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德國的選擇
1890德意誌霸權之路 作者:自由有多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到1890年代的時候,煤炭工業雖然從資本和利潤上來說都已不是英國的絕對支柱產業,但是卻直接和間接解決了英國上百萬人口的就業問題,因此英德煤炭大戰爆發後,英國政府高度重視。但是隨著深入的了解,索爾斯伯裏內閣深感無從下手。因為從自由貿易的立場出發,這根本就是無法解決的,除非英國也大規模引進非洲勞工。
不過這種想法在英國國內卻是行不通的,英國的工會組織比德國強大,自由主義思想也更加根深蒂固,他們不可能容許在國內的任何行業大規模使用非洲勞工。此外,德國的非洲勞工是由陸軍總參謀部具體組織安排的,但是英國陸軍卻無法承擔這種份外的職責。
1898年底,英國外交大臣格雷訪問了柏林,希望就此事和德國達成一項旨在限製德國煤炭商人削價競爭,保護英國煤炭企業利益的協定。
威廉對此十分重視,在比洛的陪同下專門接見了格雷。
“陛下,我不止一次向比洛外長還有哈斯菲爾德大使強調,英俄協約的本質在英國來說更多是了羈糜俄國,使這個野心勃勃的國家變得更為可控。這一點,誠如十年前俾斯麥首相對索爾斯伯裏首相說過的那樣,德國對於哈布斯堡的支持也是為了維持歐洲的和平,僅此而已。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彼此控製俄奧兩國的衝動,那麽歐洲就會實現持久的和平。這一點符合我們兩國的根本利益。”格雷首先就英俄關係向威廉重申了英國政府素來的態度。
要說格雷的這種表述的確不算錯,但是他刻意忽視了由於英俄之間的特別最惠國待遇使德國商品被排擠出俄國的事實。
“我相信索爾斯伯裏首相對英德關係始終抱有真誠的態度。但是這不應成為幹涉兩國商人之間自由競爭的理由。”威廉和藹的說道。
格雷雖然已經40多歲,但是長相十分年輕,讓威廉覺得和自己有種同齡人的感覺。
“就我所知,英德兩國的煤炭企業如果在意大利地區實行分區域以統一價格銷售,那麽彼此的利潤都會增加,而現在這種惡性競爭的情況終究是對雙方都沒有好處的。”見威廉明顯不願幹涉市場競爭,而且對把商業問題和國家關係結合起來的方式十分反感,所以格雷隻好從純粹的商業角度加以勸說。
“我聽說我國的最大煤商施廷內斯先生曾經和貴國的商人商討過此類事情,但是沒有取得結果。這種情況下。我們雙方政府恐怕也難以協調他們的利益。”威廉不緊不慢的說道。
“現在的問題是施廷內斯先生拒絕就此事再次和我國商人展開會談。所以我懇請陛下勸說施廷內斯先生繼續回到談判桌上。我現在最為擔心的是,假如我們兩國在煤炭貿易上的商戰繼續升級,那麽可能會影響到我國的關稅和經濟政策,畢竟貴國使用非洲勞工和組建行業卡特爾的事情給我國國民的印象十分不好。索爾斯伯裏首相讓我轉告陛下和比洛外長。在最近一次的保守黨內會議上。張伯倫先生已經打算把關稅政策的矛頭由美國指向德國。這是個十分令人遺憾的消息。”格雷以英國紳士特有的微笑,軟硬兼施的向威廉說道。
“這的確是一個不太妙的消息。請貴大臣帶我向塞西爾侯爵轉達謝意,我會盡快責成內閣開會討論此事。並給予貴國政府確切的答複。”威廉簡短有力的回答道。
送走了格雷,威廉迅速召集瓦德西內閣的部分成員以及煤炭業界人士,傾聽他們的看法。按照威廉的本意,此事有必要向英國妥協,否則一旦張伯倫的帝國優惠製進一步擴大,或者關稅政策轉向貿易保護,那麽對德國在未來的海外貿易是極其不利的,尤其是兩國的特別最惠國商約在1902年即將到期。按照1895-1897年間的經濟數據,德國對英國本土及其殖民地的出口,占據了德國海外貿易份額的三分之一強。
不過,威廉的想法並未得到業界和內閣官員的支持。
以施廷內斯為首的煤炭業者並非不想和英商議和,但是對於英國人提出的條件不盡滿意。施廷內斯認為,德國在海外的市場份額應該是全球性的,也就是除英帝國範圍以外的所有實行準自由貿易的地區,或者英德兩國均享有最惠國待遇的地區。
這將涵蓋除了俄國和美國以外的幾乎世界上的所有國家,而上述兩國均為產煤國,美國僅少量進口英國無煙煤而基本不進口德國煤炭,俄國則給予了英國在關稅上的特別優惠,所以德國無法在彼得堡和英國煤炭進行有效競爭。
英國煤商則堅持將市場協調的地區限定在意大利和巴爾幹地區,他們認為,在缺少大規模商船隊的支撐下,德國煤炭是無法在全世界各個地方和英國展開競爭的。
此時,雖然德國的造船業飛速發展,蒸汽動力的鋼製商船的總噸位已經上升到100多萬噸,但是和英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僅僅相當於後者20%,當然,即便如此德國依然在1897年超越荷蘭成為世界上第二大航運國。而英國的蒸汽商船隊規模超過全世界其他所有國家的總和。
煤炭作為一種散裝貨物,在大部分時候是由不定期貨輪從英國運往全世界各地的,這種航運上的安排決定了其低廉的運費,像這種單位重量價值很低的大宗商品也隻有靠這種航運政策才有可能在全球範圍內銷售,否則長途運輸的費用會大大超過商品本身的價值。
普魯士的貿易大臣認為,如果把英德協議的範圍擴大到地中海沿岸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那麽德國是可以感到滿意的,因為再遠的地方,德國煤炭缺乏足夠的航運支撐,難以大規模和英國有效競爭。
不過財政大臣認為,如果單從擴大銷量而非利潤的角度考慮,廣泛的自由競爭才是德國獲得長久利益的保障,他認為在無法獲得國家補貼的情況下,英國煤商遲早會從德國占據優勢的地區消失,屆時德國就可以壟斷這些地方的煤炭供應,從而獲得較高的利潤。
即使這個時間比較漫長,由於煤炭低價傾銷會造成的總體需求的擴大,因此對於德國在未來也是大有裨益的。
瓦德西也認為單純從商業和國家收入的方麵考慮,首選英德兩國在全球市場實行1:1的配額銷售,其次就是自由競爭,後者會導致英國煤炭企業長期缺乏利潤而瀕於破產。
“以當前的貿易數據看,英國1.8億噸的煤產量中出口8000萬噸,而我們不考慮煉焦煤的出口,則隻有2000萬噸。也就是說,全球的動力煤總的市場規模是1億噸,亞洲和南美雖然當前的需求量還不是很大,但是增長十分迅速。總的來看,如果繼續執行自由競爭的政策,並且得到勞工處和航運部門支持的話,在全球需求不斷增長的大背景下,我國的煤炭產量會在五年後翻一倍,達到2.2億噸的規模,而英國的產量不僅不會增長,甚至有可能略微下降。雙方占據國際煤炭貿易的市場份額會也從現在的2:8轉換為8:2,這將使德國煤炭在部分海外地區形成壟斷地位,因此威斯特伐利亞和西裏西亞煤炭商會認為,全球範圍內的自由競爭是當前的次優選擇。同時,這也是英國同行最不願看到的結果。”施廷內斯分析道。
“假如施廷內斯先生的分析是正確的,”瓦德西躊躇滿誌的說道:“那麽對於英國人來說,在全球範圍內和我們分享市場將是他們最為現實的選擇,這至少可以保證他們海外貿易的利潤不會大規模的持續減少。至於勞工處的支持則絲毫不必擔心,航運方麵,我國當前新船的開工規模達到了英國的40%,考慮到我國出口貨物的總價值、總噸位尤其是總體積大大低於英國,所以當我國的商船隊規模達到英國的35%,我們就足以支撐起德國煤炭在全世界市場的優勢地位。這一天不會太久,快得話也許三至五年就可以實現。”
十天後,英德煤業談判因雙方觀點差距過大而告破裂,盡管在最後時刻,英國表示願意分享整個波羅的海和東地中海沿岸的貿易,不過還是被德國代表團拒絕了。
同一時間,德國駐倫敦大使哈斯菲爾德正式照會英國外交部:德國政府認為由政府出麵幹預煤炭貿易有悖自由貿易的傳統,也有悖於自由競爭的商業精神,德國政府在現階段不會考慮。
威廉對於這一結果多少有些擔憂,雖然在此前的會議上,赫伯特提出了和英國談判破裂將會影響英德關係的看法,不過卻被瓦德西本人以及企業界毫不猶豫的忽視掉。
接下來,英國會采取何種報複措施?德國由此獲得的每年大約1500萬英鎊的收入是否值得呢?威廉懷著有些不置可否的心情迎來西元1899年。由於他的穿越,本位麵的世界曆史已經發生了太多的改變。接下來會發生什麽?美西戰爭還有木有?日俄戰爭和布爾戰爭還有不有,他心裏真是一點底都沒有。(未完待續。。)
ps:有讀者對上一章關於新普魯士的安排有所質疑,在這裏希望讀者諸君相信自由的近代史功底和邏輯分析能力,任何重大事情都會有緣有滅有因有果,本書就嚴謹性和規模的宏大而言在近代德國曆史穿越文中無出其右,諸位有任何質疑都可以耐心等待後續章節的解釋。
不過這種想法在英國國內卻是行不通的,英國的工會組織比德國強大,自由主義思想也更加根深蒂固,他們不可能容許在國內的任何行業大規模使用非洲勞工。此外,德國的非洲勞工是由陸軍總參謀部具體組織安排的,但是英國陸軍卻無法承擔這種份外的職責。
1898年底,英國外交大臣格雷訪問了柏林,希望就此事和德國達成一項旨在限製德國煤炭商人削價競爭,保護英國煤炭企業利益的協定。
威廉對此十分重視,在比洛的陪同下專門接見了格雷。
“陛下,我不止一次向比洛外長還有哈斯菲爾德大使強調,英俄協約的本質在英國來說更多是了羈糜俄國,使這個野心勃勃的國家變得更為可控。這一點,誠如十年前俾斯麥首相對索爾斯伯裏首相說過的那樣,德國對於哈布斯堡的支持也是為了維持歐洲的和平,僅此而已。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彼此控製俄奧兩國的衝動,那麽歐洲就會實現持久的和平。這一點符合我們兩國的根本利益。”格雷首先就英俄關係向威廉重申了英國政府素來的態度。
要說格雷的這種表述的確不算錯,但是他刻意忽視了由於英俄之間的特別最惠國待遇使德國商品被排擠出俄國的事實。
“我相信索爾斯伯裏首相對英德關係始終抱有真誠的態度。但是這不應成為幹涉兩國商人之間自由競爭的理由。”威廉和藹的說道。
格雷雖然已經40多歲,但是長相十分年輕,讓威廉覺得和自己有種同齡人的感覺。
“就我所知,英德兩國的煤炭企業如果在意大利地區實行分區域以統一價格銷售,那麽彼此的利潤都會增加,而現在這種惡性競爭的情況終究是對雙方都沒有好處的。”見威廉明顯不願幹涉市場競爭,而且對把商業問題和國家關係結合起來的方式十分反感,所以格雷隻好從純粹的商業角度加以勸說。
“我聽說我國的最大煤商施廷內斯先生曾經和貴國的商人商討過此類事情,但是沒有取得結果。這種情況下。我們雙方政府恐怕也難以協調他們的利益。”威廉不緊不慢的說道。
“現在的問題是施廷內斯先生拒絕就此事再次和我國商人展開會談。所以我懇請陛下勸說施廷內斯先生繼續回到談判桌上。我現在最為擔心的是,假如我們兩國在煤炭貿易上的商戰繼續升級,那麽可能會影響到我國的關稅和經濟政策,畢竟貴國使用非洲勞工和組建行業卡特爾的事情給我國國民的印象十分不好。索爾斯伯裏首相讓我轉告陛下和比洛外長。在最近一次的保守黨內會議上。張伯倫先生已經打算把關稅政策的矛頭由美國指向德國。這是個十分令人遺憾的消息。”格雷以英國紳士特有的微笑,軟硬兼施的向威廉說道。
“這的確是一個不太妙的消息。請貴大臣帶我向塞西爾侯爵轉達謝意,我會盡快責成內閣開會討論此事。並給予貴國政府確切的答複。”威廉簡短有力的回答道。
送走了格雷,威廉迅速召集瓦德西內閣的部分成員以及煤炭業界人士,傾聽他們的看法。按照威廉的本意,此事有必要向英國妥協,否則一旦張伯倫的帝國優惠製進一步擴大,或者關稅政策轉向貿易保護,那麽對德國在未來的海外貿易是極其不利的,尤其是兩國的特別最惠國商約在1902年即將到期。按照1895-1897年間的經濟數據,德國對英國本土及其殖民地的出口,占據了德國海外貿易份額的三分之一強。
不過,威廉的想法並未得到業界和內閣官員的支持。
以施廷內斯為首的煤炭業者並非不想和英商議和,但是對於英國人提出的條件不盡滿意。施廷內斯認為,德國在海外的市場份額應該是全球性的,也就是除英帝國範圍以外的所有實行準自由貿易的地區,或者英德兩國均享有最惠國待遇的地區。
這將涵蓋除了俄國和美國以外的幾乎世界上的所有國家,而上述兩國均為產煤國,美國僅少量進口英國無煙煤而基本不進口德國煤炭,俄國則給予了英國在關稅上的特別優惠,所以德國無法在彼得堡和英國煤炭進行有效競爭。
英國煤商則堅持將市場協調的地區限定在意大利和巴爾幹地區,他們認為,在缺少大規模商船隊的支撐下,德國煤炭是無法在全世界各個地方和英國展開競爭的。
此時,雖然德國的造船業飛速發展,蒸汽動力的鋼製商船的總噸位已經上升到100多萬噸,但是和英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僅僅相當於後者20%,當然,即便如此德國依然在1897年超越荷蘭成為世界上第二大航運國。而英國的蒸汽商船隊規模超過全世界其他所有國家的總和。
煤炭作為一種散裝貨物,在大部分時候是由不定期貨輪從英國運往全世界各地的,這種航運上的安排決定了其低廉的運費,像這種單位重量價值很低的大宗商品也隻有靠這種航運政策才有可能在全球範圍內銷售,否則長途運輸的費用會大大超過商品本身的價值。
普魯士的貿易大臣認為,如果把英德協議的範圍擴大到地中海沿岸和波羅的海沿岸地區,那麽德國是可以感到滿意的,因為再遠的地方,德國煤炭缺乏足夠的航運支撐,難以大規模和英國有效競爭。
不過財政大臣認為,如果單從擴大銷量而非利潤的角度考慮,廣泛的自由競爭才是德國獲得長久利益的保障,他認為在無法獲得國家補貼的情況下,英國煤商遲早會從德國占據優勢的地區消失,屆時德國就可以壟斷這些地方的煤炭供應,從而獲得較高的利潤。
即使這個時間比較漫長,由於煤炭低價傾銷會造成的總體需求的擴大,因此對於德國在未來也是大有裨益的。
瓦德西也認為單純從商業和國家收入的方麵考慮,首選英德兩國在全球市場實行1:1的配額銷售,其次就是自由競爭,後者會導致英國煤炭企業長期缺乏利潤而瀕於破產。
“以當前的貿易數據看,英國1.8億噸的煤產量中出口8000萬噸,而我們不考慮煉焦煤的出口,則隻有2000萬噸。也就是說,全球的動力煤總的市場規模是1億噸,亞洲和南美雖然當前的需求量還不是很大,但是增長十分迅速。總的來看,如果繼續執行自由競爭的政策,並且得到勞工處和航運部門支持的話,在全球需求不斷增長的大背景下,我國的煤炭產量會在五年後翻一倍,達到2.2億噸的規模,而英國的產量不僅不會增長,甚至有可能略微下降。雙方占據國際煤炭貿易的市場份額會也從現在的2:8轉換為8:2,這將使德國煤炭在部分海外地區形成壟斷地位,因此威斯特伐利亞和西裏西亞煤炭商會認為,全球範圍內的自由競爭是當前的次優選擇。同時,這也是英國同行最不願看到的結果。”施廷內斯分析道。
“假如施廷內斯先生的分析是正確的,”瓦德西躊躇滿誌的說道:“那麽對於英國人來說,在全球範圍內和我們分享市場將是他們最為現實的選擇,這至少可以保證他們海外貿易的利潤不會大規模的持續減少。至於勞工處的支持則絲毫不必擔心,航運方麵,我國當前新船的開工規模達到了英國的40%,考慮到我國出口貨物的總價值、總噸位尤其是總體積大大低於英國,所以當我國的商船隊規模達到英國的35%,我們就足以支撐起德國煤炭在全世界市場的優勢地位。這一天不會太久,快得話也許三至五年就可以實現。”
十天後,英德煤業談判因雙方觀點差距過大而告破裂,盡管在最後時刻,英國表示願意分享整個波羅的海和東地中海沿岸的貿易,不過還是被德國代表團拒絕了。
同一時間,德國駐倫敦大使哈斯菲爾德正式照會英國外交部:德國政府認為由政府出麵幹預煤炭貿易有悖自由貿易的傳統,也有悖於自由競爭的商業精神,德國政府在現階段不會考慮。
威廉對於這一結果多少有些擔憂,雖然在此前的會議上,赫伯特提出了和英國談判破裂將會影響英德關係的看法,不過卻被瓦德西本人以及企業界毫不猶豫的忽視掉。
接下來,英國會采取何種報複措施?德國由此獲得的每年大約1500萬英鎊的收入是否值得呢?威廉懷著有些不置可否的心情迎來西元1899年。由於他的穿越,本位麵的世界曆史已經發生了太多的改變。接下來會發生什麽?美西戰爭還有木有?日俄戰爭和布爾戰爭還有不有,他心裏真是一點底都沒有。(未完待續。。)
ps:有讀者對上一章關於新普魯士的安排有所質疑,在這裏希望讀者諸君相信自由的近代史功底和邏輯分析能力,任何重大事情都會有緣有滅有因有果,本書就嚴謹性和規模的宏大而言在近代德國曆史穿越文中無出其右,諸位有任何質疑都可以耐心等待後續章節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