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心中一歎,嶽父心中野心是有的,謀略也是有點的,可是在政治上就宛如白癡一般,這如何成得了大事!難道以後要在西涼做一輩子的土閥嗎?
“嶽父若是要成就天下大事,那麽就必須要得到士人的支持。[]作為四世三公的袁家乃是海內外士人之首,門生故吏遍布於天下。隻要得了袁家的支持,那麽離嶽父的大事就不遠了。”李儒說道。
“大事,大事!吾自然想要成就!可是如今,他袁家卻是帶頭反我,他袁家作為士人之首,豈不是全天下的士人反我?如今撕破了臉皮,若是還不將那袁傀老匹夫斬殺,隻叫那些士人以為老夫怕了他們!”董卓恨恨道。
李儒搖頭苦笑一聲,對著董卓拱了拱手,道:“嶽父若是真的將那袁傀給一刀斬了,那可就是幫了那些關東之人的大忙了!若是有袁傀在,那無論是袁紹、袁術還是袁吉,至少在與嶽父交戰的時候有所顧忌。若是袁傀不在了,那他們可就真的沒什麽好顧忌的了,天下豪傑英雄皆為他們所用,到時當真要與嶽父爭個不死不休!這關東在以後可就真的不為嶽父所有了。”
看著董卓一臉驚異,李儒正色地問道:“敢問嶽父是想要整個天下,還是隻想要那關中和關西,做個一方霸主?”
董卓想也沒想,脫口而出道:“老夫自然是想要這整個天下了!”不過隨即又有些苦惱:“可是他袁家的子孫卻是帶頭來討吾,吾卻對他袁家沒有絲毫的行動,豈不是要讓他人看輕我董卓?”
李儒微微一笑,見嶽父已有鬆口之意,於是說道:“吾有一法,即使不能讓他袁家的那些子孫退兵,對嶽父俯首稱臣,也能讓他們在攻打嶽父的時候有些遲疑。若是再繼續攻打嶽父,必會被天下之人罵為不孝之人。”
董卓眼中一亮,忙問道:“文優有何方法快快道來!”
李儒一笑道:“嶽父可差人向那袁傀索要書信一封便可!”
“哦?莫非文優的計策便是要吾派人逼迫那袁傀向關外的袁紹、袁術和袁紹三人寫勸降信?”董卓疑惑道。
“是,也不是。”李儒笑道。
“文優此話何解?”不隻是董卓,就連一旁的眾人也是好奇地看著李儒,想要聽聽李儒這話到底是什麽意思。
“要叫那袁傀寫那書信恐怕不太容易。吾讓嶽父派人取那袁傀的一封書信隻不過是為了盜取他袁傀的筆跡爾!”李儒道。
“盜其筆跡?盜其筆跡有何用處?難不成再找個人來仿著他筆跡,再寫幾封書信交與那袁家的小子?”一旁的牛輔嗤之以鼻道。
“哈哈,牛將軍果然是聰慧之人!不錯!吾之意正是如此!”李儒大笑道。
“賢胥此計雖妙,可惜吾帳下卻是沒有如此能夠模仿別人筆跡的能人啊!”董卓先是一喜,接著有些歎氣道。
“嶽父勿憂!其實吾西涼軍中正有此能人,由此人出馬,必可手到擒來!”
“何人也?”
“正是那賈詡!”
……
袁吉的大軍連破洛陽三道屏障,來到了進入洛陽的最後一道屏障,虎牢關。不想大軍在這虎牢關前卻是阻滯不前。
前番三道蓋因守將皆非董卓之人,而董卓剛剛將洛陽穩住,隻派軍占領了臨近洛陽的幾個重要的關隘,其他的關隘還沒來得及派軍接收占領或是籠絡住守關將領,所以此次被袁吉鑽了空子,直接被袁吉毫不費力的攻下。
如今大軍來到這虎牢關前,守將正是董卓麾下之人。虎牢關有守軍一萬餘人,再加上虎牢關本身的雄偉險阻,袁吉連攻幾次不得,損失了幾千人馬後,便直接與其對峙起來。
其實袁吉真的要不惜一切代價將此虎牢關拿下也絕非不可能。之所以在損失了區區幾千人馬而不再攻打虎牢關,除了這虎牢關乃是天下雄關不易攻打外,最主要的就是此時袁吉已經從原先的悲痛中完全鎮靜了下來。
走在軍營的路道上,沒有理睬那些來來往往巡邏的軍士向自己行禮。仔細地想了想從洛陽傳出來的消息,袁吉覺得有些不合情理,這洛陽被破,城中大亂,眾多名臣被殺,卻是獨獨沒有叔父的消息。作為四世三公的叔父,若是真的被殺,不可能一點消息都沒啊!
仔細地想了想曆史上叔父的死因,袁吉卻是驚出了一身的冷汗!我,我,我怎麽成了曆史上的袁紹了!?我這不是在逼那董卓殺掉叔父嗎!?“呀”的一聲,袁吉仰頭倒下。身旁的袁烈和袁洪大驚失色,忙將袁吉從地上扶起,抬入軍帳中,喊郎中醫治。
沒過多久,袁吉就悠悠地醒來了,看著四周圍著的眾人露出欣喜的表情,袁吉心中稍稍感動。
當眾人問起袁吉為何暈倒在地的時候,袁吉又想到了叔父,心中悲痛,沒有任何的顧忌,在眾人麵前嚎啕大哭起來。一想到自己在得知洛陽被破,盧植等人被殺,還沒有弄清楚叔父是否已經被董卓殘害,就那麽魯莽地興兵攻打洛陽,袁吉心中便懊悔萬分。
又想到在汝陰的時候自己對老母親的保證,再想到叔父一家最後有可能因為自己的魯莽行動而被董卓殘害,袁吉心中就恨死了自己。痛恨自己在關鍵的時候沒有冷靜,在還沒有打探清楚叔父真正的情形時就如此魯莽出兵。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在明明知道曆史的情況下,卻是沒有去深究,還妄自地以為在洛陽將董卓打敗一次後,曆史會真正的改變。
看著在那悲痛的大聲嚎哭的袁吉,眾人也不免有些傷心。以為袁吉還在悲痛洛陽被董卓殘害的袁傀。而一旁的鮑信和淳於瓊二人卻是相視了一眼,麵露慚愧和懊悔之色。
大哭了一陣之後,袁吉悲痛的心情也是好了許多。對著身旁的眾人沉聲道:“諸位速速下令大軍撤退,撤到伊闕關。”
既然此時沒有傳來叔父已被董卓殘殺,那便是叔父一家還活著。
想到這,袁吉心中稍稍安慰,下令大軍撤到伊闕關,就是要給董卓一個信號。那就是我不打你虎牢關,你要保住我叔父的性命。
“這?”袁烈和袁洪見袁吉一停止大哭便下令撤軍,頓時感到有些迷茫。
“不必遲疑!速速撤軍!”袁吉大吼一聲道。
眾人聞聽心中一凜,頓時抱拳應了一聲諾,轉身離開營帳。看著鮑信和淳於瓊兩人離去的身影,袁吉狠狠地砸了一下床前。
當大軍撤回伊闕關後,袁吉又令人前去洛陽打探消息,確認叔父一家的情況。
而此時關東方麵傳來了袁紹、袁術和曹操他們的訊息。眾人已經完全招募好了大量的義軍正向洛陽處趕來。
每人招募的兵馬數量不等,有三四萬的,也有一兩萬的。作為袁家的大哥袁紹,此次在魏郡憑借著袁家的聲望,刺史韓馥的支持和當地士紳的解囊,不僅招募到了三萬多的人馬,還得到了大量的錢糧。
袁紹與韓馥共領大軍六萬向河內進發,與河內的王匡、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以及上黨太守張揚等人會與滎陽。滎陽一處集合起來的大軍達到十五萬餘人。
此後曹操等人趕到陽城,發現袁吉已經先於他們出發攻打洛陽,已經連下三關之後便馬不停蹄地趕至虎牢與袁吉會合。袁吉以虎牢難打為由,退兵至伊闕關後,恰好與趕來的曹操等人會合。伊闕關兵馬遂達到十萬人。
而於此同時處於南邊的袁術也與劉表會合漸漸屯兵至宜陽。長沙太守孫堅本為勤王兵馬之一,且因長沙距離洛陽較遠,卻是沒有及時趕到,此時正好趕到那南陽,便加入了袁術的宜陽大軍。此路大軍最少,隻有不到六萬人。
此時關東兵馬明顯分為東、北、南三路。兵馬最多者當屬袁紹一路,其次為袁吉一路,而袁術最末。
除了這些離洛陽比較近些的勤王兵馬全部到達之後,離洛陽比較遠些的兵馬也漸漸到達。那幾路兵馬分別為右北平太守公孫瓚,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謙,山陽太守袁遺。其中公孫瓚、陶謙和袁遺三人加入到了袁紹的滎陽大營,而孔融加入到了袁吉的伊闕關大營。
雖然整個關東的勤王兵馬看似人數多了,力量強大了,但是整體的戰鬥力卻是降低了。蓋因勤王兵馬都是相互獨立的,概不同屬,打起仗來都是各自為戰,沒有統一的指揮。有介於此,遠在滎陽的袁紹便通知各路諸侯速到滎陽,商量著今後如何統一剿滅董卓的大事。
各路諸侯也意識到了各自的問題,於是紛紛表示同意。
袁吉心中清楚,此次前去滎陽的話,最主要的應該是選出來一個所謂的盟主了。若是不出意外的話,這個盟主之位肯定是大哥袁紹的了。不過無論如何,在沒有確認洛陽中的叔父還是否真正的活著,袁吉也不會答應聯軍開到虎牢關下攻打董卓。
在將大營安排妥當之後,眾人便連夜帶著各自手下的猛將數員,親兵若幹,馬不停蹄地向袁紹的滎陽大營而去。
幾天後,眾人便來到了滎陽大營,遠在宜陽的袁術等人也不例外。
此時的滎陽大營已經集聚了今後幾乎所有有實力追逐天下的諸侯。這些人當中有袁吉認識的,也有袁吉不認識的。不管認識還是不認識,袁吉都一一客氣地向他們打了個招呼,算是禮貌之舉。
“嶽父若是要成就天下大事,那麽就必須要得到士人的支持。[]作為四世三公的袁家乃是海內外士人之首,門生故吏遍布於天下。隻要得了袁家的支持,那麽離嶽父的大事就不遠了。”李儒說道。
“大事,大事!吾自然想要成就!可是如今,他袁家卻是帶頭反我,他袁家作為士人之首,豈不是全天下的士人反我?如今撕破了臉皮,若是還不將那袁傀老匹夫斬殺,隻叫那些士人以為老夫怕了他們!”董卓恨恨道。
李儒搖頭苦笑一聲,對著董卓拱了拱手,道:“嶽父若是真的將那袁傀給一刀斬了,那可就是幫了那些關東之人的大忙了!若是有袁傀在,那無論是袁紹、袁術還是袁吉,至少在與嶽父交戰的時候有所顧忌。若是袁傀不在了,那他們可就真的沒什麽好顧忌的了,天下豪傑英雄皆為他們所用,到時當真要與嶽父爭個不死不休!這關東在以後可就真的不為嶽父所有了。”
看著董卓一臉驚異,李儒正色地問道:“敢問嶽父是想要整個天下,還是隻想要那關中和關西,做個一方霸主?”
董卓想也沒想,脫口而出道:“老夫自然是想要這整個天下了!”不過隨即又有些苦惱:“可是他袁家的子孫卻是帶頭來討吾,吾卻對他袁家沒有絲毫的行動,豈不是要讓他人看輕我董卓?”
李儒微微一笑,見嶽父已有鬆口之意,於是說道:“吾有一法,即使不能讓他袁家的那些子孫退兵,對嶽父俯首稱臣,也能讓他們在攻打嶽父的時候有些遲疑。若是再繼續攻打嶽父,必會被天下之人罵為不孝之人。”
董卓眼中一亮,忙問道:“文優有何方法快快道來!”
李儒一笑道:“嶽父可差人向那袁傀索要書信一封便可!”
“哦?莫非文優的計策便是要吾派人逼迫那袁傀向關外的袁紹、袁術和袁紹三人寫勸降信?”董卓疑惑道。
“是,也不是。”李儒笑道。
“文優此話何解?”不隻是董卓,就連一旁的眾人也是好奇地看著李儒,想要聽聽李儒這話到底是什麽意思。
“要叫那袁傀寫那書信恐怕不太容易。吾讓嶽父派人取那袁傀的一封書信隻不過是為了盜取他袁傀的筆跡爾!”李儒道。
“盜其筆跡?盜其筆跡有何用處?難不成再找個人來仿著他筆跡,再寫幾封書信交與那袁家的小子?”一旁的牛輔嗤之以鼻道。
“哈哈,牛將軍果然是聰慧之人!不錯!吾之意正是如此!”李儒大笑道。
“賢胥此計雖妙,可惜吾帳下卻是沒有如此能夠模仿別人筆跡的能人啊!”董卓先是一喜,接著有些歎氣道。
“嶽父勿憂!其實吾西涼軍中正有此能人,由此人出馬,必可手到擒來!”
“何人也?”
“正是那賈詡!”
……
袁吉的大軍連破洛陽三道屏障,來到了進入洛陽的最後一道屏障,虎牢關。不想大軍在這虎牢關前卻是阻滯不前。
前番三道蓋因守將皆非董卓之人,而董卓剛剛將洛陽穩住,隻派軍占領了臨近洛陽的幾個重要的關隘,其他的關隘還沒來得及派軍接收占領或是籠絡住守關將領,所以此次被袁吉鑽了空子,直接被袁吉毫不費力的攻下。
如今大軍來到這虎牢關前,守將正是董卓麾下之人。虎牢關有守軍一萬餘人,再加上虎牢關本身的雄偉險阻,袁吉連攻幾次不得,損失了幾千人馬後,便直接與其對峙起來。
其實袁吉真的要不惜一切代價將此虎牢關拿下也絕非不可能。之所以在損失了區區幾千人馬而不再攻打虎牢關,除了這虎牢關乃是天下雄關不易攻打外,最主要的就是此時袁吉已經從原先的悲痛中完全鎮靜了下來。
走在軍營的路道上,沒有理睬那些來來往往巡邏的軍士向自己行禮。仔細地想了想從洛陽傳出來的消息,袁吉覺得有些不合情理,這洛陽被破,城中大亂,眾多名臣被殺,卻是獨獨沒有叔父的消息。作為四世三公的叔父,若是真的被殺,不可能一點消息都沒啊!
仔細地想了想曆史上叔父的死因,袁吉卻是驚出了一身的冷汗!我,我,我怎麽成了曆史上的袁紹了!?我這不是在逼那董卓殺掉叔父嗎!?“呀”的一聲,袁吉仰頭倒下。身旁的袁烈和袁洪大驚失色,忙將袁吉從地上扶起,抬入軍帳中,喊郎中醫治。
沒過多久,袁吉就悠悠地醒來了,看著四周圍著的眾人露出欣喜的表情,袁吉心中稍稍感動。
當眾人問起袁吉為何暈倒在地的時候,袁吉又想到了叔父,心中悲痛,沒有任何的顧忌,在眾人麵前嚎啕大哭起來。一想到自己在得知洛陽被破,盧植等人被殺,還沒有弄清楚叔父是否已經被董卓殘害,就那麽魯莽地興兵攻打洛陽,袁吉心中便懊悔萬分。
又想到在汝陰的時候自己對老母親的保證,再想到叔父一家最後有可能因為自己的魯莽行動而被董卓殘害,袁吉心中就恨死了自己。痛恨自己在關鍵的時候沒有冷靜,在還沒有打探清楚叔父真正的情形時就如此魯莽出兵。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在明明知道曆史的情況下,卻是沒有去深究,還妄自地以為在洛陽將董卓打敗一次後,曆史會真正的改變。
看著在那悲痛的大聲嚎哭的袁吉,眾人也不免有些傷心。以為袁吉還在悲痛洛陽被董卓殘害的袁傀。而一旁的鮑信和淳於瓊二人卻是相視了一眼,麵露慚愧和懊悔之色。
大哭了一陣之後,袁吉悲痛的心情也是好了許多。對著身旁的眾人沉聲道:“諸位速速下令大軍撤退,撤到伊闕關。”
既然此時沒有傳來叔父已被董卓殘殺,那便是叔父一家還活著。
想到這,袁吉心中稍稍安慰,下令大軍撤到伊闕關,就是要給董卓一個信號。那就是我不打你虎牢關,你要保住我叔父的性命。
“這?”袁烈和袁洪見袁吉一停止大哭便下令撤軍,頓時感到有些迷茫。
“不必遲疑!速速撤軍!”袁吉大吼一聲道。
眾人聞聽心中一凜,頓時抱拳應了一聲諾,轉身離開營帳。看著鮑信和淳於瓊兩人離去的身影,袁吉狠狠地砸了一下床前。
當大軍撤回伊闕關後,袁吉又令人前去洛陽打探消息,確認叔父一家的情況。
而此時關東方麵傳來了袁紹、袁術和曹操他們的訊息。眾人已經完全招募好了大量的義軍正向洛陽處趕來。
每人招募的兵馬數量不等,有三四萬的,也有一兩萬的。作為袁家的大哥袁紹,此次在魏郡憑借著袁家的聲望,刺史韓馥的支持和當地士紳的解囊,不僅招募到了三萬多的人馬,還得到了大量的錢糧。
袁紹與韓馥共領大軍六萬向河內進發,與河內的王匡、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以及上黨太守張揚等人會與滎陽。滎陽一處集合起來的大軍達到十五萬餘人。
此後曹操等人趕到陽城,發現袁吉已經先於他們出發攻打洛陽,已經連下三關之後便馬不停蹄地趕至虎牢與袁吉會合。袁吉以虎牢難打為由,退兵至伊闕關後,恰好與趕來的曹操等人會合。伊闕關兵馬遂達到十萬人。
而於此同時處於南邊的袁術也與劉表會合漸漸屯兵至宜陽。長沙太守孫堅本為勤王兵馬之一,且因長沙距離洛陽較遠,卻是沒有及時趕到,此時正好趕到那南陽,便加入了袁術的宜陽大軍。此路大軍最少,隻有不到六萬人。
此時關東兵馬明顯分為東、北、南三路。兵馬最多者當屬袁紹一路,其次為袁吉一路,而袁術最末。
除了這些離洛陽比較近些的勤王兵馬全部到達之後,離洛陽比較遠些的兵馬也漸漸到達。那幾路兵馬分別為右北平太守公孫瓚,北海太守孔融,徐州刺史陶謙,山陽太守袁遺。其中公孫瓚、陶謙和袁遺三人加入到了袁紹的滎陽大營,而孔融加入到了袁吉的伊闕關大營。
雖然整個關東的勤王兵馬看似人數多了,力量強大了,但是整體的戰鬥力卻是降低了。蓋因勤王兵馬都是相互獨立的,概不同屬,打起仗來都是各自為戰,沒有統一的指揮。有介於此,遠在滎陽的袁紹便通知各路諸侯速到滎陽,商量著今後如何統一剿滅董卓的大事。
各路諸侯也意識到了各自的問題,於是紛紛表示同意。
袁吉心中清楚,此次前去滎陽的話,最主要的應該是選出來一個所謂的盟主了。若是不出意外的話,這個盟主之位肯定是大哥袁紹的了。不過無論如何,在沒有確認洛陽中的叔父還是否真正的活著,袁吉也不會答應聯軍開到虎牢關下攻打董卓。
在將大營安排妥當之後,眾人便連夜帶著各自手下的猛將數員,親兵若幹,馬不停蹄地向袁紹的滎陽大營而去。
幾天後,眾人便來到了滎陽大營,遠在宜陽的袁術等人也不例外。
此時的滎陽大營已經集聚了今後幾乎所有有實力追逐天下的諸侯。這些人當中有袁吉認識的,也有袁吉不認識的。不管認識還是不認識,袁吉都一一客氣地向他們打了個招呼,算是禮貌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