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真實意
1890德意誌霸權之路 作者:自由有多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東溝海戰的失利對清廷的打擊是巨大的,李鴻章聽到損失“定遠以下兵船七艘並魚雷艇一條”的消息時怔在當場,半天喘不上氣來。
“父親,事情已經至此,切莫再傷心哀歎。而且我軍力戰而返,劉將軍來電還說,倭兵船沉三條,重創六條,其餘軍艦也每條皆傷,兵士死傷無算,其損失亦不謂不大。這和剛剛按德璀琳從英海軍提督那裏打聽到的消息基本不差。”李經方站在李鴻章的身側苦苦勸說道。
“我嚐對海軍諸將說,人皆謂我海軍弱於倭人,汝等以為不弱否?是故,海上交鋒恐難有勝算,此番出兵我亦囑咐‘須相機進退,速去速回,保全堅船為要’。可惜呀可惜……”李鴻章倒背雙手,仰天長歎道。
大東溝海戰,聯合艦隊沉沒三艦,是為“浪速”號、“高千穗”號和炮艦“葛城”號;重創六條,為“扶桑”號、“比睿”號、“橋立”號、“嚴島”號外加“天城”和“赤城”號兩炮艦。
其中“扶桑”號和“比睿”號在戰鬥進行到中段時,在2000多米的距離上遭到北洋寧遠和撫遠二艦105毫米和88毫米速射炮的猛攻,水線以上的無防護部位和水手兵弁損傷極大。
北洋艦隊方麵,致遠、靖遠、楊武、超勇、經遠、廣甲六艦和魚雷艇“福龍”號戰沉,來遠、平遠重創,鎮遠亦損毀嚴重,炮手十死七八,此刻全軍尚能戰者隻餘寧遠和撫遠二艦。但是二艦噸位和火力孱弱,在李鴻章看你來是毫不足峙的,所以眼下的狀況和全軍覆沒相差也不遠了。
不過,雖然失敗,但是朝廷對於敗軍歸來的劉步蟾、李和、邱仁寶、林履中(寧遠)諸將還是恩賞有加,畢竟他們是力戰而退,擊傷敵船和保全戰艦皆是功勞。
日本海軍的勝利是實實在在的,不過即便如此,部分將領對於伊東佑亨的指揮甚為不滿,尤其以一遊和二遊的將領們最甚,坪井和山口兩位司令官攜坐艦戰沉,東鄉在海軍會議上公開指責說:“如果本隊的指揮官能有一遊和二遊的一半勇氣,那麽清軍必會全軍覆沒於黃海之上。我軍命中不及清軍,但火炮皆為速射炮,如果拚死衝到2000米甚至1000米以內圍攻清艦,一定可以將定遠和鎮遠的火炮、人員全部擊毀,然後再以魚雷擊沉之,便可一舉成功。可實戰中,本隊各大艦,在3000米以外和清軍交戰,遲遲不敢上前,此實為指揮之責……”
東鄉的指責雖然很有道理,不過聯合艦隊畢竟是獲得了一場大勝利,因此伊東佑亨平靜的在海軍中度過以後的歲月,數年後以元帥軍銜和後備役司令的身份退役。
北洋艦隊失敗的消息傳來,國內並非唉聲一片,天津水師學堂內思想進步的學員們竟然感到欣喜。其各種言談和舉動不經意間傳到了法國駐天津領事寶德的耳朵裏,寶德認為此事非同小可,預示著清廷的統治已經日趨不穩固,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各國應當盡快協調,尋求共同的對策以確保西方在華利益不受損害。
戰爭爆發後,日本在中國境內的間諜網大量散發《告十八行省豪傑書》,以表“驅逐韃虜恢複中華之誌”,稱日本的目標不在中國而唯在竊據華夏的滿清朝廷,其言辭懇切,邏輯上也大體經得起推敲,所以很有煽動性。
其時,不僅寶德注意到中國國內的反常情況,德國公使巴蘭德也向柏林匯報了這一情況,甚至據此推測說:“日本獲勝隻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北洋海軍的失利,尤其是定遠艦的沉沒和鎮遠艦的重創使得日本軍艦從此可以肆無忌憚的穿行於渤海,而渤海門戶洞開也就意味著日本陸軍可以放棄對鴨綠江防線的攻擊,轉而在直隸登陸,直接威脅北京城。
日本大本營也正有此打算,在他們看來,喪失了製海權的清軍,陸軍調動不便,日軍則可以在渤海灣內隨意調動,在山東、遼東和直隸沿岸“擇其要點而攻之”。
清廷中樞,即便往日主戰之聲最堅的清流諸大臣此時也如同鬥敗的公雞,耷拉下了腦袋。一個小小的日本經過變法維新就爆發出如此巨大的實力,這怎能不使清廷感到震撼。
海軍既失,陸軍實力亦不如,在戰略上更是處於被動挨打而毫無還手之力的局麵。
中樞內議和之聲開始不斷傳出,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派其私人外交顧問德璀琳前往日本,尋求媾和或者說先行試探日本政府的口風。
德璀琳是德裔英國人,在李鴻章的推薦下擔任天津海關稅務司,在對德采購軍火以及和列強交涉等事情上出力頗多,深得北洋大臣的信任。
與此同時,歐洲方麵對於東亞時局也日益關切,塔列朗在了解了中國的情況後頗感驚異,尤其是寶德的報告令其不安。他緊急召見了英國駐巴黎大使,轉達了法國希望和英國共同出麵調和的願望,然後又把法國對英國的提議轉交德、俄兩國大使。
在戰爭初期,英國最希望調和中日兩國衝突,以使中國保存實力對抗俄國,但是隨著戰事的發展尤其是德、俄兩國屢次拒絕了調和的建議後,格萊斯頓首相也隻好靜觀其變,早早宣布了局外中立。
俄國的真實意圖在於使中日兩國鷸蚌相爭,好最終坐收漁人之利。因此俄國巴不得戰爭的規模越大越大,兩國拚個兩敗俱傷才是其最樂於見到的。
德國的真實意圖自然是想支持日本獲得決定性勝利,因此亦不願在戰事未開之時就出麵調停,那樣日本所獲必然十分有限。
法國在東亞並無多少利益可言,因此塔列朗是希望把法國在東亞的影響力轉化為一種籌碼以換取在歐洲的某些好處。在德、俄兩國都明確表示不願幹預後,他也隻好耐心等待局勢明朗後再做打算。
眼下,清廷內部統治搖搖欲墜的局麵出現後,塔列朗擔心,一旦清廷被推翻,而同文同種的中日兩國將會走到一起。屆時,以日本之努力奮鬥配合中國無盡之人力和資源,亞洲的“門羅主義”將不再是一句空話,也就意味著歐洲人在遠東的統治地位將被徹底打破。
誠然,這是塔列朗感到擔心,亦是歐洲其他政治家感到擔心的,隻不過彼此心照不宣、並未點破,以免落得他人口實。
法國在中國的商業利益甚少,但是法屬印度支那卻是和中國毗鄰,以此為據點慢慢蠶食中國西南地區,使之成為法國的殖民地才是最符合法國利益的,而要想實現這一願望,隻有在一個虛弱的滿清朝廷的統治下才最有可能達成。
接到法國的照會後,俄國政府十分重視,此時吉爾斯已經臥床不起,外交大臣由羅巴諾夫暫時代理。
羅巴諾夫堅信俄日友好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聯合艦隊取得決定性勝利後,為了阻止日本勝利的進一步擴大,也感到是時候出麵幹預了,兩國算是一拍即合。
在這種情況下,表麵上由法國提議,英國發起,暗中則由俄國大力推動的“三國幹涉集團”初步形成。
其主要的目標在於以調和為手段限製日本實力的擴張,並謀求來自中國的“感激”。
在這種情況下,威廉認為,德國不應置身於“三國”之外,那樣隻會讓事情更加糟糕。若德日密約在此時暴露出來,那後果是難以預料的。
“父親,事情已經至此,切莫再傷心哀歎。而且我軍力戰而返,劉將軍來電還說,倭兵船沉三條,重創六條,其餘軍艦也每條皆傷,兵士死傷無算,其損失亦不謂不大。這和剛剛按德璀琳從英海軍提督那裏打聽到的消息基本不差。”李經方站在李鴻章的身側苦苦勸說道。
“我嚐對海軍諸將說,人皆謂我海軍弱於倭人,汝等以為不弱否?是故,海上交鋒恐難有勝算,此番出兵我亦囑咐‘須相機進退,速去速回,保全堅船為要’。可惜呀可惜……”李鴻章倒背雙手,仰天長歎道。
大東溝海戰,聯合艦隊沉沒三艦,是為“浪速”號、“高千穗”號和炮艦“葛城”號;重創六條,為“扶桑”號、“比睿”號、“橋立”號、“嚴島”號外加“天城”和“赤城”號兩炮艦。
其中“扶桑”號和“比睿”號在戰鬥進行到中段時,在2000多米的距離上遭到北洋寧遠和撫遠二艦105毫米和88毫米速射炮的猛攻,水線以上的無防護部位和水手兵弁損傷極大。
北洋艦隊方麵,致遠、靖遠、楊武、超勇、經遠、廣甲六艦和魚雷艇“福龍”號戰沉,來遠、平遠重創,鎮遠亦損毀嚴重,炮手十死七八,此刻全軍尚能戰者隻餘寧遠和撫遠二艦。但是二艦噸位和火力孱弱,在李鴻章看你來是毫不足峙的,所以眼下的狀況和全軍覆沒相差也不遠了。
不過,雖然失敗,但是朝廷對於敗軍歸來的劉步蟾、李和、邱仁寶、林履中(寧遠)諸將還是恩賞有加,畢竟他們是力戰而退,擊傷敵船和保全戰艦皆是功勞。
日本海軍的勝利是實實在在的,不過即便如此,部分將領對於伊東佑亨的指揮甚為不滿,尤其以一遊和二遊的將領們最甚,坪井和山口兩位司令官攜坐艦戰沉,東鄉在海軍會議上公開指責說:“如果本隊的指揮官能有一遊和二遊的一半勇氣,那麽清軍必會全軍覆沒於黃海之上。我軍命中不及清軍,但火炮皆為速射炮,如果拚死衝到2000米甚至1000米以內圍攻清艦,一定可以將定遠和鎮遠的火炮、人員全部擊毀,然後再以魚雷擊沉之,便可一舉成功。可實戰中,本隊各大艦,在3000米以外和清軍交戰,遲遲不敢上前,此實為指揮之責……”
東鄉的指責雖然很有道理,不過聯合艦隊畢竟是獲得了一場大勝利,因此伊東佑亨平靜的在海軍中度過以後的歲月,數年後以元帥軍銜和後備役司令的身份退役。
北洋艦隊失敗的消息傳來,國內並非唉聲一片,天津水師學堂內思想進步的學員們竟然感到欣喜。其各種言談和舉動不經意間傳到了法國駐天津領事寶德的耳朵裏,寶德認為此事非同小可,預示著清廷的統治已經日趨不穩固,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各國應當盡快協調,尋求共同的對策以確保西方在華利益不受損害。
戰爭爆發後,日本在中國境內的間諜網大量散發《告十八行省豪傑書》,以表“驅逐韃虜恢複中華之誌”,稱日本的目標不在中國而唯在竊據華夏的滿清朝廷,其言辭懇切,邏輯上也大體經得起推敲,所以很有煽動性。
其時,不僅寶德注意到中國國內的反常情況,德國公使巴蘭德也向柏林匯報了這一情況,甚至據此推測說:“日本獲勝隻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北洋海軍的失利,尤其是定遠艦的沉沒和鎮遠艦的重創使得日本軍艦從此可以肆無忌憚的穿行於渤海,而渤海門戶洞開也就意味著日本陸軍可以放棄對鴨綠江防線的攻擊,轉而在直隸登陸,直接威脅北京城。
日本大本營也正有此打算,在他們看來,喪失了製海權的清軍,陸軍調動不便,日軍則可以在渤海灣內隨意調動,在山東、遼東和直隸沿岸“擇其要點而攻之”。
清廷中樞,即便往日主戰之聲最堅的清流諸大臣此時也如同鬥敗的公雞,耷拉下了腦袋。一個小小的日本經過變法維新就爆發出如此巨大的實力,這怎能不使清廷感到震撼。
海軍既失,陸軍實力亦不如,在戰略上更是處於被動挨打而毫無還手之力的局麵。
中樞內議和之聲開始不斷傳出,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派其私人外交顧問德璀琳前往日本,尋求媾和或者說先行試探日本政府的口風。
德璀琳是德裔英國人,在李鴻章的推薦下擔任天津海關稅務司,在對德采購軍火以及和列強交涉等事情上出力頗多,深得北洋大臣的信任。
與此同時,歐洲方麵對於東亞時局也日益關切,塔列朗在了解了中國的情況後頗感驚異,尤其是寶德的報告令其不安。他緊急召見了英國駐巴黎大使,轉達了法國希望和英國共同出麵調和的願望,然後又把法國對英國的提議轉交德、俄兩國大使。
在戰爭初期,英國最希望調和中日兩國衝突,以使中國保存實力對抗俄國,但是隨著戰事的發展尤其是德、俄兩國屢次拒絕了調和的建議後,格萊斯頓首相也隻好靜觀其變,早早宣布了局外中立。
俄國的真實意圖在於使中日兩國鷸蚌相爭,好最終坐收漁人之利。因此俄國巴不得戰爭的規模越大越大,兩國拚個兩敗俱傷才是其最樂於見到的。
德國的真實意圖自然是想支持日本獲得決定性勝利,因此亦不願在戰事未開之時就出麵調停,那樣日本所獲必然十分有限。
法國在東亞並無多少利益可言,因此塔列朗是希望把法國在東亞的影響力轉化為一種籌碼以換取在歐洲的某些好處。在德、俄兩國都明確表示不願幹預後,他也隻好耐心等待局勢明朗後再做打算。
眼下,清廷內部統治搖搖欲墜的局麵出現後,塔列朗擔心,一旦清廷被推翻,而同文同種的中日兩國將會走到一起。屆時,以日本之努力奮鬥配合中國無盡之人力和資源,亞洲的“門羅主義”將不再是一句空話,也就意味著歐洲人在遠東的統治地位將被徹底打破。
誠然,這是塔列朗感到擔心,亦是歐洲其他政治家感到擔心的,隻不過彼此心照不宣、並未點破,以免落得他人口實。
法國在中國的商業利益甚少,但是法屬印度支那卻是和中國毗鄰,以此為據點慢慢蠶食中國西南地區,使之成為法國的殖民地才是最符合法國利益的,而要想實現這一願望,隻有在一個虛弱的滿清朝廷的統治下才最有可能達成。
接到法國的照會後,俄國政府十分重視,此時吉爾斯已經臥床不起,外交大臣由羅巴諾夫暫時代理。
羅巴諾夫堅信俄日友好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聯合艦隊取得決定性勝利後,為了阻止日本勝利的進一步擴大,也感到是時候出麵幹預了,兩國算是一拍即合。
在這種情況下,表麵上由法國提議,英國發起,暗中則由俄國大力推動的“三國幹涉集團”初步形成。
其主要的目標在於以調和為手段限製日本實力的擴張,並謀求來自中國的“感激”。
在這種情況下,威廉認為,德國不應置身於“三國”之外,那樣隻會讓事情更加糟糕。若德日密約在此時暴露出來,那後果是難以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