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靈東宮東牆邊上的長慶樓,就在禦街邊上,北可眺望皇城,西可近視景靈宮,南可觀相國寺。
哦,現在不叫相國寺。開封府出了告示,改名叫做忠烈祠、第一小學和第一中學。
今天這裏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騰騰的人氣,驅散了臘月的寒氣,仿佛冬天在這裏不存在。
繁華似錦、醉生夢死,開封城的勾欄瓦肆、秦樓楚館永遠都是漫漫無休的春夜。
趙似一身簡王服,配了件狐裘大衣。頭戴簡王大帽,腰間配了口長彎刀。
明朝霞一身淡綠色的簡王服,配了一件對襟鶴氅,頭上戴著的簡王大帽更漂亮,再加上一口青鋒劍,英姿颯爽。
一路走來,引得街邊不少小娘子舉目。
李芳如同是一位老伴當,緊跟其後。
韓甲先一身便裝,帶著保衛局的十幾個帶械禦前侍衛,分成不同的人,隱隱護在身前身後。
在不遠處的小巷子裏,悄悄埋伏著一支禦衛師的精銳隊伍,上百人,隨動轉移,隨時待命。
走過大堂,聽到有人高聲議論著。
談天說地、天南海北、國事小事、詩會豔聞,說什麽的都有。不過趙似兩人走過時,離得最近,聽得最清晰的是對最近開封城大興土木的議論。
“這街道,總算是安靜了。”
“可不是嗎!從開春開始,開封城各街道先是小動;等立了夏,好家夥,那是大動幹戈,整個開封城幾乎是地麵都被掀了一遍。”
“張府尹在幹什麽呢?”
“下水管道大改造。俺有個親戚在開封府工曹做事,知道些情況。”
這一位一開口,說自己掌握某些內幕情況,立即把周圍兩桌人的注意力都吸引過來了。
“這位員外,到底怎麽個章法,你給說說。張府尹這大半年的刨地,把俺刨得是眼花繚亂,暈頭轉向。”
那位員外矜持了一會,不急不緩地開說了。
“張府尹奉了官家的詔書,要對俺們開封城進行市政大改造,特意成立了市政製置廳,同簽府事呂元直呂頤浩為都事。”
“呂元直?”一個齊魯口音的客人驚呼道。
“你認識?”
“當然認識,是我們齊州濟南同鄉。五六歲就以神童在鄉裏出名。後來他父親出仕,轉任延安府、雁門以及真定等地。呂元直跟在身邊,輾轉諸邊,少有膽略,善鞍馬弓劍。紹聖元年中進士,好像分到京東做官去了。想不到成了開封府同簽府事。”
旁邊一人附和道:“你這麽一說,俺倒想起來。聽俺姑丈提起過這位呂大官人。據說他受被貶的李邦直李相公提攜,舉薦去邠州做官。後來不知為何,受宣慰陝西的宗老夫子宗澤的舉薦,入了張嵇仲的法眼,被保薦為開封同簽,飛躍數階。”
“原來如此,開封城大興土木是呂元直親自操持的?”
“就是他。”
那位員外開始細述了。
“首先第一項是下水道,各家各戶鋪分管道,各街各巷鋪支管道,各坊輔幹管道,再通到八條主管道。開封府呢,開春以來,小動是鋪設支管道,立夏之後的大動,是鋪設幹管道和主管道。等差不多了,再給各家各戶鋪分管道,接入這個什麽下水管道網。”
“好家夥,聽著全是新鮮詞,有啥用處?”
“啥用處,用處大著呢!用過的髒水,不用亂排亂傾,直接通過管道流走。”
“不是有排水渠嗎?”
“那水渠裏流的是活水,不少百姓人家還從那裏取水。髒水排進那裏,你喝?”
“確實不能混在一起!”聽到這話,大家不由議論開了。
“以前這水混在一塊,分不清幹淨的還是髒的,年年鬧病。去年豐亨豫行搞出了蜂窩煤和煤爐,可是解決大問題了。燒開水可方便了。醫館和惠民局的郎中大夫們說,水燒開了,把裏麵的蟲子疫氣都燒死了。”
“可不是,俺大姑還不信,又嫌蜂窩煤爐的味道不好聞,死活不肯買。結果今夏鬧病,她家,還有附近四五戶舍不得用蜂窩煤爐的人家,一並拉肚子,還拉死了兩位。偏偏左鄰右舍,用上蜂窩煤爐天天喝涼白開的,一點事都沒有。俺大姑病一好,第一件事就是去買蜂窩煤爐。”
“哈哈!”
歡笑了幾聲,有人意識到跑題了,出聲又兜了回來。
“說下水管道的事,怎麽又扯到蜂窩煤上去了。這位員外,你請繼續。”
“唉,這下水管道的事,俺一時半會也說不清。不過俺聽說,開封府衙、四方館是示範點。還有瓊林苑新修的兩座大學和蘭台藏書館,也是示範點,哪位有興致,可以去那邊看看,一目了然。”
“哦——”
有人出聲問道:“員外,俺曾經看見過營造社的人埋管道,好家夥,一節節的圓桶往下埋,足有一人多高,好像是用什麽水泥預製的。那是你說的主管道?”
“應該不是。”員外連連搖頭,“應該是幹管道,俺聽說主管道是在以前那些無憂洞上,該填的填,該擴的擴,該堵的堵,該通的通,然後用磚石鋪砌。俺聽說,那裏麵可寬敞了,跟暗河一般,可以劃船通行。”
“這麽厲害!”眾人不由瞠目結舌,“這八條主管道,通向哪裏?”
“好像是三條通到城北的陀崗,匯入五丈河;五條通到城南的青城鎮,在那裏匯入蔡河。”
“都通到那裏去了!俺的親娘啊,這改造營建可真是耗費巨大啊。”
“俺們開封城有有四條河水,城北廂的五丈河;金水河從西北水門引入,直接進了皇城,圍成了一條護城河;汴河從西水門流入,與金水河圍成內城的護城河,再穿過內城和城東廂,出東水門。”
“蔡河從戴樓水門進,在城南廂兜了一個半圈,又從陳州水門出去。主管道直接排到這幾條河裏就好了,幹嘛還通那麽遠,非要跑去城外,不是浪費嗎?”
“就是,隻是官家和大官人們的想法,俺們這些平頭百姓如何知曉?”
大家一陣搖頭晃腦,紛紛議論開了,說什麽的都有。不過最讓人側耳的是幾個人在說張叔夜。
“張嵇仲去年除惡捕盜,連殺帶流配了三四千號人,得了個張閻王的綽號。今年又大興土木,得了個張刨土的雅號。”
“張刨土...哈哈,真是有辱斯文啊!”
聽到傳來的譏諷笑聲,明朝霞有些忿忿不平。
“這些登徒子,坐著不嫌腰痛。嵇仲先生執掌開封城,為了這數十萬百姓安居樂業和長治久安,竭精殫力。這些人居然在這裏大加譏諷,真是瞎了他們的狗眼,壞了他們的良心。”
趙似在旁邊笑著勸道,“我的朝霞君,何必如此氣氛。不要與庸人置氣,會夭壽的。”
“普通百姓,是看不到長遠的利弊,他們隻會看到眼前的利弊。嵇仲先生大興土木,改造下水管道,除了確保百姓衛生之外,還要預防雨天的內澇。但是很多百姓看不到這一點,他們隻看到目前大興土木對日常生活造成的不便。”
“所以他們就對嵇仲先生大加諷刺,還覺得自己是代表正義。”明朝霞忿忿地說道。
“沒錯,這就是人性之醜惡。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所以有時候需要一種權力,強製性的權力去壓製百姓們身上的這種惡,讓他們不致於被眼前短暫利益誘惑,放棄了長遠的利益。”
“十三郎,你剛才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朝廷裏的官吏也是人,他們身上也有自私自利的惡。更可怕的是,他們代表著官府,有著大大小小的權力。那他們的惡,誰來壓製呢?”
趙似忍不住笑了,他看向明朝霞,眼睛裏都是欣慰和溫柔。
“看來你這段時間的學習,進步不小啊。尤其是學會了深入思考!”
“臣...妾當然要跟上十三郎的腳步啊。”
哦,現在不叫相國寺。開封府出了告示,改名叫做忠烈祠、第一小學和第一中學。
今天這裏人聲鼎沸,熱鬧非凡。騰騰的人氣,驅散了臘月的寒氣,仿佛冬天在這裏不存在。
繁華似錦、醉生夢死,開封城的勾欄瓦肆、秦樓楚館永遠都是漫漫無休的春夜。
趙似一身簡王服,配了件狐裘大衣。頭戴簡王大帽,腰間配了口長彎刀。
明朝霞一身淡綠色的簡王服,配了一件對襟鶴氅,頭上戴著的簡王大帽更漂亮,再加上一口青鋒劍,英姿颯爽。
一路走來,引得街邊不少小娘子舉目。
李芳如同是一位老伴當,緊跟其後。
韓甲先一身便裝,帶著保衛局的十幾個帶械禦前侍衛,分成不同的人,隱隱護在身前身後。
在不遠處的小巷子裏,悄悄埋伏著一支禦衛師的精銳隊伍,上百人,隨動轉移,隨時待命。
走過大堂,聽到有人高聲議論著。
談天說地、天南海北、國事小事、詩會豔聞,說什麽的都有。不過趙似兩人走過時,離得最近,聽得最清晰的是對最近開封城大興土木的議論。
“這街道,總算是安靜了。”
“可不是嗎!從開春開始,開封城各街道先是小動;等立了夏,好家夥,那是大動幹戈,整個開封城幾乎是地麵都被掀了一遍。”
“張府尹在幹什麽呢?”
“下水管道大改造。俺有個親戚在開封府工曹做事,知道些情況。”
這一位一開口,說自己掌握某些內幕情況,立即把周圍兩桌人的注意力都吸引過來了。
“這位員外,到底怎麽個章法,你給說說。張府尹這大半年的刨地,把俺刨得是眼花繚亂,暈頭轉向。”
那位員外矜持了一會,不急不緩地開說了。
“張府尹奉了官家的詔書,要對俺們開封城進行市政大改造,特意成立了市政製置廳,同簽府事呂元直呂頤浩為都事。”
“呂元直?”一個齊魯口音的客人驚呼道。
“你認識?”
“當然認識,是我們齊州濟南同鄉。五六歲就以神童在鄉裏出名。後來他父親出仕,轉任延安府、雁門以及真定等地。呂元直跟在身邊,輾轉諸邊,少有膽略,善鞍馬弓劍。紹聖元年中進士,好像分到京東做官去了。想不到成了開封府同簽府事。”
旁邊一人附和道:“你這麽一說,俺倒想起來。聽俺姑丈提起過這位呂大官人。據說他受被貶的李邦直李相公提攜,舉薦去邠州做官。後來不知為何,受宣慰陝西的宗老夫子宗澤的舉薦,入了張嵇仲的法眼,被保薦為開封同簽,飛躍數階。”
“原來如此,開封城大興土木是呂元直親自操持的?”
“就是他。”
那位員外開始細述了。
“首先第一項是下水道,各家各戶鋪分管道,各街各巷鋪支管道,各坊輔幹管道,再通到八條主管道。開封府呢,開春以來,小動是鋪設支管道,立夏之後的大動,是鋪設幹管道和主管道。等差不多了,再給各家各戶鋪分管道,接入這個什麽下水管道網。”
“好家夥,聽著全是新鮮詞,有啥用處?”
“啥用處,用處大著呢!用過的髒水,不用亂排亂傾,直接通過管道流走。”
“不是有排水渠嗎?”
“那水渠裏流的是活水,不少百姓人家還從那裏取水。髒水排進那裏,你喝?”
“確實不能混在一起!”聽到這話,大家不由議論開了。
“以前這水混在一塊,分不清幹淨的還是髒的,年年鬧病。去年豐亨豫行搞出了蜂窩煤和煤爐,可是解決大問題了。燒開水可方便了。醫館和惠民局的郎中大夫們說,水燒開了,把裏麵的蟲子疫氣都燒死了。”
“可不是,俺大姑還不信,又嫌蜂窩煤爐的味道不好聞,死活不肯買。結果今夏鬧病,她家,還有附近四五戶舍不得用蜂窩煤爐的人家,一並拉肚子,還拉死了兩位。偏偏左鄰右舍,用上蜂窩煤爐天天喝涼白開的,一點事都沒有。俺大姑病一好,第一件事就是去買蜂窩煤爐。”
“哈哈!”
歡笑了幾聲,有人意識到跑題了,出聲又兜了回來。
“說下水管道的事,怎麽又扯到蜂窩煤上去了。這位員外,你請繼續。”
“唉,這下水管道的事,俺一時半會也說不清。不過俺聽說,開封府衙、四方館是示範點。還有瓊林苑新修的兩座大學和蘭台藏書館,也是示範點,哪位有興致,可以去那邊看看,一目了然。”
“哦——”
有人出聲問道:“員外,俺曾經看見過營造社的人埋管道,好家夥,一節節的圓桶往下埋,足有一人多高,好像是用什麽水泥預製的。那是你說的主管道?”
“應該不是。”員外連連搖頭,“應該是幹管道,俺聽說主管道是在以前那些無憂洞上,該填的填,該擴的擴,該堵的堵,該通的通,然後用磚石鋪砌。俺聽說,那裏麵可寬敞了,跟暗河一般,可以劃船通行。”
“這麽厲害!”眾人不由瞠目結舌,“這八條主管道,通向哪裏?”
“好像是三條通到城北的陀崗,匯入五丈河;五條通到城南的青城鎮,在那裏匯入蔡河。”
“都通到那裏去了!俺的親娘啊,這改造營建可真是耗費巨大啊。”
“俺們開封城有有四條河水,城北廂的五丈河;金水河從西北水門引入,直接進了皇城,圍成了一條護城河;汴河從西水門流入,與金水河圍成內城的護城河,再穿過內城和城東廂,出東水門。”
“蔡河從戴樓水門進,在城南廂兜了一個半圈,又從陳州水門出去。主管道直接排到這幾條河裏就好了,幹嘛還通那麽遠,非要跑去城外,不是浪費嗎?”
“就是,隻是官家和大官人們的想法,俺們這些平頭百姓如何知曉?”
大家一陣搖頭晃腦,紛紛議論開了,說什麽的都有。不過最讓人側耳的是幾個人在說張叔夜。
“張嵇仲去年除惡捕盜,連殺帶流配了三四千號人,得了個張閻王的綽號。今年又大興土木,得了個張刨土的雅號。”
“張刨土...哈哈,真是有辱斯文啊!”
聽到傳來的譏諷笑聲,明朝霞有些忿忿不平。
“這些登徒子,坐著不嫌腰痛。嵇仲先生執掌開封城,為了這數十萬百姓安居樂業和長治久安,竭精殫力。這些人居然在這裏大加譏諷,真是瞎了他們的狗眼,壞了他們的良心。”
趙似在旁邊笑著勸道,“我的朝霞君,何必如此氣氛。不要與庸人置氣,會夭壽的。”
“普通百姓,是看不到長遠的利弊,他們隻會看到眼前的利弊。嵇仲先生大興土木,改造下水管道,除了確保百姓衛生之外,還要預防雨天的內澇。但是很多百姓看不到這一點,他們隻看到目前大興土木對日常生活造成的不便。”
“所以他們就對嵇仲先生大加諷刺,還覺得自己是代表正義。”明朝霞忿忿地說道。
“沒錯,這就是人性之醜惡。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所以有時候需要一種權力,強製性的權力去壓製百姓們身上的這種惡,讓他們不致於被眼前短暫利益誘惑,放棄了長遠的利益。”
“十三郎,你剛才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朝廷裏的官吏也是人,他們身上也有自私自利的惡。更可怕的是,他們代表著官府,有著大大小小的權力。那他們的惡,誰來壓製呢?”
趙似忍不住笑了,他看向明朝霞,眼睛裏都是欣慰和溫柔。
“看來你這段時間的學習,進步不小啊。尤其是學會了深入思考!”
“臣...妾當然要跟上十三郎的腳步啊。”