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煤炭大戰
1890德意誌霸權之路 作者:自由有多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雪花飄落,教堂裏徹夜唱著讚美歌,又是一年的年末了。(.)
“陛下,阿根廷的事情有結果了。”
“哦,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就在阿根廷各方達成憲法大綱和過渡政府的協議後,瓦德西趕忙將消息匯報給威廉,因為這件事是威廉一直以來就掛在心上的。
“好壞參半。各方明確了哈爾德作為阿根廷獨裁者的身份,明確了在阿根廷建立一個政教合一國家的目標。不過土地改革等現實的利益分配問題被延後五年,做最終解決。也就是地產麵積在四萬公頃以上大地產者五年內必須出售多餘的地產,否則五年後將會被政府強行拍賣。此外,新政府明確繼承了原有的國際條約和債務,也認可了哈爾德之前和我國貼現公司簽署的貸款協議,金額總計4200萬馬克。”
“那壞消息呢?”威廉靠在高背椅子上,懶洋洋的說道。對於這個哈爾德他是越來越有興趣了。
“哈爾德拒絕了赫森提出的有關庫恩時期和我國的所有債務協議,哪怕按照本金的一半歸還都不行。”
“本金是多少錢?”
“按照貼現公司的說法,協議金額是2500萬馬克,實際本金是1700萬馬克。”
“那沒多少錢,而且商人們的話也不能全信,我估計本金有2500萬馬克的一半就頂天了。”
“這筆貸款是由克虜伯公司和貼現公司風險共擔的,所以對於兩家公司來說損失不算太大。而且隻要哈爾德承諾歸還後來的借款,那麽他們就有賺不賠了。”
“嗯,這就是壞消息嗎?”
“真正的壞消息是,新政府明確了對於胡胡伊的主權要求,並被寫入憲法。據說這是哈爾德個人一力要求的,他說他的目標是要在整個拉美建立一個天主教國家,所以胡胡伊僅僅是第一步。”
“如果我們不歸還,你覺得他是否會動用軍事手段?”威廉漫不經心的說道。
“連赫森都說這個人根本難以捉摸,他私下曾經和赫森說過,他並非嫉恨俾斯麥在文化鬥爭期間對他叔父的冒犯。隻是胡胡伊作為阿根廷前政府在困難時期不得已而賣出領土必須要收回。他說這是他對他部下的高喬人和全體國民的承諾。不過,他也表示日後會善待每一名德裔的阿根廷人。”
“哼……”威廉冷哼一聲道,“他自己就是個正兒八百的德國人,還什麽善待不善待的。”
“總參謀部美洲處的人分析說。哈爾德此舉意在增強自身地位的合法性。雖然教皇授予了他阿根廷護教者的身份。但是德裔在當地畢竟是極少數,如果我國在新普魯士的領地始終保持下去,那麽難免會成為反對勢力的話柄。尤其他還是在我國的支持下才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嗯,這個分析還是有些道理的。如果換做我在他的位置上,也許會提出更為嚴厲的條件也說不定。”
“他對於事情的最終解決提出了五年的緩衝期,他希望在五年時間內通過雙方的談判,合理解決此事。”
“新普魯士是我們費盡波折和心血才換來的,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能輕易交給阿根廷人,先走一步看一步。另外,向新普魯士移民的事情一刻也不能耽誤,安托法加斯塔的通海鐵路已經建成,以後移民直接從太平洋海岸登陸,也省去了穿行大半個阿根廷國土的麻煩。”
“對了陛下,說到安托法加斯塔我還有個好消息。西裏西亞的施圖姆男爵,就是開采鉛鋅礦的那個西裏西亞最有富有的家族企業的老板,最近在該地區勘察到一座大規模的銅礦床。今年以來,全世界的銅價上漲了25%,我們在薩克森的銅礦產出早已不夠國內日益發展的電纜工業所用。所以,這可真是個很及時的發現。”瓦德西笑著說道。
智利北部蘊藏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銅礦資源,威廉自然是知道的,而且這些銅礦大多是露天礦場,便於開采。隻不過他沒想到德國已經控製該地區那麽多年才剛剛勘探成功,看來探礦在現實中還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四年前,當哈爾德拒絕承認庫恩簽署的割讓薩爾瓦和福摩薩的秘約的時候,威廉就很是失落,如今,胡胡伊若是不保,這麽多年在南美洲算是白折騰了。
本來,按照威廉的計劃,如果順利拿到福摩薩,那麽依靠對巴拉圭的大規模貸款,是可以取得查科地區主權的。因為巴拉圭民粹派上台後麵對反對勢力的反撲,一刻都難以消停,幾年時間下來不但沒有歸還向馬克西米連伯爵借下120萬英鎊的“勞軍費”,而且貸款也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
由於胡胡伊和查科大平原是不接壤的,所以在沒有拿到福摩薩以前,威廉也不著急迫使巴拉圭政府履行協議。如今看來,這一步是走對了,既然無法獲得福摩薩,那麽一個孤立的查科縱然麵積夠大,但由於交通極其不便,也難以發揮出什麽價值。
更何況玻利維亞對查科也有主權要求,因此在利益不大的情況下,應該竭力避免樹敵過多。
讓威廉感到鬱悶的消息還不止這一個。
德國煤礦大規模引進非洲勞工的事情由於動靜實在太大,以至於在全歐洲都鬧得沸沸揚揚。英國和法國的人權組織已經上訴到剛剛成立的海牙國際法庭,要求德國政府停止這一新型的“販奴”行為。
尤其是英國泰晤士報對該問題的持續報道已經在英國民眾中間引起極壞的反響,使得德國的國際聲譽嚴重受損。畢竟組織黑人勞工是總參謀部出麵的,德國政府說什麽都脫不開幹係。
1898年初以來,由於德國采煤成本的下降,西裏西亞煤炭得以大規模銷往柏林地區,這是英國煤炭在海外的最大市場,占據英國外銷煤炭的20%份額。
曆史上,德國煤炭企業是在1912年才在柏林地區取得對英國煤炭的微弱優勢,而且是靠零利潤傾銷取得的,即使如此,英國依然保有柏林煤炭市場25%的份額。
現在可好。廉價的西裏西亞煤炭依靠零利潤傾銷的手段幾乎將柏林市場上英國煤趕盡殺絕。這自然是施廷內斯的傑作。他所領導的德國煤業卡特爾通過對各個地區銷售價格和市場份額的嚴格規定,鼓勵西裏西亞煤炭企業向柏林傾銷。雖然短期內是沒有利潤甚至是賠錢的,不過一旦英國煤炭退出柏林市場,那麽再想進入就很困難了。因為下遊經銷商隊伍一旦崩潰。短期是難以重新建立起來的。到時候就是把價格降得再低也休想把生意做成。
為了對抗德國企業的傾銷,英國煤炭出口商被迫大幅降低銷售價格,但是當無錢可賺後隻能停止銷售。英國煤炭企業缺乏統一的銷售組織。出口商則更是由無數個小的商行和航運公司組成,因此在和德國煤炭卡爾特的強大競爭下迅速敗下陣來。
如果僅僅是失去了柏林市場還不足以令英國人徹底惱火,畢竟柏林是德國的首都,德國的煤炭在德國自己的地盤上降價銷售也沒什麽好說的。不過,隨著巴伐利亞至威尼斯的鐵路竣工通車,薩克森地區的硬煤開始大量出現在亞平寧半島。
原來在鐵路沒有修通前,整個意大利地區隻有倫巴第北部靠近瑞士的地方使用德國魯爾供應的煤炭,因為該地區距離意大利港口較遠,而距離魯爾區距離較近,加上瑞士鐵路公司給予了較為優惠的運價,所以魯爾煤炭在出廠價較高的情況下還能控製這一小片市場。
不過當德國自己的鐵路修通後,國內鐵路公司製定的運費更為優惠,加上采礦成本也大大降低,德國煤開始逐步向意大利其他地區銷售,蠶食英國的傳統市場。
在這種情況下,施廷內斯本意是想和英國煤炭企業聯合會商討一個統一售價和劃分市場份額的雙贏辦法,不過英國商人不甘心自己的傳統利益就此喪失,在幾次商議無果後,施廷內斯隻得再次祭起價格戰的大旗,以迫使英國人就範。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煤炭商人一方麵發動輿論攻勢攻擊德國煤礦的“非法用工”,另一方麵則尋求政府的幫助,希望內閣向德國方麵施加壓力,迫使其放棄在國際市場上和英國的競爭。
這種異想天開的打算自然是毫無成效的,雖然英國國內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對德國“奴隸煤”的聲浪,但是無論意大利還是法國的商人都不會放著便宜的德國煤不用,去買價格更高的英國煤,至於德國煤和奴隸有什麽關係可不是他們所關心的。
從1895年初至1898年底,德國硬煤的月產量從500萬噸增加到1000萬噸,年均增長率高達25%。另外,作為電煤和機車用煤的低熱值褐煤的產量也大幅增長,這種煤是德國的特產,在整個歐洲隻有德國有規模巨大的蘊藏量。褐煤都是露天開采,壓成煤磚後就近銷售,褐煤企業數量多而規模很小,基本不使用非洲勞工,也不用於出口。
1898年德國1.1億多噸硬煤產量中,出口3500萬噸(不包括關稅同盟內部銷售),其中製成焦炭銷往法國和比利時的約占1500萬噸,剩餘的2000萬噸主要出口至意大利和巴爾幹南部地區,擠占了當地英國煤的市場份額。(未完待續。。)
ps:為了把故事想得周全,更新比較慢,希望大家多包涵。如果覺得每天看著不過癮,建議隔幾天看一次,內容會多一些。這本書耗費了自由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希望大家覺得好就在章節末尾時點下讚,謝謝!
“陛下,阿根廷的事情有結果了。”
“哦,好消息還是壞消息。”
就在阿根廷各方達成憲法大綱和過渡政府的協議後,瓦德西趕忙將消息匯報給威廉,因為這件事是威廉一直以來就掛在心上的。
“好壞參半。各方明確了哈爾德作為阿根廷獨裁者的身份,明確了在阿根廷建立一個政教合一國家的目標。不過土地改革等現實的利益分配問題被延後五年,做最終解決。也就是地產麵積在四萬公頃以上大地產者五年內必須出售多餘的地產,否則五年後將會被政府強行拍賣。此外,新政府明確繼承了原有的國際條約和債務,也認可了哈爾德之前和我國貼現公司簽署的貸款協議,金額總計4200萬馬克。”
“那壞消息呢?”威廉靠在高背椅子上,懶洋洋的說道。對於這個哈爾德他是越來越有興趣了。
“哈爾德拒絕了赫森提出的有關庫恩時期和我國的所有債務協議,哪怕按照本金的一半歸還都不行。”
“本金是多少錢?”
“按照貼現公司的說法,協議金額是2500萬馬克,實際本金是1700萬馬克。”
“那沒多少錢,而且商人們的話也不能全信,我估計本金有2500萬馬克的一半就頂天了。”
“這筆貸款是由克虜伯公司和貼現公司風險共擔的,所以對於兩家公司來說損失不算太大。而且隻要哈爾德承諾歸還後來的借款,那麽他們就有賺不賠了。”
“嗯,這就是壞消息嗎?”
“真正的壞消息是,新政府明確了對於胡胡伊的主權要求,並被寫入憲法。據說這是哈爾德個人一力要求的,他說他的目標是要在整個拉美建立一個天主教國家,所以胡胡伊僅僅是第一步。”
“如果我們不歸還,你覺得他是否會動用軍事手段?”威廉漫不經心的說道。
“連赫森都說這個人根本難以捉摸,他私下曾經和赫森說過,他並非嫉恨俾斯麥在文化鬥爭期間對他叔父的冒犯。隻是胡胡伊作為阿根廷前政府在困難時期不得已而賣出領土必須要收回。他說這是他對他部下的高喬人和全體國民的承諾。不過,他也表示日後會善待每一名德裔的阿根廷人。”
“哼……”威廉冷哼一聲道,“他自己就是個正兒八百的德國人,還什麽善待不善待的。”
“總參謀部美洲處的人分析說。哈爾德此舉意在增強自身地位的合法性。雖然教皇授予了他阿根廷護教者的身份。但是德裔在當地畢竟是極少數,如果我國在新普魯士的領地始終保持下去,那麽難免會成為反對勢力的話柄。尤其他還是在我國的支持下才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嗯,這個分析還是有些道理的。如果換做我在他的位置上,也許會提出更為嚴厲的條件也說不定。”
“他對於事情的最終解決提出了五年的緩衝期,他希望在五年時間內通過雙方的談判,合理解決此事。”
“新普魯士是我們費盡波折和心血才換來的,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能輕易交給阿根廷人,先走一步看一步。另外,向新普魯士移民的事情一刻也不能耽誤,安托法加斯塔的通海鐵路已經建成,以後移民直接從太平洋海岸登陸,也省去了穿行大半個阿根廷國土的麻煩。”
“對了陛下,說到安托法加斯塔我還有個好消息。西裏西亞的施圖姆男爵,就是開采鉛鋅礦的那個西裏西亞最有富有的家族企業的老板,最近在該地區勘察到一座大規模的銅礦床。今年以來,全世界的銅價上漲了25%,我們在薩克森的銅礦產出早已不夠國內日益發展的電纜工業所用。所以,這可真是個很及時的發現。”瓦德西笑著說道。
智利北部蘊藏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銅礦資源,威廉自然是知道的,而且這些銅礦大多是露天礦場,便於開采。隻不過他沒想到德國已經控製該地區那麽多年才剛剛勘探成功,看來探礦在現實中還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四年前,當哈爾德拒絕承認庫恩簽署的割讓薩爾瓦和福摩薩的秘約的時候,威廉就很是失落,如今,胡胡伊若是不保,這麽多年在南美洲算是白折騰了。
本來,按照威廉的計劃,如果順利拿到福摩薩,那麽依靠對巴拉圭的大規模貸款,是可以取得查科地區主權的。因為巴拉圭民粹派上台後麵對反對勢力的反撲,一刻都難以消停,幾年時間下來不但沒有歸還向馬克西米連伯爵借下120萬英鎊的“勞軍費”,而且貸款也滾雪球似的越滾越大。
由於胡胡伊和查科大平原是不接壤的,所以在沒有拿到福摩薩以前,威廉也不著急迫使巴拉圭政府履行協議。如今看來,這一步是走對了,既然無法獲得福摩薩,那麽一個孤立的查科縱然麵積夠大,但由於交通極其不便,也難以發揮出什麽價值。
更何況玻利維亞對查科也有主權要求,因此在利益不大的情況下,應該竭力避免樹敵過多。
讓威廉感到鬱悶的消息還不止這一個。
德國煤礦大規模引進非洲勞工的事情由於動靜實在太大,以至於在全歐洲都鬧得沸沸揚揚。英國和法國的人權組織已經上訴到剛剛成立的海牙國際法庭,要求德國政府停止這一新型的“販奴”行為。
尤其是英國泰晤士報對該問題的持續報道已經在英國民眾中間引起極壞的反響,使得德國的國際聲譽嚴重受損。畢竟組織黑人勞工是總參謀部出麵的,德國政府說什麽都脫不開幹係。
1898年初以來,由於德國采煤成本的下降,西裏西亞煤炭得以大規模銷往柏林地區,這是英國煤炭在海外的最大市場,占據英國外銷煤炭的20%份額。
曆史上,德國煤炭企業是在1912年才在柏林地區取得對英國煤炭的微弱優勢,而且是靠零利潤傾銷取得的,即使如此,英國依然保有柏林煤炭市場25%的份額。
現在可好。廉價的西裏西亞煤炭依靠零利潤傾銷的手段幾乎將柏林市場上英國煤趕盡殺絕。這自然是施廷內斯的傑作。他所領導的德國煤業卡特爾通過對各個地區銷售價格和市場份額的嚴格規定,鼓勵西裏西亞煤炭企業向柏林傾銷。雖然短期內是沒有利潤甚至是賠錢的,不過一旦英國煤炭退出柏林市場,那麽再想進入就很困難了。因為下遊經銷商隊伍一旦崩潰。短期是難以重新建立起來的。到時候就是把價格降得再低也休想把生意做成。
為了對抗德國企業的傾銷,英國煤炭出口商被迫大幅降低銷售價格,但是當無錢可賺後隻能停止銷售。英國煤炭企業缺乏統一的銷售組織。出口商則更是由無數個小的商行和航運公司組成,因此在和德國煤炭卡爾特的強大競爭下迅速敗下陣來。
如果僅僅是失去了柏林市場還不足以令英國人徹底惱火,畢竟柏林是德國的首都,德國的煤炭在德國自己的地盤上降價銷售也沒什麽好說的。不過,隨著巴伐利亞至威尼斯的鐵路竣工通車,薩克森地區的硬煤開始大量出現在亞平寧半島。
原來在鐵路沒有修通前,整個意大利地區隻有倫巴第北部靠近瑞士的地方使用德國魯爾供應的煤炭,因為該地區距離意大利港口較遠,而距離魯爾區距離較近,加上瑞士鐵路公司給予了較為優惠的運價,所以魯爾煤炭在出廠價較高的情況下還能控製這一小片市場。
不過當德國自己的鐵路修通後,國內鐵路公司製定的運費更為優惠,加上采礦成本也大大降低,德國煤開始逐步向意大利其他地區銷售,蠶食英國的傳統市場。
在這種情況下,施廷內斯本意是想和英國煤炭企業聯合會商討一個統一售價和劃分市場份額的雙贏辦法,不過英國商人不甘心自己的傳統利益就此喪失,在幾次商議無果後,施廷內斯隻得再次祭起價格戰的大旗,以迫使英國人就範。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煤炭商人一方麵發動輿論攻勢攻擊德國煤礦的“非法用工”,另一方麵則尋求政府的幫助,希望內閣向德國方麵施加壓力,迫使其放棄在國際市場上和英國的競爭。
這種異想天開的打算自然是毫無成效的,雖然英國國內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對德國“奴隸煤”的聲浪,但是無論意大利還是法國的商人都不會放著便宜的德國煤不用,去買價格更高的英國煤,至於德國煤和奴隸有什麽關係可不是他們所關心的。
從1895年初至1898年底,德國硬煤的月產量從500萬噸增加到1000萬噸,年均增長率高達25%。另外,作為電煤和機車用煤的低熱值褐煤的產量也大幅增長,這種煤是德國的特產,在整個歐洲隻有德國有規模巨大的蘊藏量。褐煤都是露天開采,壓成煤磚後就近銷售,褐煤企業數量多而規模很小,基本不使用非洲勞工,也不用於出口。
1898年德國1.1億多噸硬煤產量中,出口3500萬噸(不包括關稅同盟內部銷售),其中製成焦炭銷往法國和比利時的約占1500萬噸,剩餘的2000萬噸主要出口至意大利和巴爾幹南部地區,擠占了當地英國煤的市場份額。(未完待續。。)
ps:為了把故事想得周全,更新比較慢,希望大家多包涵。如果覺得每天看著不過癮,建議隔幾天看一次,內容會多一些。這本書耗費了自由大量的時間和心血,希望大家覺得好就在章節末尾時點下讚,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