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赫伯特方案
1890德意誌霸權之路 作者:自由有多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歐洲幹預的苗頭出現後,赫伯特迅速指示駐日公使哥特斯米特將當前的緊急情況通報日本政府,以設法阻止三國達成一致行動。[]
同時,威廉指派比洛前往巴黎和塔列朗會麵,進一步就某些實質問題進行商討,同時駐倫敦哈斯菲爾德和彼得堡大使拉多林也迅速行動起來,向英俄兩國表明了德國政府的立場:我國無意在中國境內謀求特權和領土,假如各國是為符合歐洲各國利益的共同目標幹預戰爭,那麽德國不介意加入其中。
此時,由於日本對於中國有什麽主張還沒有提出,因此三國幹涉頗有些無的放矢的尷尬。
英國的總體思路就是盡快達成和平,且保證中國領土的完整,如果有可能的話,降低進口商品子口稅是其主要訴求;法國則希望中國政府授予其在雲南和廣西兩省采礦和築路的特權,並將自廣西口岸入境的商品關稅減半,同時廣州灣也是其垂涎的目標;俄國一方麵希望獲得旅順作為其遠東艦隊的駐地,一方麵則希望在中國北方修建一條鐵路,這不僅是為了將長城以北地區變為“黃俄羅斯”,也是由於鐵路建在中國境內可以使工程難度和造價都大幅度降低――當西伯利亞大鐵路由於無法克服的困難而停工後,俄國方麵,尤其是尼古拉皇太子從未放棄修建一條通往遠東鐵路的願望。
在這種情況下,法俄兩國首先接近,趁此機會,德國則主動和英國尋求利益共同點。
在各方暫時沒有談攏的情況下,幹預行動卻已經開始了,四國大使共同向中日兩國發出照會,希望兩國為維護東亞的長久和平而放棄武力爭執,將問題拿到談判桌上來解決。[]
照會的口氣是委婉的,且從未聲稱對於不接受建議的一方訴諸武力,但是歐洲四大強國的共同建議使得日本不得不慎重考慮其下一步的行動。
在征求了德國的意見後,十一月初,日本向各國公使答複:日方願意停止武力對抗,並為尋求東亞的永久和平而和中方展開談判。
中國方麵就不必說了,列國的調停是清廷一直以來的願望。
至於日本之所以服軟,一方麵是中國陸軍比曆史上表現得要好很多,先是牙山大捷一上來就給了日軍一個下馬威,而後平壤戰役雖然失敗,但日軍也是費了很大力氣,並且中**隊撤退從容未留哪怕一點有用的物資。如今,清軍四萬餘人集結於鴨綠江畔,雖然沒有攻擊日軍的實力,但是日軍要想輕易跨國鴨綠江也絕非易事。
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隻好假意接受列國的調停,同時暗暗為陸軍登陸直隸,直取北京做準備。
既然已經停戰,那麽接下來就是要討論議和條件以及各國抽取傭金的問題了。
通過和日本方麵的秘密會商,赫伯特決定結合各國的要求向中國提出一項後者斷難接受的條件,從而使四國幹涉因缺乏足夠的酬勞而宣告破產。
由於英國和俄國利益難以調和,凡是俄國堅持的必然是英國反對的,所以赫伯特通知各國駐柏林的大使,將德國認為最具可行性的“中間路線”轉交所在國政府,以谘進一步討論。
赫伯特的方案首先明確進出口商品子口稅減半,以滿足英國人的要求,因為這樣對德國亦有所好處;其次,對於法國要求廣西口岸稅則優惠,赫伯特也表示支持,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是:赫伯特建議在中國成立由各國參股的鐵路總公司,負責修建中國境內的全部鐵路,包括但不限於橫穿中國北部的俄羅斯-遠東大鐵路。
赫伯特以其超凡的想象力,在一副收藏於一百年前的中國地圖上,把中國中東部的全部主要城市連接起來,組成了一個規模宏大的鐵路網,修建和經營這一裏程超過兩萬公裏的幹線鐵路便是未來多國鐵路公司的主要任務。
威廉覺得,在中國境內如此大規模修建鐵路是清廷無論如何都難以允準的,而這一要求恰恰最為符合德國和俄國的利益,也部分符合法國和英國的利益。
德國主張提出後,法俄兩國首先表示支持,英國則猶豫不決,最後赫伯特在約見羅素時,特意允諾支持英國在鐵路公司中的特殊地位後,格萊斯頓方才允準。
日本起初是不願讓德國將“赫伯特方案”提交四國公議的,因為若是將來中國接受了該方案,那麽日本想要割占台灣便是絕不可能了,不過當赫伯特把皮球踢給日本時,日本方麵也說不出有什麽比攫取一國鐵路更為嚴厲的條件了。
保全中國領土和主權乃是英國的主要訴求,隻有將這一冠冕堂皇的大帽子加上,才能體現出方案的正義性,那麽剩下來就是想出一個讓中國“除割地之外”最為難以接受的條款了,鐵路為一國之命脈,比之礦產、稅則等等更為重要,所以日本考慮之後也便同意了,青木在寫給外交大臣陸奧宗光的報告中說道:此條件確已苛刻至極,想來中國政府不會接受,而願意割台灣於我國。
威廉的真實意圖在於,利用赫伯特方案加快中國鐵路建設的步伐,一方麵這將極大增加德國商品在華的銷售範圍;另一方麵,威廉是在為將來的歐洲大戰做準備。一旦俄羅斯至遠東的北華鐵路建成,那麽德國隻要打敗俄國,就可以利用鐵路從中國獲得必要的原料甚至人力,而不再懼怕英國海軍的封鎖。
所以,在赫伯特方案正式提交給中國政府後,威廉秘密召開禦前會議,要求外交部采取一切手段使方案務必為中國接受。威廉此話一出口,赫伯特等人驚訝的說不出話來,本來是幫助日本朋友搞的一個烏龍方案,難不成還要假戲真做不成?
其實就赫伯特方案來說,英、法、俄三國也是各有打算,英國並不完全了解俄國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所遇到的難以克服的困難,格萊斯頓認為,既然俄國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心思不死,那麽還不如將其引入一個圈套,將來橫穿中國北部鐵路怎麽修?資金如何保障?地方問題如何解決,等等每一個問題都能拖上個一兩年,就算以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英國手裏還有一張王牌,那就是鐵路一定要采用標準軌距,讓俄國的寬軌列車永遠無法進入中國。
俄國則覺得,自己單方麵提出在中國北方修建鐵路一定會遭到英國的反對,而且巨大的資金需求也有賴於法國的幫助,這些問題在當前看來幾乎是無解的,法國金融資本不可能傻到把錢扔到一個不受國際條約保護的項目上。而赫伯特方案的提出至少是為俄國的最終目標打開了一扇窗戶。
當西伯利亞大鐵路因為技術和資金上的困難停工後,從溫暖和人力資源豐富的中國北方修建一條鐵路的呼聲一直縈繞在俄國最高決策者的耳邊――這一事業將會無比光榮,和彼得大帝打敗瑞典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具備同等的意義。
法國的想法就簡單很多,一方麵德國的方案得到俄國的讚成,法國的“讚成”乃是對於俄國的幫助,這一點塔列朗已經設法讓俄國外交大臣周悉;另一方麵,作為高利貸國家,這種修鐵路的長線大項目,而且屬於壟斷性質的穩賺不賠的好生意,法國金融資本不可能不眼饞。依靠金融和農業集團起家的保皇派,在重大問題上自然是要為其恩主投桃報李的。
所以,赫伯特方案一經拋出,得到了各國的一致歡迎。
亞洲方麵,既然已經停戰,日本就必須盡快提出自己的要求,否則中國難以討價還價,歐洲國家也無從撮合。
在各方的壓力下,日本收斂了其囂張的氣勢,直接由駐華公使向北京的總理衙門提交了和議草案。
日本提出的條件一共五條:第一,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第二,中國割讓台灣全島、澎湖、南澳以及附屬島嶼給日本;第三,中國向日本賠償軍費三萬萬兩庫平銀;第四,日本臣民可在中國各通商口岸城市從事各項工藝製造;第五,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船隻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從事商業活動。
日本的議和條件送達總理衙門不久,英國公使歐格那也將赫伯特方案送到李鴻章麵前。
日本的議和條件和赫伯特方案根本矛盾處在於,日本要求割讓台灣,而赫伯特方案卻保證了中國的領土完整,不過後者攫取全中國鐵路之要求實在胃口太大,甚至比割讓台灣一島更讓清廷難以接受。李鴻章看完方案後大呼,這是要徹底掐斷中國自強求富之路啊!
……………………
這幾章寫的比較晦澀難懂,大家看仔細一些就理解了。
同時,威廉指派比洛前往巴黎和塔列朗會麵,進一步就某些實質問題進行商討,同時駐倫敦哈斯菲爾德和彼得堡大使拉多林也迅速行動起來,向英俄兩國表明了德國政府的立場:我國無意在中國境內謀求特權和領土,假如各國是為符合歐洲各國利益的共同目標幹預戰爭,那麽德國不介意加入其中。
此時,由於日本對於中國有什麽主張還沒有提出,因此三國幹涉頗有些無的放矢的尷尬。
英國的總體思路就是盡快達成和平,且保證中國領土的完整,如果有可能的話,降低進口商品子口稅是其主要訴求;法國則希望中國政府授予其在雲南和廣西兩省采礦和築路的特權,並將自廣西口岸入境的商品關稅減半,同時廣州灣也是其垂涎的目標;俄國一方麵希望獲得旅順作為其遠東艦隊的駐地,一方麵則希望在中國北方修建一條鐵路,這不僅是為了將長城以北地區變為“黃俄羅斯”,也是由於鐵路建在中國境內可以使工程難度和造價都大幅度降低――當西伯利亞大鐵路由於無法克服的困難而停工後,俄國方麵,尤其是尼古拉皇太子從未放棄修建一條通往遠東鐵路的願望。
在這種情況下,法俄兩國首先接近,趁此機會,德國則主動和英國尋求利益共同點。
在各方暫時沒有談攏的情況下,幹預行動卻已經開始了,四國大使共同向中日兩國發出照會,希望兩國為維護東亞的長久和平而放棄武力爭執,將問題拿到談判桌上來解決。[]
照會的口氣是委婉的,且從未聲稱對於不接受建議的一方訴諸武力,但是歐洲四大強國的共同建議使得日本不得不慎重考慮其下一步的行動。
在征求了德國的意見後,十一月初,日本向各國公使答複:日方願意停止武力對抗,並為尋求東亞的永久和平而和中方展開談判。
中國方麵就不必說了,列國的調停是清廷一直以來的願望。
至於日本之所以服軟,一方麵是中國陸軍比曆史上表現得要好很多,先是牙山大捷一上來就給了日軍一個下馬威,而後平壤戰役雖然失敗,但日軍也是費了很大力氣,並且中**隊撤退從容未留哪怕一點有用的物資。如今,清軍四萬餘人集結於鴨綠江畔,雖然沒有攻擊日軍的實力,但是日軍要想輕易跨國鴨綠江也絕非易事。
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隻好假意接受列國的調停,同時暗暗為陸軍登陸直隸,直取北京做準備。
既然已經停戰,那麽接下來就是要討論議和條件以及各國抽取傭金的問題了。
通過和日本方麵的秘密會商,赫伯特決定結合各國的要求向中國提出一項後者斷難接受的條件,從而使四國幹涉因缺乏足夠的酬勞而宣告破產。
由於英國和俄國利益難以調和,凡是俄國堅持的必然是英國反對的,所以赫伯特通知各國駐柏林的大使,將德國認為最具可行性的“中間路線”轉交所在國政府,以谘進一步討論。
赫伯特的方案首先明確進出口商品子口稅減半,以滿足英國人的要求,因為這樣對德國亦有所好處;其次,對於法國要求廣西口岸稅則優惠,赫伯特也表示支持,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是:赫伯特建議在中國成立由各國參股的鐵路總公司,負責修建中國境內的全部鐵路,包括但不限於橫穿中國北部的俄羅斯-遠東大鐵路。
赫伯特以其超凡的想象力,在一副收藏於一百年前的中國地圖上,把中國中東部的全部主要城市連接起來,組成了一個規模宏大的鐵路網,修建和經營這一裏程超過兩萬公裏的幹線鐵路便是未來多國鐵路公司的主要任務。
威廉覺得,在中國境內如此大規模修建鐵路是清廷無論如何都難以允準的,而這一要求恰恰最為符合德國和俄國的利益,也部分符合法國和英國的利益。
德國主張提出後,法俄兩國首先表示支持,英國則猶豫不決,最後赫伯特在約見羅素時,特意允諾支持英國在鐵路公司中的特殊地位後,格萊斯頓方才允準。
日本起初是不願讓德國將“赫伯特方案”提交四國公議的,因為若是將來中國接受了該方案,那麽日本想要割占台灣便是絕不可能了,不過當赫伯特把皮球踢給日本時,日本方麵也說不出有什麽比攫取一國鐵路更為嚴厲的條件了。
保全中國領土和主權乃是英國的主要訴求,隻有將這一冠冕堂皇的大帽子加上,才能體現出方案的正義性,那麽剩下來就是想出一個讓中國“除割地之外”最為難以接受的條款了,鐵路為一國之命脈,比之礦產、稅則等等更為重要,所以日本考慮之後也便同意了,青木在寫給外交大臣陸奧宗光的報告中說道:此條件確已苛刻至極,想來中國政府不會接受,而願意割台灣於我國。
威廉的真實意圖在於,利用赫伯特方案加快中國鐵路建設的步伐,一方麵這將極大增加德國商品在華的銷售範圍;另一方麵,威廉是在為將來的歐洲大戰做準備。一旦俄羅斯至遠東的北華鐵路建成,那麽德國隻要打敗俄國,就可以利用鐵路從中國獲得必要的原料甚至人力,而不再懼怕英國海軍的封鎖。
所以,在赫伯特方案正式提交給中國政府後,威廉秘密召開禦前會議,要求外交部采取一切手段使方案務必為中國接受。威廉此話一出口,赫伯特等人驚訝的說不出話來,本來是幫助日本朋友搞的一個烏龍方案,難不成還要假戲真做不成?
其實就赫伯特方案來說,英、法、俄三國也是各有打算,英國並不完全了解俄國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所遇到的難以克服的困難,格萊斯頓認為,既然俄國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心思不死,那麽還不如將其引入一個圈套,將來橫穿中國北部鐵路怎麽修?資金如何保障?地方問題如何解決,等等每一個問題都能拖上個一兩年,就算以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英國手裏還有一張王牌,那就是鐵路一定要采用標準軌距,讓俄國的寬軌列車永遠無法進入中國。
俄國則覺得,自己單方麵提出在中國北方修建鐵路一定會遭到英國的反對,而且巨大的資金需求也有賴於法國的幫助,這些問題在當前看來幾乎是無解的,法國金融資本不可能傻到把錢扔到一個不受國際條約保護的項目上。而赫伯特方案的提出至少是為俄國的最終目標打開了一扇窗戶。
當西伯利亞大鐵路因為技術和資金上的困難停工後,從溫暖和人力資源豐富的中國北方修建一條鐵路的呼聲一直縈繞在俄國最高決策者的耳邊――這一事業將會無比光榮,和彼得大帝打敗瑞典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具備同等的意義。
法國的想法就簡單很多,一方麵德國的方案得到俄國的讚成,法國的“讚成”乃是對於俄國的幫助,這一點塔列朗已經設法讓俄國外交大臣周悉;另一方麵,作為高利貸國家,這種修鐵路的長線大項目,而且屬於壟斷性質的穩賺不賠的好生意,法國金融資本不可能不眼饞。依靠金融和農業集團起家的保皇派,在重大問題上自然是要為其恩主投桃報李的。
所以,赫伯特方案一經拋出,得到了各國的一致歡迎。
亞洲方麵,既然已經停戰,日本就必須盡快提出自己的要求,否則中國難以討價還價,歐洲國家也無從撮合。
在各方的壓力下,日本收斂了其囂張的氣勢,直接由駐華公使向北京的總理衙門提交了和議草案。
日本提出的條件一共五條:第一,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第二,中國割讓台灣全島、澎湖、南澳以及附屬島嶼給日本;第三,中國向日本賠償軍費三萬萬兩庫平銀;第四,日本臣民可在中國各通商口岸城市從事各項工藝製造;第五,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船隻可以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從事商業活動。
日本的議和條件送達總理衙門不久,英國公使歐格那也將赫伯特方案送到李鴻章麵前。
日本的議和條件和赫伯特方案根本矛盾處在於,日本要求割讓台灣,而赫伯特方案卻保證了中國的領土完整,不過後者攫取全中國鐵路之要求實在胃口太大,甚至比割讓台灣一島更讓清廷難以接受。李鴻章看完方案後大呼,這是要徹底掐斷中國自強求富之路啊!
……………………
這幾章寫的比較晦澀難懂,大家看仔細一些就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