年代則開工建造了12條。
其中艦齡最長的要算建造於1863年的“阿米尼斯”號和“阿爾貝特親王”號小型鐵甲艦,兩艦排水量均隻有1000多噸,從英國訂購。彼時,正值普丹戰爭,普魯士孱弱的海軍被丹麥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整個易北河到奧得河之間的海岸全被丹麥海軍封鎖起來。不過,由於戰爭很快結束,兩艦都未能趕上參戰。
戰後北德意誌聯邦痛定思痛,決定在英國訂購一批大型軍艦。
主要有排水量6200噸的“皇太子”號、排水量6800噸的“卡爾親王”號以及萬噸巨艦“威廉國王”號。
這三條大艦均建於1860年代末期,屬於最古老的船旁列炮、全帆裝鐵甲艦,采用單極或複合式蒸汽機,不依靠風帆的情況下,設計航速大體在14節左右。
走到“威廉國王”號裝甲甲板的炮房內,威廉撫摸著那一門門飽經歲月的210毫米前膛火炮,雖然炮身略顯鏽跡,但能看的出來,保養的還是很不錯的。士兵們介紹說,所有火炮均可正常使用。
前膛炮的時代早就過去了,這些倍徑不足20,發射黑火藥的老式炮即便口徑再大,威力也難以和新式的發射硝化棉的後膛炮匹敵,更枉論射速的巨大差距了。
不過,該艦共裝備了高達23門大口徑火炮,遙想當年定是風光無限,是德國海軍最大的依仗。即便現在,若是全部換裝速射炮,放到幾年後的甲午戰場上,也絕對是戰力不俗的。
在底倉的輪機室和鍋爐倉內,威廉見到了最為古老的康邦式蒸汽機和同樣古老的火筒式鍋爐。可能是源於英國工程師們的精湛工藝和德軍官兵的勤於保養,鍋爐雖然有些破舊,但輪機卻依然日久彌新。
“最近幾年,國王號出勤率很高,依靠全帆裝設計,巡航一次的費用比巡洋艦還要低。不過,艦上的鍋爐壓力已經下降很多,在無風的情況下,僅靠螺旋槳推動,最高航速隻能維持在不到10節的水平。”該艦的艦長向威廉介紹道。
帝國海軍在1870年代入役的依然是清一色鐵甲艦,其中就包括“定遠”艦的母型,著名的薩克森級大型鐵甲艦。
薩克森級鐵甲艦是德國海軍19世紀70年代末最新式最先進的主力鐵甲艦,具備幹舷低、裝甲厚、排水量適中的特點,這也是岸防鐵甲艦普遍具有的特征。薩克森級不適合遠洋航行作戰,她主要守衛巡防德國沿海波羅地海等沿海水域,作為德國海軍鞏固國門的海上柱石。
她的噸位始終、吃水較淺、比當時世界上動輒上萬噸排水量的大型鐵甲艦要小的多。非常適合當時中國的港口碼頭水深等條件。因此設計“定遠”艦時,時任清國駐德公使的李鳳苞就充分考慮到了“薩克森”本身的特點,從而使定遠艦排水量和艦體尺寸吃水深度與薩克森級相差無幾,故也被成為薩克森改進級。
薩克森級全長93米,寬18.4米,吃水6.53米,采用平臥式往複蒸汽機、動力5000馬力,速率13.5節。可載煤700噸,10節時續航力1940海裏。這些數據和5年之後建造的“定遠”艦差別很小。
和定遠級一樣,薩克森級也沒有裝備帆纜,這是德國第一級無帆裝戰艦。
除薩克森級外,北德意誌聯邦出於普法戰爭的考慮,曾在1868-1871年間開工了6條大型軍艦。
其中凱撒級兩艘,分別是“凱撒”號和“德意誌邦聯”號。
大選帝侯級三艘,分別是“大選帝侯”號,“大弗裏德裏希”號和“普魯士”號。
“漢薩”號同級一艘。
這其中,除“漢薩”號為排水令4000多噸的中型鐵甲艦外,其餘兩級5艘均為排水令七八千噸的大型鐵甲艦。不過“漢薩”號在1888年因參與南太平洋的一次軍事行動被颶風毀壞而除籍,所以威廉自然是看不到了。
凱撒級排水量8800噸,吃水近8米,航速14.5節,裝備8門260毫米22倍徑後膛炮和一門210毫米前膛炮,屬於速度較快、作戰性能較好的遠洋戰艦,全艦隻有一麵主帆,在遠航的情況下可以起到省煤的作用。
大選帝侯級排水量7600噸,裝備2門260毫米和2門170毫米火炮,航速14節,全帆裝,幹舷較高,也屬於遠洋戰艦。
進入1880年代,德國的造船業蓬勃發展,從薩克森級開始,後續的全部軍艦均由本國的造船廠承建。
這段時期建造的12條軍艦中倒是有9條巡洋艦。這其中,除去1881年下水的兩條1500噸級的通報艦外,大部分都是1886年以後下水的完善型穹甲巡洋艦。
說到完善性穹甲巡洋艦,就不能不提及伏爾鏗工廠在1883年為清國建造的“濟遠”號。
“濟遠”號巡洋艦也是按照穹甲艦的思路設計,但建成後發現穹甲甲板位於水線之下,這就大大降低了穹甲隔水的效果,和舊式的平甲板沒有多大區別。
在吸取了“濟遠”號的經驗教訓後,德國海軍界才真正理解“穹甲”的精髓和設計要領。
之後相繼下水的7條完善型穹甲巡演艦各方麵性能,無論是火炮的布置還是裝甲的厚度,以及軍艦的航速均令人滿意。
就目前帝國海軍全部軍艦而言,全部鐵甲艦高達17條,還有3條在建,巡洋艦則隻有可憐的9條。
“這些造價不菲的大型鐵甲艦如果就這麽扔著遲早都是廢鐵一堆,得想個辦法把這些過時的家夥推銷出去才行,哪怕賠點錢也總比留在港裏生鏽強。”威廉心想。
對於第一套高速穹甲巡洋艦方案,威廉直接否決了,這種既燒錢,又毫無戰力的“白象”船還是不要的好。
至於第二套方案,雖然威廉對設計很不滿意,但也懶得去詳細的指出。既然詹姆斯如此上路,還是讓他去鼓搗,想來不會讓自己失望的。
未來的10年甚至20年間,隨著表麵硬化裝甲的應用和速射炮的發展,裝甲巡洋艦將成為海上最耀眼的明星。
那就先建造一大一小兩條船,積累點經驗,方正現在還不著急用。
在海軍局經內閣轉遞的一份正式條陳中,威廉批閱道:由詹姆斯負責設計和監督建造大型和小型裝甲巡洋艦各一艘,餘款留待日後使用。
在基爾港停留的最後一天,海因裏希終於完成任務趕了回來。
海因裏希是真心熱愛海軍的,和很多想在軍隊鍍金或者混資曆的親王貴族們完全不同。日後,他在海權方麵的見解以及對輕型艦艇的戰術理論上都有很高的造詣。
“亨利,你來的正好。如果沒有其他事情的話,現在陪我去走訪一下在港的軍艦怎麽樣。”威廉興衝衝的說道。
“是所有的軍艦嗎?”海因裏希問。
“那倒是不必,我主要是想實地了解一下,咱們的大型軍艦的艦況如何了。比如“威廉國王”號已經服役20多年,不知道現在還跑不炮得動。”
此時的帝國海軍總計有排水量千噸以上的軍艦26條。其中5條建於1860年代,9條建於1870年代,1880年代則開工建造了12條。
其中艦齡最長的要算建造於1863年的“阿米尼斯”號和“阿爾貝特親王”號小型鐵甲艦,兩艦排水量均隻有1000多噸,從英國訂購。彼時,正值普丹戰爭,普魯士孱弱的海軍被丹麥打得毫無還手之力,整個易北河到奧得河之間的海岸全被丹麥海軍封鎖起來。不過,由於戰爭很快結束,兩艦都未能趕上參戰。
戰後北德意誌聯邦痛定思痛,決定在英國訂購一批大型軍艦。
主要有排水量6200噸的“皇太子”號、排水量6800噸的“卡爾親王”號以及萬噸巨艦“威廉國王”號。
這三條大艦均建於1860年代末期,屬於最古老的船旁列炮、全帆裝鐵甲艦,采用單極或複合式蒸汽機,不依靠風帆的情況下,設計航速大體在14節左右。
走到“威廉國王”號裝甲甲板的炮房內,威廉撫摸著那一門門飽經歲月的210毫米前膛火炮,雖然炮身略顯鏽跡,但能看的出來,保養的還是很不錯的。士兵們介紹說,所有火炮均可正常使用。
前膛炮的時代早就過去了,這些倍徑不足20,發射黑火藥的老式炮即便口徑再大,威力也難以和新式的發射硝化棉的後膛炮匹敵,更枉論射速的巨大差距了。
不過,該艦共裝備了高達23門大口徑火炮,遙想當年定是風光無限,是德國海軍最大的依仗。即便現在,若是全部換裝速射炮,放到幾年後的甲午戰場上,也絕對是戰力不俗的。
在底倉的輪機室和鍋爐倉內,威廉見到了最為古老的康邦式蒸汽機和同樣古老的火筒式鍋爐。可能是源於英國工程師們的精湛工藝和德軍官兵的勤於保養,鍋爐雖然有些破舊,但輪機卻依然日久彌新。
“最近幾年,國王號出勤率很高,依靠全帆裝設計,巡航一次的費用比巡洋艦還要低。不過,艦上的鍋爐壓力已經下降很多,在無風的情況下,僅靠螺旋槳推動,最高航速隻能維持在不到10節的水平。”該艦的艦長向威廉介紹道。
帝國海軍在1870年代入役的依然是清一色鐵甲艦,其中就包括“定遠”艦的母型,著名的薩克森級大型鐵甲艦。
薩克森級鐵甲艦是德國海軍19世紀70年代末最新式最先進的主力鐵甲艦,具備幹舷低、裝甲厚、排水量適中的特點,這也是岸防鐵甲艦普遍具有的特征。薩克森級不適合遠洋航行作戰,她主要守衛巡防德國沿海波羅地海等沿海水域,作為德國海軍鞏固國門的海上柱石。
她的噸位始終、吃水較淺、比當時世界上動輒上萬噸排水量的大型鐵甲艦要小的多。非常適合當時中國的港口碼頭水深等條件。因此設計“定遠”艦時,時任清國駐德公使的李鳳苞就充分考慮到了“薩克森”本身的特點,從而使定遠艦排水量和艦體尺寸吃水深度與薩克森級相差無幾,故也被成為薩克森改進級。
薩克森級全長93米,寬18.4米,吃水6.53米,采用平臥式往複蒸汽機、動力5000馬力,速率13.5節。可載煤700噸,10節時續航力1940海裏。這些數據和5年之後建造的“定遠”艦差別很小。
和定遠級一樣,薩克森級也沒有裝備帆纜,這是德國第一級無帆裝戰艦。
除薩克森級外,北德意誌聯邦出於普法戰爭的考慮,曾在1868-1871年間開工了6條大型軍艦。
其中凱撒級兩艘,分別是“凱撒”號和“德意誌邦聯”號。
大選帝侯級三艘,分別是“大選帝侯”號,“大弗裏德裏希”號和“普魯士”號。
“漢薩”號同級一艘。
這其中,除“漢薩”號為排水令4000多噸的中型鐵甲艦外,其餘兩級5艘均為排水令七八千噸的大型鐵甲艦。不過“漢薩”號在1888年因參與南太平洋的一次軍事行動被颶風毀壞而除籍,所以威廉自然是看不到了。
凱撒級排水量8800噸,吃水近8米,航速14.5節,裝備8門260毫米22倍徑後膛炮和一門210毫米前膛炮,屬於速度較快、作戰性能較好的遠洋戰艦,全艦隻有一麵主帆,在遠航的情況下可以起到省煤的作用。
大選帝侯級排水量7600噸,裝備2門260毫米和2門170毫米火炮,航速14節,全帆裝,幹舷較高,也屬於遠洋戰艦。
進入1880年代,德國的造船業蓬勃發展,從薩克森級開始,後續的全部軍艦均由本國的造船廠承建。
這段時期建造的12條軍艦中倒是有9條巡洋艦。這其中,除去1881年下水的兩條1500噸級的通報艦外,大部分都是1886年以後下水的完善型穹甲巡洋艦。
說到完善性穹甲巡洋艦,就不能不提及伏爾鏗工廠在1883年為清國建造的“濟遠”號。
“濟遠”號巡洋艦也是按照穹甲艦的思路設計,但建成後發現穹甲甲板位於水線之下,這就大大降低了穹甲隔水的效果,和舊式的平甲板沒有多大區別。
在吸取了“濟遠”號的經驗教訓後,德國海軍界才真正理解“穹甲”的精髓和設計要領。
之後相繼下水的7條完善型穹甲巡演艦各方麵性能,無論是火炮的布置還是裝甲的厚度,以及軍艦的航速均令人滿意。
就目前帝國海軍全部軍艦而言,全部鐵甲艦高達17條,還有3條在建,巡洋艦則隻有可憐的9條。
“這些造價不菲的大型鐵甲艦如果就這麽扔著遲早都是廢鐵一堆,得想個辦法把這些過時的家夥推銷出去才行,哪怕賠點錢也總比留在港裏生鏽強。”威廉心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