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眾人一臉疑惑地看著自己,沮授沒有再廢話,直接說道:“明公手下兵馬本來就隸屬於豫州兵馬。如今我等將兵馬直接開往潁川,趁機將潁川之地拿下,作為一立足之地,他人不會說三道四。然後明公再遣人與兗州刺史劉岱取得聯絡,讓劉岱去攻打孔,與其約定同攻豫州,之後同分,劉岱貪婪之輩,必會欣喜。這時明公可再遣一人到豫州刺史孔處請命抵擋劉岱,孔必然應允。屆時明公可在迎擊劉岱的路上以糧草和兵源不濟將陳郡和汝南拿下,此兩郡一下,則豫州大半已歸明公。到時我等屯軍於陳郡上,坐看劉岱攻打孔。孔抵擋不住必會請明公擊劉岱。此時明公可派遣一人入譙郡脅迫孔讓其讓出豫州刺史一職,若其不肯,明公可坐看其被劉岱消滅,若其答應,明公可引兵擊劉岱。劉岱兵馬久攻孔必然疲乏必不會是明公對手,屆時將劉岱驅除,豫州歸明公矣!”
眾人聽得大喜。袁吉“霍”地站了起來,大聲道:“就按軍師之計!”隨後大手一揮,道:“起兵拔寨,向潁川進發!”
眾人轟然應諾。
袁吉的離去使得洛陽的聯軍又少了一員。作為盟主的袁紹知道,聯軍已經解散,自己這一盟主已經名不符其實,搖搖頭,歎了一口氣,喚過身邊的許攸道:“子遠啊!通知餘下的人各回駐地吧!我們回魏郡。”
一旁的許攸點了點頭,應了聲。
幾天之後,袁吉三萬五千大軍來到潁川郡,潁川郡的太守早就被淳於瓊殺了,此時卻是沒有太守之地,整個潁川郡的政事屬於完全癱瘓狀態,由此各地卻是出現了不少以打劫為生的盜匪。
袁吉要將潁川郡納為立足之地,那麽就要將其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現在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將潁川各地的盜匪給除掉。一聲令下,袁吉分出手下兩萬精兵,以陽城為中心兵分四路,向各地剿匪。凡是願意下山投降的賊匪袁吉令人擇其精壯打入軍隊,不願投降的直接滅其山門。十幾日下來,整個潁川郡的盜匪為之一清,治安明顯好轉,各地百姓感恩戴德,紛紛歌頌袁吉大軍為義軍。
通過收拾盜匪,不僅使得袁吉的軍隊平地裏多了五千人,使得袁吉大軍重新湊齊了四萬,還使得袁吉在潁川贏得了民心。
袁吉見此知道這潁川郡算是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不過潁川郡隻是自己暫時的一個立足點,自己要將其納為己有,那就必須要留下一個得力之人治理潁川。
將自己手下的幾個人考慮了一番之後,袁吉覺得還是將淳於瓊留下做太守比較好。畢竟淳於瓊是潁川人,而其本人雖然是個武人,但是也頗有些才華,最重要的是這人老實,對自己忠誠。
當袁吉將淳於瓊留下做潁川太守的事情告知眾人後,見眾人沒有反對,於是這件事便定了下來。不過淳於瓊一人治理這潁川肯定是有些忙不過來,於是袁吉又撥給他幾個從袁家文館中出來的文士來幫助他。
潁川郡是一個出人才的地方,在原本的曆史中,潁川郡可以說是整個三國曆史中出人才的搖籃,想出名的荀、荀攸、郭嘉,徐庶等人全部出自潁川。本著求賢的心態袁吉在潁川的這幾日去拜訪了一下賢才。可惜那些賢才不是出遊去了不在家,便是早就搬走了,這使得袁吉很是鬱悶。
既然已經將潁川郡穩定了下來,袁吉便決定按照沮授的計策派人出使兗州刺史劉岱,與他暗中約定攻打孔,實施奪取豫州的計策。
此時兗州刺史府,劉岱從洛陽回歸已有好幾日,卻是在不斷招兵買馬。看著袁吉派來使者所遞上的書信,劉岱大喜過望。吾正招兵買馬,準備討那孔以報洛陽之狠,沒想到這袁吉居然與我聯絡一起攻打孔,之後平分豫州,真是天助我也!
想罷,劉岱派人喚來手下文武,召集兵馬攻打孔。幕僚許汜勸說道:“兗州民生凋敝,盜匪四起,東郡太守曹操對兗州虎視眈眈,使君理應先專心於兗州,恢複兗州民生,剿除匪賊,將東郡太守曹操收服,然後可攻豫州!”
劉岱嗤之以鼻:“汝一腐生懂得什麽!吾攻豫州孔奪得豫州富裕之地,可解兗州民生凋敝之狀,再攜得勝之師橫掃兗州盜匪,不在話下。至於那東郡的曹操,哈哈,自其被董卓伏擊之後手下兵不滿五千,如何對我有威脅?若是其真對我有什麽威脅,我不介意攻打豫州之後將其一並解決了。”
“大哥所言在理!攻打豫州小弟願為大哥先鋒!”
劉岱視之,原來是自己胞弟劉繇,劉岱喜道:“吾弟為先鋒,我無憂!”
治中王鍇堅決反對劉岱攻打豫州:“豫州乃是大漢之土,使君無故攻打豫州,他人必稱使君為謀逆之人!”
劉岱聽了,大怒:“什麽謀逆!我是劉氏子孫,這天下是我們劉家的!我打豫州孔隻不過拿回屬於我們劉家的東西,汝還說什麽謀逆,吾立斬汝!”
王鍇諾諾不敢言。劉岱見了大手一揮,“以正禮為先鋒,統兵兩萬先行,吾自統三萬大軍在後!其餘眾人與我好生看守兗州以待吾凱旋歸來!”
眾人轟然應諾!
快馬早已探得兗州劉岱大軍動向,報於豫州刺史孔。孔得到探報,大驚之下,忙召集手下文武商議。
治中從事許靖站出道:“兗州刺史劉岱大逆不道,領兗州之眾私自攻打使君,顯然已不將大漢的威嚴放在眼中。使君理應出兵迎擊!”
“不可!劉岱大軍有五萬,我豫州兵馬在前次討伐董賊之時損失慘重,兵卻是不足兩萬,若是出城與其拚鬥恐怕不是其敵手,到時州城無兵可守,怎生是好?”荀正擔憂道。
“那以主簿之見豈不是要我等靜坐州城以待劉岱大軍來攻?”許靖一瞪眼道。
“那又有什麽辦法呢!敵眾我寡,堅守城池說不定還能抵抗數日,待其糧盡,其自退。若是出城迎戰勝了還好說,若是敗了那後果卻是可以想象了。”荀正無奈道。
“主簿大人何必長他人誌氣!某不才,願領兵馬一萬去戰了劉岱,吾定可幫使君將那劉岱驅除出境!”
眾人視之,原來是兵曹杜默。
孔聽了卻是一喜:“汝若是真能將那劉岱擊退,吾必有重賞!”
杜默抱拳喜道:“使君盡管放心,吾手下勇將多名,必可勝那劉岱。”
荀正見了臉色一變,出言反對,但是孔卻是不聽,執意讓杜默領兵出戰。荀正無奈歎了一口氣:“豫州危矣!”
那兵曹杜默耀武揚威地領著一萬兵馬去了,沒過幾天卻是傳來杜默戰敗的消息,一萬大軍被杜默敗得幹幹淨淨,其本人也是死於陣中。據敗兵回來說,原來劉岱軍中有一大將,武藝高超,兩軍鬥將之時,幾回合便將杜默手下的幾員猛將斬殺。杜默大驚之下,領軍撤退,後麵劉軍殺來,那將勇不可擋,直撲杜默,杜默不妨之下被那將從後麵拋飛而來的小戟打下馬來,頓時被踐踏而死。豫州兵馬見主將已死,立時大亂,頓時撤退變成了大潰散,劉軍從後掩殺,降者無數。
孔得到前方戰敗的消息,驚得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別駕許邵道:“使君當務之急乃是召集城中鄉勇助軍守城!”
主簿荀正勸道:“使君不必氣惱,譙縣城中還有精兵一萬,加上城中鄉勇相助,憑借譙縣厚城,定會將那劉岱阻於城下,待彼糧盡自會退去。”
孔頓足道:“悔不聽君之言,以致遭此窘境,這防禦城池之事便托付於君了。”
“使君但請放心,一切交與正,必會盡力守城將那劉岱擊退!”荀正一臉正色。
“使君!死守豫州不是正途,理應派遣使者求救於四方豪傑。徐州刺史陶使君寬厚仁慈,有長者之風,使君可派人請其出兵救於困苦,其必會出兵救我豫州。”治中許靖拱手道。
孔聽了許靖之言頓時轉憂為喜,大讚道:“治中之言甚是,徐州刺史陶謙與我有舊,其必會出兵救我,徐州兵精,屆時將劉岱趕出豫州不成問題!”
接著又對下首眾人問道:“誰願出使徐州請來救兵?”
別駕許邵站出,拱手大聲道:“邵願替使君出使徐州請來徐州之兵以解豫州之困局。”
孔聽了頓時大喜,“別駕真乃忠義之士!別駕當速去速回!”
許邵拱手應了一聲,轉身離去。
就在許邵退下去準備收拾一番去徐州的時候,一名守吏走了進來,對著孔便是一拜,隨後拱手道:“啟稟使君,左將軍使者在府外請求麵見使君!”
眾人聽了頓感疑惑,孔擺手道:“讓其進來!”
不一會兒,呂範緩步而進,見得上首的孔之後,躬身拜道:“左將軍帳下司馬呂範見過使君!”
孔見來人麵色白皙,身穿一件皂色青袍,言語之中自是充滿一股自信,心中不由大讚,對呂範也是印象極好。
“不知左將軍差汝來所為何事?”孔問道。
呂範拱手再拜道:“使君與我家將軍同會於滎陽,誓除董賊,皆是義士。然天不與人願,自聯軍解散之後,使君回歸豫州,我家將軍卻是在外飄零,無容身之地。今我家將軍差某前來為的便是請求使君看在滎陽結盟的份上與我家將軍一塊立身之地。如此則感激不盡!”
“不知左將軍現在何處?”
眾人聽得大喜。袁吉“霍”地站了起來,大聲道:“就按軍師之計!”隨後大手一揮,道:“起兵拔寨,向潁川進發!”
眾人轟然應諾。
袁吉的離去使得洛陽的聯軍又少了一員。作為盟主的袁紹知道,聯軍已經解散,自己這一盟主已經名不符其實,搖搖頭,歎了一口氣,喚過身邊的許攸道:“子遠啊!通知餘下的人各回駐地吧!我們回魏郡。”
一旁的許攸點了點頭,應了聲。
幾天之後,袁吉三萬五千大軍來到潁川郡,潁川郡的太守早就被淳於瓊殺了,此時卻是沒有太守之地,整個潁川郡的政事屬於完全癱瘓狀態,由此各地卻是出現了不少以打劫為生的盜匪。
袁吉要將潁川郡納為立足之地,那麽就要將其掌控在自己的手中,現在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將潁川各地的盜匪給除掉。一聲令下,袁吉分出手下兩萬精兵,以陽城為中心兵分四路,向各地剿匪。凡是願意下山投降的賊匪袁吉令人擇其精壯打入軍隊,不願投降的直接滅其山門。十幾日下來,整個潁川郡的盜匪為之一清,治安明顯好轉,各地百姓感恩戴德,紛紛歌頌袁吉大軍為義軍。
通過收拾盜匪,不僅使得袁吉的軍隊平地裏多了五千人,使得袁吉大軍重新湊齊了四萬,還使得袁吉在潁川贏得了民心。
袁吉見此知道這潁川郡算是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不過潁川郡隻是自己暫時的一個立足點,自己要將其納為己有,那就必須要留下一個得力之人治理潁川。
將自己手下的幾個人考慮了一番之後,袁吉覺得還是將淳於瓊留下做太守比較好。畢竟淳於瓊是潁川人,而其本人雖然是個武人,但是也頗有些才華,最重要的是這人老實,對自己忠誠。
當袁吉將淳於瓊留下做潁川太守的事情告知眾人後,見眾人沒有反對,於是這件事便定了下來。不過淳於瓊一人治理這潁川肯定是有些忙不過來,於是袁吉又撥給他幾個從袁家文館中出來的文士來幫助他。
潁川郡是一個出人才的地方,在原本的曆史中,潁川郡可以說是整個三國曆史中出人才的搖籃,想出名的荀、荀攸、郭嘉,徐庶等人全部出自潁川。本著求賢的心態袁吉在潁川的這幾日去拜訪了一下賢才。可惜那些賢才不是出遊去了不在家,便是早就搬走了,這使得袁吉很是鬱悶。
既然已經將潁川郡穩定了下來,袁吉便決定按照沮授的計策派人出使兗州刺史劉岱,與他暗中約定攻打孔,實施奪取豫州的計策。
此時兗州刺史府,劉岱從洛陽回歸已有好幾日,卻是在不斷招兵買馬。看著袁吉派來使者所遞上的書信,劉岱大喜過望。吾正招兵買馬,準備討那孔以報洛陽之狠,沒想到這袁吉居然與我聯絡一起攻打孔,之後平分豫州,真是天助我也!
想罷,劉岱派人喚來手下文武,召集兵馬攻打孔。幕僚許汜勸說道:“兗州民生凋敝,盜匪四起,東郡太守曹操對兗州虎視眈眈,使君理應先專心於兗州,恢複兗州民生,剿除匪賊,將東郡太守曹操收服,然後可攻豫州!”
劉岱嗤之以鼻:“汝一腐生懂得什麽!吾攻豫州孔奪得豫州富裕之地,可解兗州民生凋敝之狀,再攜得勝之師橫掃兗州盜匪,不在話下。至於那東郡的曹操,哈哈,自其被董卓伏擊之後手下兵不滿五千,如何對我有威脅?若是其真對我有什麽威脅,我不介意攻打豫州之後將其一並解決了。”
“大哥所言在理!攻打豫州小弟願為大哥先鋒!”
劉岱視之,原來是自己胞弟劉繇,劉岱喜道:“吾弟為先鋒,我無憂!”
治中王鍇堅決反對劉岱攻打豫州:“豫州乃是大漢之土,使君無故攻打豫州,他人必稱使君為謀逆之人!”
劉岱聽了,大怒:“什麽謀逆!我是劉氏子孫,這天下是我們劉家的!我打豫州孔隻不過拿回屬於我們劉家的東西,汝還說什麽謀逆,吾立斬汝!”
王鍇諾諾不敢言。劉岱見了大手一揮,“以正禮為先鋒,統兵兩萬先行,吾自統三萬大軍在後!其餘眾人與我好生看守兗州以待吾凱旋歸來!”
眾人轟然應諾!
快馬早已探得兗州劉岱大軍動向,報於豫州刺史孔。孔得到探報,大驚之下,忙召集手下文武商議。
治中從事許靖站出道:“兗州刺史劉岱大逆不道,領兗州之眾私自攻打使君,顯然已不將大漢的威嚴放在眼中。使君理應出兵迎擊!”
“不可!劉岱大軍有五萬,我豫州兵馬在前次討伐董賊之時損失慘重,兵卻是不足兩萬,若是出城與其拚鬥恐怕不是其敵手,到時州城無兵可守,怎生是好?”荀正擔憂道。
“那以主簿之見豈不是要我等靜坐州城以待劉岱大軍來攻?”許靖一瞪眼道。
“那又有什麽辦法呢!敵眾我寡,堅守城池說不定還能抵抗數日,待其糧盡,其自退。若是出城迎戰勝了還好說,若是敗了那後果卻是可以想象了。”荀正無奈道。
“主簿大人何必長他人誌氣!某不才,願領兵馬一萬去戰了劉岱,吾定可幫使君將那劉岱驅除出境!”
眾人視之,原來是兵曹杜默。
孔聽了卻是一喜:“汝若是真能將那劉岱擊退,吾必有重賞!”
杜默抱拳喜道:“使君盡管放心,吾手下勇將多名,必可勝那劉岱。”
荀正見了臉色一變,出言反對,但是孔卻是不聽,執意讓杜默領兵出戰。荀正無奈歎了一口氣:“豫州危矣!”
那兵曹杜默耀武揚威地領著一萬兵馬去了,沒過幾天卻是傳來杜默戰敗的消息,一萬大軍被杜默敗得幹幹淨淨,其本人也是死於陣中。據敗兵回來說,原來劉岱軍中有一大將,武藝高超,兩軍鬥將之時,幾回合便將杜默手下的幾員猛將斬殺。杜默大驚之下,領軍撤退,後麵劉軍殺來,那將勇不可擋,直撲杜默,杜默不妨之下被那將從後麵拋飛而來的小戟打下馬來,頓時被踐踏而死。豫州兵馬見主將已死,立時大亂,頓時撤退變成了大潰散,劉軍從後掩殺,降者無數。
孔得到前方戰敗的消息,驚得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別駕許邵道:“使君當務之急乃是召集城中鄉勇助軍守城!”
主簿荀正勸道:“使君不必氣惱,譙縣城中還有精兵一萬,加上城中鄉勇相助,憑借譙縣厚城,定會將那劉岱阻於城下,待彼糧盡自會退去。”
孔頓足道:“悔不聽君之言,以致遭此窘境,這防禦城池之事便托付於君了。”
“使君但請放心,一切交與正,必會盡力守城將那劉岱擊退!”荀正一臉正色。
“使君!死守豫州不是正途,理應派遣使者求救於四方豪傑。徐州刺史陶使君寬厚仁慈,有長者之風,使君可派人請其出兵救於困苦,其必會出兵救我豫州。”治中許靖拱手道。
孔聽了許靖之言頓時轉憂為喜,大讚道:“治中之言甚是,徐州刺史陶謙與我有舊,其必會出兵救我,徐州兵精,屆時將劉岱趕出豫州不成問題!”
接著又對下首眾人問道:“誰願出使徐州請來救兵?”
別駕許邵站出,拱手大聲道:“邵願替使君出使徐州請來徐州之兵以解豫州之困局。”
孔聽了頓時大喜,“別駕真乃忠義之士!別駕當速去速回!”
許邵拱手應了一聲,轉身離去。
就在許邵退下去準備收拾一番去徐州的時候,一名守吏走了進來,對著孔便是一拜,隨後拱手道:“啟稟使君,左將軍使者在府外請求麵見使君!”
眾人聽了頓感疑惑,孔擺手道:“讓其進來!”
不一會兒,呂範緩步而進,見得上首的孔之後,躬身拜道:“左將軍帳下司馬呂範見過使君!”
孔見來人麵色白皙,身穿一件皂色青袍,言語之中自是充滿一股自信,心中不由大讚,對呂範也是印象極好。
“不知左將軍差汝來所為何事?”孔問道。
呂範拱手再拜道:“使君與我家將軍同會於滎陽,誓除董賊,皆是義士。然天不與人願,自聯軍解散之後,使君回歸豫州,我家將軍卻是在外飄零,無容身之地。今我家將軍差某前來為的便是請求使君看在滎陽結盟的份上與我家將軍一塊立身之地。如此則感激不盡!”
“不知左將軍現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