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王昭遠擔任樞密使一職的時候,我就提醒過昶兒,此人出身卑賤,難當大任。”
李太後邊說邊搖了搖頭。
旁邊的孟昶臉色不太好看,但還是點頭道:
“此事確實怪我,當初我想著昭遠與我親近,為人也勤懇好學,這才任命他當了樞密使。”
旁邊的李昊開口道:
“王昭遠其人,既無背景也無根基,乍登高位,德不配位又急於表現,這才有了派人聯漢抗宋之事。”
“此事倒不完全是昭遠的意思,當時宋朝攻破馬楚,將我蜀地和南唐、吳越分割開來,無法相互依持。故而聯漢之事,朝中也是有許多人讚同的。”
……
奔湧的大江上,趙德昭和孟昶等人依舊坐在船頭,暢談著蜀國過去的那些事情。
雖然說一開始的時候,孟昶還有些不自在,這種自揭傷疤的事情總是不太好受的。
可是連著說了兩天之後,孟昶的傾訴欲也算是被勾起來了,越聊越順暢,頗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
甚至於在今天的時候,孟昶還將另一艘船上的李昊給叫了過來。
一方麵是讓李昊執筆記錄下這些東西,之前都是花蕊夫人做記錄,孟昶覺得這有些不合適。
另一方麵,作為為兩度蜀國修過降書的翰林學士,李昊自己就是一本活的蜀國史書,許多事情他都是親自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有了這麽一位閱曆豐厚的飽學之士,趙德昭對於蜀國自建立之初到最終滅亡的這四十餘年裏發生的大事小情都有了一些了解。
曆史的故事說白了也就是人的故事,所以他們這些天談論起蜀國的各種情況的時候,也都是以某些人起頭,從李存勖(沒錯,又是我)講起,一直講到了到李仁罕、王處回等人,就連孟知祥也提及了一些。
說實話,趙德昭並不太喜歡這種紀傳體形式的史料,因為作者很容易受到主人公在曆史上的評價所影響,讓記載出現一定的偏頗。
既然是自己請問別人,那自然還是要遵循一下人家的意願,他們喜歡怎麽講就怎麽講吧。
隻不過趙德昭每天拿到記錄下的文稿之後,都會另外的歸類一下,以時間順序將一件件事情都給重新標記一遍。
現在,他們在說的便是那位紙上談兵的王昭遠。
王昭遠的經曆也是頗為傳奇的,他的前半生簡直都要趕上趙德昭在後世看過的那些曆史網文主角了。
王昭遠其人出身卑微,為了糊口,年幼時剃度進了寺廟當一個小沙彌。
後來恰逢當時擔任西川節度使的孟知祥為了行善積德,在府上設素宴布施蜀地僧人。
而小沙彌王昭遠就這麽被孟知祥看中,招為了孟昶的伴讀書童。
後來隨著孟知祥割據自立,再到孟昶登基,王昭遠也就扶搖直上,以卑賤出身擔任了蜀國樞密使的要職,執掌蜀國軍政。
經過這些天來的了解和複盤,趙德昭覺得,蜀軍表現如此拉垮主要的原因並不在於那些普通士兵,更多的還是在於那些蜀軍將領們的身上。
首當其衝的,就是這個樞密使王昭遠。
雖說趙德昭作為後世人,比較反感血統論、門戶出身論這種論調。
但他也不得不承認,那些富貴人家在擁有良好資源條件的情況下,的確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子孫後代。
在這個資源分配極端化的年代裏就更是如此了。
像是出身貧寒人家的子弟,眼界見識方麵先天就有些不足,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更是難以有所成就。
王昭遠雖說陪著孟昶一起長大,受到的教育不算太差。但因為出身所限,眼界格局都不夠大。再加上蜀地承平多年,未曾有過大戰,王昭遠自認熟讀兵書,可是卻沒有丁點的實戰經驗。
這種紙上談兵之輩,又哪裏是宋朝那些百戰老將們的對手。
可以說北路蜀軍的戰敗,真是應了那句: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要知道當初利州之戰,蜀軍雖說戰敗,但也是給宋軍製造了不小的傷亡的,以至於宋軍攻下利州、劍州之後都屠殺了大量的俘虜甚至是平民作為報複。
不過單純把蜀軍的無能歸咎給王昭遠一人,趙德昭覺得也不不算完全正確。
至少東路蜀軍那邊就和王昭遠的關係不大,而東路蜀軍的表現比之於北路還要差的多。
除了一個高彥儔以身殉國,其他的將領們幾乎都是望風而降。能讓手下將領的心離散到這種地步,孟昶這究竟是幹了什麽?
趙德昭把這事記了下來,準備找個機會問一下這方麵的事情。
就在這個時候,趙德昭發現船隊似乎正在減速的樣子,於是他打斷了眾人的話頭,對著親衛說道:
“問問前麵,出什麽事情了。”
趙德昭身邊的侍衛一點頭,幾下爬上了桅杆,拿出幾麵小令旗揮動起來。
這是趙德昭自己編排出來的一套旗語,要不然船隊彼此之間距離甚遠,光靠吼的話可不行。
再說了,有這麽一套專門的旗語,對以後的征戰也是很有好處的,正好趁著現在多練習練習讓大家都熟練一下。
過了一會兒,前方傳回來了信息,說是前方已經抵達了嘉州城。再往前走是兩河交匯處,水流湍急,風險不小,最好還是讓船隊在嘉州等待一段時間,派人去前方探一探路,確認情況之後再讓船隊前進。
趙德昭沒多想就點頭答應了下來,在船上呆了這麽久,他感覺自己身上都潮的發黴了,下去走動走動也好,順便讓船隊補給一番。
就這樣,船隊停靠在了嘉州的水門,船隻靠岸之後,趙德昭就收起了自己手抄的一些記錄,和孟昶等人告辭了。
<a id="wzsy" href="https://www.biquge.name">biquge.name</a>
等到趙德昭離開之後,孟昶才歎息道:
“這幾日回想一番,我才知道自己當初竟然做了如此之多的錯事,真是不堪回首。”
花蕊夫人似是想要開口勸慰,但是被李太後所製止了。
而李昊則是帶著一絲古怪的語氣說道:
“剛才我看了看那位二皇子的抄稿,頗有意思啊。”
孟昶問道:
“哦,有什麽意思?”
“從他的手稿來看,他是想要寫《春秋》,而非《史記》。”
李昊遠遠的看著趙德昭的背影,情緒難以捉摸。
孟昶也是愣了一下,他這些天一直都沉浸在自己的情緒裏,還真的沒怎麽注意過趙德昭寫的東西。
船上這幾個人都是飽讀詩書之輩,都明白李昊的意思。
於是孟昶長歎一聲之後,搖頭道:
“知我罪我,其唯春秋。”
134、春秋
李太後邊說邊搖了搖頭。
旁邊的孟昶臉色不太好看,但還是點頭道:
“此事確實怪我,當初我想著昭遠與我親近,為人也勤懇好學,這才任命他當了樞密使。”
旁邊的李昊開口道:
“王昭遠其人,既無背景也無根基,乍登高位,德不配位又急於表現,這才有了派人聯漢抗宋之事。”
“此事倒不完全是昭遠的意思,當時宋朝攻破馬楚,將我蜀地和南唐、吳越分割開來,無法相互依持。故而聯漢之事,朝中也是有許多人讚同的。”
……
奔湧的大江上,趙德昭和孟昶等人依舊坐在船頭,暢談著蜀國過去的那些事情。
雖然說一開始的時候,孟昶還有些不自在,這種自揭傷疤的事情總是不太好受的。
可是連著說了兩天之後,孟昶的傾訴欲也算是被勾起來了,越聊越順暢,頗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
甚至於在今天的時候,孟昶還將另一艘船上的李昊給叫了過來。
一方麵是讓李昊執筆記錄下這些東西,之前都是花蕊夫人做記錄,孟昶覺得這有些不合適。
另一方麵,作為為兩度蜀國修過降書的翰林學士,李昊自己就是一本活的蜀國史書,許多事情他都是親自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有了這麽一位閱曆豐厚的飽學之士,趙德昭對於蜀國自建立之初到最終滅亡的這四十餘年裏發生的大事小情都有了一些了解。
曆史的故事說白了也就是人的故事,所以他們這些天談論起蜀國的各種情況的時候,也都是以某些人起頭,從李存勖(沒錯,又是我)講起,一直講到了到李仁罕、王處回等人,就連孟知祥也提及了一些。
說實話,趙德昭並不太喜歡這種紀傳體形式的史料,因為作者很容易受到主人公在曆史上的評價所影響,讓記載出現一定的偏頗。
既然是自己請問別人,那自然還是要遵循一下人家的意願,他們喜歡怎麽講就怎麽講吧。
隻不過趙德昭每天拿到記錄下的文稿之後,都會另外的歸類一下,以時間順序將一件件事情都給重新標記一遍。
現在,他們在說的便是那位紙上談兵的王昭遠。
王昭遠的經曆也是頗為傳奇的,他的前半生簡直都要趕上趙德昭在後世看過的那些曆史網文主角了。
王昭遠其人出身卑微,為了糊口,年幼時剃度進了寺廟當一個小沙彌。
後來恰逢當時擔任西川節度使的孟知祥為了行善積德,在府上設素宴布施蜀地僧人。
而小沙彌王昭遠就這麽被孟知祥看中,招為了孟昶的伴讀書童。
後來隨著孟知祥割據自立,再到孟昶登基,王昭遠也就扶搖直上,以卑賤出身擔任了蜀國樞密使的要職,執掌蜀國軍政。
經過這些天來的了解和複盤,趙德昭覺得,蜀軍表現如此拉垮主要的原因並不在於那些普通士兵,更多的還是在於那些蜀軍將領們的身上。
首當其衝的,就是這個樞密使王昭遠。
雖說趙德昭作為後世人,比較反感血統論、門戶出身論這種論調。
但他也不得不承認,那些富貴人家在擁有良好資源條件的情況下,的確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子孫後代。
在這個資源分配極端化的年代裏就更是如此了。
像是出身貧寒人家的子弟,眼界見識方麵先天就有些不足,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更是難以有所成就。
王昭遠雖說陪著孟昶一起長大,受到的教育不算太差。但因為出身所限,眼界格局都不夠大。再加上蜀地承平多年,未曾有過大戰,王昭遠自認熟讀兵書,可是卻沒有丁點的實戰經驗。
這種紙上談兵之輩,又哪裏是宋朝那些百戰老將們的對手。
可以說北路蜀軍的戰敗,真是應了那句: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要知道當初利州之戰,蜀軍雖說戰敗,但也是給宋軍製造了不小的傷亡的,以至於宋軍攻下利州、劍州之後都屠殺了大量的俘虜甚至是平民作為報複。
不過單純把蜀軍的無能歸咎給王昭遠一人,趙德昭覺得也不不算完全正確。
至少東路蜀軍那邊就和王昭遠的關係不大,而東路蜀軍的表現比之於北路還要差的多。
除了一個高彥儔以身殉國,其他的將領們幾乎都是望風而降。能讓手下將領的心離散到這種地步,孟昶這究竟是幹了什麽?
趙德昭把這事記了下來,準備找個機會問一下這方麵的事情。
就在這個時候,趙德昭發現船隊似乎正在減速的樣子,於是他打斷了眾人的話頭,對著親衛說道:
“問問前麵,出什麽事情了。”
趙德昭身邊的侍衛一點頭,幾下爬上了桅杆,拿出幾麵小令旗揮動起來。
這是趙德昭自己編排出來的一套旗語,要不然船隊彼此之間距離甚遠,光靠吼的話可不行。
再說了,有這麽一套專門的旗語,對以後的征戰也是很有好處的,正好趁著現在多練習練習讓大家都熟練一下。
過了一會兒,前方傳回來了信息,說是前方已經抵達了嘉州城。再往前走是兩河交匯處,水流湍急,風險不小,最好還是讓船隊在嘉州等待一段時間,派人去前方探一探路,確認情況之後再讓船隊前進。
趙德昭沒多想就點頭答應了下來,在船上呆了這麽久,他感覺自己身上都潮的發黴了,下去走動走動也好,順便讓船隊補給一番。
就這樣,船隊停靠在了嘉州的水門,船隻靠岸之後,趙德昭就收起了自己手抄的一些記錄,和孟昶等人告辭了。
<a id="wzsy" href="https://www.biquge.name">biquge.name</a>
等到趙德昭離開之後,孟昶才歎息道:
“這幾日回想一番,我才知道自己當初竟然做了如此之多的錯事,真是不堪回首。”
花蕊夫人似是想要開口勸慰,但是被李太後所製止了。
而李昊則是帶著一絲古怪的語氣說道:
“剛才我看了看那位二皇子的抄稿,頗有意思啊。”
孟昶問道:
“哦,有什麽意思?”
“從他的手稿來看,他是想要寫《春秋》,而非《史記》。”
李昊遠遠的看著趙德昭的背影,情緒難以捉摸。
孟昶也是愣了一下,他這些天一直都沉浸在自己的情緒裏,還真的沒怎麽注意過趙德昭寫的東西。
船上這幾個人都是飽讀詩書之輩,都明白李昊的意思。
於是孟昶長歎一聲之後,搖頭道:
“知我罪我,其唯春秋。”
134、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