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穀關,殘陽夕照,雄關如鐵。
趙似和姚麟肩並著肩,策馬前行。
“武之將軍(姚兕)突然過世,真是朝廷一大損失,西北傾倒了一根擎天柱石啊。”
“謝大王讚!兄長大戰小戰數百場,一生打過河西家,契丹,吐蕃,還從征過交趾。南征北戰,卒於任上,也算是死得其所。”姚麟黯然道。
“本王聞將軍兄弟二人自幼喪父,事母甚孝?”
“是的大王。我還隻是三四歲時,家父就死在戰場上。我是母親和兄長一起拉扯大的。等我長大,老母也積勞成病,仙逝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姚麟黯然神傷,抹了抹臉上的淚水。
停了一會,姚麟揚起頭,慨然道:“兄長一生念念不忘就是為家父報仇,所用器具兵甲,都刻上‘仇讎未報’四字。
“武之將軍忠孝無雙!”趙似讚歎了一句,“本王聽說武之將軍不僅苦學兵法,還酷愛書法?”
“是的,兄長尤喜前唐顏魯公(顏真卿)翰墨,總是喟然歎道,‘吾仰慕之人,當屬顏魯公’。”
“顏魯公書法大氣磅礴、遒勁鬱勃、瑰麗雄健、形神兼具,凡誌存高遠、忠義仁孝之人,都愛它。本王也愛,臨摹了十幾年,隻得其形,難近其神。”
姚麟突然答了一句,“某聽官家一日言及,幾位大王中,遂寧王筆法鐵畫銀鉤、飄逸勁特,自成一派,但柔媚輕浮。殿下的筆法學顏體,蒼勁有力,已有磅礴浩然之勢。”
“哈哈,皇兄自己就寫得一手好書法。我的書法,在幾位兄弟之中,算是最差的。不學無術,淺薄魯莽。”
姚麟淡淡一笑,“世人之見,隻是隻見其一,不見其二。殿下進剿荊山賊,力排眾議,親率精騎,一人雙馬,晝夜行軍,六天六夜,一戰而定。可見,殿下對騎兵作戰,頗有心得。”
趙似看了一眼姚麟,他臉上滿是誠懇和善意,點了點頭,坦誠地說道:“本王覺得,騎兵作戰,優勢在於兩點。”
姚麟臉色一動,連忙答道:“請大王賜教!”
“不敢!本王的一些個人淺見,就當是拋磚引玉。騎兵的兩點優勢,一是衝擊力。連人帶馬,足有一兩千斤重,一旦飛奔起來直衝過來,除了堅固的城牆,如林的長矛之外,沒有什麽東西擋得住這樣的衝擊力。比如前朝的具裝甲騎,無堅不摧!但是這種重甲騎兵是有局限性的。”
“它隻能在關鍵時刻,投入到關鍵地點,一錘定音。所以它應該走少而精的路子,如前唐太宗的玄甲騎兵。”
姚麟聽到這裏,忍不住看了一眼身後的赤騎義從,他們都身穿鐵甲,外罩朱色衫衣。馬高人壯,把馬鎧等具裝一配齊,就是具裝甲騎。
“其實本王最喜歡騎兵的另一個優點。機動力。”
“機動力?”
“跑得快,走得遠。比如上次進剿荊山賊,急行六天六夜。按照正常行軍,多則二十多天,少則十五天。如此之快,山賊們料想不到,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再比如戰場上,任何陣形,都是有缺陷的。騎兵可以利用機動力圍著敵陣遊鬥,用騎弓襲擾,尋找缺口。一旦找到破綻,立即投入戰鬥,一舉攻破。”
“千裏奔襲,遊鬥吊風箏...”姚麟聽明白趙似所說的騎兵戰術。
“是的,君瑞將軍。除此之外,還有迂回大包抄,多路並進大縱深等戰術。此外,騎兵的機動性,還包含著戰略機動性...”
姚麟聽得臉色越發凝重,在馬上恭敬地作揖道:“請大王賜教。”
“迂回大包抄戰術,比如攻打河西家。以沿邊五路為正麵,交替進攻,吸引夏軍主力。然後派遣一支騎兵,出雲中等地,從陰山、河套迂回,直插靈武等地的北邊,趁著河西家主力悉數南調,後方空虛時,攻克靈武諸州。”
姚麟一拍大腿,欣然道:“靈武諸州攻克,前線河西諸軍肯定會軍心大亂,不戰自潰。”
這一點雖然有些奇思妙想,但不算多麽出奇,姚麟隻是讚歎了一句而已。
“多路並進大縱深戰術,就是本王有十萬騎兵,全麵進攻,所有騎兵以寬正麵、大縱深、大魚鱗的隊形向敵人開進。其隊形分縱並三三製。並行分左、中、右三路軍,縱行則由前鋒、中軍和後衛組成。”
“並行各路軍之間保持一定的間隔,從左路,或者右路至中路的間隔,為以傳令騎兵一天的行程為準。縱行各軍,中前後距離則根據地形和敵軍勢態調整。這樣的隊形好處在於兵力分散,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力。”
“其次,兵力散開,我方的進攻點就變得很多,讓敵人難以預料,不利防守。實戰時戰術也可以靈活多變。比如先用前鋒多加試探,找出敵軍的弱點。一旦確定主攻點,分進合擊,穿插進攻。”
“或左路牽製,中路主攻,右路包抄,全殲敵軍。或者左中右三路輪番進攻,直至破敵。又或者中路誘敵,左右包抄...”
趙似侃侃而談,姚麟聽得目瞪口呆,這些可不是奇思妙想,紙上談兵就能想出來。他是沙場宿將,知道戰場瞬息變化,什麽平戎萬全陣、八卦鎖金陣,都沒有用。
重要的是隊形展開,互相配合,料敵在先,敵情試探等等這些很無聊,也不是很起眼的東西。而在趙似的話裏,這些要素全部齊全。雖然很簡略粗糙,但是能明細到這個份上,說明簡王殿下至少有實踐過。
“這些...都是大王自己琢磨出來的?”姚麟遲疑地問道。
趙似哈哈一笑,“本王不是有個兔太尉的雅號嗎?此前我喜歡跟一夥禁軍在開封城外縱馬獵兔,先是幾十人,後來上百騎。我一邊獵兔,一邊奇思妙想,把百騎當萬騎,演練實踐。”
姚麟恍然大悟。
難怪那些跟簡王走得近的禁軍軍官們,一個個死心塌地的。就像一群駿馬,找到了頭馬,一群野狼,找到了狼王。
“大王真是天縱奇才!隻是可惜,我們大宋,騎兵奇缺,讓大王沒有用武之地。”姚麟痛心疾首地說道。
“君瑞將軍,現在沒有,不等於將來沒有。煕河,湟中,乃至青唐,吐穀渾和吐蕃舊地,遍地牛羊,良馬成群,那些部落牧民,從小在馬背上長大,隨便一個就是好騎兵。還有涼州,隴右的祁連山和居延海,都是出良馬的地方。”
姚麟眼睛裏精光一閃,“殿下的意思是先取涼州,斷河西一臂?”
“君瑞將軍,你可知張掖郡的來曆?”
“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
趙似和姚麟同時仰首哈哈大笑。
笑畢,姚麟臉色有些尷尬和不安,“小侄毅夫,久居西北粗鄙之地,偏又仰慕風流文雅。所以進京後,與王都尉、申王、遂寧王等人走得比較近...某已經好生開導了他,叫他看清勢態。毅夫現在也心有所悔...隻求殿下,再給毅夫一個機會。”
“姚雄勇鷙有謀,是一員良將,有機會再興姚家一門。隻是他心思有點多。本王奪了他的左翊衛右將軍一職,改讓劉法接任,隻是一個警示而已。如果他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再回來,本王還是歡迎。”
“君瑞將軍,你是曆經風雨的人,本王也十分敬重你。隻是,有些機會,必須自己去爭取。”
姚麟鄭重地點了點頭,沉聲道:“大王放心,我們姚家一門,上下數十人,定當以大王馬首是瞻!姚雄,他隻是一人而已。”
趙似拱手,與姚麟對施了一禮。
趙似和姚麟肩並著肩,策馬前行。
“武之將軍(姚兕)突然過世,真是朝廷一大損失,西北傾倒了一根擎天柱石啊。”
“謝大王讚!兄長大戰小戰數百場,一生打過河西家,契丹,吐蕃,還從征過交趾。南征北戰,卒於任上,也算是死得其所。”姚麟黯然道。
“本王聞將軍兄弟二人自幼喪父,事母甚孝?”
“是的大王。我還隻是三四歲時,家父就死在戰場上。我是母親和兄長一起拉扯大的。等我長大,老母也積勞成病,仙逝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姚麟黯然神傷,抹了抹臉上的淚水。
停了一會,姚麟揚起頭,慨然道:“兄長一生念念不忘就是為家父報仇,所用器具兵甲,都刻上‘仇讎未報’四字。
“武之將軍忠孝無雙!”趙似讚歎了一句,“本王聽說武之將軍不僅苦學兵法,還酷愛書法?”
“是的,兄長尤喜前唐顏魯公(顏真卿)翰墨,總是喟然歎道,‘吾仰慕之人,當屬顏魯公’。”
“顏魯公書法大氣磅礴、遒勁鬱勃、瑰麗雄健、形神兼具,凡誌存高遠、忠義仁孝之人,都愛它。本王也愛,臨摹了十幾年,隻得其形,難近其神。”
姚麟突然答了一句,“某聽官家一日言及,幾位大王中,遂寧王筆法鐵畫銀鉤、飄逸勁特,自成一派,但柔媚輕浮。殿下的筆法學顏體,蒼勁有力,已有磅礴浩然之勢。”
“哈哈,皇兄自己就寫得一手好書法。我的書法,在幾位兄弟之中,算是最差的。不學無術,淺薄魯莽。”
姚麟淡淡一笑,“世人之見,隻是隻見其一,不見其二。殿下進剿荊山賊,力排眾議,親率精騎,一人雙馬,晝夜行軍,六天六夜,一戰而定。可見,殿下對騎兵作戰,頗有心得。”
趙似看了一眼姚麟,他臉上滿是誠懇和善意,點了點頭,坦誠地說道:“本王覺得,騎兵作戰,優勢在於兩點。”
姚麟臉色一動,連忙答道:“請大王賜教!”
“不敢!本王的一些個人淺見,就當是拋磚引玉。騎兵的兩點優勢,一是衝擊力。連人帶馬,足有一兩千斤重,一旦飛奔起來直衝過來,除了堅固的城牆,如林的長矛之外,沒有什麽東西擋得住這樣的衝擊力。比如前朝的具裝甲騎,無堅不摧!但是這種重甲騎兵是有局限性的。”
“它隻能在關鍵時刻,投入到關鍵地點,一錘定音。所以它應該走少而精的路子,如前唐太宗的玄甲騎兵。”
姚麟聽到這裏,忍不住看了一眼身後的赤騎義從,他們都身穿鐵甲,外罩朱色衫衣。馬高人壯,把馬鎧等具裝一配齊,就是具裝甲騎。
“其實本王最喜歡騎兵的另一個優點。機動力。”
“機動力?”
“跑得快,走得遠。比如上次進剿荊山賊,急行六天六夜。按照正常行軍,多則二十多天,少則十五天。如此之快,山賊們料想不到,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再比如戰場上,任何陣形,都是有缺陷的。騎兵可以利用機動力圍著敵陣遊鬥,用騎弓襲擾,尋找缺口。一旦找到破綻,立即投入戰鬥,一舉攻破。”
“千裏奔襲,遊鬥吊風箏...”姚麟聽明白趙似所說的騎兵戰術。
“是的,君瑞將軍。除此之外,還有迂回大包抄,多路並進大縱深等戰術。此外,騎兵的機動性,還包含著戰略機動性...”
姚麟聽得臉色越發凝重,在馬上恭敬地作揖道:“請大王賜教。”
“迂回大包抄戰術,比如攻打河西家。以沿邊五路為正麵,交替進攻,吸引夏軍主力。然後派遣一支騎兵,出雲中等地,從陰山、河套迂回,直插靈武等地的北邊,趁著河西家主力悉數南調,後方空虛時,攻克靈武諸州。”
姚麟一拍大腿,欣然道:“靈武諸州攻克,前線河西諸軍肯定會軍心大亂,不戰自潰。”
這一點雖然有些奇思妙想,但不算多麽出奇,姚麟隻是讚歎了一句而已。
“多路並進大縱深戰術,就是本王有十萬騎兵,全麵進攻,所有騎兵以寬正麵、大縱深、大魚鱗的隊形向敵人開進。其隊形分縱並三三製。並行分左、中、右三路軍,縱行則由前鋒、中軍和後衛組成。”
“並行各路軍之間保持一定的間隔,從左路,或者右路至中路的間隔,為以傳令騎兵一天的行程為準。縱行各軍,中前後距離則根據地形和敵軍勢態調整。這樣的隊形好處在於兵力分散,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力。”
“其次,兵力散開,我方的進攻點就變得很多,讓敵人難以預料,不利防守。實戰時戰術也可以靈活多變。比如先用前鋒多加試探,找出敵軍的弱點。一旦確定主攻點,分進合擊,穿插進攻。”
“或左路牽製,中路主攻,右路包抄,全殲敵軍。或者左中右三路輪番進攻,直至破敵。又或者中路誘敵,左右包抄...”
趙似侃侃而談,姚麟聽得目瞪口呆,這些可不是奇思妙想,紙上談兵就能想出來。他是沙場宿將,知道戰場瞬息變化,什麽平戎萬全陣、八卦鎖金陣,都沒有用。
重要的是隊形展開,互相配合,料敵在先,敵情試探等等這些很無聊,也不是很起眼的東西。而在趙似的話裏,這些要素全部齊全。雖然很簡略粗糙,但是能明細到這個份上,說明簡王殿下至少有實踐過。
“這些...都是大王自己琢磨出來的?”姚麟遲疑地問道。
趙似哈哈一笑,“本王不是有個兔太尉的雅號嗎?此前我喜歡跟一夥禁軍在開封城外縱馬獵兔,先是幾十人,後來上百騎。我一邊獵兔,一邊奇思妙想,把百騎當萬騎,演練實踐。”
姚麟恍然大悟。
難怪那些跟簡王走得近的禁軍軍官們,一個個死心塌地的。就像一群駿馬,找到了頭馬,一群野狼,找到了狼王。
“大王真是天縱奇才!隻是可惜,我們大宋,騎兵奇缺,讓大王沒有用武之地。”姚麟痛心疾首地說道。
“君瑞將軍,現在沒有,不等於將來沒有。煕河,湟中,乃至青唐,吐穀渾和吐蕃舊地,遍地牛羊,良馬成群,那些部落牧民,從小在馬背上長大,隨便一個就是好騎兵。還有涼州,隴右的祁連山和居延海,都是出良馬的地方。”
姚麟眼睛裏精光一閃,“殿下的意思是先取涼州,斷河西一臂?”
“君瑞將軍,你可知張掖郡的來曆?”
“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
趙似和姚麟同時仰首哈哈大笑。
笑畢,姚麟臉色有些尷尬和不安,“小侄毅夫,久居西北粗鄙之地,偏又仰慕風流文雅。所以進京後,與王都尉、申王、遂寧王等人走得比較近...某已經好生開導了他,叫他看清勢態。毅夫現在也心有所悔...隻求殿下,再給毅夫一個機會。”
“姚雄勇鷙有謀,是一員良將,有機會再興姚家一門。隻是他心思有點多。本王奪了他的左翊衛右將軍一職,改讓劉法接任,隻是一個警示而已。如果他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再回來,本王還是歡迎。”
“君瑞將軍,你是曆經風雨的人,本王也十分敬重你。隻是,有些機會,必須自己去爭取。”
姚麟鄭重地點了點頭,沉聲道:“大王放心,我們姚家一門,上下數十人,定當以大王馬首是瞻!姚雄,他隻是一人而已。”
趙似拱手,與姚麟對施了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