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徐樹錚逃出延平,逃入汀州城內。(.好看的小說)孫軍先鋒團團長周蔭人命令幾百個兵士穿上福建軍的服裝,扛著福建軍的武器,打著福建軍的旗號,直奔城門。汀州守軍以為是敗退下來的自己人,大開城門,讓孫軍一擁而入,俘獲了皖係福建係大部將領。而作為大將的徐樹錚卻在此之前,乘坐日本商船,前期趕往了上海,成功逃脫。
至11月,孫傳芳和江西軍順利會師,兵鋒直抵廣東。而此時的廣東政府一麵要抵抗廣西新起的白崇禧等人,一麵要收拾本地殘留的孫大炮人馬,一麵又要安撫當地的各路軍閥穩定局勢,所以也沒時間來打理這股要人命的大軍,隻能不斷的采用“添油戰術”分兵抵抗,其結果自然是被孫傳芳步步蠶食。直至廣東的殘餘勢力退入廣西,孫傳芳才作罷。
但此時就連孤懸海外,一直不被各路軍閥重視的海南島,也在趙雲的重點“關注”下,派出了戰列艦進行了武力恫嚇,一舉收複。
這一個月的時間,華夏大地風雲變色,令所有老牌政治家都措手不及,但有了這一個月的時間,也足夠令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數省來個結盟互保。
“合縱連橫”之策,在春秋時期就有,這些老牌軍閥,吃的鹽比趙雲吃的米都要多,如何想不到。
他們一方麵積極的派出使者,聯係吳佩孚,討價還價,一方麵招兵買馬,枕戈待旦,甚至還找“外援”。鼓動處於半獨立狀態,“倒戈將軍”馮玉,脫離北方的“三王”,投入南京的懷抱,以挑起南北之間的大戰,使吳佩孚首尾不能兼顧。隻是可惜馮玉就算是有心,可南京一條必須入城為官的要求,就讓一心想當“土皇帝”的馮玉猶豫不決。
當就算是有這些不自量力的人在螳臂當車,華夏大地上一南一北兩股勢力也已經是清晰可見。
北方占據著薊縣,外人稱為“北直係”,“直係嫡係”。而南方,由於趙雲的不出麵,令很多人誤認為,趙雲和吳佩孚打成了共識,由吳佩孚來唱主角,所以被人稱為“南直係”,或者說是“直係洛陽派”。論勢力,北方由於有著從渤海到天山的廣袤土地,勢力下還牽著占據著聽調不聽宣的河南馮玉和已經龜縮到奉天的張胡子,主力也是由漢、滿、蒙三族的精銳構成,在滿清剛剛倒下,眾人還沒脫離這個桎梏帝國約束的年代,很多人還都看好北方的軍事實力。
而在南方,擁有了江浙的經濟基礎,兩湖的工業,山東的兵源,江西、福建和剛剛占領的廣東,又都可以作為戰略縱深,所以吳佩孚也得到了不少的支持者。
雖然江西、福建、廣東三地都沒有清剿完畢,還稱不上穩固的大後方,但是吳佩孚在直係“分家”時拐來的直係主力艦隊,加上那艘“拿騷級”就是至尊武力的象征。而在進攻廣東時,停留在廣東的另一艘“拿騷級”也沒走脫,在船上福建籍官兵的一致表決下,根本沒動手,就掛起了白旗,“反正”了。
這樣一來,在明麵上南方就擁有了兩艘在華夏海麵上的至尊武力,而北方則是為零。當年八國聯軍是如何打入薊縣的,對於這些老北洋來說,那是心知肚明,看到南方海軍如此的耀武揚威,自然是心急如焚,四處求人。
麵對南方的“咄咄逼人”,英國、美國甚至是日本都遞來了橄欖枝,沒法子,這些家夥剛剛簽了一個華盛頓海軍條約,自縛手腳。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海軍強國都設計了規模和火力更強大的戰列艦,主炮口徑上升到16至18英寸。可是戰列艦的建造和維護費用極其高昂,這種耗費高昂的軍備競賽在戰爭結束後顯然成為沉重的財政負擔。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和意大利五個海軍強國簽訂了《限製海軍軍備條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製主力艦的噸位(35,000噸)和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並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海軍的主力艦(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總噸位比例為10:10:6:3.5:3.5。此外還規定了締約國航空母艦總噸位、標準排水量、火炮口徑。
所以這三個國家都有大量過剩的戰艦需要銷毀,可是這些曾經都是由真金白銀堆砌起來的戰艦,就如此銷毀,實在是令人惋惜,所以日本早就有對坐擁東北的張胡子推銷過戰艦的計劃,可是當時張胡子忙著入主薊縣,急於加強陸軍的實力,對於海軍還沒有足夠的重視,當他在直奉戰爭中吃了苦頭後,卻發現自己的地盤除了奉天外,其餘的都被蒙古軍趁他弱的時候,借著抵抗蘇俄入侵的借口給侵占了。失去了地盤就是失去了財源,連自己傷口都沒舔好的張胡子,此時哪裏有閑錢來裝備高昂的戰艦呢!
而有著迫切需求的薊縣政府就成了日本等國眼中的香餑餑。薊縣的軍費問題之前一直是個大難題,接連扳倒了好幾任北洋總理,可是自吳佩孚“南下”江浙,張胡子“敗退”奉天,蒙古軍自給自足,西南方的各個督軍忙於抵擋吳佩孚的進攻步伐,似乎都把這事給有“默契“的遺忘了。
而省錢,不外乎兩招,”開源節流“。這一下子少支出幾十萬大軍的軍餉,甚至把他們撥為“叛軍”之後,連之前的欠餉都不用支付了。國庫裏的錢自然是多了,兜裏錢多了,底氣就足了,自然薊縣政府的聲音就響了。
況且,在這件事上,還有一大票看不清形勢的滿遺,認為“三王”主政是大清再次複辟的前兆,於是在有心人的鼓動之下,紛紛慷慨解囊,用於購買兩艘撐場麵的戰列艦,以便將來落一個“忠心為國”的稱號。
這些滿洲貴族,家裏都有數百年來積累的財富,大清倒下後,就在家做吃山空。此次看到有“翻本”的機會,自然是“不遺餘力”。同時在“掏錢”之餘,甚至有好事者連戰艦的名字都想好了,一艘很簡單,就叫“滿洲號”,證明這是滿洲人所購買的。另一艘是仿照英國人“伊莉莎白女王號”的起名方式,起了一個“同地崇運正中至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聖景皇帝號”。這是一個諡號,是根據名人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的稱號。在古代早期諡號為自稱,比如“周文王”、“周武王”。而這個名字,又長,又是皇帝的諡號,雖然有人提出了用該名字是否不妥,但是更多的人注意到了英國人把自己國家的女王名字都弄上去了,難道這裏就要起個在外國人眼裏看來沒有氣勢的“愛新覺羅號”?皇帝怎麽也比女王大!對,一定要在氣勢上壓住這些洋人。
這個解釋令人很是無語,但在薊縣還真的有不少遺老遺少非常的認同,最終在“掏錢”的人群中,以壓倒性的投票通過。於是,撐場麵的戰列艦還沒買,就連買賣談判還在前期的接洽當中,戰列艦的名字就都起好了。可見那些滿洲人對於王朝複辟,重新成為格格、阿哥,已經是非常的急迫了。
而對於北方購買日本人的戰艦,趙雲也是持支持態度。這不是私通敵國,而是因為日本國小,戰爭的後續力實在不是二戰時,那個已經吞下了的東北,華北後的戰爭大國可比的,他現在能夠把俄國人打的節節敗退,除了奇襲,更多是靠士兵的意誌在堅持。可是寒冷的冬季即將降臨,這對日軍來說是個威脅,但對於有著漫長後勤線的俄國人來說也是一個威脅。所以俄國人那方麵,準備撤兵,來年再戰。這冬季是日本人唯一的機會,繼續追擊,擴大戰果,也就是在這個冬季,防守反擊,修築工事,也是在這個冬季。無論是攻,是守,隻要日本人還想在遠東的大陸上待下去,那這個冬季就極為重要。可是由於常年的戰爭,日本的國力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在大清身上獲得的賠款也用的七七八八。而且為了阻止華夏大地上再次站立起一個像大清一樣龐大的國家,還得不斷的投入更多的金錢,支持各地的軍閥,挑動、收買,甚至直接派兵。所以日本國內的情況已經並不像他顯露出來的那麽強大,頗有些外強中幹之勢。日本國內不少有識之士,都開始建議和蘇俄和談,拖延時間,或者說是真的和談也罷,反正是要給日本爭取到一兩年緩和的時間,來消化目前獲得的戰爭果實。
當然除了在自身上想辦法,還有一個好辦法,那就是獲得橫財,可是之前英美法都已經給日本出兵幹涉蘇俄投過錢了,這些歐美國家,認為目前在蘇俄歐洲地區鬧起的動亂比起,在遠東這些偏遠地區的“武裝衝突”,更能消耗蘇俄的國力,於是紛紛“滿麵笑容”的婉拒了日本的要求。四處碰壁的日本,隻能再次盯上了身邊的“肥羊”,大清的繼承者,北洋政府。
至11月,孫傳芳和江西軍順利會師,兵鋒直抵廣東。而此時的廣東政府一麵要抵抗廣西新起的白崇禧等人,一麵要收拾本地殘留的孫大炮人馬,一麵又要安撫當地的各路軍閥穩定局勢,所以也沒時間來打理這股要人命的大軍,隻能不斷的采用“添油戰術”分兵抵抗,其結果自然是被孫傳芳步步蠶食。直至廣東的殘餘勢力退入廣西,孫傳芳才作罷。
但此時就連孤懸海外,一直不被各路軍閥重視的海南島,也在趙雲的重點“關注”下,派出了戰列艦進行了武力恫嚇,一舉收複。
這一個月的時間,華夏大地風雲變色,令所有老牌政治家都措手不及,但有了這一個月的時間,也足夠令廣西、貴州、四川、雲南、西康數省來個結盟互保。
“合縱連橫”之策,在春秋時期就有,這些老牌軍閥,吃的鹽比趙雲吃的米都要多,如何想不到。
他們一方麵積極的派出使者,聯係吳佩孚,討價還價,一方麵招兵買馬,枕戈待旦,甚至還找“外援”。鼓動處於半獨立狀態,“倒戈將軍”馮玉,脫離北方的“三王”,投入南京的懷抱,以挑起南北之間的大戰,使吳佩孚首尾不能兼顧。隻是可惜馮玉就算是有心,可南京一條必須入城為官的要求,就讓一心想當“土皇帝”的馮玉猶豫不決。
當就算是有這些不自量力的人在螳臂當車,華夏大地上一南一北兩股勢力也已經是清晰可見。
北方占據著薊縣,外人稱為“北直係”,“直係嫡係”。而南方,由於趙雲的不出麵,令很多人誤認為,趙雲和吳佩孚打成了共識,由吳佩孚來唱主角,所以被人稱為“南直係”,或者說是“直係洛陽派”。論勢力,北方由於有著從渤海到天山的廣袤土地,勢力下還牽著占據著聽調不聽宣的河南馮玉和已經龜縮到奉天的張胡子,主力也是由漢、滿、蒙三族的精銳構成,在滿清剛剛倒下,眾人還沒脫離這個桎梏帝國約束的年代,很多人還都看好北方的軍事實力。
而在南方,擁有了江浙的經濟基礎,兩湖的工業,山東的兵源,江西、福建和剛剛占領的廣東,又都可以作為戰略縱深,所以吳佩孚也得到了不少的支持者。
雖然江西、福建、廣東三地都沒有清剿完畢,還稱不上穩固的大後方,但是吳佩孚在直係“分家”時拐來的直係主力艦隊,加上那艘“拿騷級”就是至尊武力的象征。而在進攻廣東時,停留在廣東的另一艘“拿騷級”也沒走脫,在船上福建籍官兵的一致表決下,根本沒動手,就掛起了白旗,“反正”了。
這樣一來,在明麵上南方就擁有了兩艘在華夏海麵上的至尊武力,而北方則是為零。當年八國聯軍是如何打入薊縣的,對於這些老北洋來說,那是心知肚明,看到南方海軍如此的耀武揚威,自然是心急如焚,四處求人。
麵對南方的“咄咄逼人”,英國、美國甚至是日本都遞來了橄欖枝,沒法子,這些家夥剛剛簽了一個華盛頓海軍條約,自縛手腳。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海軍強國都設計了規模和火力更強大的戰列艦,主炮口徑上升到16至18英寸。可是戰列艦的建造和維護費用極其高昂,這種耗費高昂的軍備競賽在戰爭結束後顯然成為沉重的財政負擔。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和意大利五個海軍強國簽訂了《限製海軍軍備條約》(華盛頓海軍條約)限製主力艦的噸位(35,000噸)和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並規定美、英、日、法、意五國海軍的主力艦(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總噸位比例為10:10:6:3.5:3.5。此外還規定了締約國航空母艦總噸位、標準排水量、火炮口徑。
所以這三個國家都有大量過剩的戰艦需要銷毀,可是這些曾經都是由真金白銀堆砌起來的戰艦,就如此銷毀,實在是令人惋惜,所以日本早就有對坐擁東北的張胡子推銷過戰艦的計劃,可是當時張胡子忙著入主薊縣,急於加強陸軍的實力,對於海軍還沒有足夠的重視,當他在直奉戰爭中吃了苦頭後,卻發現自己的地盤除了奉天外,其餘的都被蒙古軍趁他弱的時候,借著抵抗蘇俄入侵的借口給侵占了。失去了地盤就是失去了財源,連自己傷口都沒舔好的張胡子,此時哪裏有閑錢來裝備高昂的戰艦呢!
而有著迫切需求的薊縣政府就成了日本等國眼中的香餑餑。薊縣的軍費問題之前一直是個大難題,接連扳倒了好幾任北洋總理,可是自吳佩孚“南下”江浙,張胡子“敗退”奉天,蒙古軍自給自足,西南方的各個督軍忙於抵擋吳佩孚的進攻步伐,似乎都把這事給有“默契“的遺忘了。
而省錢,不外乎兩招,”開源節流“。這一下子少支出幾十萬大軍的軍餉,甚至把他們撥為“叛軍”之後,連之前的欠餉都不用支付了。國庫裏的錢自然是多了,兜裏錢多了,底氣就足了,自然薊縣政府的聲音就響了。
況且,在這件事上,還有一大票看不清形勢的滿遺,認為“三王”主政是大清再次複辟的前兆,於是在有心人的鼓動之下,紛紛慷慨解囊,用於購買兩艘撐場麵的戰列艦,以便將來落一個“忠心為國”的稱號。
這些滿洲貴族,家裏都有數百年來積累的財富,大清倒下後,就在家做吃山空。此次看到有“翻本”的機會,自然是“不遺餘力”。同時在“掏錢”之餘,甚至有好事者連戰艦的名字都想好了,一艘很簡單,就叫“滿洲號”,證明這是滿洲人所購買的。另一艘是仿照英國人“伊莉莎白女王號”的起名方式,起了一個“同地崇運正中至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聖景皇帝號”。這是一個諡號,是根據名人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的稱號。在古代早期諡號為自稱,比如“周文王”、“周武王”。而這個名字,又長,又是皇帝的諡號,雖然有人提出了用該名字是否不妥,但是更多的人注意到了英國人把自己國家的女王名字都弄上去了,難道這裏就要起個在外國人眼裏看來沒有氣勢的“愛新覺羅號”?皇帝怎麽也比女王大!對,一定要在氣勢上壓住這些洋人。
這個解釋令人很是無語,但在薊縣還真的有不少遺老遺少非常的認同,最終在“掏錢”的人群中,以壓倒性的投票通過。於是,撐場麵的戰列艦還沒買,就連買賣談判還在前期的接洽當中,戰列艦的名字就都起好了。可見那些滿洲人對於王朝複辟,重新成為格格、阿哥,已經是非常的急迫了。
而對於北方購買日本人的戰艦,趙雲也是持支持態度。這不是私通敵國,而是因為日本國小,戰爭的後續力實在不是二戰時,那個已經吞下了的東北,華北後的戰爭大國可比的,他現在能夠把俄國人打的節節敗退,除了奇襲,更多是靠士兵的意誌在堅持。可是寒冷的冬季即將降臨,這對日軍來說是個威脅,但對於有著漫長後勤線的俄國人來說也是一個威脅。所以俄國人那方麵,準備撤兵,來年再戰。這冬季是日本人唯一的機會,繼續追擊,擴大戰果,也就是在這個冬季,防守反擊,修築工事,也是在這個冬季。無論是攻,是守,隻要日本人還想在遠東的大陸上待下去,那這個冬季就極為重要。可是由於常年的戰爭,日本的國力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在大清身上獲得的賠款也用的七七八八。而且為了阻止華夏大地上再次站立起一個像大清一樣龐大的國家,還得不斷的投入更多的金錢,支持各地的軍閥,挑動、收買,甚至直接派兵。所以日本國內的情況已經並不像他顯露出來的那麽強大,頗有些外強中幹之勢。日本國內不少有識之士,都開始建議和蘇俄和談,拖延時間,或者說是真的和談也罷,反正是要給日本爭取到一兩年緩和的時間,來消化目前獲得的戰爭果實。
當然除了在自身上想辦法,還有一個好辦法,那就是獲得橫財,可是之前英美法都已經給日本出兵幹涉蘇俄投過錢了,這些歐美國家,認為目前在蘇俄歐洲地區鬧起的動亂比起,在遠東這些偏遠地區的“武裝衝突”,更能消耗蘇俄的國力,於是紛紛“滿麵笑容”的婉拒了日本的要求。四處碰壁的日本,隻能再次盯上了身邊的“肥羊”,大清的繼承者,北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