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老二看著趙雲那副古怪的盔甲,哭笑不得的說:“少爺,要是小人沒看錯的話,這副鎧甲放在大清,那可是王公貝勒才能用的好東西。(.無彈窗廣告)鋼質色澤烏亮,隱隱泛出藍光,是采用了日本人的百煉鋼技法,每片鱗甲上都帶有天生附帶的花紋圖案,這樣堅硬程度不輸板甲,重量卻僅比皮甲稍重的上好鎧甲,可謂是鎧甲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不過,少爺現在可不是大清朝了,早就是洋槍火炮了,您還用這個擋子彈,估計懸!
趙雲想想也是,這玩意跟頭盔一樣,防彈片還可以,直接抵禦子彈,估計夠嗆!可是要是鎧甲再加重,自己也背不動啊!
看趙雲沉思不語,邵老二繼續說到,“少爺,您還是派兩個盾牌兵也身穿重甲,手持鋼盾,在一旁保護您,這樣估計能夠好些!”
“有道理,咦!邵老二你腦子挺好使的嗎?你是怎麽想出這招來的?”
“嗬嗬,少爺您忘了小的在清軍中當過兵,那時的哨長身邊就有親兵是專門為其擋子彈的。”邵老二不好意思的說道。
“嗯,不錯,不錯,這個法子好,不過兩個不夠,我要派八個,這樣才能全方位保護我嘛!”趙雲隻顧自說自話。
邵老二在一旁聽的一陣錯愕!
試完了盔甲,趙雲看著時間還早又拿起了一本古籍。這可是真的古籍哦!是問許副縣長從縣衙借來的,宜興縣的縣誌。
為什麽要看縣誌?
因為趙雲要找人,找三個非常牛的人物。其中兩個還有些傳奇、神話色彩。而這三個人除了最後一個,也是功績最小的一個被人知曉外,其他兩個都是名聲不顯。
他們三人分別是,周處、陳慶之、盧象升,他們三個都是宜興人,不過不是同一時代的,但都是介於牛a和牛c之間的人物。而且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實誠,趙雲想在他們身上學習一點軍事知識,哪怕是一鱗半爪也成,馬上要上戰場了,趙雲心裏也急啊!
這也算的上是臨陣磨槍!
先來說說“陽羨第一人物”,周處。
周處(236年~297年),字子隱。東吳吳郡陽羨(今江蘇宜興)人,鄱陽太守周魴之子,他爺爺也是官員,他應該算是官三代。
所以周處年少時縱情肆欲,為禍鄉裏,後來為了改過自新去找名人學習,浪子回頭,改過自新,功業更勝乃父,在本地留下“周處除三害”的傳說。
周處年輕時,為人蠻橫強悍,任俠使氣,是當地一大禍害。義興的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隻白額虎,一起禍害百姓。義興的百姓稱他們是三大禍害,三害當中周處最為厲害。
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實際上是希望三個禍害相互拚殺後隻剩下一個。周處立即殺死了老虎,又下河斬殺蛟龍。蛟龍在水裏有時浮起、有時沉沒,漂遊了幾十裏遠,周處始終同蛟龍一起搏鬥。經過了三天三夜,當地的百姓們都認為周處已經死了,輪流著對此表示慶賀。
結果周處殺死了蛟龍從水中出來了。他聽說鄉裏人以為自己已死,而對此慶賀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實際上也把自己當作一大禍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於是便到吳郡去找陸機和陸雲兩位有修養的名人。當時陸機不在,隻見到了陸雲(其實周處青年時,陸雲還隻是個小孩,他的存在就是為了傳達後麵的話),他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陸雲,並說:“自己想要改正錯誤,可是歲月已經荒廢了,怕最終沒有什麽成就。”陸雲說:“古人珍視道義,認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誌向,隻要能立誌,又何必擔憂好名聲不能傳揚呢?”周處聽後就改過自新,終於成為一名忠臣。
後來陝北,甘肅一帶的氐人造反,朝廷找到梁王去鎮壓,權臣們就要趁機把周處搞去做前鋒,好借刀殺人。周處的一個好朋友就上書給皇帝,說周處雖然忠勇果敢,但是結怨太多,到時候衝殺時沒有人願意支援,肯定會白白喪命。請朝廷不要派周處去送死,可當時的皇帝就是那個有名的納悶老百姓為什麽不吃肉糜的晉惠帝,哪裏理會這麽多。周處的朋友又勸他以終養老母為由,辭去這個差使,周處慨然拒絕,表示忠孝不能兩全,既然做了這個,就不能顧及私義,死也就死了。最終還是隨軍出發了。
到了前線,梁王就以周處勇猛為由,讓他帶五千人馬去衝擊敵營,一晚上連催三次命其立即進戰,周處以五千兵力,對陣七萬敵軍。戰鬥從早上持續到晚上,直到腹綏腸鳴,弦絕矢盡,梁王也沒有派一個士兵支援,可憐周處最後竟死在亂陣中。死前賦詩一首:去去世事已,策馬觀西戎。藜藿甘梁黍,期之克令終。
好!猛虎和蛟龍都出現了,趙雲不得不懷疑這龍到底是什麽動物?
龍在華夏古代文化中,以特殊的涵義占據了各個領域,並成為中華文化的精神象徵。
有關於龍的傳說,就有夏朝君王孔甲曾經命令手下劉累養過龍。當時是一公一母,但後來母的死了,劉累就用龍肉侍奉孔甲。孔甲吃饞了,龍肉卻沒了,劉累就逃跑了。劉累就是現在劉氏這個大姓的始祖。
而日本人卻喊著他們有龍的標本。
雖說在日本大阪速浪區的瑞龍寺,有條未長大的幼龍標本。但日本至少有兩間瑞龍寺,一間是富山縣高岡市的瑞龍寺,這件寺院很大,也是日本的國寶,但是並沒有收藏任何龍的標本,而另一間,則是大阪速浪區的瑞龍寺,非常小,在地圖上找不到,因為它的真正名字叫做“鐵眼寺”。按照在大阪本地人的說法,這個鐵眼寺其實隻有幾百平米,但是很出名並不是龍的標本,而是河童之手,
因為在日本有很多寺院自稱擁有異界生物的標本,不過一般都是用魚類鳥類爬行類和人類嬰兒或者猴子的屍體拚接而成的,由於瑞龍寺從來不將這自稱擁有的標本拿出來做研究,所以究竟是不是真品,無法證明。所以,在日本基本沒人相信那是真的。
日本大阪的瑞龍寺展示的是一個小型的幹製龍標本,這個龍標本據說是明朝時由漁夫在海邊捕獲,後由華夏商人出口到日本,被日本著名收藏家萬代藤兵衛買下。萬代藤兵衛又將標本捐給了瑞龍寺,一直保存至今。這個標本經過防腐處理,外麵塗滿金粉,龍頭上有角,嘴邊有長須,眼形巨大,有三隻爪,全身覆蓋鱗片,與雕塑作品中的龍相當接近。標本僅有一公尺長,可能是還未長大的幼龍。
不僅有龍還有人魚、和河童幹癟的標本,類似木乃伊。
人魚是公元1682年天和二年,日本外海有漁民捕撈到的,將消息告訴了喜歡收購一些稀奇古怪的富商萬代藤兵衛購入。萬代藤兵衛高興的不得了,想要飼養活的人魚,但富商萬代藤兵衛公開將人魚給世人看,不幸的是人魚沒活多久,就被萬代藤兵衛養死了,結果被製成標本。
好了不扯那些了,回過頭來看後麵的五千對七萬,這位猛人到底是怎麽打的還是沒說清,不過死戰也算是一招,這點趙雲對自己的傀儡兵還是有信心的。
那接下來再看另一位猛人,首先聲明此人比中的豬腳還要牛叉,但卻是真實人物,勿吐槽。
其實趙雲找縣誌也就是想學學他是如何打仗的,就連用兵如神的一代偉人——太祖,雖然飽讀兵書,仍然非常欣賞、佩服陳慶之。在解放後的一段時間裏,他對《陳慶之傳》一讀再讀,在傳記內許多處又圈又點,劃滿著重線,並充滿深情地批注:“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看過華夏古代戰爭史,總有一些以少勝多的例子令人記憶深刻,
項羽彭城破諸侯:三萬對五十六萬;
韓信破趙之戰:一萬二千對二十萬;
劉秀昆陽之戰:三千對四十二萬;
張遼合淝大戰:八百對十萬;
淝水之戰:八萬對一百一十二萬;
……
這些仗按照一般人的邏輯都是不可能打贏的,但是無巧不成書,沒有這些偶然,那麽會體現出這些天才,而此地就有一位,陳慶之。
也許有些人認為以少勝多是在特定的條件下、特定的地點、特定的天氣下,巧合的偶爾為之,有可能這樣的主將一輩子就打了那麽一場驚天動地的戰役。
可這位一輩子打了上百仗,幾乎全部都是在一比數十甚至上百的比例下打的。而且很嚴重的問題是,他還是用少量步兵磕死大量騎兵的那種。
那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位牛人,在後世很多人還是從田中芳樹的《奔流》中了解到有這麽一位人物,對陳慶之的實力都覺得難以置信估計與他對陣的敵人也是這樣想的,還有很多人大概也會驚歎自己竟然連這樣的名將都不了解,華夏人竟然要由日本人寫的小說來反哺曆史知識,真是慚愧。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雲,漢族,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南北朝時期南朝梁的將領。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後為武威將軍。
一個“少”字,學問卻是很大,因為陳慶之出身寒門可能是個庶族讀書人或者小官吏(蕭衍後來在褒獎他的詔書中寫“本非將種,又非豪家”)的兒子。
中國古代,尤其是兩晉南北朝那段時間,庶族(下級地主或者讀書人)和士族(高級地主或者讀書人)之間的分界線是相當嚴格的,庶族不大見得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而且他的武藝很差:“射不穿劄,馬非所便”,難開普通弓弩,不善於騎馬和射箭,可以說連普通小兵都不如。因此陳慶之的青少年,也許還包括中年,是以宮廷侍從的身份度過的。當時的皇帝是梁武帝蕭衍,陳慶之跟著皇帝先是下了二十幾年棋:“高祖性好棋,每從夜達旦不輟,等輩皆倦寐,惟慶之不寢,聞呼即至,甚見親賞。”但他前半生的履曆除了這個就是空白了。
直到公元525年,陳慶之才有了生平第一次帶兵機會,那年他已經42歲了。也就是說他之前長年不得重用,就是陪皇帝下棋。但下棋的人腦袋聰明啊,況且和皇帝下棋更是要有水準,贏得多了皇帝不高興,輸的多了皇帝沒興趣,這個度還真是十分的難以把握。而他竟然和皇帝下了那麽多年的棋,可見其腦袋絕對是非常聰明的。
陳慶之生平第一次帶兵是被任命為武威將軍和其他將領一起去迎接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投的,仗沒打成,但開始了他隻有15年的戰鬥生涯。
接受叛投後,蕭衍任命陳慶之為宣猛將軍、文德主帥領兵兩千護送豫章王蕭綜接管徐州。北魏當然不可能丟掉徐州這塊戰略要地,派兩位宗室元延明、元彧領兵二萬,在陟口一帶紮下營寨準備進兵,陳慶之得到消息之後,逼近敵人營壘揮師直擊,這是他實實在在打的第一仗,很可能也是他所有戰鬥中實力比例與敵人最接近的一仗。1:10的戰鬥結果是,二元的兩萬人馬在一通鼓之間被陳慶之的兩千人馬擊潰敗逃。從此兩國都知道了陳慶之這個名字。
公元527年,陳慶之從曹仲宗伐渦陽,從他領兵甚少但有假節,從參與軍機以及擁有假節這一點可以看出,他很可能是監軍一類的角色。北魏則派遣宗室元昭等人領軍十五萬救援,前軍部隊趕到駝澗。當時手下隻有兩百人的陳慶之建議夜襲,另一將領韋放則認為敵軍的前鋒部隊都是精銳,不易取勝。陳慶之最後說你們都不去我帶我那兩百人去。於是,他帶領自己的部屬二百,長途奔襲四十裏,一夜之內乘魏軍遠來新至,打了個出其不意,擊敗了北魏的先頭部隊,北魏的大部隊聽到先頭部隊被打敗了,全軍震恐,行動遲緩,士氣大跌。他確實了不起,他能夠看清敵情,魏15萬大軍長途遠征疲勞是肯定的,再加北人初到南方,水土不服,更重要的是大軍中部族占了多數,這樣一來他隻需打散這些被拉壯丁給拉來,本來就不想打仗的部族隊伍,然後趁勢掩殺。
但雙方的實力比較實在是相差太多,因此雙方在渦陽附近自春至冬打了近一年,戰鬥上百次,勝負還未分,但北魏的援軍已經在梁軍的後方築起營壘,形成夾擊之勢。曹、韋二人實在是打不下去了,準備撤退。陳慶之拿著假節在大營門口堵住部隊,力主決戰。曹、韋嚇住了,把指揮權交給了他。陳慶之立刻率領精銳夜襲北魏援軍自以為堅不可摧的十三道營壘,破其四壘,渦陽城主王緯乞降。梁軍乘勝強攻,俘斬甚多,其餘九壘皆潰。梁軍大獲全勝,魏軍的屍首淤塞了淮水的支流。但這些和陳慶之後期的軍事輝煌比起來,簡直微弱得不值一提。
公元528年,北魏發生內亂,有實力的諸如蕭寶寅、葛榮、爾朱榮等紛紛割據,而且爾朱榮大肆屠殺北魏皇室,沒實力的象北海王元顥,就隻有象春秋時期那樣自托他國,借助他國的力量去成為本國的皇帝。於是元顥以本朝大亂為由降梁,並請梁朝出兵助其稱帝。蕭衍為了敷衍元顥,又有試探北魏的想法,於是以元顥為魏王,並以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率兵7000人護送元顥北歸上洛陽稱帝。
其實元顥也知道自己的斤兩,沒打算真的打下洛陽,他出兵不久就稱帝不走了,給封陳慶之為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一堆官職,命其繼續督軍西上攻滎陽,委任他自行戰鬥。於是在連綿的春雨之中,陳慶之帶領自己直屬的區區七千部隊,開始了神話一般的北伐之旅。
公元529年4月,陳慶之領兵乘北魏征討邢杲起義軍之際,乘虛攻占滎城(今河南商丘東),進逼梁國(今河南商丘)。
陳慶之攻克滎城後,進軍睢陽。睢陽的守將叫做丘大千,就是在陳慶之初陣中以十倍兵力據營防守而仍然被打敗的那家夥。現在這仗幾乎完全是當初那仗的重演:七千對七萬,一樣的一比十,一樣的軍力多的反而防守,不過這次丘大千吸取教訓,連築了九座營壘抵擋而已。但結果毫無二致:不怪丘大千,隻怪他遇到了陳慶之。陳慶之假裝精通妖術,令他的軍隊都身穿奇裝異服,打仗時口念異語。滎城大戰時,城下一夜之間竟突起數千塚,梁軍皆穿白袍,四周迷煙,鬼號一響,數千兵士掘墳而出,魏兵見狀四散奔逃,潰不成軍。陳慶之一上午就攻陷了其中三座,丘大千完全失去了鬥誌,於是舉眾投降。其實是他事先挖好墳頭,讓兵士進去藏好,號令一響就出來,古代人很迷信,以為是陰兵,所以丟盔卸甲,扭頭就跑.以後打仗魏兵有了心病。
元顥遂進駐睢陽(今河南商丘南),授予陳慶之使持節、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時魏濟陰王元暉業率羽林軍2萬來援,占據考城阻擋陳慶之,考城四麵環水,易守難攻。陳慶之在水麵築壘,攻下考城,生擒元暉業,“獲租車七千八百輛”。勝利之後,陳慶之繼續進軍洛陽。一路上有不少地方聞風歸降。
5月,魏帝元子攸分派部眾扼守滎陽(今屬河南)、虎牢(今滎陽西北汜水鎮)等地,以保衛京都洛陽。魏左仆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等率羽林軍7萬守滎陽,以拒梁軍。魏軍兵鋒甚銳,加上滎陽城堅,陳慶之攻之不克。時魏將上黨王元天穆大軍將至,先遣其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領胡騎5000、騎將魯安率夏州步騎9000增援楊昱。又遣右仆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率騎兵1萬,進據虎牢。魏軍共計30萬人,對梁軍進行合圍。元顥派人勸楊昱投降,但被拒絕。不久,元天穆與爾朱吐沒兒相繼而至,魏軍一時旗鼓相望。沒想到包圍圈剛剛形成,還沒來得及進攻,陳慶之親自擂鼓攻城,隻一鼓,梁軍便悉數登城。勇士宋景休、魚天湣首先登上城牆,梁軍相繼而入,遂克滎陽,俘楊昱,殺其屬下37將,生刳其心而食。陳慶之收繳滎陽的儲備,牛馬穀帛都不可勝計。七萬守軍的滎陽擋不住七千白袍軍?汗顏啊!
不久,元天穆等引20萬援兵圍城,注意:其中有十五萬是精銳的少數民族騎兵。占領滎陽的陳慶之看到二十餘萬北魏援軍浩浩蕩蕩壓到城下,壓根沒想守城,遂率3000精騎背城而戰。大破之,三千對二十萬,雙方大部是騎兵。陳慶之三千人全殲北魏二十萬援軍,魯安於陣前投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單騎獲免。陳慶之大概還覺得不過癮,帶著這三千人順便進軍虎牢關,有一萬精銳、踞雄關險要的虎牢守將爾朱世隆不敢戰,棄城而逃,梁軍俘魏東中郎將辛纂,魏孝莊帝元子攸為避陳慶之鋒芒,被迫撤至長子(今山西長子西)。此時,陳慶之距離洛陽隻有一步,但他沒機會打洛陽了,因為洛陽守將元乂、元延明直接投降了。元顥遂入洛陽,魏臨淮王元彧、安豐王元延明率百官迎元顥入宮。元顥改元大赦,然後開始學習其他君主,花天酒地。又加封陳慶之一堆官職以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戶。
不久,上黨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兵4萬攻克大梁,並分遣王老生、費穆進據虎牢,刁宣、刁雙入梁、宋。陳慶之聞後,率軍掩襲,魏軍皆降。元天穆率十餘騎北渡黃河而逃,費穆攻虎牢,將克,忽聞元天穆北逃,自以為無後繼,遂降於陳慶之。陳慶之又進擊大梁、梁國,皆克之。
這時,遠在南方的梁武帝聞訊後,再次親書詔書進行嘉勉。陳慶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陽城中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梁書·陳慶之列傳》)。也就是說,別管你多牛,有多少人,碰上這支部隊最好繞開走。陳慶之又以7000之眾,從銍縣至洛陽,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無前。
但接下來,陳慶之又遇到了人海戰術,接到手下一連串的敗陣報告之後,爾朱榮傾北魏自己控製之下的幾乎全國之兵,號稱百萬,當然這些人中已經是把負責後勤的都給算上了。從北邊南下攻打洛陽。洛陽附近的小城在爾朱榮重壓之下,又紛紛反叛。陳慶之在元顥看來雖然功勞蓋世,但一開始就沒想把答應南梁的條件當回事情的元顥是不可能重用他的。陳慶之自己也清楚得很,主動要求到黃河以北去防守洛陽的門戶北中郎城(不久就成了元顥軍黃河以北唯一的據點)。爾朱榮也執意要和陳慶之分個高下,於是一股勁地攻打陳慶之,三天打了十一仗,七千人的陳慶之部隊把上百萬的爾朱榮部隊打得死傷慘重,爾朱榮簡直都絕望了,下令退兵。
好!雖然北魏時期記史普遍有誇大的成分在裏麵,例如曹操赤壁之戰號稱百萬,實際不過數十萬。但是就是把他戰績全部除以10,能一路殺過來還未嚐敗績的,趙雲盤算著和自己同名的那位三國猛將不知道是否能夠做到……..
公元536年,東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萬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一個臭名昭著的家夥)乘勝進軍淮上,並寫了信勸陳慶之投降。陳慶之迎來了他一生之中最後一戰。陳慶之手下當時不到萬人,梁武帝緊張之至,急調援軍馳援。剛剛出發不久,軍至黎漿(壽春南,今壽縣南),前線傳來消息:侯景隊已經被殲滅,侯景拋下輜重,隻身逃跑。陳慶之已擊破侯景。時值大寒雪,侯景棄輜重而逃,陳慶之則收其輜重而還。
不過,爬梳各種立場的史籍記載,擠幹神話中的水分後,陳慶之依然不失為一代傑出戰將,有他的白袍飄飄,起碼我們不會再將亞曆山大數萬人破波斯百萬大軍的戰績視為不可複製的傳奇。
除了以上兩位頗有神話色彩的人物之外,最後一位比較貼近現實了。盧象升(1600~1639)明朝將領。字建鬥,別號九台,宜興(今屬江蘇)人。少年時愛讀兵書,喜習騎射。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後任大名知府。崇禎二年(1629),後金軍入關,兵逼京師(今北京),他募兵萬人入衛。次年,進右參政,受命整治大名(今屬河北)、廣平(今河北永年)、順德(今河北邢台)三府兵備,所部號稱“天雄軍”。六年起,參與鎮壓高迎祥、李自成等部農民起義軍,直至九年九月出任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練兵禦清。十一年冬,清軍三路大舉南攻,盧象升主張堅決抵禦,率諸將分道出擊,與清軍戰於慶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因握有兵權的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楊嗣昌一意主和,事事掣肘,使盧象升屢戰失利。但他誓死決戰,激勵將士奮殺。是年十二月(1639年1月)在巨鹿(今屬河北)與進犯清軍多次作戰,均取得勝利,他率領的二萬軍隊也死傷15000多人。但高起潛斷絕了他的給養。盧象升率領不到5000人的部隊在沒有糧草的情況下與清軍作戰,陷入了清軍重重包圍之中。又因高起潛故意按兵不動,援軍遲遲不至,盧象升最後激戰終日,力竭陣亡。有一位親兵為保存他的屍首,伏在他屍體上,身中二十四箭而亡,可見戰況之激烈。後朝廷追贈兵部尚書,諡忠肅。有《盧忠肅公集》。盧象升死於三十九歲,經常有人把盧象升和嶽飛相比,比如晚清黃道讓的挽聯有“數三十九歲名將,嶽家哀,盧家尤哀”之語。有關盧象升的書,僅有幾本他的不同版本的奏章集,四九年後研究他的論文一篇都沒見過,他似乎被人們漸漸遺忘了。
黃裳一九八六年的宜興遊記說他看到過盧象升的重一百三十六斤的練功刀,鐵鏽斑斕,通體作古銅色。盧象升隻能以人格魅力來感染手下,身先士卒,與部下同甘共苦,時時激以忠義。值得注意的是義軍的作戰特色,流寇戰術來去如風,兩軍交戰,最重要的是知己知彼。但要對流寇作到知彼,談何容易。洪承疇的厲害之處是善於調配各方力量進行協同作戰,多方圍剿,而盧象升采用的是另一方法:悍勇力戰。
看完三位大佬的戰績,趙雲總結出了一點,那就是,死磕!就算沒有三位的牛叉叉,但老子有羊皮卷,用人海戰術也能磕死敵人。
趙雲想想也是,這玩意跟頭盔一樣,防彈片還可以,直接抵禦子彈,估計夠嗆!可是要是鎧甲再加重,自己也背不動啊!
看趙雲沉思不語,邵老二繼續說到,“少爺,您還是派兩個盾牌兵也身穿重甲,手持鋼盾,在一旁保護您,這樣估計能夠好些!”
“有道理,咦!邵老二你腦子挺好使的嗎?你是怎麽想出這招來的?”
“嗬嗬,少爺您忘了小的在清軍中當過兵,那時的哨長身邊就有親兵是專門為其擋子彈的。”邵老二不好意思的說道。
“嗯,不錯,不錯,這個法子好,不過兩個不夠,我要派八個,這樣才能全方位保護我嘛!”趙雲隻顧自說自話。
邵老二在一旁聽的一陣錯愕!
試完了盔甲,趙雲看著時間還早又拿起了一本古籍。這可是真的古籍哦!是問許副縣長從縣衙借來的,宜興縣的縣誌。
為什麽要看縣誌?
因為趙雲要找人,找三個非常牛的人物。其中兩個還有些傳奇、神話色彩。而這三個人除了最後一個,也是功績最小的一個被人知曉外,其他兩個都是名聲不顯。
他們三人分別是,周處、陳慶之、盧象升,他們三個都是宜興人,不過不是同一時代的,但都是介於牛a和牛c之間的人物。而且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實誠,趙雲想在他們身上學習一點軍事知識,哪怕是一鱗半爪也成,馬上要上戰場了,趙雲心裏也急啊!
這也算的上是臨陣磨槍!
先來說說“陽羨第一人物”,周處。
周處(236年~297年),字子隱。東吳吳郡陽羨(今江蘇宜興)人,鄱陽太守周魴之子,他爺爺也是官員,他應該算是官三代。
所以周處年少時縱情肆欲,為禍鄉裏,後來為了改過自新去找名人學習,浪子回頭,改過自新,功業更勝乃父,在本地留下“周處除三害”的傳說。
周處年輕時,為人蠻橫強悍,任俠使氣,是當地一大禍害。義興的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隻白額虎,一起禍害百姓。義興的百姓稱他們是三大禍害,三害當中周處最為厲害。
有人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實際上是希望三個禍害相互拚殺後隻剩下一個。周處立即殺死了老虎,又下河斬殺蛟龍。蛟龍在水裏有時浮起、有時沉沒,漂遊了幾十裏遠,周處始終同蛟龍一起搏鬥。經過了三天三夜,當地的百姓們都認為周處已經死了,輪流著對此表示慶賀。
結果周處殺死了蛟龍從水中出來了。他聽說鄉裏人以為自己已死,而對此慶賀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實際上也把自己當作一大禍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於是便到吳郡去找陸機和陸雲兩位有修養的名人。當時陸機不在,隻見到了陸雲(其實周處青年時,陸雲還隻是個小孩,他的存在就是為了傳達後麵的話),他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陸雲,並說:“自己想要改正錯誤,可是歲月已經荒廢了,怕最終沒有什麽成就。”陸雲說:“古人珍視道義,認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誌向,隻要能立誌,又何必擔憂好名聲不能傳揚呢?”周處聽後就改過自新,終於成為一名忠臣。
後來陝北,甘肅一帶的氐人造反,朝廷找到梁王去鎮壓,權臣們就要趁機把周處搞去做前鋒,好借刀殺人。周處的一個好朋友就上書給皇帝,說周處雖然忠勇果敢,但是結怨太多,到時候衝殺時沒有人願意支援,肯定會白白喪命。請朝廷不要派周處去送死,可當時的皇帝就是那個有名的納悶老百姓為什麽不吃肉糜的晉惠帝,哪裏理會這麽多。周處的朋友又勸他以終養老母為由,辭去這個差使,周處慨然拒絕,表示忠孝不能兩全,既然做了這個,就不能顧及私義,死也就死了。最終還是隨軍出發了。
到了前線,梁王就以周處勇猛為由,讓他帶五千人馬去衝擊敵營,一晚上連催三次命其立即進戰,周處以五千兵力,對陣七萬敵軍。戰鬥從早上持續到晚上,直到腹綏腸鳴,弦絕矢盡,梁王也沒有派一個士兵支援,可憐周處最後竟死在亂陣中。死前賦詩一首:去去世事已,策馬觀西戎。藜藿甘梁黍,期之克令終。
好!猛虎和蛟龍都出現了,趙雲不得不懷疑這龍到底是什麽動物?
龍在華夏古代文化中,以特殊的涵義占據了各個領域,並成為中華文化的精神象徵。
有關於龍的傳說,就有夏朝君王孔甲曾經命令手下劉累養過龍。當時是一公一母,但後來母的死了,劉累就用龍肉侍奉孔甲。孔甲吃饞了,龍肉卻沒了,劉累就逃跑了。劉累就是現在劉氏這個大姓的始祖。
而日本人卻喊著他們有龍的標本。
雖說在日本大阪速浪區的瑞龍寺,有條未長大的幼龍標本。但日本至少有兩間瑞龍寺,一間是富山縣高岡市的瑞龍寺,這件寺院很大,也是日本的國寶,但是並沒有收藏任何龍的標本,而另一間,則是大阪速浪區的瑞龍寺,非常小,在地圖上找不到,因為它的真正名字叫做“鐵眼寺”。按照在大阪本地人的說法,這個鐵眼寺其實隻有幾百平米,但是很出名並不是龍的標本,而是河童之手,
因為在日本有很多寺院自稱擁有異界生物的標本,不過一般都是用魚類鳥類爬行類和人類嬰兒或者猴子的屍體拚接而成的,由於瑞龍寺從來不將這自稱擁有的標本拿出來做研究,所以究竟是不是真品,無法證明。所以,在日本基本沒人相信那是真的。
日本大阪的瑞龍寺展示的是一個小型的幹製龍標本,這個龍標本據說是明朝時由漁夫在海邊捕獲,後由華夏商人出口到日本,被日本著名收藏家萬代藤兵衛買下。萬代藤兵衛又將標本捐給了瑞龍寺,一直保存至今。這個標本經過防腐處理,外麵塗滿金粉,龍頭上有角,嘴邊有長須,眼形巨大,有三隻爪,全身覆蓋鱗片,與雕塑作品中的龍相當接近。標本僅有一公尺長,可能是還未長大的幼龍。
不僅有龍還有人魚、和河童幹癟的標本,類似木乃伊。
人魚是公元1682年天和二年,日本外海有漁民捕撈到的,將消息告訴了喜歡收購一些稀奇古怪的富商萬代藤兵衛購入。萬代藤兵衛高興的不得了,想要飼養活的人魚,但富商萬代藤兵衛公開將人魚給世人看,不幸的是人魚沒活多久,就被萬代藤兵衛養死了,結果被製成標本。
好了不扯那些了,回過頭來看後麵的五千對七萬,這位猛人到底是怎麽打的還是沒說清,不過死戰也算是一招,這點趙雲對自己的傀儡兵還是有信心的。
那接下來再看另一位猛人,首先聲明此人比中的豬腳還要牛叉,但卻是真實人物,勿吐槽。
其實趙雲找縣誌也就是想學學他是如何打仗的,就連用兵如神的一代偉人——太祖,雖然飽讀兵書,仍然非常欣賞、佩服陳慶之。在解放後的一段時間裏,他對《陳慶之傳》一讀再讀,在傳記內許多處又圈又點,劃滿著重線,並充滿深情地批注:“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看過華夏古代戰爭史,總有一些以少勝多的例子令人記憶深刻,
項羽彭城破諸侯:三萬對五十六萬;
韓信破趙之戰:一萬二千對二十萬;
劉秀昆陽之戰:三千對四十二萬;
張遼合淝大戰:八百對十萬;
淝水之戰:八萬對一百一十二萬;
……
這些仗按照一般人的邏輯都是不可能打贏的,但是無巧不成書,沒有這些偶然,那麽會體現出這些天才,而此地就有一位,陳慶之。
也許有些人認為以少勝多是在特定的條件下、特定的地點、特定的天氣下,巧合的偶爾為之,有可能這樣的主將一輩子就打了那麽一場驚天動地的戰役。
可這位一輩子打了上百仗,幾乎全部都是在一比數十甚至上百的比例下打的。而且很嚴重的問題是,他還是用少量步兵磕死大量騎兵的那種。
那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這位牛人,在後世很多人還是從田中芳樹的《奔流》中了解到有這麽一位人物,對陳慶之的實力都覺得難以置信估計與他對陣的敵人也是這樣想的,還有很多人大概也會驚歎自己竟然連這樣的名將都不了解,華夏人竟然要由日本人寫的小說來反哺曆史知識,真是慚愧。
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雲,漢族,義興國山(今江蘇省宜興市)人,南北朝時期南朝梁的將領。少為梁武帝蕭衍隨從,後為武威將軍。
一個“少”字,學問卻是很大,因為陳慶之出身寒門可能是個庶族讀書人或者小官吏(蕭衍後來在褒獎他的詔書中寫“本非將種,又非豪家”)的兒子。
中國古代,尤其是兩晉南北朝那段時間,庶族(下級地主或者讀書人)和士族(高級地主或者讀書人)之間的分界線是相當嚴格的,庶族不大見得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而且他的武藝很差:“射不穿劄,馬非所便”,難開普通弓弩,不善於騎馬和射箭,可以說連普通小兵都不如。因此陳慶之的青少年,也許還包括中年,是以宮廷侍從的身份度過的。當時的皇帝是梁武帝蕭衍,陳慶之跟著皇帝先是下了二十幾年棋:“高祖性好棋,每從夜達旦不輟,等輩皆倦寐,惟慶之不寢,聞呼即至,甚見親賞。”但他前半生的履曆除了這個就是空白了。
直到公元525年,陳慶之才有了生平第一次帶兵機會,那年他已經42歲了。也就是說他之前長年不得重用,就是陪皇帝下棋。但下棋的人腦袋聰明啊,況且和皇帝下棋更是要有水準,贏得多了皇帝不高興,輸的多了皇帝沒興趣,這個度還真是十分的難以把握。而他竟然和皇帝下了那麽多年的棋,可見其腦袋絕對是非常聰明的。
陳慶之生平第一次帶兵是被任命為武威將軍和其他將領一起去迎接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叛投的,仗沒打成,但開始了他隻有15年的戰鬥生涯。
接受叛投後,蕭衍任命陳慶之為宣猛將軍、文德主帥領兵兩千護送豫章王蕭綜接管徐州。北魏當然不可能丟掉徐州這塊戰略要地,派兩位宗室元延明、元彧領兵二萬,在陟口一帶紮下營寨準備進兵,陳慶之得到消息之後,逼近敵人營壘揮師直擊,這是他實實在在打的第一仗,很可能也是他所有戰鬥中實力比例與敵人最接近的一仗。1:10的戰鬥結果是,二元的兩萬人馬在一通鼓之間被陳慶之的兩千人馬擊潰敗逃。從此兩國都知道了陳慶之這個名字。
公元527年,陳慶之從曹仲宗伐渦陽,從他領兵甚少但有假節,從參與軍機以及擁有假節這一點可以看出,他很可能是監軍一類的角色。北魏則派遣宗室元昭等人領軍十五萬救援,前軍部隊趕到駝澗。當時手下隻有兩百人的陳慶之建議夜襲,另一將領韋放則認為敵軍的前鋒部隊都是精銳,不易取勝。陳慶之最後說你們都不去我帶我那兩百人去。於是,他帶領自己的部屬二百,長途奔襲四十裏,一夜之內乘魏軍遠來新至,打了個出其不意,擊敗了北魏的先頭部隊,北魏的大部隊聽到先頭部隊被打敗了,全軍震恐,行動遲緩,士氣大跌。他確實了不起,他能夠看清敵情,魏15萬大軍長途遠征疲勞是肯定的,再加北人初到南方,水土不服,更重要的是大軍中部族占了多數,這樣一來他隻需打散這些被拉壯丁給拉來,本來就不想打仗的部族隊伍,然後趁勢掩殺。
但雙方的實力比較實在是相差太多,因此雙方在渦陽附近自春至冬打了近一年,戰鬥上百次,勝負還未分,但北魏的援軍已經在梁軍的後方築起營壘,形成夾擊之勢。曹、韋二人實在是打不下去了,準備撤退。陳慶之拿著假節在大營門口堵住部隊,力主決戰。曹、韋嚇住了,把指揮權交給了他。陳慶之立刻率領精銳夜襲北魏援軍自以為堅不可摧的十三道營壘,破其四壘,渦陽城主王緯乞降。梁軍乘勝強攻,俘斬甚多,其餘九壘皆潰。梁軍大獲全勝,魏軍的屍首淤塞了淮水的支流。但這些和陳慶之後期的軍事輝煌比起來,簡直微弱得不值一提。
公元528年,北魏發生內亂,有實力的諸如蕭寶寅、葛榮、爾朱榮等紛紛割據,而且爾朱榮大肆屠殺北魏皇室,沒實力的象北海王元顥,就隻有象春秋時期那樣自托他國,借助他國的力量去成為本國的皇帝。於是元顥以本朝大亂為由降梁,並請梁朝出兵助其稱帝。蕭衍為了敷衍元顥,又有試探北魏的想法,於是以元顥為魏王,並以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率兵7000人護送元顥北歸上洛陽稱帝。
其實元顥也知道自己的斤兩,沒打算真的打下洛陽,他出兵不久就稱帝不走了,給封陳慶之為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一堆官職,命其繼續督軍西上攻滎陽,委任他自行戰鬥。於是在連綿的春雨之中,陳慶之帶領自己直屬的區區七千部隊,開始了神話一般的北伐之旅。
公元529年4月,陳慶之領兵乘北魏征討邢杲起義軍之際,乘虛攻占滎城(今河南商丘東),進逼梁國(今河南商丘)。
陳慶之攻克滎城後,進軍睢陽。睢陽的守將叫做丘大千,就是在陳慶之初陣中以十倍兵力據營防守而仍然被打敗的那家夥。現在這仗幾乎完全是當初那仗的重演:七千對七萬,一樣的一比十,一樣的軍力多的反而防守,不過這次丘大千吸取教訓,連築了九座營壘抵擋而已。但結果毫無二致:不怪丘大千,隻怪他遇到了陳慶之。陳慶之假裝精通妖術,令他的軍隊都身穿奇裝異服,打仗時口念異語。滎城大戰時,城下一夜之間竟突起數千塚,梁軍皆穿白袍,四周迷煙,鬼號一響,數千兵士掘墳而出,魏兵見狀四散奔逃,潰不成軍。陳慶之一上午就攻陷了其中三座,丘大千完全失去了鬥誌,於是舉眾投降。其實是他事先挖好墳頭,讓兵士進去藏好,號令一響就出來,古代人很迷信,以為是陰兵,所以丟盔卸甲,扭頭就跑.以後打仗魏兵有了心病。
元顥遂進駐睢陽(今河南商丘南),授予陳慶之使持節、鎮北將軍、護軍、前軍大都督。時魏濟陰王元暉業率羽林軍2萬來援,占據考城阻擋陳慶之,考城四麵環水,易守難攻。陳慶之在水麵築壘,攻下考城,生擒元暉業,“獲租車七千八百輛”。勝利之後,陳慶之繼續進軍洛陽。一路上有不少地方聞風歸降。
5月,魏帝元子攸分派部眾扼守滎陽(今屬河南)、虎牢(今滎陽西北汜水鎮)等地,以保衛京都洛陽。魏左仆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等率羽林軍7萬守滎陽,以拒梁軍。魏軍兵鋒甚銳,加上滎陽城堅,陳慶之攻之不克。時魏將上黨王元天穆大軍將至,先遣其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領胡騎5000、騎將魯安率夏州步騎9000增援楊昱。又遣右仆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率騎兵1萬,進據虎牢。魏軍共計30萬人,對梁軍進行合圍。元顥派人勸楊昱投降,但被拒絕。不久,元天穆與爾朱吐沒兒相繼而至,魏軍一時旗鼓相望。沒想到包圍圈剛剛形成,還沒來得及進攻,陳慶之親自擂鼓攻城,隻一鼓,梁軍便悉數登城。勇士宋景休、魚天湣首先登上城牆,梁軍相繼而入,遂克滎陽,俘楊昱,殺其屬下37將,生刳其心而食。陳慶之收繳滎陽的儲備,牛馬穀帛都不可勝計。七萬守軍的滎陽擋不住七千白袍軍?汗顏啊!
不久,元天穆等引20萬援兵圍城,注意:其中有十五萬是精銳的少數民族騎兵。占領滎陽的陳慶之看到二十餘萬北魏援軍浩浩蕩蕩壓到城下,壓根沒想守城,遂率3000精騎背城而戰。大破之,三千對二十萬,雙方大部是騎兵。陳慶之三千人全殲北魏二十萬援軍,魯安於陣前投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單騎獲免。陳慶之大概還覺得不過癮,帶著這三千人順便進軍虎牢關,有一萬精銳、踞雄關險要的虎牢守將爾朱世隆不敢戰,棄城而逃,梁軍俘魏東中郎將辛纂,魏孝莊帝元子攸為避陳慶之鋒芒,被迫撤至長子(今山西長子西)。此時,陳慶之距離洛陽隻有一步,但他沒機會打洛陽了,因為洛陽守將元乂、元延明直接投降了。元顥遂入洛陽,魏臨淮王元彧、安豐王元延明率百官迎元顥入宮。元顥改元大赦,然後開始學習其他君主,花天酒地。又加封陳慶之一堆官職以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戶。
不久,上黨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兵4萬攻克大梁,並分遣王老生、費穆進據虎牢,刁宣、刁雙入梁、宋。陳慶之聞後,率軍掩襲,魏軍皆降。元天穆率十餘騎北渡黃河而逃,費穆攻虎牢,將克,忽聞元天穆北逃,自以為無後繼,遂降於陳慶之。陳慶之又進擊大梁、梁國,皆克之。
這時,遠在南方的梁武帝聞訊後,再次親書詔書進行嘉勉。陳慶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陽城中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梁書·陳慶之列傳》)。也就是說,別管你多牛,有多少人,碰上這支部隊最好繞開走。陳慶之又以7000之眾,從銍縣至洛陽,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無前。
但接下來,陳慶之又遇到了人海戰術,接到手下一連串的敗陣報告之後,爾朱榮傾北魏自己控製之下的幾乎全國之兵,號稱百萬,當然這些人中已經是把負責後勤的都給算上了。從北邊南下攻打洛陽。洛陽附近的小城在爾朱榮重壓之下,又紛紛反叛。陳慶之在元顥看來雖然功勞蓋世,但一開始就沒想把答應南梁的條件當回事情的元顥是不可能重用他的。陳慶之自己也清楚得很,主動要求到黃河以北去防守洛陽的門戶北中郎城(不久就成了元顥軍黃河以北唯一的據點)。爾朱榮也執意要和陳慶之分個高下,於是一股勁地攻打陳慶之,三天打了十一仗,七千人的陳慶之部隊把上百萬的爾朱榮部隊打得死傷慘重,爾朱榮簡直都絕望了,下令退兵。
好!雖然北魏時期記史普遍有誇大的成分在裏麵,例如曹操赤壁之戰號稱百萬,實際不過數十萬。但是就是把他戰績全部除以10,能一路殺過來還未嚐敗績的,趙雲盤算著和自己同名的那位三國猛將不知道是否能夠做到……..
公元536年,東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萬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一個臭名昭著的家夥)乘勝進軍淮上,並寫了信勸陳慶之投降。陳慶之迎來了他一生之中最後一戰。陳慶之手下當時不到萬人,梁武帝緊張之至,急調援軍馳援。剛剛出發不久,軍至黎漿(壽春南,今壽縣南),前線傳來消息:侯景隊已經被殲滅,侯景拋下輜重,隻身逃跑。陳慶之已擊破侯景。時值大寒雪,侯景棄輜重而逃,陳慶之則收其輜重而還。
不過,爬梳各種立場的史籍記載,擠幹神話中的水分後,陳慶之依然不失為一代傑出戰將,有他的白袍飄飄,起碼我們不會再將亞曆山大數萬人破波斯百萬大軍的戰績視為不可複製的傳奇。
除了以上兩位頗有神話色彩的人物之外,最後一位比較貼近現實了。盧象升(1600~1639)明朝將領。字建鬥,別號九台,宜興(今屬江蘇)人。少年時愛讀兵書,喜習騎射。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後任大名知府。崇禎二年(1629),後金軍入關,兵逼京師(今北京),他募兵萬人入衛。次年,進右參政,受命整治大名(今屬河北)、廣平(今河北永年)、順德(今河北邢台)三府兵備,所部號稱“天雄軍”。六年起,參與鎮壓高迎祥、李自成等部農民起義軍,直至九年九月出任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練兵禦清。十一年冬,清軍三路大舉南攻,盧象升主張堅決抵禦,率諸將分道出擊,與清軍戰於慶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因握有兵權的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楊嗣昌一意主和,事事掣肘,使盧象升屢戰失利。但他誓死決戰,激勵將士奮殺。是年十二月(1639年1月)在巨鹿(今屬河北)與進犯清軍多次作戰,均取得勝利,他率領的二萬軍隊也死傷15000多人。但高起潛斷絕了他的給養。盧象升率領不到5000人的部隊在沒有糧草的情況下與清軍作戰,陷入了清軍重重包圍之中。又因高起潛故意按兵不動,援軍遲遲不至,盧象升最後激戰終日,力竭陣亡。有一位親兵為保存他的屍首,伏在他屍體上,身中二十四箭而亡,可見戰況之激烈。後朝廷追贈兵部尚書,諡忠肅。有《盧忠肅公集》。盧象升死於三十九歲,經常有人把盧象升和嶽飛相比,比如晚清黃道讓的挽聯有“數三十九歲名將,嶽家哀,盧家尤哀”之語。有關盧象升的書,僅有幾本他的不同版本的奏章集,四九年後研究他的論文一篇都沒見過,他似乎被人們漸漸遺忘了。
黃裳一九八六年的宜興遊記說他看到過盧象升的重一百三十六斤的練功刀,鐵鏽斑斕,通體作古銅色。盧象升隻能以人格魅力來感染手下,身先士卒,與部下同甘共苦,時時激以忠義。值得注意的是義軍的作戰特色,流寇戰術來去如風,兩軍交戰,最重要的是知己知彼。但要對流寇作到知彼,談何容易。洪承疇的厲害之處是善於調配各方力量進行協同作戰,多方圍剿,而盧象升采用的是另一方法:悍勇力戰。
看完三位大佬的戰績,趙雲總結出了一點,那就是,死磕!就算沒有三位的牛叉叉,但老子有羊皮卷,用人海戰術也能磕死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